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死读书,这样读才能读出价值!

12-26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别让孩子死读书,这样读才能读出价值!”,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孩子从小到大,每天在学校里看书,但是,他们真的会看书吗?

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正在课余看哲学书,记了好多笔记,但是还没背下来。我很诧异,为什么要背下来?这个孩子更诧异:不背下来看书还有什么意义?仔细观察下来,发现,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过于强调记忆,而忽视了更高效的看书方法。

我们常常把师承看做是学习好坏的唯一的标准,比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是不是都记住了,考试的时候,是不是能准确呈现书上的描述。除了被动吸收,孩子自己的想法呢?其实少有人在意。大脑变成了计算机存储器,但是,怎样把这些知识整合,变成自己设定的程序呢。我们应该建议孩子怎样看书呢?

1、送给孩子一个活页本。好的工具就是学习的利器,活页本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积累的增多,而体现出来。我们读一本书,难免会对很多内容有所触动,一边看一边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好了,拿出活页本,把有你自己感受的内容,尽可能地整理清楚,按照你的想法,用你自己的话,记下来。

为什么是活页本呢,因为你会不断发现,同一个话题,你的想法在逐渐变化或者丰富,把相关内容放在一起,有助于你整合你的思维体系。比如,看了一本书,有所感悟,过一点时间,在其他地方又看到这个话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的。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整理,你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变得全面了,而对这个话题,你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体系。

2、要和自己的生活相关联。记忆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感同身受,如果看到的东西,比较遥远,时间长了,记忆就模糊了。鼓励孩子带着问题看书,或者,边看书边和周围的生活或者困惑联系在一起。初期,孩子没有这个习惯,需要父母带着孩子读几本书,一边读一边提一些相关问题,帮助孩子拓展思路,慢慢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展开联想了。

3、要看内容体系。看书并不是仔细咀嚼书里的每一个字,而是看作者的整体思路。字是对作者思想体系的论证和描述,而描述方式则是根据作者的习惯有所不同,所以不必抠字眼,明白作者的主要思想就好了。这样就不是在记忆背诵,而是感受别人的思想,会深刻很多,也轻松很多。

4、最后,把相关内容,按照你自己的思路重新组合,变成自己的东西。

记忆的工作电脑就可以胜任,最重要的是内容和我们自己思想的结合,这样看书才更有价值。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这样做,才能让孩子爱上写作业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管什么时候,孩子都是更喜欢玩儿,而不是安安静静坐在一边写作业的,有些时候,孩子玩儿游戏玩得投入,就会忘记写作业。这很常见,家长不要太过焦急,若是管教的方法不对了,很有可能会让孩子闹情绪的。

写作业,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让他感到很辛苦的事情,所以,怎么样增加孩子写作业的主动性,让孩子不对写作业产生抵触,才是家长应该思考的事情。

如何提醒孩子写作业

赶紧写作业!不写完不许吃饭!

快点写,怎么还没写完?不要磨蹭……

面对家长这样的话语,自觉一些的孩子,就会认真的完成作业,不自觉的孩子在磨蹭之中,虽然很是不情愿,但他也会把作业写完。不过这个时候的孩子,对写作业已经没有一点儿兴趣了,他仅仅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已。

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命令的口吻,而很少使用询问的话语,在提醒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完全可以问孩子,“你要不要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接下来,你该怎么做......”之类的,让孩子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学习。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是需要大人的陪伴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自制力就越小,有大人在的时候,孩子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做家务,效率都会提高;但如果大人不在,孩子做事就磨蹭得没完没了。

不过,孩子写作业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注意不要在孩子写作业的屋子接待客人;也不要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电视,玩儿电子游戏,吃东西;更不要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让孩子做别的事情;不要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挑孩子毛病,训斥孩子。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写作业的注意力,让孩子分心,不在专注于写作业了。

如何减少孩子对写作业的抗拒

大多数人不管是在工作或者学习中,都不喜欢总是接受命令,这会让人很是被动,完全没有参与进去的积极性。孩子写作业也是如此,没有参与心理,自然也就对这件事有一个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于,不愿意完成它了。

在提醒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可以把命令的语气、词汇进行改变,比方说“快去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吃饭!”改成“我们在吃饭前是不是有件事情还没做?宝贝,你说这件事是什么呢?”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最终结果,这样能让孩子更有成就感,从而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减少对学习的抗拒。

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抗拒之后,那他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有好成绩的可能也就非常小了。所以说,只有让孩子从心底不在抵触写作业,才能让孩子积极心甘情愿的去写作业,也意味着让孩子有意识去主动完成作业,而不是在家长的反复催促中完成作业。

《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读书心得


《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一书的作者是傅春晖,任教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为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话语分析,对家庭教育有独到见解。

在书中,作者为广大父母打造了一把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让父母们去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从而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使孩子心甘情愿地与父母配合。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孩子才肯吐露心声,设身处地地体谅孩子,孩子才会体谅你的良苦用心,如此良好的亲子沟通方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天凉了让加衣服偏不加,地板很凉却偏要打赤脚,早晚让刷牙时偏不刷,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了吃饭的点就是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肯乖乖听话呢?其实,孩子还是好孩子,只是你没有找到恰当的沟通方式,一旦找对沟通方式,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真心还需真心换:父母要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方设法引出孩子的真实想法主动替孩子着想,孩子能够得到激励;别忽视了身体语言,告诉孩子你在听;支持并帮助孩子树立梦想;倾听孩子的想法,让沟通就此开始;

例如在书中第一章就指出:情感是沟通的基础,请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自尊,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础,更是一个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质。父母重视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同时也会帮助孩子树立起自尊。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小涛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了让他努力学习,爸爸承诺说,期末考试时,如果小涛能够考入班里的前五名,他就带小涛去华山游玩。一直以来,华山都是小涛梦寐以求的地方,听了爸爸给自己的承诺后,小涛虽然知道考进前五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还是很乐意努力地朝这个目标奋进。

半年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涛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班级排名第四。成绩单发下来后,小涛就飞快地跑回了家里。当他把成绩单递给爸爸时,爸爸说:“很好,真不错!”

小涛问爸爸说:“什么时候带我去华山呢?”

“去华山,为什么要去那里?”爸爸不置可否地问。

小涛提醒爸爸:“您不是早就答应我了吗?说如果我期末考试能够考到前五名就带我去华山啊!”

这时候,爸爸才想起了曾经给儿子的承诺。其实,当初的那个承诺,爸爸只是作为激励孩子学习的一个手段,根本就没有打算去实现,说完之后就扔在脑后了,所以早忘记了。

爸爸敷衍道:“哦,这个啊。儿子,爸爸妈妈最近都很忙,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情感是沟通的基础,请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孩子,让孩子陕乐地成长;信任孩子,让孩子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感谢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他对于你们的意义;爱屋及乌,对孩子喜欢的活动表现出你的兴趣;通过唠家常与孩子实现心灵的交流;抛弃居高临下的态度,努力与孩子成为朋友。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认主,做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善解人意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体贴,并学会体谅你!做会说话的父母,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并乐于向你倾诉!做善于放手的父母,让孩子感觉到你的信任.并决心不辜负你的期望!做有见地的父母,让孩子感觉到你的良苦用心,并努力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内在——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子女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建构自我,而不是用外力将孩子塑造成成人期待的某种形状!

先来看看平平的故事

平平长到十个月还没长牙时,奶奶总是唠叨着说:你看你,隔壁的贝贝四个月就长两颗牙,你怎么就长不出来呢。

这时候的平平还听不太明白具体意思,但是他的感受是:眼前这个人嫌弃自己了。

于是她的内在有个感觉:我是不好的,我不被接纳。

到了同月龄的孩子已经稳走自如时,平平只会扶着床摇摇晃晃迈不开步时,着急的妈妈就会说:我们家宝宝走路就是慢,还尽摔跟头。

妈妈的潜意识是:

快点学会走路,才能体现我的孩子养得好呀——获得外在他人的肯定!

于是平平的眼神暗淡下来:

什么地方不对,妈妈怎么有点不喜欢我了。内在有一股很深的无价值感涌起。

为了让平平吃饭快点,保姆说,快吃快吃,看谁第一名。

第一名?第一名是什么?

哦,第一名就是比所有的人都厉害。

嗯,好,我不要当第二名,第二名不好,第二名不被接纳,嗯,我超过所有的人才是好的。

这样的心态指引下,所设目标常常是自己尽了全力也达不到的,于是经常被很深的挫败感控制住。

有的人尽全力,可以达成100分,这100分是好的。

有的人用尽全力达成了60分的结果,如果她已经尽全力了,那么这个60分也是值得庆贺的!

平平说话比同龄孩子晚了几个月,爸爸着急地着说:“你怎么就不开口说话呀,哎呀,我同事的女儿早就会背唐诗了。”

“爸爸,我听得懂的,你又嫌我不好!呜呜呜”心里哭了,“是的,我就是不如别人。”(自我被贬损,一种无助感就会升起)

平平到两岁半还会尿到裤子上,爷爷说:“又尿湿了,该打,打痛了就记住了。表弟比你还小一岁,老早就能自己叫尿尿了。”

呜呜呜,我太没用了,想憋就是憋不住,我没有表弟好!(在成人对孩子的否定中孩子学会了否定自己)

平平三岁了不爱和别人打招呼,妈妈觉得很没面子,对别人解释说:她就是这样子,胆子小!

平平心理难受:

其实我知道怎样和别人招呼,但是妈妈你老逼我,我就是叫不出口嘛。是的,妈妈说我胆小我就是胆小。

(自我再次被否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一种很深的对自我的怀疑进入潜意识深入)

羞羞,肚子被别人看到了。羞羞,女孩子不可以站着尿。(不接纳自己的身体,不接纳自己的性别)

平平,你给大家跳个舞、唱首歌吧。

当平平扭捏拒演时,妈妈会自嘲加圆场:平平平时可会表演了。

咦,没人的时候,你不是跳得挺好的吗,让你跳给阿姨叔叔看反倒不会了,真是的。

(把成长的能量集中在取悦别人,如果自我本来是圆型的,别人的认同是方型的,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我们常常把自己硬挤进一个方的框里,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与别人的连接。妈妈的一番话更令平平不自在,那个不要做自己的禁止令牢牢地抓住平平)

平平会背唐诗了!还认得许多字呢!

(妈妈在炫耀我的本领,我学好本领妈妈就可以炫耀,炫耀让妈妈那样高兴,为了让妈妈高兴,我要继续学本领。于是一生就形成不断迎合别人需要的习惯,自己原来是什么样的人早已忘记!)

不要哭!不要怕,要勇敢!打针要勇敢!(阻断孩子内在感受悲伤与恐惧的能力)

中国人的教育中一贯认为悲伤愤怒是不好的,恐惧不要去感受,只有喜悦才是好的。

其实喜怒哀惧是老天设定给人类感受内在情绪的生命貌相,没有好坏,都应该接纳。

悲伤是结束的能量,只有把悲伤如数泄渲而出,心灵才能重新获得宁静和喜悦!

不要哭,我们去买东西吃。

当孩子深深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家人常常硬生生把他拉出来,转移其注意力。

这以后将出现爱吃零食、疯狂购物、抽烟、酗酒、网瘾、吸毒等不当行为。

当内心冲突得不到解决时学会转移痛苦,从而造成另一种崎形的依赖性关系。

老师说,同桌的苗苗每次考试都考一百分,你该向人家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存在否定,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不能接受)

你不乖,妈妈不爱你了!(只有好的才被接纳,不好的就不被接纳)

中国传统报喜不报忧的根源在这里,造成整体中国人集体性的交流不畅。可以同福贵,但不能共贫贱也是其延伸出来的人性副产品。

平平想穿裙子,妈妈说:你看看,这么冷的天,街上哪有人穿裙子!(疏略自己的冷热感受力,一切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

到了后来,平平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她已经有些知道如何获取别人的注意人:

妈妈,你看,我漂亮吗?我要给奶奶看看,穿给学校老师看。(好,已经开始掌握获得外在注意力的方法了。)

上学了:平平在学期成绩排名中没有得到第一。

她想:

完蛋,这下被别人超越了,我太没用了,爸爸妈妈会怎么说,老师会怎认为,同学们要看不起我啦。

啊,我不要做我自己。这个我是不被认同,不被接纳的。天哪,我就是不要做我自己嘛。

该工作了:

大学的专业就是爸爸挑的。

爸爸懂经济,知道现在国际贸易如火如荼,虽然自己不喜欢,但是爸爸是我的爸爸呀,肯定是为了我好,我哪能不听他的?

贸易未来好找工作,工作嘛不就是谋生的手段,能挣钱就好,学吧。

有多少人象平平这样,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这样的情况下内心对这份工作的认同度高吗?工作起来开心吗?各位看官心里都有答案!

该结婚了:

妈妈说那个小伙子孩子家庭背景很好,和她结了婚,你就能过上被人羡慕的日子了。

嗯,他们家条件好,是结婚的好对象。

好,我就和他结婚,妈妈说的一定不会错。

她已经听不到内在的声音:

他太理性不够温情,与你不是同一类人,这个人不适合你!

你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男子与你心心相印。

听不到了,全听不到了,心已经麻木了很久很久了。

这样的婚姻长久吗?幸福吗?人人都知道,但又常常这样做。

生孩子了,给孩子取名庸诉,小名叫庸庸。

这个当了母亲的平平讲话方式与她的上一代有异吗?没有!

她妈妈对她怎么说,她也对庸庸怎么说,于是乎,庸庸也也这样长大了。

就是如此循~环~反~复,“人生代代无穷已,旧时明月旧时心!”没有突破没有进化,这是我们的悲哀!民族集体人性的悲哀!

台湾心灵导师许宜铭说过的一句话:

孩子是需要社会化的,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如何保有他的自我,如何对他的自我进行鼓励、肯定、滋养。

社会化是指让孩子学习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以便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运作规则的人。

显然,平平的家人的对她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贬损了她的自我,把她和她的自我剥离开了。

平平成长的关注点一直在外在,他们家人的语言模式就是“别人怎样怎样,你怎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眼下这样的家长多吗?多,多得很!

这个无法与自我连结的平平,显然也谈不上建构自我。

她成长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外在,从身体上看平平长大了,但是她的自我一直都没长大,一直没有建构起来。

什么是建构自我?

几个月大的婴儿往嘴里送手指和其它物品时,他通过口腔吸吮的方式来认识不同的物品,同时通过嘴把手的功能唤醒,我们说他在建构自我;不到两岁的孩子见了台阶就着迷似的上上下下,他处在空间的敏感期,他要训练腿的能力,我们说他在建构自我;四岁多的小姑娘非得自己挑衣服,而且一定要穿那件拖地长裙,认定自己是白雪公主,这是她在身份确认敏感期,我们说她在建构自我......

建构自我

是指孩子听从内在的声音,通过内在的指引,按照大自然设定的成长法则不断地进行工作、不断地与周围人群和社会互动,从中发展和形成的属于某个个体的独特的自我。

这个自我包括其独一无二的身体状况、情绪起伏、感知觉的能力、心理活动和心理空间、认知水平、精神层面所属空间等。

这个自我是有别于他人的,是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不受别人控制,不控制别人,自由自在的存在的个体。

建构自我的重要法则——把孩子成长的注意力引向内在!

回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就发现,我们的长辈养育我们时,不断地用外在的标准刺激我们。

我们也习惯了把成长的注意力与外在的目标联系,对自己内在世界的关注几乎是空白。

比如,大人总是说:

我同事的孩子可可比你还小半年呢,唐诗都能背十几首了,你还不会讲话;

你看你,表妹比你学琴的时间短,你怎么还不如她弹得好;

隔壁优优考了一百分,你怎么才考98分,好好向人家学习。

刚刚听到这些话时,孩子痛苦吗?

痛苦得要死,恨不得钻个地洞没了,恨不得自己就是妈妈同事的孩子可可,恨不得自己就是表妹,恨不得自己就是隔壁的优优!

总之,恨不得不做自己,就做别人,做了别人,就能得到大人的称赞!

其实可可家、表妹家、优优家的情况呢,好不到哪去,她们也做不成自己,也被自己的父母要求着和其他更乖的孩子比较!

孩子成长的关键,在于与自我的连结!

简单地说表示一个人很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内在需要什么,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从不惧于外力。

我们可以确定:

六岁以前的孩子,只要保护得当,是随时可以与内在的自我保持连结的:能够听得到他内在发出的声音的,随时按照内在的指引进行工作,我们就说这个孩子在建构自我。

别让孩子“被充实”


别让孩子“被充实”半日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家长匿名填写了一份《家长调查问卷》,涉及中心各方面的工作,希望家长通过填写问卷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其中一位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意见:组织孩子的活动不必要特别多,每一个活动能够让孩子充分融入活动,享受乐趣的过程,当然这就需要必要的活动时间。

看完这条意见,我和xx老师都很欣慰,家长是从孩子的需要这个角度提出的意见。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有他/她所需要的游戏活动吗?孩子有参与游戏的充足的时间吗?的确,孩子的一天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区域游戏,有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他们的确很“充实”。但是,我们害怕孩子“被充实”。

玩能玩出什么名堂?事实上充分的游戏,高级的游戏正是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的耐性,孩子探索的持续性……这些品质是上升到更高一级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无法充分的游戏,无法持续的探索。但是,有多少家长能认同这些,能坚定的信任这些,能在教养过程中体现这些呢?

中心的作息时间表和活动安排是预成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是灵活的,此次半日开放主要还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中心有哪些活动,平日里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调整我们的活动计划,尽量满足孩子持续探索和充分游戏的愿望。

感谢家长给我们宝贵的意见,我们愿和您一起反思教育。

别让孩子烦就行


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辛苦的年轻妈妈,一到周末她们象赶场似的把孩子从一个学习班带到另一个学习班,她们自得其苦还得不时反省自己,是不是累着孩子了,这样有用吗?真是可怜年轻妈妈心啊!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妈妈说,只要孩子高兴报什么都可以,别让孩子烦就行,否则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小时侯学过一篇古文,其中有句话说得很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我看来给孩子报班学技能也通此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2,3岁)别觉得她小,只要她能去上就应该报,比如声乐,画画,跳舞。声乐不就是唱歌吗?与其在家里学电视的情歌,不如去跟老师学可爱的少儿歌曲,哪怕灌点耳音,感受节奏呢。画画不就是用笔把看到的反映到纸上吗?能涂成啥样就啥样,能让孩子学习观察。跳舞不就是活动胳膊和腿吗?与其瞎活动,不如合着节奏,摆出些象样的姿态来。

有了这样的心态妈妈们给孩子报再多的班也不会发愁,一个人瞎玩,不如花钱让孩子和老师同学一起玩出个样子来。孩子受到这样的鼓舞,开心地上每个学习班,回家展示自己的新本领,家长就需要夸奖就好了!快乐,自信的宝贝就是这样培养的。一路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孩子自然要强,各方面都不会落于人后。妈妈们当然也不用为难自己,去想该不该报啊?因为孩子会自动提出要去学这个学那个,只怕您挣得钱不够她成长呢!

别让孩子加入“低头族”


从电脑到智能型手机、平板,不仅大人离不开它们,甚至小朋友也轻易就上了瘾。一方面电子产品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对这些由“屏幕”陪伴长大的孩子而言,一盒拼图、一件玩偶,甚至是一群小伙伴,都远远不如一台电脑来得更有趣,究竟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美国凯泽家庭基金会在2011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长时间看电视或电脑,对儿童阅读能力会有严重影响。报告指出,卧室中有电视机的儿童以及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很少有时间阅读书本或从事室外活动,更少有时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上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电子产品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全世界的儿童恐怕都不能幸免。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除了会对孩子的阅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对孩子身心发展等很多方面,都有负面的影响。*对身体发育的影响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会对孩子的视力发育造成影响。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生的近视、散光、弱视等眼睛发育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甚至还偶有出现暴盲等极端个案,与过早、过多、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都有必然联系。除此之外,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必然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机会,造成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没有时间培养体育爱好等问题,由此会带来体质弱、体能差、体格不够强壮等状况。*对社交能力的影响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孩子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也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社交学习的机会,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交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幼小的孩子要依靠感官来认识世界,眼睛看、耳朵听、尝一尝、摸一摸,以及身体的各种运动,才能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视、看电脑、看iPad、看手机,丰富的感官经验就会被单一的视听刺激所取代,造成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受阻,从而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冯老师告诉你:0~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无论是身体发育、智力发展,还是社会性发展,都是在为一生奠定基础。所以,请关掉电子产品,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成长——每天早上用你们的笑脸迎接起床的孩子;带孩子一起欣赏大自然的景色,阳光灿烂或阴雨绵绵,温暖如春或寒风习习;让孩子玩沙、玩水、玩泥巴,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成长……只有让孩子每天学习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和人打交道,学习照顾自己,学习爱,这才是成长的健康之路!当然,现代社会离不开电子产品,让孩子适当了解接触电子产品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父母要控制好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要尽可能少接触电子产品。对于0~6岁孩子的父母,我们还是要呼吁:请让你的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别让孩子被挫折吓倒


当名牌中学学生因为考试失利或者人际交往受挫而无法正确面对,甚至因此放弃生命时,各大论坛上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上不了好的大学也没关系”、“考得不好也没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孩子面对挫折时,周边人的态度和指导却并非如此达观,这很可能影响孩子未来面对挫折时的心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有过9000次投篮失误,丢失了近300场比赛。有26场比赛,我的队员把最后的致胜一球让给我投,我却错失了良机。我的一生错误连连、失败累累。但这正是我成功的诀窍。”谁都不会猜到以上的表白,竟然出自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迈克尔·乔丹!

如果具有如此天赋的乔丹在自己看家的行当中还屡遭挫折和失误,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和学习中遇到一些麻烦和障碍,就更不足为奇了。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包括社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麻烦却往往是“清除”之而后快,却并不了解,有时候接受这些障碍和麻烦,才会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进而获得成功。

西方教育学家以前倾向于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而中国的教育理念则历来较为重视后天的努力。近来有关认知和智力方面的研究表明:虽然儿童的智力具有先天的差异,但是通过个人持续不断的奋斗,是可以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的。

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新西兰学者费林教授发表了一个新的研究发现:人的智力是可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波动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荷兰、巴西,他从14个国家所收集的大量人口数据都显示,人们的智力水平在普遍提高。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来解释智力测验考分上升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的普及,其次是受试者的应试技能不断提高;还有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营养在改善。

当前,世界的主流教育学者都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儿童由于父母基因的遗传,都会显现不同的特点和喜爱,从而引起外界(父母、老师、同学等)的关注。如果一个小孩四肢发达、个子高挑,那么他周围的人都会鼓励他去参加体育训练,规划出一个“小姚明”的人生。正是由于从很早就开始配备针对孩子特点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孩子又持之以恒、奋力拼搏,那么经过10年的积累,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跟其同龄人相比就会有不同等级的差别了。

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儿童,相互之间的智能水平相差无几,因而每个孩子的潜力也不会有很大落差。然而当孩子踏入校门,我们会发现:在知识量、学习动力、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自我形象方面,并非每个孩子都一样。落后的孩子在这些地方表现得尤其脆弱和消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相信,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一定能迎头赶上,其先决条件是:

*承认自己的落后距离*明白追赶必须付出艰辛和痛苦

*坚信自己能提高和改进

*旁人还要不断地鼓励让他看到努力是值得的

以下是提供给家长和老师们的几点参考建议

1.表扬孩子做出的努力

必须让孩子坚信自己的智力是自己掌控的,通过努力可以加以提高。所以成人在夸奖孩子时应该注重表扬孩子的努力,例如:“你很用功,做得不错!”,而不是说“你真聪明”。要夸奖孩子时还应该夸奖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当然所有的表扬必须是真实的和真心的,而不是毫无原由或者是为了讨好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

2.告诉孩子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给孩子找出学习的榜样,以他人经历中的真实故事来启发、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让孩子明白,付出的努力和用功的时间长短,跟成绩带有正比关系。

3.让孩子懂得学习中遇上失败和挫折很正常

你要提高成绩就必须挑战自己,这就需要你敢于踏入你目前还不熟悉、不习惯、不了解的知识领域,去探索、去考察、去捕获新词汇、新概念和新的运算方程。对于失败和失利的恐惧,会让许多孩子生畏而止步。家长和老师需要告诉孩子的是——错误是学习进步中不可避免的,不必感到羞耻和难堪,错误可以带来有用的信息,它告诉你:某个知识还没掌握或某个演算还不清楚,从而给你指出了下一个学习目标。

4.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一课

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明天考试!大家要好好复习。”难道每个学生都知道在家如何复习吗?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复习的要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这些就是“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补上这关键一课,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步。

5.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们必须让学生面对严峻的现实: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原因是你在追赶,别人也在往前走;而且别人的前进速度还快过你!所以落后的学生付出的努力如果仅仅跟他人相等是不够的,他的努力还必须超出常人!

6.要对学生的成功充满信心

如果你询问周围的人“你们最爱戴的老师是谁?”结果发现很少有人会说:“我喜欢这位英文老师因为她的发音很好听。”或者“我的钢琴老师指法太棒了!”我们喜欢一个老师通常都带有感情色彩,例如:“我的老师教会了我热爱知识。”还有“她帮助我建立起自信心!”最成功的老师通常是对所有的学生都用高标准严要求,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期待和爱心。

喜欢《别让孩子死读书,这样读才能读出价值!》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读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