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

03-29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小小年纪懂得谦让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但无论讲了多少遍,家长仍感觉到孩子很“独”。对周围事物表现得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相反,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小孔融”的妈妈们也在担心:宝宝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

强与弱,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宝宝的错。关键是,强要强到什么份上,弱会弱到什么地步。调整好这个“度”,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自我的豁达宝宝。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争与让都需要勇气

传统意义上认为:能够向别的宝宝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气的,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宝宝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向别人提出与之分享玩具或事物的要求,开始为自己“争”时,我们常常为宝宝这种敢“争”的勇气感到欣慰。但人们并不了解的是,敢“让”也是同样需要勇气的,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东西和伙伴分享。一个开开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这是我的玩具,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可以交换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过会儿还能再次回到我手里。”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了安全感,对未来状况充满信心时,才完全不担心会失去,才会有勇气谦让。

谦让不是件简单的事

对于什么事情都从“我”出发的幼儿来说,“争”似乎是本能,而“让”则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谦让是建立在对他人关心和体察的基础上的,这种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思想的能力,称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对象”,可以让孩子先通过观察爸爸妈妈,来学习感知他人情绪。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不能一味对孩子笑脸相迎,过分娇宠的原因。聪明的爸爸妈妈懂得“延迟满足”,让宝宝在等待和忍耐后,懂得珍惜、品尝喜悦。当宝宝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才能主动做出适宜的谦让行为。

乐于分享和被分享,是达成争与让平衡的第一步。分享应该是快乐的,被分享应该是心甘情愿的。

1~2岁的宝宝会将玩具出示和递给不同的成人,在游戏中合作,对他人所表现的情感焦虑做出反应。两三岁宝宝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同情和怜悯,但他们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牺牲,比如与同伴分享一块好吃的甜饼。尽管在未加引导的前提下,宝宝很难在3岁前自觉为他人做出牺牲,但在跟其他人共处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习到争与让的尺度。如果家长经常向宝宝灌输分享和谦让的观念,让宝宝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那么宝宝可能更早表现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谦让行为。

争什么?让什么?

作为家长,你如何理解谦让?你也许会说,不就是几块糖,几个玩具给谁的事情吗?心理学家却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而应该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冲突中教孩子学会谦让

在孩子争抢玩具、发生冲突,甚至打得不可开交时,妈妈应该怎么做?怎么让宝宝在每天的游戏中逐渐学会谦让?妈妈该如何引导宝宝?就让我们从身边实例中学一两招儿吧。

圆圆和几个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们的注意,让孩子们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们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圆圆妈告诉孩子们:“我们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头发乱了。来,小哲给布娃娃梳头,婷婷到卫生间找个毛巾给布娃娃擦一下脸,圆圆把你那个蝴蝶结拿来给布娃娃戴头上……啊,看,你们三个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

点评:有句话这样说——大方的人之所以大方,是因为他有很多选择。而这位妈妈正是试图用“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世界很广阔,自己可以拥有更多好玩的东西,而不只是执着于这一件。在合作的问题上,让孩子体会了“共赢”,那就是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变通,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谦让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一个非常懂得“共情”的妈妈都是把理解和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放在第一位,让孩子在内心感受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后,再进一步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共情能力”,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在达到自己意愿的时候,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要学会“顺便搞定”教育法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有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人在完全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是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的。在有外界压力的时候则正好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反复就一件事情对孩子进行教育,却一点作用也没有的原因。“顺便搞定”教育法的精髓在于,在宝宝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把正确的态度和做法看似无意地灌输给孩子。这种轻描淡写,在孩子看来实际是一种对事情极为肯定的态度。孩子在轻松状态下吸收信息的能量是惊人的,家长如果懂得随时去“顺便教育”,懂得把大道理融汇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件中,把握好每个教育孩子的微小时机,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比给孩子讲多少道理、带孩子上多少个早教班都有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亲子教育——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争”与“让”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很“独”,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妈妈担心孩子日后与人难相处。而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相反,过分谦让的宝宝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妈妈又担心这样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争”与“让”,到底哪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场景1:“争”:绝不能吃亏

幼儿园里,当一个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抢走时,她竟然挥起巴掌给男孩来了一个耳光。老师询问女孩为何打小朋友时,女孩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

场景2:“让”:她怎么都不跟人争?

羽羽幼儿园里要举行运动会大赛,羽羽的妈妈带她参加比赛,休息时间,羽羽看见地上的正方体很喜欢,便把小手撑在上面,高兴地玩着。这时过来一个小男孩,要抢这个玩具,羽羽立刻让开了,羽羽总是这么谦让,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哪怕是非常喜欢的东西她都会让给别人。妈妈很着急,面对她喜欢的东西,她怎么都不跟别人争呢?

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但是那些过分谦让的孩子事事处处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却也更让家长们着急。

其实强与弱,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宝宝的错。关键是,如何调整好这个“度”,让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自我的豁达宝宝。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3招让孩子掌握“争”与“让”的度

心理学家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正确的“争”与“让”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的5招让你教会孩子正确的“争”与“让”,你不妨试一下。

第1招: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自身的内在感受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可贵的经验了。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让他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第2招: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

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因为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总想把好的揽过来一个人玩,分东西,总想要大的多的好的……,这个时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则很可能违背他们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经常被压制,则他们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长大成人之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可以创造交往条件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人际之间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他们的谦让行为,当他们无意中做出谦让行为时,可以赞许,可以鼓励,但绝不可强迫或引诱!

第3招: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麦当劳游戏区玩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可以鼓励他们排队,轮到自己玩时就没有必要谦让。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能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一些幼儿却很难做到,它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谦让心。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协商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过程中,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有太多的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担心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当你越担心一种可怕的状况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意无意中强调它的存在,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独特的生命能量,独特的生命轨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切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夸奖孩子也要适度


夸奖孩子也要适度

好多妈妈说,自己家的孩子不经夸。的确,涵妈也有同感。涵宝出生以来,涵妈一直认为,只要孩子听话懂事,要经常给予夸奖,认为这样可以鼓励她做得更好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可是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大肆夸奖的话,会适得其反。

涵宝从小一直包着尿布湿到1周岁2个月,因为涵妈一个人带,想着省点精力。到1周岁3个月的时候尿布湿拿下来那会,涵宝就每天尿裤子,有时一天尿好几次,涵妈曾经被涵宝弄的精疲力尽。

有一段时间,涵宝表现很乖,竟然连着几天没有尿裤子,涵妈那时的高兴啊,还当着涵宝的面,高兴地打电话给远在家乡的妈妈。就是当晚,涵宝尿床了,然后接下来几天,又像以前一样每天尿裤子。涵妈在心里感叹,如果不打电话给妈妈表扬她,会怎么样。

涵宝正一个人玩积木,还拼了一个形状。涵妈见状,立即表扬涵宝,宝贝真棒啊,拼得好棒哦。涵宝听后很开心,赶紧又去拼一个,马上又拿给正在做事的涵妈看,想得到涵妈的表扬......

时间一长,涵宝似乎对夸奖上瘾了,有一点点事,就会拿给涵妈看,妈妈你看我棒不棒?涵宝已经觉得她有一点点成绩都需要妈妈的表扬才行。还有一个结果就是,涵妈一夸奖涵宝,涵宝立马就停下来自顾高兴了,刚才的兴趣也不继续了。

涵妈想,夸奖也要适度啊!

当然有时必要的夸奖还是要的,比如当涵宝很不自信缺乏勇气的时候;比如涵宝改掉了不好的习惯,吃饭时不用手抓菜了;比如见到熟人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比如背会了一首新唐诗;画画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是需要鼓励表扬的,要用肯定的语气和眼光赞赏孩子。孩子得到了支持和鼓励,会更努力地进步。

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争第一,而是唤醒其内心的种子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

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我发现大陆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吧。为什么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秘密——小时候我们那班只有17个人。

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证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吃的是饺子,我很开心。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哇!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从来没人了解我,用生命向我保证。过了两个星期,我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全班每个同学都去过他家里吃饺子。他对每个同学都用生命保证过。

考大学的成绩也不代表什么

考大学了,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也没考上,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录取分数是361,我考361.5,回到家我用红纸写上“恭祝林清玄金榜题名”贴在大门上。

上了大学,我琢磨起谁是考361分的幸运儿。一番调查后,我发现是张毅。后来他成为“琉璃工房”公司的老板,世界五百强企业。

所以说,可能小孩成绩不是很杰出,不是那么好,但是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的小孩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好孩子就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算是唤醒了内心种子的人,从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做作家,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我一直坚持下来,现在已经出了131本书。

孩子生命中应该掌握的能力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能力:

面对挫折的能力。除了读书,劳动也能锻炼这个能力。

爱的能力。我学生做过个实验,回家抱自己爱的人,100斤都抱得起来还转一圈,抱100斤石头肯定不行。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面对人生。

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台湾有个学生,父亲是种凤梨的农民,因为要鉴定凤梨的甜分,每个凤梨敲3下,几年下来,父亲敲凤梨的手指肿得很粗大。学生很心疼父亲,就发明了一个可以敲三下鉴定凤梨甜度的机器,后来得了英国发明奖的金奖。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

拓展视野的能力。现在很多孩子去国外念书,家长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世界观。这是好想法。认识到世界的广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之后还要学会表达,特别是内向封闭的孩子。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生,想约她,结果靠近女生就紧张,脸通红地吓跑了。

我经常教大家一个“林清玄五字大明咒”:“大家都是人”。不敢追女生的男孩可以默念“我们都是人”,看见位高权重的人不敢说话也念“我们都是人”。这样克服内心紧张,我们才不惧于表达自己。

我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送了他一个锦囊,里面四句话: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

育儿观念:教孩子与同伴相处


育儿观念:教孩子与同伴相处

同伴交往是指孩子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由于大家年龄相近、兴趣爱好基本一致、支配权平等,孩子容易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体验积极而愉悦的心理感受。对孩子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同伴交往对孩子成长所具有的意义: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每个孩子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为孩子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和学习的重要机会。同时,同伴间的交流,互相指导以及协商和讨论的机会也有助于扩展和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他们思维能力、操作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同伴交往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心情轻松、活泼、愉快。因为在交往中有那么多创造快乐的因素,如孩子的建议被同伴采纳,共同搭建积木成功,一起发现了新东西等,所有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快乐和满足。

形成健康人格。同伴交往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等各种品格,有助于孩子对自己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建立合理、积极的自我期望。实践证明,建立积极的同伴交往是改善孩子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

获得交往技能。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可以学会怎样获得同伴的认同,如何尊重同伴并得到同伴的尊重,如何做个受欢迎的人,等等。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习得的交往能力、获得的社会地位等都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础。

亲子教育——宝宝上幼儿园了,请这样教TA学会“争”与“让”


第1招: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自身的内在感受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可贵的经验了。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让他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第2招: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

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因为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总想把好的揽过来一个人玩,分东西,总想要大的多的好的……,这个时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则很可能违背他们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经常被压制,则他们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长大成人之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可以创造交往条件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人际之间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他们的谦让行为,当他们无意中做出谦让行为时,可以赞许,可以鼓励,但绝不可强迫或引诱!

第3招: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麦当劳游戏区玩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可以鼓励他们排队,轮到自己玩时就没有必要谦让。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能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一些幼儿却很难做到,它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谦让心。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协商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过程中,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有太多的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担心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当你越担心一种可怕的状况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意无意中强调它的存在,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独特的生命能量,独特的生命轨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切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让孩子掌握 “争”与“让”的度

心理学家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

正确的“争”与“让”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爱家长应该如何适度把握?


教育上的过失有时会立竿见影地得到体现,有些则要日后才会慢慢表现出来,如对孩子过分溺爱就属于后者。以下三个提示,帮助父母把爱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提示1:过多帮助导致孩子无能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很弱小,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帮助,于是对于孩子所有的事大包大揽。譬如5岁的冰冰想吃果酱面包,于是她学着父母平时的样子,拿来了面包、果酱和餐刀,正准备为面包抹上果酱。这时妈妈担心她误了上幼儿园的时间,爷爷奶奶担心餐刀会伤着孩子,大家纷纷上前替孩子代劳。

点评:孩子需要学习,以便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小麻烦。一旦受到阻止,就会依赖于他人的帮助。以后当他习惯并且适应了这样的状况时,他在生活中会变得无助和无能。

建议:生活中,如果父母只图为了孩子穿鞋便捷,总是买有拉链的鞋是有害无利的,孩子总要学会穿系鞋带的鞋子,学会对付复杂的事情;如果父母日复一日地提醒孩子去幼儿园时不要忘了带这个或那个,不如让他自己学会记得。帮助是美好的,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因为所有的帮助只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使帮助在某一天成为多余。

提示2:过多的玩具意味着干扰

现在的孩子每逢节日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玩具,不同种类的玩具和电子娱乐产品塞满了房间。孩子常常把抽屉里的、架子上的、框子里的玩具统统翻出来,玩着玩着,他就会要求妈妈的帮助了:“妈妈你看到我的那个小汽车吗?”然后妈妈就放下手中事,帮孩子寻找他想要的玩具。

点评:玩具在增多,孩子的兴致却一点点下降,孩子可以支配的玩具越多,他就要用更多的时间决定玩哪一样,并且很快地将兴趣从一个玩具转移到另一个玩具,集中精力玩一个玩具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其实,问题不是在孩子,收拾和管理这么多玩具,早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建议:其实,即使是一套积木,也可以让孩子在没有指令和界限的条件下,随心所欲地发明创造。虽然它没有高科技,也没有那么昂贵和漂亮,但是,美国最新一项研究证实,积木既是玩具,又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大有好处。玩积木组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测试中,比没有玩积木的的那组孩子,分数要高出15%。积木除了帮助孩子掌握堆叠技巧外,还为孩子发展数学、科学以及空间能力打下基础。

提示3:过多表扬不利孩子抗挫折

受一些用表扬鼓励孩子进步的成功事例启发,有些父母误认为,只要多给予一些表扬,也能使自己的孩子成功。于是,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对孩子的行为举止都大加表扬、赞赏和鼓励。

点评:心理学认为,适度地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但是如果表扬泛滥则通常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一是孩子不再把表扬当回事;二是孩子把父母的赞扬句句当真,那么他就可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旦从老师或其他人那里得到客观评价时,会大大打击他的自信心。

建议:孩子能自己整理玩具,或是在学做家务等方面表现良好时,父母应表示赞扬和欣赏,这有助于孩子更快进步。但此时要注意两点:首先,父母应该在表扬的同时给孩子示范,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其次,表扬不仅限于一个玩具和甜点,对幼小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搂抱和爱抚,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或眼神都是表扬的方式,并且表扬也应不断要有新意。

教孩子阅读的心得


学会阅读,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让孩子爱上阅读,并共享早期阅读带来的美好时光,就是孩子积累这笔财富的第一桶金。但是我们怎么去挖这桶金呢,它是需要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只要你做个小小的动作,他就能领会到你的意思,那么阅读,对于培养一个刚刚入园的幼儿的兴趣来说,也不是件特别难的事情。在学校,有老师的引导,在家里,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教育孩子,一切都要从小事做起,阅读也同一样,那么我就说说我在家是怎么样培养我儿子的阅读的吧。

在刚刚入园的前两个星期后,老师对我提出,因为我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所以老师就让我在家多给他讲讲故事啊,多说说话啊,一起阅读幼儿书刊,让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用大脑思考,学会简单的提问,这样就做到了脑,手,嘴巴一起动起来的效果,所以我去做了,并且让我看到了儿子的进步,真的是很欣慰,。

首先呢,星期天我带儿子一起去买了个幼儿的小小的书桌,带了一把椅子,他自己挑的,很是喜欢,我就告诉他,这是我们要看书啊,妈妈给你讲故事的时候用的,他就很高兴,拿到家里就一直做在那里了,我们家里买的幼儿画报,然后就是拿本书坐在那里看了,当然他的认真劲不会超过三分钟,我就告诉他,妈妈一起陪你看书吧,妈妈讲给你听,你去学校讲给你的同学听,他们就会说你很聪明的哦。然后我就翻一页,用手点着图案,讲他们在做什么啊,再翻一页的时候他就会自己用手点来,这动物在做什么啊什么的。当然在阅读中会出问题,就是他很没有耐心,一会儿就坐不住了,不会像小女孩子安安静静的坐着的,我苦思冥想的想法子,后来我就跟他说,我们要像在学校里上课一样,这样才是个乖孩子,聪明的孩子,星期天我们去买宝贝喜欢的东西,他就很兴奋,男孩子比较喜欢什么奥特曼啊,喜洋洋灰太狼,我就去书店给他买来几张光碟和书籍,是在跟他讲故事啊,一起阅读的时候不耐心来,就对他说,我们先看会书,等下去看电视,看动画片,几天下俩他习惯了,每天吃好晚饭就会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们先去看书,然后看会动画片,再睡觉。读了《西游记》后儿子问“唐僧这么坏,老是念紧箍咒,害得孙悟空头很痛,可是孙悟空为什么还要帮唐僧去取经呀?”儿子的问题很清楚,可见他看听故事很认真,也能开动小脑筋想。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独立思考的话,往后学习就不成问题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打算每个星期天只要空就带儿子去书店,逛逛,虽然他还不懂去看什么书,我想应该先让他感受到读书的氛围,看看别人的孩子读书的认真劲,对他应该也会有所收获的吧,回家买个简单的幼儿书,就像上次他们班级的张老师买的那种简单,丹寓意深刻的那种书。

或许有些人认为我的做法不对,但是至少会让我的孩子有来学习的时间,不会去乱闹乱玩,当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家园共育《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