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袒护型的爱让孩子太依赖家长、

03-30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偏执袒护型的爱让孩子太依赖家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他们始终在孩子附近,稍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飞过去救火。要是孩子给管严了,受罪了,他们会浑身不舒服,眼见着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喊疼叫苦,他们的心也跟着疼,因为见不得孩子受苦,他们便立即妥协,就此作罢。你永远可以看到他们在为孩子这样那样的事而忙碌着,他们总是能及时出现把孩子从各种各样的困难中解救出来。没有哪一天他们不是在保护孩子。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热衷于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不用面对任何苦难与挣扎、不适与失望。他们很顺利地长大成人,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全被他们的家长私底下处理了。

这种类型的家长偏执地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是哪个人或哪个机构,在行为、道德、学业上给出了过高的标准,使他们的孩子不再顺顺利利,一帆风顺,他们会奔走呼告,把受害者的帽子扣在自己孩子头上。

然而,现实的世界哪里是在如此解救原则下运行的呢?社会生活的种种磨砺,并不因为家长在孩子孩童时期深情无私地解救就消逝了,孩子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世界时,将变得毫无准备,无所适从。

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磨砺和考验被这类家长统统挡在门外,孩子学习的机会在这类家长爱的名义下被悄悄偷走。

如此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不会把成功当作自己的事加倍努力,坚定不移。相反,他们从小就学会了把自己的失败归于他人名下,自己失败了就责骂他人失职。一个看似完美的形象和一张毫无瑕疵的成绩单不能替代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奋斗下锻炼出来的坚韧品格,在过度袒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他们的家长心目中培养的目标正好完全相反。

本来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总是取而代之,或者无条件地站在孩子一边,这样偏执的爱,只会使孩子停留在依赖家长的状态上。如果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孩子就会无视大人的权威,只把家人当做靠山,甚至会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放任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或是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外面就会表露出畏惧、没有信心的样子,回到家里就想做出外面没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做事情会轻易放弃,没有信心,为隐藏自己的这些问题,常会表现出自夸或是无视别人的情况。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焦虑型的爱易使孩子脾气怪异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己内心的担心全是为了孩子,其实焦虑早已存在,在任何时候,焦虑会投射到自己最重视的事情上,当有了孩子后,焦虑自然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孩子担心,还以为这是在爱孩子。

这类家长因为童年的成长有问题,给内心造成一定的焦虑和恐惧,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会把焦虑投射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没有孩子时,会好一些,只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有了孩子后,会把所有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离开孩子就会想会不会有人欺负我的孩子,孩子会不会哭了没人管啊……成天担心,惶惶不可终日。见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问孩子,孩子掉了两滴眼泪,马上就没来由地问孩子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有人欺负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说一遍。

这种每天把所有受伤害的机会都说一遍的做法,等于训练孩子寻找使自己受伤害的机会,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会因此成为受伤害的狂想者,会变得对伤害非常敏感,将来一旦成为受害者,就会愤世嫉俗,认为社会对他不公,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专门寻找伤害他的人,要是有人从他身边走过碰他一下,或者这个人打了别人,他都会认为这个人打了他了。一个这样的人不会良好地发展幸福生活,只会把自己练习成一个受害者,与幸福生活无缘。

焦虑型的家长会使与孩子接触的所有人都紧张,这种紧张氛围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焦虑,这种焦虑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不被发现,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为一个不被群体接纳并且脾气怪异的受害者,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痛苦。

孩子太“独”家长有责任


孩子出现问题,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一定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很重要的。

常听有的家长说孩子特独,爱吃的东西连最亲的人也不肯分一点。许多家长为此伤了不少脑筋。可是您反省过自己吗?平时给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说过“最好吃的给宝宝吃”、“这么好吃的东西,奶奶舍不得吃,专留给宝宝的”等类似的话呢?还有一种情况,比方孩子拿着爱吃的东西出门,有的阿姨看见后和他开玩笑:“这么好吃的东西,能分给阿姨一点吗?”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要求,幼小的心里会“斗争”一下,家长肯定会鼓励孩子分一些给别人,等孩子终于下定决心时,“行,给你吧!”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大人应该愉快接受并表示感谢,但事实上,通常大人会说:“宝宝,真乖!阿姨不吃,宝宝自己留着吃吧。”大人的这种做法,是和平时家长教育孩子学会和别人分享的效果相抵消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女儿甜甜特别喜欢听故事,很小的时候就给她讲孔融让梨,遇到需要分享的时候,就以孔融为例,引导甜甜,让她分给家人,她就会说“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或“老人先吃,小孩后吃”。刚开始,对于孩子的正确选择,全家人都鼓掌表示宝宝做得对,受到表扬,甜甜也非常高兴,慢慢地就养成了这个好习惯,能够很自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孩子出现问题,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一定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很重要的。

让内向型孩子增强自信的诀窍


一位母亲诉说,马上就要上幼儿园的女儿是一个过于害羞的孩子,她在别人面前张不开口,总是紧紧地躲在妈妈的身后。她这样子能上幼儿园吗?

过于羞羞答答的现象,一般在三四岁的孩子身上容易发生,这是由于成人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多见于很少有与别人接触机会的孩子身上。对此,母亲不要着急,要让孩子多与家里人及亲戚交往,并使他习惯在各种环境中与他人交往。

有的孩子虽然在家里的话不少,身体也不错。但是一旦置身于特定的场合,如幼儿园或其他集体之中,就一句话也没有了。这种现象叫做“场面缄默”,是由于其心理的压力和恐惧所致。同时,由于孩子总和母亲在一起,一旦到了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惶惑不安的感觉,以至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的内心处于能量不能完全释放的状态,往往会出现咬指甲、憋不住尿、汗流浃背等现象,由此产生不安和羞耻心,打不起精神来。

使内向型的孩子增强自信心的诀窍是:

★让孩子在众人面前干自己拿手的事情。如利用孩子过生日的机会,让他在大家面前表演拿手的节目。

★让孩子在别人面前唱歌并及时表扬他。

★延长活动的准备时间。延长孩子活动前的准备时间,使其尽早开始对活动内容的训练,等他的心情不紧张了,就会由不熟练而进入运用自如的状态。如让孩子对幼儿园布置的作业稍稍提前准备,以便届时不会惊慌失措。

★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母亲要经常带孩子出去,创造机会让他与同龄的孩子一块儿玩。

★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去不用打听就能找到的店铺买块豆腐等。

★经常鼓励孩子。母亲应该常耐心地对孩子说:“你只是有点儿内向,但不失为一个温柔的好孩子。”

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不应太简单


孩子的学习是做家长最关心的事儿,尤其是孩子刚入学不久,家长总不希望孩子在学习的起点上就落后于别人,千方百计地辅导孩子,可是有些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急不可待地要求孩子能很快地说出答案,用自己的思维速度来要求孩子,稍不如意,便是对孩子一顿训斥,然后直接报出答案。

许蓉刚上小学一年级不久,对数学的感觉不好,家长辅导孩子计算,3+4等于几?孩子刚想,家长就急着问:等于几啊?孩子被问得慌了,一时也算不出来,家长便接着说:你怎么了,3+4不是等于7吗。又给孩子出了题:8-3等于几?孩子看了看,想了起来,家长还是等不急地说:8-3等于5。许蓉的家长辅导她时,总是这样先说出一道版式,然后家长再直接报出得数,虽然家长每天都进行辅导,可许蓉的学习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原因就是她的家长辅导的效果不好。

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时,要经常询问学习情况,家长有能力进行辅导的要经常进行辅导,但是,在辅导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细心,孩子的思维水平与我们成人是有较大差距的,当家长对孩子出了题后,要让孩子好好地想一想,切不可急着说出答案。像许蓉的家长,辅导孩子计算时,孩子一时算不出,可要求孩子用小棒摆一摆,再数一数,从而自己说出得数,这样孩子才可能掌握好所学知识。

范兵的家长在辅导学习时就不一样,问范兵: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6只,现在有几只?范兵想了一会儿,没有想出来,家长就要求范兵用小棒来代替小鸟,摆摆看,小兵拿出了小棒摆了起来,并算出现在树上有10只小鸟。又问:河边岸上有6只小鸭,水里有4只小鸭,一共有几只小鸭?小兵刚才用小棒摆的是4+6,这回是6+4,但很快说出了答案,一共有10只小鸭。通过用小棒摆,小兵掌握了4与6合起来是10的概念。有些家长认为,初学数学时,不能让孩子用小棒,用了以后孩子就不动脑筋,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刚学数学的孩子,数感没有建立起来,只能靠直观的实物来引导孩子,逐步培养孩子的数感,一年级的孩子用小棒来认数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便于孩子进行操作,非常有利于孩子数感的培养,家长在辅导孩子数学时不妨多用用。

作为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时,要引导孩子自己去研究学习中的问题,多让孩子动动手,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不要孩子答不出来就报答案,这种辅导是无效的,还能使孩子养成不肯动脑思维的坏习惯。

孩子太任性咋办?——家长学校


儿童的任性往往与家庭对孩子的不良教养有关。宠爱、放纵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意识和行为;父母或父母与上一辈老人之间对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也可使儿童形成任性、有恃无恐等不良行为;过度庇护则容易影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对于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任性儿童,我们应采取以下矫正方法。

1、当孩子心情急噪,乱发脾气时,在指出他的错误以后,让他知道乱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受冷落后,他也许会改变态度。这种方法叫“冷处理”。

2、对有些任性连基本生活习惯都没养成的孩子,应该为他安排一个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如果父母一时做不到,可暂时让他离开父母,到亲戚朋友家中生活一段时间,这对矫正孩子的坏脾气也有一定效果。

3、任性的孩子,一般精力旺盛,可以引导他们经常参加一些有严格规则的游戏和活动,这样既可使他们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常发泄,又让他们在愉快的玩耍中受到守纪律、遵规则的训练。

仆人型的爱影响孩子未来生存能力


这种家长心中有一种模糊的爱的感觉,一般都对家人给自己的爱不满。有被爱的欲望,但不知这种感觉如何实施,以为什么都满足孩子,像对上帝那样对待孩子就行了,其实是把自己内心想得到的爱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

以为孩子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无尚敬仰地对待孩子才是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快乐,于是就把高级餐管服务员照顾客人,电影里看到的宫女照顾皇上的感觉拿来对待孩子,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者有任何要求的时候,都以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卑躬屈膝的方式来满足孩子。这种爱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将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长和成长的导师。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过于被重视,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这样对待他。对于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委屈和伤害,结果使得其他人都远离他,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找一个皇上留在自己身边。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群体,也会以高贵的身份与群体进行交往。由于很少顺应别人,不能感受别人的需要,也从来不知道应该怎样服务于他人,这孩子就会被群体排斥。对于孩子来说,莫名其妙地被人不喜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产生受害感,要么以为是自己不好,认为自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进而在生活中变得极其自卑和萎缩,要么横行霸道,蛮不讲理,回到家里对亲人极其暴虐和强势,以缓解白天所受的压抑。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这种境地下都无法找到生活的快乐,其生活是极其可悲的。

这种爱,没有分寸,会给孩子造成只要别人顺应自己,自己无需顺应别人的错误意识,最终使孩子不能成长起利他的精神,不会关怀别人,也无法与别人很好的相处。由于不能体贴他人,也无法为别人服务,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不能很好生存的人,一味地掠夺家长,最后只能靠别人养活,靠啃老度过一生。在家长老年后,他依然不能体恤老人,不能计划和组织自己的生活资源,反而认为社会不公、怀才不遇,既可能危害亲人又可能危害自己。

该怎样面对孩子的依赖


现在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家庭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孩子在两岁半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什么都不会”了——不好好穿衣服,非要妈妈给穿;不好好吃饭,非要妈妈喂,不想自己走路,非要妈妈抱……总之,并不是不会,而是“不想做”,总想依赖成人。往常一用就灵的“夸奖激励法”也不管用了,孩子不断地撒娇或撒泼,让妈妈们大伤脑筋。

面对这一情况,家长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但大部分家长却并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孩子的依赖行为,引导其真正自立。

【经常妥协,延缓其“自立”】

在孩子哭闹撒娇后,家长要么直接代劳,要么先“冷处理”,却禁不住孩子的哭闹,僵持一会儿后,还是代劳了。虽然过程不同,但最终都向孩子妥协了。而这种妥协背后的想法往往是“长大就好了”、“只有这一次哦”。家长总是寄希望于未来,可等“下一次”真的来临时,依然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这种妥协会让孩子觉得“周围的人都会宠着我,我可以不用自己做事情”,甚至会认为“这并不是我自己的事,别人能为我处理好一切”。可这个“别人”究竟是谁呢?一旦走出家庭,谁还能这样无条件地为他付出呢?那当孩子突然间认识到这个“残酷的真相”时,他要怎么办呢?

【物质奖励,诱导其“自立”】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小到“如果你自己吃饭,我就给你买一个玩具”,大到“你这次考第一名,我就给你买个平板电脑。”表面上看,孩子自己吃饭了,自己走路了,努力学习了,还考了第一名,自强自立。但这其实是家长在自欺欺人,因为他并不认为那是为自己做的,而是为了玩具或平板电脑而与父母做的“交换”。试想,一旦到了社会上,对于有些必须做但并没有明显回报的事情,孩子自然是能推脱就推脱,能不负责任就不负责任,没有担当,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严厉态度,逼迫其“自立”】

这类爸妈通常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孩子人为设立严酷的环境,用精神压迫的方式逼迫其自立,用“扔下去学飞”的方法来“锻炼孩子”。我们经常听到这类父母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没有人会帮助你,我也不会帮助你,谁都不要指望。”我们特别愿意相信这类家长是爱孩子的,因为他们在这么做的同时,内心也备受煎熬。但这种“爱”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到。孩子在家长面前没有自尊、自信、安全感,当她发现自己的世界并不仅仅只有家庭时,自然会在其他地方寻找这些。因此,这样的孩子“青春期逆反”会格外猛烈。小时候老老实实听话的优等生,到初中后成绩一落千丈,甚至逃学、离家出走,往往都是这样造成的。不仅如此,“自卑”和“不安”还将成为困扰孩子一生的“隐疾”,严重影响其成年后的生活。

延期、诱导、逼迫,这样都不能让孩子真正地自立。

而这三种做法都有同一个根源: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成长,逐渐自立。其实,孩子远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也脆弱得多——他可以自己做好多好多事情,但也需要感受到好多好多的爱。这时,就需要父母的态度:

这是你的事情,我不能帮你做,但我相信你能做好。我愿意陪着你慢慢做,等着你一点点长大。

自立是一种态度,它来源于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身边的事物,相信能对自己负责;对于力不能及的事情,可以求助于他人,但并不依赖。而如果家长都不相信他可以自立,或者非得逼迫着才能自立起来,那他的自信又从哪来呢?

所以,当孩子不想自己吃饭、不想自己穿鞋子、不想自己走路时,你不妨给孩子讲《歪歪兔性格教育系列图画书·精灵保姆》的故事——

“喂我吃饭吧,保姆阿姨。没有小魔棒,您也可以像妈妈那样用勺子喂我呀!”歪歪兔坐在餐椅上说。

“很抱歉,亲爱的歪歪兔!精灵保姆不会喂饭,但她保证会耐心地等你吃完。”

【歪歪兔育儿老师说】

当孩子撒娇依赖时,家长需要在表明态度之余,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来等待他慢慢完成。成年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到忘记了怎样去耐心等待。但孩子并不是这样,他可能会用整个口腔来感受一粒米,也可能观察一块西兰花好几分钟。但如果能有足够的耐心,和孩子一起享受吃饭的过程,享受一顿饭的每一个细节,虽然可能付出好几倍的时间,但还能收获好几倍的快乐呢!

“穿鞋子你总会帮我吧,保姆阿姨?像妈妈那样弯下腰帮我系鞋带,我一定会好喜欢你!”歪歪兔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说。

“很抱歉,亲爱的歪歪兔!我相信你会把鞋带系成两只漂亮的小蝴蝶。”精灵保姆依旧笑眯眯地说。

【歪歪兔育儿老师说】

除了耐心等待,你还需要给孩子尊重和信任。在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自己做事,是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好。这时候,你不给他信任,还有谁能给他信任呢?蹲下来,给他一个柔和而坚定地眼神,告诉他“你能行”、“你很棒”。有了这些,孩子或许会大大超乎你的期待。

“抱我去公园吧,保姆阿姨。我愿意把我的果冻分给你。”歪歪兔说。

“很抱歉,亲爱的歪歪兔!如果你想跟我比比谁走得快一点,我倒愿意。”精灵保姆还是笑眯眯地说。

【歪歪兔育儿老师说】

与生硬的拒绝相比,愉快的游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孩子天生喜欢游戏,喜欢有趣的事,愉快的游戏往往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或好胜心,使他暂时忘掉依赖,不知不觉中完成事情,克服困难。等游戏结束,再回头看看——原来这件事这么简单呀!

“嘿,歪歪兔,你希望我像你妈妈那样,用最甜美的声音,给你讲个晚安故事吗?还有,我能为你种下一个美梦呢!”精灵保姆伸出手,将歪歪兔搂在了怀里。

“当然!”歪歪兔答应着,在床头坐好,准备听故事了!

【歪歪兔育儿老师说】

当然,别忘了在孩子内心需要抚慰时,给他一个暖暖的拥抱。也别忘了,在睡前给他讲好听的故事。妈妈甜美的声音对孩子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有了妈妈的抚慰和陪伴,再大的困难孩子宝宝也有勇气去面对,而这勇气的来源,就是来自母亲的最强大、最温暖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置疑,但如何去爱,确实是个值得用一生来学习的课程。和无原则的付出与要求相比,孩子更需要尊重和陪伴,这才是爱的正确形式。当孩子带着满满的爱和自信走出家庭时,就能真正独立地站立在天地之间,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了。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最后,如果想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就请关注【做最好的自己】歪歪兔性格教育系列图画书哦!本辑图书拥有十个主题、十个画风优美、想象丰富、内容暖心的小故事,帮助孩子学会自信与乐观、勇敢与坚持、自立与合作、尊重与宽容,学会时间管理与自我控制……在6岁前养成良好性格与健全人格,奠定幸福人生。

做最好的自己——歪歪兔性格教育系列图画书(全10册)

1.如果你要跟兔子交朋友——学会尊重

2.兔子小姐的微笑——学会宽容

3.乘着风筝去旅行——学会勇敢

4.扫帚怎样才会飞——学会坚持

5.只有一种颜色的城市——学会乐观

6.与众不同的兔子——学会自信

7.精灵保姆——学会自立

8.慢吞吞的小乌龟——学会合作

9.雪人的风筝——学会时间管理

10.等待蜗牛的故事——学会自我控制

家长不要太贪心,孩子学舞蹈快乐就好


四岁的外甥女苓儿已经开始显露爱臭美的特质,对跳舞的热爱与日俱增。

不过小女生的热忱经常遭到我和姐姐“为老不尊”的评价,我十分“客观”地在她背后形容其“颇有芙蓉姐姐的风范”。

尽管对女儿的舞姿不“自信”,姐姐还是在幼儿园兴趣班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舞蹈,理由是:“还需要理由吗?孩子喜欢!”并不忘补充一句:“我可不指着她成为舞蹈家。”

这个崇高的理由并没有持续多久,不知不觉中,家长们的初衷随着现实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显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有一天下午姐姐将苓儿从幼儿园接回来,带着一脸的愤怒。

“舞蹈老师把苓儿排到最后一排,还说不让她去参加考级了,反正也考不过。”

闻听此言的姥姥明显语调焦虑:“是不是她总跟小朋友打闹,我记得最早老师可是让她站在第一排的,而且还夸她有悟性。”

随着俩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分析”,苓儿的“罪状”已经毋庸置疑了,最终的结论是:“明天一早找舞蹈老师承认错误,请老师好好管教。”

差一点,我就加入了她们的阵营,突然瞅到一旁的苓儿,全然没了“芙蓉姐姐”的自信,不知所措的神情使我从这场“批评会”中抽身出来。

我将苓儿拉到一边,试着用很轻松的语气问她:“苓儿,你们班谁跳舞跳得好?”

“好多,琪琪、贝贝,还有蒙蒙……”

“谁跳得最不好。”

“我。”

“为什么?”

“老师说我跳得不好,不用考级了。”

我有点心酸,于是由衷地说了句假话:“谁说的,小姨觉得苓儿跳得最好了!”

苓儿抬头看了我一眼,有些惊讶,而我实实在在看到了那些文学作品里经常描述的——“她眼睛一亮”。

其实对于教育孩子,我根本没什么经验,但是今天我对自己的表现很得意,这一刻我觉得我和苓儿是站在一起的,甚至觉得自己“拯救”了孩子的自信。

我加重语气告诉苓儿:“让你上舞蹈班是因为你喜欢,跳成什么样没关系,最后一排也没关系,咱不考级,你喜欢跳咱们就接着跳。”

我告诉姐姐:别忘了送苓儿上舞蹈班的初衷。

现在,苓儿在家里仍然是一个“狂热的舞者”,而我和姐姐继续站在她的背后笑得前仰后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孩子喜欢!

编后

“家长是最贪心的!”是的,而且这种贪心是逐渐“加码”、无穷无尽的。先是准爸爸妈妈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健康的宝宝出生了,又要求孩子聪明、漂亮,最可怕的是孩子上了学,有小朋友、有同学作参照,要求孩子考第一呀,要求孩子上重点学校呀,甚至还要上名牌大学……想想当初生育宝宝的初衷,我们是为了让孩子健康,让孩子快乐呀!

如何改掉孩子的依赖性格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依赖心理太强,因为独生子女家庭太多,所以父母都是无限的给了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使得了孩子在家里面基本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妈妈都会将生活里面的所有事情全部打点好,导致了一些孩子成年了也无法完全的自理生活。而我们如何的能让孩子改变掉依赖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独立能力呢。关键在于父母自身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方面,一些父母认为孩子依赖父母是好事,说明感情好,所以并不去在意这些问题,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而这个时候就会很难以在改掉。孩子小时候对很多东西的接纳能力是比大人更强,而学习很多东西也是在小时候更为的容易深刻,包括了性格的养成等方面。因而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的话,就要从这个阶段对孩子教育开始。在面对孩子不会,但是可以做到的情况下,并不能立刻的抢过来帮孩子做,而是要教他怎么做,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在孩子成功做到之后夸奖孩子的成果。这样的方式会减少了孩子依赖别人帮忙的性格,养成自主动手,很多时候孩子的依赖性格,都是因为父母经常在孩子需要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立刻帮着他完成,而使得了孩子后面就慢慢的开始减少了自己去做的欲望,这样久而久之依赖的性格特征也会越发的明显起来。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偏执袒护型的爱让孩子太依赖家长、》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