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标签,温柔的禁锢

02-26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美丽的标签,温柔的禁锢”,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恰逢有外地同学出差来京,于是几个昔日的同窗好友相约叙旧。已为人父为人母的都带来了自己的心肝宝贝,谈论的话题自然要涉及事业、家庭和孩子。

“我们家孩子可聪明才智了,什么东西一学就会!” “我儿子挺乖的,从来不顶嘴,也不跟人打架!” “我们那个,就是爱画画,跟个小画家似的!” “我们家孩子学习挺好,总是100分,一点儿也不用我操心。” …… 年轻的父母们热烈地谈论着自己的孩子,不时用各种选举给自己的孩子贴着标签。

一旁的小家伙们玩儿得有声有色,“战争”时不时地冒出来。 突然,“砰”的一声,不知是什么东西抻在了地上,打断了大人的谈话。原来是我给好友的男孩儿明明买的一个小毛毛熊引起了争执。一个孩子想要明明的毛毛熊,明明不想给,另一个又非得要不可,几番争执不下,想要的孩子于是挥起了拳头,打倒了明明,抢去了毛毛熊。看来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可没想到,明明从地上爬起来后,只是有些委屈地站在一旁。“明明,你怎么不去把毛毛熊抢回来呀?”我很奇怪地问。女友抢先开导着儿子:“明明乖,听妈妈话啊,好孩子是不和小朋友打架的……”明明含着眼泪没有说话。 “去,把毛毛熊还给弟弟!”父亲在严厉地教训动动武的儿子,那男孩子一面听,一面恋恋不舍地玩弄着抢来的毛毛熊。看来他是不会轻易让出毛毛熊了。 “好了好了,小孩子淘淘气,没事儿,明明说把毛毛熊送小哥哥玩儿了。别训他了,让他去玩儿吧。”女友的几句话使这场“战争”硝烟散尽。 聚会在浓浓的同窗情谊中结束了,我的心却不能平静。明明在妈妈“好孩子”、“乖孩子”的鼓励中放弃了捍卫自己的权利,那份不情愿却隐藏在无声的迟疑之中。小小的孩子,压抑了自己本不过分的愿望,为了做妈妈的“乖孩子”、“好孩子”,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淘气包”、“贪吃鬼”、“泥猴儿”这样的“坏”标签夸大了孩子的据点,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因此尽量避免使用这们的“坏”标签,而改用“聪明宝宝”、“好孩子”、“乖孩子”、“语文能力特强”、“杰出的小画家”等等的“好”标签来称赞和鼓励孩子。放弃负向标签本是一种进步,可是一味地贴这些“好”标签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好”标签往往是父母的过高期望,这种期望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好孩子”被人打了不能还手,“小画家”不得不放弃游戏时间不断地提高画技,“爱学习的孩子”不敢放心大胆地玩上一天,“总得100分的孩子”得时刻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考99分。稚嫩的心上总是紧绷着一根弦。 即使“标签”所标定的内容适当,可能也只是父母对孩子某一方面的看法,并非孩子真实的情况。

孩子年纪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可能,但是,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差,他会为了维护“标签”的内容,推动一些有用的东西,丧失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语文能力特强”的孩子可了很喜欢体育或数学,那个在父母眼中是“杰出的小画家”的孩子可能语文能力也不差。也许父母的善意鼓励和称赞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不贴标签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不表态。做对了要表扬,做错了要纠正。只是无论肯定、鼓励还是否定、批评,最好都是就事论事。让孩子感到你是在评价他做的事,而不是评价他这个人,因为孩子还小,贴什么标签都太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别急着给孩子贴上“被欺负”的标签儿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吃半点亏或受到半点儿委屈。院子里有很多小孩,经常听婆婆和妈妈讲她们各自院子里小孩的事情。发现很多家长都把孩子看得紧紧的,见到孩子稍微有一点儿纷争就开始护着各自的孩子,结果孩子的纷争却不禁意间升级成了大人之间的“战争”。

也经常听身边很多人对一些事情感到疑惑,他们会问:“如果把孩子培养得彬彬有礼,不去打人,别人会不会欺负我家宝宝?”于是告诉宝宝:“如果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或者是:“如果别人打你,你就告诉我!”

又或者他们会问:“如果我家宝宝乐于分享,那么,在那些自私的孩子面前会不会吃亏?”于是告诉宝宝:“千万不要把东西分给XXX,要不你就吃亏了。”

又或者,有一天,宝宝被其他宝宝打了一下,哭了,他们就会直接了当的说:“不要欺负我家的宝宝!”

......

他们这样做自以为尽到了保护宝宝的义务,实际上却在无意间培养了一个自私自利又窝囊的孩子。

究竟什么算作“吃亏”?什么算作“被欺负”呢?

恐怕成人和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吧?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听到大人说,他“被欺负”,实际上等于是毁了一个孩子,特别是当他的亲人经常这样对他说的时候。实际上,在无形间也给他贴了“容易被欺负”的标签。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这样的暗示着,恐怕,他也会经常考虑自己是否又被欺负的问题,那么,他还能勇敢、无畏的面对着实际上微不足道的纷争吗?

在我看来,世间有很多成年人,他们慷慨、正派,却又从来没有人敢触碰他们的底线;也有很多成年人,他们小家子气、自私、粗鲁,却照样经常被人欺负,且被人鄙视。

这就是,我在之前所说的,为什么不赞成大人教孩子“回打”或“以同样自私的态度面对这个社会”的做法。

毕竟,天涯何处无芳草,为何一定要将视野锁定在“被欺负”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呢?

虽然,看了无数类似的文章,可是面对在自己的孩子添翼身上的时候,依然有些素手无策。随着添翼的成长,他也渐渐地开始接触起与他同龄的小朋友来。

和添翼接触最多的小朋友是楼下的比他大2岁整的小朋友乐乐。乐乐虽然刚满3岁了,但依然还处于比较自私的年龄。他的奶奶又住在传达室,所以下了楼,他总是以“老大”自居,什么东西都不愿意给别人碰一下。

虽然在楼上,乐乐对添翼非常友好,可是下了楼以后,小家伙立马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次,看到乐乐的自私举动,我就会感到为难。有时候也在想,是否要为了添翼,亲自出手和乐乐“谈判”,要他让点东西给添翼玩?还是,当他自私的时候,拉着添翼,对他说,过一会儿再找他玩?

直到后来的一天,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添翼处理这件事远远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

那一天,可可、乐乐和添翼都在楼下玩。乐乐一个人在玩一个大纸箱子,奶奶们给了可可和添翼一大把长豆角,让他们抓着玩。结果,乐乐看到弟弟妹妹拿到了长豆角,不高兴了。跑上前去,就狠狠地把长豆角从他俩手里夺了出来,然后又“自私”地塞进了自己的大纸箱子里。

一般时候,大人们见到这种情况多少有点儿想插手,可是,那个时候,奶奶们都在忙着择豆角,没有一个人顾得上这几个娃。没想到,被抢走豆角的添翼,非但没有生气,还很高兴的捡起了地上和可可姐姐手里的豆角,径直走到了乐乐哥哥身边的大纸箱子,把豆角一根一根的塞了进去。

于是,乐乐没辙了,开始和添翼一起玩了起来……

原来,很多时候,大人看上去很为难的纷争,也可以用其他途径很简单的化解。看到了添翼对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不由得增加了我对一些事情的无限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被“欺负”呢?或许,我们过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孩子如何被“欺负”这件事情上面,而没有引导他们掌握更好的处世技巧。

以前,也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个孩子经常被班上另一位个子高的同学打,后来,家长没有为他出面,而是让孩子自己想更好的解决办法,结果,孩子和那个高个子同学成了朋友的故事。

其实,孩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单纯,有时候,之所以孩子会被人欺负,是因为我们把欺负这件事情看得太重而远远超过了欺负本身。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孩子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因为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中会潜移默化的被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所影响。

再一个,就是多和孩子谈心。每天放学回来,多关心一下孩子一天之中所发生的事情。当他觉得自己被欺负的时候,好好开导他,让他的心豁达起来,再通过聊天,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处理问题的还需要是孩子。毕竟,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即使我们再能干,也只能保证他的前半辈子,后面的路还需要他自己走。与其帮他一时,不如让他自己多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将事情处理得越来越完美。

别给宝宝乱贴标签


“宝贝,你真胆小!”“你怎么这么慢?”“你就是不认真!”……看似一些很平常的评价,对于敏感、吸纳期的宝贝而言,却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宝贝成长不利。我们该怎么做呢?

别着急给孩子定性。说通俗点,妈妈的行为就是在给孩子定性。对于大人,我们尚且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何况孩子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小小性格初见端倪,这样消极的评价,只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有害无益。

小心“标签效应”。有一本书叫《水知道答案》,书里展示,经常受到赞美的水会形成美丽的结晶,而总是收到诸如“笨蛋”这样消极评价的水形成的结晶凌乱而破碎。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作为家长

,要想让孩子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一定多赞美他、多表扬他。

跟孩子沟通多用正面词汇。例如,把“胆小”换成“大胆点”“勇敢些”,把“脾气大”换成“嘘,小点儿声,妈妈愿意听!”把“贪玩”换成“游戏时间到了,我们该回家了”等等。

给孩子一个“冷静时间”。当孩子任性耍赖或行为出错时,妈妈不要着急批评教育或者出招,不妨给他一点时间冷静一下,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情绪平复,然后帮助他分析事情的对错,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不要反复强调他的做法有多么错误。

把孩子当成你的朋友。当你忍不住发牢骚时,请把孩子想象成你的朋友。想想对自己的朋友,你会说出“讨厌”“笨蛋”“可恶”这样负面的话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尊的个体,有权利要求你平等地对待他。

如果你贴标签的做法已经伤害了孩子,请找合适的机会用“拥抱治疗法”来消除孩子心中的阴影,为自己给孩子带来的无意识伤害真诚地道歉,并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赞赏。

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我曾经认识一位相当值得信任、很诚恳的人,她开了一门儿童行为的课程。有一次在某个场合,她告诉我,她学得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不是孩子顽皮,孩子是好孩子,他不过做了一件顽皮的事。”

父母一旦告诉孩子,他们顽皮、自私、懒惰、肥胖、愚蠢、粗鲁、好管闲事、粗心大意等等,你就是给孩子贴标签。如果他们认同这种标签(他们为什么不信呢——我们训练孩子要相信父母的话),他们的行为也会如此反应。他们会认为,“我根本不需要努力,我知道我很懒惰。”或者,“我有什么好在乎的,反正他们认定我顽皮捣蛋。”当然这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思考过程,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会,但是如果父母替儿女贴标签,他们会照这样去做。

父母应该做的是,谴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你可以告诉孩子:“那样做是自私的行为。”或者,“强行进入别人房间的行为很粗鲁。”这样的做法不是针对个人,而只是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意见。如果你现在觉得很想大喊:“可是他真的很懒惰!”我不会说你错了。我只是要告诉你,父母绝对、绝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这种话,也不要在别人面前这样说,以免万一话又传回儿女耳中。

不过正面的标签就截然不同了。只要这些标签是正面的(不要给孩子压力去做他办不到的事),他们能够鼓励孩子,表现出与此名副其实的行为——思虑周密、事事谨慎、勇敢等等。

甚且,其实父母有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正面的标签,在孩子行为即将脱轨时,强化孩子的好行为:“看见你行为这么粗鲁,还真是让我吓一跳,因为我一直都认定你是个特别有礼貌的人。”这让孩子觉得安心,父母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正面看法,所以要做个“有礼貌”的人,孩子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究竟是怎么被贴上的?


负面标签,让孩子挣扎一辈子。

有时候,父母或许因为生气,或许一时情急,有心或者无意的把孩子某方面缺点无限放大,说出了负面的话语。

比如“你简直就是一个笨蛋!你就是爱挑食!你性格太内向了!”等等,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负面标签。

这些负面标签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感受,也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真的就会禁锢到这个负面角色里,往这些负面标签的方向去成长。

怎样才能帮孩子撕去这些负面标签,帮孩子从这些负面角色里面走出来呢?

下边一组漫画也许会告诉我们最实用的技巧:

寻找机会

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

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以身作则

记住孩子的那些特别时刻,

择机鼓励他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方式行事时,

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如果孩子依旧改不了他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也许会有点受挫,但是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陷在坏的情绪里头。不要去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因为我们要做的不就是撕去孩子的负面标签吗?

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确实不容易,但是,这也是身为父母最艰巨最必要的任务之一,因为如果连我们都做不到,还能指望谁呢?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对孩子来讲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关键是父母要用心掌握技巧并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温柔的坚持才能迎来孩子的绽放


从儿子小豆包生涯的开始,我对于他几次考试成绩的沉沉浮浮倒是没有特别的在意,相反这段时间对于他每天的家庭作业分外上心。家庭作业最能看出孩子一天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帮助孩子有所复习和总结,同时家庭作业完成的效率也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概念。原以为儿子的家庭作业应该最不成为问题的事情,因为通过在幼儿园的练习,儿子把作业的习惯养成的很好,如今小学只需要顺延下去。但是计划不如变化,现在家中多了一个姑娘,两个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效果还是出乎意料之大的。【谈笑间时间飞逝】两个孩子虽然回家都开始写作业,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他们的作业完成效率有些慢,通常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可以结束。现在老师的作业量根本不大,怎么会如此?我开始不动声色的观察,发现两个孩子在一起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喜欢不自觉的说话、聊天。有时候不是刻意的,比如写作业姑娘错了个字要用橡皮,两个孩子就会同时找橡皮一会儿;比如儿子想要喝口水,姑娘也会趁机歇一歇,两个人聊一会儿……于是,我开始和他们商量后给他们限定时间。每天根据作业量的变化,把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完成。【写字姿势影响效率】限定时间之后,姑娘写字的速度明显提升,儿子却依旧有些不着调的感觉。很快我又发现原来姑娘可以在谈笑间不耽误写作业,只是速度略微慢了一些;儿子却是“专心”的聊天,“专心”的跑神儿,将“小猫钓鱼”的精神发挥的彻底光大。同时,儿子写字的姿势有些不太正确,他握笔不标准导致写字不舒服,所以速度更慢。于是,我开始帮助他纠正姿势,让他观察姑娘写字的模样,让他自己寻找握笔的感觉,同时也顺带复习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很快,儿子写字的姿势有所改善。那么,重点就放到了如何把“小猫”的心收回来,专心“钓鱼”。【建立规定并严格执行】我们及时召开了“家小组”会议,在我的引导下,两个懵懂小娃一致通过如下规定: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作业,需要重新写一遍。如果依旧没有完成,需要翻倍。既然如此就开始执行吧!执行第一天,儿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依旧有说有笑的很是开心,我提醒两次后也就随他去了,只负责计时而已。时间到,姑娘完成了作业,儿子果然没有完成作业。他按照规定,主动重新写了一遍,心无旁骛的第二遍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执行第二天,儿子似乎忘记了昨日之痛,在写作业的时候漫不经心,在我做了两次倒计时后依旧没有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而且只剩下一句话没有写完。他开始有些耍赖,要求不要再重新写了。我没有同意。【用我的温柔坚持,等待你的华丽绽放】儿子由于我的坚持,开始抽泣,表示自己就剩下最后一点点了,所以写完就好了,而且保证明天一定准时完成作业。我告诉他,没有写完就是没有写完,考试的时候时间到老师不会因为你剩下一点点就多给你一点时间,跑步1000米,你跑了999米依旧等于没有到达终点。儿子开始嚎啕大哭,哭的那个委屈与撕心裂肺。姑娘在旁边看的都有些不忍,偷偷替儿子说好话。我当时做了好一会儿思想斗争:一边情感上心疼地看着他如此可怜兮兮、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模样,一直哭着说下次一定准时写完,这次可不可以不写了,写的手都疼了;一边理智上冷静的知道如果这次我退让了,明天他也许能够准时完成,但后天以及以后就不能保证或者难以保证……然后我走到他身边,抱了抱他:“儿子,我建议你先休息一会儿,冷静一下,妈妈抱抱你!”儿子抽泣着赖到我怀里,依旧表示自己强烈的不愿意再写的欲望。我依旧拥抱着他:“儿子,妈妈认为我们说过的话都要算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你今天特别的累了不愿意写,我也不勉强你。但是你自己要想明白,面对困难你应该怎样做。今天你坚持了与没有坚持,一定是两个不一样的结果。同时,妈妈一直坚信你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你自己还要再想一想,今天做作业的时候,你把时间耽误到了哪里?”儿子依旧在我怀里啜泣,但是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他的身子柔软了许多,我知道他接收到了我的意思。果然过了一会儿,他自己起身喝了些水,然后径直走到书桌旁边开始他的第二遍作业。而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他居然用了规定时间的三分之二就完成了作业。看着他享受自己“成功”喜悦的那刻,我知道我的坚持是正确的,而儿子也会在家庭作业上越来越得心应手,知道如何使用时间提升效率。【请相信,有坚持才会有收获】天生爱学习的孩子真的不多,很多时候都需要家长不断地引导,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小豆包。不是孩子某次的考试成绩如何,也不是孩子某次的作业如何,只有当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一切才不成为问题。请相信,有坚持才会有收获。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总是斥责指责孩子,制定大的方向和近期的目标,然后只需要温柔的坚持,孩子就一定可以华丽绽放!

温柔哼唱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美好人生从音乐开始——音乐教育专家许卓娅教授谈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色彩

用音乐来进行儿童的启蒙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层面来阐释。因为父母在利用音乐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价值期待,从而导致父母对儿童不同的音乐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评价。

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什么是合理的价值期待呢?

父母不能完全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音乐启蒙。早期婴幼儿的音乐启蒙更多地是在生活中,由父母随时随地进行的,其目的不是为了让他掌握一种技术、学问或生存本领,不是儿童或者父母以资炫耀的资本,而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利用音乐进行交往的能力,是为了让儿童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色彩。

何时开始音乐启蒙教育

从祖母的祖母开始……

这是匈牙利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先生的一句话。有一次,一位家长问他:“教授先生,您认为我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比较合适呢?”柯达伊问:“请问您的孩子现在多大了”,这位家长回答说:“我的孩子就快满六个月了”。柯达伊不无遗憾地对他说:“太晚了,从孩子的祖母的祖母就应该开始音乐教育了。”

柯达伊先生的回答表明,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起点并不是儿童本身,而要追溯到其祖辈的祖辈。

从准备要宝宝开始……

宝宝的音乐启蒙越早越好,如果祖辈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父母要从准备要一个宝宝的时候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尤其是胎儿时期,母亲要经常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并经常哼唱一些歌曲给宝宝听。

用什么样的音乐作品进行启蒙

欢快、轻柔

适中的音量

父母的声音

给宝宝听的音乐要选择一些欢快、轻柔的歌曲或乐曲。太热烈、金碧辉煌的不行,描写战争杀戮狂暴的也不行,迪斯科音乐、有很强烈、狂躁、尖锐声音的音乐都不行。

欢快、轻柔的歌曲或乐曲的选择,要从节奏、旋律、歌词方面加以适当的注意。

在播放给宝宝听时,音量要加以控制,不能太大,否则会伤害宝宝娇嫩的听觉系统。

但我还是更推崇父母用人声、用充满爱与想象的声音,通过亲子的身体的有节奏拍打来哼唱给宝宝听。

音乐启蒙怎样进行

哼哼唱唱

拍拍打打

摇摇晃晃

0-3岁的宝宝有很多机会呆在父母的怀抱里。当宝宝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对他哼哼唱唱,同时要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如手心、脚心、脸蛋、屁股等。伴随着哼唱或者念儿歌,还可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父母温柔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和爱,这是无论哪个父母都能做到的,也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宝宝小的时候以此为主,即使宝宝稍微大一点,还是应该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和父母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只要孩子有机会坐在你身上,父母便可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其身体。这些东西都在传达一种爱。宝宝耳朵听到的是一种节奏,身体感觉到的是一种运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也是充满爱与想象的。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它还有强弱、起伏、音高、音调韵律的变化。这种摇晃、颠簸对于儿童的抗摇晃、抗颠簸的感觉统合也有很大帮助。现在有的父母把宝宝局限在小床上、小童车里,缺少摇晃和颠簸的刺激,导致一部分孩子感觉统合失衡,这是很得不偿失的事情。

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是你主动,宝宝大了一点以后,可以让他主动,让他来拍打你,摇晃你。等到宝宝会走路了以后,可以和他做音乐游戏,边念儿歌边相互追逐,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速度、高低等。Part2爸爸妈妈还应该知道的.

建立规则的心法--温柔而坚定


微博上有人把去年的新闻翻出来,借去年的新闻提醒今年新上学的家长朋友,不要采取这样的方法逼迫孩子!想起前几天分享的关于上幼儿园需要注意的事项,其中也提到了在帮助孩子建立上学规则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家长要温柔而坚决的面对上学的事情。有些家长面对上学规则的建立,足够坚决,但是太粗暴了!这种粗暴直接抵消了规则带来的安全感。而且这种粗暴根本是让孩子对上学产生更大的恐惧,愤怒的情绪只是暂时被压制,如果日后没有得到适当的化解,那就可能会积累爆发!其实,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建立相对稳定的规则意识。建立规则的过程中,科学育儿的新手爸妈们只要掌握好一个基本的心法,那就是温柔而坚定!温柔就是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对孩子不能适应变化的情绪予以接纳。安慰孩子的情绪,抱一抱,告诉孩子新规则的好处。但是温柔并不意味着可以改变规则。要让孩子明白,社会运转是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边界在哪里。哪个人都不是宇宙中心,规则必须得到尊重。坚定就是坚决的,确定的,要一起遵守规则。比如,上学。到了上学的时间,无论是怎样的不情愿,麻麻都能理解宝宝的情绪,但是,我们需要去上学,还是要上学。麻麻的温柔化解了宝宝因为规则改变而带来的焦虑,恐慌,孩子会感觉到来自粑粑麻麻的爱,来自粑粑麻麻的能量支撑,内心会产生力量!而坚定的态度则促使孩子必须勇敢起来,因为粑粑麻麻相信自己能够适应,而且必须适应,粑粑麻麻爱他,粑粑麻麻支持他,所以,他也准备好了,用自己的勇气,力量去适应新生活。当粑粑麻麻用温柔而坚定的心法和宝宝一同去适应新规则的时候,宝宝就会适应!所以,科学育儿的粑粑麻麻们,发现了很多规则得不到建立,其实是你不够温柔,不够坚定。是你内心的千般纠结,万般辗转,最后让事情变糟的。育儿即育己,所以你自己首先要有一个修炼的意识。在温柔和坚定之间,修炼你的智慧,耐心,毅力!这对不难的人,真心不难;对难的人,真心很难!我理解你,但是你必须跨过这道门槛,成为那个有心法的科学育儿的粑粑麻麻!

如何做个温柔而理智的母亲?


你的小宝宝会叫“妈妈”了吗?叫第一声的时候你是否兴奋得直想哭。你的宝宝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了吗?这首童稚的歌曲能使白发老人落泪,钢铁汉子动情,大地游子们思家念故乡,母亲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

母亲的作用就像一个永恒不变的保护盾。常言:“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有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就是歌颂母爱的伟大、宽广和深厚。妈妈的温柔和体贴使儿童参与并融化在家庭中,既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只生活在自己的独立王国中,孩子将与家庭一起养成彼此习惯的好的生活习惯!

母亲能使顽石成为珠宝。

一位只会喂孩子奶的妈妈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对自己产生依恋。母亲子女良好的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良好的依恋关系会给儿童一种依恋安全感,而这种依恋安全感会成为婴幼儿与其他人交往或不对环境进行探究时的“安全基地”。它为婴幼儿提供足够的信赖,使他们专注地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究,愉快地与他们交住,因为他们知道在他需要妈妈时,妈妈就一定会在场的。而没有依恋安全感的孩子在新情景下,会拒绝探索或不专注地对待周围事物。

那么,是什么影响着这种依恋关系的质量呢?研究发现,是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敏感性就是母亲对儿童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而反应性就是母亲对这种信号作出的应答。

儿童需要吃饭、睡觉、健康,母亲在儿童基本生理需要方面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是以此为基础的;再一种就是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抚慰、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是母亲依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儿童在认知与情感发展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出现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

温柔、体贴的母亲形象

你的孩子现在还小,你要最大限度地对孩子温柔、体贴。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心理方面的需要。但也不要事事依着孩子,你得判断一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你应坚持耐心、不发脾气的原则。

每天保持积极的情绪,不要向孩子流露忧虑、惊恐的表情。

不要对孩子忽冷忽热。

看着孩子的眼睛说你很爱他。

孩子“呀呀”时你也得与他答话。

孩子要星星时,你得理智、耐心地告诉他:星星摘不下来。

坚持与孩子一块儿玩。

坚持给孩子讲故事。

因为:母爱可以使顽石变珠宝。

温暖、安全的力量大于食物的供给。

良好的依恋决定儿童成长的质量。

老师望着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心里充满了欣慰!

医生望着经治疗痊愈的病人出院,心里充满了自豪!

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成才成器,你就像完成了一件艺术品,心里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美丽的标签,温柔的禁锢》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美丽的树林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