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平时能随便"吓唬"孩子吗

03-10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大人平时能随便"吓唬"孩子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吓唬”

有时候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可能就会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有些父母看到这招管用后就经常使用。但是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瞎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的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的情商能提高吗


-->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培养孩子的情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上篇已经介绍过,如果您想拥有一个出色的宝宝,有一个成功的孩子,那么,情商的培养就必须从幼儿教育阶段抓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的宝宝是情商、智商开发培养的最佳时期,3-6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交往需求和交往欲望,这个阶段的孩子情商已经悄悄的发展起来了,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重视对孩子心里素质和生活习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将来会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家长,在幼儿阶段,不要忙于让孩子报爱好班、兴趣班,要从身边小事中做起,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孩子自身素养。情商的提高就在每个孩子一次次的具体行动中,一次次的自我考验、自我超越之中。

情商是心理素质的一种,是非智力因素,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是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那么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难以获得成功。情商应从小开始培养,那么如何培养情商呢?

1、培养适应能力

许多父母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长大后就易敏感、退缩。孩子离开母体后需要适应新环境,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2、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开始孩子对外界刺激是被动地接受,渐渐的才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

3、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靠自己的行动获得的,老被喂饭的孩子自己不会吃东西。所以,孩子想自己拿勺子,玩一下遥控器,拉开关时,家长不要制止他,应引导他:“你看,妈妈怎么开电视的。”不要老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是真的不适合孩子玩的东西,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爸爸妈妈不要怕孩子淘气,觉得孩子给你添麻烦,应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心理的成长,同时也要克制自己的任性。

4、让孩子多动脑

一个男孩子因为腿短而无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级台阶,他央求妈妈把他抱上去,母亲告诉他:“动动脑筋你就会有办法的。”小男孩想了想:“把我的小推车拖到那儿,然后站上去。”“很好,去吧,孩子。”母亲说。小男孩这样做了,一切变得十分容易了。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总会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

5、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错事或弄坏东西都是在所难免的,不要老是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淘气给你添麻烦,而要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也要克制自己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真是不让孩子玩某样东西,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开。

-->

6、给予鼓励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甚至也可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千万不要泼冷水。尽管他们的梦想对你来说是那么稀奇古怪,你应高兴的是他们拥有较强的幻想力,幻想力正是创造的导师。

7、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意识

社会是一个群体,任何一项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这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并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8、愿意倾听

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每个人都有被人倾听的需要,懂得倾听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亲近和喜爱。很多家长苦恼:孩子能好好听别人说的很少,大人说话时孩子会随意插话,甚至不想听父母说话。怎样才让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完他人讲完或做完一件事后再去提问,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打断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倾听应该是相互的,成人倾听了孩子,孩子才会倾听我们。作为成人首先要以身作则,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尊重孩子,而不是一斥了之。在面对孩子向我们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得把孩子当作大人同等对待。

9、少发牢骚少抱怨

牢骚和抱怨,都是很强的负面情绪。表面看起来我们是在指责别人、对外发泄怨气,也是一种“内耗状态”,一点点消磨掉了自己的耐心、自信和进取心,影响自己的情绪。牢骚多了,就会会令人疏远。有的孩子很爱发牢骚,这时,无论什么原因,父母都不应严厉斥责或者不闻不问。这样会使原本就觉得委屈的孩子心灵受到更大伤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孩子的牢骚更多。正确的方法是弄清孩子爱发牢骚的原因,然后加以正确引导,让孩子学会对人宽容,懂得自己负责,逐渐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倾向。

10、启发孩子换位思考,感受别人的感受

这种换位思考,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我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

当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言行如争吵、言语及行为攻击时,父母要做的是,首先是表现出对对方的同情和关心,启发孩子去换位思考自己的言行给对方带来的不良感受。而不是批评否定孩子的行为,或者是着急马上解决这件事情。

(2)、对于别人的遭遇,我有什么感受?

当孩子面对别人遭遇的一系列事件,无论是好是坏,虽然这些遭遇不是孩子造成,作为家长,你也可以提醒孩子去思考别人面对这种遭遇的感受和反应,以及对方的需要。

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可以用这几个常用句式来启发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会有什么感觉?”“你还记得你……吗?”

总之,培养一个孩子的情商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并且是最重要的那位老师。

家长平时怎么教育孩子


冯老师是我大学时最喜欢的老师,被男同学们奉为精神父亲,至于女同学们么,我下课的时候都不敢问题,一是挤不进去,二是害怕被她们的眼神杀死。

老师是大射手,除了聪明、才华和幽默,身上的纯真、乐观和正直常常晃得我睁不开眼。摩羯可能需要花一辈子时间变回小孩,而他们生下来就是然后就停在那里了,因为赤子之心一直都在,所以既是小孩也是真正的大人。这是他的一篇演讲,标题是讲教育,实际是讲爱和我们自己,发在这里与重要意见的你们分享。

——赵

有人问,冯老师如果你有孩子,你会不会也有把小孩掐死这样的可能性?我说肯定没有。不是因为我有法律意识或是其他,只是我肯定对我孩子不会有那么高的期望。

现在父母普遍都有的那种对孩子的期望,我肯定没有。

为什么呢,是因为我父母从来就对我没什么期望。我记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父亲有几个客人来,我听他们问我父亲,说对俩孩子有什么期望,我父亲就说了一句,女儿嫁得出去,儿子不进监狱,完啦。

是不是因为我父亲特别会做父亲呢,不是,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对孩子有期望也没用。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的教育表面上遵守两个原则,一个叫"红",一个叫"专",所谓"又红又专"。实际上,那时候一个人有没有前途,是看你够不够"红",而且往往是"专"的人会被套上"白专"的帽子,不管你红不红,只要你够"专",就有可能给你先套个白专的帽子。

于是,"专"在那个时代其实是被压制的一个东西,而"红"是什么呢?"红",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好","红"是一种忠诚,对某个领袖,某个组织的一种无限忠诚,所以只有这个东西他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而对于我来说,我父亲恰恰不期望我"红",而"专"呢又没用,那怎么办呢,于是他不抱任何期望,你只要不进监狱就行。事实上也是,那个时候读书读得好,反而可能给你带来灾难,作为学生,功课好了,那不是件好事啊。弄不好就会当成白专的典型给你弄去批斗了,所以说"读书读好就有前途"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根本不存在这个事情。

最极端的就是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到文革的时候,这个"红"就是"左",越左越好,那"专"呢,最好的典型就是张铁生,工农兵考大学的时候他给交了一张白卷,于是,白卷就是对"白专"的否定,这样他就被录取啦。也就是说,你越没有文化,越不学习,我就越提倡。那你想,在这种背景下,父母怎么会对孩子有什么期望呢。

所以,我不会对我的孩子有多大期望,是因为我的父亲对我就没有期望,我就是在一个没有期望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我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即便今天我有孩子了,我也不会给他那么多期望,但是现实问题是,刚才很多搞教育的同志都讲到这个问题,高考问题。

高考的确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的孩子,我听了不知道多少了,说你如果考不上大学,你怎么跟"富二代"拼,你怎么跟"官二代"拼,你根本拼不过。你唯一还可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进大学,你可能还有希望。可是当80%的考生都可以被录取的时候,那就得考名校了,对吧。事实上我们大学也是,这个名校不光是什么小学进中学,中学进高中,高中进大学,都是择名校。

我们招研究生,不是211,不是985,一般不要。我们如果要引进教师,要招聘教师,第一个就看本科是哪个学校的,不管你博士是哪里读的。如果本科是211以外的,985以外的,对不起,根本不考虑,甚至连面试资格都不给你。所以,确确实实,我觉得刚才那个鲁校长讲的,它这个用人制度,选拔制度,是一种极其偷懒的外行管内行。因为管理者他并不知道这个学生好或不好,他要一个个的去甄别,他没有这个机器,于是只能用一个统一标准。985出来的,211出来的,就是好的,其他都不好。事实上哪是这么回事啊?

我们有时候碰到一些考生,挺好的,我就说,除了他,再985我都不要,我就是要他,看怎么办。破格一两个可以,但是面积一大就不行。而且破格录取你要负责任到底的,如果到时候毕不了业,那就是你的问题了。所以我们一般都不敢破格要985、211以外的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年轻人可以通过学习,至少通过考上大学选择自己的道路,至少有个奔头了,这比我们那个时候强得多了。我们那个时候,你不管干什么你都不能自己选择的,到最后国家把你安在哪个地方你就在哪个地方了,这个坑是安你这个萝卜的,就安你这个萝卜,通常这辈子就别动了。现在,孩子们毕竟还可以通过考大学去跟"富二代"拼、去跟"官二代"拼,但是这条路太窄了,他只有这一条路啊。哪怕"官二代"、"富二代"他不跟你拼高考,他出国了,你们自己拼自己都拼得要死。这为什么呢?

实际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社会结构调整的变化开始逐渐固定化了,逐渐凝固化了。这个凝固就使得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当年,韩寒不考大学还能混到现在这个样子。今天,谁敢试?没有一个敢试啦。如果说一个社会,能够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那么无论教育部门怎么改革,还是没有办法的,绝对没有办法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只有不考大学,也能过好的日子,这样我们这个高考指挥棒才会失效。这就需要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然后是社会流动渠道的多元化。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增大,或者讲是社会流动自由度的增大。那么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固化使得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减少,使得那么多年轻人不得不在高考这条路上去拼,于是才会造成那么多家长的焦虑。

"赢在起跑线上"或者"输在起跑线上",鲁老师说,这个口号不对。我个人觉得对或不对都不重要,口号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怎么办,怎么处理这个现实的问题。

"成长还是成功"这个命题,我们说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变成了一条不带成长的追求成功之路。也就是说,在成长的最早阶段,成长就被忽视了,只知道去追求成功。不注重孩子的成长,满脑子只有追求成功。这种成功的要求不是孩子自己的,而是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他的学校硬塞给他的,"你输不起"!

我觉得这个要比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说的"白专道路"更可怕。如果说对"又红又专"还可以做另外一种解释的话,我们需要对"红"有另外一种解释,从而跟"专"结合起来,做到"既红又专"。我觉得那个"红"是什么,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或者说做一个知道礼义廉耻的人。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道德教育,但是有一句话我是终生记住的,到现在为止,在很多场合下我都会用它来检验自己,也很简单:"记住,不要让人讨厌你"。有时候,我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大了一点,我一看边上,人家用眼睛看我,哎哟你看,惹人讨厌了吧,这不对啦。

我后来发现这句话很管用,凡是被人讨厌的一定不是好事儿。那么,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有恪守这条戒律,不要让人讨厌,我觉得他就会成长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在成长。可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缺乏这种教育,我朋友常带他小孩到我家来,小孩在我家比在他家还自由,到处抽屉乱翻,乒乒乓乓的,我作为主人我都已经忍不住了,他父母还没感觉,这就是不知廉耻。

所以成长要比成功要重要得多得多了,要有一个成长目标,但千万别把这目标等同于成功目标。

我记得我的自传里面,第一句话就是说,人不应该有自我设计,虽然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必须要有理想,而且要努力一步步地去实现这理想,否则就是鼠目寸光,就是没出息。但是事实上,我们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设计的吗?

我们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无数的行动一个一个累加起来的,而每一个行动,都是受到当时的环境和条件限制的。对于这些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是根本无法预先知道的,所以每一个自我设计最后都会泡汤的。与其让这种乌托邦式的东西来误导我们,不如就做好眼前的事。

我是建议我的学生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就是做好你当下该做好的事。你不要把当下的每一件事,都跟它后边的那一件事功利地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今天读中学,我为什么读中学啊,是因为我要读大学。于是读中学的全部意义都在于读大学,如果考不上大学,那这个读中学就是没意义啦。我读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啊,我要找到个好工作,如果找不到好工作我大学也白读了,于是你当下任何事都没有意义,意义都在后面,最后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坟墓。

根本没意义,整个人生都没有意义。那你不如当下就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儿,在当下这件事里面找到它的本来意义,找到它的乐趣,而不要那么功利地去看待每一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其实有很多这种成长的道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这种知识的积累。

我说我们的教育现在缺的一大块内容就是公民教育,我们把整个教育都变成了一个技能教育,这是最不好的一件事情。我记得前一段时间,哪个大学的一个本科生,好像解了一个数学难题,结果从本科生一下直接提升到教授。前天我看到一个报道,宁夏的一个学生,高考落榜,却被哈佛录取了,而且给了全额奖学金。为什么呢,因为他热衷于搞公益教育事业,哈佛大学表示,我们需要的是今后能改变世界的人。所以两个理念就完全不一样了,一种是公民教育,甚至世界公民的教育,另一种是谋生手段的技能教育。

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从解放以来就一直没有好好地把它弄清楚。当我们说"红"要压倒"专"的时候,我们那个红,我刚才讲,不是公民教育,它是一种对某个领袖某个组织的忠诚,它不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公民教育。这样,在文革中就完全取消了文科教育,只承认"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的"。在文革以后,在改革开放中,把它翻过来了,说"专"是好的,而原来那个"红"是不好的,可是好的"红"在哪里呢?好的那个"红",应该有的那个"红"在哪里呢?这就是最基本的公民教育。

而谈到儿童权利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始终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说父辈怎么待我们,我们就会怎么待我们的儿子。我们为什么会忽略了儿童的权利益?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权利益本身就被忽略了。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个人的权利,一个不知道自己权利是什么的人,他怎么会知道他自己孩子的权利是什么呢?我也经常在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跟我们政治学经常在讲的问题相似,主权和人权的问题。我们强调主权,至少主权在人权之上。那么好,儿童的权利被忽视往往与"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就否认了孩子自身具有独立于父母之外的权利。我们很少看到父母敢去承认说,孩子具有独立与父母的自身权利,或者说一旦父母侵害了孩子的权利,我们父母应该受到制裁。因为我们去理解孩子的权利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的孩子"。他这是个"主权"意识。于是在这个"主权"之下,孩子本身的人权就被忽略了。

所以我有时候会想,降临在这个孩子身上的灾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家长的灾难,是上一代人的灾难,延续到了孩子的身上。

那么孩子的这种权利在目前这种状态下,怎么样才能够获得社会意识,并且得到一种社会维护。这个实际是我们成年人先得有一种我们自己社会权利的意识。这种社会权力的意识,比如说,包括我们应该有的结社权,我们只有在形成了社会组织,才能依靠社会来维护我们的个人权利,包括儿童权利。如果有侵害儿童权利的情况发生,我们这些组织就有权去干预,就像刚在讲的,就可以把孩子接过来托管了,不给你父母啦,你什么时候改正了我再交还给你。

社会要有这个权力,就必须先组织起来,只有组织起来了,那么国家才会把这个权力下放给社会。让国家来做这些事,确实可能做不好,但国家不会随随便便就把权力交给社会。一帮黑社会或一盘散沙,国家就把权力给你啦?不行的,社会得组织起来,并且让政府知道你是可靠的,才会把权力移交给社会。政府并不是不想放权,政府是不敢放权,放了权更乱了怎么办。而我们现在社会组织和整个社会现实也确确实实没有多少能让政府放心的特征,你就看网络好了,很热闹但也很混乱。就这样子,政府放权还不打翻天了。所以只有通过社会的自我组织,在社会组织过程当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以及怎么正当的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样我们才会有可能去帮助别人维护权利,包括维护我们自己孩子的权利。

第三个问题,讲到爱和伤害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更深刻一点,因为我们对爱好像只有一种理解,好像母亲对孩子的爱,父亲对孩子的爱,这就是一种解释。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讲爱的时候,常常都可以是有条件的爱。比如说前两天我看那个《心术》,那里面重复了好几遍一句话:"我只看到你为人人,我怎么看不到人人为你呢"。我们讲我爱人人的前提也是人人爱我,或者说我爱人是因为人爱我,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这是一种交换,是一种功利的爱。这个爱是对称的,但这个爱一定会出问题的。

西方基督教讲的爱,是上帝放在你心里的一个特质,一个人之所以是人就因为有爱,它是无条件的,如果你没有爱你就不是一个人,你不能爱你的邻人,你不能爱你的同胞,那你还是人吗?我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爱。

我们现在说我爱孩子,所以我会打他,会惩罚他,我会要他好好学习,我会要她去做他不开心的事情,甚至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这都是为他好。但这种爱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的功利性,她是一种"私爱",而不是刚才讲的"博爱",就那种"大爱"。这种私爱是以交换为条件的,所以爱的教育,这个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我们学校的事情。

我们学校里面还真的没有人去开一门关于爱的课,我们只有在基督教哲学范畴里面,才能看到一个说法,不需要有任何理由的爱,甚至可以说人家打你左脸,你可以把右脸伸过去,因为她的爱没有理由,爱是绝对的。

可是我们只有那种功利的爱,那种交换的爱,那种私爱,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时候,她才可能造成伤害。就像两个人谈恋爱,真正的爱是什么,即便你不爱我,我也爱你,这才叫真爱。你不能说你要不爱我,我就不爱你,这是做买卖,做交易,在这个基础上的恋爱和婚姻,早晚要出问题的。

所以有些人曾经问过我,如果你老婆出轨了你怎么办,我说哪怕她出轨我也爱他,我还爱她的出轨,你怎么办,我老婆听了感动死了,她说我绝对不会。

所以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的爱会对他造成伤害,我们往往应该从我们作为爱的主体这个角度去看,而且我们还得要去考虑孩子。你希望孩子的那个爱是个什么爱,你是希望孩子只爱你呢,还是爱所有人,爱这个社会,爱这个世界,当然也把你也包含在这里面。如果你希望你孩子以后长大了就爱我,不爱别人,于是你对你孩子的爱和你要求孩子给你的爱之间就是一个自私的交换,那么这种交换的爱一定会造成伤害。

家长们 不要再吓唬孩子了


有些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或不允许他做某件事,常常采取吓唬的办法,比如说“不要你了”、“坏蛋来了”、“老虎来吃你了”等等,或者干脆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让孩子听完好听家长的话,更有甚者,家里人自己装成鬼怪,以强调“教育”的效果。要知道,小儿幼小的心灵接受不了强烈的恐怖刺激,久而久之会使小儿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幼小的孩子要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如果小儿不听话,可以用诱导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讲一些有比喻性的小故事,但必须注意故事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如果故事的内容总是很恐怖,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健全,变得胆小怕事。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胆子小的孩子,甚至天黑就不敢出门了,一个人独处时总是疑神疑鬼,左顾右盼,这都与幼儿时期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吓唬宝宝甚至影响他的智力发育。有些研究表明,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比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时的效果好,理解快也记得牢,这是因为紧张压抑时的学习会受恐惧的影响和干扰。所以我们提倡科学正确的育儿方式,反对吓唬宝宝。

家长平时如何教育孩子


很多人都头痛教育不好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其实是大家的教育时机没有把握好,下面就教给大家十个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4、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5、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6、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7、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8、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9、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10、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育儿观念:什么事都要大人包办吗?


育儿观念:什么事都要大人包办吗?

今天早上保育员阿姨把早餐拿到教室说:“小朋友们,今天早餐我们吃鸡蛋和粉条

”。我和保育员阿姨先分好了粉条,端给小朋友们吃,然开始剥鸡蛋,鸡蛋一个一个剥

好后分给他们吃,每次吃鸡蛋都要如此,忙都忙不过来。

有一次我让一个小朋友,剥一个鸡蛋给我吃,他说“我不会”,还有的小朋友说他

吃的鸡蛋是没有壳的,这让我又好气又好笑,也让我重新想了想剥鸡蛋的问题,鸡蛋没

有壳吗?他们真的不会剥吗?为什么不让他们试一下呢?

刚开始有好多的小朋友都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剥”我说自己想办法,还有的小朋友

拿着鸡蛋发愁,无从下嘴,经过示范、讲解,大部分的小朋友需要“特别”照顾,后面

也可以自己做的很好,都表现非常棒!大家都很高兴!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个别家长,家长们的反应都是“我家的小孩肯定不会剥”,是哦

!没试过怎么会知道。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现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掌上明珠,一家人都

围着小孩转,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小孩子的动手机会少之又少,有的家庭式怕小孩

做不好,弄的又脏又乱,干脆自己包办,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做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

好的,你不让小孩尝试去做的话,怎么知道他做得好不好呢?

所以现在的小孩动手能力,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弱,有时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还没有去做就说:“老师,我不会”。这就是包办的结果,让您的孩子只会说一句

“老师,我不会!”

小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需要我们去培养,而做家长(老师)的应该创造机会给孩

子去锻炼,你要怕麻烦也不要过于宠爱,他们需要的只是机会和时间,请千万别剥夺了

孩子动手的机会!让他们知道“我能行”!

吓唬会影响孩子心理发展


吓唬对那些2岁左右的孩子是会奏效的,但这样恐吓的后果父母们却很少思考,若孩子经常被恐惧感占住心灵,精神就容易受创伤,发展下去,还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患精神官能症,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孩子长大后则会表现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

1~2岁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生活体验,不知道外界有些事物是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其实,当这个年龄的孩子出现不听话或是对抗时,父母应该采取诱导的方式,因为他们十分相信父母,一般情况下是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劝导的。

对于因恐吓已经造成恐惧感的孩子,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害怕什么,设法从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惧感,克服紧张情绪。如孩子怕黑暗不易入睡时,可以告诉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怕的。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关了灯看电视、听音乐,在黑房间做游戏,使他将害怕的事和愉快的事联系在一起,亲人陪伴也会使他产生安全感。入睡前可将灯一时开,一时关,让孩子把屋子探个究竟,逐步不怕黑暗,慢慢地他就会习惯独自的关灯的房间里睡觉。

千万不要因恐吓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请记住一位早期教育专家的话:“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影响身体健康。”

大人怎么教育孩子


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有很多的家长都是以高压的形式进行的,都是摆出了一付家长的架式,压着孩子去学习。但是这样的做法大家也都很明白,不仅效果不好,甚至出现反效果。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教育孩子的几大法宝。

1、爸妈是孩子1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导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爸妈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她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1年学习的,生命的第2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假如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爸妈应先改变自己

教导孩子就是教导自己的1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爸妈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导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拓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假如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她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她们行为的标准,即神马样的事情可以去做,神马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大家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1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晓得您是严肃的,而且您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您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1致性:爸妈在管束孩子时保持1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1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她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爸妈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她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办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爸妈需要主动地将大部分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大家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家不可以让孩子去做大家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1套,让孩子去做另1套。只有大家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导出品德高尚的下1代。

6:设立明确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晓得界限在哪里,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没有规则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5条到6条,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将家规贴出来。假如违反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1旦建立,就应坚决执行,每隔1段时间,应对家规作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使全家1起分享生命发展的过程,发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7:在1定范围内给孩子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给她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神马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来给孩子1些自由度。给孩子1定的自由,表明大家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大家,爱大家。

8: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学习

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对抽像的概念还没有办法理解。

9:正面告诉孩子应当做神马,而不是不该做神马

传统型教导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对孩子说"不准打人,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这种负面的口气只会将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而孩子仍然不晓得好的行为是神马,自己应当做神马。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如"您忘记了与人和平相处"或"大家是在餐桌上吃东西的!"

10: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1起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爸妈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大家要腾出1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爸妈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脱且同情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11: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下1点休息时间

大家应当主动地找寻1点时间,暂把孩子放在1边。这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大家要放弃大家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另外,大家需重心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繁琐的家务和工作。要有1点幽默感,不要为自己的1点点错误懊悔不已。调整1下自己的心情,放松1下紧张的神经,善于休息,才能更善于工作。

12:让孩子的爸爸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爸爸不但是1个监督者,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爸妈作为1个集体,讨论教导的原则,与孩子1起游戏,1起谈话,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周边的人帮助您,使您自己的生活轻松。

13: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成功的爸妈们深刻的感觉到伴随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由于孩子使大家的生活变得伟大,使大家变得更有理解力,使大家生活有了期待。因此,大家不要去抱怨自己的辛苦,而要用心去发现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大人平时能随便"吓唬"孩子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