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没别人家孩子聪明?原因可能是这个
美国托莱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婴儿行为与发育》上,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婴幼儿在同一时间段内玩的玩具数量越少,那么这些婴幼儿可能更有造创力。
家长们长久以来一直被社会舆论和他人意见左右,人们普遍认为,给孩子提供的玩具越多,说明家长就越爱孩子;
当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家长让孩子玩玩具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家长没时间陪孩子,就让孩子用玩具来打发时间,玩具对孩子来说,只是家长的"替代品"。
美国托莱多大学的研究员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旨在测试玩具数量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
研究人员把幼童带到特定的实验区域,让幼童们在30分钟之内自由的玩玩具,幼童们得到玩具的数量不同,有的孩子得到了4个玩具,而有的孩子可以得到16个玩具。
参加这个实验的幼童一共有36名,研究员尽可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个幼童的情况。
研究人员发现,相对那些有16个玩具玩的幼童,那些只能玩4个玩具的幼童更具有创造力。
因为选择较少,所以幼童们往往会在一个玩具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会绞尽脑汁的为同一个玩具想出不同的新玩法,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应该不给孩子玩具,或者没收孩子玩具。"研究人员接着补充道。"如果孩子玩的玩具数量有限,那么孩子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创造力。"
家长们可以把多余的玩具锁起来,每次只拿出几样玩具给孩子玩。
丰富的玩具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心智,让孩子无法从玩玩具中受益,家长们不如试试减少孩子玩具的数量,拥有越少玩具的孩子,可能会更聪明。
事件一:孩子想自己吃饭,我们说:搞得到处是,饭都冷了……妈妈喂!
解读:孩子的自主意识被扼杀了,动手能力也没培养起来。
事件二:孩子想要玩泥巴,我们说:太脏了,不许玩!
解读:无视孩子玩的天性,阻止孩子通过触摸认知事物,缩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间。
事件三:孩子要去幼儿园或者要上学了,我们说:你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不懂不要乱讲……
解读:孩子不敢问为什么,怕老师说,怕同学笑话,习惯从众和被动接受,没有创造力,甚至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事件四:孩子说,爸妈,我长大了,也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说:好孩子,你好好读书就行,什么都不要你做。
解读: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机会、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的机会就这样我们长毁了,孩子有可能成为一个畏缩的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事件五:孩子学习不好,我们说: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了你,吃了多少苦?你吃好的,穿好的,什么都不需要做,为什么连书都读不好,你真是丢尽了我们的脸!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
解读:因为我们这么说,孩子看不到爱,认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交易,自己只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罢了。
事件六:孩子学习很好,脾气却很坏,懒得出奇,我们说:没事,大了就好了,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无所谓。
解读:我们忘记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舍本逐末,孩子最后会缺少健全的人格。
“就这么点钱够花几天”:孩子,别让高配生活毁了你!
父母的钱永远都是最容易拿到的,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
01
前几天趁周末回了趟家,返程等车时,遇到一个大叔。
上车没一会,大叔朝我走过来,问:“姑娘,你旁边有人吗?”我回了句没有,转过头继续做自己的事。
“我能坐一会吗?我买了张站票,路程有点远。”大叔有点不好意思地问。
我移了移位子,示意他坐下来。
坐下没多久,他电话响了。刚接通,就听到电话那头大吼大叫,听了半天,才知道打电话的是大叔的儿子,要钱买iPhone手机。
“这个月的工资还没发,2千块钱你先用着,过几天工资就发了,最近我又接了个小工,钱马上也能拿到了,到时候再多打给你点……”
大叔这边小心翼翼地说,话音还没落,那边就挂断了。
大叔尴尬地笑笑。我随口问了句:“您这要多久到啊?”
“还早,10几个小时呢。”
“这么远,怎么没买张坐票啊?”
“站票便宜,能省点钱。习惯了,也不觉得累。”大叔擦了擦额头的汗,笑了笑,便没再说话。我到站下车,回过头看了一眼。
大叔四十多岁的样子,却很憔悴,眼里布满了血丝,蓝色的汗衫已经洗得泛白,背上背着一个十几年前样式的旧书包,手里紧紧握着一部200块的老年机……
那一刻,我心里莫名一阵心酸。
不知电话那头要苹果手机的孩子,看到这一幕是什么滋味。
他是否知道自己轻松的一句索要,花掉的是父母辛辛苦苦几个月挣来的血汗钱。
是否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了省几十块钱,宁愿站10多个小时,也不舍得买一张坐票。
自己活得光鲜亮丽,却看不到身后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02
想起上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个女生,平时花钱很大方:
嫌食堂的饭难吃,每天中午都到外面的饭店吃,吃完饭必定要喝一杯20块的咖啡,说是为了提神;
周末和她一起出去逛街,一定挑人气很高、价格不便宜的餐厅;
买衣服,只要喜欢,从来不问价格。
我本以为她家里肯定很有钱,直到有次在走廊无意听到她打电话要生活费,语气冰冷和她平时仿佛判若两人。
第二天中午,我去食堂打饭,在宿舍楼门口看到一个中年女人,皮肤晒得黝黑,身上穿着7、80年代的花褂子,脚上一双黑胶鞋,沾满了泥水,旁边停了一辆三轮车。
以为是食堂送菜的阿姨,不一会便见那女生跑过来。
我快步从她们身后走过,听到女生不耐烦地嘟囔:“就这么点钱够花几天!”
“最近咱家生意不好,等过了这段淡季,给你多拿点……”还没等话说完,女生就头也不回地冲进宿舍楼。
后来才知道,女生的家里并不是很有钱,爸爸在外面打工,妈妈在菜市场摆摊卖鱼。
可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她却活得很“高级”。
有一句话说: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父母可能不知道你在外面花钱大手大脚,慷慨阔气,他们只知道自己能省一点是一点,唯恐你受了半点委屈。
父母的钱永远都是最容易拿到的,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
但无端膨胀的虚荣心,要靠自己去填满,不该让父母为你买单啊!
03
一个在英国留学的朋友,春节回国时和他聊到此事。
他说在国外,身边有很多中国学生也是这样的,一部分是家里真的有钱,有资本挥霍。
而另外一部分,是为了标榜自己、为了面子挤进富二代的圈子,拿着父母的钱,花天酒地地过日子。自以为自己过的很潇洒、能呼风唤雨、永远都有刷不完的钱。
其实,家里并不是很有钱,全靠在国内的父母省吃俭用供养着。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在国外只要不和中国同学一起混,花不了多少钱。
父母给的生活费都是他们的血汗,没有一分钱是容易的。想要的东西,自己去挣,享受才会心安理得。
生活从未容易过,如果你觉得轻松,一定是有人帮你承担了本该属于你的责任。
不管你的父母是收入百万的富翁,还是月入五千的工薪,请不要责怪他们给予的太少,不要抱怨他们给你的不好,他们已经把能给的都给了你。
04
生活远不止于眼前,不要被一部手机、一件衣服、一个包迷失了自己。未来,会有更精彩更美好的东西等着你。
“高配”生活人人都想要,但想要得到,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靠自己努力去获取。
现在花父母的钱得到的东西,不是你的本事,没什么好骄傲的。唯一能够炫耀的是你自己赚的钱有多少花在父母身上。
为人父母,只要孩子需要,给予的,一定是他们的全部,而且心甘情愿。他们从未想过能在你这里获取多少,只要你生活得好,他们就已经满足。
子女的回报,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也会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足以让他们开心许久。
这辈子,父母是我们亏欠最多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忘了,爸妈才是你最应该花钱的人。
愿你的努力,赶得上他们老去的速度。
愿你以后给父母买东西的时候,能像他们当初给你买东西时一样毫不犹豫。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