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易怒的父母和咆哮的孩子?

12-21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如何控制易怒的父母和咆哮的孩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首先问问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是管多一些?还是教多一些?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核心是“教”,管是管不了一辈子的。

遇到孩子犯错,有时家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加上孩子自己也容易暴躁,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在情绪的催化下,事情就可能变得比之前严重了。

原来人在冲动的时候一般都是自己的边缘脑在主导外在行为,边缘脑又叫做动物脑。而原本的高级脑早就被气愤吞噬。易怒的父母咆哮的孩子,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如何不把情绪带到交流中?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我们常存在的误区

在平时教育孩子时,我们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只关注行为,不关注情绪。

家长教育孩子,有时会带着情绪,其实是一种应急反应,就像地震要跑,这是一种无助的发泄。但当你带着情绪去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就不是你原本想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了,这个时候就由不好的情绪在制造矛盾点。

因为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他自己也可能带着情绪,家长在管孩子之前,要先卸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从动物脑切换到高级脑进行思考。

孩子有情绪讲道理有用吗?

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当他想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40根钉子。慢慢地,男孩可以控制他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所以每天钉下的钉子也跟着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一些。终于,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于是,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告诉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那此围墙上的坑坑洞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从前的样子了,当你生气时所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很难弥补的疤痕,有些是难以磨灭的呀!”

故事虽小,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人在有情绪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别人身上。即使钉子能拔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能化解,但留下的疤痕却是无法弥补的。这个场景,像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易怒的父母、咆哮的孩子,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其实是在用动物脑进行思考,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有情绪的父母和有情绪的孩子,他们之间的沟通,本质上跟两只动物在互相咆哮没多大区别,这里自动脑补一下动物世界里的场景。所以,父母想要和孩子进行一次良好的沟通之前,一定要先卸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也就是从动物脑切换到高级大脑进行思考。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如何才能把自己和孩子从情绪中抽离出来。

用钝感力卸掉自己的情绪

什么是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以直接翻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dùngǎn),是心理学名词,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是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by渡边淳一

今天我们就运用钝感力的五项铁律之一:“迅速忘却不快之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想要在即将愤怒的时候让高级脑主宰我们的外在行为,就要想办法卸掉父母自身的情绪,这里推荐一个三连问的办法。在与孩子沟通之前,冷静的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我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2、我怎么做才能达到我的目的?

3、我这么做能不能达到我的目的?

这个方法,本质上是希望父母通过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从动物脑切换到高级大脑,让自己的高级大脑运转起来,从而摆脱自己情绪的困扰。

也就是说,家长通过自问三个问题来拖延时间,让自己的情绪不要反应的过快,给自己冷静的时间,学会使用自己潜在的钝感力。

如何卸掉孩子的情绪

接下来我们说说,怎么卸掉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感受”,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成年人,与之“共情”是很重要的。

比如自己的好朋友不顺心,她来找你倾诉,当她倾诉的时候能让她感受到你很理解她,随着你与她感同身受,对方的情绪也会有很好的调整。

这里推荐给父母一个工具:情感连接循环。情感连接循环有四部,分别是:安慰、认同、倾听、反射。

安慰:身体接触、放低视线

我们都有被安慰和安慰别人的经历,很多家长不太知道怎么安慰孩子,生活中家长安慰孩子的时候总是自己在不停的说啊说啊说啊,也不知道孩子当时能不能听进去。

其实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过多的语言是没必要的,重要的是身体的接触。这个时候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你给孩子一个拥抱、将自己的语调变温柔,再给孩子一个温柔的眼神,这些做法都能融化他的心。安慰孩子的时候,要让自己蹲下来,放低自己的视线,平视、或者仰视孩子,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被尊重的。

认同:认同孩子感受

孩子的感受是需要你来认同的,怎么做呢?你可以把他的感受尝试着说出来,让他知道你是懂他的,认同他的,通过你的行为向孩子传达“我会在你身边一直支持你。”给孩子安全感,让他可以敞开心扉与你交流。

一定有家长会说,我怎么知道他什么感受呢?这里有一句屡试不爽的话,简直万能到爆:“我感受到你很委屈,你这样我很心疼啊。”

倾听:少说多听、沉默

当你跟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后,很多家长就会觉得我是不是还要多说几句,其实不用了,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倾听孩子,而不是自己一直说啊说啊说啊……家长通过认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敞开心扉,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时候自己开始有一些倾诉的需求,他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跟你说,这说明他已经当你是自己的好朋友,愿意与你分享自己的忧伤。

反射:重复孩子的话

倾听完孩子的委屈后,我们不要马上跟孩子讲道理,要将自己听到的内容反射给孩子,也就是将我们听到孩子讲述的事情,再重复一遍说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你是在认真听他的诉说,增强你在他内心的信任感。

当孩子情绪平复后,当你已经得到孩子的认同后,你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慢慢讲给孩子听,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这可以让他受益终身。其实这个方法不只适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当伴侣或者朋友遇到问题,情绪变得不好时,也要可以通过安慰、认同、倾听、反射的方式来帮助对方、安抚对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如何让孩子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自控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你可以幻想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

在一次聚会上,大家侃侃而谈,其中有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一直针对你,让你觉得非常不舒服,这时候你要做的是什么?是不管不顾大声和他争论,破坏这次聚会,还是利用自制力控制好自己,让这次聚会能够顺利进展下去?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前者。

当孩子说“可恨的东西”的时候,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那些听到或看到的某个对象。

这种表达情绪的学习从出生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可是孩子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才会逐渐开始学会说话。如今,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年仅15个月的婴儿其实也会感觉到愤怒,然后孩子会用愤怒这个情感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上述研究发表在认知发展的十月杂志上,这是首次表明年轻的幼儿能够使用情感和视觉多个线索,来了解他们周围的人的动机。在宝宝15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想要开始了解这个花花世界,想要知道别人的反应了。

威斯康星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就算是那些还不会说话的幼儿也开始学会使用可视化和社会线索了解其他人,对于15个月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调查结果还显示了幼儿的冲动倾向还有他们倾向于忽视其他人的愤怒,这说明孩子在生命的早些阶段比较讨厌遵守相应的规则。

1.自我控制能力研究过程

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后首先要学会的一项重要的技能,调查发现非常多的孩子都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预测孩子的不同,甚至还可以预测到孩子上学后的发展情况。

在实验中,有150名15个月左右的幼儿,其中有男孩和女孩,然后让他们分别坐在父母的腿上,看着实验者坐在他们对面的一张桌子上演示如何使用几个不同的玩具。

每个玩具都可以发出的声音,如塑料珠做的一个拨浪鼓,将弹珠投进一个塑料杯和一个小盒子里、用木棒挤压活动部件。孩子们都会不自觉地探出头来只为更清楚地看到。

接着又一个人走进了房间,并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然后使用抱怨和愤怒的声音斥责实验者,实验者听了这些话就停止玩玩具。

等到两个人都走了以后,把这些玩具发给孩子们,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开始玩玩具,在孩子玩得起劲的时候,让第二个人再次进入房间,跟训斥第一个人一样训斥孩子们,有趣的是一些孩子马上就停止玩玩具,而绝大多数孩子在迟疑两至三秒后继续他们的娱乐。

2.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结果

根据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那些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更叛逆,而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孩子脱离不守规则的叛逆性格,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尊重他人。

研究人员还怀疑孩子的气质起到了一定作用,他们制作了儿童早期行为问卷让爸爸妈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填写,使用的问题是“孩子做决定前停下来思考的时间是多少?”这样可以判断出孩子的冲动程度是什么样的。事实证明,更加冲动的孩子更容易忽视规则。

8招教育孩子如何养成控制情绪的能力


在现今忙碌社会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因忙于生活大小事而忽略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导致孩子不知该如何管理、更别说认识自己的情绪。

有些家长或许认为小孩子本来就会有那些状况发生,长大以后慢慢就好了!其实,一个人所有的习惯会互相影响,好习惯或坏习惯都一样,而自我控制能力则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孩子若从小没有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长大后容易因缺乏专注力造成意志力薄弱、无法自律或不能遵守纪律。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孩子也会无法产生责任感,同时因为没有责任感而缺乏规划的能力。除此之外,甚至会影响孩子因冲动而产生的暴力行为问题、心理上的焦虑、情绪表达能力、挫折感、忧郁、健康状况以及寿命减短等。因此,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01采用适当方式教育孩子

四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了,爸爸妈妈可以采取说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到了睡觉时间,孩子执意要吃自己喜欢的糖果,不给就不睡觉。家长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如果睡觉前吃了糖,就会有蛀牙,牙会很疼很疼,以后再有不能吃好吃的了。在诱惑面前,也许说理不能立刻见效果,但是让孩子明白事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的自控来自于孩子的理解。家长只要坚持下去,孩子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另外,家长也可以通过故事、动画等方式教育孩子。

02运用正确的处理技巧

延迟满足。当孩子提出某种要求时,家长可以延迟满足他们的需要,等过一段时间再实现他的愿望。如家里要来客人了,妈妈做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孩子忍不住要吃,妈妈就告诉孩子要等客人来了再吃,表现好的话可以奖励一小块巧克力。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或学会耐心,这是自我控制力形成的前提。

合理宣泄情绪。自我情绪的控制是自控能力的重要内容。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难免会有发脾气的表现,父母不能压抑孩子情绪,要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宣泄途径如运动、在纸上涂鸦、大喊等。只有这样,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有效疏导,更好地控制自己。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更多的技巧对付孩子的不合理的行为。

03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孩子只有具备了规则意识,才能提高自控水平。家长可以现在生活常规方面着手,制定规则如按时起床、睡觉,不挑食等。家长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孩子就会逐步约束自己。除了生活常规,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孩子订立一些规矩并坚决执行。如带孩子逛商场前,给孩子明确说不能乱买东西。尽管如此,孩子可能还会乱要,这时家长就要果断拒绝。孩子经过一次次失败的体验,自然不会胡乱要了。

04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游戏中常常蕴含着规则,孩子通过这种有趣的形式,更容易形成自控能力。如妈妈可以和孩子玩“木头人”的游戏,孩子通过扮演“木头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而产生自我控制的意识。

05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只有经常与孩子沟通,你才会发现孩子道德品质方面是否发生了偏差?好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待于进一步养成?也只有与孩子经常性的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孩子从心底里感觉幸福,促成好的习惯的养成。

06家长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样

爸爸妈妈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好的话,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如带孩子外出,遇到堵车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消磨时光,避免把焦躁情绪传染给孩子,让等待的过程变得有趣。想对孩子发火的时候,深呼吸并说:“我要冷静,不能发火。”这些言行都会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07循序渐进,及时表扬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爸爸妈妈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内心世界,与孩子之间建起了绝对的信任,以便于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效地增强了父母的教育影响,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要给予耐心的说服教育,切忌一味地训斥、压制。再有,对于孩子表现良好的自控行为,要给与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08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

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良好自制力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自控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比如,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参加“户外拓展训练”等活动,训练孩子坚强的意志。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而要理智的去爱孩子。

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以后顺利学习和生活的必要素质,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已经成为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爸爸妈妈只要掌握了小窍门,就能加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多多关心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增强其正向思维,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出好习惯,健康快乐长大!

墨西哥的孩子父母如何养育


墨西哥的孩子父母如何养育

在上一代的墨西哥家庭中,普遍是生育6-7个小孩,现今平均生育2-3个宝贝。80%的孩子是母乳喂养,直到3个月后才开始添加配方奶。

墨西哥合众国印欧混血种人占90%,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居民中92.6%信奉天主教。墨西哥是第三世界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在拉西美洲居第二位,仅次于巴西,在全球居第十三位,被公认为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工业国家和著名的旅游国家。

家庭成员

爸爸:AntonioRamirez企业经理

妈咪:IvonneGonzalez全职妈咪

女儿:ClaudiaRamirez19岁

大儿子:DanielRamirez16岁

小儿子:AngelRamirez9岁

据爸爸Antonio的介绍,墨西哥家庭的月平均收入跟中国相似,大约为5000元人民币,国民间的贫富悬殊比较大。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全额免费的教育。尽管教育都是免费的,但宝贝的衣食住行仍需不少的花费,因此墨西哥家庭在养育子女的时候,也要斟酌自己能否养得起这么多小孩。

墨西哥女性分娩之后,通常能够获得总共80天的产假,分娩之前休息40天,分娩之后再休息40天。不少墨西哥妈咪都选择兼职工作,每天工作半天,剩下半天再加照料宝贝。

十年前,绝大多数墨西哥女性生育之后,就不再工作,留在家里照料小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墨西哥女性希望保持自己经济上的独立。在5年前,绝大多数女性分娩之后都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上班。工作单位对待当女性员工的纪律要求也很严格。如果因为照料生病的小孩而迟到误工,都要被扣罚工资。因此,不少墨西哥妈咪选择一些兼职工作,每天工作半天,剩下半天可以照料家庭和宝贝。

传统草药与西医并存,很多宝贝或家人得了病,都喜欢到墨西哥传统草药市场去买些治病的药,回来熬制好后给患儿喂下,治疗疾病。

爸爸Antonio说,墨西哥的医疗体系跟中国很相似,也分为西医和传统的墨西哥草药。尽管传统的墨西哥草药未能像中医那样形成独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但在墨西哥仍然受到国民的青睐。很多宝贝或家人得了病,都喜欢到墨西哥传统草药市场去买些治病的药,回来熬制好后给患儿喂下,治疗疾病。

墨西哥西医院分为三种:社区医院、私立医院和公共医院。一般的墨西哥产妇分娩,60%选择社区医院。私立医院服务最好,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只有 20%的产妇分娩会选择私立医院;而公共医院往往医治一些疑难病症,因此只有15%的产妇分娩选择公共医院;其余5%的产妇则选择在家中,请一些助产婆来帮助分娩。

由于西医之间竞争激烈,抗生素使用也比较泛滥,当宝贝生病后,家长往往会带着宝贝多看几个医生,以了解宝贝究竟得了什么病,应该使用何种药物进行治疗。儿童疫苗在墨西哥是100%免费的,家庭健康保险往往也由有正式工作的爸爸从自己的薪酬中按月扣除。

产后康复的妙招,就是分娩后回到家后,家人在澡盆中盛满热水,水中放一些生菜,让产妇泡个澡,帮助骨缝合拢。妈咪和宝贝通常每天都要洗澡,以保持身体洁净。

墨西哥产妇在医院分娩后,通常在医院呆上20个小时,如果母子的身体状况都正常,20小时后就可以离院回家。在路上,为了防止产妇和宝贝受风感冒,通常会用厚厚的布盖上产妇的头和身体,脚上穿上厚厚的袜子。

妈咪Ivonne说,墨西哥传统草药对于刚分娩后的妇女康复还提供了一些独特的保养治疗方法。分娩后回到家后,就洗个热水澡。家人会在澡盆中盛满热水,水中放一些生菜,让产妇泡个澡,帮助骨缝合拢。此外,对于女性生育后肚皮松弛的状况,聪明的墨西哥人用乙醚浸泡一些蔬菜和草药,然后,把药水涂抹在新妈咪的肚皮上,再用绷带把肚子绑紧。一周后,新妈咪的肚子上的皮肤就恢复了往日的紧缩状态。这让当了妈咪的女性能够恢复青春靓丽的身体,拥有愉悦的心情。

父母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


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缺乏兄弟姐妹的亲情沟通、繁重的学习压力……孩子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沟通。许多父母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而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只看重每次考试的分数,却不知道这样做会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许多的孩子便变得不愿和父母说话,变得不听话。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不会和父母心生隔膜呢,又怎么不会产生不听话行为呢?

许多父母虽与孩子朝夕相处,却对他们并不了解。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难有效地应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父母要想在纠正孩子的不听话行为上取得有效的成果,首先得亲近孩子,取得他的信任,走进他的内心。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馨,从而对父母更加亲近与尊敬。这有利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有利于父母对他们的不听话行为,进行明确的教育和指导。

教育专家指出:消除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就是不断消除和孩子误解的过程。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父母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子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放低姿态,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呢?

1)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

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不听话行为,但必须要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例如,他可以告诉父母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但父母不能允许他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生气。

2)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

父母的关注鼓励着孩子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想法和感受。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对他的注意。

3)告诉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不时地总结、重述或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情境原因。仅仅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父母还必须用语言对他所说、所想及所感的事情做出反应。但尽量不要逐字地重复孩子的话,应使用相似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学习倾听孩子的话语

多数人都习惯说话,不习惯听话,尤其是父母面对孩子,更是滔滔不绝,要他做个“听话”的孩子。不听孩子说,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不听孩子说,又怎么能了解他、管教他?所以,爸爸、妈妈想要有个听话孩子,必须先要“听”孩子说“话”。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并不很困难,只要告诉自己“少开尊口”,耐心倾听,就可以了。

5)用鼓励、说理代替责骂

长期责骂孩子,孩子就会把“懒得理你”挂在嘴上,当孩子以这种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时,其实他对爸妈的失望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因为,长久以来,他和父母沟通不良,干脆“免谈”。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只有放低姿态,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找到不听话的症结所在。

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这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大家都在用的方式就一定是最好最合适的吗?

当然不一定,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习惯”的选择——父母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于是我们也要把这种方式继续沿用下去——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

这样的做法,当时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了、孩子越来越不爱和父母沟通了、孩子越来越叛逆了……

到底该如何很好地教育孩子——既让孩子遵守规则,又不伤害到孩子,让孩子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呢?

这里将会告诉您一些代替惩罚、责骂的好方法:

正确认识惩罚的后果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此方法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你乱拿东西等下人家把你抓走!”

正例(家长):“宝贝,我们去看看今天的晚餐食材吧?”

“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此方法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再乱跑我就打死你!”

“别乱跑!老老实实呆着!”

正例(家长):“你知道吗,我不喜欢你这样。你在过道乱跑会打扰到别人,影响别人买东西。”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东西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东西弄丢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下次不准再拿东西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你听见了没有!再看以后都不准看电视!”

正例(家长):“现在是洗澡的时间,你可以再看五分钟过来洗澡,然后晚上就不能再看了,也可以洗完澡再看二十分钟。你觉得哪个更合适?”

5.给孩子机会: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一天到晚净给添乱,回屋反省去!”

正例(家长):“你看到了吗,没有盖笔帽所以沙发都染花了,你需要和我一起洗沙发垫,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不专心。

反例(家长):“让你专心吃饭听见了没有!”

“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吃饭的时候不准乱动!”

正例(家长):“宝贝,吃饭的时候就需要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允许试错: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如: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1.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到底为什么不愿意睡觉?他需要什么?倾听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

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让孩子也能理解父母。

3.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4.商量+行动,让孩子感受到改变和诚信的力量。

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5.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管教要点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不要以为用武力和权威压制孩子就是胜利。而要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发脾气、叉腰瞪眼,都不会让孩子真正的改变。

3.在与孩子商量方案时,不要对孩子说:“你的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如:“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初为人母,为人父的你,面对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个微笑,第一步行走....是不是在开心愉悦的同时,也在担忧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呢?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是最厉害的观察者。因为他们会通过观察成人的言行举止,记忆和学习。而父母作为孩子生活中最为依赖和亲近的人,就会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

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认真写作业....自己却在家里嗑瓜子,搓麻将,看电视....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认为,成长只是孩子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因为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父母经常在他面前表现出来的一面。

所以,作为父母,必须和孩子共同成长,并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才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父母怎样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为新手父母,其实在很多方面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形象,于是,婴幼儿早期教育便产生了。

虽然之前我们提到过,国内的婴幼儿早教并不规范,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愿意带宝宝参加早教课堂;当然,有愿意的自然就有反对的。可是无论是反对的,还是愿意的,总会有不少家长误解早教的意义。

其实在我看来,早教真正的目的很简单:

首先,早教并不是让孩子真的去学习什么,而是帮助宝宝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拓展视野;同时对宝宝进行大运动发展的具体训练。

其次,平时很多家长可能都比较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宝宝。所以,家长可以通过早教课堂的机会,进行一周2-3次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最后,借助早教课堂这个平台,帮助父母了解和学习如何做好父母。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应该是每一位父母都喜欢和愿意的事情了。带着孩子一起来早教课堂上课,看着孩子一点一滴的不断成长,是每一位家长都开心的事情。

现如今科学育儿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而作为父母,就不能只是通过书籍来学习,而是应该通过时间以及实践,像初生的宝宝一样,努力吸收这个全新领域的有益养料来充实自己。

所谓“言传身教”,身为父母,和宝宝一起在早教课堂中学习,通过学习早教老师的理论知识、肢体语言、语调语态...以及观察宝宝的行为举止,情绪变化等,知道甚至是能够熟练应对宝宝的任何突发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舞台上,父母从来不是观众,更加不是导演。

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舞台上的演员。父母通过学习,通过实践,陪伴孩子茁壮的成长。而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帮助孩子变得更好。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很多家长认为从小不让他学些特长,那么以后一定没有前途。就是因为家长的这种期望和想法,剥夺了孩子周末的休息时间,而不得不去面临父母为她所安排的一切。其实,这对孩子并没有好处,现在他们还小,不会表达一些真实想法,到大点,他们就会出现厌学、叛逆等一些不良现象。

记得有次,我问班上一个孩子:“你周末到哪里玩了呀!”她摇着脑袋低声地说:“没有,我周末要学钢琴、画画、跳舞、还要去老师那学毛笔字”。从她眼神里,我能读懂她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不愿意的。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的功利心、攀比心,使得孩子童年要承受非同龄所承受的学习压力。

每个孩子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是从玩的过程中去学会一些本领,而不是所谓的“说教式”、“灌输式”、“代劳型”等模式来教育他们。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之处,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要如何去挖掘这些潜能,这就要靠父母平时的观察、沟通和细心引导。如果家长盲目的决定孩子的一切,不尊重孩子不与孩子商量,这会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定、独立自主性不强、没有自信心……

所以家长如果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呢?我认为在孩子的培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五点:

1、要学会培养孩子快乐而稳定的情绪。应注意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情绪要求,根据需要予以满足;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

2、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如何培养幼儿独立性,先是给予孩子活动和玩耍的充分自由空间。在游戏中,只要他在规则之内,没有危险,父母就不要干预、不要过度保护、不要事事代劳,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时根据他的年龄,分配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果孩子参与了简单的劳动,得到了点滴的成果,得到了大人的赞许,就会更加乐于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和接受任务。3、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正确的行为规则。在园里,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纷争。比如,在一起玩玩具时,小朋友会出现一些打闹、抢玩具、咬人等不良行为。这时,老师与家长应及时处理,并耐心地告诉孩子打人、咬人、抢玩具等是不对的行为,要让孩子学会以商量口吻与同伴交流,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还有些孩子在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不能因为他的哭闹,马上就答应他的要求。因为这样

,会在无形中使孩子知道父母不答应他的要求,只要通过哭闹,父母就一定会答应的。还有在生活中家长应让孩子多观察和参与每日的家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需要大人的夸奖,当孩子开始使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大人注意和赞美时,自信心就开始得到发展。父母应肯定他们的成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享受过程,而不必为孩子的失败而懊恼,也不必为孩子的领先而欣喜异常,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经验,这对孩子建立自信非常重要。

5、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会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平等的关系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中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着重培养。而不是盲目的为孩子报很多特长班,以为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为孩子将来打好基础。

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


3岁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经常会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们十分为难。有些问题说浅了会误导孩子,说深了又会引出一大堆新的问题。无暇回答时,更是烦不胜烦。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

孩子对未知世界总是怀有强烈的探知欲,提问就是其中一种反应。之所以问题稀奇古怪,是由于孩子年幼,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提出一个有效地问题来获得他要的答案。因此父母应该先确认孩子到底想问什么,或设置一个类似或接近答案的问题来帮助孩子确定。例如当孩子对母鸡伏在草堆上的行为感到疑惑时,父母可以问他“你想知道鸡蛋是从哪里来的?”或“你想问鸡在那里呆着干什么?”以这种方式来锁定孩子的疑惑,回答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回答问题实话实说

许多父母都忌讳回答一些敏感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性。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孩子错误的认知,影响他长大后的思维。其实孩子对事物的了解只需要一个雏形,父母只需用适合他年龄的词语,简单回答就可以了。譬如父母在亲吻被孩子看见,他也许会问:“爸爸你在做什么?”父亲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说:“爸爸喜欢妈妈,所以吻吻她。爸爸也同样喜欢宝宝。”说完也在孩子脸上亲一下,让孩子明白亲吻是一种爱的表现,而不是什么丑恶的事。这既简单而诚实地解答了孩子的问题,又避免了尴尬,孩子也能接受。

答不上怎么办

遇到回答不上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胡乱解释或搪塞了事。先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寻找答案,或者参阅一些相关书籍,或者向别人请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孩子明白,个人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也有不懂的时候。二是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诚实品质。三是告诉孩子,了解事物的途径有多样性,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

善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爱提问是好现象,说明孩子具有学习意识。父母一定要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孩子的问题让你多么心烦,也不要有厌恶的言行,这样会挫伤孩子的探知欲,甚至使他们丧失进取心。确实很忙时,可以告诉孩子:“妈现在很忙,等妈妈忙完了再回答你的问题好吗?”要知道,大人们回答问题的方式、语言甚至技巧,将会对孩子今后如何学习、智力开发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家园共育《如何控制易怒的父母和咆哮的孩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