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写作业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家长们有很多的苦恼!大家七嘴八舌吐槽各自孩子那些让人恼火的地方,真的是无从下手的感觉!为此,我也专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参考。下面我来介绍一些搜寻到的一些结论和指导方法!
首先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入手。具体做法是: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孩子会累,容易走神。父母在家可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给予一定的鼓励(表扬、抚摩、亲吻),并让他休息5——10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学习。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做题目时要求孩子自己把题目的要求、条件用笔勾出来,以防止走神出错。这些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他感觉到“我能自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二、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当孩子专注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打扰孩子,而应该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做完。因为孩子沉浸在他的兴趣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三、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和训斥,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
父母的唠叨只会让孩子对相应的事情产生厌烦,从而注意力更加不能集中。不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自己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孩子学会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四、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
每天安排一个时间,让孩子选择他们西哈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让度,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能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也会增强。
五、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
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注意习惯,不但要靠训练,周围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书桌上,只能放书本等相应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玩具、食品,更不能有电视机、电话等声音干扰。父母也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时进进出出,大声干扰。此外,室内的光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境,光线柔和适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1、不要老说孩子“磨蹭”,孩子被贴上标签后,会自我认同“我是个磨蹭的人”,这会使她“磨蹭” 得更心安理得。
2、瞪大眼睛发现孩子做事快的时候,并及时加以鼓励。
3、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给孩子一个做专业的专门空间,不要太大,旁边不要放玩具、小玩艺之类导致分心的物品。
4、和孩子讨论“磨蹭”的弊端。最好通过故事、事例让孩子认识到“磨蹭”的消极影响。
5、分析“磨蹭”的原因。磨蹭原因很复杂,有人罗列了学习磨蹭的十大原因,如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学习责任感、没有自信、无效率感、消极对抗父母、天生慢性子等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磨蹭,应对策略是不一样的。没有学习兴趣,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效率感就培养孩子的效率感,如此等等,要根据不同原因,对症下药。此外有时还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找出磨蹭点,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6、用计时、比赛等具体的方法来训练速度。
面对磨蹭的孩子,通常简单的责怪和批评、要求都没有多大作用。要使孩子有所改变,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责任感等的同时,还可采用符一些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训练速度,如计时、比赛、代币奖励等。
比赛方式较多,和自己比赛、和家长比赛,和别的孩子比赛等。可先试着让她自己和自己比赛。
孩子的磨蹭通常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文具、洗衣物、做作业等。家长可以先将自己孩子的磨蹭毛病一一列出来,然后再让孩子一个毛病一个毛病地改。其先后顺序是:先从简单的、容易的事情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
在确定好了要让孩子改掉的某一个磨蹭毛病后,家长可以帮孩子设计一张自己与自己“比赛”的成绩表。首先记录下孩子做这件事的最初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这件事的时间,过几天总结一次,如果孩子做的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其表扬和奖励,如果孩子没有进步反而有退步,就要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加以改进。
家长在按上述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磨蹭毛病时一定要有耐心,要认识到习惯的改变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同时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一般较差,有时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情况,决不能因为孩子有所反复就枉下定论。
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
无数的父母希望
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
接受最好的教育
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但是却往往忽略了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对孩子来说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01
一位网友在长沙地铁看到这样暖心一幕:
等地铁的时候
一个宝宝问脚下踩的脚印是干嘛的
爸爸妈妈还有外婆(奶奶)
特别耐心地给他解释是排队的
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宝宝看
家教好的人
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
02
地铁车厢内
孩子把爆米花洒在地铁车厢
父母跟孩子一起
一粒一粒捡起
或许这些举动微不足道
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
最有力量
03
在石家庄一路口
一名妇女牵着一个小女孩过马路
见到有车辆驶来
两人下意识地停步打算退回
不过,车辆在斑马线前停下让行
母女俩过了马路
女孩还在妈妈的提示下
向让行车辆鞠躬致谢
还向司机挥了挥手
好的教育
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04
暴雨天
一位父亲带着一个孩子
发现路上的井盖塌陷了
父亲报完警后站在水中井盖旁
引导过往的车辆避让
此时,孩子就在路边等着父亲
虎父无犬子
这也许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一课
05
同样是下雨天
在一个地下通道入口处
一位母亲用左手为孩子挡雨
而她的右手拿着伞
为一个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挡雨
这位老大爷是一位流浪汉
而这位妈妈一直慢慢地跟随在他身边
善良总藏在不经意间
行动总比语言来得更加深刻
06
在一趟航班上
一位独自带孩子的妈妈
一上飞机就给大家发小礼物
里面装着耳塞小糖果
背面还打印了一段话
“我是来自宁波的Wendy,
我刚刚一岁半…
独自带我的妈妈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
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
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
宝宝全程很乖
有些人
并不是因为做头等舱才这么做
是因为这么做才坐头等舱
07
一个孩子在书店“顺走”了四本漫画书
家长发现之后写下道歉信
并留下全部书款40元钱
一大早从门缝里塞进书店
道歉信如下:
“你好!由于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拿了四本(漫)画书。
贵店门没开,本应本人带上儿子亲自来道歉,没开门,
我给你(把钱)放里面。对不起。”
孩子总有犯错误的时候
关键看家长如何处置
08
早高峰
坐在后座的孩子将酸奶盒随手扔出窗外
父亲随即下车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教育
并将酸奶盒捡起,放回了车内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
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失责的父母
09
在饭馆吃饭时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靠窗的位置
过来一名流浪汉站在窗外看着她们吃
母亲带着孩子去点餐处打包了份饭给他
用自己的行动,教给孩子善良和施予
对待弱者的态度
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素质体现
10
在你们家,每天吃饭时,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
很多父母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
“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
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
“这个菜有营养,宝宝得多吃。”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第一口菜不见得营养更多
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
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于是吃饭时
父母都还没有坐到桌前
孩子已经扑上来,把喜欢的菜吃了一大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
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
要将第一筷子菜夹给长辈
这样,
孩子从小学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长辈
将来走上社会,才会更加受用
很多时候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影响到孩子未来路上的关键选择和决定
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素养的人
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素养的人
再好的名校
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孩子优不优秀,除了要看孩子的天资是否聪敏,后天是否努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那就是家长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一开始是一片空白,需要家长引导帮助,使其将优点缺点都表露出来,家长需要做的事就是,让孩子的优点最大化,让孩子的缺点最小化。
1
角色对换,换位思考
孩子不明白家长的付出,家长不明白孩子的潜能。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常存在着不理解,会使双方对彼此的定位不正确。可以尝试让孩子当“大人”,家长当“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体验到做家长的不容易,家长也可以体味到孩子的立场。
2
冲劲不足,打气加油
人生道理难免会遇上挫折和失败,孩子也有失落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对于进步的冲劲并不大,没有什么动力去冲,又或者是孩子的努力得不到大人的肯定,孩子也会表现出冲劲不足。这种情况下,家长只要多给孩子打气加油,鼓励肯定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回来了,自然可以变得更加优秀。
3
热情低落,激发兴趣
厌恶也是一种情感表现,每个人都会有,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可能会出现厌恶吃饭、上学、读书写字的情况,这都是因为孩子的热情处于低落状态,对这些事情不感兴趣,也就没有心情去努力、奋斗。家长要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感兴趣,孩子自然会自觉去做。
4
绝不溺爱,冷战对待
家长溺爱孩子是现在很多家庭教育问题。事实上,为了孩子可以变得更优秀,家长是绝对不可以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任性妄为。一旦孩子无理取闹,家长最好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付孩子。
5
逆水行舟,方显本事
孩子会有犯错、失败的时刻,不要紧,家长要引导孩子如何知错能改,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这种锻炼机会对于孩子的进步是很有效果。
孩子写作业特别慢的苦,只有家长懂。明明别人家孩子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你家孩子就要写上两个小时,常常奋战到深夜,孩子辛苦,家长也辛苦。很多家长常常认为是孩子自己贪玩,所以一定全程盯着孩子写作业。但孩子的速度还是提不上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写作业慢呢?
01
橡皮综合症,过分追求完美
明明在班上学习很好,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甚理想,明明每次考试丢分都是因为时间不够,一道答完的题目,会因为过分追求字迹的完美用橡皮擦反复修改。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橡皮综合症”,是一种害怕出错、内心焦虑的表现。这种过分追求完美的行为,使得课后作业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对策
面临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锻炼孩子尽量少使用橡皮,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让孩子渐渐摆脱对橡皮的依赖。
02
缺乏专注性,写作业三心二意
亮亮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无法集中精力,写数学作业遇到不会的题会马上改为先背语文课文,亮亮还会自顾自的说“语文背诵比较难,先做这个难的。”背上几句背不下来后,又会说,“还是先做数学作业吧,做数学作业比较快。”就这样,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数学作业和语文作业的“切换”之中。有时候写作业进展不顺,就会要喝水,喊饿。
对策
如果孩子缺乏专注,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常常三心二意。家长可以试着规定孩子写作业的顺序。在写作业前让孩子休息、调整好,这样能够更快的进入到状态,保持专注。
对孩子进行专注力训练,比如一分钟夹豆子,孩子越心急就越需要专注。在困难面前就不容易畏缩不前了。
03
条理不清晰
小强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要写作业的时候,本子忘在学校了,铅笔断了没削,橡皮不见了...还经常会不按顺序做题,常常漏做,正确率不高。
这就是典型的写作业条理不清晰的表现。
对策
平时让孩子自己试着准备上学要准备的东西
锻炼孩子做家务,做一件事情前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提前在脑中想好,家长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孩子去锻炼这样的思考和条理能力。
04
上课没听讲,基础知识差或根本不会
我们发现很多贪玩、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写作业比其他孩子要慢上很多,上课听讲不认真,导致基础知识薄弱,写作业自然就费劲很多。
对策
孩子在学校没有好好听讲,家长也不要责骂,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带着孩子去学习。
让孩子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好奇,逐渐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的孩子一遇到不会的题目就问家长,自己根本不加思考,家长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答案,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如果凭借自己的思考能够做对,对孩子学习自信的建立也很有帮助。
05
没有时间观念
很多孩子做事没有时间观念,因为身边时刻有家长和老师已经习惯了要提醒孩子应该怎样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如果家长不提醒了,孩子反而不知道这个时间要做什么了。
对策
利用闹钟的方式,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概念。
一分钟训练、一小时训练,让孩子感受一分钟能做什么,一小时能做什么。久而久之对自己写作业的时间也会有概念。
06
被催促导致内心反感抵触
家长如果总是催促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被动的磨蹭和拖延。因为心理上的反感和抵触故意放慢动作,本来可以很快完成的一件事情,非要磨蹭才能表达出内心不满的情绪。
对策
减少对孩子的催促,告诉孩子拖延的结果,以提醒的方式,而不是威逼的方式,比如,“早点写完作业,我们可以去参加赛车小比赛。如果不能按时写完作业就只能下次再去了。”
“孩子学会了骂人,家长该怎么引导教育呢?”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话题。那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下面,小编整理了针对两个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龄前阶段
遇到孩子骂人的情况,一般大家都会说,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是的,家长自己,不能说脏话,可是除了家长,孩子就不会接触到别的人了吗?孩子越来越来大,总是会有玩伴的吧,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游乐场的小孩子,要是其中有一个爱说脏话的,你的孩子都有可能跟着说脏话的。
而且,你是否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脏话其实挺有“力量”的?
“请你离开”和“给老子滚”,强硬的程度完全不同,孩子怎么会感觉不到呢。
到了某个年龄,比如四五岁,有些孩子还很享受说脏话,看父母因此抓狂,很生气但是又拿他无可奈何的样子,他会觉得自己一下子强大了,好有能量。
那遇到孩子说脏话,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父母不能说脏话,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不能说脏话。幼儿园里的其他小朋友,不能“长期持续地说脏话”。不要给孩子一个有很多脏话的环境,如果幼儿园其他的小朋友,总是说脏话,一定请老师处理好。
其次,孩子说脏话,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起伏不大,只是有点不高兴,说脏话来发泄一下。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家长不给,孩子就说:“你脑子有毛病啊,凭什么不给我!”
这个时候,家长先注意一下,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愤怒,冷静一小会儿。
等感觉自己心情放松下来,就走到孩子旁边,以非常温柔,但是很坚定的语气跟孩子说:“我听见你的嘴里有一些不好的话,你跟我去卫生间,把那些不好的话吐在马桶里吧。”
然后带孩子去卫生间,让孩子吐在马桶里。孩子这时候会吐点口水到马桶,或者对着马桶说脏话,就让他对着马桶说好了。
等他想离开的时候,跟他确认“吐完了吗”,然后请他张开嘴,再检查一下。如果你觉得他不会说脏话了,就请他自己按下冲水按钮,把他吐掉的东西冲走。如果你觉得孩子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请他再吐点口水,然后冲掉。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其实有较清晰的诉求。比如想去外婆家,但是因为客观条件不能去的时候,孩子情绪起伏特别大,非常愤怒,极其不满,连哭带吼“你这个坏妈妈!你不要脸,凭什么不许我去外婆家!坏蛋!”
当孩子特别情绪化,整个人都在愤怒中颤抖的时候,大人要注意的是,不要和孩子互动,不要讲道理,不要解释,不要纠缠,不要指责,不要愤怒。
不管孩子怎么吼,大人只需要轻轻地对孩子说:“宝贝,你这样吼着说话,妈妈听不到你在讲什么。你能轻轻地跟妈妈说吗?”
这时候大人可以去做别的事情,收拾屋子拖地之类的,不要围着孩子旁边,但是要保证孩子在视线之内。
孩子可能还会来干扰妈妈拖地,然后妈妈再次重复跟他说:“宝贝,你这样吼着说话,妈妈听不到你在讲什么。你准备好轻轻地跟妈妈说了吗?”
慢慢地,孩子闹够了,就会尝试着小声地问妈妈“为什么不能去外婆家”,然后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并且和孩子协商,下次什么时候能去。如果之前是不同意孩子买玩具,这时候也可以和孩子协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买,比如等下个星期,或者孩子自己攒下零花钱买。
等协商好了,照例跟孩子说:“妈妈刚刚听到你说了些不好的话,我们去把它吐在马桶里吧。”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孩子会明白,说脏话和大吼大叫都不是正常的沟通方式,以后跟其他人的相处中,如果遇到了矛盾,他会努力平静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把脏话吐在马桶里,孩子也会明白,“脏话”大概和便便一样,是不太好的,需要被马桶里的水冲走的,所以他也不会一直讲了。
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孩子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脏话。不过,只要坚持这个方法,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丧失对脏话的兴趣,不再说了。这个过程可能是一星期,也可能是半个月,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哦。
学龄阶段
在学龄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模仿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非观念仍比较模糊,需要家长以及老师们更加用心地给予行为上的纠正。
1、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通过示范学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很多家长会觉得:”我有时候急了骂几句又怎么样呢?孩子那么小又懂什么呢?“但心理学家班杜拉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平均年龄四岁半的小孩分为两个组,给他们观看两个视频。一个视频里,一个成年男性在攻击玩偶之后被惩罚。在另一个视频里,一个成年男性在攻击玩偶之后得到奖励。之后,班杜拉把这两组小孩带到类似的环境里。结果,观察到攻击玩偶的成人被奖励的小孩,比观察到攻击玩偶的成人被惩罚的小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
这说明,孩子虽然还小,没有当场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观察学习到这种策略。当出现合适的情景时,这种行为就会爆发出来。回到题目中来也一样的。家长或者其他长辈骂人的时候,小孩已经默默地观察到长辈们的行为。如果他发现,骂人能够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又能够震慑别人,当他有发泄以及震慑的需要时,便会自然而然地采取这种行为策略,并且心安理得(我爸/我妈都这样,我这样也是可以的)。
因此,家长们需要以身作则,自己不用骂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可以与小孩约法三章:”孩子,骂人的习惯是不好的。如果我们谁犯了这个错误,就是小狗,要汪汪汪地叫三声!“这样一来,一方面,孩子会担心被惩罚,陷入尴尬的境地(学小狗,汪汪汪);另一方面,孩子会成为监督者,提高不骂人的觉悟。久而久之,他会内化”骂人是不对的“的观念,形成强有力的自我监督。
同时,很实际的情况是,家长很难控制其他长辈,比如爷爷奶奶不骂人。如果孩子说”爷爷是小狗,要汪汪汪“,那场面会很尴尬。因此,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打预防针:”孩子,骂人这个行为的确是不好的。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改正就很困难了,我们也要理解他们好吗?我也希望你能从小形成这个好习惯,不然长大以后就很难改正了。“这样一来,孩子会调整绝对化的思维(我这样,大家都应该这样),慢慢学会在保持自身观念的同时理解他人,适应环境。
2.调整孩子对骂人行为的认识,对骂人行为冷处理,使这种行为模式消退。
很多家长忙了一天回到家,可能很疲劳,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玩微信,对小孩缺乏足够的关注。只有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比如骂人的时候,家长才会着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一些。因此,很多小孩会形成一个观念:只有我捣蛋,表现不好了,爸爸妈妈才会来关注我。因此,他们会通过负面的方式,比如骂人来获得家长的关注,而忽略了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告诉孩子骂人的坏处,调整他的观念与动机:”孩子,骂人是很不好的行为。XXX小朋友经常骂人,所以大家都不跟他玩了。老师虽然经常提到他,但实际上也不喜欢他,不愿意理他的。所以如果你经常骂人的话,就没有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也得不到老师的喜爱了。“这样一来,孩子会充分认识到骂人的后果很严重(没人和我一起玩,得不到老师喜欢),从而降低了他继续骂人的动机。
此外,家长需要调整自身策略:在孩子表现得好的时候才去关注他,对于他不好的行为就冷处理,使骂人行为消退。家长可以告诉小孩:”孩子,你表现乖了爸爸妈妈才会和你玩,如果你骂人了,爸爸妈妈就不理你半个小时。“当小孩出现骂人的情况时,家长就立即告诉他:”你骂人了,所以我们就不说话半个小时。“这样一来,孩子会明白家长不理自己的原因,明白:骂人是得不到关注的,只有表现得好才能得到关注。久而久之,骂人来获得关注的行为就消退了。
3、强化正确的应对方式,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互动模式。
让孩子明白”骂人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对的之后,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应对策略。当孩子因为被其他同学排挤而破口大骂的时候,家长可以问问他:“孩子,你说骂人能让其他小朋友喜欢你,跟你玩吗?还是会让他们躲得远远的,更加不理你呢?”“如果你能够主动和他们说话,分享玩具,把好吃的也分给他们一些,他们是不是会更了解你,更愿意和你做朋友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家长会给孩子一个预期:主动接近,分享玩具和食物能帮助我交朋友,而骂人会把朋友推得远远的。这样的期望,也强化了孩子积极的互动方式,让他更有动机去友善地与人相处。
当孩子调整骂人行为,采取更积极友善的应对方式时,家长也可以给他做一桌好菜,或者带他到儿童乐园玩,告诉他:“孩子,你能够友善地和小朋友相处,交到几个新朋友,爸爸/妈妈为你骄傲。”孩子便会明白:友善的互动是被鼓励的,会得到爸爸妈妈表扬的。因此,为了爱和表扬,他也会减少骂人的行为方式,更积极友善地与人相处。等他从这种友善的行为模式中获得足够多的成功体验,他便能通过控制感和成就感来自我强化,最终形成积极的互动模式。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最需要鼓励和帮助,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老师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口下留情”!
同时应该让孩子意识到骂人是不好的行为,即使自己受到别人的谩骂时,也知道这样是错误的,不受这种行为的影响并积极寻找更好的沟通方式。
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的,当用文明的语言、与人有礼貌的沟通成为每个家庭的共识时,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也将是文明有礼且有所节制的。
快3岁的冬冬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
,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反感就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错了,父母也是感觉挣得了脸面。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的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到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前几天,我应几个家长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的体验课,有一件趣事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当我掐点带着孩子赶到的时候,活动即将开始,可是场面上极其混乱。4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的游戏,收拢孩子,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女儿,呵呵。
看到我女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此时大家认为我XXX会怎么做?我当时是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旁观。而其他几位家长,按捺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踏实下来。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开头不久,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能仔细听故事了。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说老师的控制力能力问题,也不说其方法是否得体和恰当,我只想说的是:假若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你不踏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蔑视看你和欣赏看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会脸红,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出门?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从孩子的认知和道德上看,孩子们也是没有问题的。理论上,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在几分钟内适应。所以,孩子不是通过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泄自己的恐惧。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是应该提前半小时左右,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遇到陌生环境,若有几个孩子是熟识的,则环境影响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如果此时老师讲的没有趣味性,或想加以约束的话,孩子不仅“听”不到,还会认为这是非常好玩的事。此时家长想强行制止,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或是影响到心情,导致后面的课几乎没有心思去听。所以,此时老师就显得很关键了,需要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心。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事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某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去要对方未给。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女孩反被其父母认为这个女孩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难看死了,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没有教养好?
说实话,这男孩的父母是挺丢人的,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孩子丢到,是父母自己丢的。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回答也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因为是男孩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7点,孩子不饿真是见鬼了。虽然那个女孩不会分享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问题更大呢?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
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这个例子和我XXX亲自经历的实例,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都是比较“丢人”的。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说责任都是自己的,没有照顾好孩子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
所以,通过上面两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是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许多时候,家长一定要敢于“丢人”,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当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很多事情就可以进行教育的了。而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失去耐心。当然,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不能否认,现在的父母压力比较大,自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于是,不少就把希望寄托给孩子,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甚至从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进行双语教育,然后是无数的兴趣班,结果是想让孩子事事都做到最好。但这样的苛刻教育,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完美心理,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如果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做事生怕自己给父母“丢人”,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你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对孩子而言,成长和学习是第一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成人眼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也是从这个过程中过来的吗?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别担心自己已“丢人”了。否则的话,家长就被“耻辱”蒙住了眼睛,失去观察孩子背后原因的机会。
最后,我XXX稍微总结一下,当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的时候,其实不是坏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你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喜欢《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别“懂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孩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