不打骂孩子,家长的怒气往哪撒?

12-21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不打骂孩子,家长的怒气往哪撒?”,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有家长问:我快被孩子气死了,虽然也知道打骂孩子的方式是不对的,可是生气的时候真的控制不住,我该怎么办?

大家有没有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怒火,如何能更好的处理?的确,现如今在各方面承受压力最大的人群,莫过于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工作的这一代中流砥柱。正因日常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气高,面对孩子偶尔出现的问题,家长有时会缺乏足够的耐心,容易急躁、发火;也因为孩子是所有“对象”中,最容易犯错点火,却又是最柔弱,最天真的,因此,有时在不经意间,有的家长会借题发挥,把来自其他方面的愤怒和压力一并发泄到了孩子身上。

其实,绝大多数家长在对孩子发火以后都会觉得后悔或者内疚,然而在气头上的时候,简直无法克制。于是,阁主深思熟虑后,决定给出几个建议,希望能帮助家长们更加理性的处理您对孩子的怒气。

NO.1 认清愤怒的来源

有的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平日在生活上、工作上积累了问题和压力,感到不堪重负,又无处释放。而孩子就像前面所说,他们柔弱、天真、易犯错,当他们犯了一个错误时,就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下子点爆了家长。

因此,若您是这样的家长,请试着找到压力真正的来源,并将您的情绪进行分类处理。在发脾气前,给自己10秒钟的时间,这样问问自己:我这样生气,到底是因为孩子犯的错还是别的什么?孩子犯的错误真的这么严重吗?如果并不是这么严重,我如此凶悍的对待孩子公平吗?

NO.2 了解愤怒的本质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愤怒的背后其实是恐惧,为了掩饰恐惧,便以愤怒作为表达。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孩子闯祸了,家长的愤怒是恐惧孩子受伤;孩子不好好学习,家长的愤怒是恐惧孩子将来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家长的愤怒是恐惧孩子误入歧途,越陷越深……其实愤怒的背后,都是恐惧。

然而,不知道您是否听说过墨菲定律,其中一条定律便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这些都是连锁反应,因此,了解愤怒背后的本质,慢慢放下内心的恐惧,学会放松心态,理性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

NO.3 适度保留个人的生活

很多家长常抱怨这样一个问题,每天除了上班,剩下的时间全部贡献给了孩子,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全都放弃了。这样的确是一种伟大的牺牲,但是,这样的方式其实并不可取。

与孩子的相处有时和谈恋爱有几分相似,如果精神长时间过度紧绷,就容易感到窒息,甚至产生埋怨。因此,与孩子亲密无间的同时也要适度保留个人的生活空间,尤其尽量保留能够给您带来正能量的爱好,比如运动、旅游、阅读、养宠物等等。这样不仅是给自己一个喘息放松的机会,也能给您和家人间的关系带来积极健康的影响。

在此要多说一句的是,很多家长会说,真的没有时间,孩子的学习,孩子的作业,孩子的这,孩子的那,我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请记住,学会适度的放手,才能让风筝飞的更高更远。

NO.4 愤怒时适量运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运动,除去强身健体的功能,还能够非常有效的释放压力,调整心情,在运动的同时,会让人暂时放空,运动过后,加速了新陈代谢,能够让人的头脑思维更加清晰敏捷。

因此,如果您因为孩子犯的错误而怒不可遏,感觉马上就要爆发的时候,请立即叫停,然后给自己10-15分钟的时间,做一些简单的能够出汗的运动,而后,能够明显的感觉自己更加冷静、机敏和坚毅。再进行沟通的效果比当时就火山爆发强百倍而不止。

假如,您是带着愤怒的情绪,气势汹汹的想回家找孩子算账时,阁主建议您不要直奔家门,在楼下小区里跑一跑,让情绪沉一沉,再回家“算账”。

NO.5 训斥孩子前先检讨自己

有一些家长曾向阁主咨询,为什么孩子会这样?为什么孩子会那样?为什么孩子这么让人不省心?为什么孩子什么都不知道?我是不是该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孩子?

在和这些家长沟通以后不难发现,这些家长认为孩子该会的东西,该懂的道理,该守的规矩,在以往要不就是从来没人教过他们,要不就是简单被带过,没给孩子仔细讲过其中的道理和原因,因此这些“该会”、“该懂”、“该守”的内容只是家长默认孩子长大了,应该会了,可是没人教他们,他们怎么会呢?

因此,当您被孩子的某些行为激怒,想要训斥孩子前,请先检讨自己,是否认真的教过孩子?是否用了正确的方法?是否让孩子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如果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收起您的愤怒,您该做的不是发脾气,而是给孩子补课。

NO.6 身教大于言传

很多家长常常生气都气在无论怎么跟孩子说,孩子就是不听,无论说了多少遍,孩子就如同没听到一样,要不就是嫌家长唠叨。于是家长苦恼,无法和孩子沟通,绞尽脑汁思考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自己的。

虽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顺从家长的话,但是当他们长到一定年龄后,就有了自己的喜恶,有了独立的判断,听不进去家长的话是成长中必然的现象,因此,很多时候教育孩子不是靠说的。

然而,孩子从小就善于模仿,即便在他们慢慢长大后,仍然会无意识的模仿家长的行为模式,因此家长们身教的力量远远胜于言传,若能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家长,做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家长,做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家长,您的孩子将会受到终身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给出的几条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家长做好情绪管理。毕竟如今早已不是棍棒教育的时代,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够帮助您更加有效的处理在亲子关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也能使得家庭更加和谐有爱。

当您怒发冲冠时,告诉自己:

冷静下来,我可以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从起跑线往哪跑才不会输


现在有些家长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都在拼命的为孩子的起跑做各种努力。胎教、早教;送孩子上优质的幼儿园;读优质的中小学。问题是起跑前确定的方向是什么?终点是到什么地方?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可能就是要读好大学,要成才,要有好工作。这些也都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觉得孩子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应该是孩子起跑线的终点,是我们所有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的未来付出的根本目的。这不是简单的要让孩子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要为孩子做好起跑的充分准备,准备必须是要围绕终点准备,否则就偏离了方向,结果也必然是要输的。

就业压力的增大

,使得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但是家长还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的名牌大学毕竟是少数,能上中国名牌大学的孩子也是少数,已经就读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也存在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现象。

因为我们家长的不同,造就了一个个不同的孩子。家长在给孩子确定起跑线目标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他,孩子将来的生存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孩子人生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

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要考察幼儿园是不是以良好的习惯养成、自我生存能力、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力为办园目标的,教师是不是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的。这样的起跑准备才不会使孩子偏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并且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终点目标。

如何在不打骂的情况下进行教育?


如何在不打骂的情况下进行教育?西班牙的"教育但不打骂"运动是去年6月开始的。在运动中,组织者给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讲座,力图使他们相信,打骂不是教育手段。对此许多父母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时常打孩子几记耳光是必要的。人们向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但不打骂"运动协调员佩帕·奥尔诺咨询,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她是否有孩子。她回答说没有,但她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一问题的。于是父母们向她阐述了一记耳光可以解决问题的情况。

这些情况包括:孩子执意将手指插入电插座;在超市里见什么摸什么,还不断哭喊给他买东西;不好好吃饭;到时间不睡觉或不时从床上爬起来;躺在地上撒泼等。奥尔诺及其同伴正在寻求不打骂也能达到教育目的的办祛.他们说:"面对孩子的歇斯底里,你先出去,不理他。过一会儿,他就好了。在许多情况下,只要坚决地说一声'不!'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许诺给予他奖励,那就要兑现。如果你威胁要惩罚,那就说到做到。"

大家一致认为,教育孩子是一生中最困难的工作之一。但在是否打骂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社会事务部1997年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西班牙人有47%认为,在某些时候打耳光是必不可少的。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负责人和"教育但不打骂"运动的负责人一致认为,打骂是必须加以取缔的习惯。他们希望西班牙采取禁止体罚的法律。以色列最高法院已禁止打孩子。在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塞浦路斯、奥地利、立陶宛和克罗地亚也不能打孩子。以色列一位妇女因用拳头和吸尘器的管子将一个孩子的牙齿打断而被判一年徒刑。

取代打骂的方法如下: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应坚决反对。

如果孩子在不适当的时候过马路,要抓紧他;孩子要赖在公园里不想离开,就抓住他的胳膊把他拖走。

说明其行为会造成的后果,耐心讲明道理。

明确规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

在禁止做某事时态度要坚决。

要以身作则:如开车时,父母要主动系安全带。

不要随意对孩子进行奖励。

在孩子发脾气时,要采取不予理睬的办法,没人理睬,他只好作罢。

可以合理磋商某些事情,例如周末可以晚一会儿起床。

育儿观念:家长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


育儿观念:家长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

人在十八岁之前都被称为孩子,孩子是不可以随便被打骂的.可是,有时,孩子实在是太可气了,但打骂孩子肯定是不管用的,尽管表面上,孩子服从了,但在心理上,不能解决根源问题.

由于孩子从小认知上的模糊和不正确,所以孩子没有具备保持原则的处事态度和做法,没有正确选择的能力,没有果断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时也没有具备承受事情的能力等等,所以,会出现问题.小到生活的细节,大到自己的前途.

非常理解家长,在孩子三岁之后,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观等已经建立,三到六岁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纠正,七岁基本定型.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所谓的挫折,这些挫折,会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或是不知道的认知等.家长会屡次地询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家长,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家长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多家长都是这样,孩子出现问题,家长首先是着急,然后是不良情绪,愤怒、埋怨、急噪等等.

二、家长不能理智地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孩子是父母及家长共同培养的结果,不能单纯地说某一方面的问题.

三、家长需要认知上的正确性和言行一致,有的家长能意识到,有的家长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其实就是在教孩子.

四、家长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交流是很好的办法,和孩子成为朋友,孩子才能把心理话讲给家长听,否则,就是长期的压抑和压制,时间一长,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再面对,就很棘手,不如,早发现,早解决.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家长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拒绝和孩子一起成长,什么是天伦之乐?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天伦之乐;和妻子一起生活,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上的一切问题,帮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就是幸福.幸福的定义不是随性,更不是任性.人,只有有原则、节制地活着,才能体验快乐和幸福.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从有了自我意识后,就有了自私,自私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过分的自私是大家都不接受的.过分的自私首先会体现在每个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上,所以,让孩子养成同理心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能力,就是一种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体谅别人、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的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他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能考虑别人.现在,我们的孩子尤其需要同理心,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年轻一代展示自己个性魅力的年代,如果,他们不具有同理心,将会在很多方面遇到问题.如果,家长的同理心不够的话,请与孩子一起练习,这没有什么的,只要是自己不具备的能力,如果想具备,那就再练习好了,一点儿也不难,态度决定一切.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如果家长能经常地反思自己的言行,那将对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影响,事情分主观和客观原因,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过分地强调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并且,主观原因应该是主要的.如果具有这种内省智能的话,那将是巨大的财富,因为这个能力将让人拥有才能,一种智慧,一种能让人面对问题和圆满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把人分成感性和理性.还容易把女人归为感性,男人归为理性.用成功学理论来说,成功人士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既能感性地去感知事物,又能理性地去解决.如果单纯地具有或偏重于感性或理性,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都会有偏差的.在中国的人情世故上,人们偏于感性,但在法律上,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理性.

从感性和理性方面来分析,家长不能打孩子这类事情,打孩子是非常感性的,为什么不理性一些呢?光有理性,不打孩子,也不解决问题,也是不行的.只有感性和理性地分析和解决,才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方法.当然,孩子的问题太多,具体事情,需要具体分析和解决.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中国经历了过长时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带给人们一种专制,一种独权.其实,就是一种自私和任性,凡是,不过分自私和任性的帝皇,还是能受到人们的尊重的.但遗留下来的根源问题是家庭问题,现在家庭问题,还是跟我国的传统分不开的.

从现代社会来看,人们需要尊重,需要自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所有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也要让我们的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放松自己,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情,让自己拥有一个好情绪和好情感.只有放松了自己,才能轻松地去对待别人,才能不打骂孩子.才能宽容和豁达,试试吧!

对了,有一种很好地排毒方法,可以教给孩子和自己,就是拍手,拍手是一种很好的放松自己的方法,试试看,有效果一定告诉我们.

教育孩子不能打骂


教育孩子是现在很多年前父母头疼的问题,有些家长经常感到为难,因为除了打骂孩子,他们找不到什么有效办法来教育孩子。下面小编就为爸爸妈妈们整理了10条不打骂孩子的行为准则,照此教育孩子,一定能取得比打骂更好的效果!

很多家长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回答都是“不听管教”。其实当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但是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父母来担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会有打骂的草率表现。

一般来说,家长之所以要打骂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2、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3、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4、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如果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

不打骂孩子教育十准则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杨澜:别把劲儿都往孩子身上使


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既是一名资深传媒人,也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她的智慧和练达,不仅体现在成功的事业上,更反映在对子女的养育上。近日,在“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从孩子爱上网怎么办到健康和奥数哪个更重要,杨澜跟大家分享了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诸多感悟,她的体会是:人格培养、身心发育、智商情商逆商(抗挫力)一个都不能少。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一、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杨澜也曾困惑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次我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时,就觉得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孩子的事。”杨澜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杨澜觉得不能在负疚中过一辈子。

“我觉得对一个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亲和父亲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地充实,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带回来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们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在杨澜的教子经中,这也成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这不仅仅是指道德层面,也包括父母在怎样度过他们的人生。

杨澜询问了很多在职业上很有成就的妈妈,发现她们中很多人的孩子都成长得很好,这给了她信心和答案。“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跟他最亲近的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杨澜认为,当孩子的思辨能力开始产生时,他更需要一个有实力的伙伴,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仅仅满足于常常“赖”在他们身边,却不能给他们思想的养料,孩子们会感到不满意。

杨澜是在与儿子的相处中逐渐悟出这个道理的。杨澜的儿子已经16岁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时,也有自己的批判思想,这时候,他非常渴望一个同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思想的母亲跟他对话,“如果只是一天到晚围着他问‘你到底要吃红烧肉还是烧带鱼呢’肯定不行。”

所以,杨澜的观点是,无论是常年在外忙碌的父亲,还是能够多花时间陪孩子的母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你是一个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母亲,首先应该过非常充实和快乐的生活,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二、在生活中,夫妻吵架在所难免,如何减少这种争吵对孩子的伤害

有一次,杨澜跟先生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把孩子吓着了。情绪稍微稳定后,杨澜和先生都意识到刚才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来到孩子的房间,单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我们在你面前那样争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我们想跟你说,大人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很愚蠢的事情,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们俩真诚地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们。第一,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第二,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的惊吓和伤害。

杨澜回忆说,当时孩子接受了他们俩的道歉。杨澜也由此提醒为人父母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焦虑的妈妈,有的甚至会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杨澜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示范”。杨澜说,这样的母亲让自己非常负面的东西完全不加节制地宣泄出来,虽然可能会在当时把孩子暂时压制下去,但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对朋友、同事,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会陷入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当中。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遗传”。

杨澜特别强调母亲的情绪管理能力,因为母亲通常和孩子相处时间更长,她的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在孩子身边甚至体内!她的紧张、焦虑、暴躁,都最先伤到孩子。“要培养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亲的自己先要有幸福力。”

三、面对网络和电视,选择相信孩子

现在的孩子是电子化的一代,电视和网络对于他们犹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与此同时,电子化也造成了诸如网瘾少年等问题,作为家长,如何把控孩子在电视和网络方面的使用?

在杨澜家,这个问题是分两步解决的。

杨澜很鼓励孩子读书、旅行,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但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都喜欢看“喜羊羊”,杨澜知道拦着孩子们不是办法,于是她就坐在旁边陪着孩子们看,有一天,孩子说:“妈妈,你实在太幼稚了,我们实在没办法再陪你看这个了。”“孩子们在电视中找不到太多适合自己看的节目,不再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了。”杨澜说。

但是面对网络没有那么简单了。

杨澜并不认同为了减少孩子和电子产品的接触,就让家里的电视、电脑等产品全部消失,人为地进行隔绝。“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班里的社交。”杨澜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当班里的孩子都在说他们热衷于看的某一个卡通片和一个游戏的时候,孩子只能无话可说。

随着孩子们步入学校,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学校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要在网上完成,他们还经常通过网络看一些喜欢的卡通片、电影,跟同学聊天。看到孩子一直坐在电脑前面,杨澜也开始慌张,但她明白,如果经常问孩子到底在做什么,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最后,杨澜跟孩子们达成了一个“交易”:从眼睛的保护、身体的发育、颈椎的成长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考虑,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网看无用的东西,不玩游戏;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只玩一个小时。孩子们同意了。

既然谈好了,杨澜就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看到孩子待在电脑前,虽然心里很想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杨澜就跟自己说:“不要问他,他一定在做作业。”

四、健康的体魄比奥数班更重要

现在的孩子“压力山大”,课业要搞好,奥数、英语不能少,课余还要学才艺。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作出选择和取舍?

可能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杨澜不认为那些课外的辅导班有那么大的作用,相反,她认为,上了课外辅导班很可能让孩子上课就不认真听,所以她的孩子没有去上奥数班,她也没有给他们做任何跟知识相关的课外补习。

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当然是去锻炼。

“大家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看看自己家的男孩子,他的骨骼、他的肌肉真的在发育吗?”杨澜担任政协委员的时候,曾和几个委员一起提交过一个关于提高民族体质的提案,她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非常让人担忧,无论是爆发力、耐力还是力量,都全面低于日本。而一个人的体魄跟其精神力、意志力、活跃程度以及创造力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样的背景下,在奥数和运动之间,杨澜毫不犹豫地给孩子选择了运动。“如果因此没有得100分,只能得85分,我认了,因为不需要知道那么难的题目。”但是,“我需要你锻炼,需要你正常的、健康的发育,在长大成人的时候,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着非常有活力的生命的状态。”杨澜说。

一到周末,杨澜就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出汗、去锻炼,并且亲自陪着。而杨澜发现,这还让她有个意外的收获:跟孩子建立起了“哥们儿”般的友谊,大大促进了亲子关系。

五、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父母也会面临选择的困惑

杨澜坦言自己也犯过错误。

儿子5岁的时候,杨澜曾逼他练钢琴。钢琴老师问杨澜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学习钢琴呢?儿子回答:是妈妈让我学的。

在学琴的4年中,儿子痛苦,杨澜也不愉悦,“为学琴冲他歇斯底里地叫喊过。”终于有一天,儿子说“妈妈我想把钢琴砸了”,杨澜意识到儿子是真的不喜欢弹钢琴,于是终止了儿子的学琴生涯。

杨澜的女儿却喜欢弹钢琴。杨澜由此感叹,哪怕是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每个孩子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处,必须要对此敬畏。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根本是财富观

近年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在不少爸妈中盛行,这种说法认为,只有穷养男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他才可担当大任;只有富养女孩,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在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将来她才能见识广,有主见,一生幸福。

杨澜对此并不以为然,她认为对男孩太严苛了会让他习惯顺从权威,男孩从小过分穷养也可能让他变得惟利是图。有一些人在成年以后走上歧途,恰恰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过于贫穷,以至于有钱高于一切从小在他思想里扎了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同样,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把女儿娇宠到傲慢、无知的程度,殊不知,溺爱只能让女孩长大后娇纵无礼,“谁愿意娶这样的女孩进门?

杨澜认为,不管父母是穷还是富,孩子将来都要自己经营人生。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从小把钱、情感、价值、精神能够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杨澜的做法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个理念:18岁以后,妈妈把大学的学费都交齐了,你们就自己过日子了。

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们正确的财富观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暑假的时候,杨澜的儿子去博物馆实习,跟工人们一起拆木箱、钉钉子、做记录,因为是高中生,博物馆并不给他付工钱。中午在外面吃饭,班上有一些同学吃比萨,还有一些同学甚至吃更贵的寿司等,但儿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挣钱,就买一个5元的三明治吃了。回来以后,杨澜对儿子的行为大加表扬。杨澜跟儿子说,你要算算,假设你刚刚大学毕业每个月可以挣多少钱,如果一顿午饭就花40元,意味着你根本养不活自己。

“穷养、富养,归根到底是一个财富的价值观的问题。”杨澜认为,不论男孩还是女孩,最关键的是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而过分纠结于穷养、富养问题,“往往是父母自己过于看重金钱的结果”。

你打骂了孩子,还不许他哭!


孩子真的犯错了,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打或骂,而是反思一下:“子不教,谁之过?”

某日,母亲告诉我一件事。老家隔壁邻居杨某的儿媳妇,全职在家带娃(娃才不到2周岁),一天到晚都是打骂孩子的声音,和孩子绝望的哭声,有时候半夜里都能听到孩子在大哭,而杨某的儿媳妇却还在破口大骂……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你犯错了就是找打,不许哭,听见没?!”

母亲常常对我感叹,不同的母亲,育儿的思维方式相差竟如此悬殊。

而在我眼里,也许实情是这样的:“他们知道打小孩不对,但就是打”-------因为他们不成熟,他们失望和愤怒,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他们用攻击行为释放自己的压力。

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亦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哭一般定义为由于痛苦或委屈而流泪出声,哭出的泪水是应该包含人的主观情感。

你打了孩子,还不许他哭。这是2B行为吗?

一个幼小的生命需要在爱的包围下才能健康成长,而最需要的,便是母爱。一旦爱的环境缺失,对于孩子来说,他受伤害的不仅是他的心灵,他的身体也将备受痛苦。而这个杨某的儿媳妇口中的“犯错”,却仅仅只是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不小心弄脏了地板,不小心把大人的手机、手表摔碎了……真的想当面问一下这位妈妈:当你用“打骂”作为惩罚孩子的唯一方式,你是否听到了孩子心碎的声音呢?你是否意识到,你正在亲手瓦解孩子对你无条件的信任和爱。当孩子的内心对你产生了隔阂,再想弥补也许就晚了。

子不教,谁之过?

换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孩子真的犯错了,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打或骂,而是反思一下:“子不教,谁之过?”

言传不如身教。

某日,儿子在走进厨房时,看到消毒柜有点打开,便用脚直接把它踢进去了。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行为,引起了我的震惊。天呐,这不是翻版的我吗?我经常会在洗完碗后,懒的再俯身,便用脚随意的将消毒柜的门轻轻踢进去。可我从未意识到,儿子将我的一言一行都看在了眼里,并不自觉地将这些视为“学习的榜样”。我随即问儿子:“宝贝,你为什么用脚去踢那个消毒柜的门呢?”儿子天真的回答道:“妈妈,因为我想帮你关关好呀,你不是一直“用脚去关”这个消毒柜的门吗?”我瞬间无语,一心想挖个地洞钻下去消失3分钟。

所以,你平时给他讲再多的大道理,还不如优化一下自身的言谈举止。作为父母,自律是育儿的前提。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没有自律原则的父母,也无法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能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且,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除此之外,父母的爱至关重要。评判一个家庭在育儿路上最重要的标准,并不完全是社会人脉或拥有的财富值,而是爱。暴发户的家庭,如果仅仅不差钱,却差思想,差教养,也未必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之,贫穷的家庭,家里却充满了爱的气息,同样可以培养出一个全才。

我还记得在我初中时期,我们班每次考试永远第一的那个男同学,父亲幼年便离开了,全靠母亲一个人卖蔬菜为生,供他读书。可是后来,他是我们班唯一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如今早已成功华丽转身为成功人士。他的成功秘籍是什么?我们并不能说的很清楚,也许是勤奋,也许是天资过人。但他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爱,是他那善良,上进,开朗的母亲,用身体力行告诉他:要做一个阳光、努力、自信、热爱生活的人。当一切水到渠成,成功只是顺带的事。

这个时代,早已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了。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无条件却有理智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打骂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不开心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孩子们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主要原因。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取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

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股……”,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家长育儿心得:不打不骂不着急


这次家长会让我有些意外。

因为幼儿园还邀请了何振老师做一个题名为“教育家长从家长做起”的讲座。时间安排在家长会之前的1个多小时。

何振老师并不陌生,冯德全老师在文二路杭州师范大学幼教大礼堂做了一个教育演讲,当时何振老师作为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实践专家出场,精彩地诠释了早教的经验以及成效。何振老师领出了他的儿子,那个其貌不扬的小男孩,在学校里是连跳几级的优等生,体育成绩优异。这些留在我的记忆里非常深刻。

没想这次又遇上了,而且是在开家长会之前。

这次何老师讲了两个问题:1.孩子任性哭闹,怎么办?2.早期阅读问题。

对于孩子任性无理哭闹的解决方法有关键性三点:1.不要训斥和骂。2.不要打。3.不要着急。家长用平和的态度和语气表明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继续哭闹就告诉他:你可以哭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总之不管你哭多久,这个无理的要求我都不会满足你。

因为家长不会任意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在有需求时,为达自己的目的会想办法得到家长的支持。或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自己所想。或是通过赞美等语言表达获取父母开心,家长要适时肯定和鼓励孩子赞美他人的行为。这样孩子逐渐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赞美来他人达成自己的愿望,这两种才能需要培养。这与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任性无理哭闹有天壤之别。

关于早期阅读问题,何老师讲到三点:

1.要提高认字速度,可以通过点读(也就是我平时说的指读,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的指过去)。

2.家长坚持每天读书,以吸引孩子。主要是养成读书、读故事的习惯以及快乐的读书,当孩子不愿意听的时候,不要强迫。另外提到很多打斗情节的动画片,尽量不要让孩子看。

3.怎样选择合适的书给孩子读。何老师提到挑书的三标准:A:图画简洁、色彩不鲜艳的书。B:文字比较少,不要密密麻麻的文字。C:文字大。绘本比较适合幼儿阅读,何老师报了十几种绘本的名称,很幸运的,囡囡已经读了很大部分。

最后,何老师以这样的话语作为演讲的总结:一个家庭中,如果男人能主动承担责任教育孩子时,教育效果会比妈妈好的多,因为男人理性,说话会到点子上,孩子容易听取。而妈妈相对会啰嗦些,同样的事情会重复多遍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若爸爸不能承担更多责任,妈妈也不要抱怨,抱怨没有用,反而影响家庭和睦,影响孩子的发展。

小记:何老师的演讲很好,作为一个父亲,他能那么细致结合教育孩子的经历,作这么多场演讲非常的不容易,非常佩服他。我学到了有用的东西,也摈弃了一些观点。在早期阅读方面,我认为那些绘本和故事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点心,而不是主食。他介绍的那些绘本,囡囡读了大部分,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绘本,画面之精美绝伦,真的不是语言可以表达,我也非常的喜欢。

但是这些故事书和绘本,无法达到给孩子系统地蒙正养心。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从小给她扎德行的根。当天地初开,万物都还脆弱,孩子还不懂事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孝敬、善心、八德、责任心、正气……,这才是最关键的。

读国学经典,从德育入手,孩子的根养好了,做人的基础夯实了,识字的速度也不自觉的提高了。

这是我在给孩子做早教的过程中,走过很多弯路之后实践得出的结论。

相信《不打骂孩子,家长的怒气往哪撒?》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