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越早放下自己的主见,孩子越好成长

02-01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杨照:越早放下自己的主见,孩子越好成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照,1963年出生。台湾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2012年3月,他出版《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给女儿爱的书写》,书中描绘了父女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很受欢迎。

记者对他进行采访,问及其教育女儿的经验时,杨照摇摇头笑着说:“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我不喜欢将‘教育’或者‘引导’这样的词用在家长对待孩子身上。我觉得,不是教育孩子,而是陪伴孩子;不是引导孩子,而是察觉孩子是个怎样的人,给他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让他自己去摸索,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对家长来说,越早放下自己的主见,对孩子越好。”

开明老爸>>>

1998年11月12日,杨照的女儿李其叡出生了。关于这个名字,杨照解释说:“我们为女儿起这样的名字,一方面是希望她与众不同,活出自己的独特;另一方面,这个名字比较中性,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用一个女性化的名字来框住女儿,好像她只能做女人做的事。我们所想的,就是希望她能有更大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杨照是位作家,妻子也是学文学批评出身。为了让孩子从小就被文学熏陶,夫妻俩在家里安放了好些“遮天蔽日”的巨型书架,满满当当地摆满了各类精挑细选的书籍。待孩子长大了些,又给她买好多优秀的儿童读物。杨照美美地幻想着,女儿有天会像自己小时候,在家里的书架上发现无穷的乐趣。

可是,让杨照奇怪的是,他没看到女儿主动地翻看过这些书。都是大人让她读,她才会读。一个下午,杨照看见女儿打着呵欠读本童话书时,终于忍不住了,“书好看吗?”“没什么意思。”女儿撅着嘴说。杨照拿过书一看,“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啊,你看……”杨照一边翻着,一边指点着书里的内容给女儿讲起来。可等他绘声绘色地讲了一大通,抬头却发现女儿并没认真听。杨照住了口,可是心里却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涌上来,他开始疑惑,难道女儿跟自己预想的不一样?

“你知道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吗?”杨照笑着对记者说,“就是她完全不是你预期的那个样子。你知道我女儿最不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吗?就是写作!”

其叡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她就把书包往椅子上一丢,对着杨照喊道:“老爸,我们今天写作文了,题目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三件事》,你知道我想到了什么吗?”还没等杨照开口,其叡就迫不及待地控诉起来:“我一下就想到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了!其中一件就是,”女儿将声音提高了八度,“我最讨厌人家一看到我就问:‘你爸不是杨照吗?为什么你不会写作?’”杨照和妻子对望片刻,不禁捧腹大笑。

对于杨照来说,写作和阅读是表达自己和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文字能带给他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成就感。可女儿却感受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女儿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啊!她是那么独特的生命,这不正是我们一开始希望的样子吗?希望她特别、与众不同。杨照突然释然了。

他开始调整自己父亲的角色,放下曾经对女儿的种种构想,只是单纯地陪伴在她身边。杨照喜欢看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样子,虽然他们常常玩些在大人看来很没趣的游戏,还经常玩着玩着就吵起架来。但是,杨照却能清楚地从中感受到女儿的快乐。杨照书中写道:“我经常惊讶,你那么容易快乐。我在你的快乐里,得到了本来不属于我的快乐。”这样的快乐,让杨照心生感激。原来,不是他在引导女儿生活,而是他通过女儿的眼睛、女儿的身体,发现了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快乐,是女儿在教他快乐呢!

更多选择>>>

其叡六岁那年一个傍晚,杨照开车载她回家。车里正放着古典音乐,女儿安静地靠在后排座椅的中间。路上车水马龙,杨照专心开车。突然女儿坐直了身子,趴着前排的椅背说:“这个曲子为什么没有完?”杨照本能地说,“不会吧。”“可是,我就是觉得它没有结束啊!”女儿坚持地说。

杨照从后视镜里看着女儿认真的表情,心里有些疑惑。他伸手按了重听键,CD里放的是舒曼的《儿时情景》钢琴曲中的一支,杨照留意地听了一下,到了最后一小节,音乐果真没有回到主音,而是在空中飘忽了一下就突然结束了。原来作曲家谱写这支曲子的用意就是表达一种未完成的感受。可是,这仅仅是少了一个音符这样非常细微的差别,一般人根本就听不出来。杨照非常惊讶,他没有想到六岁的女儿对音乐竟然有这样敏锐的洞察力。

在这件让杨照记忆犹新的事情发生的一年之前,五岁的女儿开始学习钢琴。之所以让她学琴,杨照说,并不是希望她成为什么音乐家,只是尽自己所能给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可是,让杨照没想到的是,女儿接触音乐后,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热情。有时,女儿正在和小伙伴们打闹,突然一阵美妙的音乐传来,她会立刻安静且专注地聆听。她能敏锐地捕捉到音乐的快乐和悲伤,小小年纪的她也会跟着音乐的变化情绪起伏。

有一次,音响里正在放着柴可夫斯基g小调第一交响曲,女儿满脸向往地听完,跑到杨照身边,趴着他的肩膀想考考他:“老爸,你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吗?”杨照回答:“是不是也能弹一手好琴?”“不对!”女儿狡黠地眨了眨眼睛,“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不用练琴也会弹!”说完大笑着跑开了。杨照突然明白女儿了,刚开始学琴时,每个人都会经过长时间很无聊的基础练习。这对于从小学过小提琴的杨照来说毫不陌生。可是,他更清楚的是,过了这段时间,学习者会尝到不可言说的快乐和成就感。

女儿学钢琴的第一年,除了刚开始学习时有股新鲜劲以外,大多数练琴的时间对于五岁的女儿都是相当无趣的。为了让女儿能坐得住,杨照每天都陪伴在她身边,想着法子哄她。有一次,女儿又不想练琴了,嘟囔着:“爸爸、今天就不练了吧。”

那时,有一部日本动画片《哈姆太郎》在台湾很红,女儿特别喜欢看。杨照想出了个主意,对女儿说:“其叡,如果你能把这支练习曲弹完,爸爸就画只哈姆太郎送给你。”女儿的眼睛突然闪烁起了光芒:“哈姆太郎!好!”说着就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兴冲冲地开始弹琴。等女儿弹完了曲子,哈姆太郎也画完了。从此,女儿弹琴爸爸画画就成了家里一道固定的风景线。

等到女儿过了这段无聊枯燥的基础期,开始品尝到弹琴的快乐时,杨照心里也乐开了花。一天晚上快11点了,女儿才刚刚上床,可还是兴奋地拉着杨照说话。她连珠炮似的一口气问出好多问题:“老爸,你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谁?最讨厌的是谁?是现在喜欢还是小时候喜欢?在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你拉小提琴是拉什么曲子?是巴赫吗?……”

杨照担心着女儿睡这么晚明天还怎么起床,可是看着她好奇的大眼睛,心软了。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最爱的音乐家是贝多芬。我现在都记得好清楚,那天我第一次听贝多芬的《春之奏鸣曲》,开头第一句就把我迷住了。整整一个礼拜那个音乐都在我脑海里回荡。你知道当时教我小提琴的老师很严厉,可那次我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勇气,我竟然跑去问他,我什么时候才能拉《春之奏鸣曲》。本来很严肃的老师听到我的问话,脸上竟然出现了温柔的神色,他对我说:‘快了,如果你够认真的话。’我从来没见过老师这个样子!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学琴还蛮幸福的……”杨照说着,女儿笑着。

杨照刚回答完一个问题,女儿就有新的问题冒出来,那晚,两人一直讲到快1点钟才睡觉。虽然知道第二天女儿一定会没精打采,可是杨照说他当时就是没办法强迫自己、强迫女儿停止,因为这对于他来说,是父女俩那么温暖美好的交换共同兴趣的宝贵时光。

没有主见>>>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她的钢琴也越弹越好。她不再需要大人的督促,会自己主动地练琴。因为一个细节的不完美,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练习。她痴迷地聆听大师的作品,对于喜爱的音乐她会反复地聆听,然后反复地练习。

“其实还是会有不想练的时候,”杨照说,“有一阵子她甚至厌倦到不想碰钢琴的地步。我会鼓励她,但也会对她说,音乐必须由她自己选择,如果不快乐,就放弃。”

“其叡是个倔强的孩子,她知道自己想要的。过了那段抵触的时间,她自己又会主动地坐回到钢琴前,比以前更为努力地练习。”杨照说起女儿时眼神里满是温柔和怜惜。

2011年,13岁的其叡和另外两个同学举办了合奏音乐会。接下来,其叡又举办了个人的独奏音乐会。2012年3月,其叡参加了台湾音乐大赛,在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她获得了全台湾第二名的佳绩。8月,她参加了美国的泛美音乐营,在协奏曲比赛中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跟孩子相处久了,身为作家的杨照很自然地想要用文字记录下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为了帮她留住儿时的记忆,女儿小学三年级时,杨照开始提笔为女儿记下童年时光,还有自己在陪伴女儿成长中的心灵感悟。到了2011年女儿小学毕业的时候,这些文字已经有了一本书的分量了,这便是后来出版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

写作的过程充满了乐趣。每写完一篇,杨照都会拿给女儿“审阅”,他对女儿说:“这是写你的,有些事情你不喜欢或者觉得不对,你可以说,我就不发表。”女儿也会很认真地看,然后说自己的想法。果真有几篇女儿不满意就给“毙”了!常常在这样跟女儿的互动中,下一篇文章的灵感就产生了。杨照乐呵呵地说:“这本书是我跟女儿共同完成的,再加上书名是她妈妈想的,书里的很多照片也是她妈妈挑选的,所以这就是我们一家三口家庭合作的成果呀!”

看着这么其乐融融的一家,记者忍不住问道:“经过这么多年,您现在对于怎么做父亲应该很有自信了吧?”杨照哈哈一笑:“正好相反,我还记得去年的那场考试……”

2011年5月,小学即将毕业的女儿要去参加初中音乐班的考试。考试定在周末,要用两天的时间。那两天一直淅淅沥沥下着雨。杨照每天开车送女儿进考场,然后在外面等她考完,和她去吃饭或者载她回家,再准备下个考试科目。

对于杨照来说,那是无所事事最为悠闲的两天,然而,却也是他最忙碌最疲累的两天。在外面等待的时候,他一直心神不宁。“我这是怎么啦?”杨照自忖着,“我是紧张吗?怕女儿考不好吗?不是的,女儿一切正常,我很信任她。像以前一样,她也会全力以赴。而且,不管她考得怎么样,我都不会在意的。可我现在这样,是怎么啦?”

杨照离开考场为家长安排的休息区,一个人回到车里。他安静地听着雨滴打在车顶上的声音,忽然明白了。“你知道吗?其实我不安的不是这场考试,”杨照努力地向记者解释道,“而是我在那一刻发觉,女儿将会越来越多地独自面对考验,而我不再能帮上忙了。过去,我可以照顾她,帮助她。可是未来,我的帮忙将不再是帮忙,甚至会变成干扰,我必须将手一点一点从她身上拿开。”

想着已经渐渐长大的女儿,杨照知道,在做爸爸这件事上,他得学习新的本事了。他要重新学习怎么延迟表达意见的反应,以便让女儿有时间形成自己的意见。他得重新学习怎么忍耐女儿的困惑、为难、彷徨、犹豫,忍耐她的摸索,甚至她的错误,让她自己去找到自己的答案、自己的做法。

“我所要做的,就是因着女儿的改变,不断地改变自己父亲的角色。你知道,做一个青少年的爸爸比做一个小女孩的爸爸更难、更有挑战性啊。我仍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女儿会不会遇见更有趣更值得她追求的事。即使她因此离开音乐,我也觉得没关系。我所知道的只有一点,”杨照眯起眼睛,仿佛看到了女儿那无法言述的美妙的未来,“在她的世界里,我没有主见,她说了算。”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学英语越早越好吗?


邻居家有个三岁的小女孩,妈妈是个老师,相对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不但教孩子从小认字还教孩子说英语。不时听见她们"脸face鱼fish"那样演练,感觉很熟悉。就好象又回到了我们从小学英语的那套模式里——一个一个的单词,从汉语到英语。

虽然孩子从很小就接触,相对而言会及早成绩斐然,可是到底是多绕了很迂回的一条道路不是?记得看过一些关于学外语的篇章,都并不赞成这样的翻译式教学。尤其是小孩子,说汉语就是汉语,英语就是英语,因为汉语是中式思维,英语是英式思维。

所以建议想让孩子从小学英语的爸爸妈妈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英文儿歌和动画的视听环境,让他除了有一个天然的汉语环境,还可以有一个人为的英语环境。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里提到刘亦婷的学英语令我印象很深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并没有今天丰富的英语教学环境。妈妈也没有刻意为之,只是刘亦婷从1岁八个月住在姥姥家开始收看央视每天18:30的学英语节目。小亦婷很喜欢看那个节目,坚持了下来,从一岁八个月到三岁。三岁以后跟着妈妈,没有电视,就中断了。

这个当时不可见的成果或说效应在刘亦婷入学后的学英语中终于显现出来,因为在别的一些孩子面对英语头疼不已的时候,刘亦婷却对英语表示出了非常的兴趣,并兴致勃勃地对她妈妈说:妈妈,我一点不觉得学英语很难,我很喜欢学英语,我觉得它就像我的另一个母语一般。

这个从小看过一年多英语节目的孩子把英语当成了她的第二母语。

再说另外一个例子,央视十套的希望英语栏目有一期探讨怎样学英语效率高。嘉宾除了货真价实的海归洪晃还有两个英语说得和母语一样溜儿的女孩。我只记得其中一个女孩 ( 她是一个高中二年级生,不是大学生哦 ) 因为用英语与洪晃可以有很好的交流而成了忘年交。大家包括洪晃最初都以为她要么是ABC,要么是在国外待过,可是女孩说她从没去过国外。

她的英语就是看纯粹的英文电影、VCD学来的。有时一天可以连看八部外语片子。

这充分证明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英语的视听环境对孩子学好英语有多么重要

开启孩子的慧根越早越好 有效开发孩子潜能


研究表明,3岁前是人的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父母应把握关键期开发孩子潜能。

研究表明,3岁前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把握孩子某些方面发展的敏感期并悉心培养,对于促进宝宝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岁前脑部发育有几个敏感时期

生命的最初三年,人的大脑迅速生长,出生6个月的宝宝,其脑体积相当于成人的50%,3岁时脑体积就相当于成人的80%,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都在生命的头四年发展起来的。

科学家们发现,在脑部发育过程中有几个敏感时期,在这几个时期,脑部特别容易接受并学习一些信息。换句话说,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机会之窗”,而且脑部的每个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语言、情感和运动系统)都有各自的“机会之窗”。如果在“窗户”打开时,其可塑性极强,若能在此时进行一些可刺激其更好发展的活动,对宝宝脑部的发育将产生良好的、长远的影响。但也意味着,在这些发育阶段,不好的经历或缺乏适当的刺激也可能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

你宝宝脑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但是才智和能力的发展却是取决于你给他的刺激和教养的方式。诸如说话和走路等能力,就需要大人的正确教育和训练。

良好的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宝宝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艺术能力、逻辑创造能力、语言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良好发展。

父母应把握关键期开发孩子潜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并更好地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扮演几种角色:孩子生活的设计者、孩子的顾问、孩子的权威。

做孩子生活的设计者,就是尽量给孩子提供他感兴趣的物品和活动,这些物品和活动都应有助于促进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做孩子的顾问,就是帮助孩子了解周围世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他自己干自己的事。

做孩子的权威,就是给孩子设定与他年龄和发育水平相符的行为范围,同时,帮助其他人了解孩子的独特性格特征和需求。请记住,给孩子提供帮助并不意味着需要花大量时间、金钱或精力,对孩子的日常照料和与孩子交流,才是对他成长发育最重要的方面。

父母应为孩子创设安全、自由、富有教育意义的成长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可以引发宝宝的学习、探索行为,让他们获得信心、知识和灵感。

越早开始让孩子接触英文越好


孩子学英文,越早开始越好

虽然过去有研究认为,四五岁的孩子连母语都还没完全掌握,学外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后来一项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指出,孩子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说,我们差不多有一半的学习能力,都是在 5 岁之前发展并完善起来的。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爸爸去哪儿》里的诺一,当年才 5 岁的诺一小朋友,不仅能将法语、普通话、英语都能说得非常熟练,甚至还能用东北话给小伙伴们讲西游记!

让孩子接触英文,不存在「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的问题,越早越好。

怎样学,才能学得像母语?

把孩子丢到英国的幼儿园去就可以了……

开个玩笑。但英国确实有一所幼儿园的做法可以借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莫顿女子学校下属的预备幼儿园。

这所幼儿园里的孩子,和我们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上课就是玩玩游戏唱唱歌,靠这种方式来强化母语的表达。

只不过莫顿幼儿园里的这些孩子同时还学习法语、西班牙语,他们同时还在学中文……没错!就是老外觉得很难很难的中文。

但孩子们却并不觉得有多难,他们轻松得不像是在学习——事实上他们也没在「学习」,唱歌玩游戏什么的,不一直是在玩儿吗?

家长们可能会觉得,让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文,会给他们造成负担,但实际上,只要学习方法得当,越早学外语,学习过程就越接近于母语的学习,轻松、自然又有趣,并不会造成过大的负担。

幼儿的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研究发现,婴儿出生8小时后,就会模仿母亲吐舌头;喜欢看人脸和黑白分明的图片或汉字;目光能追随距离眼前20厘米的物体。如果让他趴在床上,用手抵住两只小脚,他就会向前“爬行”。母亲若在水下分娩,婴儿会在水中游来游去。而像“爬行”、“游泳”等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加以及时的训练,几个月后就会自然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不让婴儿学爬,生怕孩子爬行时弄脏手足或伤及身体,是不可取的。其实,只要细心照看,让其爬行很有益处。美国学者指出,爬行可促进婴儿的大脑发育,开发婴儿的智力潜能。对脑控制眼、手和脚协调的神经发育有极大益处。对学会爬和没有学会爬的同龄婴儿对比观察发现,会爬的婴儿动作灵活、敏捷,情绪愉快,求知欲高,充满活力。而爬行少或不会爬的婴儿,由于接触的新鲜事物少,往往显得较为呆板、迟钝,动作也缓慢些,且易烦躁。因此,婴儿爬得越早越好。

三岁以前的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进行开发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3岁以前。所以,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开始把生命最初3年儿童的发展,作为本国21世纪争雄世界的第一战略。

目前在家庭中,父母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不惜掷重金。但在3岁以前,他们却将孩子交给保姆或寄养在别人家中。实际上他们将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潜能开发的时机丢掉了。

世间不存在什么神童,只有低能、聪明和特别聪明的区别。3岁能背寓言、4岁会讲英语就意味着这个孩子是神童吗?完全不是!这仅是一种智力的早期开发而已。父母应当清楚,所有的孩子都可能生来就具有世间罕见的才能。问题在于如何选择时机和方式去开发它。正像学者所指出,幼稚教育从3岁开始已经太晚。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出头三年的婴儿更重要。人类的聪明才智是靠科学和实践得来的,并非大脑自发产生的。“狼孩”从小就由狼“抚养”长大,其外貌虽与人类无异,但却不具备人类的知识和才能。由此可见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我国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更不缺爱。只缺年轻父母科学地开发其智慧潜能的新观念、新技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能否开发出自身的潜能,使每个儿童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关键是在3岁前,在婴儿的摇篮时期。

开启宝宝的慧根,越早越好


研究表明,3岁前是人的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父母应把握关键期开发孩子潜能。

(李秀平摄)

美国PAT国际认证育婴导师罗树东

研究表明,3岁前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把握孩子某些方面发展的敏感期并悉心培养,对于促进宝宝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岁前脑部发育有几个敏感时期

生命的最初三年,人的大脑迅速生长,出生6个月的宝宝,其脑体积相当于成人的50%,3岁时脑体积就相当于成人的80%,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都在生命的头四年发展起来的。

科学家们发现,在脑部发育过程中有几个敏感时期,在这几个时期,脑部特别容易接受并学习一些信息。换句话说,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机会之窗”,而且脑部的每个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语言、情感和运动系统)都有各自的“机会之窗”。如果在“窗户”打开时,其可塑性极强,若能在此时进行一些可刺激其更好发展的活动,对宝宝脑部的发育将产生良好的、长远的影响。但也意味着,在这些发育阶段,不好的经历或缺乏适当的刺激也可能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

你宝宝脑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但是才智和能力的发展却是取决于你给他的刺激和教养的方式。诸如说话和走路等能力,就需要大人的正确教育和训练。

良好的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宝宝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艺术能力、逻辑创造能力、语言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良好发展。

宝宝语言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一)保持幼儿对语言的好奇

语言智力高的人有一个突出特征:对语言的好奇心,他们喜欢语言,表现出极好的语感和对语言的鉴赏力。而事实上,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对话音刺激十分敏感,当亲人对他说话时,会以微笑、手脚活动等作出积极的反应。语言智力高的幼儿表现出对话音、节奏、语调反应灵敏;爱涂鸦;喜欢听、读、说故事;说话清晰有条理。家长若对这些语言智力品质给予关注和引导,便能使幼儿保持对语言的好奇和敏感。

(二)语言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一个出生时只会啼哭的新生儿,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学会了母语,掌握了结构如此复杂而严密的语言?可见语言作为一种智力与潜能。越早开发越好。胎教工作者甚至主张在怀孕5个月听觉出现时就与胎儿说话,呼唤他的名字。而早期教育工作者则建议从婴儿出生第一天起,就将语言交流融合于生活照料中,这有极重要的潜在作用,3-5个月婴儿“交谈”时让他作出口部及出声反应。8-9个月开始伊呀学语时,要作出积极的反应,用语言说出他的需要。1岁时,要不断鼓励他说出单词、电报式语词,并逐渐要求说出单词句、双词句直到完整语句。婴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从单词句(15-20月)到双词句(18-24个月)到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岁)的语言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因为在没有语声的环境里绝不可能发展语言智力。

(三)创设发展语言智力的环境

婴幼儿的语言环境是成人与婴幼儿共同构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成人对婴儿语言智力发展的关注和婴幼儿自身言语活动的自发倾向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婴幼儿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环境。理想的发展语言的家庭环境包括:一,摆放幼儿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让他们边探索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二,带幼儿走出家门去商店、动物园、公园,从多种场合观察、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加学习和表达的愿望;三,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因为语言智力发展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人类特性。当幼儿想表达时,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由听到说才成为可能;四,让幼儿听儿童广播、看儿童电视,形成亲子共读的图书环境,可使他们在学习、欣赏文学语言的同时,激发表达自己的愿望,发展其语言智力。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正常的语言环境,还须有正常发育的脑来发挥其语言智力的功能。因此,使大脑细胞得到科学的营养,对语言智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喜欢《杨照:越早放下自己的主见,孩子越好成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