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若想让孩子讨厌,只须做到以下五点中的任何一点就可以了:
一、言而无信。
明明说好,做好了作业就可以出去玩的,但刚做完,家长又给增加了新的作业,让人看不到希望,所以,以后永远不会赶着把作业做完了。
有一位家长,来之前跟我们哭诉说孩子上课老跟同学说话,老师管不了了,就在讲台上放了一张课桌,让孩子在讲台上听课,但孩子在讲台上居然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跟下面的同学聊天!而且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对学习没有一点热情,课堂作业都不爱做,学校多次找家长,家长很痛苦。家长带孩子来我们这里以后,回去给我们反馈说孩子不够好,我们继续追问的时候,家长说:现在布置了作业,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了,但孩子完成了以后再给他多布置,他就不做了。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原先那么不爱学习,现在能够主动把作业做好了,家长还不知足,还要在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这样做,也许会让孩子对学习永远失去兴趣。
二、只看负面。
孩子不论有多少进步,就是看不到,只要孩子有一点不好,就会强调指出。孩子接受暗示的能力非常强,家长和老师们只要老强调孩子没有进步,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就说是碰巧的,孩子就真的跟您配合,会真的停止进步,让您心满意足。
有一位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经过沟通,孩子明显有改善。但家长仍然抱怨。比如,孩子原先十一点半睡觉,最后跟妈妈达成共识,十点钟睡觉。家长又来抱怨:孩子总是在差五分钟十点的时候才上床!孩子明明已经按照约定在做事情了,为什么非要没事找事呢?所以,孩子对妈妈意见很大。其他方面,这个孩子也在明显进步,但妈妈总是强调他没有进步。
看到并鼓励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但让家长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并加以鼓励怎么这么难?
三、以短比长。
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其他孩子的长处。老觉得别的孩子是完美孩子,他们身上都是优点,而这个孩子身上全是缺点。拿出这个孩子身上的缺点跟别的孩子的优点一比,果然如此。
有位家长,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会说,我们院子里某某孩子又考上重点高中了,某某孩子演讲得奖了……孩子说自己一听,就再也吃不下饭去了。
四、强势逻辑。
家长和老师会利用这种强势逻辑把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孩子身上。
比如,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跟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爬窗户被抓了,老师的逻辑就是:一定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怂恿学习好的孩子做的,其实恰恰相反。但学习不好的孩子百口莫辩。还有比如前面《孩子为什么被妈妈气得吐血》一文中提到的强势逻辑:我们家就是三口人,你爸爸没做,我没做,你说谁做的?!
五、喜怒无常。
家长和老师情绪化严重,让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要经常看家长和老师的眼色做事情,看到家长和老师开心的时候,就说几句开心的,但心里战战惶惶,身上汗出如浆;看到家长和老师不开心的时候,赶紧表现得乖一点,心里战战兢兢,身上汗不敢出。
比如,有家长自己想想心里烦了,就会跟孩子闹别扭,孩子的心声是:我妈妈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教育孩子不难,如果上面的情况五毒俱全,也许教育孩子就会难上加难。
五岁儿童的典型行为: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是与以前比较,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在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对她们将来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入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那会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有关五至六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适合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第二,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五至六岁儿童喜欢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有耐心,有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能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第三,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已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儿童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倾向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培养。但前提是这些兴趣是有益的,如果这些兴趣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去转移她们的注意力,逐渐使这一兴趣淡化。有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逼迫孩子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第四,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喜欢运动,这是家长最头疼的。殊不知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快速增长。所以,家长们,不要去在乎孩子的衣服有多脏,让她们自己去运动,但同时也应做好保护措施。
第五,做好幼小衔接。六岁儿童即将进入小学,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她们更好的保护自己。
介绍的这五点关于如何教育好五岁孩子的知识,需要父母们灵活掌握,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决用哪一种教育方法。
上期嘟嘟妈问,孩子心理素质差,接受不了不好的事,游戏输了或没有被老师表扬就会生气不高兴,这样输不起的孩子该怎么办?妈妈们认为,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专家则认为培养乐观的性格才能正视失败和挫折。
跟孩子玩游戏用点儿“战术”
潼潼妈妈:潼潼曾经对学字游戏非常感兴趣,可她赢了就很高兴,输了就会生气。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好胜心理。在玩游戏前,大人每次都要先跟孩子讲 “大道理”:玩游戏,可能妈妈获胜,也可能宝宝获胜,无论谁获胜,对方都要祝贺。如果宝宝输了,妈妈要鼓励宝宝:“继续努力,自己努力就会胜利!千万不能 哭,哭是没有用的。”做游戏时,为了让孩子记住他的“诺言”,第一次游戏妈妈一定要胜利,通常孩子因为刚许诺过,不会立刻嚎啕大哭;第二次游戏,让孩子获 得胜利,这时妈妈可以装做很不高兴的样子,比如说:我不玩了,我输了,我要哭了。这时孩子一般会运用“大道理”:妈妈,你说的,输了要自己努力,哭是没用 的。每次玩游戏之前,重复一遍道理,几次过后,孩子就学会这个“游戏规则”,就不会大哭大闹,而且会知道要想胜利,只能靠自己努力。
妈妈态度“温柔而坚定”
小麦妈妈:宝宝喜欢和我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但开始时她总要求我按她规定的出手好让她赢。我拒绝了,我告诉她:游戏有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 的想法来玩。当然开始时她完全不能接受,大哭大闹、诅咒威胁是难免的,到后来也会哀求。有时也想心软,觉得不要把孩子搞成这样。但转念一想,如果此时动 摇,就会功亏一篑。就是用那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我接纳你的哭闹,可不会答应你的要求。一次、二次,三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闹的程度小了许多,慢慢 的,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那就是,她也是要输的,哭闹改变不了结果。
父母别当孩子面“争强好胜”
满满妈: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让他明白,生活中不会事事处处如意。父母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露 出争强好胜的心理,以身作则教导孩子赢了不沾沾自喜,输了也不要乱发脾气、指责抱怨。父母要避免带着成人功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输赢,把孩子的“第一”和 “最好”看淡,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感受和体验胜利和挫折,不断地丰富自己。
让孩子总结输的原因然后奖励
笑笑妈妈:在小孩情绪低落时,家长要多鼓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比如,笑笑在绘画课上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就告诉他:“我们不可能每次将 事情都做到最好,上一次唱歌比赛,老师就表扬你很棒,虽然这次画画比赛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也会越做越好。”我这样说,既告诉了小孩 失败和受挫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时也鼓励他积极面对。大人和小孩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小孩,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奖励的前提是要 小孩总结出输的原因。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平衡小孩“输不起”的心态。
专家意见 家长别放大孩子的过错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凡事尽力而为”便可,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努力。当然孩子经历“输”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我们就给他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他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挫折和失败打倒。
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就得培养孩子不计较的心态。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能拿放大镜来放大他的过错或评定他的能力。那样,孩子便会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渐渐就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继而变得难以承受挫折。对孩子适当的正面教育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孩子遇 到挫折的时候,这样能从小为孩子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他面对挫折时仍抱有“盼望”与“转机”,孩子心境乐观也就更乐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不 “输不起”了。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不少与如何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的活动吸引了家长们的眼球。
吸引眼球的活动背后,折射的是对家庭教育的反思。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在工作快节奏的城市,父母们是否容易将对孩子的爱用物质来弥补?对于巨大的外来务工群体来说,乡愁的另一头牵着的是同样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在这个孩子的节日面前,与文艺汇演、物质补偿等相比,如何满足家庭教育最本质、朴素的需求,关注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显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接不过来的孩子
85后曹芸的女儿5岁了,在深圳呆了四五年的曹芸把孩子交给在老家的孩子外公外婆带。谈起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曹芸表示自己没时间回去,“外公外婆通常会买点东西给孩子,孩子就读的幼儿园会组织表演节目,到时我会打个电话回去”。
一周打两三次电话回老家的曹芸坦言,尽管孩子在自己回家时会比较黏她,但在电话中,孩子对在深圳的妈妈表现得并不亲热。对于距离造成的亲子关系疏离,曹芸很是无奈,对于未来打算,曹芸很茫然,“我们夫妻俩加起来每月5000多元,光生活费就要花掉2000多元,如果孩子过来了,吃、喝、上学等一个月可能要多出两三千元,而且学校也不好找,工厂离住的地方也很远,离企业近的房子,房租贵。再说,来了也没办法好好照顾孩子。”
跟对未来规划茫然的曹芸比,30多岁的李丽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的已经14岁,小的也有13岁了。由于夫妻俩一直在深圳务工,孩子只能交给老家的孩子爷爷奶奶带。
往年的“六一”儿童节,李丽都要给孩子买礼物,尽管孩子现在大一些了,这个习惯也保留了下来。她刚给孩子每人买了3套衣服,给儿子买了鞋子,给女儿买了钟爱的芭比娃娃,加上快递费,花了600多元,“确实没时间陪他们,买多点东西补偿他们”。
孩子在老家,李丽觉得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这也成了她每次给孩子打电话的主题。对于把孩子接过来的好处,李丽觉得除了能缓解自己的思念之情外,就是孩子能吃穿更精细一些,对孩子的学习监管力度更大一些。“唉,没办法啦。在家里读书不要钱,吃饭在学校免费。老人家70多岁了,不愿意跟过来,说不习惯。”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李丽两口子每个月拿到手的大约七八千元,两个人在厂里吃饭,每个月省吃俭用,能存5000多元。
小女儿想妈妈的时候会跟妈妈撒娇,说要到深圳跟父母在一起,心痛孩子的李丽也很想把孩子接过来,但却拗不过老公,“老公说过来租房贵,开支大,每个学期还要3000多元学费,两个孩子就要6000多元,深圳车多不安全,每天上下班也没有时间接送他们。孩子在老家,每个月寄700多元就可以了。”
末了,李丽深叹一口气,“现在多存点钱,过两年我先回去,老公在外面挣钱养家。孩子在家没人管怕学坏,我们那儿有些女孩很早就被撺掇着辍学,然后很早就结婚生孩子了。”
跟曹芸、李丽两位从事普通流水线工作的母亲相比,在一家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袁小姐对孩子在身边对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有明确的认识。她把在老家两岁多的孩子接了过来。“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爷爷奶奶带得很精心,但是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问题,性格养成上相对较弱,娇惯下孩子脾气比较不好,而且农村的教育环境也跟深圳不一样。”
袁小姐尽管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操作还并不十分清楚,“比较头痛,要靠自己学。”袁小姐十分关注身边朋友对孩子的教育,“我一个朋友,从小就训练孩子坐在BB凳上吃饭,从小讲亲子绘本,现在孩子非常喜欢读书。我也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但放在老家,根本没办法做这些。”
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无视与误读
这些形形色色的务工者对家庭教育的态度,让孟宏觉得十分值得研究。作为深圳市妇女教育讲师团和宝安区妇女教育讲师团成员,孟宏受宝安区妇联的委托,正在做一个关于宝安区劳务工家庭教育的调研。
孟宏介绍,随机抽样做的20多个个案中,以90后、80后偏多,不少被抽样者对孩子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这一部分群体很多是初中,甚至小学程度,只有一小半念了高中。一些留守儿童家长对于老人帮忙带孩子基本上还是满意的,能有个70分以上,通常会认为自己带孩子会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一些。”
与这一部分多在基层岗位的被调查者相比,孟宏发现企业管理人员情况要好很多。“这一部分群体对于家庭教育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些出于各种原因,没办法把孩子接过来,不能对孩子进行理想的家庭教育,这也让这一部分家长特别纠结、焦虑。”
孟宏描述,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预期,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效果,与父母自己的教育水平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有趣的关系。“做管理层的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预期高,但不代表一定能形成良性互动,过渡焦虑反而有可能形成反作用,让亲子关系趋于紧张。一线普通工人反倒对生活的满意度高。”
由于经常需要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光明新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周平原老师也屡屡看到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无视”、“误读”。周平原认为,现在还存在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由学校承担的现象,“家长认为我交了学费,那孩子的事情都是学校的了。也有一些家长特别是民办学校家长,群体流动性大,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也淡薄;也有一些家长比较极端,往往用打孩子代替所谓的家庭教育;也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往往用物质奖励来作为‘物质补偿’,但这代替不了亲情,也容易让孩子出现攀比心理。”
日常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让周平原哭笑不得的家长。一次,一名孩子父亲匆匆赶来听报告,他告诉周平原,自己是开公司的,平常生意很忙,这些事情以往都是家中老人在打理,这次自己是“替”他们来的。“替”字让周平原十分感慨,也让他意识到在不少家庭中家庭教育缺失的严重性。
在讲课中,很多家长反映,为什么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很活跃,能和同学打成一片,但是到了家中就不怎么跟家长沟通。“沟通”是周平原给出的“药方”。他用学校中老师的教学态度、情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进而影响到成绩来形容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情商重要性,“现在很多家长跟孩子谈心,一开口就是分数如何。在现有高考体制下,其实学习成绩也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要求成绩好没有错,但是落点应该放在如何帮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上,应该放在培养学习习惯上。”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事
周平原认为,现有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通过学校这个窗口向家长们传递家庭教育的信息,而那些孩子留守在老家的务工家长群体,则缺乏这个渠道,家庭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自修课”,“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社会在关爱留守儿童时,应该把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家庭教育认识、方法培养也提上日程。这是一个全社会的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长群体等多方面协力才能做好。”
深圳东西方社工服务社官田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宝安石岩艾美特企业社工项目负责人付钱香也有相同感受,“中国人比较内敛,不太擅长表达情感,最严重的一点是用物质代替感情交流。很多家长认为,我不能陪在你身边,你要什么就给什么。”她鼓励家长把孩子接到身边,“深圳的学校普遍比较重视家校合作,通过学校的窗口也会传递一些家庭教育的观念。”
对于政企校及社会组织如何联合开展劳务工子女关爱,付钱香有不少心得。从2011年到艾美特后,她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开展对劳务工子女的关爱。近年来,艾美特针对劳务工子女的暑期夏令营越办越成熟,在劳务工中也越来越有知名度。
暑期夏令营中既有被家长们接过来过暑假的留守儿童,也有在深圳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付钱香很明显地感觉到两个群体的不一样。“由于学生才艺与特长培养成本高,劳务工子女或因家庭经济条件,或因父母教育观念,或因农村教育落后等限制,多无法接受文化课程以外的才艺与特长培养,无法获得更为全面的教育和发展。很多留守孩子通常比较安静,表现出不自信甚至自卑,交流能力也没那么强。”
但正是这一群孩子,让付钱香感受到了内心的触动。她看到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年级大了,干活干不动了,希望你们能回来陪着我们,即使家里穷点也没关系,只要家人能在一起就好。”
由于距离,不了解父母的孩子有时难免叛逆。在暑期活动的参观父母工作场所环节,不少孩子受到了震动。一个孩子在观后感中感慨地写道:“爸爸工作很辛苦,我一定要节约用钱,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平时也要听话。”
家长们对于这种服务模式显然是满意的。“服务结束后,不断有家长(员工)前来询问明年是否开展暑期服务,若开展就仍接小孩过来,不开展的话就不把小孩接过来,演讲与主持班培养的学生回到学校后,有的担任学校晚会主持,这说明服务对于培养服务对象兴趣特长、缓解留守儿童二次留守和家长照顾等方面效果不错。”付钱香说。
对于家长们的期待,付钱香还记得,在去年母亲节的一次谈体会活动中,母亲们把自己的育儿经验分享交流,很多母亲表示并不期望孩子能大富大贵,平平安安就好。“留守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童年非常重要,亲子经历会影响孩子一生,我们通常建议家长们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接过来。”
付钱香和同事们计划今年过年前给要回老家的留守儿童家长做一次培训,“当留守儿童父母回到家时,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有效沟通很重要。对于刚开始几天该如何沟通、临别前几天又该如何沟通,我们要对家长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要进行资源的整合,最重要的是和企业密切合作及沟通,除了企业内部资源,政府、社区还有许多送服务到企业的项目,也可以合理地运用,作为工作人员,也需要敏感地察觉到行业多领域的资源。还要整合街道团委、街道义工服务中心及其整合的高校义工资源等,只有整合资源,才能让服务更多元和深入,让员工和服务对象更满意。”付钱香说。
■个案
母亲的家书
70后贺晓玲写得一手好字,从孩子上初二开始,她就坚持每个学期给孩子写两三封信。正是这一年,孩子从深圳回到了内地,开始了独立的寄宿生活。
一封封字迹秀丽的家书承载了拳拳慈母之心,落笔时的慎重也减少了电话交流时脱口而出的矛盾因子。在文中,贺晓玲会细分为尊重老师、用心学习、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饮食等各方面。“一个学期也不会写多,两三封,不能太多,不然会起反作用。”
用这种特殊家庭教育方式的贺晓玲是70后,从事人力资源。现在孩子17岁了,在老家就读高二,上的是寄宿学校,放假的时候会到亲戚家住两天,独立性很强是不少人对这个孩子的看法。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回去后能独立生活,贺晓玲和丈夫煞费苦心。贺晓玲的儿子当时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过一段时间,而隔代教育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快要上小学之前,爷爷奶奶还在喂饭”。
对于儿子的自主性忧心不已的贺晓玲把孩子接过来,从一年级开始跟随他们在深圳,直到初中二年级才将孩子送回去。“没办法,必须面对异地高考的问题,老家的教育也还可以。”洗衣、做饭、一个人做计划出行;小学一年级开始,还不太会说普通话的孩子要步行十多分钟自己去上学……贺晓玲和老公想尽办法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测试了很多次才敢把孩子送回去。
解决了孩子的自主生存问题,孩子也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思想动向也难以掌握。刚开始会通过打电话来交流,有些话说多了几次后,孩子不愿意听,家长孩子之间就容易起冲突。”贺晓玲坦言自己也遭遇过家庭教育的“沟通”障碍,后来想出用写信代替电话说教的方法。
在信息快速消费时代,动动手指头就能听到对方声音,什么事都是用发微信、发短信代替的年代,一封手写的家书带来的作用是明显的。班上独一无二的家书,妈妈一笔娟秀的字迹,让儿子在同学中觉得颇有“面子”。开心的儿子在电话中会问妈妈的字是怎么练的。对于妈妈的家书,贺晓玲的儿子都珍藏起来,妈妈讲的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儿子也记在了心里。
放下家长架子的妈妈,和儿子成为了什么话都可以谈的朋友。贺晓玲笑言,自己有时会跟儿子讨论起早恋的问题,“孩子进入青春期,自然会产生对异性的好感。我跟儿子说,妈妈不是反对你早恋。有时我还会问他有没有喜欢的女生,人家有没有优点。但是要引导他,提醒他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贺晓玲也会找孩子钦佩的事业成功的舅舅、表叔等长辈去学校看看孩子,“让他身边有榜样,有动力。”
高考后自考了成人大专的贺晓玲,在家庭教育上也注重学习,经常会找一些有关青少年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看,也注重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有时会回去看孩子爷爷奶奶。”让贺晓玲欣慰的是,孩子跟爷爷奶奶的关系很好。“在物质上该有的也不会缺少,比如手机是必需品,但不会是名牌,有基本功能就好了。”
深谙“堵不如疏”的贺晓玲最大的希望是孩子能够健康安全成长,“至于未来他的发展则不是父母能够掌控的了。父母能做的是尽量培养他的良好习惯,让他做个有责任心的人。”她强调,即使孩子不在身边,家长也要注意与学校教育的互动,“不能把孩子放到学校后就不管了,作为家长,一定要密切与学校老师的联系,这样有利于掌握孩子的学习思想动态,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作出调整。”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交流是必须的方式,正确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因此家长应该多注意日常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方式的使用。下面来考虑一下吧。
通过积极的言语交流,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提问习惯,激发孩子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提高思维能力。
家长要善于提问,所提问题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言语发展早期应当多提问类似“要不要”、“好不好”的问题,重在引导孩子参与思考和表达。
家长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时机。当孩子兴致较高时,可以就当时的情景事件提问,所提问题要接近生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要具多样性。有些家长翻来覆去总是几个问题,比如“想我了吗”“爱不爱妈妈”之类,孩子只是习惯应答,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当孩子提问时,及时应答最重要。有些家长应答较为迟钝或不耐烦,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训练,还可能影响其个性发展。
生活中的提问和应答尽可能以自然发生的形式进行。家长要放下教育者的心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必过于关注教育性,总担心自己的回答有错;也不必刻意维护权威,不懂装懂,这不仅会误导孩子,也是自身心态偏差的体现。当然,在进行某些教育之前,家长也可以事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哦。
家长应该多注意一些方法的使用,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家长可以多参考一下这方面得内容,帮助矫正方法的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这样的方式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很乐意的。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去做的五件事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以说,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爱孩子没有错,但千万不能过度,过度了就变成溺爱了,我们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如果孩子有以下几种行为,一定要制止,绝不能手软。
一、得不到的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给家长的建议:对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让他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已经对小朋友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同时,让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他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并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呵护和安抚被咬的孩子。从而令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进而自觉摒弃攻击性行为。
二、见了玩具就走不动
在超市,你拒绝买芭比娃娃,女儿却紧紧地抱着不放,任你怎么解释也不松手,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给家长建议:对孩子表明你的态度:今天不买玩具,撒泼、哭闹也没有用。
如果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无理取闹,不妨置之不理,继续选择其它物品,或者佯装离开,任其坐在地上哭。妥协是不明智的,否则孩子的任性将变本加厉。等孩子冷静之后,通过讲道理或讲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欢,撒泼、哭闹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讨厌。
三、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给家长的建议: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该睡不睡
晚上10点该睡觉了,孩子却把娃娃和毛绒玩具摊到床上,继续玩闹,不肯睡觉。
给家长的建议:指指墙上的卡通挂钟,示意孩子到就寝时间了,告诉他按时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上学不迟到。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上床,他们永远没玩够。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养成。所以,无论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办法拒绝。
五、说谎
6岁的孩子施展“武功”,将花瓶摔得粉碎。当妈妈问起这事,他却说是家里的猫干的。
给家长的建议: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以此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孩子说实话后第一时间“拥抱”他、表扬他。
6、7岁以上的孩子明知说谎不对,却为了逃避惩罚而为之。如果你相信他的话,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长了这一恶习,以致他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