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不要要求孩子太多
宝宝快满22个月了,只要你用心去观察,总会发现宝宝像在春雨滋润下的小树苗,每天都在进步。万物都有它的生长规律,不能操之过急。
在生活中,我让宝宝帮我做许多事。比如帮爸爸找一下手机,帮爸爸递一下遥控器,帮爸爸拿一件衣服……每到这个时候,宝宝总是异常地高兴,看着她那么认真的表情,我亦如此。我想她该是为自己能做很多事而高兴。我呢,更为她是个小助手而高兴。
但是,有时宝宝让我既为她的能力惊喜又为她的安全担忧。每当在公园玩时,她总学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做一些对她来说比较危险的动作,完全忘记自己有多大,我们劝阻,她却拒绝。她这种“不服输的意识”也让我不忍心去抹杀,我不想认为那是错的。
我希望宝宝在玩中用她那稚嫩的童心悟出一些东西。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或悟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也是一种“创造力”。
我喜欢问问宝宝的感受,宝宝也总是用她那简短的语言回答着我。从她回答我一个字到一句话,从一句话到主动和我说,我们总是聊得很开心。父母和孩子彼此都是对方的骄傲。所以请尊重孩子的成长时间表,不要让骄傲成为过去式。
孩子其实懂得很多
我是一名老师,一名很“固执”的老师。我总是相信每个学生,我不喜欢强加给学生什么。
因为我给学生的“提高”的定义是:品德提高,个性提高,习惯提高。有了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学习成绩?哦,也就是某些人认为的分数,难道有了前者还没有分数?
我的孩子还小,由于各种原因,她一岁半时我就把她送进了早教托班。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她令我很骄傲,听老师说,她是最小的,却是最能干的,我相信老师说的,更相信宝宝,其实每个宝宝都懂得很多,我们要相信他们。
每天早上我送她去园里,在门口我就把她放下让她自己走进去,一次,看着她的背影我流泪了——宝宝真棒,她和老师同学打完招呼,自己把鞋脱下并且放在规定的位置,转过头说了声“爸爸再见”。我还能说什么呢?我让老师把她在学校的情况拍一些照片给我,看过之后,我更发现孩子的世界是最精彩的,比童话里还美好。现在她懂得的一天比一天多,每天总会说出让我感到无比幸福的话,这些话语也许我6岁的时候还不会说的。才22个月,她懂得了表达自己的意愿,懂得了做力所能及的事,懂得了礼貌待人,懂得了将好吃的好玩的与别人分享,懂得了不随便丢垃圾,懂得了将饮料瓶丢进可回收垃圾箱里,懂得了上课认真听讲,懂得了回家画画、听音乐、讲故事……
不要要求孩子太多,因为孩子懂得的已经很多;不要给孩子强加目标,孩子心里早有方向;不要总说孩子不对,孩子总是在错中找出对的。
因此,父母们都应该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教育好孩子,这样就可以让妈妈们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平时生活活动中,我发现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会撕包装纸,不会剥鸡蛋壳等等。许多幼儿都上中班了还不会穿衣服、拉拉锁等等。我跟幼儿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却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英爱他们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道:有一位父亲在自己屋后栽种了几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大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来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了进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要挖坑呢?”“小树正在长身体,不补充营养不行”。“那为什么不离近一点呢?”孩子问。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种树和教育孩子一样。只有经历了一些事,孩子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的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他们能做和应该做的事,让他们在劳动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知道xx的这个爱好后,我每天都要轻松多了,每天**小朋友上学了,**爸也上班去了,我就让她自己躺在婴儿车里面或者床上,自己就一边收拾屋子或者洗衣服,她都会很安静的在那里,除非时间太长了或者肚子饿了。
经常做这样的事情后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我如果放成人歌曲,xx的耐心不会那么好,于是也j就开始跟着一起听儿歌,听多了才发现,成人歌曲听多了就会觉得腻,那种气氛还比较容易让人压抑,无从发泄的感觉。轻音乐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也挺好的,但是听久了也会觉得很烦躁,但是儿歌就不一样了,它非常的有节奏感,而且很欢快,怎么听也不会觉得厌烦。所以我想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以前听到人家说给孩子听歌的时候要多听儿歌,优美的歌曲,成人的歌曲听多了会损伤大脑,当时我还不信,总觉得我们很多歌曲都有非常好的旋律,只要给孩子听就可以了。没想到只有经过了亲历后才知道说的是真实的。于是立马改正过来。
很多时候,妈妈们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总认为自己的是对的,而且现在网上很多同样的事情却有不一样的说法也导致不知道谁说的是对是错。于是干脆就用自己的感觉去做。其实只是忘了一句话,就是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东西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多给孩子听一些积极向上的,快乐光明的歌曲。让孩子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健康成长。
在和儿女的关系中,我觉得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学会了拥抱。而且我越来越发现,这种身体的接触不仅温暖、美好,而且非常神奇,有一种不可取代的魔力。
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就算渐渐长大学习独立后,他们仍然需要这种身体的“支持”。拥抱孩子是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父母对你的爱都不会变。因此,我建议年轻的父母——每天起码拥抱孩子三次。
先说早晨第一次拥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始于父母的唠叨指责之中:“你怎么搞的,这么慢吞吞的。”
“你怎么只吃这么一点?”“你到底是缺了哪条筋,丢三落四的。”……这些情绪化十足的负面言语,只会让孩子不舒服,从而影响他一天的情绪。
其实,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或是任性、发脾气,也不妨先给他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你的拥抱中稳定下来,然后再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刚才你的书还在沙发上,装上了吗?”
“我们一起抓紧时间,这样就不会迟到了。”……这时哪怕你在唠叨,孩子也乐意接受。美好而快乐的一天便由此开始。
再谈傍晚第二次拥抱。
傍晚回家了。见到孩子,很多父母会边干家务边机械地问:“今天在幼儿园(学校)过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样的干脆:“好!”他实际上是拒绝了你的询问,因为他觉得你并不重视他。
所以,无论你手头有多忙,请放下手里的一大沓报纸或水淋淋的青菜或正在移动的鼠标,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会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他会觉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他的身上,从而乐意和你分享他的快乐与烦恼。
“你看起来很高兴,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这是我拥抱女儿后常说的一句话。当然也有这样的句子:“宝贝,你好像不太高兴,有什么事情能告诉妈妈吗?”诸如此类的开头,会让孩子觉得你了解他,或想了解他,而孩子所希望要的只是被了解。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话语,是对他倾吐实情的最好鼓励。
第三次拥抱,可以在孩子睡觉前完成。
不少父母忙于事业家务,恨不得早点把孩子哄上床。但其实,孩子会从你敷衍的态度中看出你的不耐烦,然后又用同样的不耐烦来对付你。事实上,做父母的哪怕日理万机,只需要在孩子临睡之前在他床边坐上一会儿,给他讲上两个故事或几句亲热的话,末了再给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孩子就很容易带着你的关爱进入甜美的梦乡。
拥抱是一种力量,它是父母借着身体的接触来告诉孩子,我们永远爱你。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您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您会满意吗?虽然您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您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我认为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您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您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您没有成功,人们就说您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问他:“您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您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您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创造。
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不要太勤快、太慈爱啦,女儿正值青春期,耳朵总是分泌油脂,上个月嚷着耳朵疼,我带她到市立医院看了看,医生说耳朵里有耵聍(耳屎),取出来就可以了,但是有些硬,需要香油泡一泡才能取出,于是我和她专心对付耳朵,三天以后去医院,医生用小工具一吸,就轻松地去除了,我给她描述看到屏幕上放大以后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她笑着说我太夸张。
没过多久,女儿又说耳朵痒,这次爱人带萌萌去医院。回来后,爱人汇报:“没啥,医生说油脂分泌多,容易痒痒,不需要治疗。”他笑着喊萌萌:“你这个小兔子,兔耳朵变成油耳朵啦!来来,炒着吃吧!”萌萌做个鬼脸,两个人就嘻打哈笑起来。
前两天,萌萌还是说耳朵痒,每次痒起来抓不着挠不着的,很不舒服。我征求她的意见:“要不,我再带你到二院去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她同意了
,第二天大清早我们就来到门庭若市的二院去了,果真,人很多,没到八点就挂到了36号。好在我们已经预料到会有等待的时间,所以她带着Kindle阅读,我带着一些资料,在候诊室耐心等待着。
大约四十分钟以后,机器喊号,我们按要求来到耳鼻喉的一诊室,轮到萌萌时,她坐在观察椅子上,女医生询问:“你哪里不好?”我正要插嘴讲述她的情况,她却先我一步把自己的情况清晰地告诉了医生:“我之前耳朵疼,里面有耵聍,到医院去,医生取出了耵聍,但是我的耳朵还是痒,大致每天痒三次,一次痒十几分钟……”我惊喜地看着她,表达得如此清楚,传递的信息也很明确,医生最喜欢这样的病人。女医生又问了几个问题,我都想插个嘴,可是都没插上,人家医生根本不理我,萌萌也不需要我帮忙。最后医生检查了一下,告诉萌萌这没有什么,如果实在痒就滴两滴药水。到自助缴费机上刷医保卡的时候,我还没有看明白怎么操作,萌萌就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让我省了不少事。
从医院出来,我赞扬她很能干,她先是对我的表扬很感谢,而后撒娇说:“萌萌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就成了低能儿,什么也不会了。”这话是第二次听了,值得反思。前一段时间去长岛,萌萌也说了这样的话,不过她说:“和妈妈在一起,萌萌一直都是小朋友,享受一下!”我哈哈大笑,的确,我带萌萌出去,基本都是我照顾她多一些,我告诉她今天我想插话,结果医生不理我,我只好闭上嘴巴。萌萌说:“是吗,我还以为是你想锻炼我呢?”我翻了个白眼,表示“无语”。萌萌说:“爸爸和你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爸爸和我出来,基本上都是我做,他等着我。”上次去医院,萌萌自己挂号、自己看病,凡是她能做的都是她去完成,爸爸毫不操心,只是耐心地等她。萌萌说上次她爷俩去西安旅游,也大抵如此。听了萌萌的描述,我暗暗佩服爱人,看来我要向他学习“懒”一些,“被动”一些,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不要太勤快、太慈爱啦!
通过这件事,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有些顿悟了,于是迅速调整我的行为,学会了对闺女说这样的话:“行,这事你给我办了!”“这事交给你了哈,我是不问了!”我发现效果很好,事实证明,交给她的任务都完成得不错,哈哈,我更轻松了!
昨天是母亲节,儿子说:“妈妈,我要给你一个惊喜!”因此,从早上开始,我就一直期待着……
上午,没有动静;下午,惊喜也没有出现;晚上和爸爸妈妈、儿子等一起吃完饭回家,在门口换鞋子时,儿子一边从门口的橱柜上拿起一封信件,一边说:“哎呀,妈妈,你这封信还没看过啊?!”我接过一看,信封上有儿子的笔迹“致妈妈”,还用粉红色的缎带作了装饰,心想:惊喜终于来到了!于是,急忙接过信封,打开看了起来:
妈妈:
今天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日子,因为你们幼儿园成功更名成“行知幼儿园”了,有好多省、市里的领导和专家都来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祝愿和祝贺!
我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行知幼儿园会越办越好,越办越成功!
明天我就要期中考试了,我也会以好的成绩来迎接“五一”节,我会加油,加油,再加油!
祝:
五一快乐!
幼儿园步步高升!
以快乐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2007年4月28日
您可爱的儿子
(反面还有这样一行字——妈妈:您的身体不怎么好,可要注意哦!)
读完信,我的心情真的好复杂,为前几天的疏忽而自责,其实,这封信放在这里已经十多天了,我却未曾拆启过,总推说自己忙、忙、忙!儿子,我真的有时太忽视了你的存在和感受!同时,更被儿子的懂事而感动,有儿子这样的祝愿,我信心百倍!
随即,我来到楼上书房里,本想马上记下这件事情,忽然听见儿子在楼下喊我:“妈妈,你下来好吗?”“有什么事?”“反正你下来就知道了!”为了及时弥补我过去的一些“粗心”,我急忙下楼,儿子在卫生间里,我走过去一看,他已为我倒好了洗脚水,他说:“今晚我又要帮你洗脚啦!”(因为以前儿子也洗过几次,但有几次都被我拒绝了!)这次,我没有推辞,我坐了下来,而后用手试了试水温,不高也不低,正合适呢!儿子说:“妈妈,看来你还是不信任我呀!”我的脸微微发烫。儿子蹲下身,帮我做脚部按摩,我尽情享受着儿子在母亲节中带给我的又一份惊喜,也不知怎么的,眼睛涩涩的,鼻子酸酸的……
爱,有时真的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在乎经历着、体验着、感受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