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建议父母,在孩子叛逆违抗时,试着跟孩子讲道理,然而,操作起来往往行不通,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和父母争夺权柄的阶段,不管孩子和父母在争什么,真正的重点在于: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一旦战争开始,跟孩子讲道理作解释似乎不太奏效。有些人主张,如果使用得当,体罚应该是一项比较管用的工具,特别是对年幼孩子的教育。只是体罚也有对错之分,要运用适度。做父母的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就把自己的怒气和沮丧发泄在孩子身上,也没有权力在外人面前处罚他,或羞辱他。
适当的管教应该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美国的一位对儿童教育素有研究的心理学专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确立的一些适度管教的原则。对父母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事先设定管教的界限。在孩子违反规定之前就把规定讲清楚,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体罚他。不要因为他昨天忘记做什么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这些事而处罚他,这些行为不是孩子故意违抗。而且体罚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适用。
处罚孩子后,记得张开双臂拥他入怀。孩子被罚后,可能需要被疼爱和肯定,父母此时应该紧紧拥抱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受罚,以及下次应如何避免挨揍。此时的沟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间的融合。这时如果做父母的赌气,让气冲冲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错失了沟通的良机。
如果你放纵孩子任性,不受管教,往往会形成孩子极端的自我中心的个性。而在爱中管教孩子,注意不伤及孩子的自尊,才能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
跟孩子开玩笑要适度孩子有一颗水晶般纯净的心,同时,这颗心也跟玻璃一样容易被划上伤痕。大人的玩笑小孩子还不懂,有时,大人一个玩笑,在孩子那里却是无比真实的伤害。
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孩子的尊严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他们一岁多,甚至不满一岁的宝宝就已经有了自尊心。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家宝宝晚上不睡觉,奶奶拍了她屁股一下她就哭起来。这么轻轻地拍一下屁股根本不痛的。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家长可能知道不应该当众打骂小孩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些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里却看不出有什么好笑,甚至会觉得是对他的羞辱。
不可说的秘密
孩子的面子特别薄一次家长聚会中,大人们谈起了尿床这个话题,把自己最大年龄尿床史当笑话一样说出来。可可本来在一旁玩积木,可是当他听见大人们在谈论“尿床”,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到沙发角落里去了——可可经常尿床。可可的爸爸注意到可可的位置移动,却没注意到他表情的不自然,反倒走过去一把将可可抱起来,说:“可可,你昨晚又在床上画地图了。”可可红着脸辩解:“我没有!”旁边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一个靠近他的朋友刮着他的小鼻子说:“哟,这么大还尿床,羞羞羞!”可可的脸憋得更红了,眼里一下子蓄满了泪水,挣脱了爸爸的手跑进房间躲起来。
我可以想象可可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会觉得爸爸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尿床的事说出来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因此而感到难堪,特别是还被人刮了鼻子,大家都在笑话他。这在大人看来实在只是一件小事,有些大人忽视了孩子已经发展起来的自尊心,喜欢通过逗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难堪而取乐。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发展起来,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当受到批评或指责时,尤其当众受到批评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
可可不知道大人们无心批评他,这只是大人们无聊的游戏——当众揭孩子的短,让孩子难堪。可可觉得“丑事”被说出来令他无地自容,别人都在嘲笑他,这可不是小事。这确实不是小事。这种让孩子“当面出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父母们还是把这些不可说的“秘密”藏起来,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问:我听说过一个观点,不会爱自己的人,也不会爱孩子。觉得挺有道理,也想好好爱自己,却发现不知道怎么爱自己。有人说,出去逛街买东西,买衣服,吃好吃的就是爱自己。可是我感觉并不准确,请问怎样做才算爱自己?
答:爱孩子先爱自己,是有这样一回事。但是凡述著文字的,凡是固定为语言的,它都是一张照片。生活是个花园,它只要固定为语言,它就是一张照片。你不能说这个照片不对,但实际上是有N多个角度。所以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说说如何爱自己。
用希望、宽恕和爱的眼光去看自己
爱自己,首先是认出自己的美善,然后用希望、宽恕和爱的眼光去看自己,看他人,乃至世界。你爱一个人,认出他的话,那是很大的爱。你爱自己的话,认出自己,也是很大的爱。
什么叫认出自己呢?举个例子,当你感觉最不好的时候,你怎么看待自己。
我的一位朋友说,在陪孩子的时候,她会特别想要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一天,她打算出去看一场电影,家人说,多陪陪孩子吧。她就特别愤怒。
如果把这一切看成是自私、不负责任,就没有认出自己。
愤怒那一刻,她想起小时候在卫生间里,妈妈在外边催促她“还有几分钟就要迟到了”时的愤怒,为什么在卫生间都要被催。
在陪孩子的时候,她一定要强调自我的时间,可能是因为儿时个人时间被过多的剥夺。她现在遇到这种事,还是会情绪非常激烈,就像小时候在厕所里被催促的感觉。
如果能看到这些,她需要的就不是被评判,而是被关心。因为她的情绪动力也是爱,自主多么重要,不自主,我们还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快乐?
回到刚才说的,认出就是任何一个所谓的负面行为,所谓的负面情绪,所谓不好的状态,本质上都是对爱的诉求。这就是认出的价值,如果能够认出,就会从批判转为关心,转为接纳。
拥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才是真正的爱
我可以做我自己吗?我做自己行得通吗?我可以依靠我自己吗?这取决于独立性。我会被支持吗?我会被关心吗?如果我做自己的话,他还会爱我吗?相应的,他做他自己,我可以爱他吗?这取决于对关系的信任。
当一个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没有问题的时候,他就会自然的去尊重他人的自主性和完整性。如果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够,他就会有各种偏差,一种偏差就是控制别人,还有一种就是依赖别人。
很多女性,在数千年的性别文化当中,多多少少都会找一个男人依靠,然后跟那个男人在一起,希望这个男人尊重她,尊重自己的独立。但是要对方尊重你,那个钥匙还在对方那里,你本身就是在跪着乞讨。尊重自己的独立,不是向别人要平等,是自己站起来,自己和别人平等。
我们自己怎么样,完全会影响到孩子,也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一方面,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孩子的活教材,是影响力非常大的教材。一方面,我们的自我关系会直接决定亲子关系。比如我们刚才谈的“认出”,我认出所有负面的东西,其实是对爱的呼求,我就不会批判自己。当孩子所谓犯错,所谓逆反,所谓去打人,去破坏,我也能看到,那是他的呼求,我就不是惩罚他的行为,不是批评他的态度。这就是自我关系决定亲子关系。
一个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他对自己的态度,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一个人的独立性足够,那么也会尊重孩子的独立和完整。
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呢?没有人和我是无关的,我不为他负责,但是我还是可以关心他,我不依靠他,我不依赖他,但是我还是可以向他求助,可以和他分享。一个人的独立性足够好,就更容易和人建立好的关系,因为相互没有依赖,在一起的时候更加轻松,更加自如,更加自由,甚至更加深入。就像有时候会向一个陌生人吐露心事,这个事情跟家人,跟再好的朋友都不说,但是碰到一个陌生人就全说出来了,一下说出内心最深处的话,因为那个时候,你对他没有依赖。
重视真正的自己
爱还有一种形式是:重视。
我们都讲我们重视孩子,我们重视自己,但是我们重视的是真正的自己吗?我们重视自己的形象,其实我们是在重视别人的看法。本质上还是重视别人,我怎么表现,还能够获得对方的认可,获得对方的喜欢,引起对方的注意,才能让对方记住我,我还是重视他怎么看我。
真正重视自己的人还是很少的,真正敢于重视自己的人是很少的。这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就去做了,这真的是我喜欢的,我就去做了。如果你不喜欢,那我尊重你的不喜欢,如果你喜欢,那我也尊重你的喜欢。但是无论你怎么样,我知道我自己是怎样,然后我就去做我想做的事。自己有了这样的勇气,才有勇气尊重孩子的选择。否则,就会让孩子符合自己的秩序和价值观。这个表现就是,我认为什么重要,你就该认为什么重要,我认为什么好,你就应该接受,我认为你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你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我认为你做什么样的选择最好,你当然就要做这样的选择。
通过爱人感受爱自己
很多人做事处于谋求的状态:我没有,你有,所以我要你给我。无论这个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这就是谋求,感到卑微,感到无奈,因为我要看你的脸色,因为我要讨好你。它和恐惧也是相关的,害怕没有,想要更多,害怕失去。
其实我们换另一个思路,就是贡献,去给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给出的,每个人可以给出的都是这个社会需要的。当我们觉得,我来这个世界不是来谋求什么,我是来贡献我自己的,我本质上没什么需求,我的身体存活是有一点需求,可是那个是很小的,是不用挂怀的,自然可以满足的。最重要的是,我有很多的贡献,我怎么把它贡献出来,这个才是真正的爱和尊严。
比如说我们去恋爱,我不是来找一个好妻子的,我是来做一个好丈夫的。你们不需要,你们有你们的幸福很好,我看着就高兴。但是如果你们需要的话,那我也很高兴,我也很愿意去做一个好老公。同理,我不是来找一个好老公的,我是来贡献一个好妻子的,贡献一个好女人的。如果你已经心有所属,我看着你高兴就很好。但是如果恰恰,我们走到彼此面前,你又需要我,那非常好。
亲子关系也一样,我不是来要一个好孩子来满足我的需求,让我觉得有面子,让我觉得有希望,让我的生活有什么改变的。我是来通过这个机遇,去贡献一个好妈妈,好爸爸。自己也有这个机会去发挥,一个人作为这个角色所能够发出的爱。
爱吸引爱,你总想让别人考虑你的需要,你就会发现大家都这么不关注我,都把我看的不重要。在人际关系当中,出于爱的活法,就是我不是去谋求爱,不是要别人满足我的需要,而是我去关注别人的需要,给别人爱。尽量去祝福对方,认出对方,感谢对方。当我们给出爱的时候,我们就在爱当中。
我们就是通过给,才知道自己给出了什么,爱就流向我们自己,我们就再次感到被爱。这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交换,那样就不是爱了。交换都不是爱,交换还是爱自己。我通过满足你,让你来满足我,这是世俗的交换。当然这个也不需要批判,但是它是有区分。
你给出什么就得到什么,通过给出,感到拥有。
教育上的过失有时会立竿见影地得到体现,有些则要日后才会慢慢表现出来,如对孩子过分溺爱就属于后者。以下三个提示,帮助父母把爱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提示1:过多帮助导致孩子无能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很弱小,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帮助,于是对于孩子所有的事大包大揽。譬如5岁的冰冰想吃果酱面包,于是她学着父母平时的样子,拿来了面包、果酱和餐刀,正准备为面包抹上果酱。这时妈妈担心她误了上幼儿园的时间,爷爷奶奶担心餐刀会伤着孩子,大家纷纷上前替孩子代劳。
点评:孩子需要学习,以便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小麻烦。一旦受到阻止,就会依赖于他人的帮助。以后当他习惯并且适应了这样的状况时,他在生活中会变得无助和无能。
建议:生活中,如果父母只图为了孩子穿鞋便捷,总是买有拉链的鞋是有害无利的,孩子总要学会穿系鞋带的鞋子,学会对付复杂的事情;如果父母日复一日地提醒孩子去幼儿园时不要忘了带这个或那个,不如让他自己学会记得。帮助是美好的,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因为所有的帮助只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使帮助在某一天成为多余。
提示2:过多的玩具意味着干扰
现在的孩子每逢节日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玩具,不同种类的玩具和电子娱乐产品塞满了房间。孩子常常把抽屉里的、架子上的、框子里的玩具统统翻出来,玩着玩着,他就会要求妈妈的帮助了:“妈妈你看到我的那个小汽车吗?”然后妈妈就放下手中事,帮孩子寻找他想要的玩具。
点评:玩具在增多,孩子的兴致却一点点下降,孩子可以支配的玩具越多,他就要用更多的时间决定玩哪一样,并且很快地将兴趣从一个玩具转移到另一个玩具,集中精力玩一个玩具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其实,问题不是在孩子,收拾和管理这么多玩具,早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建议:其实,即使是一套积木,也可以让孩子在没有指令和界限的条件下,随心所欲地发明创造。虽然它没有高科技,也没有那么昂贵和漂亮,但是,美国最新一项研究证实,积木既是玩具,又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大有好处。玩积木组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测试中,比没有玩积木的的那组孩子,分数要高出15%。积木除了帮助孩子掌握堆叠技巧外,还为孩子发展数学、科学以及空间能力打下基础。
提示3:过多表扬不利孩子抗挫折
受一些用表扬鼓励孩子进步的成功事例启发,有些父母误认为,只要多给予一些表扬,也能使自己的孩子成功。于是,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对孩子的行为举止都大加表扬、赞赏和鼓励。
点评:心理学认为,适度地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但是如果表扬泛滥则通常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一是孩子不再把表扬当回事;二是孩子把父母的赞扬句句当真,那么他就可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旦从老师或其他人那里得到客观评价时,会大大打击他的自信心。
建议:孩子能自己整理玩具,或是在学做家务等方面表现良好时,父母应表示赞扬和欣赏,这有助于孩子更快进步。但此时要注意两点:首先,父母应该在表扬的同时给孩子示范,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其次,表扬不仅限于一个玩具和甜点,对幼小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搂抱和爱抚,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或眼神都是表扬的方式,并且表扬也应不断要有新意。
现在的父母都很清楚的一点就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我也赞同,不只是孩子,大人也一样,如果在工作中得到表扬夸奖,我们不也是积极性大增么?随之创造的是更多的价值。孩子得到表扬夸奖会越来越自信,随之让我们越来越为有这样的孩子骄傲。
很多家长也会发现,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在家做什么事情似乎都兴趣高涨,也特别的快乐,可是到了幼儿园,似乎就变得有些蔫蔫得,甚至不原意和小朋友交往,和老师互动,上课或者游戏时候总是不太情愿,原本会做得事情似乎也不会了,总之就是和家里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情况有很多种原因,如果是刚上幼儿园那就有可能是在适应期,但是如果上了很长时间了还是这样子,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找找原因了,大家可能觉得我现在写的有些文不对题,但是这确实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孩子在家的情况吧,每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候,我们是不是说宝宝你最棒了,每当孩子很乖巧很听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说宝宝你最乖了……是的,我们这是在表扬孩子,希望宝宝加油能做的更好,宝宝就是在我们这样的夸奖中长大了,然后到了上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时候了,可爱的宝宝一个人在幼儿园却发现,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比我做的好,我不是最棒的么?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冲击,慢慢的,孩子就变得像本节我刚叙述的那样了。错就错在了我们的表扬方式了,“最好”这个词在英文中是“best”,在没有比“best”更高一级的了,低一级的是什么——“better”,汉语意思是“更好”,好的,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组词哪个更有余地呢?当然是“better”和“更好”了,所以我们在平时夸奖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留有余地,不要一味的灌输他他是最棒的,最厉害的,在生活中要经常对宝宝说“你做的真好”“你做的真棒,我想你以后一定能更棒”。或许有人会说了,那孩子岂不是觉得自己永远都不能做到最好?不要担心,其实“最”这个字不是不能说,但是要注意怎么说,也就是说要注意界定一个范围内。我就举我家的例子吧,我有时会说宝贝你真帅,宝宝会问那谁最帅?我说我们三个我觉得你最帅(我、我先生和儿子)。瞧,这就是界定范围的“最”。
孩子要是做得不好我们要怎么表扬呢?大家一定奇怪怎么做得不好也要表扬啊(这里说的不好可不是那种过于的调皮捣蛋,故意不做好的事情哦),是的,也许他画画不好,也许他手工不好,也许他有很多方面都没做好,这时候千万记得对他说:“宝贝你做的不错啊,下次我们加油做得更好行么?”这样的话对一个可能正因为没做好而心里难受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我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更努力的,如果说:“瞧瞧吧,看你做了什么?”这句话对此时的孩子又是一个打击,他下次还有信心做好么?恐怕对一个小小孩来说很难做到。
恰如其分的表扬和夸奖对从小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既能知道自己很棒,又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事情都是最好的,潜意识里有了这一点,那么ok了,他能很愉快的接受自己有时候不如别人的现实,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孩子自己知道他能做的更好。
“该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听话。”家长们常常说类似的话。想让孩子听话——
“歪歪是我给吃给穿养大的,当然什么都得听我的,不然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歪歪爸正叽里呱啦地抱怨着。原因?其实很简单,放了暑假的歪歪着实在过一个 “快乐”的暑假——作业堆着不写,整天看电视;以学习名义买来的电脑,多半用来打游戏,有时甚至一打打到小半夜……要是跟他讲道理,他会跟歪歪爸讨价还价,“下午不打游戏?行啊,但晚上光看动画片不背单词……”让本来工作就忙的歪歪爸焦头烂额——
歪歪爸:无论我说什么,他的回答就三个字——“知道了”。
结果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唉,歪歪是越大越不听话了。
精豆妈:你把和歪歪说话当一种负担了吧?
乖乖妈:谁让你平时说话,习惯对歪歪用发号施令的口气,“这不许、那不行”的,对孩子采用高压政策。
歪歪爸:歪歪不听话,与我说话有什么关系?
乖乖妈:“为什么爸爸能熬夜看电视而我不能?为什么爸爸星期天可以睡懒觉,而我就必须早起上兴趣班?这不公平!”这就是歪歪心里所想的,歪歪爸肯定不知道。他本来就觉得不公平了,再加上你的语言刺激,肯定会“造反”。
精豆妈:所以,他认为他要得到补偿——你不让我打游戏,那我就要看电视。
歪歪爸:歪歪要补偿?那我不是还得废嘴皮子和他讨价还价。
精豆妈:歪歪比你更急!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他看电视、睡觉或者上课迟到被老师骂,别心软,让他自己承受后果,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对付精豆的。
乖乖妈:其实,问题不在于“说什么、怎么说”,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歪歪爸:听?他好像连话都不想和我多说!
精豆妈:他不说你说啊,问问他最近喜欢玩什么,遇到什么新鲜事儿……
乖乖妈:歪歪肯定有过这样的情景,兴致勃勃地回到家,给你讲着学校里的故事。其实,他不需要你说,他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来和他分享。可能你没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是浪费了家长做家务、看电视的时间。
精豆妈:是啊,孩子放学回了家,也正是我最忙的时候,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家,每次精豆和我讲话,我总是一边忙,一边敷衍几句。
乖乖妈:这种情景会让孩子不愿意和你们交流。他会想着我不耽误爸爸、妈妈的时间,快点把事情说完,越说越急,越急越说不来,成了结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变得不爱和家长沟通。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曾经缺少好的听众。
歪歪爸:你的意思是说,我说话时歪歪漫不经心,原因在我,是我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
乖乖妈:对!听出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融洽感情。
精豆妈:我只知道跟孩子说话时,“知道了”、“别烦我”这些话千万不能说。
乖乖妈:别忘了眼睛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这也是在告诉他,“对于你要说的话,我很感兴趣。”保持微笑,可以加入夸张的吃惊的表情。
歪歪爸:我回家做“试验”去!
和孩子沟通也要注意细节
俗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我们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总会注意很多方面。但是,当我们面对孩子时,就不会注意很多了,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其实,大人们这样做,很容易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的,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也应该注意细节方面的内容!
学会赏识孩子
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时通过与别人互动后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丑”、“不乖”的孩子,自然就会展现出“笨”、“丑”、“不乖”的特质,更糟糕的是孩子潜意识里也许就这样认定自己了。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学会赏识孩子,用表扬和肯定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将“聪明”、“自信”、“漂亮”的特质展现出来。
注意保护孩子自尊
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的缺点、弱点,常被大人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孩子又没有什么为自己辩护的解决办法,爱面子的孩子只好生气!反而更让家长对其进行数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孩子就不再喜欢出门,不喜欢与人交往,极大的影响着孩子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喜爱表演、表现是部份孩子的天性,但不要勉强孩子做这些,尤其是以物质利诱、威胁刺激的方式,这样会让孩子建立错误的价值观念。所以千万不要常用此种方法来诱导孩子,以免孩子以为只要有诱惑就可以做任何事。
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父母也总会有心情不好,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若是孩子再出点儿小情况,那父母很容易就会对孩子口出恶言,而恶言一出,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伤痕,绝对会影响到你和孩子的感情!所以说,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出不爱他、不要他、讨厌他的话,你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喜欢他,永远都会陪伴他!
给孩子学习的机会
不要认为孩子能力不够、很多事都不会做,而不让孩子动手学习,在孩子说出要去做某样事的时候,如果这件事,对孩子并没有什么伤害,你就放手,让他去做吧!如果,你不愿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或者因为担心孩子出问题,而牺牲了孩子的学习机会,那孩子只能是所有的事情都依靠你,失去了自身潜力的发展。
别总想着处罚孩子
孩子总会出现错误,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家长就别总想着该怎么罚他,怎么教训他,既然错误已经发生了,那我们就要冷静、耐心地跟孩子说明犯了什么错,讨论分析应该如何避免错误发生,正向的处理过程更为积极有效。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有些家长总喜欢和孩子发脾气,说完立马就后悔,十分懊恼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认定自己需要把脾气改一下,但就是难以做到,下次依旧发脾气!其实,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毕竟,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其实挺难得,各位父母只要时刻彼此提醒,或自我提醒,情况一定会慢慢改善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而父母自己的错误示范,会给孩子造成很是深远的影响,所以各位爸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最近《虎妈猫爸》热播,我虽然没有看过这部剧,但是从很多网友的博文中可以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我个人更觉得,不管是“虎妈”也好,还是“猫爸”也好,总是逃不开对孩子浓浓的爱。身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父人母,更清楚的知道电视剧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的。所以,一不留神儿我就做了一次真正的“虎妈”,而我并不是特别后悔自己的这次行为,并且以为对孩子,偶尔“狠”一些并不为之过。
事情要从月初开始。上个月儿子的英语学习有所断续,而这种断续间,缺少的连贯性让他有些跟不上节奏。正是这种跟不上,儿子开始了自己兴趣的一个低谷期,并且渐渐产生了对英语的恐慌与排斥。
原来他到了时间会主动要求听英语,时不时的也会蹦出两句对话和我聊。可是最近这个月明显的到了时间就情绪低落,甚至为自己找理由和借口来逃避听英语。大部分他这样的举动都被我嘻嘻哈哈间的化解了,然后他虽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也能够继续下去。这个过程中他一直间接的向我表达,他觉得现在的英语有些难,担心自己跟不上,也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了。一个简单的句子,他也说不好。所以,还是暂时放弃吧!
看着他渐渐的产生了不自信,甚至想要放弃,我有些着急,但也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中间有几次我看着他躲避的样子,也没有过于的坚持。但是没有想到正是我的这种默默放纵,让他自以为得到了可以逃避学习、可以放弃的方法,所以此举他有越演越烈之势。
直到前天晚上,他依旧采用了一哭二闹的方式来躲避,并且更加的坚定自己就是学不会了,也不会学了的念头。我有些无奈的坐在沙发上,听他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依旧没有办法跟读一句话。他自己看着时间到了,倒是自觉地要关电脑。我让他坐在我身边稍微等一会儿,他甜腻腻的直接窝到了我的怀里。
我抱了抱他,然后坚定的要求他必须把一个小节里面的6句话搞定。他的眼泪立即出来:“不,太难了,妈咪。我根本就是不会啊!”
“你不尝试怎么能够确定自己不会呢?”
“就是不会啊!”
“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儿子,我相信你!”
“我不相信我自己啊!”
“我相信你就够了!来吧儿子!”我伸手拉着他来到电脑边。
他开始自己的小抵触:第一招:哭闹,见到无效;第二招:发飙,见我依旧无动于衷;第三招:抽抽噎噎装可怜,半天也没有见到我的动静。他总算明白了我这次的决心。
再次通过近40分钟的抗争,他总算把第一句话断断续续的搞定了。当他脱口而出第一句话的时候,我已经清晰的看到了他眼中的快乐胜过了过去的沮丧。果然,第二句话,用了不到3分钟;第三句话,用了不到2分钟;第四句话,1分钟搞定;第五句话,听了三遍就可以跟读;第六句话,一遍搞定!
这个过程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虽然我表面无动于衷的模样,只在他无数次要求“抱抱”的举动时紧紧的抱抱他。但是内心却一直也在煎熬,儿子的哭,儿子的闹,儿子的抵抗……最主要是当时时间越来越晚,影响到了他的休息等等。可是我当时也在想,如果我就这样放弃了或者再次的任由他去休息,那么他学习英语的信心是不是越来越受影响?他已经退缩,如果我不狠心逼他一逼,让他亲自感受到成功,他又如何能够重拾信心?
终于,在我的“狠心”坚持下,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我也达到了我的目的。
当天晚上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多谈,只是简单的庆祝了他的最后胜利。当儿子躺在床上的时候,他还在重复晚上的英文句子。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天早上送儿子上学,我问他有没有总结过,为什么第一句话用了30分钟搞不定,后面却半分钟都不到就可以完成得很好?儿子用轻松的声音回答了我两个词:认真、信心!
哈哈,我是不是也收获了意外之喜呢?
当孩子问你“我们家有钱吗?”的时候,为人父母者都是怎样回答的呢?切记,你的回答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更会影响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中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孩子将传承的是什么?
美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2、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3、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中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1、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2、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3、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于是,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这位中国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财商≠财富能力
我们不是刻意比较这两种教育的好坏,但有一点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培养孩子的财商很重要”。实际上,财商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不仅是财富能力的教育,更是一种品格教育和责任教育,是让孩子减少攀比心和虚荣心,而不是让孩子不在乎金钱,大手大脚,更不是让孩子坐享其成,让孩子变成啃老族。
家长具体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首先,不要把压岁钱存起来当作教育孩子理财的唯一方法。其次,家长们要定期给孩子一些钱,要鼓励他们到超市购买自己喜爱的零食、玩具、学习用品、礼物,甚至衣服。在孩子每次消费后,家长要和孩子及时地交流一下购物感受,如问一下孩子总结消费的经验和教训,慢慢地帮助孩子学会理智和科学地理财。
理财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一种消费观,更重要是带给孩子一些内心的安全感。安全感是我们近年来家庭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经常提及,而且颇受重视的一个概念。但安全感被人们强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方面的依恋。实际上,对孩子来说,金钱方面的安全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
“藏富”和“哭穷”要适度
目前,一些富人家长为了杜绝孩子养成大脚大手的坏习惯,于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和“哭穷”,这种做法需要适度。适度的“藏富”和“哭穷”可以变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如果过度,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造成金钱方面的不安全感。
大家试想,一个整日看着父母为钱发愁和抱怨的孩子,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吗?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长要以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定会保证你上学、生活的费用,你不用担心。但长大了你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这种承诺对孩子非常重要,因为当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喜欢《夸奖孩子也要适度》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