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幼儿学前教育的4大陷阱吗?

02-24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您了解幼儿学前教育的4大陷阱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记者最近走访了一些小学以及一年级新生家长,了解到,哪怕是最普通的公办小学,在二期课改后,在新生入学的家长会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拼音也要有一定的基础。家长们注重孩子的学前教育也已是趋势。但很多家长,只有孩子到了高年级,回头看,才会发现其实他们当时所做的学前教育努力,陷入了不同的陷阱。但就算是意识到了,往往也很难再有机会来纠偏,因为年轻父母大多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陷阱,从而可以避免在先:

1.现在,大部分妈妈给孩子选择学前班,如识字班、拼音班、英语班等等。价格昂贵不说,有时还不在家附近。花在路上及堵车的时间,累计起来,非常的惊人。且还不论很多父母全程陪同,等在教室外所耗费的时间。

2.学龄前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一对十几甚至几十个小孩的学习方式,很难确保孩子的持续集中注意力。孩子们更多的是喜欢一些老师亲和的教学方法或者有很多同龄的玩伴。至于学习效果好坏,就无从考察了。

3.授课式的学前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学习胃口,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任务,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升上小学后都起到长远的影响。

4.最关键的是,没有培养起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这一点,对大一点孩子的家长来说,都深有体会。因为随着小学,初中,高中,孩子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和其是否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及习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M.Yjs21.Com

其实,学前教育没有对错,关键看家长采取什么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寓教于乐是根本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而且是可以自己主动学习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学前教育未来九大趋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主要有两大看点:

一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要超越部门本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深市场化大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措施探究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紧抓社会重大关切,教育被放在了民生部分的第一个重点,当下义务教育的普及已经深入人心,“学前教育”成为一个新的令人关注的焦点。“入园难”、“入园贵”、“小学化”等问题突出。

一,学前教育市场蕴育投资机会,提早布局方能赢得先发优势。

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外教育培训行业的融资案例多达67起,位于23个行业中的第八位,成绩裴然。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融资案例10起,包括学前教育、K12(12年基础教育)。

无论是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还是行业自身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教育产业展现出褶褶生辉的光明前景。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产阶级的消费开支第一项为基本生活保障的食品,第二项大开支即是教育消费,占到整个家庭消费总额的15%-18%。

2013年3-6学前幼儿毛入园率为67%,还是接近33%的孩子没有入园,也就是有1868万幼儿没有入园,还需建设10万所幼儿园才能解决所有孩子入园的问题。如果人口微调或放开二胎的话,入园的幼儿可能还会更多。需要的幼儿园将会更多。其中占据我国学前教育产业六成以上市场份额的民办教育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

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公办幼儿园难以承担起3-6岁全体幼儿的教育,更何况还有3岁以下全体幼儿的教育。市场的空缺为民营学前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产业必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意欲在教育产业谋求发展企业谁能更早抓住机会布局,谁就能够赢得先发优势。

二,联优,分享,互助,整合发展是学前教育必走之路!

学前教育在市场化大背景下发展,利弊明显,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国幼教联盟提出的联优,分享,互助,整合共赢无疑是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

优质区域资源整合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们不难发现,学前教育行业已经走进历史的转折点。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全国或区域龙头会崭露头角。全国幼教联盟就是在内外双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他们正在探索实践着我们学前教育行业喊了很多年的想法,为千千万万区域中小机构点亮希望之灯。幼教行业需要抱团发展,需要增加抗风险能力,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为基层员工提供一个更美好的愿景,整合是恰如其分,也是生逢其时。

三、拒绝被同质,寻求特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未来,单凭质量求生存是很难的,因为现在幼儿园越来越多,同质化严重,所以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一定要“以特色求生存”,办出其它园没有的,与自己的特色相匹配的质量园,体现自己幼儿园特色的质量,这样的幼儿园才会更有前景。

全国幼教联盟强调,抓住机遇,回归教育本质,坚持特色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全国幼教联盟共同出力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幼教年会的主题就是:新常态、新格局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幼儿园品牌营销、宣传意识很重要

未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无论公办民办都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是:今后倘若大量幼儿园市场化,家长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一所幼儿园能否得到家长的认同成了能否生存的关键。

而从现今中小学名校热现象,可以断定幼儿园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必将面临同样的趋势——在幼教领域:我们知道有谁?

全国幼教联盟强调,品牌化应是幼教发展的必由之路,习惯做而不说的幼教人需要影响力保驾护航。同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幼教中国·影响力产品大型公益评选和表彰”这份名利双收的平台不容错过。

五、学前教育+互联网思维很重要。

很多人还没真正理解互联网+的深刻含义,就轻易将学前教育发展归纳为互联网+学前教育,小编认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错误理念。

互联网+是马化腾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中提出的互联网生活化概念,而放到我们学前教育行业,应该是专业+互联网。

万变不离其宗,学前教育的专业内容是行业生存的一大命脉,当然在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未来大量幼教机构将走向独立,其生存状态也将从依附依靠当地教育部门或者幼教集团转向专业化平台,同时,也将会有更多机会构建自身品牌。各幼教机构应抓住这一机会,提升自身品牌竞争力。

六、学前教育缺钱,但投资思维也很重要!

学前教育行业虽然是热门产业,但是谁都不能规避的现实是他存有大量的资金缺口。这也是很多风投瞄准学前教育行业的关键因素。

幼教行业的庞大市场和高额利润必将催生一个高速发展的教育集团。据投资中国数据分析,2006年-2011年期间教育培训细分行业融资数量最多是学前教育行业,占总比例的21%。但在目前上市的几家教育培训机构中,仅有诺亚舟的主营业务为学前教育(上市后转型进入学前教育行业)。预计未来3年之内,资本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出口问题将会成为行业命题。

全国幼教联盟强调,要做资源配置者,需要进行投行思维训练。

七、幼儿园与教师地位正发生变化,由组织强势转变为平等互惠共赢。

合伙人模式的兴起,正在弱化雇佣、聘用这个概念,快速通过合伙方式组建团队,将会席卷幼教领域,特别是民办园,成为新型的组织模式。幼儿园不能简单以自己的视角和雇主的姿态去招聘与使用人才,必须学会俯下身来,去理解人才,更好为人才发挥价值创造空间,才能更好打赢未来的战争。

全国幼教联盟就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成立的,他强调联盟成员以非常少量的付出,多种方式参与,成为中国最具潜力、最具专业、最纯正的学前教育机构联合创始人之一。

八、优质资源获取成本降低。

现在手机终端被普遍使用,微信朋友圈、各种APP已经成为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幼儿园可以通过自己的客户终端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信息分享,实现教师与家长的适时沟通互动。可以断定,未来,幼教领域优质资源获取成本会降低,甚至会实现免费共享。

全国幼教联盟强调,联合幼教优秀资源,分享优秀经验或资源,相互帮助发展为成立宗旨。

九、幼儿教师角色再造,高素质幼师紧缺。

未来,教师将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教师形象,教师群体将会更加多元化,其中有主讲教师,有辅导教师,有助教,甚至还有“导演(教学设计专家)”、“舞美(课件设计专家)”和“道具(教学资源专家)”等,而其中每一个人因为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所以也才能更加专业化或职业化。

您了解孩子第一次学习的过程吗?


为什么第一次接触知识的学习过程特别重要?其实核心的问题在于,第一次的学习过程对是否“学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价值。在我们对孩子的观察中,有三件事情我们经常认为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正是这三件事情,让孩子的学习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那就是“学过”,“学会”和“学懂”。

我在课间的时候,经常听家长问孩子一个问题:老师上课讲的这个你以前学过吗?往往那些上课比较活跃的孩子会说“学过”,我曾经在xx地方看过。这就是“学过”的含义。学过,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印象,有没有曾经见到过。而孩子对于“学过”的理解,也是“是否有印象”,这种印象,是一个“模糊匹配”的概念。比如说行程问题有若干类型,如果你问孩子“你有学过行程问题吗?”大部分孩子都会说“学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匹配“行程”两个字——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无论你问什么知识,孩子的回答往往都是“学过”。

其实我们都知道“学过”是没用的,于是就出现了“学会”的概念。由于家长都不是专业老师(即使家长是数学老师,但是不是语文老师啊……),所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学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为学会,考试成绩不好,就是没学会。这种方法简单粗暴,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判断是否学会,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考试是一个综合的考察过程,除了是否学会之外,身体状况和心情也会对考试结果有比较大的影响。“学会”也包括学会知识和学会考试。就像我大学上新东方,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在读不懂一篇文章的情况下可以做出阅读理解题。于是我做阅读理解的正确率提高了,这叫“学会考试”。

我们可以看到,在功利的模式下,如果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速成”和“提高成绩”,最终一定会选择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观察中,这样的老师并不在少数。如何让孩子“学会”?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说,“把这句话记下来,然后背下来”。我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一章,研究了一些简化计算的方法,我分享给其他数学老师后,许多老师觉得我给出的几个结论非常好用,上课就让学生背下来——算判别式,可以直接默写。这样做的好处特别明显,学生计算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学会”了。

那什么是“学懂”,结合昨天谈到的“第一次”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关注接触知识的第一次的原因。我们先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学懂”的感觉——一种恍然大悟甚至是醍醐灌顶然后就觉得自己前面若干年都被骗了的感觉,如果用时髦的话说,就是那种“毁三观”的感觉。在这一点上,不可否认,国外的很多科普节目做的很好。我算个思维比较变态的人,我经常琢磨,这飞机在天上飞着,要是突然掉下来了怎么办……后来看了一些国外的纪录片,我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飞机在天上飞的好好的,是不会掉下来的,如果掉下来,一定是由于“升力”不够,而“升力”不够,则是因为翅膀不够大或者速度不够快。什么叫翅膀不够大?比如说倾斜太厉害,或者是机头太高或者太低,都是相当于减少了翅膀的面积;而飞机迎风面过大,则可能导致速度变慢,速度变慢升力不足,也会出现掉下来的情况。你看,我刚才的解释中没有用到什么“伯努利原理”或者“流体力学”这种话,而且我写不出任何一个物理公式,但是我可以把“飞机为什么飞的好好的会掉下来”这件事情解释明白了。

那么,学懂是否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呢?我作为一个大学非理工专业的学生,基本没学过物理,但是我相信一点——任何知识都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总是可以用一个合适的路径理解那些复杂的知识点。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张图告诉你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什么”——这就是让人真正“学懂”的东西。我们学懂一件事情,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本源、本质或者是内部逻辑,而对于一些细节,则还是需要深入学习的。所以,学懂反而不建立在必须有非常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我们的逻辑思维是否缜密,是否能够按照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问题。

我来说一个我觉得最失败的教育,就是驾校。可以说,在驾校,没有人学懂了怎么开车。我记得我学的时候,在学移库的时候,教练直接写了几句话,什么情况下往右打满,然后到哪里停。所以一旦中间出现任何意外,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调整,而教练这个时候只是大喊“你少打半圈轮就好了啊”——我连原理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少打半圈轮”。这就是典型的“学会”但是“没学懂”的案例。后来我自己琢磨,看别人各种崩溃的状态,终于领悟(我确实是自己领悟的……)了在倒车过程中方向盘和车行进路线之间的关系,于是后来就完全没有理会教练的那些“口诀”——事实上我后来也教过一些人怎么倒车,我发现只要讲清楚原理了,大家都会自己调整了。于是他们都说我应该去驾校当老师……我只能说,让学生“学懂”真的比“学会”要重要太多。“学懂”之后,大家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会被释放。

在学生这里,道理也是一样的。一个学生可以“学会”,学会之后就能做题,但是到了考试就会忘记掉。和学车的道理一样,过几天就忘记了“在哪里要打轮来着”。而如果“学懂”了,即使忘记了具体的知识,也可以去想,去思考。有些同学有这样的问题:一道题,第一眼看到会,就是会;第一眼看到不会,多半就想不出来了。这也是“学会”和“学懂”的区别。很多老师提到的“孩子给家长讲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证明“学懂”的方法。

上海的学前教育


英语教育绝对是超前,一般家长在英语上的投资一年大约在5000~1W之间,EF,夏恩等外资大牌培训中心比比皆是,1节课的收费在100元左右,小班上课(5~6个孩子)。

几乎所有的知识课程在幼儿园都是选修课,例如拼音,识字,思维训练,绘画,算术,琴棋等,需要单独收费。

几乎所有幼儿园都是1餐两点,下午4点放学。一般没有早餐,如有也要另外收费,一个月大约100元左右。晚托班一般到7点,一般无晚餐,有的话还要单独收费,因此晚托班价格一般在120~250之间。虽说晚托到7点,可是常常6点多就没人了,我到家时间在6点40分左右,因此儿子常常一个人和门卫大爷混在一起。在上海如果家里没有老人,最好有保姆,住家保姆价格大约1500~2000左右。

没有学前班,幼儿园大班下学期会开设幼小衔接教育,但作为兴趣班单独收费。

好的幼儿园非常注重电脑教育,打字,绘画,学做PPT。小学一般要求家里配备电脑,打印机,因为作业通常在网上布置。

有条件的父母对于孩子培养非常愿意花钱,我儿子幼儿园班里26个小孩,周末基本可以在琴行及英语中心碰面。

在上海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中国其他城市!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作者辨析“学前教育”之“学”的内涵,认为其无论是指“学校”还是“学制”,“学前教育”概念都难以成立:如果是指学校,幼儿园已是学校,如何可称学“前”;如果是指学制,很多国家已将幼儿园纳入学制体系之内,其也并非学“前”。因此,该文的结论是:“学前教育”作为学制中的一个阶段、人才培养中的一个专业以及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学科,均名不副实,宜代之以“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的“学”是指“学龄”

实际上,“学前教育”之“学”不是指学校或学制,而是指“学龄”,“学前教育”的本义是“学龄前教育”。

“学龄”和“学龄前”都是历史概念,在近代以前并不存在。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的重要规定之一是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即应当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这就出现了“学龄”概念。至于“学龄”从几岁起,各国规定不一,但通常是在5—7岁之间,而以6岁为多。之后,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对人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不应满足于从“学龄”起或在“学龄”中,而应前推至“学龄”前,甚至出生时。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母亲离开家庭外出工作,社会上出现了照管和教育幼小儿童的机构。以往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的儿童早期教育,逐渐被社会化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取代,因此逐渐形成了“学龄前”和“学龄前教育”概念和实施规则。

幼儿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

杜威认为,学制体系中各个阶段、各种类别的教育机构各有宗旨,如幼儿园的旨趣是“道德的培养”,而小学是“实际的功用”。同时,杜威批评这些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整体性和连接性。但是,这些教育机构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一些功能和目标定位。例如,针对当前我国常见的将小学低年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以及计数、算术等)下放至幼儿园实施的状况,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加禁止,以防过早增加幼儿课业负担,妨害其身心健康发展。可见,作为学校教育最初阶段的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宗旨方面完全不同,将幼儿园也称作“学校”并不妥当。总之,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机构(严格地说,是保育和教养机构),但并非学校。

幼儿园因是“学”之前阶而被列入学制

既然幼儿园不是学校,为何被列入学制系统?从逻辑上说,写进学制的所有部分,都应当是“学”(学校)。学制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办学规定和依据,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在学制系统中得以体现。幼儿园进入学制系统,体现了人们对“学龄前教育”作用和意义的充分认识。然而,幼儿园又是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其目标主要是保育,而不是教育。因此,幼儿园向来与大、中、小学校有所区别:幼儿园阶段并未进入义务教育范畴;幼儿园不像大、中、小学那样归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而是可以归属于教育局、妇联、民政部门甚至地区街道;幼儿园也从未像中小学校那样划分为年级,学校的年级序列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尤为重要的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像中小学校那样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身体和心智,为之后的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幼儿园之所以被列入学制,并非因为其是“学”,而是因为其是“学”之前阶。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不能相互取代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内涵存在某些重合,但差异也很明显。“幼儿教育”更多地是从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对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教育作出界定,其主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学前教育”更多地是从学校教育的立场对儿童的教育阶段作出界定。“幼儿教育”更为古老,人类早期对幼小儿童所施行的教育影响即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在近代出现“学龄”概念后才逐渐产生。“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关注的都是幼小儿童的教育问题(3—6岁甚或0—6岁),但“学前教育”是从当下的幼儿教育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前一阶段、是从有利于幼儿未来接受学校教育的立场考虑幼儿教育。可见,两个概念存在区别,所指有所侧重,无法相互替代。比较而言,“学前教育”内涵更为丰富,蕴涵如下理念——对儿童的教育——“学龄前”与进入学龄后应整体地、有差别地予以考虑。因此,不能用“幼儿教育”概念取代“学前教育”。事实上,二者也无法相互取代。

我们应当严谨、明晰地使用“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这两个概念。笔者曾看到名为《中国学前教育史》的著作,如果该书仅反映中国近代产生幼儿园以来的教育历史,可谓名副其实;如果该书是从中国古代说起,那就是以今铸古,因为“学前”一词始出于近代,而以《中国幼儿教育史》作为书名,不仅更贴切,而且可以涵盖古今。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如“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说法就不妥当,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并没有相应的“高等教育”,而只有“大学”与“小学”之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 你了解吗?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二是需要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三是需要规则。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四是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家园共育《您了解幼儿学前教育的4大陷阱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学前教育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