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仙人掌教育”

03-29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家的“仙人掌教育””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由于我并不常住上海,而女儿能把自己养活下来都了不起了,所以我根本就不敢去指望她能照养好其它的“活物”,因此这棵仙人掌当我不在上海家时就是棵“孤儿树”。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这棵“孤儿树”却活得兴高采烈,每年五月份到九月份这阳光最炽热的季节,一朵又一朵的黄花绽放不停。

我瞧着希奇道:“哇,真是了不起呀,这棵仙人掌居然能活得这么好。”女儿则以见怪不怪的口吻回应到:“因为它是‘仙人掌’啊。”

由这棵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引发我和女儿对植物生命韧性的讨论,我说:“当初仙人掌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好养’,应该是为了适应自然界中优胜劣败的生存法则而被‘逼’出来的改变。”女儿在点头称是后加了一句:“对,就像我一样。”

我听了笑起来,这笑容中有对女儿的嘉许也有着为母的疼惜,因为女儿在十八岁独自一人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读书,六年来所承担在生活、学业与情感、身体上的困顿与失落肯定不少,但她却从无一次打电话回家求救哭诉,都是咬着牙挺过来。曾问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跟爸爸妈妈哭呢?”

“哭给你们听有啥用,你们隔得那么远也没法立刻飞过来帮忙,哭完了还不是得靠自己去面对。”

“那为什么连回到家见了我们面也不说辛苦的?”

她淡淡的说:“都过去了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相较于女儿的独立坚强,一直在台湾岛内读书的儿子个性就显得太“面”了些,直到最近因因出国进修,在人生地不熟熟的异乡,被“逼”得必须返是自己做决定和面对,才总算长出了点“仙人掌”精神。

曾观赏过一部胡杨树生长的纪录像片,其中有位培林专家讲述到种植胡杨树的诀窍--少浇水、施肥与培土。

因为若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浅自然经不起风雨;所以只要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理睬它,由于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吮吸,自会“逼”得它们不得不拚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何愁这些树不枝叶繁茂,何愁这些树会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呢?

仔细想想,这栽树的原理其实不就跟养孩子一样,若对孩子太过周到照顾了往往就培养出了他们的惰性,生命的温室只会诞生出生命的灾难。

若要想要孩子的生命之树能根深叶茂顶天立地,就不能给它太足的水分和肥料,必须强狠下心去逼迫它奋力向下自己扎根。

在温室里我们是永远见不着参天大树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为什么他们家比我们家有钱?


这是个尴尬和敏感的问题。而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会被孩子问到这类问题。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事实已经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以下的情景:

曾经的同窗好友邀请去他家大House做客,宽敞明亮的大厅,数不清的卫生间,开放式的大厨房,漂亮的儿童房,这些不仅会让我们眼界大开,也会让孩子产生别样的情绪。而对比自己家两室一厅的“鸽子窝”,孩子难免会要求说,妈妈,我也想要一间公主房。

和闺蜜带着孩子一起逛街,朋友大包小包给她的孩子买了一堆名牌衣服豪华玩具,而我们的预算只能让孩子选择一个玩具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哭着问,为什么我不能买那个玩具?

同班同学穿着漂亮的名牌衣服名牌鞋,孩子回来说想要一双一模一样的运动鞋。同学家长开着豪车接送,而我们只能骑着电动或者开着八手捷达,孩子羡慕的说,同学家的汽车真漂亮。

面对这种问题,相信下面几种答案我们一定都听到或者曾经对孩子说过。

1、打肿脸充胖子型:

他们家有的咱也有,你想要什么妈妈也给你买。于是,今天孩子看上同班同学的名牌运动鞋,爷爷奶奶拿着半个月的工资也要给宝贝孙子买个同款。暂且不说这样宠溺的方式会不会害了孩子,你能确定你的钱能让孩子想要什么要什么吗?不会因此破产?

2、自欺欺人型:

不要看XXX家有钱,他们家一点都不好。这种“诋毁”的方式其实只会让孩子更加困惑,因为他们家明明就很好,我就是很羡慕,为什么妈妈说不好?你能看到的事实孩子也能看到,你无法蒙住孩子的眼睛。

3、认命型:

咱们家就是穷,没有他们家有钱,所以你要节俭,不要乱花钱,不要跟同学攀比。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造成强烈的自卑感,跟同学的相处也会让孩子特别不自信。

4、教育型:

更多的家长可能会说,你要多读书,多学习,努力考上好大学,这样就能和他们一样有钱了。我个人觉得这种回答完全是误导!因为我们都知道,读书和有钱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直接,我们曾经以为的学渣可能现在就是企业老板。如果利用这个教育孩子,等孩子真的遇到现实时,会不会很挫败甚至绝望?那些高材生跳楼自杀的还少吗?

我在一个妈妈论坛上正好看到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而其中这个妈妈的回复让我印象深刻。

“我跟孩子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而富强的国家,爸妈也有稳定的收入,所以相比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我们是非常幸运的。

一个人是否有钱是要自身努力加上运气。有的人贫穷是因为不够努力,也有人很努力但是就是不幸运。如果自己努力了又运气很好,变成了有钱人,要帮助不幸运的人。如果自己努力了,但是运气不好,也不要伤心,因为我们没有遗憾。无论有钱没钱,要心怀善意做个好人,善有善报,也会改变运气。

父母不是万能的,即便我们没有很多钱,对你的爱也不会少,我们会努力给你带来好的生活。”

对于很多小小孩,这样的回答其实根本听不懂。而这个妈妈的回答,戳中我的是她对于孩子的这种问题,并没有指责也没有掩饰,而是正面直接的用自己的方式引导了孩子。

很多人会说,这种问题孩子根本不该问,有这种想法的孩子从小就是拜金、金钱至上,甚至会说是家长教育的有问题。可是请问我们这些大人,就没有过这种困扰吗?看到自己昔日同窗或者同事,现在住着大别墅开着豪车穿着名牌,我们大人有时还难以消化,更不用说阅历尚浅的孩子们。这都是很正常的心里,所以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这种攀比。

而对于像小V这样年纪的孩子,当他们问出这类问题时,其实并没有等价的金钱概念,他们只是单纯的想要某种让自己开心的东西而已。所以,即便我们暂时不能给孩子一个超级豪华的公主房,其实搭个小帐篷孩子可能也同样开心。

小V在电视上看到过一次黄色的出租车,每次出门都吵着要出租车。于是有一次我特意出门和他坐了一次出租车,孩子特别开心。他当然不知道出租车的价钱和宝马车的区别,但我肯定他比坐在宝马上更开心。

没有拜金的孩子,只有拜金的家长。在孩子价值观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如果我们每天谈论的都是车子房子票子,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受到这些影响。当孩子问到此类问题时,如果我们传达的只是有钱、穷富这样的字眼,那才真的是教育孩子拜金!我们只要读懂孩子的需求,正确的引导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孩子自然就会自信阳光。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上学时,班里最自信快乐的同学,是不是最有钱的?我仔细想了想,还真不是。一般最自信的孩子都是学习好,能力强,人缘好,家庭幸福的。而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都不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些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家长,很多都是忙的根本不管孩子,只能靠物质来补偿孩子,而孩子也觉得是父母欠自己,亲子关系特别不好,孩子也并不快乐。靠物质攀比才能自信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是自卑,缺少父母的关爱。用钱代替教育,代替关心,代替陪伴就万事大吉?根本就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所以,作为家长,无论穷富,其实我们都能让孩子成为最富有的人,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引导。宁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也不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其实,有趣的人生远比有钱的人生更值得羡慕,不是吗?

教育孩子需要我们家长先摆好心态


还是独自上幼儿园这件事,哈哈,只不过这次换了主角,是强强独自入园了,别瞧不起这件小事哟,这可是强强的第一次,在这记录一下,做一纪念。

强强的眼睛还没完全恢复好,但比以前好许多了,壮就跟上病了。从上周四晚开始,壮出现了多个不舒服的症状,先是吃了东西就吐,再就是肚子一阵阵的疼,还偶尔的低烧,嗓子红,流鼻涕,以至昨天开始的咳嗽,这是最最让我头疼的了,越是怕越是来,最终还是咳嗽了。

昨天早上送强壮入园后,刚过8:00,王老师打来电话,说实话,上班时间,一看到老师的电话,真能吓一身鸡皮疙瘩,可怕有什么用,孩子不出问题,老师哪有空打电话吓唬我们玩呀!王老师说壮又吐了,还是接走吧。我当时的反应就是,接壮的话,强强一定得一起接出来

,强强还从来没有自己在园里呆过呢!没想到我到了幼儿园后,谭老师说,我已经跟强强商量过了,强强自己在这儿,你接壮壮走就行了。真的吗?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跟强强确认后,我领着壮壮忐忑不安的走了。

要是换做壮壮,我不会这样不安,以前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一起接走的,再说,强强不舒服的时候,我单独送过壮壮入园,但当壮不舒服的时候,我一次也没商量通强强,于是两个人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强强不舒服,壮自己入园,壮不舒服时,两人一起休息,这也是我心里的一个小疙瘩,总不能永远这样下去呀!制定好的“政策”,得两个孩子一起执行呀,再说不能因为哪个好说话就那样,不好说话的就顺着他,这样做实在不合适,我在尝试着和强强商量,一次次的都没成功,没想到老师的几句话把这件事就搞定了,我还真有些担心,万一我领着壮走后,强强再难过的哭怎么办?哈哈,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强强的表现很给力哟!

中午接强强的时候,老师说,强强自己在园里吃的也好,玩的也好,表现特别棒。也许就是这几句话,当昨晚回到家里,我和他商量今天只送他自己入园的时候,他竟有些小激动的答应了,呕耶!

晚上上床后,我对他的表现小小的总结了一下,强强觉得很受用哟!“强强,妈妈得好好表扬一下你了,你不知道你今天做的有多棒。”小家伙仰起小脸,一脸甜蜜的望着我,等我往下说。“今天上午妈妈接壮壮时还有些担心,怕强强不高兴呢,妈妈得上班,不能看着你们,你们只能跟姥姥、姥爷,可姥爷、姥姥的身体不好,强壮很明白,这可怎么办呢?愁死我了。没想到我到了幼儿园后,强强竟已经和老师商量好了,自己呆在那儿,等妈妈中午接,我真的好高兴呀!我高兴是因为,别看这是件小事,但这是强强的一个大进步,你看以前强强从来做不到这一点,这次做到了,你说是不是个大进步?”强强很认真的、很用力的点了点头。“妈妈觉得强强还能做的更好,好比说明天吧,强强要是现自己再去幼儿园,那又将是强强更大的一次进步。壮壮不去是因为不舒服,强强在家的话,不光有可能被壮壮传染,还有可能学不到好多知识,再有就是没有了那么多小朋友,壮又不能和你玩,在家多没意思呀。”“妈妈,我明白了,明天我自己去幼儿园。”“好啊,明天你高高兴兴的去,中午妈妈还去接好不好?”“好的。”上午,壮壮和姥姥在楼下玩,看到园里的孩子出来活动了,他们就跑到园围墙外面去看强强,强强看到有人来看他,更加起劲了,玩的很高兴。

中午又被我“狠狠得”表扬了一顿。

我瞅强强高兴的时候,又对他说了,强强还有再进步的空间,那就是若以后再有这样的事,强强要是能在园里睡午觉,等下午下班后,和所有的小伙伴一起接那就更棒了。强强看到我这样的说法

我们家儿子的一年级记录


稀里糊涂土土都小学二年级了。时光真是跟箭似的,嗖一下就射出去了。

他刚上学的时候,幼儿园那点要民主要自由的散漫习气根深蒂固,老师上面讲他下面忙乎他的,放学能叠一书包花花绿绿飞机小燕子回来,也不知道手工纸是打哪来的。开学前新买的30根儿铅笔,20块橡皮,一星期用完了。问怎么用的,只回答三个字“不知道”。这些还是小事,没了再买,可每天留的什么作业,你得记住了呀。回回都跟刘胡兰似的,语文有作业吗?“不知道。”数学呢?“不知道。”好在老师英明,提前让家长互相留电话,估计就为防这手儿的。你再看放学,小屁孩几个人玩上了,老大不小的若干中老年妇女,胳膊上挎着孩子的书包,凑一块儿对作业,把所有孩子纸上支离破碎的记忆拼接。

当然大半夜几个家长对作业也是常有的事。那点作业,搁我,真是眨么眼的工夫就完活了,可到他那,人家自己把门一反锁,三小时是他,五个小时也是他,那真不是人家老师留的作业多,是咱孩子太多情了。写作业前先画画预热,你说要真画点毕加索那样的也行,画的全是植物大战僵尸系列,一个4分之一的太阳永远堵在纸的左上角。就这东西吭哧吭哧地创作完,又玩剪子。你就把所有东西全没收,他还能把用橡皮擦出来的条儿状废物玩半天,橡皮全费这儿了。

“你快点!”这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等会儿,马上!”这是他对付的。我妈说,要常年帮你弄这孩子我得脑溢血。我,作为一个学生家长,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一到晚上就拿把塑料长尺坐他边上,只要他一走神儿,我就打我自己手,啪啪的,以起到警示作用。基本上他作业写完,我手也红了。苦肉计全使我自己身上了。

经常是人已经躺床上了,睡前故事也编得山穷水尽了,我都满嘴胡话了,他忽然坐起来喊了嗓子“哎呀,有个作业忘了!”我每每心脏病都快得了,立刻蹦起来,开灯,“嘛作业,嘛作业没写呀!”哗啦,人家已经书包倒立,撒一床书啊本的。

最晚的一次是夜里1点惊醒,说一环保的画没画。我蹿起来说,要不我画得了。他不干,说不能撒谎,必须自己画。当然,画了一幅又一幅还是植物大战僵尸类型的,就是在画里添了俩桃心儿,表示世界充满爱了。

我每天最害怕的就是接他放学,眼巴巴望向校门口。给他穿点儿颜色鲜艳的衣服去,就为了我在队伍里好分辨,头一眼能看见人,心就踏实点,说明没挨留。这要队伍都打我眼前过去了,还没瞅着他,我一准儿得低头上班主任那报到去。让老师往学校里领,哪个老师留的,咱接着哪个老师那儿报到。这人,就得经受风雨,开始我还自尊心扫地,后来留的次数多了,我脸皮都厚了。

当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当得我直挠墙。书上还总写对孩子要鼓励教育,要赞美。我一般是咬着后槽牙,横下一条心赞美的。当然,最后也有赞美急眼他还不改的时候,我就要上巴掌了。我太敬仰小学老师了,他们得操多大心鼓捣这帮孩子啊。有时候我都觉得我离疯不远了。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你是怎么回答的?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为人父母者都是怎样回答的呢?切记,你的回答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内心的安全感,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教故事: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中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一、孩子将传承的是什么?

美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2、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3、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中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

1、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

2、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

3、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这位中国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不是在刻意比较这两种教育的好坏,但有一点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培养孩子的财商很重要。

二、财商≠财富能力

实际上,财商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不仅是财富能力的教育,更是一种品格教育和责任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钱是一种美德,这没有错,但需要明确的是,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钱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减少攀比心和虚荣心,而不是让孩子不在乎金钱,大手大脚,更不是让孩子坐享其成,让孩子变成啃老族。

家长具体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首先,不要把压岁钱存起来当作教育孩子理财的唯一方法。其次,家长们要定期给孩子一些钱,要鼓励他们到超市购买自己喜爱的零食、玩具、学习用品、礼物,甚至衣服。在孩子每次消费后,家长要和孩子及时地交流一下购物感受,如问一下孩子总结消费的经验和教训,慢慢地帮助孩子学会理智和科学地理财。

理财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种消费观,更重要是带给孩子一些内心的安全感。安全感是我们近年来家庭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经常提及,而且颇受重视的一个概念。但安全感被人们强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方面的依恋。实际上,对孩子来说,金钱方面的安全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

三、“藏富”和“哭穷”要适度

目前,一些富人家长为了杜绝孩子养成大脚大手的坏习惯,于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和“哭穷”,这种做法需要适度。适度的“藏富”和“哭穷”可以变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如果过度,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造成金钱方面的不安全感。

大家试想,一个整日看着父母为钱发愁和抱怨的孩子,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吗?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长要以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定会保证你上学、生活的费用,你不用担心。但长大了你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这种承诺对孩子非常重要,因为当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2020家长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班级里有个老难题,###小朋友在睡觉的时候总是吃手指头。我们尝试过很多办法,例如:心理诱导——也就是说教法,告诉孩子吃手指的不良后果;压力法------在语言上告知如果吃手指将会受到老师的惩罚;鼓励法-----如果这次改掉了吃手指的坏习惯,将会有奖励;行动干预法----在睡觉时给孩子手上绑上透明胶、小辣椒等,直接干预孩子睡觉吃手指的行为。

我们还想过很多其他办法,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孩子一到睡觉时间就情不自禁,批评过了但是身不由己,在理论上完全能够理解,实际操作时却不受控制。这真成了我们的大难题。我们也跟大人交流过很多次,大人也表示非常痛恨,有过严厉的职责和批评,但是效果不显著。

前几天睡觉时,她突然拿着一块破布跑来跟我说:“老师,妈妈说睡觉时把这个袖套带上!”我仔细研究了这个袖套,它是一个一断封闭,一段开口的套子,将它套在吃手指的手臂上以后,###爱吃的手指就全藏在了里边。而且因为套子是套在手臂上的,不容易解除掉。(###爱吃的手指是固定的右手食指)

我顿时乐了,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好办法。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上,却没有想过退一步的好办法。这天我特意观察###的午睡情况,果真有了袖套以后,她的吃手指梦想很难实现,因为这个手都藏在里面,塞不进嘴。二来,这个破布有点厚,塞在嘴里不好吃。虽然刚开始###睡不着,总是翻来覆去,但是我想这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时候,其实家长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他们也会有很多育婴方面的佳策值得我们去学习。只有很好的做到家园共育,才能促进幼儿、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成长。

家,是教育的根


家,是教育的根

没有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早早就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希望能“赢在起跑线上”,他们将孩子送进最著名的学校,为孩子请最好的家教,承包下一切家务甚至包括帮孩子清理书包,希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读书环境……

可是事情常常事与愿违,再好的学校再优秀的老师也不如父母的家庭教育更重要。因为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你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们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课堂。

-01-

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家

一提起教育,我们都自然地想到了学校,小学,中学,大学。

其实,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欣喜地来到了他们的学校,那就是他们幸福的家,我们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我们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厦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扎好教育的根,那么我们追问——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

其实,教育的根不在学校,也不在社会辅导机构,教育的根就是家。

-02-

当我们感慨“生一个孩子容易,但养一个孩子很难”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养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担——家庭教育。

孩子成长的第一次区分就是从“家”开始,要不,为什么都是上帝赐予的小天使,为何有的孩子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却一切平平?

其实,作为父母要把“家”看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要从家庭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发掘孩子的天赋,并适时引导,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03-

家是培育孩子成长的土壤

有个智慧的人培养孩子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了责任心。

第二句话:“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

第三句话:“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无私的爱,无尽的爱!

而同样的问题,却有人所说的三句话就截然不同:

第一句话:“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妈妈帮你搞定!”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话:“宝贝,出去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有教对,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话:“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别来找我!”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真爱。

-04-

家长是一种职业

教育的根是从家延伸出来的,而家的经营关键在家长。

一直在思忖把“家长”这种身份和责任用一个什么名词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一番,不经意看到一个网友的个性签名——家长是一种职业,我的眼睛一亮,正说到我的心坎上。

能把“家长”这个光荣而沉重的头衔顶起,何不需要像对待一种职业一样敬畏和担当?

“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

父母恩爱相处,同担责任,教育步调一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如果这样,我想就再也没有“事业成功,家庭失败”的说法了,至少会少些。

-05-

父母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要说,父母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

西方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颇给人启发,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45岁:“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读的书。当孩子们到中年,或步入晚年时,才会更多地想起双亲,感念父母对自己人生影响,以至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模仿着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列这些想说明什么?我想说的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工作,还要准备做好孩子的“终身老师”的工作。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由“幼升小”联想到的

在高考、中考、“小升初”硝烟弥漫之时,“幼升小”也呈现出喧嚣、膨胀之势。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所谓名校的“幼升小”入学面试题:

第一题,有1到9九个数,将它们分类,如1、3、5、7、9/2、4、6、8是按奇偶数分的,现问1、3、7、8/5、9/2、4、6,是按什么把它们分成3类呢?

第二题,小明不喜欢穿高跟鞋,小明换灯泡不用梯子,问小明是谁?

还有一题,一只青蛙掉进2米的井里,青蛙用力往外跳,每次只能跳半米高,问需要跳几次才能跳出来?

答案:第一题,按声调分(1、3、7、8是一声,5、9是三声,2、4、6是四声)。

第二题,小明是姚明。

第三题,青蛙跳不出来(因为每次跳上来又会掉下去)。

很显然,这样的题不是来考察一个心理发育正常的6岁儿童的,出题者并不了解儿童心理。无论它是多么知名的名校,它有多么显赫的教育砖家,我真诚地劝告家长别让您的孩子去记忆这些无聊的答案,它们不能拓展孩子的思维,却极有可能让您的孩子思维混乱。

让孩子远离脑筋急转弯

书豪6岁入学时在北师大做过瑞文心理测试,校长曾主动透露过测试结果。后来我上中科院心理所学习心理学时,才知道那个结果表示书豪6岁时的智商是超常的(孩子智力的发育,和父母后天的教养直接相关)。但是,他6岁时绝对回答不出上面的三道题。

第一道题应该是小学的拼音课上学到的,第二道题纯属莫名其妙,第三道题就更荒谬了。6岁的孩子,思维发展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特征包括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和未掌握守恒。也就是说,6岁儿童在做出判断时只能从一个维度考虑问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他怎么可能做出青蛙跳上来又会掉下去的辩证思维!

以上三题都类似于脑筋急转弯。脑筋急转弯的出题本意是拓展联想和想象。但是,翻开现在各种《脑筋急转弯》的书,看看里面的题目,其联想真的就是莫名其妙,其想象只能说是胡思乱想。

记得书豪上小学二年级时,每天放学后,我和他一起坐校车回家,我注意到很多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都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三年级的男孩正兴致勃勃地考问同伴:“最老的老人家是谁?”答案是:老子。

我一时好奇,向男孩要来书翻看了一下,不觉得那些题目有趣,倒觉得答案奇怪,有的还比较弱智。

那个时候书豪正在读十本少年版的《中国通史》,他很明确地回答我: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呀,与其让孩子记忆那么古怪的答案,不如让他掌握正确的认知。

学习心理学后,了解到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进一步意识到《脑筋急转弯》很多题完全不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的逻辑混乱,有的联想牵强、胡乱想象,这样的书对儿童有害无益。

我在做儿童咨询的个案中也发现,那些思维发展迟缓、思维混乱的儿童基本都缺少正确的认知,我还注意到他们的父母在听到孩子错误的社会认知和知识时,也没有给孩子纠正。

别盲目地让孩子上课外班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群家长给孩子报奥数等课外班,为了报名时在教室里找个好位置,他们带着孩子彻夜排队。

家长做出这样的选择,有无奈,也有对学习的误解,更有当前整个教育大环境对家长的误导,而最终受害的将是一代孩子。

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外班,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和考级开办的,您听说过历史地理课外班吗?自然科学补习班吗?电工木工等生活技能兴趣班吗?铺天盖地的课外补习,投入时间花费金钱最多的就是“小升初”、中考、高考范围内的几门主科。孩子们在学校学的是这些,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还要补习这些。尤其数学、英语是所有考试都少不了的重点,孩子们花费在这两门学科上的时间太多了!

从幼儿到考上大学,十多年的时间啊,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发展的快速期,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少量的几门功课的学习上,您不觉得浪费吗?!

如此狭隘的学习,怎么可能出现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我相信对于那些教育方针和大纲的制定者,他们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自有他们的目的;而对于大量的活跃在补习这一行业的各类教师、教材的编写者而言,补习与其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不如说是他们利益的需要。课外班真的是一块越做越大的蛋糕,尝到甜头的绝对不会是孩子。

学生的课内知识真的需要课外的补习吗?当然不是。

参加书豪的初三家长会,几科老师都说到一个现象,有些孩子上补习班,课堂的内容都提前学了,反而课堂上不好好听讲。但是那些内容,孩子们却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书豪也曾跟我说过,他的同学基本上都在外面报班,学得比学校快。但是那些补习课上老师只讲题,公式、定理、原理都讲得少。还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讲得细,基础的东西才能掌握得透。他说自己虽然不补习,做过的题、见过的题型是比同学少,但学校课堂上他听得更认真,不补习也照样能考出好成绩。

有时他在家,还会接到在外补习的同学从补习课上发来的短信,他就乐了。既然是课外班,上课的老师无论从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的纪律,自然没有学校的老师那么负责了。

如果孩子真的兴趣浓厚,您为他报班也可以;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您为他请家教也合适。但如果您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班,千万不要盲目地跟风。兴趣班不仅无助于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可能会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损耗他的学习能力。

书豪在上学之前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我那时的认识就是他上幼儿园不是去学知识的,是和小朋友玩的。他不会一句英语,不会一个拼音,认识的汉字只有80个。但他在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注意和思维的能力、自我意识方面发展良好。而培养这些能力,需要的不是兴趣班,重要的是家长。

他小学时也没有上过课外班。六年级放学后,学校给他们每天加了两个小时的课,双休日也加了一天的补习,但是书豪是班里唯一没有参加的。不仅如此,在他上学期间,我还多次给他请了整周的事假,带他去外地旅游。我那会儿的感性认识就是补习太功利了,而整个小学的课内知识并不多,也不需要拔苗助长地去学小学水平以上的英语和数学。

我学心理是在他上六年级时,也更清醒地认识到小学阶段,远比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庆幸自己注重了孩子的成长,而没有过多关注他的成功――成绩和获奖。

网友的女儿看了我写的书豪读书单后,说不相信他读了那么多的书。其实我没有写多只有写少的。您想想,一个放学就回家,没有家教没有补习的孩子,父母为了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连电视都几乎没有看过,他当然有足够多的时间来看书了。一个小学二年级就有兴趣读完《中国通史》的孩子,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怎么能不发展呢。

他曾经和同学一起参加过朝阳外国语学校的“小升初”考试,他们学校只考取了两名,书豪考了第一,和第二名相差有50分。

找好学校不如做好家长

我们经常还看到这样的一些报道:为了让孩子上某幼儿园或小学,家长们彻夜排队;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名校,父母找关系、花重金等等。当然,这里面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的利益化功利化等深层的因素。也不乏家长的盲目跟风。

但是,孩子的成长告诉我们:与其费心地为孩子找所好学校,不如用心地学习做个好家长。

教育发展到今天,儿童的成长差异,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家庭。好家长胜过好学校。

我最早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书豪四岁时,有次他发高烧,带他到武汉儿童医院看专家。连续输了两天液后,第三天专家又让他验手指血,结果白细胞特别低。专家怀疑白血病,不仅又开了输液单,还开了住院单。我虽然看不懂检查结果,还是开动脑筋问了专家:孩子的白细胞减少,会不会跟前两天输液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有关?但专家马上否认了我的无知。

因为上中学时,我在老师的打击下不再循规蹈矩,慢慢有了一个好的品质就是:质疑权威。所以,那天我虽然万分心痛,但还是忍住没有给书豪输液,没有办理入院。而是在下午找了一家有熟人的医院,给他又查了一次手指血,并且拿出前后三张验血单对照。因为上午没有输液,特别低的白细胞竟然增加了。我确信孩子没有白血病。

看来专家也难免有庸医,至少也存在只看数据不动脑子的砖家。那天出了医院,我直奔医院旁的一家书店,买了《现代儿童诊疗手册》《儿童护理》《内科学》《外科学》。我没有弄明白那些复杂的医学用语,只是知晓了一些症状的表现,预防、治疗、护理的一点基本常识。

就像上商店,我们需要做个明白的消费者一样。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地成为一个明白的患儿家属、一个明白的学生家长。

相信我,为孩子花费金钱和精力找学校,还不如花点时间和心血读点儿童心理。不是拿来研究,只需要了解一些常识,至少让自己具备一点分辨和判断学校和教育的能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从法律还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是一群缺乏常识的民众。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就不支持这些,我们的教育目标从来都不是培养具备一定常识和素质的公民。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这是我从事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咨询以来最深切的一点体会。记得有位妈妈跟我说:“陈老师,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是您这样的。”我说:“那你就要给孩子一个最宽大的怀抱。当他遇到问题时,你是他最温暖最坚实的依靠。”我们左右不了社会和学校,但我们却可以好好地把握自己。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互补。当学校教育更多的强调是义务时,做父母的需要教给孩子的是权利;当学校教育更多的要求是纪律和服从时,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更多的尊重和自由;当学校按照某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定孩子时,我们更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当应试教育加倍强化了学校传授的知识和思想时,我们尤其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我们家的“仙人掌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