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亲子沟通并不难。像开车一样,只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堵车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亲子沟通红绿灯
制造亲子谈心花园
相对于晚饭桌上的沟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许倾向于在他的“秘密花园”里说出他的“难言之隐”,比如某个街心公园,或小区游乐场的秋千上。轻松的环境氛围,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父母不仅应当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儿时的类似事件、类似经验让孩子放松。并在倾听的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关系”,“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严重……”
固定谈心时间
要建立起“常态”的沟通习惯,规定一周至少有一天关掉电视,一家人一起来谈“令我烦心的事”。注意,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谈,那样会造成“审讯”式的紧张空气,而是每个人都谈,通过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诉孩子,任何遭遇都不会遭致家人的讪笑,你的背后有我们;也告诉孩子,倾诉是有好处的,倾诉会让大家感觉更亲密。
允许孩子以更多元的方式发泄
父母应当意识到发泄是沟通的基础,对于表达能力还很弱的孩子而言,学会自控还是后话。一个孩子被逼弹琴两个小时后,在纸上画了头发像电击一样竖起的妈妈,旁边写着:妈妈是个坏妈妈!妈妈看了,不应针锋相对地斥责她,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绪平复后,再找她谈:为什么恨妈妈?你要讲出一个让妈妈服气的理由来!
孩子此刻已经平静,脸上浮起羞愧的笑。这位妈妈后来说:如果当时我也发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绪”硬压下去,就不会有后面的谈话和沟通了。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堵塞、压制,还是疏导,决定了沟通是否能继续下去。
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能够用颜色来表示,不一样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最优秀的颜色搭配代表了最好的教育方式。
黄色──快乐
巴尔扎克曾说:“爱情浓厚的夫妻所养育的孩子,往往富于爱情的特色:温柔、活泼、快活、高尚、热心。”因此,父母之间要充满爱意,相敬如宾,帮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快乐的家长懂得将快乐的事讲给孩子听,不仅能使孩子明白快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且知道如何去制造和珍惜快乐。另外,培养孩子各种兴趣,经常引导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也是得到快乐的窍门。只有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他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
橙色──温和、温暖
当孩子犯了错,或者家长情绪不好时,能否依旧温和地对待孩子,就要看家长的修养了。
孩子犯了错,如果一时还没有认识到错误,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抵抗情绪。面对此时的孩子,家长要尽可能保持心平气和,听他说,给他机会把内心的怒气发出来,再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不要对孩子横加指责、冷嘲热讽。
有时,考验源于家长自己。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艰辛,竞争的加大,家长有时也会愁苦不堪,大发其火,甚至伤心哭泣。但这种情绪应尽量避免向孩子发泄,更不要随意流露出茫然、悲观之态,不要轻易将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常看到你的笑脸,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昂扬乐观的心境。
红色──希望
红色代表希望。在日本的家庭中,经常能够听到母亲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这句简单的话看似平淡,但传递给孩子的却是接纳、认可和肯定的信息,是希望,更是梦想。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积极作用和行为引导的正面影响极为重要。
家长经常给孩子鼓励、希望,帮助其形成梦想,可以引导孩子逐渐地迈向成功。每个孩子都有其优点,家长要尽可能地发现孩子的优点,表扬他、肯定他、给他希望,让他敢于梦想。
1、前两天,我的邻居小美带着女儿安安来我家玩。
安安和我儿子小树经常在一起玩,很快,两个孩子就嬉闹了起来。
忽然,小美发现安安不穿拖鞋正光着脚丫在地上跑,就大声喊住她:“安安,你怎么不知道穿鞋呢,地上多凉啊,要是拉肚子了我看你怎么办?”
安安撅着小嘴,有些不情愿地过来穿上了鞋子,又继续去玩了。
过了一会,安安和小树开始追着一个球满屋子跑了。
小美又大喊安安:“安安我告诉你,不许再跑了,你没看见那边有个桌子吗,撞桌子上你就知道什么叫疼了!”
说完,小美回过来头来对我说:“这孩子一点稳当劲儿也没有,一点也不让人省心。”
安安听了妈妈的话,停住了脚步,忽然大声的对小树说:“你别再跑了,再跑我就打你了!”
小美听了又开始教训安安,这次安安大哭起来,被小美连拉带拽地领回了家。
其实我知道,安安是因为对妈妈的话心中不满,但不敢反抗妈妈,于是把怒气撒在了比她更小的小树身上。
而安安的妈妈小美,其实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初衷都是爱和关心,可是表达出来却成了批评和指责。
2、不知为何,我们常常发现,爱和关心很难说出口。
“爱之深,责之切”、“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观点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代的中国人。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懂得了。”
但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耻感等。这些负面的感受,尽管有时候的确能够起到压制孩子行为的作用,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但是“后遗症”却非常深远。
它们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强大的摧毁作用,让他们怀疑自我的价值,对父母充满内疚,甚至会常常把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也包揽到自己身上。
比如,当父母吵架时,认为“都是因我而起”;当父母心情不好时,他会认为“因为我没能让父母开心”;甚至于,他们会痛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让父母如此失望。
这个时候,父母的爱,就成为了孩子沉重的枷锁,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如履薄冰又困难重重。
在近期的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上阵父子兵》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儿子丹尼和父亲接受了一个舞狮的任务。
在练习的过程中,爸爸对丹尼要求极为严格,不停地大声呵斥儿子的动作表现不到位,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肢体的敲打。
对于父亲粗暴的指责,丹尼始终沉默,并最终消极抵抗,放弃练习。
此时,父亲开始尝试和丹尼沟通,语气依然强硬,让丹尼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丹尼说过一句“不知道”之后,就再也不肯开口了。
丹尼的爸爸在采访中说,希望孩子能够开口为自己辩解,可是孩子却始终保持了沉默。
其实,丹尼并非不曾为自己辩驳过,只是在他之前的经验中,每一次辩驳,都会被爸爸呵斥否定,换来更多的指责。
来自于父亲持续不断的不满和否定,让丹尼一方面有着叛逆和不服,另一方面充满着自卑和愧疚。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让丹尼非常的痛苦,相比节目中的其他孩子,丹尼总是显得犹豫而畏缩。
3、我们常常发现,以指责的方式表达爱的父母,会抗拒表扬和鼓励孩子,并称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甚至有一些父母,倾向于在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时,给孩子浇冷水,以防范孩子“被胜利冲昏头脑”。
表扬和鼓励,是否真的是这样“有毒”的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了一个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与一个人能否成就自我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望值,遇事能够理智的处理,并且乐于迎接挑战,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自暴自弃,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于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鼓励、支持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
4、对于父母来说,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改变,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地为孩子补足成长的动力,勇气的源泉:
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唯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真正良好的亲子关系,则是孩子一生勇气和力量最好的支撑。
对于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应给予积极的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此,才能打开沟通的第一步。
减少否定与负面评价
我的一个表妹,就是在父母的长期的否定中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表妹也尝试过和父母进行沟通,可常常一表露心声,就受到父母的嘲讽和否定。
后来,表妹的性格变得特别敏感、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畏首畏尾,错失了不少机会。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理应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这不仅能够帮孩子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可以坚持自我的主见。而且,肯定会让孩子的大脑中就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快感荷尔蒙,进而产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操纵者
在教育上,身教永远比言传更具有说服力。
前段时间,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拍《战狼2》的初衷,其中的一项就是要给儿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会男人的勇气和担当。
当孩子认同父亲的行为,并以父亲为榜样时,自然会进行模仿,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向父亲靠近。
另外,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爱看书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也更爱看书;喜欢旅行的父母,孩子也会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改变指责的教育方式,学会从正面的鼓励他、肯定他,欣赏和发现他的长处吧。
每一位父母,都有责任让孩子知道,我爱的不是必须优秀的你,而是独一无二的你。
(作者介绍:佟霏,家有2岁娃一枚,专注分享幼儿心理与早期教育启蒙知识。做好妈妈,我们永远在路上。)
家长提问:“宝宝三岁一个月,上小小班,老师反应宝宝在幼儿园咬人抓人了,而宝宝一直不肯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闹着不肯上学。我想,是我以前的处理方式太粗暴了,给他留下了阴影。而这次,我得想办法让宝宝自己主动向我说出发生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给些建议?谢谢!”
专家解析
孩子发生的问题,一定不是这一次咬人抓人后所产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许多不良或是不妥的原因,造成了现在这样的现象。
首先,三岁的宝宝表达能力并不足以将真实的情绪做完成的说明,更不要期待孩子用所谓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抒解心情。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有的确实让人可以接受,有的则确实无法让人接受,而小小的孩子,就在学习着要怎样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情怀,成人如果引导,至关重要!
其次,当孩子还是小小孩,他的任何行为举止、包括表情都是语言,笑也是语言,哭也是语言......成人必须要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宝宝,因为他的独特性是惟一,只有最亲近的人才有机会了解、欣赏,并及时地、适时地给予回应。因而,成人可常问自己,孩子的这个动作在表达什么?孩子的这个表情是要告诉我什么?这样,才能够和孩子间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
再有,如果孩子已经开始用反抗、抵触来表达情绪时,成人耳边响起的可就是提醒的钟声而非铃声了。因为,孩子一定试过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反复被忽略后,他发现只有激烈的方式才会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于是乎就会“闹”。所以,成人可以思考:孩子会从温和的对话中学习到无礼无理的叫嚣吗?
孩子,我们至亲至爱的宝宝,他在来到人世间时,向所有的人绽放着馨香与善意,动人心魄!孩子的心门敞开着,我们进出自由!只是他们太小了,小到需要成人每时每刻、无微不至的关注与照料,这些点点滴滴的相处,都是孩子在人生课程中的教材。教材怎样写?孩子学什么?谁有主导权?答案可分晓?
家园合作—让沟通更有效
家长开放日活动是一项注重家园合作的活动,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园学习与生活状况,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和理念,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我班于11月18日组织了一次别出生面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虽然很快结束了,但留下来的思考还有很多,作为教师更要从家长的角度思考孩子在开放日当天的表现,从一些细节之处反思教育教学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1.活动准备,优化流程
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向家长展示半日活动流程,帮助他们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情况。为此,各项活动都要做一定的准备。围绕家长们较为重视的内容—集体活动,我们选取了课程中的美术活动青花瓷,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自己创作的快乐;同时,青花瓷的独特装饰方法,还能使家长也参与其中,利用剩余时间与孩子们一同创作大的青花瓷盘,体验亲子制作的乐趣。为了让开放日当天的集体教学效果变得更好,在开放日前一个礼拜,我们便进行了试教活动,通过试教活动,让其他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以更好地优化集体活动。
除了集体教学,由于天气原因,我们的户外活动也改为了室内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在室内尽情地运动,我们将教室和走廊的空间充分利用,优选了一些室内游戏活动方法,如跳皮筋、钻跳呼啦圈、钻皮筋、爬桌子、跨椅子等。利用教室内的一些随处可见的材料开展游戏。走廊内则准备了一些体育材料如高跷、毽子、沙包、网袋等供幼儿自选活动。
2.提供机会,积极参与
《纲要》中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有能力去创造”。集体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平台,方便家长直观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家长们一定都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集体教学中的表现。在美术活动《青花瓷》中,通过ppt的展示,让孩子们通过观察青花瓷的花纹的基础上,了解这些好看的花纹是由线和点组成的。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活动节省时间,前面几个环节如了解点和线的名称只是一带而过,在线和点是怎样结合的环节,则作了重点介绍。孩子们对于本次活动的内容也很感兴趣,很多孩子都积极地举手发言,对于一些内向胆小的孩子,则多给予了鼓励,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也很是开心。操作活动中,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创作青花瓷盘,家长们大多让孩子们自主创作,没有包办代替,让孩子们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小朋友创作好了,我们还提供了大盘子,让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创作,体验了亲子制作的乐趣。
3.亲子游戏,快乐无穷
本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采取了亲子游戏的形式,但这次的亲子游戏又与往常的有些不同,有的游戏是家长们一起玩的,有的游戏是幼儿一起玩的,有的游戏是家长和幼儿一起玩的。多样化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亲子游戏中体验到了很大的快乐。如在木头人的游戏中,一开始是小朋友一起玩做木头人造型,家长们便为孩子拍照;接下来是家长们与自己的孩子做木头人造型,他们有的闭着眼睛,有的爸爸抱着宝宝,有的妈妈与宝宝做了一个爱心造型,真是精彩极了。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及时将此场景用摄像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家长与小朋友欣赏。还有一个美中不足的游戏便是钻山洞游戏,由于场地限制,活动的场地相对来说较小,搭的山洞也不能长长地得以延续。但是我们转变了多种游戏形式,如家长与家长一起搭山洞,孩子们钻;家长与孩子搭山洞,一半家长和孩子钻;小朋友和一个好朋友搭山洞,家长钻。相信如果天气晴好,大家一定会玩得更开心。斗鸡游戏家长们显得比较羞涩,可能不太好意思论输赢,我想采用奖励的形式可能会更容易调动家长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也一定会更加积极。
在开放日空闲时间,我与家长也进行了沟通交流,在孩子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也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同时也表扬了一些表现好的小朋友,让家长多鼓励孩子,多表扬孩子,通过正向的鼓励、引导促进孩子在家园配合下发展得更好。
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也体会到了老师的用心,同时也接近我们与家长的距离。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家长们会更加配合、支持我们的工作。
为什么孩子不愿和我交谈?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都颇为烦恼的问题。
说实话,孩子对家长的态度,其实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往往因为家长之前用了不当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关闭了跟父母沟通的渠道,所以父母亲应先从自己身上做些调整,让这个亲子沟通渠道的大门再度敞开。
以下提供些建议给家长们做参考。
一、要为沟通做热身。
有一对母子在我面前示范了他们平常的沟通状态。
18岁的儿子放学刚进家门,妈妈立马就问:“为什么昨天没告诉我你去网吧了?”
结果孩子拎着书包,掉头就走。
妈妈的确很有诚意跟孩子沟通,然而这个方法却很难见效。见面就质问孩子,他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立即启动,接下来无论父母再说什么,听到孩子耳中,就全成了恶意的批评。
因此,家长们和孩子说话,其原理如同和陌生人见面认识一样,先要寒暄,得有谈话预热的动作,要等到彼此建立了值得信赖的谈话氛围之后,再开始主题沟通。
一起来看看,沟通热身的步骤有哪几步:
*用愉快的语调和孩子打招呼;
*察言观色,确定孩子有心情及时间说话;
*问孩子现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
*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爸妈一开口,通常说的都是:“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啊?”,“学习得好不好啊?”,“能不能减少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啊?”说来说去,这些话题有共同特性——都是爸妈感兴趣的事。
孩子懒得开口回应的原因是,他根本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既然不感兴趣,那他干嘛要接话呢?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妈妈,在多次和孩子面对面沟通无效之后,从开始的多加责骂,转变为后来的自怨自艾,感觉十分挫败。终于,她想通了,决定改变战略。她开始积极接近孩子的内心,学习上网,并收集了很多孩子喜欢的明星之最新活动消息,然后用msn发给孩子。不难想象孩子收到的时候有多惊讶!而这个友善的举动,也让孩子理解,父母亲真的很关心他。
所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去跟孩子交流,就能为亲密的亲子沟通做好成功的暖身。
二、真诚地倾听孩子心声。
对青春期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父母亲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是让他们建立沟通意愿及信任的重要基础。
例如,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你会如何回应?
“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怎么可以不负责任!”,这些都是带价值判断的反应。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
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
“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
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抱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三、谢谢孩子愿意分享。
跟父母亲分享,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见得是个自在的习惯,如果他善意地回应了父母的沟通邀约,老爸老妈应该谢谢他的努力。不妨这么说:
“宝贝,谢谢你告诉我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
对孩子的沟通努力表达谢意,一方面表达出了对他的尊重(他当然有权决定心事要和谁说),同时也会鼓励他下次再度与父母交流。
学会了以上的方式来跟孩子互动,就能比较有效地打破亲子沟通的僵局,让孩子能够轻松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沟通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要怎样才可以和孩子沟通得更好呢?下面小编总结了一些亲子沟通问题的盲点,希望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亲子沟通。
关于“孩子最喜欢什么”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有23%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17%的家长笼统地认为孩子最喜欢玩。其余受访者的回答也不能让人信服,大都回答诸如喜欢看报纸、看电视、逛街之类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欢画画、小发明之类的答案只占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亲子沟通。
这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取向、个人学识与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多个因素。
关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一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用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5%的家长只是说教;还有3%的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谈心。调查发现,有的家长则采取“沟通不好就打人”的粗暴行为,这只会让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这些缺点正是他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副产品”。
再次,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家庭沟通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沟通的行动远比有声沟通的语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诚信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信誉是沟通的重要条件。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本着诚信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就该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喜欢《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种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