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12-28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避免的几个误区”,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该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些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不是非常的注意一些问题,导致跟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常见的就是家长在送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不是那么的尽责了,还有父母对学校老师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欠缺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踏入了学校的校门,家长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其实这是许多家长的一个误区。有的家长认为有好学校、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便给孩子很大压力,其实这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孩子虽然已经进入了学校,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仍然是在家里养成的。因此,即使孩子进入了小学,家长也应重视孩子在家良好习惯的养成。

误区一:家长不够尽责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或一个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一些事业型的父母,两人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认为由老师全权代劳就行了,平时也不与老师沟通。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急了,再打骂孩子,如此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提示:孩子进入小学,势必出现多种不适应的情况,作为家长一定要在第一年细致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段适应期。

误区二:父母对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样做其实是拔苗助长,孩子会感到压力很大,学习起来反而有负担。因为每个孩子家庭教育氛围不同,接受的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适度。

提示:不要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让他跟别人比成绩,这段时间,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对孩子来说,学习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如果压力过大,过度关注成绩的话,势必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误区三:忽视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孩子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于家长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极度关注孩子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成绩,常常把别的孩子的好分数挂在嘴边,以此来“激励”孩子,但却不注重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提示: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但事实上,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真正影响孩子获得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好习惯会终生受用,坏习惯会让孩子与之奋斗终生。知识的学习跟习惯的养成相比,容易很多。因此,在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刚刚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涯的时候,请您务必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怎么辅导孩子作业的几个误区


父母适当介入孩子的家庭作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家庭作业完成的好坏,与家长的教育、督促和帮助有重要关系。可现实生活中,家长的做法难免存在一些误区,以至于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家长该如何介入孩子的家庭作业呢?

误区一:精心辅导,孩子易患“作业依赖症”李先生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还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李先生工作比较清闲,有大量的时间照料孩子。有一次孩子忘了写作业,时间又太晚,李先生担心儿子被老师批评,干脆“越俎代庖”,一笔一画替儿子完成了作业。几次下来,小家伙“忘”写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多,临时抱 佛脚赶作业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弄得李先生不得不和孩子的老师及同学家长保持热线联系,以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后,李先生的工作开始繁忙起 来,自然顾不上孩子了。如此下来,李先生的儿子变成了班上的作业“老大难”,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有些孩子尚未建立起学习责任感,对待作业常敷衍了事。对此,家长适当辅导孩子做作业是应该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但辅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忌监视,二忌指点,三忌代劳。家长应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及时更正。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解决,当然可以给予一定的指示。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一定要多称赞,多鼓励。

误区二:额外补充,易导致孩子厌学现在一些习题型的教辅书很受家长欢迎,每个孩子手头平均最少有一套教辅。这些教辅除了部分是对课本内容的讲解,很多都是习题集。孩子放学回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做完家长规定数量的习题。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莹莹说她妈妈给她买了3套数学辅导书,一本口算,一本综合题,还有 一套试卷。妈妈规定她每天晚上都要做一页口算,一页综合,休息日再做一套试卷。每晚写完作业就快8点了,再做两页题,至少要到10点左右才能休息。莹莹委 屈地说:“我不想做,可妈妈不依。我真的不想读书了!”家长给孩子购买教辅“开小灶”确实能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若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正 确的辅导,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小灶”就很容易变成学生的额外负担。当孩子觉得这个负担太沉重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得不偿失。

误区三:放任自流,制造“问题孩子”生活就有少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也不教,有的是没能力辅导,有的是没时间管教。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就更是不闻不问了,看到孩子学习差,教训一顿了事,过后依然放任不管。作为父母,关注一下孩子的家庭作业,不仅是做父母的责任,更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此外,家庭给孩子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孩子心里培植“根”的慨念,如果“根”的概念没有形成,孩子的归属感就很淡漠,他们就很容易误认为被父母抛弃,很容易成为“问题孩子”。有位老师说得很准确:家 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不重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会应付作业,举一反三,时间长了,他甚至会应付生活。(若想知道更多教育孩子的方式可加V信Lsfsg37 )

误区四:全程看、陪、包办,贻害长远与放任自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关注过度,全程看、陪、包办。晚上,孩子做家庭作业,一家人坐在孩子身旁盯着。孩子做完数学,爸爸去验算;写作文,要由妈妈列出提纲;抄完生字,爷爷承包改错;做完作业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对照课程表收拾书包,由奶奶代 劳……这样的学习效果权且不论,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孩子第二天放学一回来,还可能一肚子怨气;数学出错了,怨爸爸;做文章没得高分,怪妈妈;抄写生字有 错,爷爷眼神不好;学具没带齐全,责任由奶奶来负!据老师反映,做家庭作业时家长全程看、陪、包办的同学,一般都自制力差,有45%的孩子不能主动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一般都需要老师或学生干部强制性看管,80%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全程看、陪、包办可能会暂时出现令人鼓舞的现象:作业全是对钩,考试成绩大幅上扬。但这仅是表象,而且这种表象也不会持久。孩子内心滋长的想法是:上课甭听,反正我爸替我做;复习甭操心,反正爷爷早就安排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习方法的摸索过程也被 剥夺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机制”丧失了。父母的过分热心具有这样的暗示作用:学习是父母的事,我是替他们学习的。这些孩子到了中学,常常表现出共同 的特点:学习不主动,怕困难,缺乏自学能力,没有后劲。总之,全程看、陪、包办是一种短视行为,贻害长远。

幼升小后英语学习别进入误区


误区一:英语教师首选老外

事实:能说汉语不一定能当老师,外国人也并不等于外教

通常来说,外教的语音更纯正、更规范、更自然。但会说英语不意味着就能教孩子,在国外,从事教育必须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目前,国内的某些外教实际上并不懂得孩子的语言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怎么能教好孩子呢?而相比之下,中教在与孩子的交流上更占优势,也更容易理解孩子在两种语言转换方面会遇到什么困难。另外,盲目追求全外教,对于一些词汇量还不足够大的孩子,因为交流范围实在太小,效率太低,会使他们在学习之初受到打击而产生沮丧感,从而影响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英语教师,都要从教学效果出发来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二:学英语,单词量是效果的体现

事实:培养兴趣和习惯最重要

对于学前和小学生来说,培养兴趣,获取语感,形成规范的语音语调,养成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习惯是最首要的。因此,这时候的英语学习以听说为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把耳朵“打通”,让舌头“灵活”,培养基础的英语交际能力。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英语第二语言学习方法为——“浸入式学科英语”教学法,是指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数学、语文、科学等课程,帮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自然而然地用英语来思考和解决,形成英文思维。

跟着原版动画片学英语,即轻松,孩子又有兴趣

专家解析:语言学习必须结合学科知识学科知识要成体系学

动画片可以作为辅助方式之一。但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循序渐进地学习系统的内容也很重要,如果在这个时期漫不经心,东学学、西玩玩,但是过不久他就会忘掉。当孩子觉得用英语可以更好地玩某些游戏、掌握某种重要学科时,英语的学习才能真正来自于孩子内在的动力。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为将来孩子使用英语工作打下基础。

语言本身是没有竞争力的。“学英语”和“用英语去学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如果我们为孩子提供用英语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机会,他才有可能在流利运用英语的基础上,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胜任将来的任何工作。

误区三:选英语机构,短期见效最重要

事实:循序渐进才是真

培养孩子成材,最忌拔苗助长。语言习得拥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切忌急功近利。特别是初学阶段,会出现一段“沉默期”,最重要的是看这个机构是否注意保护孩子学习英语的自信和热情,是否立足于长远考虑。

要避免对孩子说“NO”


理查进幼儿园不久,很快就学会了一样“崭新”的说话方式。他妈妈喜忧参半地对我说:“无论什么事,他都说‘NO’,有时真拿他没办法……”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听到孩子的第一声“NO”时,一定觉得很逗,开心极了,因为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一个简短的“NO”字,是小人仔开始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觉醒——那率直的“NO”,是他诉求“自治”的呐喊,要求解放的宣言。

不过,理查的母亲不久便被孩子那声声的“NO”弄烦了!因为孩子对她的命令,她的要求,一律说“NO”,哪怕有些是理查自己本来也想要的,也以“NO”作答,精灵的孩童在考验着大人的权威,向他们挑战。不过,幼儿专家认为,幼童这种反应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中自然和健康发展的表现。关键在于,大人如何改变和防治孩童这种说“NO”的逆反心理。

其实,孩子爱说“NO”,正是从大人那学来的。大人常脱口而出的“不要”“不行”“不可以……”让孩子听惯了———天性爱模仿的孩子能不跟着学吗?所以,不愿孩子老是说“NO”,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平时说话、对孩子,尽量减少用“不要”、“不行”等否定性的字眼,孩子也会跟着少重复它们,那么我们也少听到这句“NO”的反叛性词语了。

但这不等于说,孩子总是要用“YES”(是的)作答,而是避免用“不”来对孩子直说,除避免直接冲突外,更可减少他们模仿的机会。那么,如何运用“肯定语”来表达否定意呢?以下,是避免用“NO”的几点技巧:

技巧1:直接说出理由

一个初进幼儿园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运动场玩乐。他指着外面说:“我想玩。”我如果说:“不可以!现在你要去睡觉,不能出去玩。”孩子除了知道老师不同意外,也学了一次“不”的用法。所以,回答应是:“吃完饭后,就要准备睡觉。我们下午才能出去玩。”从这个没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现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理解感受的表达

午饭时间到了,吉吉正玩在兴头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钟……”老师如果说:“不,现在就去!”这不仅让孩子失望,更让她感到否定词的“力量”,说不定回家后,很快会用这个“不”来对付父母。所以我顺着她的感觉说:“我也不想打断你,因为你玩得正高兴呢。但我们的午饭时间到了。”我牵起吉吉的手,把她带离现场。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时,抵抗情绪会因此降低。

技巧3:直接陈述问题

布朗喜欢出去散步。一天,他要求:“我要行街街。”当时,乌云密布,看样子快要下雨了。我如果说:“不能出去!待在幼儿园里玩吧。“孩子听到的首先是“NO”,他以后自然会模仿的。所以我只会说:“我也想带你出去玩,但你看天黑黑的,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气好了再出去玩好了。”我摆出困难所在,让孩子意识到这时不能出去。

技巧4:同意口吻押后实行

莎拉个性好动,也特别喜欢吃甜食,两杯果汁喝完后,她要求道:“再要一杯。”老师知道,孩子吃甜食太多不好。如果老师说:“不,你喝太多了!”老师的话,让孩子经历一次直接被拒绝的体验。这时,老师应摇摇头,告诉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点心时再喝吧。”孩子听到的是同意式的回应,只是要耐心地等到下午点心时间。

技巧5:给自己时间考虑

珀尔原在捏泥土一组玩,但他很快不喜欢这活动了,向我请求道:“我要玩水球。”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婉转地对孩子说:“你给我时间想想好吗?”这样既可避免直接冲突,又让孩子知道,老师正严肃地考虑他提出的问题呢。

当孩子对你提出要求时,要先停一停,思考清楚再回答;一旦作了决定,就清楚地说出你的决定,不要再改变主意。如果孩子还是缠着你,你采用“疏忽”态度,以沉默作答,让他知道你说过的话是不能再改变的。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见难而退”了。

孩子接受你的“NO”意,应该如何稳固其合作表现?

首先,马上称赞他的良好表现。列一个表,记录下来,一天下来,让孩子看看自己当天“可观”的成绩。然后,贴上“红星”贴纸,孩子看了会很高兴的,有时他表现得更好更顺从的话,给他一个惊喜,贴上两颗红星。另外,如果孩子在家里有如此良好记录,家长可以奖给他一个小礼品。

别忘了,这是避免直说“NO”,但同样达到“不”的效果———一个短短的“NO”字,与以上提的几种避免办法相比较,是显得简单得多了,家长都爱脱口而出,他们习惯这样做了。但是,那随之带来的负面效果,却能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与体力啊。想想看,用哪一个办法,更划算呢?

幼儿兴趣班的几个误区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一技之长,会唱一首歌、跳一支舞,最好还能弹几段钢琴曲,或者弈几盘围棋、甚至会冰,珠、心算之类的比赛再拿几个第一。在这样的早教氛围的空气里,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也就铺天盖地地应运而生了。宝宝在小时候多学一些各种技能,确实对以后的发展会有所帮助,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愿望,又难免会让父母走进一个又一个的误区。

误区一:不了解宝宝的兴趣,盲目报名

镜头:贝贝的妈妈看到邻居家的宝宝报名上了钢琴班,听到隔壁每天传来叮叮咚咚的琴声,于是也兴冲冲地跑去给贝贝报名。过了几天,又听亲戚说,画画能锻炼宝宝的想象力,于是就到处打听哪里有绘画班,又给贝贝报了绘画班。又过了几天,看到贝贝能很专注地看公园里的爷爷们下围棋,贝贝妈妈便想到围棋能培养贝贝的思维能力,又张罗着给贝贝报名围棋班……就这样,妈妈为贝贝换报了5、6个兴趣班,花了不少报名费。其实,贝贝妈妈这时还没有真正的摸到贝贝的学习兴趣在哪里,不光浪费钱财,而且耽误了时间,由此造成的最大弊端是,无形中养成了贝贝见异思迁,做事没长性的不良习惯。

专家的话:留心观察,发现宝宝的已有兴趣 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留心观察宝宝,看准了宝宝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从这些已有的兴趣下手。比如,贝贝妈妈发现贝贝对围棋感兴趣,那就每天带着贝贝去公园看爷爷们下棋。同时,妈妈可以买来围棋,让贝贝学习下围棋。在学下棋的过程中,应该从围棋的基本规则及入门知识开始,当宝宝碰到不懂或疑难问题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进行指点,在开始的博弈过程中,要故意让宝宝赢棋,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学棋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自信心。

误区二:忽视宝宝的年龄,要求过高

镜头:晶晶爸爸给3岁的晶晶报名上了钢琴班。一个月过去了,晶晶爸爸发现,晶晶丝毫没有进步。而他的同事有个宝宝只有4岁,同样学了一个月,却已经达到了第二阶段。所以,晶晶爸爸很生气,他觉得晶晶没有努力练琴,他还怀疑晶晶没有弹钢琴的天赋。

专家的话:循序渐进,放低对宝宝的要求

宝宝的学习效果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年龄的宝宝学习效果不同。晶晶3岁参加了钢琴班的学习,与4岁的宝宝比起来,进步缓慢,成效甚微,这并不能说明晶晶没有努力、没有学习钢琴的天赋。而真正的原因是,晶晶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达到4岁宝宝的程度,比如对音乐的理解力,手、眼、脑的协调能力等等。所以晶晶爸爸没有必要操之过急,这么快就给晶晶下定论。而是应该先了解宝宝在各个年龄层的特点,放慢学习进程,循序渐进,让晶晶快乐地学钢琴。等到晶晶4岁,各种能力达到相应的程度之后,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孩子的爸爸,你千万别小看这1岁的差距对孩子来说的多么地重要哦。

误区三:兴趣班如同赶场,累了宝宝,苦了父母

镜头:每个周末都是悦悦最忙的时候,因为她这一天要上3个兴趣班,如同演员赶场子一样,忙得不可开交。悦悦一大早就被叫起床,赶着去珠心算班上课,下课后又急急忙忙回家吃饭,准备下午的舞蹈班和表演班。一天下来,悦悦比平时去幼儿园上课还要忙。

专家的话:太多的兴趣班让宝宝腻烦

如果一味地让宝宝参加各种兴趣班,容易让宝宝感到疲劳、腻味,会引起宝宝的抵触情绪,不愿再学习。用赶场子一样的节奏去上兴趣班,会让悦悦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时间,会让她觉得是珠心算班、舞蹈班和表演班夺走了她的游戏时间,从而不愿意学习,对正在学习的内容也会渐渐失去兴趣,使得原本很有可能发展的一些兴趣就这么被扼杀了。另外一方面,宝宝的年龄较小,需要父母的关爱。过多的兴趣班占据了原本的亲子时间,使得父母和宝宝交流的机会变少了,长此以往,容易让宝宝觉得孤单、寂寞,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脾气也逐渐变得暴躁、不听话。(

喜欢《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避免的几个误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开学家长要做好准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