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是男孩成长的活水之源

04-02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勇气是男孩成长的活水之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真实地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的!微小的勇气,能够完成无限的成就……如果你幸运与生俱来就有勇气这种品性,那么很值得恭贺;如果你还没有养成这种性格,那么尽快培养吧,人的生命很需要它!”勇气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是男孩主动进取的动力,是男孩成长的活水之源。要培养勇敢的男子汉,就要激发男孩内心的勇气。

现在,独生子的性格基本呈弱化走势。男孩只要离开家和父母就变得胆小,在学校害怕,在野外害怕,与人相处害怕,有烦恼害怕……只有激发男孩内心的勇气,让他们不再害怕,选择勇敢,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有出息的人。

爸爸妈妈带着儿子在公园里玩,在爬一个小山坡时,儿子显得很胆小,他一步一停,不断地回头看爸爸,期望爸爸能抱他上去。爸爸似乎有意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儿子摔下去,怕儿子磨破细嫩的小手。她一会儿看看儿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几句,一会儿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一些。妈妈的紧张情绪终于感染了儿子,他停下来,再也不肯向上爬。最后,还是爸爸抱着儿子到山坡上。

没有妈妈的焦虑不安,儿子完全可以独自爬上山坡,这是儿子独自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但它却被妈妈善意地破坏了。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像父母想象得那样弱小。只要父母激发男孩内心的勇气,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每个男孩都会让父母感叹:原来儿子已经长成男子汉了!

丘吉尔说:“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的孩子比较勇敢,善于交际,有自己的思想,不需要大人陪伴,也没出什么险情。后来经过调查发现,美国的父母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的精神,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美国家长的这种教育方法实际就是把孩子置于没有大人保护照顾的“穷”的状态,从而激发出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其中几点很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1.鼓励男孩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运动,不但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迎接挑战。过度保护自己的身体而带来的胆怯,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伤害性。

2.世上很少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引导男孩学会应对挫折。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榜样。从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开始,避免让孩子做他无能为力的事情,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解决。

3.男孩将来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所以父母现在不要心疼孩子吃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一切生物存在的规律,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将来就难以接受各种挑战,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4.培养男孩的意志力,因为面对障碍和艰难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依靠内心的力量做出的。意志力就存在于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决心和好胜心以及接受挫折、坚持到底、乘胜追击的愉快体验里。

5.让男孩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孩子的人格将会受到伤害。很多父母常常认为让孩子玩会影响他的学习,认为玩物必然丧志,其实不然,孩子在玩中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更容易激发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6.对男孩进行自我保护训练。如随时随地教授孩子交通规则,让孩子记住必需的家庭地址和一些必需的电话号码等。

现实生活中,中国父母常常亲自出马,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却忽略了男孩更需要从小建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信。许多成功者不论面对怎样的惨淡和黑暗,他们都会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念,直至最终实现愿望,就是因为他们都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教育男孩:我是男孩我自豪!


当知道有了儿子……

“瞧,这是我儿子!”

“有人和我一起看球赛了。”

“这小子肯定很调皮。”

男宝宝诞生的那一刻,全家上下都充满了欢庆的气息。儿子是家人的骄傲,这份喜悦传递给了小宝宝,他会感受得到。今后他还会不断接受各种社会期望,也会对自己是一个男孩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性别认同有多重要?

从一出生,男孩们就从外界的各种期待里摸索自己的性别定位,他们逐渐知道自己和爸爸一样。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们才会顺应社会对男孩的期望,承担起男性的角色。儿童期是建立性别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里,爸妈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小姑娘,比如总把男宝宝打扮成小女孩,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我性别的认同。

需要让儿子知道的一些事

男孩子要有担当

从原始社会开始,男性和女性承担的责任就有一定的区分。因为体力上的优势,男性在家族里主要承担着狩猎和保卫的职责。直到今天,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依然承担着更多保家卫国的责任。这种历史使命,要求男孩子们从小就要培养起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有能力的话,乃至对更多人承担起责任。

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样的说法放在今天,显得有些豪迈,有些耿直。但事实上,顶天立地的含义并不是要求男孩子做一个无谓牺牲的大英雄,而是让儿子知道,男子汉应该有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要欺软怕硬,在有能力的时候,要保护相对弱小的群体。

男孩子也可以哭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社会给予了男孩坚强、勇敢的标签,让有些男孩子习惯于把负面情绪藏起来,压抑在心底。事实上,作为父母,在给予儿子关爱的同时,也需要教给他一些处理自己情绪的技巧,让儿子知道,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在亲密关系中可以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

要有一些才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男孩子要多阅读,多经历,才能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在面对困难,处理事情的时候,才可以有更多的借鉴,不至于有失偏颇。才华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成长中的财富,它可以帮助男孩子活得更自在。

再来一点幽默

幽默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让男孩轻松面对挫折,可以让男孩交到更多的朋友,也可以让男孩的观点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男孩成长必经的三个阶段


男孩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你给他们做饭洗衣,然后希望某天一觉醒来,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成长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没有捷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状态和活力都会令我们吃惊。但是人们的困惑在于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他们的需要,也不清楚应该在什么时候给予。男孩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一点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每当我和父母们谈论这一点时,他们的回答都是“是的”,因为我所说的这三个阶段与男孩的成长经历完全吻合。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6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他是“她”的孩子,虽然父亲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还是属于她的。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安全地成长,让这一阶段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温馨的一站。第二阶段:6岁~13岁在这个阶段,男孩感受到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这时候,男孩在感兴趣和偏爱的活动方面越来越像父亲。(虽然男孩与母亲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更广阔的世界开始向他招手。)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嬉笑玩闹的过程中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教给他们这方面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年龄段,男孩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男人而感到高兴。第三阶段: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如果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就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这时,父母在男孩的生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必须为儿子挑选好的引导者,否则儿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在这一阶段,男孩参加成人社团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活动将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的人。通过了解这三个阶段,我们知道了养育男孩的过程中许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对于那些身为6岁~13岁之间男孩的父亲来说,他们不应该再把精力只放在工作上。父亲常常缺席家庭活动会给男孩造成不良影响,会让男孩感觉不到来自父亲的支持。这样的父亲必然会伤害他们的儿子。(然而,在20世纪,绝大多数父亲却一直在这样做——我们孩童时期的记忆就说明了这一点。)从这三个阶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男孩十几岁的时候,我们需要外界的帮助和支持。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朝着更为广阔的世界前进,却没人为他们指引道路。因此,对他们来说,青少年和刚成人这一阶段非常危险。有些男孩永远也无法跨越这一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永远也长不大。男孩之所以会遇到一些问题,完全是因为身为父母的我们不知道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存在这几个阶段,也没有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这三个阶段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从而制定更好的应对方案。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完成的工作。

父亲是孩子成长中的楷模


父亲是孩子成长中的楷模

一位痛苦不堪的父亲曾这样诉说他的不幸:“我的前半生被父亲毁了,后半生被儿子毁了。”儿子不是生活在父亲的阳光中,就是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父亲对男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父亲是男孩通往男子汉的桥梁,是儿子的力量之源、规则之源、自制力之源。

父亲是男孩通往男子汉的桥梁,当代社会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就是男孩阳刚气质的日渐丧失。

韩寒说:“超女选出一个男的,好男儿选出一个女的。”

郑渊洁说:“现在的男人越来越像女人,女人只好揭竿而起,越来越像男人。”

2010年,我们在出版《拯救男孩》一书时,揭示了一个非常令人忧虑的现象:“男孩不男”、“男孩女性化”现象较为严重。

上海市一位小学四年级女孩这样评价男孩:我觉得我们学校有些男生很讨厌,没有男子汉气概,在学校里总是装出一副娇弱的样子,说话有那么一点儿娘娘腔,还很贪吃,吃得跟个小肥猪似的。也有些男生像我们女生一样,嘴里经常嚼着话梅,做起事情来扭扭捏捏,还不如我们女生。他们说起话来阴阳怪气、走路摇摇摆摆、头上摩丝油亮,让人一看就难受。更让人看不惯的是他们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撒娇,比女生还女生。

“男孩不男”,“男孩女性化”,其实反映的都是现在男孩阳刚气质的衰落与丧失,原因何在?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教的缺失。父教缺失使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个健康的男性榜样,从而使得一些不健康的男性榜样乘虚而入。

美国父亲角色研究的专家罗斯·派克认为:由于父亲往往以更加鲜明的、更加差异化的方式与孩子互动,父亲在孩子的性别发展中比母亲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父亲塑造了一个男子汉的形象,父亲也是儿子最重要的榜样形象。父亲提供一种男性的基本模式,男孩通过观察与模仿父亲学习男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问题。

无论是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证实,父亲在男孩性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研究证实: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的,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的,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指出:与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更有男子汉气概,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更开放,他们更具有进取精神,也更愿意去冒险。还有研究证实,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失去雄心和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往往喜欢那些非躯体对抗性、非竞赛性的女性化活动。

男性研究专家戴维·斯杜和斯坦芬·阿特伯恩在《愤怒的男人》中写道:“经验告诉我们,今天最快乐、对自己性别角色最满意的男性,是有父亲在他们生命中倾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男人。”

交大朋友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都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儿,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都是哥哥姐姐的“小尾巴”。这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他们要从大孩子或者大人的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认识更加广阔的世界。但3岁之前还只是跟随、旁观、模仿,一般到了4岁以后,才会乐于跟大人交朋友。

交一个好朋友,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宝宝和大朋友交往,除了交际能力,智商情商也有大幅度提高!那么,宝宝如何交好“大朋友”呢?

怎样交个大朋友?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大人交往,只是不同的年龄,交往的目的和方式会有所区别。

A、3岁前——

*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

教孩子见人打招呼,学习礼貌用语;能够根据人的年龄、衣着、装饰等因素准确称呼;能对包括幼儿园老师、邻居在内的长辈表示尊敬;能微笑待人并用温和的口吻对人说话等。

*给孩子提供与大人接触的机会

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参加各种聚会,邀请亲朋来家做客或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在不同的社交场所接触到他形形色色的大朋友。

也不要忽视了父母的“榜样”作用,通常那些热情好客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擅长交际,交友广泛。

*培养孩子“察言观色”

邻居家的乐乐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当她看到爸爸妈妈脸色不好或喊累的时候,就会很乖巧地自己玩儿,这种时候绝不给大人制造麻烦。

“察言观色”并非是个贬意词,它更是一种能力。善于“察言观色”是学习体谅他人的前提,教孩子如何从脸部表情、动作上来体察他人的心情,尤其要鼓励孩子具有同情心,这样会使孩子更受人欢迎。

B、3岁后——

*帮助孩子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会主动认错或向对方说“对不起”,同时也能原谅别人;如果亲人生病,能主动表示关切;当大人不在家时,能恰当地接听大人的电话;学会与人商量的初步技巧。

*教孩子如何自我介绍

我有个朋友,给她的女儿做了个小小的名片。女儿叫小雪,名片就用雪花做装饰,看起来很有女孩子味儿,很可爱。上面有小雪的大名、小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电话,特长爱好等。小雪每每见到新认识的人,不论大人孩子,都会递上自己的名片。我看见上面写着“特长:轮滑”,就跟她聊起轮滑,并且告诉她,我不敢玩这项运动,因为我怕摔跤,小雪立刻就跟我有话可说了,我们成了好朋友。

教会孩子主动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打开交往的一条捷径。孩子最好会说出自己大名是什么,小名是什么,上哪个幼儿园,有哪些爱好,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喜欢的动物,最喜欢的人等等。当然,做不做名片就因人而异了。

*鼓励孩子独立处理人际关系

孩子与谁交朋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的朋友关系会维持多久,这些是父母很乐于了解和预想的,总是要问这问那,越问越是得不到答案。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了纠纷、冲突,父母也常常是出面帮助解决,这样就会出现漫画里的场景——两个孩子继续游戏,父母在一旁打作一团。

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关系,在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处理他自己的人际问题,才会使他的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结交更多、更广的朋友。

成为孩子的大朋友

交往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行为,我们鼓励孩子与大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大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尊重与爱

耐心倾听孩子的话,把孩子的快乐看成是自己的快乐,使孩子们乐意把心里话说出来。当孩子委屈、为难、痛苦的时候,亲切地询问、积极的帮助,胜过焦虑与责难。

*理解

大人在孩子面前不一定非要强做出一副无所不能的形象,大人也可以向孩子诉苦,对着孩子落泪,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让孩子懂得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结交大朋友的安全预警

*不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主动交往,除非这个陌生人是在安全范围内出现的,比如朋友家里的其他客人、幼儿园小朋友的亲戚等。而且当这些陌生人与孩子接触的时候,应密切关注。

*告诉孩子,不要搭理那些主动跟他说话、给他食物或要带他去哪里玩儿的陌生人。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体有些部位是除了父母、长辈或幼儿园老师之外,任何人都不能碰的,即使是认识的人。

理财能力:男孩成长三个阶段的必备教育


理财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商品社会中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对于男孩来说,理财能力的培养,更是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幸福与发展。

但在我们的耳边,却不时响起这样的声音:

“孩子这么小,开展理财教育也未免太早了。”

“孩子这么早接触钱,会不会变得势力、庸俗呢?”

“孩子有了钱,一定会乱花的。”

……

父母的担心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就放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则是大错特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特别是进入社会以后,理财能力如何,更将直接决定着他的一生是富裕还是贫穷。

特别是男孩,当他成长为一个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的男子汉时,社会考验他的,将不仅限于智商、情商,还有更为重要的财商!

西方国家一般都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理财能力的培养。

美国著名的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就深得其中要义。他在孩子7岁以后,每人每周发给3角钱的津贴,同时发给他们一个小记账本,要求他们记载每一分钱的用途和花钱的时间,周末还要孩子们交上自己的账本,以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洛克菲勒在谈到让孩子记账时曾说:“要让他们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乱花乱用,把钱花在益处。”

这些令孩子受益一生的“理财教育”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所忽略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小男子汉最缺乏的一种素质。

据儿童行为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比如,2~4岁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期;4~6岁是培养儿童数理能力的关键期;而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则为5~14岁。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对于下一代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早已逐渐提前。例如法国,早在儿童3~4岁阶段,家长们便开展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基本的货币观念。约摸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美国也是如此,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13岁开始打工赚钱,学习如何运用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理财。

但是,5~14岁中国的孩子在干什么?不是在伸手找家长要钱去买零食,就是要他去买会打子弹的小手枪。据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在四五岁时就能做到美国孩子11岁的事——发现广告中的事实,并准确无误地告诉家长“去买”;而美国孩子在12~13岁学会的东西——熟悉银行的业务以及金融投资等技能,中国宝宝要到20岁左右才开始去学习。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孩子在理财这方面的起点就已经输了。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总则中我们必须加入这样一条:为成长中的男孩不断加重“财商砝码”!

给父母的建议

和很多能力的培养一样,理财教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对男孩的理财教育,应遵循其智力发展规律,按照其年龄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践表明,教孩子理财可分为三个阶段:

方法一:学前期(5岁之前)——培养男孩对金钱的正确意识

5岁之前的孩子,大多无法理解抽象概念,他们只对具体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此阶段父母只需对孩子传授一些简单的金钱知识。

例如,应该告诉孩子:

1.钱币和钱币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有的钱币会更值钱一些。

2.金钱可以用来换取他们想要的一些东西,但不是全部。

3.电视上的玩具买回家后并不会像电视上那样漂亮,而且也并非那样好玩。

4.将钱币定期放在储蓄罐里,积攒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实现一定的心愿。

5.并不是你想要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得到,即使这个东西近在咫尺。

孩子不良消费习惯的养成,往往在5岁前就初露端倪了。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需要,就是每位父母都必须做到的。

如果因为面对孩子的一时哭闹,就心生不忍,进而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那么无疑这种妥协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孩子也会渐渐养成欲望无度的恶习。从表面上来看,父母的这种满足是一种爱的表现,可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一生却是一种害!

此外,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时,你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可能你费尽了口舌,而孩子仍坚持想要那个东西,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习惯听到你说不,并解释为什么。

方法二:童年(6~11岁)——让孩子学会理智消费,并接触银行

孩子进入童年期后,随着主动性的加强,处理有关钱的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因此,加强男孩的理智消费观念,尤为重要。

例如,在此年龄阶段,家长应教育孩子:

1.每周或每月可以有固定的零花钱,但不可要求预支。

2.用自己的钱买电影票、零食或游戏卡片。

3.学会挑选一些物美价廉的商品。

4.存在银行的钱,银行不会总为你留着,而会将它放贷出去,或进行投资。

5.如果想要有额外的消费,必须向父母说明是“需要”还是“想要”,并讲出合理的理由。

让孩子接触银行的最好方法就是,当父母到银行办理开户,或是到银行存钱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开户、存款以及提款的流程,并且对储蓄以及利率等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孩子提出非合理需求时,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差别。“想要”大多是一种无理的需求,没有正当理由,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而“需要”则是确实对学习或生活有所帮助。当“讲出正当理由”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消费规则,孩子就会知道,并不是自己的任何需求都应该满足,并渐渐控制自己盲目购买的欲望。

方法三:青少年期(12~16岁)——计划消费的同时还要懂得一些赚钱的学问

男孩进入中学阶段后,独立意识、思维能力都有所增强,在早期理财教育的基础上,父母还应教育孩子:

1.你即使减少衣着方面的开支,也能穿出自己的风格。

2.请留心家庭的财务开支,包括你上大学的费用。

3.你可以不准备账本,但你必须对金钱有所计划,做到收支平衡。

4.将平时打工挣的钱省下一半来,充抵学业开销及今后上大学的费用。

5.多观察生活,只要付出劳动、开动脑筋,你也可以像父母一样赚得金钱。

在教育孩子理智消费、计划消费的时候,除了教孩子一些辨别货物品质的知识外,还应使用一些促进孩子计划用钱的技巧。例如,针对某件物品,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个适当的购买价位,并告诉孩子:如果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多余的差价就是你的。如此,孩子就会积极地进行比较消费,进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另外,父母还应积极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创造自己赚钱的机会。

一个孩子在一位长辈朋友的帮助下,联系到一个卖鱿鱼干的生意,上家发出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下家接货的价格是7元。因此,孩子打了几个电话就赚到了1000元。除了用自己所赚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外,在父母的启发下,他还给那位长辈买了一条香烟。

这种理财方式,可谓一箭双雕,既让男孩在赚钱的过程中了解了人情世故,又让他体验了一把做生意的乐趣。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男孩心目中却会产生这样一种理财意识:任何一种货品都存在差价,有差价就有钱可赚,自己赚钱并不难。

喜欢《勇气是男孩成长的活水之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成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