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总是让你不“顺心”,如果孩子经常不听妈妈的话,做妈妈的不妨静下心来想想,审视一下自己属不属于孩子最不喜欢的五类妈妈。
“苛刻妈妈”束缚孩子
孩子:妈妈总对我不满意,一心想把我当成一个“全能小神童”,钢琴、舞蹈、美术、体操和电脑,我学了好多,可是她还总觉得我这样没做好,那样没学好。
点评:孩子一般都不喜欢过于苛刻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对孩子过于严厉,且总是说“不”,这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而儿童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
建议:切记不要过分唠叨和干预孩子,要大胆放手,让他适当自由和放纵。
“谦虚妈妈”压抑孩子
孩子:在客人面前,我喜欢表现自己最拿手的长项,但妈妈总当着他人的面说我做得不好。
点评:在外人面前,孩子往往比较兴奋,喜欢表现,同时也不免出现一些小差错,这是正常的。可妈妈却认为孩子的“人来疯”让家长丢面子,或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子有方,当着众人面指责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还强,且心灵也比较脆弱,上述做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丧失自信心,甚至出现反叛情绪。
“攀比妈妈”让人厌烦
孩子:“你看某某多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这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在大家面前,妈妈总喜欢把我和别的孩子相比,她不是说我不好,就是表扬同事或邻居的孩子比我强。其实,我觉得我自己做得也不错。
点评: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对比,对孩子进行责备,会使孩子不服气,甚至反感,对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信心也不利。
建议:妈妈应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一起开发潜能,这才是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
“无能妈妈”不受欢迎
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妈妈这些都不会。妈妈早出晚归,对我的爱好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对我的提问也从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说小孩子的话为什么这么多。
点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
建议:为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但同时,也要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言语交流。毕竟妈妈不是完美的,总有些事情是妈妈不会的,也没必要为了孩子而去学这学那,要告诉孩子知识是无涯的,妈妈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就像孩子现在做的一样。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学习新的东西。
“电视妈妈”冷淡孩子
孩子:妈妈一有空就坐在电视机前,电视连续剧一集不落,把我搁在一旁。
点评:如果妈妈一直与电视机为伍,就会缺乏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书和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开展亲子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失去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孩子,使得他也从小喜欢看电视,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
建议:童年很珍贵,妈妈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和孩子一起活动。
记得有一次带儿子去书店看书。那是靠近电影院边上的一家小书店,书的品种不多,看得人也少。
儿子刚刚进去,非常兴奋,就大声跟我说,“爸爸,这儿的书跟我们家一样多啊!”
我赶紧示意他声音小一点,因为不能让孩子打扰了别人,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就不好了。
小家伙赶紧压低了声音。
这时另外一个3岁多的孩子在书架前大声地喊“妈妈,妈妈”
应该是他想要拿架子上的一本书,但是拿不到。
我刚打算帮他时,突然发现他边上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走了过去。狠狠地说“不要吵,这里不是吵的地方。”
然后拿着一本书走到了另外一边的垫子那边去了,边走边骂着那个打扰他的小孩。
我看见他冷漠地坐下,心头不禁一怔,这个孩子是爱阅读的,但是他还是没有学会如何去爱人。
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对这些规矩的习得,当然需要父母的教养和引导。
万万不可这般鄙夷计较成长中的小小孩。
我想这个孩子今天在书店里这样对待一个小弟弟,在学校或者生活中,应该也少了一份宽容和爱,会这样对待身边的同学朋友。
但是,我们都知道,越斤斤计较的孩子,越不受欢迎。
哪怕你的学习再优秀,你的分数再高,你读的学校再好,在人与人的世界里,你还是首先得学会如何如人相处,如何做人。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些大人,不也是如此吗?
仗着自己有点经验或者背景,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说真的,比起读书做事,做人要重要的多。
周六的时候去建材市场买了一套新的柜门,接待我们的女导购员胖胖的,黑黑的。但是她业务非常熟悉,对产品的介绍及专业水准都让我们满意。
几乎敲定方案,谈到上门量尺设计时,差点让我们愤然而去。
当时已经是很晚了,他们店里有三个设计师还在那作图,有一个不时地上上网,玩玩游戏。
当这个导购很尊重地问那两个跟他年龄相仿的设计:“王老师,明天你有时间去量尺吗?”
这个设计说“王老师明天要闭关修炼。”一股子戏谑味道。
然后她又问“张老师,你明天有时间吗?”
“我这几天都没空。”另一个设计师不耐烦地答到。
我上午本来去了好几家店,不少的设计师都很热情地给予设计建议,浑然不是这样的态度。
这时候,导购面带愧色地说,“没事,蒋老师会去的,他就住你们那一块,我给您问问。”
我们也就给了她这个机会,签了单。
事后一想,觉得这家店的设计做人太高冷了,实在让人不爽。
手头活多事多,完全可以换一种更好的方式表达。
当时在那种情形中,我就觉得他们对这个导购带着一股很浓的歧视。
朋友跟我说,“你不知道吗?在职场,长得好往往更容易得到帮助,特别是男性同事更喜欢以貌取人”。
我说也不能这样拆人的台子吧。
“现在的人,往往是本事越大,脾气越大,不管别人怎么想,关键是自己得爽。”
听到朋友的话,我不禁捏了一把汗,这样的人是不少。
可是,我还是要教育我的孩子,“本事越大的人,脾气越好。能力越大的人,责任越大。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一定要帮帮他,做一个善良而受欢迎的人。”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问题往往出在父母的身上。
如果在父母本身都是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与人的交往方式。
爱慕虚荣的父母,往往会教养出爱慕虚荣的孩子。
没有规矩的父母,往往不会教孩子规矩。
前几天,小侄子放学后,带了两个同学来我这里玩。我打开楼下的仓库,拿出了一些纸箱给他们做爬行的隧道。
其中有一个女孩看上去就比两个男孩大很多的样子。
看得出她的“胆子”很大。如今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胆子大一点,这样去外边就不会吃亏。
可是没有同时告诉孩子一些交往的礼仪和规矩的话,这样的大胆往往就会让孩子不受欢迎。
三个孩子一来,这个女孩就去仓库里,东看看,西看看,我起先觉得孩子好奇,挺好。但没一会,她就拿另外的几个盒子。我赶紧说那些还要用。
她就出去了,过了一会又进来拿我新台灯的一个内包装盒。
我想这个也没很大用途,就没有阻止。
全程她没有问过我,就直接拿走了。
结果拿出去后也没玩,直接放在地上踩,之后又撕碎了,满地都是残渣。
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缺乏规矩,没有打招呼就拿东西。
后来听侄子他们班上的那些妈妈们说,几乎没有人喜欢这个女孩。大家都得避着她呢。
而她为什么会这样,跟她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她爸爸本来是做的士司机,家里有车。但是为了跟一个亲戚攀比,买了一辆小车摆楼下日晒雨淋。
她的妈妈呢,更是爱慕虚荣,每次跟身边人聊天都是炫耀吹嘘,把别人家的东西说成是自己家的。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他们家的条件一般。但就是一个这样的家庭,让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榜样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身教大于言传。
乐于助人的善良父母,往往会让孩子乐于助人。
我妈妈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一个卖年画的老人来我家卖领袖的画像。
我们正在吃晚饭,我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了,不需要买。
老人正转身走了一步,又回头突然说,“要不我送你们一幅画,给我一顿饭吃,可以吗?”
看得出他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说的,声音小的可怜。
没想到妈妈竟然答应了,“看你这么晚还没吃饭,也可怜,刚好我儿子回来了,饭菜也多,就一起吃吧,那幅画给不给都没关系。”
“谢谢,大好人啊!谢谢!一定要给的”
我的内心非常震动。我为自己的母亲感到自豪。
看到老人不好意思夹菜,我给老人夹了鸭翅膀,看到他眼圈泛红。
他说自己离开河南老家到这边讨生计,这天走着走着太晚,没想到竟然找不到一个卖包子的地方。
他还说米饭太好吃了,他们老家都吃面,很粗糙。
当时儿子也在饭桌上默默地听着,看着。
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人生一课。
我们说的再多,孩子也不明白,但是我们做了,孩子心里就会感受到。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慧,希望他们读书习本事,将来有大出息。
但是在做事和读书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先做好——那就是做人。
我们应该让孩子的心灵充满爱,也要让孩子知道规矩的可贵。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最近,加拿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对120余所幼儿园、2000余名不同年龄的儿童作了一次专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种妈妈不受孩子们的欢迎。
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尽管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孩子对母亲的爱却可能带有种种“私心杂念”。要知道,幼年期的儿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会把母亲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许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理应有意识地向孩子作出种种表现或暗示,让他增加“妈妈确实最爱他”的自信。同时爸爸也应大度地退出妈妈视线的焦点,以便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不好玩的妈妈
孩子大多活蹦乱跳,爱好广泛。这是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们想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而且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失望、沮丧。同时也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负面影响。
对此,父母不妨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语言,尽可能抽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会认为你“好玩”的。
太肥胖的妈妈
儿童比成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对自己最亲爱的妈妈自然更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过于肥胖的妈妈最好还是注意节食、运动和减肥,并适当关注自己的衣着服饰。
过于严厉的妈妈
严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个“度”。实际上,老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母亲大多属于完美主义者。她们批评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还没有尽力呢。
而家长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断地作出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特别对原本就较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
不尊重我朋友的妈妈
孩子的心灵尚未遭到世俗或偏见的污染,比成年人要透明干净得多。故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妈妈作为孩子步入社会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
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说到底,“说到做不到”的妈妈缺失的就是诚信。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公认的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素质。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无形的“诚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学语时,并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故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理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而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最不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
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迹的教育。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确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
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迹的教育。
1、从家庭生活做起,从自身做起
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例如说,当妈妈把苹果洗好之后,妈妈可以有意识的和爸爸分享,和孩子分享,并提醒孩子,他也可以把手中的苹果和爸爸妈妈分享,和爷爷奶奶分享,并要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2、移情手法引导孩子
有的孩子只愿意去分享别人的东西,而对于自己的东西则不愿意分享给别人,家长们充分了解了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时候,可以利用移情的方法进行训练,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3、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教会孩子学会分享,首先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当孩子拿着饼干要和你分享时,家长要咬上一口并且夸奖孩子真乖真懂事。
4、不要强迫孩子
当孩子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家长不要强迫孩子,或许是因为物品短缺,或许是因为这件东西对孩子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爱中教会了孩子分享,才是我们所能给与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喜欢《最不受孩子欢迎的教育方式》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