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兴趣班少了热情,要不要放弃?

02-18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对兴趣班少了热情,要不要放弃?”,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大多数的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不同的孩子兴趣点不同,家长带孩子到各种培训机构体验一番,最终以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为主,家长的指导意见为辅,决定孩子去哪几个兴趣班学习。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要能真正发现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潜力,符合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特征,知识、艺术、体育、劳动,全面均衡。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以下几个误区要格外注意。

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希望孩子早早学成,最好能在众人面前表演一番,而忽视学习过程,很少在孩子练习时给予鼓励。

2、兴趣班一个接一个,没了亲子相处时间。孩子的时间全被兴趣班占据,亲子间交流互动减少,甚至产生隔阂,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

3、让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自己想做音乐家,就让孩子学钢琴;自己觉得英语好很重要,就特别要求孩子学好英语。

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孩子规矩坐在教室听讲才是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忽视不见。

兴趣班选好了,以后的学习过程就一帆风顺了?肯定不是。看看西西在上轮滑课时遇到的问题吧。

西 西是一个5岁的男孩,活泼好动,有一次看到街边玩轮滑的的孩子,觉得轮滑很新奇。在妈妈的鼓励下,西西开始上轮滑兴趣班。最开始的入门课程比较容易,西西 上课很快乐,课后也能主动练习。一想到西西能有一个运动项目作为兴趣,妈妈就感到很欣慰,并希望西西能把轮滑坚持下来。

可 是好景不长,轮滑课程的难度逐渐加大,西西学习轮滑的热情越来越少。妈妈提醒西西练习轮滑,西西总是推三阻四,找借口拒绝。而妈妈的态度也渐渐转变,从开 始的耐心提醒,到后来的严厉命令。北京夏天特别热,即使到了傍晚,暑气也没完全消散,西西在妈妈的严厉督促下,来到楼下练习轮滑。妈妈刚结束了一天的工 作,很劳累,但还是陪着西西一起练习。

有邻居路过,劝西西妈妈:孩子不愿练就别练了,总是强迫孩子,孩子就对这个运动没兴趣了。但西西妈妈有自己的理由:哪能孩子想练习就练习,想不练就不练呢?轮滑是有点难,等孩子学会了轮滑,自然就喜欢了,就有兴趣了。

像西西这样,对轮滑已经缺乏热情了,是像邻居说的那样,尊重孩子,不逼迫他,不愿练就别练了;还是应该像妈妈说的那样,不能随意放弃,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呢?

科科老师觉得:

如果当时的选择是理性的,只是现在遇到了一点点困难,孩子的兴趣和潜力还在,那就不要放弃。坚持下去,本身就是成长中的体验;

如果当时的选择是冲动的,孩子确实是没有兴趣,或者对孩子来说困难太大,成长的代价太大,那就不如适当放弃,解放孩子,转向他更感兴趣或更有能力的方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答疑解惑:孩子要不要上辅导班


爱因斯坦曾经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说到底,数学带给一个人的,是思维的方式、习惯和品质。但用什么方式能对此进行观测呢?”

其实并不难,因为生活就是学习。比如说,让孩子做一次家务,要擦桌子、擦玻璃、刷马桶、扫地、拖地,他会如何安排这些事的先后次序?他知道这个过程中如何用水最节约吗?他做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都能够反映孩子的思维方式、习惯和品质。

如果你说,我的孩子不做家务,哦,这比他数学不及格问题更严重。

那些数学能力应该在小学养成?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

从在校学习的角度来讲,计算准而快是后续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多做计算练习。

计算(包括运算律的使用)就是一个熟练工种,想要达到高水准,必须每天定量做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力。

空间想象力对孩子学习数学中“形”这部分内容来讲比较重要,空间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多动手画图和制作实物模型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孩子一定不能“懒得动手”。

事实上,养成画图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学阶段学习稍复杂些的平面几何时,自己动手画一遍图,体验图形的生成过程,往往能够帮助形成题目条件使用方式的认识。

最终的能力目标当然要面向信息的提取、选择、联系、整合,如果说计算能力是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阅读能力就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面对孩子的“粗心马虎”

家长应该报以什么态度?

所谓粗心,往往是因为你的知识技能巩固工作没有做到位。

“粗心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对所学知识没有吃透,训练还不到位,操作不熟练,或是专注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在走神;

所以孩子说“粗心”,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辨析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粗心现象”。产生“粗心现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粗心”这一表象蒙蔽了,而 忽视实质性的问题。认为“粗心马虎是小事”,不仅堵上了自己改进和提高的路,而且很容易导致浮躁的学风,对学习态度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然,再优秀的人也不能保证任何事情都做到100%的完美。如果孩子“会而不对”的现象只是偶尔发生,家长总的来说还是应肯定和鼓励孩子的,不要太求全责备。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搞奥数竞赛?

关于奥数:有兴趣,才适合学。

奥数的好处是能够为你的头脑打开另一方天地。但是奥数一定不要为了功利而学,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学,虽然说学习并不完全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是长期孩子闹大人烦,起的负面作用足以抵消正面的效果。

而且,有事实证明没有学过奥数的孩子,只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学段中后期的数学成绩并不弱于学过奥数的孩子。

但是说到数学竞赛,那真的是,少数人的游戏。

现在取消竞赛加分的一个好处是,真正还能留下来搞竞赛的孩子都是好这口的。而且数学竞赛能搞到顶级的孩子,对数学一定有非凡的热情,他们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说的“刷题”。

适合搞竞赛的孩子,必要条件之一是真心喜爱数学竞赛活动,能够为此坚持付出;必要条件之二是勇于挑战自我,能够从挑战中得到享受;必要条件之三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至少要优于95%的同龄人。当然智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愿意让孩子参加竞赛历练一下,开阔视野,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不能保证有足够的付出,就不要指望能有多好的成绩了,也不要把搞竞赛作为主业。从结果来看,竞赛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常规学业考试。

做多少题能练好数学?

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而且要看你的“学好数学”定义在什么层次上。就常规课内学习而言,我们一般推荐孩子在学习新课时做两本同步练习册(包括学校作为 作业的一本),而且最好是一本中等难度的,一本难度稍微高一点点的(高一点点就好,不要太难),这样基础巩固和进阶提升可以兼顾。如果有“超前自学”的经 历,自学时已经做完了一本练习册的,那么除了学校作业外,再找一些单元检测题练练比较合适。如果想好好弄弄竞赛,那么至少也得十几本书打底才行(好多竞赛 生学过练过的书摞起来都一米多高)。

现在大环境很鄙视“题海战术”。我想说,“题海”或许不需要,但“题湖”可能还是得有的。

中低年级阶段家长比老师重要

第一,家长一定要主动配合老师的学习要求,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不当。

面对老师的要求,1/3的家长积极跟进,1/3的家长偶有配合,1/3的家长置之不理,这就是优秀生、中等生、薄弱生形成的原因。非常有道理。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只有在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才会最大,所以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在同一个方向上使力。

第二,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重要的话说三遍。)

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在家期间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这只能靠家长,不能靠老师。一般说来,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 2~4年的时间,而且一旦成型就很难再有大的改变(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方法是可以在每个阶段有意识地调整的)。如果家长抓住了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 面就不需要再为孩子的学习操很多心了;如果家长没有抓住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面想操心都无能为力了。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偷偷买了玩具,然后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让孩子写事情的经过。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个人带孩子很累,现在孩子又不省心,一个人感觉好委屈,就开电脑找到了育儿群,来找妈妈们诉诉苦。

本来他的孩子很老实、很乖巧,但是前一阵搬来了两个新邻居,邻居是从乡下来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邻居家的孩子有偷过家里钱的劣习。本来她觉得孩子有了新玩伴会开心一些,但是现在自己家孩子也跟着学从家里拿钱去乱买东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两个玩伴玩,但是又担心伤害孩子。很纠结,很矛盾。

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时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可有时我们又怕孩子长大了就会远离我们;有时我们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这位妈妈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过的快乐,跟着胆大的孩子玩锻炼孩子独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对手,会跟着学坏。

可能是我的两个宝贝现在都比较小,对于选择玩伴上还没有过多的经验,现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谁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气,但是对于那个烦恼的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九岁了,九岁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对的行为和错的行为他也能进行区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长时间呆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

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是属于自己的,当然玩具也应该自己选择,九岁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说除去上学、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影响应该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点影响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确的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当然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去帮助玩伴改正缺点,还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义感呢。毕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坏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为习惯家长没有培养好。

虽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小错误和不好的习惯,也不用太介意和纠结,只要孩子们玩的开心就好。当然最后我也建议那位妈妈,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让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可以让给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还手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孩子挨打了 ,要不要教孩子还手


这的确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一但处理的方法不对,孩子就不仅仅是身体上受苦,很可能在心理上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阴影,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孩子挨打了,到底要怎么办呢?记得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回家她挽起衣袖,指着胳膊上的一处牙印说今天被某某咬了一口。我当时很气愤,都没问事情的缘由就教她要怎么还击。她听了我的话问我,要是被老师看到了批评她怎么办?我说又不是你先动的手,就是警察叔叔来了也要问谁先动手的。她听了我的话,歪着头想了想说:同学要玩她手里的玩具,她不肯给,同学才会咬她的。我一愣,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孩子被欺负了,而是孩子刚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还没有适应,不知道要怎么去分享所得到的东西,也不知道在自己的要求没被满足时应怎么办?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我摸着她的头对她说:你现在已经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了,你要学会去分享,那样你才能交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孩子上小学以后,挨打就不仅仅是你打我一掌的事情了:挨打会有不小心的碰擦,会有无意识的打闹,也会有以大欺小的校园暴力。但不能每次都教她还手,还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把小孩子的矛盾升级成更大的矛盾,到那时他们就不会静下心来去想对错,只会以暴制暴,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碰到不小心的碰擦时你一句对不起,我一句没关系;碰到无意识的打闹时要接受安全教育的指引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碰到校园暴力时要及时的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能一味的忍让,那样终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当然,打不还口,骂不还手那是懦弱的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时还是遵循此理,必要的时候也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所以家长在碰到孩子挨打的问题时要先冷静对待,不要一来就指责孩子不对,那样会让孩子变的畏缩,胆怯,不自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有不好的影响。要学会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事情的经过,再和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以此让孩子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变得更加开朗,乐观和自信。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孩子被打,还不还手?这种事在孩子的童年多多少少都会有发生过,我认为家长对待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拆成两个问题来解决:第一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第二该不该还手?怎样还手?

孩子被打,为什么会被打?在这首先很多家长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打,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的孩子肯定没错,错的一定是“施暴者”。但是很多时候往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有错在先,先激怒到了别人,从而使得“施暴者”把自己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要先冷静下来,像文中提到的要以一个好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说话,先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慢慢的听完整件事情经过,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被打,觉得这点很重要,不然无法和孩子沟通。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后就可以问清楚孩子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问题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到了。觉得很多时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律师”家长,而不是“法官”家长。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顾虑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想法,这样才可以赢得孩子的信任,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导他能用正确的处理接下的问题。

找到了孩子被打的原因后,接下来的问题就相对的容易一点。但是会对孩子说明,使用暴力打人始终是不对的。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但是后来还是成为被打的,就要引导她将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先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而后看她的处理方式。我一开始不会先给孩子答案,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先会听听她的想法,或许她的想法会更好,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重在引导。最后还手,还是不还手,肯定孩子也会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孩子是单方面受到暴力被欺负,这个情况相对要注意了,现在很多童年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里多少会留下点阴影,或多或少对将来社交沟通上会有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平复孩子的心理顾虑,提起孩子勇气很总要,再遇到这类情况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同时和孩子一起看看一些“正当防卫”的事例,到最后找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是可以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的。

最终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学校老师不能看孩子一生。家长虽然不能提倡孩子被打就就要还手,但是可以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使用暴力只是一种最坏的方式。还是在日常生活帮助孩子更多的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孩子读书家长要不要陪读


如今,在很多学生家里,特别是在一些小学生的家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种情形——家长陪读。

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并签字;给孩子听写生字、陪着孩子预习课文;周末,孩子上辅导课,家长们不但风雨无阻地接送,还要“候”上大半天。还有的家长甚至放弃工作,举家搬迁,专职陪读……“陪读潮”波涛汹涌,令家长们疲惫万分。

现象

陪读累坏家长

自从孩子读了一年级以后,在事业单位业务部门上班的黄先生每天都要查看自己的手机短信,看看女儿的班主任都布置了哪些作业,最近几天有没有测试。每天晚上,黄先生和妻子不仅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给家长的“家庭作业”。

“一年级的孩子,语文老师不仅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并签字,而且要求助孩子预习、复习课文,其中包括学习生字、念熟课文、默写生字、背诵课文等;数学老师要求检查计算题后签字……”黄先生说,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以后,黄先生的妻子每天吃完晚饭,都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10时以后才有空忙自己的事情。“孩子刚上学时,不仅孩子不适应,我们大人更不适应。幸好我太太不用上班,要不然在单位忙了一天累得够呛,回到家还不能休息。”黄先生叹气道。

“家长不仅要签字,还要检查对错。”女儿读小学五年级的发廊老板张女士说,“有时教孩子认生字,教好几遍孩子都记不住,我就把字拆解让他认,还得编点顺口溜什么的,真是很头疼。”除了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外,一些家长常常要完成老师分配给孩子的其他作业,比如各种手工作业、小报制作等。

到了周末,家长们同样不得清闲。“我们周末还要送孩子上兴趣班,唉,比上班还累!”黄先生说,“星期六早上8点半就要出门,送女儿去青少年宫学习两个半小时的绘画;中午吃完饭,还要送女儿到一所小学学习两个半小时的拉丁舞。星期天上午安排了女儿去英语培训中心学习英语;下午是学习钢琴。因为孩子年纪小,都必须接送,有的时候还在教室外面等,这样周末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了陪读上面。”

态度

赞同:愿意陪读

与孩子一起成长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家长热衷陪读,说是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去辅导班学习,因为不知道老师教得怎么样,也不知道孩子学得好不好,所以,我就跟孩子一起进去听课。”星星的妈妈告诉笔者,“孩子太小,老师讲的内容,我担心孩子一时‘消化’不完。我和孩子一起听课,回家后也好给孩子辅导老师讲的内容。”

小影的爸爸也谈到:“不知道陪读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我知道陪读有利于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有利于督促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有利于自己和孩子多沟通,增强感情,还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想到这些好处,我就更愿意挤出时间陪读,陪孩子一起学习。”

家园共育《孩子对兴趣班少了热情,要不要放弃?》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