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这样学会感恩的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03-31

萌萌闲着的时候,爱听歌,她喜欢听她爸爸手机里的《感恩的心》,而且她还学着唱,并唱得有滋有味的。虽然她不懂什么意思,而且还总是将“感恩”两个字唱成“感安”,但她仍是很喜欢唱。一天,我纠正她说“是感恩,不是感安,感恩,就是感谢对你好的人,记住了吗?”萌萌回答记住了。但先入为主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也只好随她了。

感恩,这个很大的概念,来自于人间万物的各个角落,就象草木知春晖,萌萌这么小,她能懂得吗?

萌萌园里规定是下午4点半接孩子,最迟也不能超过5点。但我每天晚5点半才能下班,所以就得天天请假接孩子。长此以往,我必然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也就每天都晚走几分。我想两头都不误是不能的了。

单位离幼儿园也有一段距离,为了让孩子能少等我几分钟,我只好一下楼就象离弦的箭一样,在马路上飞奔着。气喘吁吁地跑到园里常常已是5点多了。看到整个走廊里都熄了灯,只有萌萌的班级里还在亮着,整个三楼就萌萌和老师两个人了。每天老师都为了萌萌晚下班,我相当不好意思。

昨天去接萌萌时,看见老师正给萌萌东西吃。萌萌大口的吃着,样子很是高兴。

我一面解释着,对不起,又来晚了,一面对萌萌说:“你谢谢老师了吗?”还没等萌萌回答,老师抢先笑着说:“萌萌说了,她还说明天要给我带好吃的。”我问萌萌:“你明天打算给老师带什么呀?”萌萌答:“蛋黄派。”我应许了她。和老师告别之后,我和萌萌离园了。

在路上,我问萌萌:“你明天为什么给老师带好吃的呀,你不是不高兴把好吃的给别人吗?”萌萌说:“因为,老师给我好吃的,对我好呗!”“刚才老师还给我面包吃了,还给我果子吃了。”“所以,所以,我明天也要给老师好吃的。”我赞扬她:“萌萌真懂事,真是个好孩子。”

回到家,家里还有早上剩下的葡萄,我给萌萌洗了几个,放进小盆子里,让她去一边吃,我则在厨房里为晚餐忙得不亦乐乎。

一会又听萌萌喊道:“妈妈,我不吃葡萄了,给爸爸留几个,爸爸还没回来呢。”

行,我在厨房里也高声的和着。

晚上,爱人一进门,萌萌就甜甜地说:“妈妈,爸爸回来了,爸爸,我都想你了。”“爸爸,我给你留葡萄了。”

爱人听见这些,心里自然比吃了甜葡萄还甜了。

第二天早上,我忙着给萌萌整理去幼儿园要带的东西,萌萌从她放零食的柜里拿出两个蛋黄派(确切点说是巧克力派)放进她的小包包里,一边放一边嘱咐我:“妈妈,这一个给我,另一个给老师。”

萌萌说到做到,诚实守信是我很欣慰的一点。

果然,萌萌蹦蹦跳跳到幼儿园之后,一换好衣服,便将手里紧紧捏着的蛋黄派连同早上的问候:“helloteacher”,一起送给了老师,我在门外看到老师满脸笑容,温情的象我这个妈妈一样,谢了谢萌萌,然后将这个小食品收下了(后来才知道,这个蛋黄派老师又给了萌萌,萌萌当然也非常高兴的把它吃掉了)。萌萌喜滋滋的去里面玩了。

不用说,今天晚上去接萌萌时,萌萌一定又要说:“我今天最棒,最乖了,老师都表扬我了。”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

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孩子的专注力是这样炼成的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不爱干的事情常常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成人应有意把一些事情郑重地作为一个任务交给他,可使孩子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责任,也就增加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目前,许多孩子都存在着专注力不够做事有始无终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做孩子的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连任的教师,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神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模仿着、学习着,往往在你还没有觉察的时候,你的言行举止已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那么“上梁必须正”,必须以身作则,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圆满地完成,做孩子的表率。

2、从严要求

坏的习惯,非严格要求不能矫正;好的行为,非严格要求难以形成、巩固。有的家长兴之所至,要求孩子完成某件事情,起初能坚持督促孩子去做,日后,当孩子不肯做时又轻率迁就,这些做法都不可取。

3、让孩子负一点责任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不爱干的事情常常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成人应故意把一些事情郑重地作为一个任务交给他,比如,家里喂养了小动物,要求孩子给它们喂食、让孩子去取牛奶等。孩子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责任,也就增加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4、坚持鼓励为主

如果孩子做事中途退缩,不想完成,成人切忌唠叨个没完,或者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更不要讽刺、挖苦,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致伤害其自尊心。而应细心观察,对于他们产生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树立坚持完成任务的决心。

5、应重视对孩子自制能力的培养

自制力就是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的能力。它表现为既能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各项任务,又能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做事往往有头无尾,所以,要根据以上特点,从孩子生活习惯方面入手,先提出小的要求,让其通过不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地学会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完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孩子脾气不好这位爸爸是这样做的


关于幼儿的情绪管理,在Zoe了解到的家长最关心的所有问题里,可以排到前三名。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你有哪些应对?

1.制止:男孩不许哭

2.转移:用糖果、摇摇车

3.否定:这有什么好哭的

4.冷漠:你自己慢慢哭

5.嘲笑:羞羞脸哦

一般家庭中不外乎以上几种,回忆童年,当你被如此对待时,会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心情会好吗?而就算转移注意力,也会培养将来的暴饮暴食者或购物狂。所以情绪管理成了代代相传的难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视频,看一位纹身的彪形大汉怎么给女儿疏导负面情绪。

02

接纳情绪

你仍然是被爱的,你什么也不用害怕,这样的情绪没有错。

——强调人和行为的分离,孩子是被爱的,即使是让我们困扰的时候,别脱口而出: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你就是……的。当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和情绪的时候,再来探讨行为。

你可以生气,你可以生我的气,妈妈,妹妹或者自己的气。只是不要让这情绪支配你太久。

——生气只是情绪之一,你有权利生气,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

03

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但是你不应该让这种情绪一直缠着你,因为这会让你烦恼。

——因为它让你(孩子)烦恼,而不是让我(家长)烦恼,所以才需要谈谈。

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它的主人。你可以什么都不想,大叫一声来发泄,拍打枕头。

——做情绪的主人,怎么才能让你舒服点?

让我们好好散散心,把愤怒都发泄出来。你可以踢泥巴,只要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好吗?

——愤怒需要发泄,而不是压抑,不是被嘲笑,排斥,也不是用物质转移,高情商的孩子是学会自我调节的。

04

先情绪再行为

正面管教有句经典的话: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视频中的孩子是何时才“恢复”和爸爸的对话的?

是在爸爸说“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它的主人。你可以什么都不想,大叫一声来发泄,拍打枕头。”之后,也就是经过认可、接纳恢复了亲子连接后,到第三步孩子才说出愤怒的原因——“我不喜欢你叫我这个外号。”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的脾气莫名其妙时,只是你还没用对方法让他说出真实的想法,他只好哭闹。只有当他冷静下来,并在你这里有安全感和亲密感后,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爸爸回答:我只是在和你开玩笑,亲爱的,我没有恶意。你有时不是也会和我开玩笑,叫我丑八怪吗?有时候我笑笑,有时候我会生气不是吗?这样很正常,当你不舒服就要讲出来,我就会知道什么是你不能接受的,我就会注意不会越界,但是你要讲出来。

——爸爸先共情,爸爸遇到此事也可能会生气。然后划重点,爸爸提到了“越界”,也就是底线,有时候当你被冒犯,最重要的不是反击或发脾气,而是明确告诉他人你的“底线”是什么!

孩子继续问:有时候开玩笑是没有关系的是吗?

爸爸说:是的。但有时候会让人不太舒服,我尊重你也在乎你的情绪,今天我知道了你不喜欢这个,以后我就不会这样做了。你要告诉我,以后我就不会这样了好吗?之前我并不知道,所以我没能作对。我今天开始不开你玩笑了好吗?对不起宝贝。

——爸爸说了三件事,1.尊重,虽然是孩子,也不是可以随意被开玩笑的,而不是像有些大人那样说,“你这孩子开不起玩笑”,说这话的大人才像个玩笑呢;2.爱,我在乎你的情绪,知道你的底线,我会马上改;3.真诚道歉。

有位朋友看了视频后说,一个长得像恐怖分子的男人却如此细腻尊重,以后不能以纹身定人,哈。

我们总是急于在情绪中纠正、说教。但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在情绪中,孩子的耳朵是关闭的,即使是成年人的我们,在巨大的情绪中,理智也是丧失的,又怎能要求孩子立即化解情绪,冷静思考呢?当双方都有情绪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

看看下面这个视频,不依不挠的家长和歇斯底里的孩子,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这个视频流传很久了,很多人说看到了自己或父母的影子。所以你管理不好情绪,是你从小没有被这么尊重并温柔以待过。

如果这位家长知道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一开始就让孩子安静地待会儿,甚至早就给她设置了积极暂停角,当她心情平复时,对她说我们依旧爱你,再一起讨论所谓的“错误”,相信是一个帮助孩子成长的好契机。

总之,帮助孩子管理情绪,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告诉他是被爱的,用尊重和被尊重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是这样培养孩子好习惯的


蓓蓓是班里每天都比较晚来接的孩子,等班里其他小朋友接走后,他都会和剩下的几位“玩家”疯狂的玩。也会看到他趴在地上或者整个身体趴在桌子上,书架上的书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时老师发的小纸条也会揉得不成样子,地上的雪花片也是不堪入目……游戏课上,会发现他的小手在地上乱摸,而且语言并不流畅的回答,这一切使我开始更关注这个女孩……

蓓蓓很调皮、很好动,总是坐不住,也不怎么讲卫生,可是我发现她其实蛮聪明的。课外活动时,她总是玩的最疯狂,总会热的满头大汗;回教室时,也总会看到她不在小朋友的队伍里,东看看西走走的,“听不见”老师的话。可是就是这个很调皮不讲卫生的女孩,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学习本领认真时会一直跟随你的思路。既然她有优点,我就应该发展她的优点同时改正她的不良习惯。

有时,如果孩子们表现好,我就会在午睡前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那天,孩子们一早上都很乖,在午睡前,我讲了个《乖乖熊》的故事。故事内容和蓓蓓的情况大同小异。讲完后,孩子们讨论道:“老师,乖乖熊改正了后,就还是好孩子了”;“老师,乖乖熊要是不乖,我们就不喜欢它。”……我一边帮孩子们盖被子,一边回答着他们。走到蓓蓓身边,我轻轻地说道:“蓓蓓,乖乖地睡觉,我们才不要学习乖乖熊的坏习惯呢,是吗?我们要做好孩子的。”“恩。是的。”蓓蓓充满信心地回答道。

后来的日子里,那个趴在地上的女孩的身影渐渐地没有了,而是一个坐得整齐的干净的女孩,还总是会笑嘻嘻地说:“老师好!”看到孩子的改变,只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孩子们都是天真可爱的,每个孩子都有她的优缺点,应该看到幼儿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缺点同时帮助他们一起改正,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更不应该忽视。

学会做父母:孩子要这样爱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损害健康,放弃事业,荒废性生活,这不是高尚,不是爱,这是因为你的生活本来就没有目标,你本来就没有事业,谈不上放弃,你们本来就不相爱,所以眼里只有孩子……

首先,父母得爱自己

不爱自己的父母,总觉得自己活错了,世道和他人亏欠自己,自己有一大堆理想债没收回来。孩子,就是用来还债的。你想,这孩子多可怜,一生下来就拿着欠条,怪不得要大哭一场。

你得接受平凡

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一个世代,只有几个天才。不爱自己的人,多半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这其实对自己要求太高,人生在世,活的年纪越大,越明白“自食其力”、“不给人添麻烦”,是了不起的成就。

你得自我净化

你普通,为何接受不了孩子普通?你偷懒,为何容不得孩子一点疲倦?你为何不停纠正他,让他连睡眠都不足?让他永远以为自己是失败者?

因为,你的父母就是这么对你的,人生好比一条河流,你的上流污染了,你也受影响,为了让你的下游重归清澈,你得有自净能力,你仍然按照受伤害的方法对付自己的孩子,他也得跟你一样受伤。

错误的方法不会因为重复多次就变成正确,从十米高的地方往下摔鸡蛋,每次都会破的。任何孩子受虐待,都不会开心。

你要有自己的人生

你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你和你丈夫(妻子)的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损害健康,放弃事业,荒废性生活,这不是高尚,不是爱,这是因为你的生活本来就没有目标,你本来就没有事业,谈不上放弃,你们本来就不相爱,所以眼里只有孩子。

你这是单方面强加给孩子负罪感:我爸(妈)为我牺牲太多了!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放弃的,不是孩子剥夺的。

越有自己追求的人,越不粘孩子。

讲道理

凡事有概率。是人,都得遵守基本规律,比如,三高对身体不好。

知道这两点,烦恼扫光光。不讲道理的人,最爱说这句:我不一样!我家的孩子不一样!这形成封闭小宇宙,别说观念与方法的进步,连原子弹也炸不开,只有无穷尽的焦虑与伤害了。

“孩子还是不要打得这么狠吧?”

“我家的孩子不一样!”

“孩子数学老不及格就不指望他当数学家了。”

“我家的孩子不一样!”

你的孩子是一样的,不过你这个家长是不一样的神经病。

“冷漠”一点

别太热情,别太粘。好比青春期的孩子,如果连欣赏自己身体的私密空间都没有,他只会讨厌在他身边游荡的你,即使你满心以为自己是他的知己。

父母这习惯也得从小做起,那些太“热情”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没学会放手:他们替孩子解决一切烦恼、扫除一切障碍,建立了紧密的寄生与宿主关系。父母是没长大的孩子,孩子也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组成的“长不大二人组”,互相折磨、互相消耗、互相牵制。外来入侵者(不同观念的他人、女婿、儿媳),全是潜在的敌人,必须制服或消灭。

爱孩子,在今天,表面上人人会,不就给点礼物,放纵吃一顿,实际上并不容易,关键在父母得当个正常人。

真那么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那就给他独立、给他自由,让他掌控自己的命运,除此以外,你保持健康,给他多留点财产,都是最实在的爱。

讲述:我是这样轻松教育孩子的


对于宝宝已经上幼儿园的上班妈妈来说,每天早上对孩子说得最多得一句话应该是:“快点!快点!”吧?

因为我自己也曾经这样,那时猪仔仔刚上幼儿园,而且只有1岁5个月,自己还不会穿衣服,每天早上起来,只好不停地催促他快点,要不,我就迟到了。这样匆匆忙忙的早上大概持续了两个月。

有一天晚上,猪仔仔洗完澡就不让我帮他穿裤子,要自己穿。我当然抓紧机会,把裤子丢给他自己穿,没想到小家伙竟然真的会穿。

我高兴了一个晚上,那时他才1岁8个月。

第二天早上,叫猪仔仔起来,像往常一样帮他穿衣服,穿好衣服,小家伙又要自己穿裤子了。我就把裤子给他,让他自己穿。之后的几天,早上都是他自己穿裤子的,可好景不长,过了一个多星期,他的热情开始退了。一天早上,猪仔仔躺在床上不愿起来,我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对猪仔仔说:“猪仔仔赶快起来,跟妈咪比赛穿裤子好吗?”猪仔仔马上起来说:“好!”于是,我就把裤子给他,边对他说:“等妈咪说123就开始。”可我还没说完,小家伙就已经开始穿裤子了,我在一旁故意大声说:“猪仔仔偷步,不等妈咪。不算,不算。”小家伙在一旁偷笑,我会接着说:“慢点,慢点,不要比妈咪快。”之类的话,就这样他很快就把裤子穿好了。

春节到亲戚家拜年,猪仔仔把裤子弄湿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家伙已经把湿的裤子脱了,于是我就把干净的裤子给他,叫他自己穿。在一旁的婆婆就反对了,说:“你帮他穿吧,他这么小,十分钟也穿不了,会着凉的。”我说:“他自己会穿的,不让人帮。”婆婆见我不听,就走过去要帮猪仔仔穿裤子,确让小家伙推开了,结果,小家伙2分钟不到就把裤子穿好了,为妈妈争一口气了,婆婆在一旁不敢出声了。等儿子穿完,我就去亲了他一下,并称赞他说:“奶奶不知道猪仔仔长大了,自己会穿裤子了,真乖!”亲戚都称赞他。

最近,猪仔仔已经会穿衣服了。但有时会把衣服反过来的,我就教他反过来再穿。从此以后,每逢他不肯起来,我就对他说跟他比赛,他就会马上起来了。现在,每天早上只要我帮他穿袜子,其他的基本都是他自己穿的。我就不用担心会迟到了。

我是这样教育儿子的


有个女同事,她的女儿上初中了,因为成绩好,班主任老师要这位妈妈写一篇话谈谈怎样教育女儿的,这位妈妈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到网上找了一篇文章胡乱交差。我很诧异这位妈妈,自己的女儿怎么教育出来咋就没话说呢!所以我就想自己写一篇。

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龙成凤?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大部分孩子成人后要归于平凡。我自已本来就是一个平常人,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淡的生活。因此,尽管我的内心非常渴望儿子以后成名成家,但是我从不表现出来,也不愿刻意要求儿子。

儿子三岁七个月现在幼儿园上小班,平时学什么,我们不太问,他也不太说,只有手工作业是我和儿子一块做的。因为儿子平时爱感冒发烧,支气管炎也老爱犯,所以只要不生病每天高高兴兴我就很知足了。

前两天儿子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我们幼儿园今天加餐吃什么了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我们吃西瓜加餐,一人吃了两牙儿。”我问他还吃过什么,他说:“还吃过桃子加餐,饼干加餐。”这是儿子第一次主动告诉我幼儿园的事,看起来大人故意不问,孩子反而忍不住要说了。

三岁之前儿子任性、调皮,我和老公都很少打他,三岁后就不同了,家里经常备着软树条条儿,既能打得疼又不能伤筋动骨。犯了错误主动承认不打,如果任性倔强,明明是错也不听大人教导必打。我们不会因为大人心情不好或外面受了什么委曲而打孩子,也不因为孩子想研究东西而弄坏了就打。我小时候,挨了很多打,就是老想弄清东西的构成而把东西破坏了,要不然我早就成了中国的爱迪生了。

我儿子喜欢各种各样的小火车,因此我们家就买了几大箱不同的小火车,儿子喜欢用螺丝刀卸开看看火车构造,我们也不说,他奶奶骂他是败家子,让揍他,,并且不准我们再买玩具,我们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儿子现在已不太热衷小火车了,又买别的玩具了,如果有创意我们会欣然去买。只要在我们经济条件允许之内,买玩具并不是什么错,因为玩具能开发小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

星期六星期天,只要不加班,我和老公都全日制陪着儿子,有时陪儿子在小区里草地上捉蚂蚁,逮小甲壳虫,有时找个建筑工地,让儿子在砂子砾石堆里玩个够,直到变成土猴子,有时我们三口人开车到野外去游泳,去爬沙包,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增加见识和阅历。

平时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儿子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玩具,我会让他拿自己的玩具与他人交换,或者自己对别的小朋友说:“小哥哥,你的玩具我能玩一会吗?”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就算了,不允许去硬抢或者哭闹。如果我们买了小零食,必定在场的孩子都有份,还让儿子去亲自发到每个小朋友手上,小朋友说:谢谢。儿子会说:不客气。从小让他知道给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三岁多的小孩子特别爱听故事,我儿子现在也一样,每天晚上睡觉前,都非要听几个故事,有时候大人很困很累,但是还是坚持讲两个故事再睡。儿子记性好,听两三遍短的故事,就可以背下来。

儿子的小朋友果果被妈妈送去学中华武术了,果果表现明显和以前不一样,很强势。果果妈建议我把儿子送去学武术,我认为小孩子太小,学习武术尚早:一是不能完全听懂教练的口令,二是正确的是非观还没形成,容易利用武术惹事。我本人对武术很崇拜,特别喜爱跆拳道,因为它首先教人学习礼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才学习拳法脚法,练武的宗旨在于强身健体和自身防卫,而不是炫耀和欺负别人。等儿子满六岁我会考虑送他去学跆拳道

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沟通的基础


那是思远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我去接他。刚出校门,就被路边大大的棉花糖吸引住了。“妈妈,我要这个!”他拉着长音眨巴着小眼睛可怜兮兮的瞅着我。“不行,刚刚在幼儿园已经吃了两块巧克力了。”我坚决的拒绝了,已经说好每天最多两块糖,说好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是立规矩的开始。“不嘛,不嘛,我要这个,就要这个。”他开始撒泼,拽着我往路边走。陆陆续续有家长往这边看来,我不好意思起来,仿佛我是个后妈,舍不得给孩子买个棉花糖。我知道这是他惯用的小把戏,不能妥协,要不以后说什么也不会听了。看我态度坚决,他开始放声大哭,而且越来越起劲。我正想发火,忽然想起以前看到过的哪个教育家说的话,应该尊重孩子,将他摆在与你平等的位置,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世界。于是我静下心来轻轻地将他拉到路边,慢慢蹲下来,静静地看着他,耐心地等待他心情平复。渐渐地哭声止住了,仔细帮他把脸擦干净,强调说答应好的就要做到,虽然今天哭了,但是还是做到了,所以奖励他吃番茄酱鸡蛋派,儿子终于高兴了。

我像所有普通的家长一样,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怎么教育孩子,通过这个小故事,我只是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家长的角色,不知不觉总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孩子,以命令语气跟孩子说话,非但起不了效果反而让孩子更加拒绝与我们交流。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

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蹲下来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根本。与所有家长共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