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什么吗?

12-31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你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什么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孩子是简单而又单纯的,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在焦头烂额的生活中,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理解孩子精神世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1、父母吵架 ★★★★★★★★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

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

《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

「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以没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7、忽视孩子的优点 ★★★★★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

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8、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害怕什么?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0-6个月 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 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岁 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2-5岁 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

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以致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速,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这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你知道怎么对付磨蹭的孩子吗?


你知道怎么对付磨蹭的孩子吗?

案例分析:

早晨,囡囡在床上磨蹭了半个小时不起来,爸妈急得不得了,在抱怨的同时赶忙给她系扣子,可囡囡一点也不急。洗脸时又是磨磨蹭蹭,把手按到洗脸盆里半天不动,爸爸说她,囡囡有理地反驳:“我慢慢洗,才能洗干净。”每天最先一个上桌吃饭,最后一个吃完。对囡囡的磨蹭,爸妈实在头疼啊,怎一个“累”字了得。

宝宝磨蹭,你动气不如动心,找出原因才是解决之道。

从宝宝的角度看

1、和注意力发展特点有关

2~5岁的宝宝注重力不集中,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初衷。边干边玩是造成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磨蹭的主要原因之一。

2、和动作的不熟练有关

年龄越小,神经肌肉活动越不协调,动作的不熟练导致了宝宝做事缓慢。

3、和没有时间紧迫感有关

宝宝的思维具体形象,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没有概念。宝宝做事的动力,往往是盲目地服从大人的要求,并不懂得时间的价值和浪费时间的危害。

4、和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思维、言语和动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胆汁质的宝宝言语动作急速难于自制,多血质的思维言语动作敏捷,黏液质的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抑郁质的言语动作细小无力。可见,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宝宝是“天生”的慢性子他们做任何事都是慢吞吞的,老跟不上别人的速度,哪怕你发脾气也快不起来。

从成人的角度看

1、和成人衡量的标准有关

做事缓慢磨蹭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说宝宝做事慢就是磨蹭,慢不慢不能与成人相比,而要与同龄人相比。通常大人觉得宝宝磨蹭主要是因为达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其实宝宝表现得已经很好了。

2、和成人过多的包办代替有关

爸妈常常感到与其让宝宝自己做,比如吃饭,还不如喂他吃来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宝宝锻炼的机会,宝宝的惰性会因此越来越强。

从事情本身来看

有些宝宝对于他感兴趣的事,动作就很快,没兴趣的事或事物本身难度较高,都会妨碍他做事的速度。如囡囡在屋里玩厌了,想到外面去玩,妈妈非让她把弄得乱七八糟的玩具收拾整齐,她不高兴又非干不可,自然就磨蹭了。

“小磨蹭”提速方案

1、玩比赛提高做事速度

经常与宝宝搞一些小比赛,如比赛吃饭。比赛穿衣,使他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敏捷程度。还可以和别的宝宝比赛,如“你看隔壁的贝贝已经去幼儿园了如果你不快点,幼儿园的老师就会表扬贝贝,批评你了”。这时宝宝会很高兴地赶紧把事情做完。

2、和时间“赛跑”每天进步一点点

帮宝宝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做某件事所用的时间,然后记录每天实际完成所用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让宝宝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

3、记数法督促完成任务

与宝宝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他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等他准备好,你说“开始”就计数,“1、2、3、4,5……”,宝宝为了完成任务,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他的动作依然很慢,你就故意数快一点,让他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他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速度,让他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你总能很巧妙地常常使宝宝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把事情做完,就能使他获得成功的感觉。只要及时完成了任务,就要口头表扬他哦。

4、体验“磨蹭”带来的后果

你首先估计出宝宝尽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停止。如到了吃饭时间,他仍然不愿吃饭,或慢腾腾地吃,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对他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同时杜绝给宝宝吃零食,等他一会儿饿了又没东西吃的时候,就会尝到磨蹭的苦头,认识到吃饭磨蹭的害处。

5、小闹钟——学会管理时间

和宝宝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用多长时间,吃早点多长时间,都做出合理的安排。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在宝宝做一件事之前上个闹钟,到点时闹钟铃声大作,提醒他时间够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闹钟嘀嘀答答地响,对宝宝就是一个督促,容易产生紧迫感。

在提高宝宝做事速度的同时,一定要告诉他,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在做好的同时,速度能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夸奖孩子的方法,你知道吗?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

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嗦”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口罗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罗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试试这样夸孩子

A、

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信赖自己的选择、

B、

有益的称赞:非常感谢你今天洗了盘子。

孩子的感觉:我很负责。

C、

有益的称赞:你的作文有几个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觉:我也可以有创造性的。

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你真的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吗?


教会孩子接受失败、真正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做家长的都有这种经历:孩子刚学走路,突然摔了跟头,你怕孩子失败,“宝宝,可别摔着……”从此,孩子躺在床上,不再尝试走路,因为他一走就摔。摔了碰了还得让他起来,继续走!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我们说过,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在孩子心中把失败和痛苦连在一起。也就是说,使孩子心中产生一种害怕失败的感觉。当一个孩子害怕失败,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害怕失败,他就会紧张、焦虑,就不可能考出出色的成绩。实际上,真正决定你人生成功的不是你成功的欲望,而是你不畏惧失败!在日常教育中,孩子今天考好了,对孩子关怀备至,又做好吃的;一旦没考好,这一切没有了,而且还会挨顿骂!最后孩子觉得:我的行为、成绩与爸爸妈妈是否爱我有因果联系,一旦我考不好,妈妈就不爱我了!一个7、8岁的小孩子分不清道理,他只是凭感觉。一旦产生这种感觉,他就会开始避免失败,他不敢试,再做时还是失败!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觉得失败是家常便饭。我女儿在小学时,从第50名到第1名,经历无数次失败。每次我都告诉她,这和我对你的爱没有一点关系!你就考零分,爸爸也仍然爱你!没关系,下次再来!所以,如果想让你的孩子变得自信,就教会孩子接受失败,并且让他明白这是好事,只有失败才能找出事物的规律,知道怎么追求成功!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而不是结果上在教育孩子问题,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家长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做的事情上,而不是行为的结果上,我们大部分成年人做不好事情的原因亦在于此。在孩子考试的时候为什么会紧张?因为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了!想像力丰富的人,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可能发生的糟糕结果对自己的影响上了。孩子考试失常,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试题本身,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给他带来的结果上。这个结果不论好坏,有的孩子虚荣,就是因为他感觉学习好了,等于荣誉,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荣誉而不是学习上。所以有孩子出现抄袭的行为。他们的注意力焦点是只要我把分数拿到了就可以了。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的结果是孩子有虚荣心的产生原因,对成年人亦然。比如,我自己,一直以来在事业上我都未涉足仕途。那些行政领导人前风光感觉很好。可是我对行政工作本身感觉痛苦,这也是我不愿去搞行政的主要原因。对我而言,不需要其他的结果,授课本身就可以给我带来快乐,无论在校内给研究生讲课,还是校外给成年人做培训,我都很兴奋。我把我的观念、思想传达过去,授众因而可以改变,这太快乐了!所以说作为成年人,如果在所追求的事业上,你只对结果感受快乐,是不可能做出成就的。我们作为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而不是结果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激励”:“好好学习,大家都喜欢你,长大了可以做大官……”这样的话,如果过分地灌输,就是在从小诱导你的孩子变虚荣!请每一位父母牢记:一个人真正的自信心是因为把事情本身做好才可能获得的!绝对不是事情的结果带来的荣誉使他获得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扩大孩子的优点上,而不是弥补孩子的缺点上我们家长不要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上,否则,我们会帮助孩子强化这个缺点,从而使孩子会终生记住这个缺点。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缺点时,心里要明白:他有这个缺点是暂时的,他一定会改掉的。我们家长的目光应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只有把他的优点放大,孩子的缺点会渐渐消失,在前面我们已详细论述“亮点原则”了。

培养孩子秘诀的方法你知道吗


目前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疼爱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无论孩子又怎样的要求,家长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爱心“毒药”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见到自己没有的或想要的东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气一个比一个急,想法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往外冒;而人们日渐鼓起来的腰包,快节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们无条件地满足家中唯一宝贝的愿望。然而,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沟壑似乎越来越深、越来越宽,父母的爱和关注把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

任性在一个个满足中滋养

就像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已为父母的人说的那样:“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其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

父母的爱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的圈子,受打击、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饭,他们事事都不顺心,觉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们过不去,对孩子的身心会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又不能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总是与周围的人和事处于一种对峙状态,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等。

延迟满足培养好性格

表面看来,让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迟一个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电动小火车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却和孩子性格养成的大事直接挂钩。

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权衡怎样做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

前面例子中的梦梦就是会掂量轻重的孩子,她凭自己一会儿的等待,多得到一张小贴片,而这种品质如果能延续到上学或工作以后,其等待的耐心就可以使她获得更多的“财富”。

拖延从一分钟开始

第一,“等待”必修课0岁开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听到宝宝哭时自己先沉住气,趁势和他说说话,告诉孩子你正在做什么,等一分钟妈妈就会过来陪他,宝宝能从妈妈熟悉的声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内心的恐惧;如果这时孩子仍旧哭,索性就让他哭上一两分钟,这有助于打磨他的耐心。适度的哭还能增加肺活量,对孩子的健康很有好处。等你把自己手里的事告一段落再看看他是饿了、尿了,还是想让大人抱了。如此操练一段时间,宝宝对“延迟呼应”的态度就会从“愤怒”变为平和了。到孩子10个月左右能稍稍听懂一点话时,他有一些要求,比如想要一件玩具或是什么吃的,父母可以迟一会儿给他,或对他说那样东西烫,等凉了再吃。

也许父母会问:宝宝最初的反应比较激烈怎么办?

其实,这是小宝宝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他巴不得用哭声将你三步并作两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终将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

第二,点滴琐事当帮手

生活小事铸就孩子的高素质,使之在平素的日积月累中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学会善解人意、习惯于等待。

面对诱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本领之一。看到冰箱里的冰淇淋,孩子嚷嚷着要吃,但此时他正咳嗽、嗓子疼。父母可给孩子解释:“你现在正病着,吃了嗓子就说不出话来了,等过几天好了给你吃。”“我就吃一点点。”“吃一点你的嗓子也会比现在厉害,还得吃更多的药,等好了,可以给你吃一个蛋筒。”孩子会权衡利弊,选择吃一个蛋筒。

第三,当忍则忍

能不能够忍耐和长时间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强与弱的一种表现,因为生活中并非事事都遂人愿。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可从2岁以后开始。这时,父母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娃娃是小妹妹的,如果拿走,她会伤心的;买一个相同的娃娃,不是立刻能做到的。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占有欲。

借助给孩子设立压力情境的方法,锻炼孩子的忍耐力。通过为孩子设立这些压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让孩子习惯并平静地接受延迟满足,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因为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时非常痛苦,当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纪录,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小奖励,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是值得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支撑。

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从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长达十多年的观念传递之后,孩子就会把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其实家长一位的总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严重的,因此家长应对孩子采取另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要比家长总是付出满足孩子的效果要来的好,家长还是多考虑一下这种方法吧。

你知道教育孩子最佳时间吗?


教育孩子,可是个头疼的问题,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方法,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育孩子的最好时间在什么时候?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五、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八、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九、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十、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你知道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吗


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家长的言行,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孩子都在不断的吸收。

你如何对待长辈,或是跟别人怎样相处;你家里的布置,你在厨房里做家务,你端在桌子上的几个菜;你打扫屋子,对物品的摆放;你平时的穿着,所有的一言一行。

孩子从会走路会说话开始,就在向你学习了。所以今天孩子的学习如何,基本是你前十年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教育是缓慢的,成长是终生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不仅是这一个孩子,而是几代人。我们的眼光不仅要看到孩子一生的成长,更应该看到的下一代,两代,甚至三代以上。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百年之后,你这个家族会慢慢地越来越优秀,或者越来越高贵。

家长是学出来的,等你的孩子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做了父母,而你们做爷爷奶奶的时候,下一代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自然要高出很多。那么这样两三代以后呢?

当然,对当下的这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字——养。培养习惯,慢慢培养。孩子才十岁,时间还很长。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正确的态度,培养正直的为人,培养善良正义的品质。如果这些都培养好了,孩子长大之后你又担心什么呢?

家长首先要读起来,要爱学习

你自己不读书,你怎么要求孩子读书?你自己都不热爱学习,你怎么要求孩子爱学习?

就像刚刚家长会开始前,有少数家长走进教室都不跟老师打招呼一样。你自己不讲礼貌,又怎么要求孩子去做一个懂礼貌的人?所以当孩子学习不好时,先不要责怪孩子,请各位先检讨自己。

大声读书,培养语感

一定要让孩子每天晚上大声读。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这是学习语言最关键的途径。要旁若无人,不怕羞。孩子不愿意,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

凡是能大声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孩子,语文一定不会差,作文也肯定不会差。

多陪伴,好孩子有时是陪出来的

平时一向自觉,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大都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负责任的教育影响出来的。而不自觉的孩子,要想成绩好,那必须是家长陪出来的。家长一定要多陪。真正留点时间给你的孩子。再忙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

孩子看书时,你也在旁边看书;孩子做作业时,你同样在旁边看书;孩子在那里背诵,你一样可以看书。不需要你太多地过问他的作业,你只要静静地陪着他就行。

工作忙、累都不是理由,你只有一个孩子,是唯一。

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孩子的自信

不能老是批评孩子,将来孩子慢慢长大,总有一天,你会批评不过他。总是批评,孩子会逆反,总有一天会反抗。相信孩子的点滴进步,不要着急。

信任孩子,最重要。没有什么再比得到别人的信任再能促进自己上进了。

多交流,平等对话,用心对待孩子

每天也要抽点时间和孩子聊会儿天,随时关注他们的表现。如果因为忙碌,无法面对面和孩子沟通,可以用纸笔交流。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用书信来交流。比方您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经休息了,那我建议你可以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关心。

不在于长短和质量,而在于您对孩子的一片心。孩子是敏感的,我们对孩子的每一点关心,他们都会深深记在心里。

家园共育《你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什么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