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源自于家长的三种做法

02-08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有效沟通源自于家长的三种做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家中有两个孩子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语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嘶吼的效果似乎来的更直接一些。每每吃饭时叫不到餐桌前,睡觉时久久不肯入眠,……他们两个一直在嘻嘻闹闹,而我可以看到自己的耐心却在不断地流逝,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快要陷入一个怪圈:和孩子沟通无效,不断地提升音量;怒斥、最后变成嘶吼,直至无效!从而矛盾激升,亲子关系恶化……天啊,这是我想要的吗?冷静自我之后才发现:最近几天是我自己给自己以及孩子们施压过大,从而改变了本心初意!而孩子在天真灿漫的外表下,他们对于不断地打压与责罚,有着本能的抵抗;而只有真心的认可与欣赏,才可以让他们逐步变化的更好!总结下来,有效的沟通,源自于家长对孩子的三种做法:一、家长的面部表情是否柔和、心态是否轻松?家长的面部表情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如果家长的态度是严肃且不易接近的高高在上,那么就不要责怪孩子唯唯诺诺或者阳奉阴违、言不由衷。如果家长本身可以与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且保持自己心态上的平和,那么孩子是可以接收到源自家长正面的能量,并准确读取来自家长的信息。当孩子们开始上小学时,我的确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来自于时间的琐碎——我需要一天8次的往返学校接送;也来自于一日三餐的愁苦——我并不擅长烹饪;更来自于对新环境新学习生活的未知——虽然说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但孩子们能否顺利过度?面对从未有过的课堂、课程、作业等等,他们是否能够接受?我的紧张造成我时刻的严肃与催促:早上快起床;吃饭要快;上学要准时;作业要及时;睡觉要迅速……一系列的要求如同天雷滚滚,不断地在孩子们耳边轰炸;结果可想而知——糟糕的一塌糊涂!可是当我今天早上选择用音乐去叫醒他们,在床前每人一个起床的拥抱时,他们的速度的确比过去快了一些;当我笑眯眯的把早餐“隆重”介绍给他们时,他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吃饭速度也提升了,而吃饭时的那种漫不经心也不见了;当我在学校门口拥抱他们,告诉他们上午好心情的时候,他们愉快的与我挥挥手进入学校;昨天我没有催促他们去完成作业,而是建议把作业在既定时间写完后可以出去玩一会儿的时候,他们的作业速度快多了;睡觉前不妨让孩子们放肆的玩上一会儿,很快他们就带着满足感进入了梦乡……而一切的一切,只是源自于我的改变,我的笑容多了,我的耐心足了,我放松了一些要求,而我的好孩子,回来了!二、家长的语言阐述是否清晰、坚定且言简意赅?有效的沟通,源自于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同样源自于沟通双方是否处在一个频道上。很多家长很郁闷的是,自己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孩子也回答了,但是实际上做起来却无效或者足以让家长抓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告诉你他明白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明白了家长的意思。而是家长不住的在问:“你听懂了吗?”“你明白了吗?”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不妨认真观察孩子,如果第一次家长问:“你可以理解我的意思了吗?”等等类似的话,而孩子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时,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再追问第二遍:“你听懂我的话了吗?”孩子一定会下意识的点头:“我明白了,听懂了!”但真正的情况是怎样?家长的第二遍追问只是让孩子忙于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暂且安抚了家长再说。出现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无效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家长的反复唠叨、只有要求没有坚持与检查、在孩子迷茫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予帮助、或者家长的要求过高,都肯定会造成沟通无效!我让孩子们做完作业后自己整理文具,第一次我引导他们清点一下自己的各种物品:书包里多少本书,多少个作业本,文具盒里多少支铅笔和橡皮等等;第二次我只需要告诉他们整理自己的物品,然后提示的说,检查自己的书、作业本、文具;第三次之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检查……孩子最开始的时候哼哼唧唧,想让我帮忙,我直接拒绝了:“我帮你整理书包可以,那我同样也帮你吃零食好不好?”孩子立即自己动手。我告诉过他们,出现丢东拉西,比如作业没有带,我是不会再帮助送到学校去,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家长说过的话,没有必要多重复,但关键时刻一定要遵守。千万不可这边说着不送作业,那边担心老师责罚又赶紧送过去。所以,和孩子沟通,尤其是妈妈要注意,唠叨起不到作用,甚至会有反作用。同时,和孩子沟通,语言尽可能简单,要求尽可能明析,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三、家长是否接收且可以理解来自孩子的反馈?既然是沟通,就一定是双方的。如果仅仅是上传下达,那么就是命令而不是沟通。所以在沟通中,家长一定要注意接收孩子的反馈,既不能一言堂,也不能自说自话般放任自流。很怕有些家长用成人的思维噼里啪啦说上半天后,然后强迫孩子认可自己。比如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然后一直强调说你这孩子这么不听话,将来会怎么样怎么样……一边危言耸听的自己吓自己,一边是孩子无所畏惧的懵懂。而真实的情况不是孩子无所畏惧,而是他压根儿没有听懂。他们怎么懂得自己的将来会怎样?在小学阶段,正是给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至于未来的思考,也许真的需要到中学才可以。还有一种家长是对孩子要求过高也过于苛责,虽然说高标准严要求可以提升孩子,但所有的标准都要在于是孩子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至于孩子的表现,能够纵向和自己比的时候,不要横向和其他小朋友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家长非要用自己的短板去对比别人的长处,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孩子在高压下又怎么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有一种说法很贴切:小学是人行道,中学是快车道,高中是高铁,大学是火箭,有的卫星升空了,有的却坠毁了……而在人行道上行走,太快太急则欲速不达。而往往家长都走的太行色匆匆而忽略了孩子的特点,所以不妨等一等孩子,看一看孩子在人行道上的表现,听一听他们的声音与意愿。儿子用事实给了我很多启示。当我心平气和的和他在一起说起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会给我一些建议和想法,而这些都是我需要的或者能够给我很大的帮助。但是当我着急上火的唧唧怪叫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失措,不知道究竟要怎样做。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随时慢下来,和他走在一起?事实证明,当我改变了自己,顿时轻松了不少,而我的孩子们,也给了我更多的惊喜!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思考,不断的调整,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努力把我们的小日子过得更加灿烂美丽!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忙于育儿之事

忙于育儿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育儿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育儿“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健康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育儿之事的家长是个“育儿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育儿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二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是个“育儿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育儿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三种境界——精于育儿之道

精于育儿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育儿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育儿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育儿师领悟了育儿的真谛,再游刃于育儿的技巧,周到于育儿的事物,就成为“育儿大师”,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专家成为家长育儿的指路明灯。

尽管前述的三种境界有高下之分,但却不能完全割裂,因为育儿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事,又有术,更有道。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育儿之道不能等,宝宝天天都在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培养孩子决无可能返工重来,家长必须闻鸡起舞,提前学习育儿的知识和技巧。同样,育儿之术也不能仅仅专攻,无论是家长还是指导家长育儿的专家,必须全面关注宝宝的体格、智力和心理的发展,不可失之偏颇。吃喝拉撒、游戏交流、健康保护、情绪行为……必须面面俱到,全都管起来。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欲利其器,必先谙其道。多年来尽管我们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尽管我们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尽管我们通过跟踪指导10000多个家庭科学育儿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仍不敢冒然自称育儿大师,而只是家长在育儿大师路上取经得道的铺路石。

育儿责任之重,学问之深,事业之大,需有千百万专家学者和热心家长共同支撑,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希望——让小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幸福的成长;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追求——为这个利国利民的朝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种妈妈不同的育儿心经


一直很矛盾,一直很纠结,关于怎样教育孩子,江湖上那真是五花八门的派系,争奇斗艳,把我整得也迷迷糊糊的。现在我就把自己看到的各路神仙精彩套路向大家介绍一下,没有批判,唯有宏扬,切磋武功,把育儿事业发扬光大,共同进步嘛!

1.一孩子斗胆偷家里一元钱,买糖吃了.

甲妈观点:一巴掌打在孩子脸上,让他永记一生,让他印象深刻,任何时候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于是这孩子被这一巴掌打得幡然悔悟,若干年后成为什么精英,对来采访的记者说,“多亏当年我母亲给我的一巴掌......”

乙妈观点:完了!这巴掌打在孩子脸上,还不得留下心理阴影呀?应该洞之以情,晓之以理,批评教育一下就行了.

丙妈观点:这只是一件小事,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最人性化的方法就是不提这件事了,给孩子留些自尊.

2.一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然后哇哇大哭.

甲妈观点:我就是不去扶他,让他自己起来,外国人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从小就不娇惯.

乙妈观点:赶紧扶起孩子呀!再抱抱哄哄,这个时候是展示母爱,沟通亲子关系的好机会呀!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这对他的情商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因为爱,需要表达,也需要互动.

丙妈观点:抱抱哄哄孩子是必须的,哪个当妈的那么狠心做到置若罔闻,那还叫妈了吗?合格的妈就应该给孩子以安全感,对着那块绊倒孩子的石头假装踢一下给孩子出出气,看!孩子不哭了吧?这个时候就要看当妈的智慧了,应该讲究个方式方法.

3.阴天下雨了,孩子非要穿上那条短裙子出去.

甲妈观点:我已经反复强调了这种天气穿裙子的危害了,会着凉会生病,可你还是跟我耍无赖,你哭我就怕你了?我要是听你的异想天开我就不是你妈了,今天我就不信这个劲了,你敢?对于正确的,我这叫坚持.

乙妈观点:应该多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年代,国际幼稚园还允许小孩子随意打扮自己呢,那里涂口红都是允许的,不要太压抑了孩子,不要束缚了她的想法,这是孩子的奇思妙想,为什么要打压呢?想穿就穿吧!

丙妈观点:别让孩子哭,哭上火不是还要生病嘛!乖乖,妈妈让你穿裙子,下面再穿条裤子行不?看!折中的办法也不错.

4.一个孩子学钢琴五年了,父母紧衣缩食,风雨无阻地陪着跑培训班.

甲妈观点:真不容易,贵在坚持,难能可贵.不管将来能否成为朗朗,这份毅力这份恒心足可以影响孩子一生.这爹妈,有远见,有责任心,有正事儿!

乙妈观点:这父母功利心太强,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世上能出几个朗朗,还不是自己的虚荣心作怪,想让孩子将来出名挣大钱,剥夺了孩子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我就让孩子发展顺其自然,不给他那么多的压力和负担,随便玩,啥班也不报,保持纯真,保持天性.

丙妈观点:孩子想学钢琴,咱买!孩子又对钢琴没兴趣了,要学小提琴?咱供!孩子说学乐器太累,最近又迷恋上画画了,那我就给报个美术班.孩子又打算学网球了,那我就给他找个好教练.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主,不强制,不扼杀,不规划,不干涉,我这教育才叫顺其自然.

5.期末考试孩子弄了个倒数第几,孩子没上火,回家照样看动画片.

甲妈说:孩子呀!你不上火,我都替你上火,你怎么就没个上进心呢?

乙妈说:看我儿子心态多好,这个意外的成绩,我孩子根本没当回事儿,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心态多平和!

丙妈说:都什么年代了,不能拿分数去衡量孩子,素质教育是要看全面的.从全面上看,我家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差些,其他的思想.品质.情商.沟通.表达.特长等方面都挺好的.

6.课堂上,因为小事,老师跟孩子发生了口角.

甲妈说:你怎么可以顶撞老师?多没礼貌哇,那是不尊重老师呀!还敢跟老师理论?还不快向老师道歉!

乙妈说:我家孩子真有独特的见解,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不害怕不盲从,真棒!

丙妈说:老师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也有话语权,咱先向老师道个歉,别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过后我再向校长单独反应一下.

7.一个孩子说:等我长大要做一个伟大的人.

甲妈观点:好小子,有志气!目标远大,心怀理想,妈支持你!

乙妈观点:其实妈只想让你做个普通人,做个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心态平和,善良宽厚,有爱心,有同情心,能自力更生,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了,将来你做什么都无所谓,妈妈不指望你将来给我什么回报,只要你开心快乐就是妈妈最大的安慰.

丙妈观点:怎么想就怎么去做,大胆规划,大胆地去实践,任何时候妈妈都尊重你的选择.

......

8.若干年后,一个青年大学毕业,选择了一处被世界遗忘了的角落,甘守清贫和宁静,做了一名乡村代课老师,因为他喜欢简单的生活、质朴的乡人和原生态的美丽村落.

甲妈说:限你三天给我回来,考研或出国留学才是你唯一的出路!否则我死给你看!

乙妈说:孩子呀,你没得抑郁症吧?还是受啥刺激了?我辛辛苦苦地供你读书,不是让你去那种地方浪费青春的,你的人生价值不应该定位在那里,来!让我们重新输理一下,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我现在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起你,我现在只好跟别人说你在美国教书呢.

丙妈说:你爷爷是做xxxxx,你爸爸是做xxxxx,你怎么可以给他们丢脸抹黑,你怎么可以自暴自弃,你怎么可以逃避现实?真是白养了,白教育了,我没你这个儿子,我也不是你妈!

......

所以,孩子妈妈们,关于育儿理论,别看得那么神圣,别认为多么深奥,无论什么名门论点,什么高深的体系做指导,最终都是以名与利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以世俗的眼光去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生活在凡间的我们,当理论与现实碰溅出烫人的火花时,最终,每个人都会就地伏法,挣扎之后再落入现实的圈套.

对于一个孩子的评价,妈妈心中的那杆称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能把握得准吗?

最没用的三种教育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每天从金马车上剥点金子,换回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吃有穿。这个民间故事有着深刻寓意: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那么到了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礼物呢?第一件礼物是阅读阅读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质我相信,虽然家长对孩子的具体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种大目标,通过“教育”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异,但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见识,让人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这是他多年在教学一线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重要结论。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质。任何一部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都充满真善美的情怀,其核心价值观也是正面的。这些东西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会更成熟,人生境界会更美好。很多道德和意识问题,从根本上讲,都可以说是智力问题: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阅读的第三层功效——修复心理创伤。一般来说,人们多少都带有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父母和老师都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我们,生活和命运也可能对我们不公。有的人能战胜这些伤害,有的人则在阴影中伤痛一生。一个从小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会有更好的自我治疗的能力。这一点,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阅读带来的智力和心理两方面良好的基础。当然,阅读的功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镐头,而盖一座房子则需要动用许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样,阅读虽然非常重要,但还需要其它要素来配合。第二件礼物是自由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与犯错误权每当我谈到给儿童自由的时候,总会遭遇质疑。质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也就变成了空话。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其行为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放纵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这样的孩子内心软弱无力,因为他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力。能否给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第三件礼物是身教家长的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我常收到家长来信,说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时,老打别人,讲道理没用,揍一顿也没用。还有人问,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坏脾气?其实,这些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不是,却看不到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生气就打人、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而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的,远比言语告诉得多。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恰恰是当下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运用的。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这六个字无人不晓,但有多少人会以此为镜,真正践行身教?活在虚荣中的家长不可能教给孩子踏实,刻薄的教师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宽容。为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良弓。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总结: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首重在亲子沟通的技巧,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升生活质量,也会使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变得轻松许多。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好好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哦!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仅在北京一地,就有七成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教育,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处统计,北京市0~3岁孩子的入托率仅为12%。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带孩子,这是不少城市家庭中的常见现象。虽然爷爷奶奶带孩子让爸爸妈妈似乎省心又安心,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爸爸妈妈才发现操心的事情又来了。

由于隔代教育,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因为孩子的问题,又导致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隔代教育趋于和谐?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您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爸爸妈妈说,你也是我带大的,不也挺好的;孩子会说,哎呀,我该听谁的?

类似这样的情景剧,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上演着,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的父母同老人们或多或少会有不和谐的地方。

卢勤认为,家里有老人是孩子们的幸福,也是儿女和儿孙的幸福。一家老少三代,看法不同,处事方式不同,产生矛盾很正常。

有一些家庭,原来父母都生活在农村,后来进城工作了,但孩子还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带着。这些孩子稍微大点就会被带到城里来,不是自己带的孩子,可能跟父母的感情就差点,对爷爷奶奶就多了一份留恋。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个规律,谁带的孩子谁护着。如果说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爷爷奶奶最不爱听的就是父母的挑剔,你只要一说孩子有什么毛病,爷爷奶奶就会生气,认为是说他们呢。如果是爸爸妈妈带的孩子,自己说行,但是爷爷奶奶一说,就不高兴了。我的孩子我教育,你还说三道四,你的方法不可以,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孩子对于大人之间的矛盾也感到很苦恼很无奈。

“现在,可能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多于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怎么能够一致起来,共同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环境,这才是矛盾的焦点。”

角色颠倒体验责任

杨家亮是五年级的学生,在过节时,他和爸爸在家里,为了学习的事情上演了一场“撕书”大战。

那天中午,我想要出去玩,奶奶怎么拦也拦不住。我在外边玩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六点多我回家了,而在我回来之前,爸爸已经回来了。一进门,奶奶小声对我说,你爸回来了。我就做好了两种心理准备:一个是挨打的准备,另外一个就是赶快写作业的准备。

一见到爸爸,他就跟我嚷嚷,然后就把我的书给撕了。他撕书的时候我就躲起来了,奶奶挡在门外,不让我爸爸进去。

在北京电视台《谁在说》的节目现场,杨家亮的爸爸也来了,他很苦恼:“在家庭教育当中,我总感觉自己是个敌人,对孩子来讲,我是敌人,对于老人来讲,我还是敌人。孩子在防范我,因为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纠正。当我纠正的时候,他就跟我发生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肯定要回避你;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肯定要保护孩子,说我怎么这么唠叨,说我对孩子太严厉,她接受不了。有时我也很无助。”

杨家亮的爸爸也承认,发生撕书事件,如果没有孩子奶奶的出现,撕书事件只能继续,后果将如何,自己也不清楚,“我也不想那么做,但事情走到了这一步,没有办法,控制不了,撕书我也挺后悔的”。

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卢勤开出了处方:委托。“可以将爷爷奶奶拜托给孩子

“依恋”宝宝的三种类型


当然,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形成的依恋类型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依恋有三种类型:

大多数小儿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

“依恋”宝宝的三种分类

这类小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地玩,母亲在场能使小儿感到足够的安全,此时他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

这类小儿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他(她)的活动会受影响,并明显表现出不安和寻找,但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地平静下来继续玩儿。

另有一种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这种小儿非常怕与母亲分开,每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很警惕,如果母亲要离开他(她),他(她)就会表现出极高的反抗,会大哭大叫,但当母亲回来后,他(她)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即使是和母亲在一起,他(她)也不感到安全,也不能积极地进行活动。

还有一种是回避型的或叫无依恋类型。

这类小儿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即使欢迎母亲的到来也是很短暂的,他(她)对母亲的离开及回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这种是没有对母亲形成特殊的依恋。

以上三种类型的依恋,前一种为良好的、积极的依恋;后两种为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如果父母亲从小就能够精心地照顾小儿,与小儿密切接触,绝大多数小儿都会形成安全的依恋,个别小儿即使开始有些不安全依恋,也会逐渐转变成安全的依恋。

这种安全的依恋,可使小儿在活动中有安全感,使他(她)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索、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小儿的心理、智力发育。

小儿时期的安全依恋还将导致一个人在成人后对人信赖、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从小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相信《有效沟通源自于家长的三种做法》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好的做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