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再多一次”

03-25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应对孩子的“再多一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再多玩一次滑梯,再多看一会儿电视,再多玩一次游戏,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类似这样“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难以应对。

父母不愿意总扫孩子的兴,更不希望成为孩子眼中的“大恶人”。但是,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节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没完没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许多家长发现,经过种种努力后,自己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父母往往说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当大人宣布“孩子,你还可以玩10分钟”时,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也可能长达30分钟。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撒点儿娇、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或故作可怜,让大人有所松动,而事实上,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

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觉呢?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线

与其给孩子一颗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们的央求,而再给第二块糖果,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可以吃两颗糖果”;与其告诉孩子该关电视睡觉,之后因经不住他“再多看5分钟”的软磨硬泡而妥协,还不如一开始就声明“你还可以多看10分钟”。妥协让步无异于奖励孩子依靠纠缠不休而达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应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线。

第二步:做好离开的准备

举例来说,你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们该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还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钟。”在时间到之前你应该做好离开的准备,把东西收拾好,并和朋友道完别。等10分钟一到,就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然后立刻抬脚走人。如果不这样,下次你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时,孩子很可能将你的话当耳旁风。

第三步:保持平静不妥协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不要妥协。

如果孩子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不要理会他。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然后微微转身,装作要离开的样子,一般情况下,他会跟上来。

如果他就是不跟你走,你可以把他抱起来。此时应尽量保持平静,并将你的脸转向一边,不要与他面对面。不管他怎么尖叫和反抗,都不要理会,也不要计较他说“我恨你!我讨厌你!”之类的气话。

如果孩子更加激烈地反抗,那就给他一个“警告”,告诉他可能会面对什么“后果”。为了让这一招行之有效,“后果”最好是取消他很在意的某件东西,或者做某件事的计划,如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等。

我敢保证,在以后应对孩子“再多一次”的要求时,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一次心灵的洗礼


此次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首都北京参加教育部2009年“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活动,但此行的培训任务让我深感压力巨大,看着红布条上的班训:“肩负国家责任,不负历史使命;大爱与智慧相随,快乐与研修同行”,我反问自己:回去那么多事儿,能快乐得起来吗?带着不容松懈的压力感我仔细聆听了几场报告。

这样的心态,或者说回去之后的培训任务压力一直到听了教育名家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之后才得以解脱。这位心灵的导师用他的教学生涯、人生经历向我们娓娓道着他一生不变的追求。也许许多人会记着魏老师的“松、静、匀、乐”,可是,于我而言,我更愿意用“坚持”来记录我的心得。身处都市,这是一个物欲横流、诱惑遍地的社会,扪心自问:长期以来,我是否保持了心灵的宁静?我是否在教育教学这一块乐土中默默无闻地付出、耕耘、坚持着自己的什么?

“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地做平平凡凡的事情,在平平凡凡的岗位上好好地过平平凡凡的生活。”我是否如魏老师所说的那样,有着那样的心态,淡然地迎接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带来的喜、怒、哀、乐呢?

世上许多伟业在于从细小处坚持为之!我呢,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坚持住了自己的什么了吗?想及此,心生愧疚!“把平凡的工作看作宏伟的事业去做,用快乐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上下、进退、起伏、兴衰,收缩有限的生存成本,用来种自己心灵的责任田,只有放得下的人才能拿得起,想得深,干得实,活得好……”魏老师的话还在脑海中闪现,是啊,坚持过自己平凡充实的人生,淡定地坐看云卷云舒,笑看潮涨潮落,人生便也在坚持淡定中超脱丰满!念及此,心便也淡然释怀了。

孩子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在走进校门的人中,最激动的莫过去新生和他们的家长。“衣服干净一点,别弄脏了”,“看到老师要问好”……估计所有新生家长都会这样在孩子耳边唠叨,说这样才能给新老师们一个好印象。的确,“第一印象”很重要,然而与家长不同的是,老师们更留意的是孩子们的个性和特长,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孩子“人尽其才”。那到底哪些言行举止会被细心的老师留在“第一印象”中?看看幼儿园、小学的“第一次见面”吧。

有人安静、有人好动,老师说有办法对付

要说最难对付的,还是幼儿园的新生,小宝宝第一次走出家庭,踏入集体,每个孩子都“棱角分明”。幼儿园老师怎么出招?在新华幼儿园,张琰老师选择了一堂亲子体验活动——绘本阅读《月亮的味道》。“好动的、胆小的、内向的、活泼的,从孩子身上,家长的一些教育方式也能从中观察出来。”张老师说。

课堂上,有几个男孩子坐不住,老是在走来走去,家长有些不好意思,拼命在一旁叫“快点过来坐好“,可孩子不加理睬;而另外一些孩子,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听得很认真,可回答问题时,举起的小手中找不到他们的,站起来参加活动也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家长则羡慕地看着别的活泼的小朋友,想拉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可孩子坐在小凳上就是不肯起来。

“像以上好动的和胆小的两种类型,班上往往都会有几个,我们会特别关注,尤其是做好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工作。当然,大部分孩子都在中间状态。”张老师说,好动调皮的孩子,不太有纪律感,没有约束的概念,她特别叮嘱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有安静下来的时间,从五分钟开始,比如画画啊看看书啊,以后慢慢增加。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她建议家长要增加一些体育活动,尤其是多和其他孩子去接触交朋友,交往多了,孩子也就开朗起来了。“这类家长要变得‘懒’一点,比如别人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这些家长看孩子不回答,往往急于代答,其实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回答,或者家长故意说错,让孩子开口来纠正。”

有人画画、有人背诗,老师从中发现脾性

“我叫什么名字、来自哪所幼儿园、家里有哪些成员、我的特长是什么……”一年级新同学见面了,全班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自我介绍,互相先认识一下,饮马井巷小学徐岚老师的班上也不例外。

“虽然经过暑期家访后,所有孩子我都认识了,但这次介绍我还是听得特别仔细。”徐老师说,与在家访中见面不同,这是孩子在没有家长的陪同下,独立应对一个陌生环境,从中可以很真实地了解孩子的个性特色,也为临时班干部物色人选。

果不其然,一圈介绍下来,徐老师心里有点底了。语文课代表有候选人了:一位扎着辫子的小姑娘,走到讲台前一张口就背起了绝句诗《回乡偶书》,随后讲故事一样地把这首诗翻译给大家听;宣传委员也冒出来了:“刷刷刷”穿着花裙子的小女生握着彩笔,即兴画了一幅《小兔子吃萝卜》,栩栩如生,她笑着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就是画画。

管理出操整队的同学是在之后的游戏中发现的,当时许多学生在吵闹讲话,一位虎头虎脑的男生“蹭”地一下站起来:“大家不要吵了,安静下来,老师有话说。”徐老师说,这个孩子嗓门特别响,其他学生一下安静了。而卫生委员的候选人是最后被“看中”的:“当时其他同学都走了,他还留在教室,说帮助老师打扫卫生。”

“某某说话声音轻,而且总是低着头,胆子小;某某介绍自己时次序比较乱,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还有某某,比较好动,坐不住……”虽然才相处了短短两三个小时,徐老师已经在笔记本上记了满满五大张,“只有了解了每个孩子的脾性,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或者说‘对症下药’。”

链接:

“读书郎”受欢迎

濮家小学的开学典礼上,一个高2.5米的吉祥物“读书郎”现身校园,让一年级小学新生格外兴奋。濮小师生在读书郎下为一年级孩子举行阳光授书仪式。“读书郎”将在每个学期开始结束,以及平时的校园活动中和学生在一起,学校希望这个卡通吉祥物能让孩子们亲近书籍,快乐读书。

第一课“跳房子”

丢一个沙包,小心地挪着脚步,轻轻一踢,沙包进了另一个方块……当沙包被踢进自己的“家”时,孩子们在赞赏声中开心地笑起来,此刻,第一天上学的紧张心情飞走,新同学之间也相互认识了……

按惯例,新生开学第一天,学校都要对学生做入学教育。而昨天,采荷一小的新生入学仪式上,却是另外一幕:200多位稚嫩天真的一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同学带领下,开心地玩着“跳房子”游戏。采荷一小校长王红说,新生开学第一课“跳房子”,想帮学生体验到上小学是快乐的,在游戏中认识新同学,感受集体主义、合作意识,也会了解规则意识。

第一次说谎时家长如何处理


当天晚上,我和老公对他的行为做了分析,觉得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偷偷拿的同学的玩具;另一种是自己偷偷拿他存钱罐里的钱买的。经过询问班主任和同学,排除了第一种可能,那么无疑是后一种了.于是,我们决定找一个适合的机会和他好好谈谈。

第二天晚上,老师没留什么作业,我先是给他讲了几个小故事,又让他猜了几条谜语,然后才巧妙地把话头引入正题。我漫不经心地说,宝贝,你最近是不是看中了好玩的玩具,又怕爸爸妈妈不给你买,就偷偷拿存钱罐里的钱买了啊?

一般孩子第一次说谎,只要家长心平气和地不打不骂,竭力回避“骗人”“撒谎”之类刺激性的字眼,他都会坦诚相告承认错误。如果这时家长大发雷霆,既容易使孩子害怕遭到更大的惩罚而顽固到底,又容易让他从中吸取教训,把以后的谎言编得更圆些。这是很多心理学家,经过无数次验证得出的结论。

我的询问方式和说话的语气,显然出乎儿子的预料,看得出他悬了几天的心一下子落了地,脸上也露出了几天不见的笑容。天真地反问我:“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我说:“连你这点儿小心眼儿都猜不出来,还能当你妈妈啊!”

他说:“上个星期,我看到同学拿了一个爆丸小子玩,羡慕的不得了,又怕你和爸爸不让买,就自己拿存钱罐里的钱买了,还骗你说是小勇的!”

儿子用很小的声音保证: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做了!

我说,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就怕犯了错误不改。你现在能承认错误,又有改过的决心,妈妈就原谅你这一次了,以后你还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接着,我又给他讲了很多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次日,为了奖励他说了实话,我们特意到超市给他买了另一款他喜爱的爆丸小子。当时,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儿子接过玩具,扑到我怀里,呜咽地说,妈妈,谢谢你们,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

果然,直到现在,我们没发现他再说谎话了。

通过这件事,我自己常常想,世界上很多可恶的骗子,可能都是第一次说谎时家长没处理好造成的。就拿开头的那篇童话故事说吧。假如,放羊的孩子第一次说谎的时候,人群中有个大人能心平气和地给他讲讲说谎的害处,也许最后就不是那个悲惨的结局了。

如何应对孩子的拖拉?


我的邻居是一个公司高管,但有一次这个女强人却跟我说,她最头疼的事情不是工作,而是催孩子。

从做早饭开始,她就催孩子起床。孩子起床似乎很困难,好不容易坐起来,还要呆上半天才肯穿衣服,然后是催洗脸、催刷牙、催吃饭……

伴着自己的唠叨,孩子好不容易吃完饭,又要催他拿书包、穿鞋子、赶校车……

就这样,还没开始上班,她的精力就在各种“催催催”中消耗掉了,好心情也一扫而空。

《简单父母经》的作者培恩说,现代人过度使用的一个词就是——赶快。

好像无论大事小情,都有“截止期限”,只有越快才越好。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也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而我们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造成孩子逃避和磨蹭。

有个美国心理咨询师有4个孩子,是的,4个,而且还都处在学龄期。

所以她每天早上都要大喊:快点!该起床啦!你怎么还没洗脸?!回来再弄吧,赶紧走!你的书包呢!

更让她沮丧的是,催促不仅没让孩子变得自律,反而更容易急躁、发脾气,经常因为一块面包闹矛盾,或者伴着哭声去上学。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问题所在:当她在催促孩子的时候,是在把孩子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于是,她决定把责任还给孩子们。

她告诉孩子说:从明天起,早上7:15她会准时出门,不会再等那些赖床、磨蹭的人了。结果第二天早上两个女儿很准时,两个儿子磨磨蹭蹭没有赶上妈妈的车。妈妈也说到做到,真的没等他们。

当儿子们向她抱怨上学迟到时,她说:准时上学是你们的责任,我的责任是送你们上学。但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我建议你们头一天把书包准备好,按着时间表,6:40起床,6:50吃早饭。这样你们7:10就能准时出发了。

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像这位妈妈一样,把责任还给孩子。

Facebook上曾经流传过美国一个中学校长给家长的“校规”说:“如果你想把儿子忘记带的课本、食物、作业等拿给他,停!请你转身离开。你的孩子会在没有你的情况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忘了带午餐?饿一顿你就会记住;

忘了带作业?那就等着被老师或家长惩罚吧;

忘了带铅笔?自己找同学借吧。

总之,让孩子明白:你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催促不仅让孩子焦虑、烦躁,还会给他造成这样一种意识:你一个人不行,只有靠我督促,你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事。

所以我们能经常见到这样的风景:一个磨磨蹭蹭的孩子,伴着一个着急上火的妈妈。

其实,要避免孩子拖拉磨蹭,不妨换个方式。比如引导孩子自己想象后果:王老师说活动9点开始,你觉得要是迟到的话会怎样?

或者给孩子选择式的思考:如果6点出发,我们就能在电影开始前赶到。你要是不抓紧,那可就看不到电影开头了。

不过,最好有个时间表式的规则,引导孩子养成守时的习惯。一开始会很困难,孩子可能不配合,但贵在坚持,如果你能坚持下来,我想,你一定会发现孩子没你想的那么难缠。

当然,前提是你别再把孩子的拖拉磨蹭当成自己的问题。只有你不再急躁,孩子也才会减少焦虑和烦躁,才更容易专注自己的问题,行动也才会更有效率。

喜欢《如何应对孩子的“再多一次”》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