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03-27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提出警告说,把不足三岁的儿童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

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仅在北京一地,就有七成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教育,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处统计,北京市0~3岁孩子的入托率仅为12%。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带孩子,这是不少城市家庭中的常见现象。虽然爷爷奶奶带孩子让爸爸妈妈似乎省心又安心,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爸爸妈妈才发现操心的事情又来了。

由于隔代教育,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因为孩子的问题,又导致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隔代教育趋于和谐?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您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爸爸妈妈说,你也是我带大的,不也挺好的;孩子会说,哎呀,我该听谁的?

类似这样的情景剧,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上演着,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的父母同老人们或多或少会有不和谐的地方。

卢勤认为,家里有老人是孩子们的幸福,也是儿女和儿孙的幸福。一家老少三代,看法不同,处事方式不同,产生矛盾很正常。

有一些家庭,原来父母都生活在农村,后来进城工作了,但孩子还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带着。这些孩子稍微大点就会被带到城里来,不是自己带的孩子,可能跟父母的感情就差点,对爷爷奶奶就多了一份留恋。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个规律,谁带的孩子谁护着。如果说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爷爷奶奶最不爱听的就是父母的挑剔,你只要一说孩子有什么毛病,爷爷奶奶就会生气,认为是说他们呢。如果是爸爸妈妈带的孩子,自己说行,但是爷爷奶奶一说,就不高兴了。我的孩子我教育,你还说三道四,你的方法不可以,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孩子对于大人之间的矛盾也感到很苦恼很无奈。

“现在,可能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多于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怎么能够一致起来,共同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环境,这才是矛盾的焦点。”

角色颠倒体验责任

杨家亮是五年级的学生,在过节时,他和爸爸在家里,为了学习的事情上演了一场“撕书”大战。

那天中午,我想要出去玩,奶奶怎么拦也拦不住。我在外边玩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六点多我回家了,而在我回来之前,爸爸已经回来了。一进门,奶奶小声对我说,你爸回来了。我就做好了两种心理准备:一个是挨打的准备,另外一个就是赶快写作业的准备。

一见到爸爸,他就跟我嚷嚷,然后就把我的书给撕了。他撕书的时候我就躲起来了,奶奶挡在门外,不让我爸爸进去。

在北京电视台《谁在说》的节目现场,杨家亮的爸爸也来了,他很苦恼:“在家庭教育当中,我总感觉自己是个敌人,对孩子来讲,我是敌人,对于老人来讲,我还是敌人。孩子在防范我,因为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纠正。当我纠正的时候,他就跟我发生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肯定要回避你;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肯定要保护孩子,说我怎么这么唠叨,说我对孩子太严厉,她接受不了。有时我也很无助。”

杨家亮的爸爸也承认,发生撕书事件,如果没有孩子奶奶的出现,撕书事件只能继续,后果将如何,自己也不清楚,“我也不想那么做,但事情走到了这一步,没有办法,控制不了,撕书我也挺后悔的”。

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卢勤开出了处方:委托。“可以将爷爷奶奶拜托给孩子

管教孩子须防“三代大战”


教育孩子的问题经常都会有矛盾的,家长们应该重视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可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家长应该重视的,那么来看看下面的详细内容吧。

教育最易爆发三代人的战争

开学了,原先假期里负责"全托儿童"的老人们除了每天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得监督他做功课,为此,傅阿婆专门为冬冬制订了一张详细的作息表。可是冬冬乖的时候像个天使,"使坏"的时候,真是让老人吃不消。有一天,傅阿婆辛辛苦苦给冬冬包了他最爱吃的虾仁小馄饨当晚饭,结果冬冬开玩笑说:"奶奶,这么多馄饨,给我几个玩玩。"奶奶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费了一天劲包的馄饨,可不是给你玩的。"没想到,不到两分钟,冬冬就把馄饨压成了"虾饼",还得意洋洋地拿给奶奶看。

小琳今年上五年级,快要进预初了,一开学,妈妈项女士给她报了两个补习班,小琳每周还有两个晚上出去上课,这让外公外婆很心疼。"上学已经这么辛苦了,怎么还不让宝贝囡囡好好休息?"为此,二老和小琳的父母产生了矛盾。项女士只要一骂小琳,外公就开始数落女儿:"你小时候比她差远了呢!"硬生生地把她的话噎了回去。而曾经是校长的父亲更是给她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引经据典,严厉批评女儿的管教方式。无奈之下,项女士只有请他们回家。

更有老人看着孩子还要每天早出晚归上辅导班,就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减负",作业太多,他们会偶尔拿出答案,让孩子抄一小会儿。爸爸妈妈严厉禁止的上网玩游戏,爷爷奶奶会网开一面……这些状况一旦被爸爸妈妈发现,必然大发脾气。

祖辈和父母辈对孩子的焦虑点不同

老人和子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存在观念差异的问题普遍存在,关键是父母和爷爷奶奶辈对孩子的焦虑点不同。静安区优成长家庭教育中心教育咨询总监王云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孩子功课做到很晚,你会怎么想?"大多数老人会抱怨,学校作业真多,自己孩子小时候没这么苦嘛,现在不也很好?孩子已经蛮好,蛮聪明了,现在的教育真看不懂。而父母普遍认为,孩子作业这么慢,肯定是上课没认真听讲。现在就这么慢,将来怎么跟得上?……

"老人的焦虑点在于孩子不能好好休息,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问题在老师、学校和社会。"王老师说,而家长的焦虑点则在于孩子会在群体中落后,将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问题出在孩子身上。

其实这两个焦虑点都没错,关键是如何协调好。但一个重要原则是"一代管一代,在孩子面前,应该以父母的意见为重"。"如果碰到意见有分歧,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大家分别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千万不要暗地较劲,拿孩子当斗争武器。"王云提醒说,召开家庭会议应尽量避开孩子,尽量少让孩子看到成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大方向统一好,但各自的方法可以不一样。大家约法三章后,双方都要严格执行,互相监督和提醒,父母更不能一味做甩手掌柜。"

面对冲突已经产生的家庭,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有关负责人则建议,家长可先采取冷处理,待老人和孩子冷静下来,如果老人对孙辈的放纵式教育导致正常的家教失衡,那么家长应该尽量将孩子接回,自己负责教育。

多头领导容易使孩子产生混乱

在心理咨询的诸多案例中,国家心理咨询师、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晔萍也发现,多头领导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混乱。她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这个孩子的童年由六人相继管教,到了小学逐渐发现其行为异常,于是父母带其求遍上海的名医,又是吃药又是打针。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无改善的迹象。

孩子进入小学后,"老板"比原来多了不止一个--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所以孩子在这样一种混乱的管理中成长,最终学会了谁的话也不听,其行为的异常实际是管理混乱的必然结果。

刘教授分析说,在现代社会中,家长由于忙于工作,爷爷、奶奶等老人便自然成了孩子的管理者。在她看来,从管理的角度看,孩子处于一种典型的多头领导状态,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教养制度,这种多头领导常常会将幼小的孩子置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中,这种方式教养出了许多问题孩子,但却至今没有引起许多家长的足够重视。

祖父母们,别以"隔代亲"为自豪

"隔代亲",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不少爷爷奶奶爱在人前炫耀--"孙子跟我最亲了,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爷爷奶奶!"

"其实,这是典型的不恰当三代关系。"王云说,祖孙辈关系过于亲密,反而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父母的教育责任被"边缘化",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祖辈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始终担心照顾不周,或是试图掌控孙辈教育。另一方面导致孙辈过分依赖大人,独立性不够,融入社会的能力差。

王云建议,作为聪明的祖辈,应该帮助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多交流、多沟通。"聪明的祖辈应多提醒子女,多久没带孩子出去玩了,多久没跟孩子谈过心了,督促子女常跟孩子互动。"

做个聪明的祖辈,除了处理好重要的家庭关系之外,祖辈自身也应不断更新学习,不被时代out。那祖辈究竟该学什么呢?王云建议,祖辈应了解孩子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客观规律,并真正地了解孩子。例如,孩子在各个时期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特点需要家长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如2-4岁,早期教育阶段,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兴趣、动手动脑、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5-6岁到了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和伙伴交往,7-10岁,学习生涯开始阶段,家长可关注孩子全方面的发展兴趣,培养特长,个性健康发展,为智力飞跃作准备等。

而陈鹤琴小学教师肖榃霖建议,祖辈也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做孩子的"好搭档"。例如,双方可以共同制订家庭菜谱,完成烹饪,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可以教孩子认识蔬菜、摘菜等,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玩耍、比赛,带他们接触社会。

"爷爷奶奶应该是孩子很好的'玩伴'。"陈默老师表示,比如信息化社会中,爷爷奶奶完全可以"不耻下问",让孙辈教自己上网,喜欢下棋的祖孙还可以在网上"对杀"一盘,融洽彼此间的关系。另外,爷爷奶奶还可以带孩子去看看儿童电影,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老人们也可以保持年轻心态。

因此,家长们应该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不能在教育上其冲突的,这样对宝宝的健康都不利。

暴妈毁三代拒绝语言暴力


暴妈毁三代拒绝语言暴力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喜欢发脾气,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殊不知,父母这种行为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后果严重。轻度后果:孩子自卑、消沉、敏感多疑;中度后果:孩子脾气暴躁,爱抱怨,为人刻薄,难以和身边的人相处;重度后果:孩子抑郁,人格不健全,容易轻生。

语言暴力其实很常见,在很多家庭都属于高发问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遭受过父母语言暴力的伤害。父母实在忍不住脾气,对孩子骂上几句,在每个家庭都存在。这种情况偶尔发生,对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父母经常性地对孩子说这种话,就变成了语言暴力,不仅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喜欢使用语言暴力这种行为,最容易被孩子模仿。一个对人恶言恶语的孩子,家里必定有一个喜欢恶语伤人的长辈。这种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为人父母,依然会重蹈覆辙,对自己的孩子也使用语言暴力。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时候有个邻居家姐姐叫小静,是个出了名的毒舌,说话经常话里带刺,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中伤别人。因为她的毒舌,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其实,小静的毒舌是“遗传”了她妈妈的,而小静妈也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她生了两个女儿,丈夫和婆婆因为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对她百般嫌弃,经常辱骂。在丈夫和婆婆那里受的委屈无处发泄,小静妈就把怨气都发泄在了女儿身上,经常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旁人听着小静妈骂女儿的话都会觉得目瞪口呆、寒意阵阵,可想而知,小静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有多大。很遗憾的是,在潜移默化下,小静也变成了像她妈妈那样的毒舌。

后来,小静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生活依然没有好转。因为毒舌,而且性格偏激,小静经常和丈夫吵架。最终,丈夫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离婚后,女儿跟着小静生活,5岁的孩子成了小静语言暴力的受害者。那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在幼儿园打别的小朋友,浑身充满了攻击性。

一个暴妈毁三代!小静、小静妈、小静的孩子,她们都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是施暴者。一个家庭里如果有爸爸或者妈妈喜欢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继承这种坏性格。

不想让孩子受到语言暴力的伤害,爸妈请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排解自己的情绪

心情不好的时候,请用正确的方式排解情绪,不要把孩子当作发泄情绪的对象。你可以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或者向朋友倾诉烦恼。这样做,既可以有效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孩子成为炮灰,又为孩子示范了处理情绪的正确方式。

2、允许孩子犯错

很多时候,家长大声吼骂孩子,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可能会出于好奇就做了某件事,并不知道是对是错,真不是故意要和家长对着干。大人也会犯错,何况是孩子呢,爸妈要接受这一事实,然后心平气和地去跟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成长。

3、直接指出孩子错在哪里

孩子做错事时,爸妈别总是说“我都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这种话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教育效果。

批评孩子,家长要少说废话,应该具体地指出孩子错在哪里。比如,“你玩完玩具之后没有把它们收拾好,妈妈很生气。”用一句简单的话,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就可以了。

4、发完脾气后要向孩子道歉

如果你实在没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那么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这是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的补救措施。道歉时,态度要真诚,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歉意和爱,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发脾气并不是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无心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你是一个有语言暴力倾向的家长,那么,从现在开始改进吧,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希望我们都成为更好的父母,一起努力吧,共勉!

新中国六十年:我家三代的童年


我的童年似黄连,儿子童年如蔗甜,孙子童年像蜜饯,这是我一家三代人童年生活的写照。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家住在非常贫穷的农村,全家人度日如年,父母日夜为生活操劳,根本无暇顾及我的吃穿玩乐.每天只吃两餐糠菜稀粥,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白米饭和猪肉,每年的生日才能吃到一个鸡蛋,吃的所谓水果就是玉米、高梁的鲜秸杆和山里的野果;住的是遮蔽不了风雨的篾夹壁屋,睡的床是铺的稻草和粗篾席,盖的是几代人盖过的老棉被,穿的是缝缝补补的破烂衣,过年能穿上一件粗布新衣和一双新鞋,就高兴得不得了。一年四季经常赤脚在“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泥泞小路上行走,夏天脚底如火烧,冬天脚底冻得似针刺,脚上长冻疮常常鲜血直流;玩的玩具只有两样东西,一是母亲做的鸡毛键,二是自己用泥土搓的泥丸,放进炉火中烧成的弹子,在小学读书课外时间也基本上是玩这两样东西,读书的书本也是借别人读过的旧书,写字的砚台是烂了的土碗底盘代替的,没有墨水就用锅烟灰代替,读书放学后回家还要放牛割草,我的童年之苦真是像黄连一样——苦不堪言,说不尽道不完!

儿子的童年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我和老伴工作的小县城度过。我们当父母的是机关职工,单位安排有住房,有工资收入,粮油副食国家定量供应,儿子每天早晨能吃到稀饭馒头,中晚餐有白米饭,每星期能吃一次肉,有时还吃上饼干之类的糖果,以及本地产的桃李梨桔等水果,逢年过节能吃上鸡鸭鱼肉水果;睡的床有垫絮有布单,穿的衣服有单衣棉衣,还有毛线衣,鞋子有布鞋胶鞋,还有皮鞋,基本上没打过赤脚行走;玩的有铁环、地珠、皮球、积木等等东西,在小学读书用上了钢笔、铅笔,每学期都是新书新本,他的童年生活好像甘蔗,虽然有蔗渣,但有甜水入口入肚,比起我的童年不知幸福到那里去了。

孙子的童年,赶上了如今的好时代,他的父母在深圳特区当高级白领,他的衣食住行玩都是很时新很现代化的,吃都讲究营养搭配,鸡鸭鱼肉是家常便饭,对普通糖果没有丝毫兴趣,吃的水果天天有不同样的,既有国内各地的,也有国外进口的;穿的衣帽鞋袜各式各样,春夏秋冬四季服装应有尽有,许多衣服穿一两次就放进了箱子睡大觉;住的是华侨城的电梯洋房,玩的是电动的数控的小汽车小飞机,以及电子琴电脑等等东西,进了高档的幼儿园,双休日和节假日出门坐他父亲的小车,到大型商场超市购物买玩具,到儿童乐园、少年宫、欢乐谷、世界之窗等文化娱乐场所去尽情游玩,他童年的生活真是像蜜饯甜上加甜,十分幸福甜蜜。

窥一斑可见全貌,从我家三代童年的生活,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真是两种社会两重天,可以看出建国六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美好,可以看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大踏步的前进!

爱,在三代人之间流动


“Happy birthday to you , happy birthday to you---”

“奶奶 ,睁开眼吧。”

“吆,这是什么呀? 会唱歌,还一闪一闪地,真稀罕!”

“ 奶奶,这叫音乐盒,喜欢吗?”

“喜欢 ,喜欢,奶奶最喜欢小佳佳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了,真好,快给奶奶瞧瞧。”

白天给母亲过生日时的欢声笑语已经化为一段温馨的回忆,我躺在床上细细地品着。母亲操劳一生,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一切。如今,母亲乌黑的头发中间已藏有根根白发,母亲的脸上,红润慢慢退去,皱纹偷偷地爬了上来,母亲的腿脚也不似以前那样矫健了,母亲的确变老了,可是,我觉得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变,那就是母亲的微笑及看我们时慈祥的目光。渐渐地,由近及远,我好像坠入了时光隧道,往事如烟般地在我眼前一幕幕展开:母亲的身影,母亲的笑容,以及我上学、爬山、游泳、溜冰以及在农田里劳动的情景。

我的童年和母亲的身影

我出生在农村。农村的孩子们生活虽然穷苦,但是我们却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采的快乐的童年。春天,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来到田野采撷野花,五颜六色的,散发着清香,然后,编一个大花环戴在头上,手中拿一根细长的木棍当作权杖,仿佛自己变成了尊贵的王子;夏天,池塘就成了我们的乐园,那时候的池塘,水特别得清澈,清澈得可以看清水底游动的小鱼,我们坐在池塘边,把脚伸到水里不动,不一会儿,就会有成群的小鱼来啃你的脚趾,痒痒的,这时我们就会笑得前仰后合,直到你再也忍不住不得不把脚用力一抖,倏地一下子,小鱼们四散游开了,可是,不一会儿,小鱼们又会聚拢过来,继续与你的脚丫亲热;冬天,我最喜欢的是溜冰,数九寒天,池塘里厚厚的冰冻得像镜子面,光滑而且结实,母亲用木板给我们作一个小溜冰船,一个人坐在上面,一个人推着他的背,慢慢地起动,逐渐加速,然后越跑越快,我们高声地叫着喊着,一个没注意,脚下一滑,人摔倒了,溜冰船被甩出去老远,我们伏在冰面上开心地大笑。就这样,半天下来,我们的衣服常常又湿又脏,可是,母亲从来不因为这个责怪我们,我想母亲可能是不忍心破坏我们的好心情吧,这时,母亲一边拍打着我们身上的泥土一边心痛地说:“赶紧把湿衣服换了,到炉子上烤烤手,可别把手冻坏了。”我非常感激母亲的宽容与体谅,从心底感激激。

母亲虽然很疼爱我们,可是母亲却没有多少时间陪我们一起玩。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刚实行农田承包到户,农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们干劲十足。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是古人用来形容农民生活的诗句,可是我觉得如果用这句古诗来形容我的父母的话,那么力度就显得不够了。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每年的春节那几天,他们几乎没有一天休息过,早出晚归,风吹日晒,雨里雪里,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可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从来没有。母亲白天要帮助父亲忙地里的农活,一大堆的家务活只能在晚上做,这时在我眼前会展现出这样一幅情景:晚饭过后,母亲首先安顿我和弟弟睡觉,然后麻利地洗完一盆泡了一天的衣服,凉好衣服后又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给我们补衣服,一针一针仔仔细细地缝着。每念及此,我的眼睛总止不住有些湿润。

母亲的笑容

也许是父母们那忙碌的身影让我早早地就知道了勤劳的重要意义。模糊地记得在我六岁时的麦收时节,父母在前面割麦子,我头戴个大草帽,提着个小竹篮在后面捡丢掉的麦穗,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满头大汗,小脸通红。母亲不时地站直了身子,回过头来,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冲我微笑着说:“好孩子,真乖,能帮妈妈干活了,”听了母亲的夸奖,看到母亲的笑容,我心里懂得再热也得坚持住。在这种环境下,久尔久之,你就会觉得劳动是人的一种本份。

上小学以后,母亲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有知识才会有好的前程,现在你爸俺们再苦再累也不怕,俺们这都是为了你们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啊。”母亲还常常给我们讲她小时侯的伤心事:因为家里穷弟兄又多,母亲刚上二年级家里就不让她上学了,母亲只能回到家里照看两个更小的弟弟,为了这件事母亲不知哭过多少回。当时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可我却按母亲的意愿认真学习。母亲白天劳累了一天,可是每天晚上依然会仔细查看我们的作业,时时督促我们的学习。

第一次年终考试我考了第二名,放寒假那天,学校发奖,我的奖品是两个盖着红章的小本,一只铅笔和一张奖状。我拿着奖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是,当我回到家里,把奖状递到母亲手里的时候,母亲非常开心地笑了。母亲看看奖状再看看我,看看我再看看奖状,半天没说一句话,后来,我到看母亲眼里仿佛闪动着泪花,我连忙说:“妈妈,下次我一定考第一。”

“妈妈不是怪你,妈妈这是高兴啊。”晶莹的泪珠滑过母亲的笑着的脸,我傻傻地看着,不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母亲的这个带泪的笑容深深地印入我的记忆中,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常常会想起。

简短的对话

再长大一些后,我就能帮助父母干许多农活了,割麦子、收玉米、摘棉花(11830,65.00,0.55%)。我最喜欢的还是摘棉花,因为摘棉花时我摘的比大人少不了多少,我的作用也最大。也正是在摘棉花的时候,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让我记忆尤新。

那年,我上初中一年级,学校放大秋假了,我照常和父母一起来到棉田摘棉花。那时每家每户都种许多棉花,因为种棉花,农民们手里第一次有了些许积蓄,所以农民们种棉花的积极性很高。

那天,我家摘的棉花特别多,从晌午一直摘到太阳落山,足足摘了二百多斤。我们正准备装车(人拉的小拉车)回家的时候,远远看到五叔推着手推车,上面装着一个大棉包正走过来。

“五叔,你怎么早就下地了?”五叔走近了,我连忙和五叔打招呼。

“唉,不早下地,肯定摘不完,你看,早下地这不也忙到太阳落山了。”五叔说着就把手推车停了下来,然后,站到我家地头, 一边喘着气一边大声地说:“大哥,大嫂,今天摘的有三百斤吧。”

“没有。我们今天摘的还没有你五叔摘的多呢。”母亲笑着回话。五叔双手一摊,一脸正经地紧接着说:“大嫂,要不咱们换一换。”

“换一换就换一换,瞧瞧谁怕。”大家一阵哈哈大笑。笑声停住了,五叔咂了一下嘴,攒起眉头若有所思地说:“大哥大嫂,这两年咱们卖棉花挣了一些钱。有时候我就想啊,如果咱们每个月存一百块钱,那一年就是一千,对吧,咱们要说再干二十几年应该没问题,那二十年就是两万多,两万多就够咱们养老了。大嫂,你说我说的有道理吗?”

也许是五叔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次谁也没有再笑。母亲想了一下说:“他五叔啊,你算的这笔帐是没错,可是,这一家老小的,该办的事你得办吧,该花的钱你得花吧,恐怕现在还轮不到咱们想养老的事啊。”

“是啊~~~”五叔嘴里咕噜着,推着手推车回家去了。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五叔在村办的一个家具厂当门卫,不用再下地干农活了。五叔没有能够实现当初的养老设想,可是五叔现在挣着一份工资,他的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家境都还不错,农村也实行了农村医疗保险,想来五叔的养老是没有问题的。

父母和五叔那个年代还没有基金定投这样的理财工具,我也无法想象如果当时有基金定投,而五叔每月定投一百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会是怎样的结果。五叔他们那一代人都是把辛辛苦苦挣来的每一分钱存起来,然后在儿女们需要时为他们花掉。五叔也许至今还不知道基金定投这种理财方式,可是我又想,假如五叔现在知道了基金定投是怎么回事,知道了每月定投一百元,二十多年后会有几十万元的回报,五叔又会做怎样的感想呢。

女儿的成长

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县城当了一名高中教师。后来有了女儿,现在女儿已经十岁了,时光如流水一般急匆匆地逝去,让人措手不及,心中不由得有一种发慌的感觉。

回想起小时侯的女儿,我首先想到的是女儿两岁时的情景:头戴粉色缎面虎头棉帽,脚穿一双猫头棉鞋,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屁股上围着屁股帘,在我跟前跑来走去的。

一会儿,女儿小跑着扑到我的腿上,仰着小脸说:“爸爸,抱抱。”“嗨。”我一下子把女儿高高地抛起,然后稳稳地接在怀中 ,女儿随即发出一阵咯咯咯的笑声,女儿的笑声快要停住时,我就又一次把女儿抛起,女儿 的笑声又起,再抛,再笑,直到女儿笑累了我也累了的时候为止。

女儿渐渐张大,我们给她买的玩具也多了起来。记得买过一只上海牌的口琴,女儿整天呼呼啦啦地吹着,即使吃饭时也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口琴,边吃边吹。女儿虽然不能吹出任何的曲调,但她却快乐非常。后来,又买了一辆三轮脚蹬童车,脚登子与前轮连在一起,说来奇怪,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倒着蹬,小车就只能向后倒着跑。于是,我就从后边推着,让小车向前走,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女儿才慢慢地习惯了正着蹬,小车子这才开始向前走了。这时,小车子又成了女儿的最爱,整天噔着小车在客厅里(农村的房子客厅比较大)、院子里到处跑。

女儿四岁时,给她买的两轮童车。这辆车的后轮处原来有两个小偏轮,目的是防止侧倒,可是,女儿骑上以后,左歪右趔的,让人看起来总不像那么回事,于是干脆就把两个后轮拆了下来。我给女儿扶着让女儿学骑车。学骑两轮车可比学骑三轮车困难得多了,掌把、转弯、掌握平衡都难得不得了,我常常累得浑身冒汗,可是,女儿的进步不大。我上班不在家的时候女儿就自己骑在车子的后架上,两之脚支撑着地,然后,用脚尖点地,一点一点得向前移,就这样女儿自己慢慢地练习着掌把、转弯、掌握平衡。突然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女儿居然能骑在后架上骑一段距离了,我高兴地大声说:“会骑了,会骑了,了不起,真了不起。”听到我的夸奖,女儿很是得意。后来,我把车座调到最低,大概又过了一个多月,女儿就能先在后架上把车子骑动起来,然后,再从后架上移到车座上,接着继续向前骑。女儿真正学会了骑车,我反尔并没费劲,想来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上小学后,女儿玩的时间变少了。一年级放寒假时,女儿也拿回一个奖状,优秀少先队员。虽然不是第一第二,但是我还是有些喜出望外。放假了,首先放松放松吧。这天是冬季里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太阳毫不吝啬地把阳光撒向大地,好像在提前告诉人们春天快要到来了。趁着这大好天气,我带着女儿来到人民广场玩。人民广场在县委大院的南面,与县委大院隔着一条公路,这年夏天刚刚建成。人民广场面积很大,它的东面是音乐喷泉,喷泉的旁边树立着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南面是草坪和两处游乐场,专供孩子们玩的,西面有一个大众舞池,中间是一大片开阔的平地,广场四周分布着许多造型各异的灯树,广场的地面全部采用大理石铺砌,整个广场显得特别整洁干净。广场建成后立刻就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夏天的夜晚,广场上特别热闹,尤其是周末的晚上,音乐喷泉会有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村民乘车前来观看。和着浑厚的音乐,喷泉时而一喷冲天,似烈马奔腾;时而轻轻摇曳,如少女翩翩起舞,直看的周围的人们如醉如痴。孩子们总是最兴奋的,有的孩子趁着喷泉起伏的间隙,一下子钻到喷泉形成的一圈圈水幕中间,叫着笑着,高兴无比。直到深夜,广场上还有不少人意犹未尽,久久舍不得离去。冬天的广场就显得冷清了许多,像今天,天气虽然不错,可是广场上的人并不多。倒是有几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在兴致勃勃地滑旱冰,全副武装着,显得既威武又漂亮。他们技术娴熟,动作舒展,快捷地来回地穿梭滑行,就像几只早来报春的小燕子翩翩飞舞着。这几个男孩子成了整个广场的亮点,吸引着不少路人的目光。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目光中充满了羡慕。我碰了女儿一下,轻声的地 问:“想不想滑呀?” “可是我没有旱冰鞋啊。”“可 是我们可以买呀,现在就去。”女儿高兴地跳了起来。现在,女儿也可以尽情地享受滑旱冰带来的快乐了,虽然中间不知被摔哭过多少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道理一点也不错。

是玩具带给女儿太多的欢乐,是玩具伴着女儿一步步成长,也是玩具把我对女儿小时侯的回忆穿成了一串。

唯一的礼物

老实说,至今我还没有给女儿买过礼物呢,说起这个来我不免有些难为情。女儿小的时候,常常有亲戚、朋友买些衣服、玩具当作礼物送给女儿,逗女儿高兴,可是,我们为女儿买的所有东西都是在需要的时候就买的,从来没有费心思去考虑:找个什么理由,买个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再送给她。我觉得这样烦琐而且苍白。我的母亲也从来没有给我们买过礼物,然而我却得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母亲全部的爱。

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女儿开始上小学了。每当我久久凝望女儿背着小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渐渐远去的背影时候,我的内心总会产生一种极其复杂的感觉:女儿长大了,离我们会越来越远;女儿开始用稚嫩的小脚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了,可是世上却没有平坦的大路,该如何让女儿走稳走好呢;女儿能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了,可是女儿遇到的事情会更多更复杂,我们反而更操心了。总之,这感觉让人的心情变得沉重。是啊,我该怎样尽到作父母的责任,该如何把对女儿的爱更好地给女儿呢?

和父母当年所处的社会相比,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人们没听说过股票,不知道理财,他们就知道辛勤劳动,把挣的钱全都存入银行,以备儿女们将来需用。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如果说07年以前大部分人还对股市敬而远之的话,那么,经过07年超级大牛市之后,相信许许多多的人都有了下到股市中一试身手的经历,他们或赚钱 或被套,虽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理财意识的觉醒。毋庸置疑,正确理财对每一个现代人都很重要。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只有理财,财才理你。

我是在07年7月 23日晚上看了一档电视节目后才下决心买基金的,这档节目的主题是:百姓如何理财。从中我了解到基金就是专家理财,可以降低炒股的风险,挑选优质个股,获得最大收益。我真正买到基金是8月10日,那时,银行里整天都是开户、买基金的人,男女老都有,排起长队等着。我第一次买的两只基金是嘉实主题和工银价值,此后,我开始天天上网关注股市行情,也了解了更多关于基金的情况。

从晨星排名我知道了华夏大盘、中国优势等一批五星基金,它们的业绩都非常骄人,可惜的是华夏大盘一直暂停申购,而中国优势、上投阿尔法等不久也暂停申购。我买的两只基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为我挣了七千多元,我很高兴,期待着更大的回报。可是,股市达到6124的高点之后下跌的很快,这太出乎我的意料,到10月25日,我前面的收益已经输去了大半,我不得不把基金全部赎回。后来,股市跌到5000点时,我再次出手买了三只基金,华夏稳增、兴业趋势、上投双息。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我撞上了一波反弹行情,三只基金表现的都很不错,而上投双息尤为突出。这更加坚定了我一直对上投基金的看好,后来,我把全部的资金全都投入了上投系的成长先锋、内需动力。08年春节过后,我把股票基金全都转换成货币基金,后来股市行情不好,我的货币基金就没怎么动过。

我买了一年多的基金,经历了大牛市的狂涨与股市暴跌时的惨烈,有过赚钱的喜悦:“没想到股市赚钱这么快,这么容易。”也有过赔钱时的苦闷:“我怎么稀里糊涂就赔了这么多。”不过总体的感受很沉重、很苦恼,你入市时常常提心吊胆地怕下跌,你不入市时则常常因为踏空了行情而懊悔不已。现在总算想明白了,没有光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光跌不涨的股市,涨涨跌跌,跌跌涨涨这才是股市的常态。纵观国内以及国外股市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股市不仅应该而且确实为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妨以上投中国优势基金为例,在股市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大幅度的涨跌之后,其自成立以来的四年里,增长率依然达到百分之二百四十,如此高的回报率是其它理财产品无法比拟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整天为股市的张跌劳心费神呢,又何必忍受时时患得患失这份煎熬呢,“风物长宜放眼量”,就让我们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股市的风云变幻,利用基金定投这一最为稳妥的理财利器来为自己理财,稳稳当当作个投资人,相信经过十年、十五年的坚持,到那时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激动,有点兴奋:我何不秘密为女儿做一份基金定投呢,每月定投五百元中国优势,坚持到女儿大学毕业,到时候,就作为我这个当父亲的送给女儿的唯一礼物送给她,我相信这一礼物定能给女儿继续深造或就业工作助一臂之力。这是我为女儿准备的礼物,唯一的也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

人间因为有爱而美好,人间因为有爱而温暖,愿爱长留永驻。

爱,在传递;爱,在流动------

分享亲子阅读三年的收获


前些时日,有朋友问“亲子阅读能干啥?”我停顿不语,脑子里一直在复盘亲子阅读的好处。

语言表达能力。当时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这个,这应该也是女儿开始阅读以来收获最大的好处。

与她同龄的小朋友,有许多还只能表达基本的需求:“我要出去玩”、“我不要洗澡”等等。

女儿三岁两个月在困意来袭时会说:

“妈妈我犯困了,想睡觉了。”

看到漂亮的东西会说:

“哇,这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太美丽了。”

听见爸爸沉睡的声音会说:

“打鼾的爸爸。”

并不是在炫耀什么,这的的确确是亲子阅读带给女儿的改变。

有的人认为,语言能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并不这么觉得。

可能周围的生活,平时家庭里的对话场景确实有助于孩子语言发育,毕竟,语言环境或多或少还是有的。

但这是没有针对性的,就像在孩子的耳朵里塞了一块棉花,他听到的语言信息是模糊的。孩子需要通过大量的揣测和重复,最终才能确定:

哦,原来这个东西可以用“愤怒”表达。

语言的清晰表达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一个哭泣的孩子,懂得用“难过”表达,一个生气的孩子,懂得用“愤怒”表达。

这种能通过语言“发泄”的情感表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力量——能融入成人世界。

而这些词汇的输入,可以来自于父母平时的引导,也可以来自于书本。

据我的经验来说,书本带给孩子的词汇量会更多,对孩子的语言刺激会更大。特别是故事型绘本,简短又有故事性,里面涵盖的词句也极为丰富。

有时候我会觉得,亲子阅读就像是带着孩子去沙滩捡贝壳,一个词语代表一个贝壳,孩子将捡回来的贝壳串联起来就是一道装饰。

孩子捡的贝壳越多,手上能用来摆弄的道具也会越丰富,饰品也就更美观。

比如前面女儿说到“打鼾的爸爸”。“打鼾”这个词是在《打瞌睡的小房子》绘本中捡到的。

那张床上

有一位老奶奶

打鼾的老奶奶

在温暖的床上

床在打瞌睡的房子里

房子每个人都在睡觉。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女儿并没有学以致用。用“打鼾”二字,已是过了两个礼拜的事了。

足以说明,词汇量进入孩子大脑后会被保存起来。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时,孩子会不自觉的调用这些词句。

其实,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表明:家庭中有亲子阅读习惯的孩子有更多的词汇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会多一些,并且有更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不关对于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有所助益;对于孩子以后在阅读书本的时候,更好的理解文字也是有帮助的。

因为他们的大脑里已经有了,足够概念知识帮助他们来理解文本。

在我身边也有许多妈妈开始亲子阅读,但坚持下来的不多。

公司同事S就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看不了几分钟就玩别的了。”所以她的亲子阅读积极性也被消磨殆尽。还有朋友Z说:“给孩子打造了阅读角,孩子只会翻书当玩具。”

作为一枚三岁两个月入门级陪读妈妈,我给不了太多的建议。有一点,在我看来是行之有效的:

“互动阅读法”。

对于0-3岁的孩子,如果只是单纯的给孩子书,让他在书的海洋中自由游躺,其实帮助并不大,关键还在于你跟孩子是否进行过互动的阅读。

如何做?

1、阅读中询问问题

给孩子读书,看似是父母在读孩子在听,想让孩子融于阅读,还是需要在阅读中增加互动。譬如,看到某处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可以问孩子:

“宝贝,你喜欢绘本里哪个动物呢?”

“哎呀,这个像不像我们家上次买的黏黏怪?”

把书本里的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书本灵动,故事也就融入孩子内心了。

2、阅读中评估孩子反应

刚开始给女儿阅读我总自顾自的照着绘本读,孩子有时候遇到疑惑,想翻回前一页再看一次,我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捣乱,打乱读故事的节奏。

这是亲子阅读的误区。

互动阅读,会要求父母有一定的敏感度。譬如:哪些地方孩子表现出疑惑的表情了,哪些地方孩子被逗乐了。然后在觉察出来的基础上通过:提示、引导或者直接修正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故事。

3、阅读中善用重复

《打瞌睡的小房子》作者就采用了这种重复与叠句的手法。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对某句话加深印象。

在给孩子阅读时,当孩子说了一些正确的词语时,对孩子的话进行重复。通过重复让孩子记住,而重复的过程也是一种阅读互动。

有人把亲子阅读说成是一件静待花开的事,很赞同也很理解。

亲子阅读能干什么?

这个问句很大,至少目前来说我能评估到的信息很少。但我相信阅读带给孩子的好处,远不止如此——语言表达力。

语言上的裨益,我们能够通过交流检测,而那些进入过孩子大脑的词汇,那些悄悄遗留在大脑保存箱的词汇,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

我想这些无形的看不到的好处,将来一定会通过某些信号传递给我们。

抓住孩子个性修正的黄金三年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对待不同性格类型的孩子,家长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3~6岁是孩子个性修正的“黄金”三年,这一阶段了解宝贝不乖的真相,明白孩子的心理特征,知晓孩子的气质类型,才能拉近亲子关系,找对教育方向。换言之,只有我们懂孩子,了解其优势潜能,才能爱得更有章法。这一阶段的孩子性格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9种:

①软弱型

软弱型孩子通常是家庭过分溺爱的结果。在一帆风顺的环境里通常看不到其缺陷,可一旦遇到困难,则表现为缺乏自己的主见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做一件事往往三分钟热情、虎头蛇尾……

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的这种性格对他成长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家长必须主动改变这类孩子的“家庭环境”。试着给孩子讲一些英雄人物钢铁意志的事例,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能够自己完成的任务,并进行督促完成。

②顽皮型

顽皮型孩子的表现形式,通常是不讲礼貌,在公共场合常常多嘴多话,办一些令人讨厌的事,甚至以惹人不愉快为乐。

家长应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及文明礼貌教育,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不当之处。帮助孩子选择与品德好的小朋友在一起交往,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兴趣,进而把他过于旺盛的精力引导上正路。

③偏内向型

有些孩子喜宅家里独处,不爱参与集体活动,看不去不活泼、不爱动,打怵出头露面,平时沉静寡言,独立能力通常较弱。这些基本是偏内向型的表现。

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创造活泼、愉快气氛,多主动与孩子交谈,主动向孩子提出各种有趣问题请他回答,平时多带孩子到外面参加郊游健身等有趣的活动,增加健康的生活情趣。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其独立生活和处事能力。

④偏外向型

偏外向型的孩子坐不住、静不下来,无法专心致志;愿意表现自己、喜欢张扬、炫耀;虽有“不认生、不打怵”的闯劲,但是说话办事不认真、不仔细……

家长应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一是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文明礼仪,谦虚而不虚伪、阳光而不张扬、勇敢而不鲁莽、谨慎而不冒失;对孩子好犯的毛病事先警告、事后批评、改进后及时给予表扬,帮助孩子克服毛病;二是帮助孩子改掉坐不住的毛病,可在大人陪同下,坚持每天有一两次固定的时间看书或做事,逐渐帮助他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三是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情趣吸引他,减少其室外活动。

⑤自大型

自大型的孩子表现为过于骄傲、目中无人,自以为了不起,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强,不懂得尊重他人……

家长应有意识地教育孩子为人处事都应当谦虚,明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还要让孩子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上有人,一旦孩子犯了骄傲的毛病,家长就要及时地指出他的错误,说明目中无人的危害;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试做“眼高手低”的事,使孩子懂得“看花容易而绣花难”的道理,教育他懂得骄兵必败,目中无人偏偏不如人的规律。

⑥自卑型

自卑型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凡事不敢争先。在学习上,自认为不是学习的料,是天生的笨;在生活上,胆小怕事、畏缩不前,觉得谁都比自己强……可以的

家长应有意识地用积极进取人物的事迹教育孩子,鼓励他尝试自己去完成作业,自己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去外面“闯一闯”。家长平时要多为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使他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自信心。

孩子在独立完成“作业”后,家长要给于充分的肯定,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绝不可以责备孩子这不对、那不妥的无能表现。

⑦马虎毛草型

毛草型的孩子做事毛手毛脚、学习不专心,写作业丢三落四……这是很多孩子常犯的毛病。

家长应及时指出孩子的毛病,并要求他通过实际行动立即改正。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并养成事先冷静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去做,事后还要细心进行复查的习惯。采取一点适当的奖惩办法也是必要的。

⑧性格执拗型

执拗型的孩子突出的特点是性格固执、倔强,逆反心理强,缺乏灵活性,一条道跑到黑。

家长对这样的孩子要平时多加疏导,多以“顺毛驴”的方法对待他,尽力避免与孩子正面冲突。如发生了顶牛现象时,家长不必坚持要孩子立即按大人的意见办,不妨先行“冷处理”,但事后要及时指出孩子的不对,并要求其改正。平时注意教育孩子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灵活处理事物的方法。

⑨自私型

自私型的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见到想要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自己的东西绝不给别人,家长一旦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就会大哭大闹个没完没了……

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孩子缺少教养的本质特征,因此应认真帮助孩子去改正。发现孩子有这方面毛病要及时纠正,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表扬;平时要求孩子绝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自己的玩具则应当借给其他小朋友玩。

归根结底,孩子的不同性格对其将来的成长、成才都有着莫大关系,因此,家长应当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也就是所谓的“因材实施”,家长育儿成才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的。

明年起北京小学三年级前将不开设英语课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透露,明年起北京市小学一、二年级将不开设英语课,调整至小学三年级零起点教学;整体降低中高考英语难度,严格执行考试大纲要求,中考试题难度不超过课标五级标准,高考试题难度不超过课标七级标准。

昨天上午,在北京市小学“减负”交流研讨会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表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是择校问题严重,基础教育阶段的问题是课业负担过重。此前,北京市教委出台了有关中高考改革的征求意见稿,关于英语的调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英语地位降低”的担忧,付志峰表示,近期北京将出台“加强英语教学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日后北京对英语将会更加重视,但要让英语回归其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位。”

此外,从明年起新招收的小学一年级将不再开设英语,调整至小学三年级,并明确要求小学三年级英语开始时为“零起点”。市教委鼓励各校开设校本课程,但不提倡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与英语相关的校本课程。市教委希望能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减少学生在英语学科上所花费的时间,但同时要提高学习效率,让北京的孩子在听说方面有大幅度提升。

付志峰还透露,“加强英语教学的指导意见”将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以听、说为教学目的,加强听说的教学。高中阶段在听、说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在中高考英语当中严格执行考试大纲要求,中考试题难度不超过课标五级标准,高考试题难度不超课标七级标准。更多讨论请进入

孩子头三年影响一生 这些早教误区千万别进!


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 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 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 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 万不 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 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 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 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 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 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 子就 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 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 没有 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他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嘛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

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 人常 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 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 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 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 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 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 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 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 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 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 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 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 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 人” 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 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 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 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

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 会在 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 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 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 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 代 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 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 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 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 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

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

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 地顺 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

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 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 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喜欢《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年幼儿园工作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