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终身的竞争力

03-30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给孩子终身的竞争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史家小学分校图书馆,一位女同学在可以爬上爬下的书架上挑书。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我们要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条就是先教育好自己。

父母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如果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理性地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话,那么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氛围当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

阅读影响孩子一生

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讲座问过这几个问题。第一,“多少家里有书架?”第二:“书架上有五百本书的家庭有多少?”第三:“多少家长有晚上睡觉前看半小时到一小时书的习惯?你在看书时,孩子也在一旁看书吗?”

8岁以前,大部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但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特别丰富。要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读故事就特别重要。

读故事和看动画片的区别在哪?看童话书或听故事时,需要靠孩子想象力来转化。如果给孩子读故事或让孩子自己读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的 提升会比看动画片好得多。而且,通过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能够让孩子一辈子喜欢读书。而且,我发现,喜欢读书的孩子,将来克服挫折的能力强很多,他会把从 书中得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内心的思想。当然,书呆子型的读书除外。

我很喜欢读书。前阵子家族修家谱,我就看了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做什么,结果发现全是农民。为什么就我一个人成了知识分子?我觉得,得感谢我的母 亲。她觉得当农民很苦,希望儿子不要再当农民了,当她看到当时中小学老师过得很好,就希望我也能当上“先生”。于是,她从小就给我买小人书。一开始我不认 识字,就让高年级孩子读给我听,等我二年级时就能读水浒传了。

家庭教育不能缺了父亲

有人给孩子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发大水,船上有九样人或东西,爸爸、妈妈、狗、电脑等,但船要沉了,你只能挑6样,妈妈基本是第一个被留下来的,爸爸被留下来的情况最少。

我和老婆教育孩子有过很多冲突,彼此观念不同:我一直认为积极阳光的个性重要,她一直认为成绩重要;放假我要带儿子去西藏玩,我老婆说不行,要做作业,还请了好多课外辅导老师,我二话不说带上儿子就走了,因为要让他变成男人是我的事。

我一直觉得从小母亲对我影响很大,直到我长大后才意识到父亲对我的影响。我父亲不认字,是当地的木工。对攒了好久的钱盖房装大梁的,他都不拿 钱,喝点酒就走;但是有钱人家,他一定会拿工钱。每次造完房,他都会把稍微整齐的烂砖碎瓦带回家。他最后用这些烂砖碎瓦,在三天时间里盖了一座小房。这些 让我明白,你每一天都为未来完整的生命做努力。

无规矩,不成才

给孩子定规矩,规矩的严厉性和合理性,都是必须考虑的。

有一次,我发现3岁的儿子把擦鼻涕的纸直接扔地上,我让他扔去垃圾篓,他不听,还故意再来一次。我老婆觉得大人给他捡回来就得了,我不同意。当时是大冬天,我就给他穿上棉袄,把他关在门外。过5分钟儿子敲门,说要回来捡纸。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往地上乱扔废纸了。

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三种力量,情商、智商和逆商。逆商教育不等于把孩子骂一顿。但培养孩子的逆商要以鼓励教育为主而不是说以挫败教育为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竞争力


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到困难和竞争的存在,也是塑造他们坚强性格的一部分。被家长过度保护的宝宝,动脑,动手能力都会比同龄的宝宝差,日后上学的表现不佳。人际交往简单的环境,宝宝不能从广泛的交往中体验他人的情感,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方法。孩子的活动内驱力受到抑制,大大降低了宝宝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做事不积极。宝宝自我意识发展,控制力发展,并具有独立性的过程,就是他自己必须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耐力较同龄人差,不仅获得成功几率小,也没有对于成功的兴趣。

“宝贝,不许动,那样会烫到你!”

“宝贝,来妈妈这里,这样小朋友才不敢欺负你!”

“宝贝不要着急,做不了就别做了!”

“宝贝,没必要和他们抢,爸爸会给你买最好的!”?

在小宝贝的世界里,因为有了对他们宠爱有加的父母,他们幸福而甜蜜地成长着,随时呵护,随程保护,让孩子不知道困难和竞争为何物?

直到有一天,他们独自面对这个充满竞争和困苦的世界,眼神里满是惶恐、惊讶和畏惧?

有人欺负咱孩子!父母这样做:

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制止对方的行为,避免宝宝受到进一步伤害。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不要很深地介入到宝宝之间的纠纷中。家长应该多鼓励宝宝自己解决并处理类似情况,同时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然后家长应该安抚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要跟打人的小朋友讲道理,要原谅已经道歉的小朋友,并鼓励宝宝们握手言和。

小朋友在一起玩,难免磕磕碰碰。宝宝受到欺负是宝宝上的生动的第一课。发生冲突是现实世界中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培养宝宝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宽容的绝好时机。宝宝在自己尝试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特别的心理体验,并尝试摸索最佳的处理问题方式。同时宝宝也学会了宽容和谅解,将来才能勇敢地面对真实世界中的一切。

有人抢夺他手里的东西!父母这样做:

首先父母不能在这种情形下“扮大方”,万万不可将宝宝手中的玩具硬生生拿走来满足别的小朋友。如果是这样,久而久之,宝宝的性格会变得懦弱,不敢向其他人说不。父母不要鼓励宝宝以“打人”的方式来要回玩具,而是在平时多给宝宝讲分享的道理,但是也要强调宝宝自己的东西要自己做主。父母可以帮助宝宝把被抢走的玩具要回来,并且一视同仁地告诉对方宝宝,想玩玩具要礼貌的要求,不能抢。

两岁左右的宝宝出现了拥有、占有的意识,这是一个发展的阶段过程。这个时候,宝宝对于身边的所有事物都表现出明显的占有欲。这个阶段父母引导的关键是让宝宝懂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别人的东西应该由别人来做主。宝宝被抢了玩具,要正向引导他懂得与别的小朋友分享,但不是要宝宝一味地忍让。孩子间的纠纷,最好由孩子自己来解决,这是培养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竞争中,他表现弱小!父母这样做:

宝宝进入了真实的世界,难免面临与其他小朋友的比较与竞争。而在竞争中表现弱小的宝宝,难免会让父母心急。其实,这大可不必。父母要做的是无论宝宝在竞争中的表现如何,都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引导孩子,并给予无穷的鼓励,让宝宝从小面对竞争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进入同龄孩子之间竞争的非常敏感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建立孩子自尊,自信的非常关键时期。过分强调竞争的结果,比如争夺第一名,会让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宝宝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宝宝今后的人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给宝宝一个“非竞争性”环境,让宝宝在其中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的潜能。当然,“非竞争性”并非指无原则,无纪律,父母需要在这个环境中给宝宝制定规则和边界。

遇到困难,他立刻躲到妈妈身后!父母这样做:

妈妈可以在宝宝气馁时,不断地鼓励宝宝,比如“这游戏并不难,宝宝一定能够学会的!”大人传达的支持与激励,是宝宝克服困难的最有利武器。同时,父母还应该多带宝宝参加一些儿童社交场合,多接触同龄的小朋友。轻松自然的环境,更利于孩子彻底地展示自我,降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小伙伴们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更能战胜困难。

真实的世界里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很多宝宝都有“畏难”的现象,其实“畏难”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宝宝树立自信,减少宝宝对父母的过分依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予宝宝积极的鼓励,让他在正面的环境下成长,拥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当然,父母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宝宝从简单的事情做起,逐步做到做复杂事情也能成功,这样宝宝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的!

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坚决哭闹到底!父母这样做:

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时,往往会以哭闹的形式来达到目的。宝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前有过成功的先例。所以宝宝若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坚决制止。若已形成了习惯,对宝宝的哭闹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忽视”的办法。宝宝有了几次“失败”的经历后,这种习惯会慢慢消失。

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哭首先是表达一种生理和心理需要。如果宝宝1岁多还总是哭闹,这就很可能是他要挟父母的一种手段。这个年龄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会因为父母不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而哭闹不止,以此达到目的。父母应该让宝宝了解,在真实的世界里,以哭闹的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在宝宝哭闹的时候要保持镇静,不能给予纵容。

面对陌生人,他永远没有防范!父母这样做:

宝宝1岁左右,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后,常会不自觉地离开父母的视线。从这个时候开始,如何教会宝宝面对陌生人,加强安全防范,成了父母的必修课。宝宝3岁前,父母要做好监护工作,不鼓励这么小的宝宝与陌生人接触。同时,父母强调陌生人如何危险的言辞要适可而止,从而才能从正面鼓励孩子对他人的信任感。

宝宝从会说话起,父母在引导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要教会宝宝懂得利用身边现有的条件去解决突发事件。宝宝将来面对的真实世界,几乎全是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要正确引导孩子多接触陌生人,多接触陌生环境,才能使孩子更快适应环境,更快成长,学会辨别好坏人,懂得友善,学会勇敢和机智。千万不要把他禁锢在家庭的小圈子里。

“花婆婆”方素珍:阅读力是竞争力,给孩子读些什么书?


去年你读了多少本书?今年的阅读计划是怎样的?作为家长的你,在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的同时,是否也包括亲子共读时间?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花婆婆”方素珍在接受搜狐教育《智见》采访时说,长期阅读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对儿童的语言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她注意到,有些父母比较注重短期效果,希望孩子读了一本书之后,能牢牢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和深远意义,理解它的遣词造句、描写手法和意境,这是“读书”而不是“阅读”。她还提到,虽然现在有很多可供下载的有声绘本故事,但还是鼓励爸爸妈妈要自己念给孩子听,因为世界上没有谁的声音可以取代爸爸妈妈的声音。

在许多世界级的评比指标中,国民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能力越好,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自然也随之提升。在芬兰,阅读是全民习惯;PISA测试中,芬兰青少年在阅读评比中多次称霸,于是芬兰有了“阅读之国”的称号,芬兰教育也享誉全球。加拿大人对读书的崇尚程度也很高,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大力推广“婴儿故事时间”、“学步儿童故事时间”、“学前故事时间”,以鼓励家长提早带孩子进入阅读模式。

绘本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阅读既然如此重要,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孩子的书呢?对于学龄前后的孩子,绘本,是最好的选择。绘本也称图画书,这两个词语,都源自于英文PictureBook。以读图为主的绘本,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长期阅读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对儿童的语言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学龄前儿童的读物中,绘本占了百分之七十的比例,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国外儿童经典绘本《你要去往多少美妙的地方!》(OH,THEPLACESYOU‘LLGOU!)作者,苏斯博士(1904-1991),20世纪美国最知名的童书作家之一,一生创作48种精彩绘本,是美国教育部指定的重要阅读辅导读物。

孩子的童年是一张单程票,错过就没有了,尤其0-6岁是各项能力的发展黄金期,这时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时候。但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强,所以选择绘本时可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图画精美、文字流畅、与孩子生活相关、适合孩子口语表达的绘本。

2.每个孩子兴趣爱好不同,需求也不同,偶而让孩子自己选喜欢的绘本。

3.可先上网找绘本的书摘和书译,不要只听别人说,也要自己先读读看。

4.选择有声誉的出版社引进的绘本,或本土原创有口碑的绘本。

5.荣获世界大奖的绘本。

6.可供孩子相互谈论的故事,比较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7.最重要的是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父母的陪读更是重要的关键。

睡前一刻钟是建立亲子关系最好的时刻

“一本书也许只有几页,你得一辈子都在读它,亲子共读也许只有那么几回,他会一辈子怀念。”

学龄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如果白天很忙没有时间陪在孩子左右,那么睡前至少15分钟给孩子讲故事则是建立亲子关系最好的时刻。不见得读多深奥的书,也不需要多专业的朗读技巧,重要的是亲力亲为,把握与孩子共处、共学的短暂时间。

虽然现在有很多可供下载的有声绘本故事,但还是鼓励爸爸妈妈要自己念给孩子听。因为世界上没有谁的声音可以取代爸爸妈妈的声音,甚至没有办法取代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声音。建议自己先读一遍,觉得有趣或者温馨的语句可以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跟孩子分享。如果你不擅长讲故事,就用朗读的,一字一句地朗读就好。比起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温暖的臂膀、温柔的声音更能让孩子一辈子记住这个故事,从而成为他最美好的回忆。

方素珍曾经改写过一首诗,原文是“一首诗也许只有三五行,你得用一辈子写它,一个人也许只爱那么一回,你得一辈子都在想他。”她把它改成“一本书也许只有几页,你得一辈子都在读它,亲子共读也许只有那么几回,他会一辈子怀念。”以此来说明绘本是爸爸妈妈跟孩子增进感情最好的桥梁。

阅读是read,读书是study

有些父母比较注重短期效果,希望孩子读了一本书之后,能牢牢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和深远意义,理解它的遣词造句、描写手法和意境,这是“读书”而不是“阅读”。

英文的阅读是read,读书是study,它们是两个不一样的单词。阅读应该是悠闲的、自主的,而读书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例如考试)。但是中文的“阅读”和“读书”几乎没有区别,常被混为一谈,其实和孩子一起阅读五颜六色的图画和故事,更能刺激孩子的听力和视觉,加上触感(怀抱)和听觉(声音),这样的阅读,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刺激,也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社会规矩的过程,不像读书那么功利或是要求立刻产生效果。孩子从咿呀学语到能说出简单的句子,表达完全的意思,需要父母和孩子对话或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训练,因此给孩子讲故事,不只能促进亲子关系,也是训练孩子语文能力最好的方式,而绘本正好是共读最好的工具之一。从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情绪疏导,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生信仰,都在绘本中可以找到,透过温馨的共读,自然而然就传递给孩子良好的观念。

阅读力是未来的竞争力

二胎政策的放开导致一年有将近2500万的孩子降生,如何跟2500万个小朋友去拼未来竞争力呢?大量学生学习的实际案例证明,阅读力是保证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学习的核心能力,不仅决定着学生现在从事学习考试的学习能力,而且影响着学生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的竞争能力,也就是说:阅读力=学习力=竞争力。著名经济学博士余世维在《孩子的竞争力,父母教最好》一书中曾写道:“培养孩子的竞争力,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且是越早越好。”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学者发现,童年时期的阅读不仅能开发想象力,还能决定孩子长大以后是否能拥有高收入。这项研究的作者对来自9个欧洲国家、生于1920至1956年间的6千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中藏书丰富的那些人收入最为丰厚。学者们认为,童年时期的阅读有助于孩子在学校取得好的成绩,还可以为进一步获得好的教育和高收入的工作奠定基础。

研究分析机构NOPWorld最新公布的排名显示,中国进入最喜爱阅读国家排名的前三,每周阅读8个小时。越来越的中国家庭开始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再忙再累也别忘睡觉前为孩子打开一本书,为他轻轻的朗读。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不忘初心

或许就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所说的一样,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所以“不忘初心”也要时时提醒。在人际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上一辈走过的弯路,总会想着不让这一辈人走。但是在育儿方面,人们又容易陷入“忘记初心”的怪圈,不记得自己小时候多么渴望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却让下一代过着“没有童年”的生活。

可以说,没有哪一代人比我们现在的人更重视育儿,为了孩子,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哪哪都有父母迫切砸钱的身影。然而,现在的孩子真的快乐吗?他们还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自由玩耍时间?他们的童年远称不上“童年”,因为在匆匆驱赶前行中,童年早已碎片化了。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原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师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带领我们深入当前的儿童教育文化,发现其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徒劳无功的父母找到育儿的正确方向,也让孩子们找回真正的童年。

说实话,在读《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的时候,我略感吃力。不是因为作者的言论难以理解,而是本书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每读一本书,我一般都会尽力发现它的好,这一次却忍不住吐槽一下翻译水平了,那些弯弯绕的长句不仅把读者绕糊涂了,想必译者都不知所云。所幸,糟糕的翻译带来的只是不痛快的阅读体验,尚未影响对全书的整体认知。

读完《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关键词:期望错配、最佳学习区域、让孩子做孩子。

01

期望错配,通俗点讲就是指我们家长对孩子寄予了不适用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期望。

“我们需要将某些孩子从那些仍在不断成熟中的、优良的动作训练教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

在作者看来,比起担忧2岁多了还要父母喂饭的孩子,那些30个月还无法摆脱纸尿裤的孩子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对象。

然而现实生活恰恰相反,人们会指责给孩子喂饭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却对那些不教孩子如厕的父母表示宽容。

事实证明,由父母喂饭的孩子长大后丝毫不影响他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反而是长期使用纸尿裤、不会如厕的孩子会充满无力感和无能感。

在读本书之时,我自己也刚好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我家小朋友2岁了,还不太愿意自己吃饭,大人不喂就不吃。喂还是不喂?实在伤脑筋。而本书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认为,喂饭不要紧,等孩子再大一点手部精细动作发育更好了,他会自己吃饭的。当下喂饭是为了给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原本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后来又与朋友聊天聊到这个话题,她告诉我,她家的小朋友由爷爷奶奶喂饭到五岁!现在自己吃得好好的,不怕她不吃,倒是怕她吃太多!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也总算释怀了。

02

再说最佳学习区域的问题。

中国的应试教育被称为“填鸭式教育”,在本书作者看来,“填鸭式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利,国外也一样,特别是幼儿教育,毫无美感的课堂装饰、模式化的教学环境、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这些都让孩子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像小机器人一样,匆匆忙忙地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完成一个一个无趣的任务。他们没办法安安心心地翻看心爱的绘本,也不能在角落里痛痛快快地玩玩具,一切都得听老师的。

为了摆脱这样的课堂,甚至有孩子宁愿装病待在家里,陶醉于用自己的塑料玩具构建出一个具有完整食物链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不是孩子不爱学习,只是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区域。

当我读到“最佳学习区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的是黑柳彻子笔下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巴学园虽然被外界视为“问题孩子”的学校,实际上它才是真正能发掘孩子的最佳学习区域的学校。

在巴学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完全由孩子决定。孩子们活泼开朗,聪明伶俐,压根不是什么“问题学生”。巴学园从此也成了我的一种向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

03

不管是期望错配问题还是最佳学习区域问题,归结到最后,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落到“让孩子做孩子”的六字真言上。

“让孩子做孩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这里又有几个关键词:游戏、阅读、对话。

游戏,必须是在没有父母干涉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游戏。

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中,作者非常推崇传统的夏令营——一种能够让孩子真正深入自然的活动。在夏令营里,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很多技能,因为,如果你每天都游泳,肯定会变成一个游泳好手。传统夏令营特别注重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它的使命就是要允许孩子做个孩子。

我的一位研究生校友成立了一家体育运动公司,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体能训练。他们的训练方式除了常规的场地训练外,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把旅游与运动相结合,孩子们既体验了山河湖海的壮美,又全面锻炼了身心。草地上的枕头大作战、树林里的爬树比赛、雪地上滑雪、大海边游泳……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们玩得开心,成长也在不经意间发生。

阅读是快乐的源泉,身处鼓励读写的环境中的孩子,会展现出强烈的融入语言世界的渴望。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图书的世界,大人只需从旁协助。

很多人担心一两岁的孩子还太小,看不懂书,其实孩子的聪慧令人难以想象。

我家小朋友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给她读绘本,她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会形成自己的偏好,每次都挑最爱的那本让我讲。比如在《小鸡球球》系列中,她最爱的一本是《小鸡球球藏猫猫》,每次都主动翻页,找出小动物的藏身之处。

等到她会说话了,更是时常语出惊人。看到星星就会说:“星星,你快下来吧!到树上来唱歌!”看到外婆拿针线缝衣服,她居然冒出一句“慈母手中线”!(因为那时刚好给她读了《游子吟》,她不仅记住了母亲缝补衣服的画面,还记住了相应的诗句。)阅读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啊!

至于对话,虽然现在的父母似乎更加注重陪伴孩子,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鞍前马后伺候孩子,陪着上补习班,陪着上特长班。但那只是表面上的陪伴,有意义的对话却少得可怜。就算与孩子近在咫尺,可能也是在各玩各的手机。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就是人际交往和启发智慧的过程,再天资聪颖的孩子都需要人点拨,对话就能激发孩子对自然、美和人生的探索。

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

套用本书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的一句话作为解答,那就是:

虽然大多数人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但是我们都可以过一种充满感情联系和善行的有意义的生活。让孩子做孩子,让孩子享受属于孩子的美好童年,几乎可以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注意力不集中给孩子的危害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时不好好做游戏,学唱歌时不好好唱歌,坐不住,乱跑乱跳!”

“我的儿子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一会儿动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一点作业都要做到半夜”。

“我家女儿上课总是不注意听讲,课下什么也不会,因为这我打过、骂过,总是不管用”!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你真知其中的危害吗?

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报告证实:98%的孩子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天才,也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弱智,那为何在100个孩子当中,成绩怎么悬殊那么大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持续地学习与做事。

没有注意力就没有专注力

成为问题孩子的几率大

国外专注儿童教育的机构,通过调研得出:孩子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会造成感觉综合失调,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惹事生非,甚至成为打架、逃学、早恋等问题孩子。

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人际关系

注意力不集中与人际关系也有关系?没错!经常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经常搞小动作,还会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自控能力差,还会给孩子造成极大压力,引发父子、母子之间关系恶化。

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不自信

成功面前望而却步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任务完成的不好,考试成绩差,得到的都是家长和老师的责骂,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很多孩子一自卑就更加完成不好任务,往往还没做事,就会出现悲观、失望、胆小、怯懦等现象。

所以家长们千万别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长大就好了!一般来说,6岁之前是培养孩子专注力最好的时期,而6岁之后孩子很多都已经“刀枪不入”了,说什么都没用。

孩子的竞争意识应该怎样培养?


面对孩子的成长,太过争强好胜,不能轻松体会童年的快乐。但是,如果淡化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为此,很多父母很矛盾,无法判断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专家分析:

1.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2.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3.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4.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给孩子讲故事能改善注意力


给孩子讲故事能改善注意力

妈妈们也许都发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比如1~2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如何改善宝宝的这种现状呢?

专家分析,这类孩子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对于这类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提高注意力。讲故事前,先与孩子面对着面手拉着手坐好,然后再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今天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收听广播里的故事。其他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在训练孩子注意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刚开始训练时,可能孩子并不合作,这时切忌打骂孩子,否则他们会对训练产生厌恶情绪,导致训练无法深入进行。

2。训练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字,切忌认字、写字或课堂式教育。

3。训练时间长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特征决定,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与要求孩子。

你会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吗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竞争是否更适合孩子成长?


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就自发地有了竞争意识,他们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快还是慢,是赢还是输。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拼高下的比赛,赢者兴高采烈,输者泪水涟涟,比赛结果被真切地写在了他们的小脸上。面对宝宝世界的小小PK,家长们又该如何看待?

每天下午四点钟,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三四岁的孩子对“接驾”的爸爸妈妈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拍球拍了39下,第一名!”“今天老师夸奖我吃饭最快,被子叠得最整齐。”“爸爸,今天我搭了一座最漂亮的宝塔,有九层,比他们搭的都高。”

有些父母支持宝宝参与竞争,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能力,这些父母认为未来的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自小习惯了这种竞争机制,在每一项比拼中积累好胜心和好强意识,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学会应对挫折,才能在未来的生存环境中成为强者;另一部分父母则希望不要把未来的生存压力提前释放到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他们认为竞争环境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天然的童真和同情心,使同龄伙伴间产生芥蒂和戒心,父母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不希望他们只通过竞赛和较量的结果来确立自己的自信。

到底是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宝宝的成长?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宝宝们都在想些什么?要不要支持孩子竞争?

★首先要看宝宝们都在比些什么。

3~6岁幼儿的竞争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能力

如比拼会不会系鞋带,会不会脱叠外套,会不会叠被子;会不会自己扣上纽扣。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的比拼热情也是老师鼓动上来的,双休日,父母奇怪于孩子总是拉着他们比拼谁更快地吃完饭,谁第一个上完厕所,谁第一个睡着觉。

其实这都是幼儿园老师为了体现在生活环节上的“军事化管理”而挑起的竞赛,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吃饭囫囵吞枣、狼吞虎咽,又因为想第一个上完厕所而出现憋便憋尿的状态,要对宝宝讲明这样做的害处。

除此之外的“生活竞赛”是可以鼓励的,它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快速锤炼出来,并改变了“万事要求人”的依赖心,改变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游戏能力

宝宝们比拼堆砌积木的能力,玩雪花插片的能力,拼七巧板的能力,做纸塑的能力,玩剪纸的能力,玩智力拼图的能务,比谁能玩得更复杂、更漂亮、更别出心裁和更快。孩子们的游戏能力,既是想象力和耐心的较量,又比拼了动手动脑的灵活程度。

体能和胆量

户外活动中的宝宝可以用来较量的项目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比拼谁骑小自行车速度更快,谁能灵活自如地驾驭小滑车,谁能连续拍球,谁会花样跳绳,谁跑步更快,谁在爬山过程中不害怕不叫累,谁玩袋鼠跳时能不知疲倦跳上200多米,谁荡秋千时荡得再高也不尖叫。

正是从这些游戏运动项目上,孩子们意识到每个宝宝的运动天赋差异性很大,而勤于练习多少能弥补这种差异性,也就是说,从体能和胆量的锤炼方面,孩子们最容易意识到学习和毅力对竞争结果的影响,虽然这种意识还很朦胧。父母可以鼓励如今运动量普遍不足的孩子参与这种竞争,勤于练习,但要预防因宝宝求胜心切、练习过猛造成的运动伤害。

学习能力

从3周岁起,宝宝们就会比拼谁画太阳画得更圆;谁的蜡笔画更干净;谁先认识数字和钟表;谁能用小铃鼓和三角架敲出节奏;谁会弹钢琴;谁最快学会新的韵律操并担任领操。

父母们惊喜地看到,争强好胜之心使孩子们迅速从游戏能力中提炼出耐心、细致和出人意料的记忆分析能力,加入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超人一等”。此时,要预防的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训练从游戏中剥离出来,为了孩子能在学习上“抢占先机”而不停地让他训练,最后侵占了他的游戏时间,后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孩子的厌倦感会飞快地爬升,最终产生逆反心态:“你让我学,我偏不学;你让我比,我偏不比。”这就走向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反面。

诙谐搞怪能力

父母有时会被孩子们的“竞赛项目”搞得啼笑皆非,他们不明白以下这些比赛有何意义,比如:谁能够绕着椅子转圈子而不头晕;谁先把冰箱冰格里同样大小的一块冰含化;谁在手腕上画出的手表更美;谁骑小自行车路过雨后的水塘,溅起的泥浆和水花更多,甚至,两个小朋友都在换门牙,比谁的门牙更漏风更能发出怪音。这些竞赛是无聊的吗?如果成年人的胸膛里也装上一颗童心,你就会意识到这些只有孩提时代才有的诙谐竞赛是孩子成长中的奇妙礼物,它们滤去了竞争中的功利心和物欲膨胀,而体现出本真的、发自内心的想象力。先不要斥责孩子们“无聊”吧,诙谐能力的竞争,带给孩子真心的大笑和欢乐,甚至连输者也笑得弯下了腰,还有比这种竞争更能带给宝宝们美妙回忆的事物吗?

★好胜心的负面效应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在上幼儿园之前,独生子女宝宝没有兄弟姐妹用以比较,只能以周围的成年人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坐标,来衡量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让着宝宝,穿衣穿鞋假装落后,下棋假输,造成宝宝的自高自大;而另一种情况是爸妈能做到的大多数事,宝宝都无力做到,比如在背后拉拉链或系扣子;比如把自行车骑得很慢很慢都不倒这些比较会给宝宝带来深刻的沮丧感。

怎样克服以上两种极端化的自我认识?只有宝宝进入同龄人的群体中,让周围的小朋友成为一面镜子,宝宝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某项能力的“优良中差”。

学会与他人相处。

竞争也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竞争可以让两个原本不那么熟悉的孩子迅速熟悉起来,变成朋友或暗自关心的对手,对对方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地留心和敏感起来。

有些好胜心切的宝宝会跟对方下“挑战书”,包括,“我画画一定要画过你”;“我一定要比你先当上领操。”“我拍球要比你多拍五个。”

接受挑战的孩子也在暗自努力。在此过程中,宝宝们的能力在交叉上升,而赢者会向输者“暗授秘笈”,这种竞争中形成的友善关系,会帮助宝宝们正确看待成长过程中必有的竞争关系,并且慢慢琢磨出如何在竞争环境中如何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如何让自己变得愉快。

学会面对压力。

压力多半是在竞争关系中产生的,迎国庆文艺汇演,老师会从22名小鼓手中淘汰10人,剩下12人上台表演,每一次彩排对宝宝们都是压力,此时,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紧张和压力,教会他们专心打鼓、熟记要领,不去想“被淘汰了怎么办?”教会他们如何在舞台上平静自己,克服紧张造成的动作僵硬。

没错,每一次“淘汰赛”都会伴随着过关者的善悦和淘汰者的泪水,这将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对成功和失败。如果宝宝被淘汰,他需要的不是责怪,而是一顿“安慰大餐”和一次安抚性质的表演——父母让宝宝演给亲朋和邻居看,告诉他,真正的比较,不仅是和别人比,也是跟自己的昨日比;虽然跟别人比你暂且输了,但与自己的昨日比,你是真正的赢家;尽了力,就该为自己开心才对。

学会自我推荐和自我展现。

竞争氛围使宝宝们变外向,乐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乐于毛遂自荐,逐渐认识到机会是要主动去争取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老师我来布置教室,我的手工拉花做得最好!老师,我可以跟外教说话吗?我会讲English。见缝插针的自我呈现,有勇气挑战自己的能力,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孩子的自信。

喜欢《给孩子终身的竞争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力的教案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