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父母在担忧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发现孩子做事情是“三分钟的热度”,总是被孩子不能安稳地专注更长时间而困扰……可是却很少有父母思考过——我们给予了孩子多少注意力的培养?我们有多少的时间,是能够安静地与孩子共处,或一起完成一个任务的?
我们的父母,我们孩子的祖辈,都是非常疼爱孩子的,在现实的生活中,往往那个被长辈们悉心疼爱的孩子,注意力常常都不能集中,所以,他们的父母都很不解——
很多亲子专家说孩子注意力不够,专注力不稳定是安全感不足,内心很多担忧,怕爸爸妈妈离开而导致的。可是我们家的孩子,人人都爱呀,我们下了班都是围着他转的,几乎是他想干什么,我们就陪他干什么的呀。怎么说,这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都是很充足的吧?那为什么他的注意力还是很差呢?
我想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们——这么幸福的孩子,注意力依然存在问题,那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没有陪孩子安静专注的时间。
1
我们总是在给孩子建议,希望孩子更聪明
在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很喜欢“寓教于乐”,任何游戏,我们都能把它变成一个教育机会,然后,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这个过程充满了干涉性。
比如我们在陪孩子玩搭积木,孩子高高兴兴地在堆砌着各种颜色的积木块儿,很开心,一会儿是红的,一会儿是蓝的,中间还夹杂着几块黄色的,大大小小地往高处堆。
此时在旁边的父母,一开始还是开心地看着,很欣慰孩子的抓握能力,以及想象力——总之一开始随便怎么堆,都是有美好的想象力和发展机会的了——其实就是我们父母自己的一厢情愿心理咯。
可是看着看着,就着急了,就开始要提醒孩子,帮助孩子了——
不要一直这么堆上去呀,宝贝?想想,我们来搭建一个桥吧,就是上面有个洞的,可以过船的弯弯的桥,好吗?
哇,宝宝堆得好高了哦!快要倒了,不能再往上面放大块的积木了,来,妈妈教你重新堆一个更高的好吗?要一块一块,按照下面大,上面小来堆哦,你看,是不是呀?
宝宝,我们来搭一个大房子吧,让小狗狗住进去。……来咯,帮妈妈找一块大一点的红色三角形积木块,好吗?我们用它来做房顶。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想想,我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玩耍,他能专注吗?他能觉得自己很厉害,很了不起吗?他自己的思路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让自己享受其中,而专注于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吗?
有个妈妈,看到自己三岁多的孩子在排车队,总是着急。因为孩子排的车队,在她的眼里就是杂乱无章的,大大小小,军车,工程车,公交车、小轿车都放一起排一溜,完全不分类,她还咨询我,怎么样才能教会孩子分类,她每次看见都跟孩子说,可是孩子就是不愿听。
我只好告诉她——让孩子好好地安静地排他心目中的车队吧,救护车在孩子的心目中不是救护车的,那是什么车,你如果愿意安静地,好奇地,享受地,赞美地与孩子一起玩,他排好了,会讲故事给你听的,你就知道了——孩子有分类的,只是与我们成年人的想法不一样罢了。
2
我们总是在担心孩子的健康,随时提醒孩子注意
这一现象,就更让我们孩子的注意力受伤害了。比如孩子在认真地翻看着一本书,津津有味之中,很专注,可就在此时,我们妈妈,或者奶奶充满爱地为孩子切好了水果送过来,说:“宝宝,来吃点菠萝,今天的菠萝特别甜,妈妈专门去……地方挑的,你试试……”
孩子高兴了,但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也被破坏了。其实不是那菠萝伤害了孩子,而是与那菠萝一起出现的买菠萝的故事,那个期待孩子马上感受到我们关爱的温暖之情,那个毫不介意孩子在看书的态度……这些是对孩子读书行为,专注力的不尊重,极具有伤害力。
所以,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会皱起眉头,很不开心地回应我们父母:“我不想吃已经甜的了!”,或者“哦……”,或者完全当成没有听见,可心里开始烦躁,等我们父母在多催几次,那孩子的脾气就爆发了出来……我们的父母也会受到伤害,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知道好歹?怎么这么不懂得父母的爱?等等
其实,我们很多父母的悉心疼爱,是真的很让我们孩子受伤的行为——我们太关注自己的“疼爱”表达,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和支持。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注意力和专注力是自然会从生命里滋养出来的,只要那是一件让他开心,着迷的事情,孩子的情绪和精神都会稳定很长的时间,常常不是有人说——孩子看一只蜗牛,能兴趣盎然地看上一天,都不愿意动窝的。
而我们父母却对此行为不以为然,经常毫无知觉地就打搅,伤害了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导致我们的孩子在作业的时候,在看书的时候,甚至在玩游戏的时候,都难以持续更长的时间,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刺激所打搅,或者他去打搅别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好动,坐不住。
还有哪些话是我们父母长辈最容易伤害孩子注意力的呢?
不要坐在地上看书,凉!快起来,听见了吗?
多穿件衣服吧,起风了,要不,回到屋里去看吧!
帮妈妈去找个盘子过来,宝贝,妈妈不想动了。
注意坐姿!你看看整个人都要歪出去了!坐正了先!
如果这些悉心地疼爱,不是用打搅的语言说出来,而是换成一些简单的行为,也许就更好了,不会伤到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相反会更有促进培养的作用哦!
把切好的水果,放在孩子的身边,笑笑地看着孩子,而不出声
给孩子的屁股下,静静地塞个垫子,不说话,而是很温情地,很欣赏地看着孩子读书,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感受到妈妈对他认真读书的鼓励,感受到自己被肯定和尊重。
起风了,我们把窗户关上,或者找件衣服,或者披肩给孩子披上就好了,依然不说话,而是很欣赏,很尊重孩子,不愿意打搅孩子的情绪
绝不会在孩子专注的时候,请孩子帮自己的忙。
孩子的坐姿不好,一定不是在他专注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往往是在平时的生活里养成的,纠正孩子的坐姿,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而不必强调在孩子专注读书的时候。如果一定要提醒孩子专注读书时的坐姿,那就悄悄地拍下孩子的坐姿,等他读完书了,放松的时候,与他一起分享那些照片吧,效果会好很多的哦!
3
我们总在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希望孩子更快乐
每次有父母说孩子不专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常常坐不住,要这里摸摸,哪里摸摸的时候,我都会问一句:
“平时你陪孩子玩玩具吗?”
——玩呀,经常一起玩的。
“那你会跟孩子玩一个玩具,还是同时玩很多个玩具?”
——也不是很多了。我每次都是让孩子自己在玩具柜里挑喜欢的玩具玩,他喜欢挑多少,我们就一起玩多少咯。
“恩,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其实是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在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哦。孩子总是对各种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而熟悉之后,就放弃,他们的思维能力还难以在自发自觉的状态下深入下去,探究到某个玩具更多的玩法,或者功能。
所以,我们父母在陪孩子玩玩具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个玩具,并提前做好一些功课,带着孩子把这个玩具玩出更多新的花样来,引导孩子注意力集中,给予孩子更多新奇。
其实,优秀的幼儿园,幼教老师,一直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总是能吸引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就是因为,他们常常每次都只选择一个玩具,一个故事,一个音乐,一个动物来与孩子交流,而每一个,都是那么出乎意料地让孩子感受到了与平时的不一样。
哈哈,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知道了吧?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可是我们自己的不小心,太过悉心疼爱伤害的哦!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梁,大多数父母都明白自己要花时间和自己孩子沟通。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即使和孩子沟通也挺多的,但是亲子关系依旧没有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掌握沟通时与孩子相处的一些技巧。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坚持做好以下这四点,可能会事半功倍!
1、注意观察孩子的神情
眼神交流其实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不要一个劲的说而不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姐姐以前是学育儿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方法。每次她在和小侄子聊天时,都会注意观察小侄子的神情。如果发现有神情有些不对,姐姐就会马上安慰小侄子的情绪。由此可见,注意观察孩子的神情是沟通的一大神器。
2、聆听孩子的想法
大部分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都很少静静的听听孩子的想法。可以听孩子想法的家长大部分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小编的表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孩子,尽管他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舅舅舅妈都不会随便打断他。他们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就像朋友一样,表弟是一个非常听话有爱的孩子。由此可见,沟通的时候家长多多聆听孩子的想法,可以加强亲子关系。
3、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说话
大部分孩子都是吃软不吃硬的,育儿专家也说过很多妈妈们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沟通的时候用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菲菲是一个非常温柔的妈妈每次和她的孩子沟通的时候,都可以深入的了解她的孩子。由此可见,用命令的口吻只会让孩子反感,沟通也就失去了意义。换句话说,家长们还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套用孩子的思维。
4、及时给孩子抱抱
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进行肢体接触,会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冰冰是一个非常听妈妈话的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冰冰妈妈努力为冰冰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每次与冰冰出现异常和他沟通的时候,冰冰妈妈总是及时给予冰冰抱抱。及时的给孩子一个拥抱,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与父母倾诉和沟通。
总之家长与孩子沟通固然重要。但是沟通过程中的几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不能忽视。
1.了解是沟通的前提。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另外,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2.倾听是沟通的良方。
现在许多孩子都有了一定的主见,已经不愿意再当被训导的角色,他们思想活跃,希望有个细诉衷肠的对象。这时的家长应该改变原来的教育方法,努力创造一种“聆听的气氛”。最好的办法是家长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且当一个好听众。
3.信任是沟通的基石。
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儿童心理医生林达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妈妈因为6岁的女儿不愿与她沟通,便领着女儿去进行心理咨询,结果发现原因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秘密”,在晚饭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家庭其他成员,结果哥哥姐姐们以此来取笑她,从此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4.平等是沟通的关键。
在和孩子沟通时,要讲究技巧,和孩子平等沟通。我们是与孩子谈话而不是训话,如果总是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孩子不是不愿谈,就是说假话。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要蹲下身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觉得你是他的朋友和伙伴,这样沟通才会水到渠成。
5.赏识是沟通的最好添加剂。
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重视孩子的个性和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有效的沟通,才是真正的亲子沟通。不能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这样的沟通同样是无意义的。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总结: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首重在亲子沟通的技巧,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升生活质量,也会使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变得轻松许多。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好好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哦!
这个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够勤奋。这句话,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这句话也多出于老师的口中。
晚上,有外地的家长跟我聊天,探讨孩子的学习。他说,孩子上高一,成绩不突出,家长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都能听进去,可是,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他给孩子读了我写的“刻苦学习”系列,孩子读得血脉倴张,豪言壮志一番后,到了学习上,很快又疲沓了。这位家长跟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够勤奋。
我禁不住说了一句让家长扫兴的话。我说,你家孩子哪里是聪明呢?不勤奋就是最大的愚笨,勤奋才是最大的聪明,刻苦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这个孩子内心没有自省的话,那就要认命了。如果没有方法做他心灵的手术,那么,他的成绩不会改观。要知道,一个孩子由懒散状态,改变成拼命苦读的态度,那得在心灵上遭遇剧烈的刺激才行。
我想起了贺舒婷的《你凭什么上北大》。作者在高一那年“真的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但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来指着我的鼻尖骂我,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完你的一辈子。”当一个孩子内心真正警醒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后来,作者“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象头老黄牛”,“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她“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作者说:“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
是啊,莘莘学子们,谁比谁的智力差多少呢?大家的落差其实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打下的基础不同,二是孤注一掷的拼搏精神不同。而后者需要孩子们内心有无比坚韧的投入和专注,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精神支柱,怎么会在高考中笑到最后呢?
重庆的一位妈妈,前不久告诉我,她提到的在爸爸灵堂里还在学习的学生,今年被北大录取了。我的心顿时释然,长吁一口气。这个男孩,爸爸得了重病,妈妈一边陪着爸爸治疗,一边对男孩的学业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当孩子稍有懈怠的时候,妈妈就毫不留情地给于惩戒。有时候,妈妈的严苛似乎没有了人情味,甚至没有了母爱的仁慈。爸爸去世的时候,孩子依然没有放弃学业,在爸爸的灵堂上,孩子依然在学习。被北大录取,是这个孩子苦尽甘来的最美丽的注解。
你会说,孩子幼小的心灵经得起学业的重压吗?你会说,对孩子学业的苛刻,不是在剥夺孩子快乐的天性吗?你也许会说,学习要讲究方法,学会融会贯通,寓学于乐。总之,我们都会说一些教育理论上听起来非常真理化的言辞。我们很多人瞧不起别人下的苦功夫,似乎人家学傻了——即便是到了北大又怎么样呢?还不是学习的书呆子,或者是考试的机器。可是,你去北大看看,有多少孩子真的是书呆子呢,有几个孩子是考试的机器呢?你的孩子不是书呆子,不是考试的机器,可是,孩子们收获了什么呢?
记得小子在衡中求读的时候,某次没考好,我对孩子大发雷霆。我妹妹知道了我生气了,不但没有安慰我,还对我说,该批评就得批评,成功者都是偏执狂。
知道大名鼎鼎的衡水中学为什么升学率高吗?最大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学生对考取名校,拥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当整个校园充盈着如此盎然的学习气氛时,那些学生就是一列轰轰前行的列车。当然,每年的高考后,都会有一批尖子生怅然若失,但是,失落之余,也会去北航或者贸大。
不勤奋就是最大的不聪明。孩子们,你是聪明的学生吗?不要以为你能做几道题,或者记忆力差不多就是聪明的了。聪明,是对前途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持之以恒地追求一个雄伟的目标。你做到了吗?你还会觉得自己聪明吗?只要你不刻苦,再好的脑瓜,也是笨蛋一个。
天气热了,暑假也快到了,爸爸妈妈们乐此不疲地带孩子到处出游。但如何在亲子旅游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亲子价值”?
儿童心理专家告诉记者,感恩之旅主要针对3至6岁学龄前的孩子,生活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对“感恩”的认识上存在缺失,故而旅游的主题定为“感恩”——感恩自然、感恩祖先、感恩父母。
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们在游程中潜移默化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到达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景区,家长告诉孩子: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是不是要感谢大自然啊?到了人文气息浓厚的古造纸印刷文化村,家长又可以告诉孩子这些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我们要心怀感谢,长大了要成为和他们一样伟大的人。
而在吃早饭的时候,主持老师提出每一个孩子必须在一天之内为父母做上几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位孩子在听了带队老师的话后,立马给身边的父母夹了菜,盛了粥。一时之间孩子们都争相学习。到第二天的时候,不用老师说孩子们便主动夹起菜来,父母在意外之余,不禁喜上眉梢。
专家讲解:
亲子出游使家长能够24小时地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没有比这更为亲密的亲子互动了。亲子间的互动是同相处的时间成正比的,如今很多的孩子都是隔代教育,与爷爷奶奶辈的交流多了,与父母间的交流少了,适当的亲子出游有利于增强父母与孩子情感的维系。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幼儿在游玩的同时获取知识也是亲子出游的目的之一。亲子出游应该有别于往常的跟团旅游,全程活动都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路程不宜过长,“动感景点”要多一些,比如到蜂房观察小蜜蜂的生活,到作坊学习传统工艺。
在出行前、出行中,不妨让孩子们充当小参谋长、小后勤部长、小导游,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借此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亲子演出
排练让家庭更紧密
情景再现:
两岁半的果果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登上了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这次别开生面的表演,让全家人都获益匪浅。
一场爸爸妈妈一起来陪宝宝表演的演出中,果果家庭这次扮演的是睡美人的故事,果果扮演睡美人,爸爸、妈妈、姐姐分别选择了故事里的一个小配角,心甘情愿地充当起了绿叶。“我们一共花了好几周来准备。果果爸爸和我平时工作都挺忙,但为此推掉了好几个应酬。”果果妈妈说道,“果果的热情极高,动不动就拉着我们彩排,那期待的眼神叫做我们父母的怎么忍心拒绝。”
通过这次亲子表演,果果爸妈与果果相处的时间明显增多了。原本吃完晚饭,小孩管小孩玩,大人管大人做事,一直到睡觉前也没什么亲密的互动可言。但这几周为了彩排,果果一家四口几乎一吃完晚饭,便拿起台词本对起了台词,家里热闹了很多,时不时地传来笑声。
轮到上台表演的那天,又遇到了点小插曲。果果家记错了时间,错过了最终彩排的时间,一想到别的孩子都彩排过了,自己却没有,果果的心情变得非常沮丧,甚至有点怯场。“我坚持要她上台完成演出,告诉她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如果不完成的话一定会留下遗憾。”在父母鼓励的眼神下,果果渐渐放开了,面对台下流利地说起了准备已久的英语对白。“这种一家人一起面对困难、尝试克服困难,最终战胜困难的感觉真的很棒。这次表演对我们家长真是上了重要的一课,知道以后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见证她的成长。”果果妈妈对记者说。
专家讲解:
亲子演出为幼儿与家长提供了“共同成长”的舞台。活动并不单单针对幼儿,还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努力配合。这样,孩子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家长则不知不觉地增加了与孩子互动的时间。亲子演出并非需要专业的演出效果,重要的是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体验。
同时,亲子演出对塑造孩子品格也有一定的帮助。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甚至在生活中离不开阿姨的孩子在经历了亲子表演,赢得了掌声后,明显有了自信。而有些一贯调皮的孩子,也能在表演、背台词的过程中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如果有这样的机会,爸爸妈妈一定不要错过,而且要认真参与。
睡前故事
让肢体和声音都更亲密
步骤建议:
孩子小的时候,睡前总喜欢父母给他们讲故事,因为一个美妙的故事,能让他带着联想度过甜蜜的一夜。
首先,要给孩子“搭搭脉”,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读物。幼儿一般对植物和动物非常感兴趣,但不全然。所以在选择书本之前可以先询问下孩子的意思,只有孩子喜欢和熟知的事物,才能点燃他们听故事的兴致,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联想能力。
其次,把台灯的亮度调节好,背景音乐的选择也很重要。温馨的读书氛围是睡前教育的基本条件,将台灯的亮度调整到微亮不刺眼的程度,配以柔和的声音和亲切的笑容,语调和表情要随着情节的推进不断地改变。可以的话,搭上一支柔和的钢琴曲。
最后,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多留心孩子的状态,控制好时间。一边讲故事一边注意孩子的表情和状态,若孩子呈现出疲劳的状态,适当地放缓说话的节奏,将故事往结局的方向引导。若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也不能一味地拖长讲故事的时间,每天睡前讲15分钟到20分钟最为恰当。
专家讲解:
睡前陪伴是十分特别的一段时间。在这时,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处在极为放松的状态,心态平和。此外,它还需要特别的姿态,父母们往往环抱着自己的孩子,亦或是斜靠在床边,这种亲密的举动间充满着爱的传递。孩子们能从父母的动作、声音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这份爱能使孩子带着极为满足的心态进入梦乡。
在故事的选择上,也未必要选择常见的童话书籍。选择发生在身边的小事,顺着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地聊,也能够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前几天看“讲述”的节目,里面有位主人公换了心理疾病,出现了自捏现象,有事没事总是抓自己的头发。她的父母也因此很伤心,后来请了心理医生来给她看病。医生发现她的父亲很严厉甚至有些苛刻。她觉得这可能是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心理医生请孩子的父母同时在场,发表对孩子现状的看法,她父亲一味的埋愿孩子。说得医生已经实在看不下去了。然后医生就对父亲说:“孩子已经这样了,你还在责怪她,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她如何摆脱困境,亲爱的爸爸,请给孩子一个拥抱吧。/父亲在心理医生的劝说下给了孩子一个拥抱,一下子父子俩都是泪流满面,心贴心的感觉使他们的距离变得更近了,其实孩子是多么需要父亲温暖的拥抱呀,此时拥抱是他们最好的沟通方式。看到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很多。
我们在照顾小朋友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拥抱呢!孩子哭了我们先不要问原因
,先给她一个拥抱,她马上会擦干眼泪,然后再来问问她哭的原因。在照顾自己的宝宝时,我们也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拥抱,把他抱起来,让他的耳朵贴着你的胸口,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一个温馨的氛围,他因此长得会更快而且建立更健全的人格。
我们中国人常常小时候抱得太多,大了又抱得太少。可不是嘛,当孩子大了你不再抱抱他了,他也会很少抱抱你。亲子之间彼此都认为抱抱是肉麻的表现,却忘了这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法,它能唤起我们儿时的记忆,缩短彼此的距离。
各位爸爸妈妈,当你抱抱自己娃娃的时候,会不会希望将来宝宝长大,还能抱抱你呢?那么,也回头去抱抱曾经把你抱大的老父老母,或风烛残年的祖父母吧!
相信《指责是亲子沟通最大的障碍》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