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应了解这些盲点和障碍

12-28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亲子沟通应了解这些盲点和障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沟通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要怎样才可以和孩子沟通得更好呢?下面小编总结了一些亲子沟通问题的盲点,希望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亲子沟通。

关于“孩子最喜欢什么”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有23%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17%的家长笼统地认为孩子最喜欢玩。其余受访者的回答也不能让人信服,大都回答诸如喜欢看报纸、看电视、逛街之类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欢画画、小发明之类的答案只占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亲子沟通。

这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取向、个人学识与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多个因素。YjS21.CoM

关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用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5%的家长只是说教;还有3%的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谈心。调查发现,有的家长则采取“沟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为,这只会让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这些缺点正是他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副产品”。

再次,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家庭沟通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沟通的行动远比有声沟通的语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诚信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信誉是沟通的重要条件。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本着诚信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就该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亲子沟通应避开这些错误模式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尤其关键。但是有些父母不懂的怎么与孩子沟通,运用了一些错误的沟通模式,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中存在很多问题。

亲子沟通应避开这些错误模式:

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指责是亲子沟通最大的障碍


1、前两天,我的邻居小美带着女儿安安来我家玩。

安安和我儿子小树经常在一起玩,很快,两个孩子就嬉闹了起来。

忽然,小美发现安安不穿拖鞋正光着脚丫在地上跑,就大声喊住她:“安安,你怎么不知道穿鞋呢,地上多凉啊,要是拉肚子了我看你怎么办?”

安安撅着小嘴,有些不情愿地过来穿上了鞋子,又继续去玩了。

过了一会,安安和小树开始追着一个球满屋子跑了。

小美又大喊安安:“安安我告诉你,不许再跑了,你没看见那边有个桌子吗,撞桌子上你就知道什么叫疼了!”

说完,小美回过来头来对我说:“这孩子一点稳当劲儿也没有,一点也不让人省心。”

安安听了妈妈的话,停住了脚步,忽然大声的对小树说:“你别再跑了,再跑我就打你了!”

小美听了又开始教训安安,这次安安大哭起来,被小美连拉带拽地领回了家。

其实我知道,安安是因为对妈妈的话心中不满,但不敢反抗妈妈,于是把怒气撒在了比她更小的小树身上。

而安安的妈妈小美,其实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初衷都是爱和关心,可是表达出来却成了批评和指责。

2、不知为何,我们常常发现,爱和关心很难说出口。

“爱之深,责之切”、“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观点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代的中国人。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懂得了。”

但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耻感等。这些负面的感受,尽管有时候的确能够起到压制孩子行为的作用,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但是“后遗症”却非常深远。

它们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强大的摧毁作用,让他们怀疑自我的价值,对父母充满内疚,甚至会常常把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也包揽到自己身上。

比如,当父母吵架时,认为“都是因我而起”;当父母心情不好时,他会认为“因为我没能让父母开心”;甚至于,他们会痛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让父母如此失望。

这个时候,父母的爱,就成为了孩子沉重的枷锁,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如履薄冰又困难重重。

在近期的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上阵父子兵》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儿子丹尼和父亲接受了一个舞狮的任务。

在练习的过程中,爸爸对丹尼要求极为严格,不停地大声呵斥儿子的动作表现不到位,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肢体的敲打。

对于父亲粗暴的指责,丹尼始终沉默,并最终消极抵抗,放弃练习。

此时,父亲开始尝试和丹尼沟通,语气依然强硬,让丹尼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丹尼说过一句“不知道”之后,就再也不肯开口了。

丹尼的爸爸在采访中说,希望孩子能够开口为自己辩解,可是孩子却始终保持了沉默。

其实,丹尼并非不曾为自己辩驳过,只是在他之前的经验中,每一次辩驳,都会被爸爸呵斥否定,换来更多的指责。

来自于父亲持续不断的不满和否定,让丹尼一方面有着叛逆和不服,另一方面充满着自卑和愧疚。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让丹尼非常的痛苦,相比节目中的其他孩子,丹尼总是显得犹豫而畏缩。

3、我们常常发现,以指责的方式表达爱的父母,会抗拒表扬和鼓励孩子,并称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甚至有一些父母,倾向于在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时,给孩子浇冷水,以防范孩子“被胜利冲昏头脑”。

表扬和鼓励,是否真的是这样“有毒”的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了一个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与一个人能否成就自我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望值,遇事能够理智的处理,并且乐于迎接挑战,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自暴自弃,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于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鼓励、支持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

4、对于父母来说,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改变,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地为孩子补足成长的动力,勇气的源泉:

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唯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真正良好的亲子关系,则是孩子一生勇气和力量最好的支撑。

对于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应给予积极的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此,才能打开沟通的第一步。

减少否定与负面评价

我的一个表妹,就是在父母的长期的否定中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表妹也尝试过和父母进行沟通,可常常一表露心声,就受到父母的嘲讽和否定。

后来,表妹的性格变得特别敏感、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畏首畏尾,错失了不少机会。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理应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这不仅能够帮孩子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可以坚持自我的主见。而且,肯定会让孩子的大脑中就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快感荷尔蒙,进而产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操纵者

在教育上,身教永远比言传更具有说服力。

前段时间,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拍《战狼2》的初衷,其中的一项就是要给儿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会男人的勇气和担当。

当孩子认同父亲的行为,并以父亲为榜样时,自然会进行模仿,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向父亲靠近。

另外,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爱看书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也更爱看书;喜欢旅行的父母,孩子也会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改变指责的教育方式,学会从正面的鼓励他、肯定他,欣赏和发现他的长处吧。

每一位父母,都有责任让孩子知道,我爱的不是必须优秀的你,而是独一无二的你。

(作者介绍:佟霏,家有2岁娃一枚,专注分享幼儿心理与早期教育启蒙知识。做好妈妈,我们永远在路上。)

亲子沟通要避开这些“隐形炸弹”


有些爸爸妈妈总是觉得和孩子聊天是一件很累的事,甚至不知该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如何能和孩子更好的进行沟通,及时避开和孩子沟通的雷区。

雷区一:提问式沟通。

很多想要了解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采用提问的方式:“你在幼儿园怎么样啊?”“你们幼儿园今天都在玩什么?”“老师今天教了什么?”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有限,不能很好的理解父母话中的含义,甚至不能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对于爸爸妈妈这样的提问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类似的问题。

在和孩子沟通中要尽量避免提问式沟通,而应采用类似“我猜你今天在幼儿园玩滑梯了?”这样互动交流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能够让孩子身临其境的表达。

雷区二:不自然沟通。

有些爸爸妈妈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喜欢捏着嗓子或者装作某个动漫人物的声音,有时也会模仿孩子的某些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例如:“喝水水,洗脚脚”。

爸爸妈妈本来是想用这样的沟通方式来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孩子达到“平等”沟通,但这样的沟通方式,在孩子言语发展期,没有为孩子建立起一个标准的语言环境,会影响孩子的言语发展。

雷区三:多讲少听。

爸爸妈妈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听到的都是爸爸妈妈的声音“宝宝你看……,是这样……那个不可以……,却很少能够听到孩子讲话。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们和孩子的沟通更像爸爸妈妈自己的单口相声,孩子对这件事的感觉是怎样的?有怎样的表达?

往往在父母的各种情绪中被忽略了,从而导致孩子做事拖拉等很多失去自我的坏习惯。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时需要静下来听听孩子想要表达些什么,不要急着给孩子否定,先听一听孩子的表达,了解孩子的需求。

雷区四:逗孩子。

在我刚结束的家乡之旅中,我在很多场合看到一群成人把一个孩子围在中间“逗”。“今天和我回家吧,你爸爸妈妈把你送给我了!”“你的鼻子呢?刚才我把你的鼻子偷走了!这下你没有鼻子啦!”

一群成人乐不可支,被围在中间的孩子总是手足无措的站着,有的直接扁扁嘴大哭起来,还不忘向叔叔阿姨讨回自己的鼻子。爸爸妈妈在旁边有时配合着“叔叔阿姨,在和你开玩笑呢,不要哭”,还要对周围的朋友说“这孩子怕生”或者“今天午觉没睡醒,有点闹人”。

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有限,不似成人能够了解“言外之意”,当成人有这种逗弄的言语,孩子会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没鼻子了!”,孩子在这样的理解下,会害怕、会哭就不奇怪了。有时父母也会吓唬自己的孩子“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这些逗弄和吓唬的话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安全感和亲子关系。

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能避开和孩子沟通的雷区,每个家庭都和睦幸福,每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了解孩子学习英语三大障碍


假如宝宝的父母自身英语很生疏,那么,他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进入最佳的英语学习状态呢?

了解三大障碍

“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学习英语方面到底存在哪些困难,因为不同的障碍可以寻求不同的解决办法。”英孚青少年儿童学校中国区总教务长Ian说,经调查,3至6岁的孩子学习英语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9%的孩子是缺少语言环境,他们的父母常常困惑:“每星期来上两三个小时的课管用吗?”“我自己英语说得也是结结巴巴的,怎样在家里给孩子制造一个英语环境呢?”

■21%的孩子缺乏学英语的兴趣,比如有的家长会说:“我家的宝宝只对唱歌跳舞和玩具感兴趣。”

■20%左右的孩子的口语能力会明显落后于其他技能,比如,有的孩子动手做纸工的能力比较强,但一遇到开口说话就害怕。

重在引领兴趣

Ian说,家长如果找到了阻碍孩子很好地学习英语的因素,就能“对症下药”了。6岁前,让宝宝接触英语,关键是要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宝宝挑选专门设计的课堂教学、网上作业、卡通音像资料等。家长的作用则是起一个督促与兴趣引领的作用,并不需要精通英语。

【温情建议】

■孩子学习英语时,家长也要表现得很有热情,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待在一旁自顾自做事,最好能参与到孩子的听说读写之中。

■在家里营造一个小小英语角,把孩子写的英语短句、小诗和题有英语解说的绘画一一张贴出来,还可把各种有英语名称的小玩具摆放在那里。每天定时和孩子一起到英语角里一起回味一下以往学过的内容。

■无意中鼓励孩子尝试用英语短语说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如:早上好、吃饭了、晚安等。平时出门时,看到商店、公园、银行、影剧院等场所,试探问孩子英语怎么说。如果能有机会去动物园的话,那么,各种动物的英语名称,会让孩子“寓学于乐”。

■原版的故事书、DVD、VCD等,会对孩子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很有帮助。尽管家长的英语很蹩脚,也不谙熟其中的内容,但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音像、影视资料的快乐。

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总结: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首重在亲子沟通的技巧,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升生活质量,也会使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变得轻松许多。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好好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哦!

父母学会和孩子协商可促进亲子沟通


父母学会和孩子协商可促进亲子沟通

孩子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喜欢与孩子协商,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父母交流,反之,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封闭自我。

父母学会与孩子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与人相处,分歧就是不可避免的。

学会与孩子商量,在子女的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我们不应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或者当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你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已经决定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子女在喜好和兴趣,甚至交友诸方面的看法都会与父母有分歧。这时父母对子女的一些喜好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商量,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用“建议”,而不是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下面是一位韩国妈妈记录的自己和孩子“协商”的故事:

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去百货商店购物。本来,那天孩子已经和我说好只是出去转转,不买任何东西。可是,当他看到一套价格超过10万韩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700元左右)的机器人玩具后,就开始缠着我,让我给他买。他一边对我说隔壁家的孩子已经买了,为什么不给他买,一边热切地盯着我看。

当时我想,现在是到了要进行协商的时候了。

首先,我不想把孩子“我想要”的这种要求一笔抹杀,因此我必须找出一些可以缓解他这种要求的理由。

“买来玩儿当然很好,可是好归好,它的价格太贵了,你知道要花多少钱吗?”孩子说不知道,我就把价格告诉了孩子,接着对他说:“景慕,爸爸挣来的钱,我们既要用它来买米,也要用它来买衣服穿呢。如果都用来给你买玩具,那么我们家就没饭吃了。”

“没有10万韩元,这些就都做不成了吗?”

孩子开始询问钱的价值了。因此,我就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对他说明,“10万韩元是非常大的一笔钱。”

孩子的脸上显得有些为难,这表示他已经开始有些理解了。过了一会儿他又问:

“那隔壁孩子的妈妈为什么给他买呢?”

“隔壁家可能比我们家富裕。另外,说不定那个玩具是他妈妈在他过生日的时候给他买的。你每年过生日和圣诞节的时候,不是也会收到很多好的礼物吗?”

“啊,那么如果现在要买的话,爸爸还要挣更多更多的钱呢。”

虽然感到有些遗憾,但是孩子的脸上已经出现了能够理解的神情。

喜欢与孩子协商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也渐渐养成了民主协商的习惯,都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运用协商来促进亲子关系呢?

1.商量多些,命令少些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时,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儿电视。”而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或“还不去做作业!”

请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时,比如洗菜,你可以说:“你能帮我把菜洗一下吗?”而不要说:“快来帮我洗菜!”或“赶紧把菜洗了!”

商量的语气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会认为你尊重他,关心他的感受,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促进亲子沟通。

2.凡事都要学会商量

不管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张,要学会与孩子协商,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认同。

3.以协商的口吻处理亲子冲突

当亲子关系出现冲突时,父母总是不愿意自己的父母权威受到挑战,希望以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使孩子改变主意。实际上,孩子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意见,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恶化亲子关系。

明智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使用协商的口吻,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尊重,体会到人格的平等,这样,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意见时就比较顺利。

冲突产生时,每个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严,不希望被他人压制,孩子也是如此。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与孩子进行协商来处理问题,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4.与孩子约法三章

对于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协商后制定规则,并约法三章,让孩子遵守。不过,父母千万不可自作主张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这样的规则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约束意义。

与孩子约法三章,仅仅是因为孩子缺乏自制力,规则是帮助孩子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惩罚孩子的,父母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规则一定要是孩子内心认可的,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协商后再制定规则,避免产生亲子冲突。

亲子关系培养需要尊重、接纳和沟通


亲子问题常见的是”不听话“。归纳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常是因为没有提前和孩子达成共识。到底什么才是听话,父母有时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再则是”学业问题“,除了要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在父母的要求下被动参加各种辅导。压力是可想而知。

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我们亲子关系问题的出现。当问题出现时,孩子往往会忽略父母的本意是出于爱。所以父母如何表达这份爱是关键问题。许多时候用口表达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父母清楚表达自己的爱,使孩子和自己有共识。

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不是天生的,必须由真心的相处得来的。

亲子情感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尊重、接纳和沟通上。例如。小孩子很喜欢和爸爸玩,有一天爸爸工作很累,孩子却不知道这些,老黏着爸爸,不肯走开。这时爸爸会对孩子吼:”别烦我,走开!“这样一吼,让孩子以为是:”是我不好、我不乖,所以爸爸讨厌我。“但其实爸爸的本意是:”我很累,想休息一下。“所以爸爸不防换个表达方式:”我只是很累了,让我休息下,再陪你玩。“这种表达,亲子间达到了沟通的效果,同时也没有破坏亲子关系。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你“的信息。例如,妈妈规定孩子9点回家,但是有一天孩子晚回来了,也没有事先跟妈妈说。这时妈妈一定是很着急,坐立不安,胡思乱想。当孩子回来时心安了,但忍不住会说出指责的话语。这时,孩子是无法感受到母爱,还可能认为是妈妈管得太多了。如果这时妈妈换一个表达方式:”你的晚归让我很着急,你在外面是不是遇到麻烦?以后能不能在有事不能按规定时间回来的情况下提前电话告诉我,好让我安心。“这样孩子就能清楚收到你关爱的心情了。

除此之外,听也是情感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多花些时间听孩子心里的话,让他们表达他们的想法、观念。肯听孩子说话的父母,便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关怀孩子,如此亲子之间的障碍会减少许多。

家是社会的基础,亲子关系是家庭生活的关键,希望我们作父母除了本能的爱以外,表达爱的技巧也有必要了,多用点心,多花时间,是值得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亲子沟通应了解这些盲点和障碍》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障碍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