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故事教会孩子为人处世

03-27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个故事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宽容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牠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牠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2、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

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3、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可是失恋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4、神迹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祂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五“W”模式教会孩子花钱


培养孩子的花钱习惯和理财观念,是很多家长深感头痛的一件事。在这个问题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关键,即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国外学者将其归纳为五个“w”,建议告诉孩子怎样在行动中遵循这五个“w”。

why—为什么要买?

如果孩子说不出理由,一定要加以限制,必要时可给予惩罚。但这里说的惩罚不是训斥或责骂,而是减少零花钱的数额,孩子大多会心疼自己的钱,不妨一试。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态度要始终如一,否则会前功尽弃。

what—买什么?

因为孩子年龄小,要限制她自己做主购买物品的范围,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

when—什么时间去买?

应向孩子说明,要按活动的重要性来安排购物时间,即使是周末的补习班也不能因为购物而耽误。如果孩子需和家长一起去购物要等到家长有空的时候,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不能一切以孩子为主,要让孩子学会等待。

where—到什么地方去买?

一般来说,消耗性的小物品如铅笔、作业本、小贴画等等可以到小市场去买。对于孩子来说,名牌商品和普通商品没有什么区别,孩子之间不应为此互相攀比。但要告诉孩子,千万不能贪便宜到小商小贩的摊上去买食品,尤其是不要在校门口的小商贩处买吃的东西,以保证饮食安全。

who—什么人去买?

家长要跟孩子讲明,因为年龄小的原因,暂时不能单独到离家远的地方去购物,最好由家长或其他熟悉的大人陪同前往。当然,如果是住家附近的商场、超市,则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另外,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多长时间给一次,违反原则怎样惩罚等,都要事先向孩子交代清楚。如果孩子能学着记账,详细记录支出的内容最好,若花钱得当还可以考虑酌情给予奖励。

教给孩子支配钱物不是单纯地学会消费,也是帮助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希望通过这样的沟通和讨论,能培养孩子的花钱意识,增强责任感,从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用故事教会孩子10以内加减法


比如,学习8的加减法,我编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其中经常和孩子互动一下,互相提问,甚至让孩子把故事编下去:

小猴子要买8个苹果送给奶奶。它来到市场上,看见红苹果挺诱人的,绿苹果也挺好的,于是,这两种苹果它一样买了几个。(红苹果买5个,绿苹果买几个?)

小猴子拎着装了8个苹果的框高高兴兴地往奶奶家走去。路上同小猪撞了一下,结果撞掉一个苹果,它们都不知道。(这时还剩几个苹果了?)

小猪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见到小猴很高兴。小猪说口渴了,小猴子就给小猪一个苹果解渴。(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看到小猪吃苹果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猴子也想吃,于是它也拿了一个苹果吃了起来。(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突然,背后响起一声狮子的吼声:吼不好了,狮子看见小猴子了,快跑啊!小猴子拎着框使劲往前跑,框里的苹果噼里啪啦地往外掉。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狮子也没有追来,小猴子终于松了口气。小猴子把苹果送给奶奶,可是它往框里一看:咦?怎么只剩下2个苹果了呢?

奶奶听完小猴子讲的途中的遭遇后,哈哈笑了起来。奶奶对小猴子说:你来了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就这样,故事讲完了。讲的过程中我还不时让孩子算算还有几个苹果,而后面的遇到狮子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编出来的。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既让孩子开拓了思维,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如何教会孩子感恩?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是我们现代孩子必须学会的重要课程,让孩子学会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基本品德。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吃不了一点点苦,受不了一点点委屈。每次遇到家长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不听大人的话,谁都不怕。”我发现很多的家庭都是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管,父母亲管得甚少,更谈不上沟通了。而爷爷奶奶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以自我为中心,好吃的是自己的,好玩的是自己的,顺着他们便是好,不顺着他们的便是不疼爱了。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别人的辛苦,想不到别人。

父母应该多花些时间和孩子沟通,打骂孩子是最愚蠢的办法。既然孩子不能发现你们对他的爱,那么就从身边的细小事情挖掘,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的爱。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幸福!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如何教会孩子感恩呢?

首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孩子要心存感激,对人体恤,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人,使他小小的心灵中存有一份真与善,让他的内心世界变得富足和美好。

其次,从身边小事培养感恩之心。对于同学之间的帮助,要教孩子诚心地说:“谢谢”。通过生活小事的引导,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有温暖,要温柔相待;如果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激;要懂得亲人的爱,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从而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人。

还有,身教胜于言传。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当孩子为我们做事,我们也要真心地表示感谢,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

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加珍惜眼前这美好、幸福、温馨的生活,他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甜蜜和喜悦,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笑口常开的人,也必将是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和不凡作为的人!

为人父母必知的14个教育策略


1、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成功的父母们深刻的感觉到伴随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由于孩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伟大,使我们变得更有理解力,使我们生活有了希望。所以,我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辛苦,而要用心去发现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2、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6、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的)

当父母否认孩子的感觉时,孩子觉得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他的感觉舒畅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是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倾听孩子的心声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说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讲,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与我们谈话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7、设立明确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没有规则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5条到6条,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将家规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建立,就应坚决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应对家规作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发展的过程,发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8、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

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来给孩子一些自由度。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通过提供选择,可以避免紧张气氛,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践机会。如“睡觉时间到了,你是要听昨天的故事呢,还是想听一个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红色的上衣,还是蓝色的T恤?(如孩子两者都不选,父母可问:“是我帮你选,还是你自己选?”)做选择并让孩子负责任都是日常的行为,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9、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学习

儿童通过接触具体的、仿真的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学习,需要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互动交流,游戏使儿童放松且发展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应过早开始对字母数字等符号的专门练习,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童的心智还没成熟,对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理解。

10、正面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

传统型教育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对孩子说“不准打人,不准在沙发上吃东西”等等,这种负面的口气只会将注意力引向并集中于负面的行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为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为,如“你忘记了与人和平相处”或“我们是在餐桌上吃东西的!”

11、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共同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经历,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脱且同情的态度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12、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下一点休息时间

我们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这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我们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另外,我们需要点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繁琐的家务和工作。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点错误懊悔不已。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善于休息,才能更善于工作。

13、让孩子的爸爸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爸爸不仅是一个监督者,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父母作为一个集体,讨论教育的原则,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谈话,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周围的人帮助你,使你自己的生活轻松。

14、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为人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为人父母,其实是在经历一段新的生命历程,可不只是看着、陪伴着我们的孩子日渐成长,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生命感悟。

◆勇于承担,同时允许自己不时地犯错

现在许多人感到自己越来越难扮演好父亲/母亲的角色。

有些人害怕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原因其实是内心的恐慌。儿时父母过于严厉的态度带来的强烈冲击,正是造成这种心理的根源。一个人越是美化父亲的硬朗和母亲的完美,他就越觉得自己承受着严格的评判。即使成年以后,也会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担较多责任的职务,包括为人父母——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样的角色是留给父母的,因而常常选择逃避。对此不妨:

对自己宽容一些

拒绝承担责任也隐藏着潜意识中对完美的幻想。因为父母从没有对自己感到十分满意,潜意识就会认为:“要父母爱我,我就必须做到完美。如果我不负责任,他们也就不会知道我是不完美的。”对此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偶尔犯错误比总是逃避责任要好得多。

改变你的想法

很多害怕承担责任的人都以为:可以用逃避来保留自己的自由。这实际是误区。如果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对自己的生活都不负责任,那么其他人就要替我们负起责任,而我们将对这些人产生绝对的依赖。

勇敢面对你的恐惧

敢于承担责任就要敢于承认自我,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对一个问题考虑过多,就会感到烦恼并陷入困惑。与其固执地认为“我不能承担责任”,或者纠结于“我到底要不要孩子”,似乎更应该问问自己:“我到底在怕什么?我在什么时候对负责任感到特别困难?”

另一方面,许多为人父母者则担心,因为工作忙碌,自己可以给孩子的时间少了,因此时常感到负疚,这其实也是一种要求完美的极端心理。对为人父母者来说,最糟糕的就是不能接受自己在抚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点缺点。每个人时不时地都会犯一点错误,成为“完美父母”是只一种幻想。事实上,成为个懂得掌握分寸的父母就足够好了。这样的父母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孩子,而是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围绕着他们生活的3个重心:夫妻关系、职业发展和父母角色。

可以和另一个人分担职责

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可以和另一个人分担为人父母的责任。这个人可以是孩子的父亲/母亲,也可以是第三个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戚,乃至保姆。重要的是,在孩子8个月之前,一直是同样的人在他身边照顾他,保证连续性,就可以了。

陪伴孩子也可以兼顾自己的生活

完美主义的父母常常在计算自己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关爱,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不够。事实上,并不是说,作为父母就必须整天忙于照顾孩子。只要和孩子处在同一空间,即使在忙自己的事情,孩子都会感到爸爸/妈妈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比如说,在看书或写东西的时候,把孩子放在脚下的地毯上,这也是一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避免负罪感和希望弥补的想法

负罪感对亲子关系有害无益。当父母认为自己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关爱,就会觉得亏欠孩子。于是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绝,不敢让他们失望,或试图用各种小礼物来弥补,以消弭自己的罪恶感。有负罪感的父母无法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在孩子面前不敢表现出自己威严的一面,无法为孩子制定有利于其成长的规则。而孩子也无法学习如何尊重他人。

◆父母感受

Cindy,32岁,公司文员;女儿1岁。

“生育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是需要时间的。经历了产后抑郁,我发现自己更有包容力和耐心了,还真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刚生完孩子时,我的身体极度虚弱,一边要忍受着伤口带来的种种不便和疼痛,一边要努力地给孩子喂奶,尤其是当时我没有足够的奶水,眼看着自己已经喂得 山穷水尽、精疲力竭,可是孩子还饿得哇哇大哭,我的焦急、无助终于演变成了绝望,情绪变化之剧烈,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我不明白,自己以前是多么乐观开朗 的人,怎么只是生了一个孩子,就变成怨妇了呢?一个月后情况就好多了,也许是因为我被获准出门终于晒到了太阳,也许是因为逐渐恢复了体力,适应了妈妈的角 色……关于产后抑郁,很少有人提到等待。我想说,生育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虽然剪断脐带只是瞬间的事,但要适应这个变化是需要时间的。 积极调整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经历了产后抑郁,我发现自己更有包容力和耐心了,还真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Yoyo,28岁,电视主持人;女儿半岁。

“有了女儿后,我觉得自己,仿佛从以前的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变得终于接上了地气。我现在就是把自己归零,和女儿一起成长。”

女儿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觉得有了女儿之后,自己变得随和多了,变得更宽容和开朗了,还变得开始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了。比如女儿会专注的看一朵花看很长 时间,以前我会觉得没什么可看的,可是现在,我从女儿的角度出发,和女儿一起看,然后发现:“嗯,这朵花真的很美呀!”就像这样,很多以前司空见惯的东西 都变得神奇了。这么说吧,有了女儿后,我觉得自己,仿佛从以前的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变得终于接上了地气。从前看电影、听音乐是我的主要爱好,下班后 会去逛逛街,然后找一家环境不错的餐厅,优雅地享受美食。女儿到来之后,生活完全变了样子:我每天早上都去菜场买菜,回家之后,还学会了怎么去安排和打理 家务。现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就是照顾宝宝的生活,估计等女儿再长大一点,我会成为和女儿做朋友的妈妈,和她像朋友那样的相处,一定会比我对她的管教多。 我觉得,我现在就是把自己归零,和女儿一起成长。

Mandy,30岁,芳香治疗师;女儿2岁。

“看着孩子一脸幸福,顿时觉得工作的压力和疲惫,都融化在她的一抹笑容里。就在这一瞬间,对于人生,我突然有了新的认识。”

两年前,我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生兼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结婚后一步步从传说中的“灭绝师太”退化成一名家庭主妇,直到孩子的降临。经济压力增大 了,我是否还要将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先生肩上?孩子长大后,我该如何成为她的榜样?于是我拾起自己的爱好——芳香疗法,成为一名在家工作的母亲。忙碌不期而 至:手头正做着工作,孩子一哭,就得马上赶到,不得疏忽;有时赶工到深夜,好不容易睡着,一声婴啼,立刻就要起来,等把她再度哄睡,已经是凌晨时分;如果 万一她醒了就要开始玩耍,那么就连补个觉的机会都没有,陪着她直到上午上班的时间,再用冷水洗洗脸,开始新一天的工作……然而,在被我不断抱怨的忙碌中, 我渐渐发现:之前我的一些坏毛病,比如拖延、粗心、不爱思考等等,曾经让自己咬牙切齿却无力改变,如今在孩子的鞭策下竟然慢慢地纠正过来一些。毕竟,带孩 子不像做实验,她饿了、渴了、病了,那是一分钟都不能拖延;懒惰的时候,想想自己将要成为一个宝贝的偶像与榜样,哪里还敢懈怠?这样想着,孩子笑嘻嘻的扑 过来,一脸幸福的样子,顿时觉得压力和疲惫都融化在她的一抹笑容里了。就在这一瞬间,对于人生,我突然有了新的认识:也许我应该带着感恩的心情来看待我的 孩子,她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导师。

Steven,36岁,企业营销主管;儿子2岁。

“孩子一天天长大,也在一天天塑造着我,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另外的改变,就是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成为父亲,对男人的改变很大,特别是让我意识到责任。真想不到,就是这么个小东西,能生出那么多的家务事,几乎是动员起所有的家庭力量,才跟他打个平 手。等到他长大一点,每天我出门上班时,他就会跑过来抱着我的腿说:“爸爸,你要早点回来。”有一次他说:“爸爸,你不在的时候,我特别特别想你。”有时 候,我甚至觉得,孩子简直就像一个“情感的敲诈者”。有这么一个依恋你的孩子,做父亲的,能不顾家吗?作为父亲,我会有意识地往孩子成长这块儿挪钱:好 车,先不换了,更大的房子,也缓缓吧。另外的改变,就是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真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终于深深地理解了为人父母的一 切付出,现在我觉得我跟父母关系特紧密,只要有时间就回去看他们。我跟我手下的20多号人,也更像是“兄弟连”了——我看他们,就像家长看孩子那种感情。

◆自我评估

你是这样的妈妈/爸爸吗?

为宝宝的到来做好身心准备。

与丈夫/妻子保持良好关系。

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陪伴孩子。

尊重孩子。

鼓励孩子自主和自立。

营造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留出自己的休闲空间。

爱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

如何教会宝宝与人分享,做一个大方的孩子


我的宝宝1岁2个月,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带孩子来我家玩玩,他根本不让小朋友动他的玩具,即使小朋友拿了他平常根本就不玩的玩具,他都要马上抢过来。平时我经常带他到外边玩,他不是那种不合群的孩子。我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呢?

专家回答:

这是一个社会行为问题。宝宝不愿让小朋友动他的玩具,这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一般儿童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懂得“我”、“我的”、“我要”、“我不要”、“我不给”,宝宝出现这种意识,比较早一些。

家长看见孩子有这种行为,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不要强迫孩子把玩具拿给小朋友玩,这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讨厌那个小朋友,还会把玩具枪过来。最好是自己参与进去,说“看啊!咱们一块儿玩小火车,宝宝在这边,小朋友在那边,我给你们开来开去。现在,接好!“他可能不懂,可以由家长带领玩。

2、引导孩子去体验别人的感情。可以说:“宝宝,小朋友很喜欢你的玩具,咱们让他玩一玩,他一定高兴,好吗?”家长经常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情,使孩子产生同情心,主动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分享快乐。这种体验要长时间培养。

3、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同龄小伙伴,不管什么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他一个人的,因此,“什么都是我的“正是他的理解,这无可非议,关键在大人,要创造机会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里带孩子到亲友家去串门,请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带孩子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开始一定很困难,次数多了,孩子不仅愿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会很高兴。

4、一旦发现孩子愿意拿出玩具来和小朋友一块玩,应该及时表扬,让他知道这是好行为,把分享看成快乐的事。家长要表现出大方的态度,不要让孩子感到妈妈舍不得拿出玩具来给小朋友玩(主要是怕玩坏了),这个年龄的儿童已经很敏感,您的态度会给他暗示。

5、另外也可以采用目标转移法,让宝宝玩一些别的玩具,不和小朋友抢。

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关系着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家长,能让孩子从挫折中找回自信,无比重要。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告诉孩子一次失败不会影响他一辈子

这听起来好象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通常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当他们失败时,例如,输了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或者一次考试成绩不良,或者是与最好的朋友闹翻了脸等等,家长当然知道这些小事不是世界末日,但孩子们却会认为他们的痛苦会永远持续下去,一次失败将会导致所有的事情都失败。

如果一个孩子相信失败是痛苦是永久的,或者他认为无论他再怎么做也无济于事的话,就会减弱他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这时,你可以说:“你今天输了,但你明天还可以在努力去赢。”“你给好朋友打个电话,向他道歉,你们就可能重归于好。”有时你还需要告诉孩子某个观点并不一定反映了事实。“那仅仅是某某人的看法,而我并不那么看。”这样你就给了孩子希望和坚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凯丝8岁时,她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但凯丝的一位美术老师经常表扬另一位同学,而对其他的学生几乎视而不见。这大大地挫伤了凯丝的积极性,她几乎决定放弃美术了。后来她妈妈向她解释:“永远不要因为别人不给你表扬就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得最好。”最终女儿明白了得不到表扬不会影响她的一生。现在凯丝12岁了,美术仍然是她最强的科目之一。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研究发现,在孩子自我恢复的能力中,孩子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行动是医治无助感的最好的药方。举一个例子,一个为没能进入乐队而沮丧的孩子,能使他尽快地从失望中走出来的办法莫过于他找到了一条提高自己演奏技巧的方法。

年轻人培养出一种积极进取、事在人为的处世态度主要是通过“动手实践”的锻炼。因此,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鼓励你的孩子自己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保护自己的子女免受悲伤和压力的伤害。因此,当麻烦出现时,他们马上出面解决这些麻烦,而没有给孩子一个凭自己能力解决这些麻烦的机会,这就剥夺了孩子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机会。

8岁的卡尔的家从北卡罗莱纳搬到了俄亥俄。刚到新家的卡尔表现得十分压抑,因为他失去了朋友。他妈妈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悲伤,但是你能想点什么办法让自己高兴一些呢?”卡尔想了一会儿,然后问妈妈他是否可以给远方的朋友打个长途电话。长途电话只花了5分钟,但卡尔的情绪立刻变好了。在随后的一年,他又搬家到纽约,这次在他感到孤独之前,他就给远方的朋友打电话。这就是卡尔从“实践”中所学到的。

3、懂得何时干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麻烦都会很容易地解决。在某些情况下,家长不得不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指导。就像麦姬那样。当她的大女儿莎芮11岁时,同伴已经开始对男孩子感兴趣了。但莎芮只关心她的学习成绩。她的同伴开始取笑她。她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并感到受到了伤害。麦姬鼓励女儿去寻找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做朋友。最终,莎芮找到了新朋友。

要想与孩子建立起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当你的孩子提问题时,你可以这样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这种设身处地又具体可行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跃跃欲试和期盼成功的心理。

4、设立合理的边界

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家长能制定出合理的规定,并对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定说明理由,而且长期一贯地按这些规定严格要求孩子。那么,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处世能力和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反之,在那些家长对于家庭规定和权威,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放松的家庭中,其子女的上述能力均较差。

专家们认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如果你给孩子的指导过多,并且控制孩子们,那么孩子就学不会在遇到麻烦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专家们认为,为孩子规定一定一些家务劳动,例如,打扫自己的房间、准备餐桌或者倒垃圾等等,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竞争性以及自我恢复的能力。

5、培养特长

成功的孩子总会赢得许多称赞。称赞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恢复。他们会这样想:“我虽然在数学测试中没有拿到A,但我是棒球队里最好的击球手。”“如果我能登台为来宾演奏小提琴,那么我肯定对被选为班长。”所有的孩子只要有机会展示他们的特长,他们都会这样想的。孩子的特长或爱好的培养过程,体育或学习成绩的取得过程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承诺观、价值观和理想观。

另一个鼓励孩子发展其特长的理由在于,让其明白成功是与艰苦的劳动相联系的,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不论孩子是学习打棒球还是拉小提琴,并最终掌握它们,都会使孩子有一种成就感。他们还会从中学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原来不懂的东西,只要坚持尝试和不断地练习,就有可能成功。

教会孩子进行自我保护


1.同爸爸妈妈在人群中(商场或游乐场所等),突然发现找不到妈妈了。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惊魂的几秒钟,孩子在瞬间就可能从你的视线里消失,要训练孩子不要惊慌哭泣,不要随便向陌生人求助,尽量站在原地等待;如果附近有警察可以找警察求助,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能正确分辩警察的制服;如果在商场,同父母失散,就去找最近的收银台;如果是在海滨浴场,向救生员求助比较安全。

2.独自一人在家时,有人敲门。

一般来说,不要留下儿童独自在家,但是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告诉孩子,决不能为任何陌生人开门,不管他是警察,还是熟悉的人,只要爸爸妈妈事先没有交代,就不要开门。但也不能在门铃响起时不去理会它,因为小偷有时会按门铃试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在睡觉或者在洗澡,让他过一会再来,或者留下电话,让爸爸一会打过去。如果门外的人依然在,就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请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3.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人一直在尾随着你。

马上走到人多的地方,不要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人仍然跟着你,或者强迫你跟他走。要大声尖叫并跑向人群,比如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建筑跑,因为你不确定这能给你提供安全;如果这时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4.失火的时候该怎么办。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消防演习,老师会训练孩子如何应付这种状况。如果你首先发现失火了,要大叫“失火了!失火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的安全地带。如果房间里充满了烟,应尽量让身体贴近地面,护住口鼻,爬出屋外。如果发现门是热的,火源在门外,不要轻易开门。失火时如果在楼上,不能从窗户逃生,可以打开窗户,用鲜艳的物体向楼外的消防人员发信号,然后,尽可能地贴近地面,等待救援。

5.如果有人受伤了,流血不止,怎么办?

马上用干净毛巾将伤口包紧。如果情况非常严重,拔打120急救中心的电话,清楚地告诉他们你的位置,等待救援。

6.你和小朋友在玩耍时,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会游泳。

一定不要跳入水中希望能救他,而应该将救生圈或者木杆,木棍,绳子等,可以让他漂浮在上面的东西,或者是他能抓住的东西,扔给他,将他拉向岸边,或者大叫找人帮忙。

7.如果男老师让你同他单独在一起做什么事情,怎么办?

尽可能找一个同学同行,进入房间后要站在靠近门边的位置,不要关上房门,领取任务后,争取回到同学们中或在家里完成,不要呆在老师办公室完成。此外,如果有人有任何不正常的举动,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

8.如果有陌生人对你赞不绝口,怎么办?

礼貌感谢对方,然后迅速离开,不要与其攀谈,尤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以及家里的情况。此外,家长自己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夸奖,而心生好感,开始攀谈,甚至泄露过多自己的信息。

9.有陌生人给你食物,或要带你去找爸爸妈妈,或去好玩的地方,怎么办?

小孩子,常常容易被食物所吸引,从小就训练孩子拒绝别人的给予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孩子,无论谁说要带你去干什么,都要经过妈妈的同意,否则坚决不能去。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让孩子知道会有固定的人来接送他,可以降低孩子轻信别人的几率。

10.如果有人要抚摸你,怎么办?

首先,不是所有的亲吻和抚摸都代表对你的爱和喜欢,只有父母才可以亲吻和抚摸孩子,别人不能这样做。接触可分为善意的接触,有害的接触和秘密的接触。善意的接触可以是拥抱、拉手等不让人反感的行为;恶意的接触是冲撞等行为,会使人受伤或不舒服;秘密接触就是有人要抚摸秘密的部位,一定要拒绝。如果对方的举动使你觉得不舒服,要抵抗对方,大声叫出来,说不。

11.遇到各种危险,要知道求救电话,110,120,爸爸妈妈的电话,地址等。

每个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也不一样,父母在游戏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具体生活环境,把危险场景及应变方法告诉孩子,为他的安全成长提供一道自我保护的安全屏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五个故事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