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是我们最常用的激励孩子的方式,可有时却不能乱用。因为你可曾想过,当孩子在认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并非是为了要得到某种奖赏,反而是我们的外在奖励,改变了孩子仅靠兴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让他紧盯奖励品,从而减退了做事的热情和兴趣!
所以,有时候乱给孩子奖励,反而会害了他。
我们先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乡下休养,但他家附近却住着一群十分淘气的孩子,每天互相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致使老人无法静心休养,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办法。
他走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让我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略表谢意。”孩子们很高兴地领取了奖赏。
第二天,孩子们依旧来到这里玩耍,一如既往地吵闹嬉戏。
老人再次出来,给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觉得虽然比昨天少了,但5美分也还不错,于是兴高采烈地拿着钱离开了。
第三天,孩子们玩耍一阵后,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有人说:“为什么今天竟然只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商量后,向老人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为他玩了!于是,老人最终获得了清净!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称之为“德西效应”。即: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德西效应”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界:当孩子尚未形成自发性的内在学习动机时,老师给予奖励,从外界进行刺激和激励,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然而,当孩子学习的热情是从兴趣出发,内心真正喜欢时,如果再给予奖励就多此一举了,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此时可能导致孩子学习的目的发生转移,从真正的兴趣使然,变为为了得到奖励和名次。
同样,我们在平时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时,也要避免“德西效应”,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奖励,滥用奖励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我们说这个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滥用奖励,要注意奖励的时机和方法,比如孩子爱学习是好事,如果你想奖励的话,可以奖给她跟学习有关的东西,而不是Ipad之类的。
再比如,孩子的有些不良行为,用奖励的方式去引导还是非常有效的。
我有个朋友,他们家两个小孩儿一起玩时,经常把玩具到处乱扔,于是她采取了积分制奖励的办法。
具体做法:
孩子们每收拾好一次玩具,就给2个积分,等积分达到50个时,就可以换取一次买玩具的机会,当然是50元以内的玩具。如果孩子想要买更贵的玩具,那就继续攒积分。
我觉得这种方法比发脾气,扔掉孩子玩具,打屁股等方式,更能激励孩子。
当孩子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待惯了之后,他自己就会忍不住去收拾。因为看见脏乱差的环境,他自己就首先适应不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法,妞儿们都可以借鉴起来。咱可以把希望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列成一个表格,比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收拾书、自己整理衣柜、自己洗内衣等。然后,我们把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当孩子做到位时,就画个小红花,一个小红花代表1个积分,集够50个小红花就给予相应的奖励。
这些奖励品可以替换成我们经常主动给孩子买的,他内心特别想得到的东西。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区里面两三个孩子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发生矛盾冲突了,开始吵架,互相抢东西,推搡,哭闹,甚至打架。周围大人的反应一般是如下几种:
一、“调停”:努力劝架讲和。有的家长能够就事论事地公平处理,但也有很多谦逊有礼的家长,不管是不是自己孩子不对,都会要求孩子“放让”,万一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可能还会当着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的面,狠狠地教训自己的孩子。
二、“看戏”:家长笑着看孩子打闹,不干预,不参与。小孩子往往会为了成人看来连鸡毛蒜皮都不算的事情吵闹起来,一吵情绪还都很激烈,大人看了,觉得幼稚,所以会笑,甚至还会说孩子“羞羞羞”。
三、“参战”:护雏心切又有点强悍的家长,可能会出面帮孩子讨个公道。有的家长会质问欺负自己孩子的孩子,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辱骂或者打他们。
孩子之间有矛盾冲突,大人应该怎么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三两句话不容易讲清楚。今天我想讨论的是“看戏”型家长,这类家长往往不会激起多大的争议,因为他们的行为似乎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自尊培养和行为塑造是有害无益的。
试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遇到困窘的时候,我们会希望别人笑着看着困窘中的我们,说“羞羞羞”吗?如果我们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某日不慎被小偷偷掉了几个月的积蓄,一个亿万富豪跳出来对我们说:才丢了这一点点钱,有什么好着急的,羞羞羞,我们会好受吗?会服气吗?
在大人的眼里,也许孩子和孩子的一切都是小的,孩子的追求,孩子的欲望,孩子的感受,也是“小”的。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玩具被好朋友抢了,表演节目不如好朋友招人喜欢,喜欢的巧克力被妈妈强制分给别人,妈妈只表扬别人不表扬自己,都是足以引起情绪急剧波动的大事。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孩子最在乎的人: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如果表现得对孩子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于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我痛苦,妈妈却不理解我的感受,她还笑话我,因此,她觉得我不好,她不爱我。
意见不一的妈妈也许会反对,说我们都是这样被笑大的啊,不也没事?我看我孩子还好啊,哭过以后照样玩。确实,没有哪个孩子会哭到天荒地老,哭完了孩子还是会回复平静,但是这时,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已经扎下了根。将来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要么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要么他们会哭得更撕心裂肺,好让大人的表情由笑转为严肃,直到大人关注到他的需要。在被嘲笑的过程中,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孩子也没能从自己和大人那里学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于是本来是一个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的教育机会,在大人的笑声中变成了一个打击孩子自尊,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增殖的过程。
如果爸爸妈妈们能够认同以上我所分享的,那么如下几条建议,在下次您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可以参考。
第一,如果您判断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case,孩子自己可以解决,那么您可以带着平静的心态和表情静观事态发展,或者干脆离开孩子的区域去做别的事情。
第二,如果您看到孩子之间很明显存在着欺负和被欺负的情况,而且孩子自己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您的介入,那么您的介入就要及时而迅速,处理的原则要公平而合理。公平和合理就意味着,对自己孩子执行的规则和对别人孩子执行的规则应该是一致的。
第三,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愤怒、伤心等)非常激烈,这个时候跟孩子讲任何道理孩子都很难听得进去,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可以采取的办法有:跟孩子共情,帮助孩子释放或者平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具体用哪些方法,怎么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
第四,规范孩子的行为也许需要奖惩,但最终我们希望孩子在一次次冲突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奖励和惩罚都不能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来运用,如何通过沟通来帮助孩子内化群体交往的原则和情绪管理的办法,才是父母最需要了解和熟练掌握的技巧。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多夸孩子,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当然没错,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夸什么、怎么夸其实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果运用不得法,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一、孩子不能这样夸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动不动就夸孩子“真聪明、真漂亮、真帅!”
不能夸孩子漂亮是因为漂亮是先天遗传,而非孩子后天努力的结果。如果一定要说,要感谢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自己。与“漂亮”这个词具有类似特点的当然还有一些,比如“帅”,比如“聪明”等。这些先天的优势,不应该成为孩子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因为它很有可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养成骄傲自大虚荣浮躁的不良习惯,以为单靠外表、靠小聪明就可以获得回报,从而承受不了挫折与失败,导致抗压性也就是逆境商数(AQ)降低。事实上,心理学上有个研究,颜值高也就是漂亮、帅的人通常更容易占到便宜,因为人们往往更乐意与这类人打交道,甚至很多人会觉得颜值高的人更聪明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拥有这些所谓“先天优势”的人更容易沾沾自喜而忽略应有的努力与付出。所以,如果你从小就这样夸孩子,岂不是更害惨了孩子?
二、孩子应该这样夸不能夸孩子的先天优势,那夸什么呢?
夸后天就对啦!你可以夸孩子自身的努力,夸他通过努力所得到的进步,夸他通过努力所修炼出来的内在的美好特质,比如善良、诚实、有礼貌、懂得分享等。总之,“努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可贵品质。到底应该怎么夸?给大家5点建议。
1、夸行为而非结果
表扬孩子过程中好的行为,而不是事情的结果。这种表扬最有助于孩子恰当地评价自己,正确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而增强能力和自信。比如孩子考了100分,你就可以表扬孩子:“你这个学期学习很努力,进步很大,你自己从中获得了自信,爸爸妈妈也很为你高兴。”而不是“你考了100分,爸爸妈妈很高兴!”“学习很努力”是行为,为什么不提“100分”这个结果呢?因为不建议大家在孩子面前过于强调分数,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努力学习的过程和行为上就好,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经常会“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就自己去刷碗,结果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以后也许就不敢尝试了。要看到孩子“努力自己动手刷碗”的行为是好的,是值得表扬的,所以你完全可以冷静地先夸奖他:“你想自己做事,这个很好,妈妈很高兴。”当然,在肯定孩子的行为后,你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厨房地滑,碗也很滑,下次要小心点哦!”这样一来,孩子的心情自然就放松了,以后不仅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
2、夸具体而非泛泛或夸张
不要总是泛泛地对孩子说“很好、你真棒、你真乖!”之类,这会导致孩子听了后没什么感觉,也找不到继续努力的方向,因为他不知道你到底夸的是他哪里。也不能用太过夸张的程度词汇如“你最棒!你最牛!”之类,这容易导致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盲目自信甚至自大自满。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你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如果你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下次孩子就会更用心做好这件事。
表扬孩子的常用句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我”开头,强调家长的满意与欣赏,比如:“我很高兴,因为你自己修好了玩具。”一种是以“你”开头,强调孩子的努力与进步,比如“你真棒!因为你按时上床睡觉了。”
3、当众夸比私下夸效果更好
咱们中国人向来含蓄内敛,就连外人夸自己孩子时,也总是不好意思接受,必定要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来回应,以示谦虚,更别说当众去表扬自己的孩子了。殊不知,“表扬可当众,批评最好单独”,当众夸奖能让孩子感觉更有面子更受重视,因而激励效果也更好。你不妨想想自己被当众表扬时的那股欢喜劲,自然就会“己所欲,施与孩子”了。
具体来说,当众夸有2种方式,一是夸孩子真实存在的优点和行为,一是夸孩子暂时不具备但你希望他拥有的优点和行为。后者虽然是句“谎言”,但“善意的谎言”所饱含的信任与期待的力量,往往会具备“点石成金”的神奇魔力哦!
4、语言+非语言效果更棒
表扬孩子时,不要光用语言,要记得多配合你的非语言表达,让表扬的效果翻倍哦!比如,距离孩子近一些,身体前倾,温柔含笑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直接的注视能表示你的郑重其事,让孩子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意义很重大。而近距离和身体前倾、微笑,都能够更好地感染到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与欣赏。如果你能再有一些亲昵的肢体接触动作,比如拥抱、摸摸脑袋、拍拍肩膀、摸摸脸蛋甚至亲吻等,都能强化表扬的效果。因为孩子除了感受到你的表扬,还能感受到更多被你的珍爱,从而强化内在的安全感。
5、控制好夸奖的频率和程度表扬再好,也需要合理控制。一味地每次必表扬、表扬必“高调”,让孩子只生活在赞美声中,很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爱慕虚荣,不表扬就不努力,批评就更听不进去了。
三、到底该如何把握尺度呢?
其实,表扬孩子的进步,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一开始,当孩子的行为向这个目标前进时,即使进步很小,你都要马上提出表扬。接下来,孩子这种行为越来越多之后,你就要逐步提高对行为的要求,降低表扬的程度,同时减少表扬的次数、拉长表扬的间隔时间。最后,当目标完全达到,孩子新的行为习惯完全建立起来,稍许的表扬就足以使这种行为得到维持,你只要间歇性地偶尔给予表扬就可以了。这样,你才真正帮助孩子完成了从他律到自律、从外驱到内驱,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
一天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儿子就和我讲了在幼儿园的一些趣事,讲着讲着他提高了声音和我说:“妈妈,今天在幼儿园我没有哭,可是老师没有奖励我!老师说谁乖就奖谁的,我没哭,可是她奖给哭的小朋友了!”我一时无语,不知自己该如何和儿子解释。我随意的问:“老师的奖品是什么?”“糖!”我的思绪已是千里之外……
是啊,做幼儿园老师可真是难!即要哄哭的孩子,又要保护其他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灵。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无语,在孩子的这件事中,孩子会不会为了能吃到糖,下次他也哭?老师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谁不哭我就奖给谁吃!”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让哭的孩子停下来。或许先奖给不哭的孩子,然后说:“你们看这几个孩子不哭,他们有糖吃了,你们不哭,你们也有的!”这样也许也能启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或许我们可以不用物质的奖励,老师用言语的指导孩子也是能被讲通的。
我想对老师说,请给不哭的孩子一个拥抱!
喜欢《“你再哭,再哭我就打妖妖灵!”》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优质语言说课稿哭和笑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