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

09-29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

无数的父母希望

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

接受最好的教育

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但是却往往忽略了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对孩子来说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01

一位网友在长沙地铁看到这样暖心一幕:

等地铁的时候

一个宝宝问脚下踩的脚印是干嘛的

爸爸妈妈还有外婆(奶奶)

特别耐心地给他解释是排队的

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宝宝看

家教好的人

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

02

地铁车厢内

孩子把爆米花洒在地铁车厢

父母跟孩子一起

一粒一粒捡起

或许这些举动微不足道

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

最有力量

03

在石家庄一路口

一名妇女牵着一个小女孩过马路

见到有车辆驶来

两人下意识地停步打算退回

不过,车辆在斑马线前停下让行M.yJS21.Com

母女俩过了马路

女孩还在妈妈的提示下

向让行车辆鞠躬致谢

还向司机挥了挥手

好的教育

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04

暴雨天

一位父亲带着一个孩子

发现路上的井盖塌陷了

父亲报完警后站在水中井盖旁

引导过往的车辆避让

此时,孩子就在路边等着父亲

虎父无犬子

这也许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一课

05

同样是下雨天

在一个地下通道入口处

一位母亲用左手为孩子挡雨

而她的右手拿着伞

为一个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挡雨

这位老大爷是一位流浪汉

而这位妈妈一直慢慢地跟随在他身边

善良总藏在不经意间

行动总比语言来得更加深刻

06

在一趟航班上

一位独自带孩子的妈妈

一上飞机就给大家发小礼物

里面装着耳塞小糖果

背面还打印了一段话

“我是来自宁波的Wendy,

我刚刚一岁半…

独自带我的妈妈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

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

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

宝宝全程很乖

有些人

并不是因为做头等舱才这么做

是因为这么做才坐头等舱

07

一个孩子在书店“顺走”了四本漫画书

家长发现之后写下道歉信

并留下全部书款40元钱

一大早从门缝里塞进书店

道歉信如下:

“你好!由于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拿了四本(漫)画书。

贵店门没开,本应本人带上儿子亲自来道歉,没开门,

我给你(把钱)放里面。对不起。”

孩子总有犯错误的时候

关键看家长如何处置

08

早高峰

坐在后座的孩子将酸奶盒随手扔出窗外

父亲随即下车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教育

并将酸奶盒捡起,放回了车内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

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失责的父母

09

在饭馆吃饭时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靠窗的位置

过来一名流浪汉站在窗外看着她们吃

母亲带着孩子去点餐处打包了份饭给他

用自己的行动,教给孩子善良和施予

对待弱者的态度

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素质体现

10

在你们家,每天吃饭时,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

很多父母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

“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

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

“这个菜有营养,宝宝得多吃。”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第一口菜不见得营养更多

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

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于是吃饭时

父母都还没有坐到桌前

孩子已经扑上来,把喜欢的菜吃了一大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

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

要将第一筷子菜夹给长辈

这样,

孩子从小学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长辈

将来走上社会,才会更加受用

很多时候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影响到孩子未来路上的关键选择和决定

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素养的人

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素养的人

再好的名校

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别“懂事”


不是有这样一句老掉牙的话吗?“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相信这句话蛮多人认同的。

既然婚姻中夫妻吵架不可避免,那么,父母吵架如何不伤害到孩子,就是一个人人都需要学习的话题了。

首先,回答知乎上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别“懂事”?

我想,这个“懂事”是加上引号的,这很重要。“懂事”的孩子更倾向于对自己情绪的“压抑”,承担着敌意的重担和消极的情绪,攻击自身,又不能表达,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实却是一种内伤。

而且,我需要指出的是,知乎题主的“一?就?”的这个逻辑关系是不严谨的,甚至主观了。同时,这一部分表现出“懂事”的孩子,其实更令让人心疼,也更让成年人觉得惭愧。

凭什么父母就不能发生冲突,表达愤怒?而凭什么认为孩子就一定无法承受父母的任何争执?

不可否认,吵架对孩子的情绪是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担心在孩子面前的吵架会给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问题种子。更有研究指出,6-12个月的婴儿即便在睡着的时候,大脑都会对愤怒的语调有所反应,会变得更敏感。

可与此同时,英国学者TerriApter却在其著作中质疑:凭什么父母就不能发生冲突,表达愤怒?而凭什么认为孩子就一定无法承受父母的任何争执?

她在文中强调,不是所有的吵架都会让孩子受伤害,也不是所有的争执对孩子来说都是负面的。与此同时,父母如果一味地恐惧自己的争吵一定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很有可能会产生“好行为综合征”。关系稍微紧张一些就会引发焦虑,于是父母之间学习用虚伪的微笑、隐忍的克制来掩盖。这样子表面上看不是“吵架”,但其实也不亚于“吵架”,敏感的孩子一样能看出这种不安“和谐”。

不知道怎么吵架的人,有时候也是辛苦的,因为内在会承担很多的委屈。孩子将来要面对的人,不会都是温和沟通的,有些时候孩子也需要通过捍卫自己,才能抵挡别人的侵犯。

如果吵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吵架”

我们往往都是担心“我们怎么对待孩子,要不要紧”?可是基本上很少人会问,“我怎么对待我的太太/先生,要不要紧”?

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研究婴儿依附行为有一个词叫“工作模式”,认为孩子的心智有一种他与他母亲的工作模式存在,这个模式可以告诉他,从母亲身上他们可以期待什么(Apter,2012)。假如一个先生不停地贬低他的太太,那么他们在一起的话太太就可能看起来很悲哀或者不开心。如果彼此结婚很久了,那么即使他不在,太太的表情也会看起来很哀怨。孩子很快就会明白这个关系:父母也有可能是蛮不讲理的野蛮人,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人。因此,表面上看似“懂事”,抑或“暴力”倾向,都是孩子的一种内在防御和抵制。

让我们先看看研究中的危险炸弹例子:

——争吵中夫妻俩是否表现出轻蔑的态度?

——有没有取笑对方,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

——夫妻是否喜欢冷战,让对方困惑而抓狂,最后相互不理不睬?

——夫妻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队,向孩子哭诉,或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爸爸脾气很暴躁,你可千万不能学他”?

这些危险“炸弹”不仅仅会破坏夫妻关系的和谐,甚至也会让孩子卷入到成人情绪的漩涡里,这样方式的吵架对孩子来说则更是要害的。

普遍认为,孩子需要学习管理争吵,主要是要掌握以下的能力:如何捍卫自己的声音,同时照顾到彼此的关系。因此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知道争吵和争执并不会真的断了关系的连结,父母之间不会因为争吵,而不爱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孩子这个能力的养成和练习一定最先萌发于家庭,不管是面对父母之间的争吵,还是手足之间的争执。

可是学习如何吵架,和管理如何争吵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让事情演变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脚踢的地步。不管是不是真的隔离了孩子,孩子都会很敏感地学习到这些肢体冲突。

澳洲家庭咨询师SteveBiddulph认为,当你察觉双方的讨论即将演变出难以控制的时候:

1、告诉对方,你需要冷静一下。等到双方都可以坐下来理性讨论的时候,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

2、如果你觉得非常生气和难受,可以告诉对方,等我没那么激动的时候,大家继续刚才的话题;

3、你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或者去房间冷静一下;

4、在情绪失控之前就要立刻采取上述的做法,否则一旦拖下去,结果不容易控制;

5、当天稍晚要找个时间和对方聊聊。可以先搁置之前的问题,只是谈谈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问TA是否也觉得这很重要,然后跟TA解释想要和睦相处有时候必须妥协。然后,只要涉及安全、承诺、以及尊重其他家人权利等问题,你绝对不妥协。问TA当你要求TA安静下来时,TA愿不愿意配合。然后你们就可以休息一下,庆祝双方达成共识,或是回头讨论原本的问题。

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看到自己对于“争吵”的态度,是理智且冷静的,而且当父母之间面临必须小心处理的情况的时候,就要立刻停战。这不容易,但必须得学。大家互勉。

做父母也需要学习?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1.家庭教育缺失“人格平等”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望于孩子来完成。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

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这可是《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父母不进步,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

张家港某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

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身教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3.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的失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一个谦和的人。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我们送。怎么行!后来我们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四年级还这样,他自己把车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怎么样呢?父母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不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有贡献可言。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4.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

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5.无限地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

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

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了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残疾人舟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6.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什么最好?特色。现在分数最好,其他人都是失败者。

其实,孩子学得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

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能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

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7.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8.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爱动脑筋的父母孩子也聪明


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调查研究发现: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楚的孩子跟他们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在谈话间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善于动脑筋。因此,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父母首先应加强自我学习,并积极投入与孩子一同的智力活动中去。

·读书、看报

读书、看报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传递信息时,父母还要谈谈自己的认识。读书过程中养成划出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和记读书笔记等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会喜欢上读书、看报。

·小型家庭智力竞赛

进行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这项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背景。

·家庭辩论活动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问题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样,就此开展辩论活动,各抒己见,也是项不错的活动。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讨论、辩论的风气,每个家庭成员的水平都会提高,还能矫正有些父母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

·智力型家务劳动

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饭,怎样做能节约时间?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拖地板,怎样才能擦干净?等等。在家务劳动中引导家人开动脑筋,大脑必然得到锻炼。

·解决家庭难题

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只要不是必须回避孩子的难题,可让孩子一起参加解决难题,让孩子知道有关情况,听听孩子意见。在孩子参与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但发展了智力,还提高了他的责任意识。

·向孩子请教

父母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知识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比如孩子的英语也学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问问孩子,这样更会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会很自觉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难道不比听写、默写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吗?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宝宝入园父母也不能闲


快3岁的小宝宝们该去幼儿园上学了,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可入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家长则暗自担心———孩子是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会不会喜欢他?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能不能相处、会不会被欺负等。

怎样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地上学?在进幼儿园之前,作为父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宝宝在入园之初会有哪些不适应的状况?年轻的爸爸妈妈恐怕正为此思前想后吧。

第一、切勿给孩子消极暗示

许多家长在送孩子入园前,经常无意中会对孩子这样说:“你再不乖,过两天就送你去幼儿园。”、“这两天让宝宝多玩玩吧,过几天就要到幼儿园去了。”殊不知,这样的言语对孩子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在孩子意识中会认为幼儿园就是惩罚自己的地方,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在入园前就产生抵触情绪。专家认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要带孩子熟悉环境,减少焦虑。

幼儿园老师建议家长在入园前,带着孩子到所就读的幼儿园附近散步,如果幼儿园允许,还可以到园中的活动场地进行玩耍,暗示孩子“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儿园的好宝宝”等,这样孩子正式入园时,就会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

第三,充分信任幼儿园的教育,以缓解孩子焦虑的情绪。

孩子刚到幼儿园一定会经历一段适应期,有的孩子第一天入园还很开心,可是第二、第三天就哭着闹着不想去了。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孩子第一天有新鲜感,等到接下来几天“反应过来”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那肯定是要哭闹的。这个时候家长尽量不要有过多的猜测,而是要相信幼儿园,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喜欢,这样孩子慢慢也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的。

战略提示

要学会“狠心”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还有的中途来看望,这样孩子的哭闹时间会延长、次数会增多。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孩子就会知道只要哭闹就可以不去上幼儿园了。

新生入园宜早接刚入园的幼儿特别希望家长早点来接,体验与家长团聚的欣慰,否则,孩子会产生孤独、失落甚至有被人遗忘的感觉,使孩子更怕上幼儿园。

做个“懂事”的妈 妈


做个“懂事”的妈妈说起我的育儿心得,其实更像是我的检讨会和我女儿的表扬大会。

我有一个火爆的脾气,有的时候女儿稍微做错点事情,我就会大呼小叫,每次发火之后我都会后悔,女儿平时跟她爸爸交流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妈妈会骂”这句话,我心里听着酸酸的,女儿的姥姥经常会跟我说,“我跟我的女儿在一起,往往是她哄我,而不是我哄她”。现在想一想我应该改的地方太多了。唯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我经常夸奖他,也经常跟她互动做游戏,比如她带上围兜,拿了锅碗瓢盆做饭,还煞有介事的来问这个“你想吃什么菜?”“我要吃蛋炒饭”,于是她就说好的,马上做。一会就端上来给我吃,我就装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还不住地夸奖说“真好吃,真香”。女儿就会笑嘻嘻的很开心,小孩子真是很容易满足。

相比我,女儿身上的优点太多了,早上去学校,从来不会赖床;平时在家里看到有谁需要帮忙,从来不用吩咐,眼色特别好;在家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我都自愧不如;礼貌用语学得特别的好;特别听大人的话等等太多了,即便她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胆小,内向,不善沟通,但是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她性格的形成跟从小的环境有关,幼儿园之前她都是在保姆和托儿所下看护大的,所以她的这些不足,我觉得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欠孩子的,以后要多沟通多交流来还这笔“债”。

我有一个懂事的女儿,我希望我也会成为一个“懂事”的妈妈。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