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里,不难见到一个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这让很多家长极其苦恼,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时,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如何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在遇到困难时,选择退缩或依赖他人,我们将这样的心理称为“畏难”。对于孩子而言,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自己的“想当然”
总认为“孩子是我的,就得听我的。”要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而失去自信心;要么给孩子的任务太难,使孩子常常形成挫败感,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缺乏主动性,故遇难而退;还有些家长常常指责、训斥孩子“太笨了、懒……”,孩子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欠缺,往往会因为成人的“这几句话”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连本来擅长的事情也不如原来了,更不会主动尝试解决未知的难题。
二是家长的“过度溺爱”
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做什么?”平时从生活上包办代替,事无巨细,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不让孩子“为难”,从而养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缺乏主动性,事事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解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孩子自身做事谨慎,性格胆小,常常缺乏主见,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要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励志故事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
常言道:讲一小时大道理,不如读一分钟小故事!每天睡觉前、吃饭后,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讲故事时,家长的“目的性”不要太明显,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反而影响效果。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怀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贴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边读故事边讨论,例如:
问题1:
“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他能解决吗?”如果孩子说“不能”,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其理由:“为什么?”,从而了解在遇到困难时孩子的真正想法,便于以后更具体的指导;如果孩子说“能”,家长要适时追问“你觉得他会怎么解决?”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见解。
问题2:
“如果你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困难,你会怎么做?” 提及孩子自身能让孩子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自我学习和明确自我意识的过程。
2在完成任务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成功练就自信,自信赢得一切。实践证明:过度溺爱使孩子缺乏责任心,过度保护使孩子胆小懦弱,过度帮助使孩子平庸无能,而过度压制使孩子丧失自信。因此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此,家长要注意:赞扬是孩子做事的不竭动力,刚开始无论孩子做得怎么样,家长都要及时的给予认可和表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真没想到你的家务做得这么好!”“有你一起干,这些活一会儿就完成了。”;在得到孩子帮助时,成人应真诚的表示感谢,让孩子觉得自己就像个大人一样,受到了尊重:“谢谢你给我帮了个大忙!”;给孩子的任务要让他“跳一跳,够得着”,并且任务的难度要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体验成功来之不易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快乐;选择的任务注意安全性,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活可以干,什么活不能干。
在学习反思中,提高家长的引导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里的老师,应该也包括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导策略尤为重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接到任务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任务内容:“我们要干什么?”然后引导孩子开拓思路,寻求方法:“我们都有些什么办法?”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好习惯:“我们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在做事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告诉孩子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其它都会迎刃而解:“出现了什么问题?”再次找策略,在孩子看书、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便会得到提高。带着方案解决问题:“我们来试一试!”在引导过程中,家长要多用“我们”这个词,让孩子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家长只需做一个傻同伴,学会提问和认可。
这3个误区真会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个,家长们是万万想不到的。
误区一:三岁看老
俗话说:“三岁看老”,许多家长都觉得孩子0-3岁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么教育都没用了。
其实,这种担心倒是多余了。据研究,虽然3岁前确实是孩子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但并不表示这时的大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元的密度与大脑发育成熟并无直接关联。我们可以发现,0-3岁的孩子语言能力非常差,词汇量也非常少,但到了5岁后就会爆发式成长,10天便可能学到原来1年的词汇量。
所以,家长真没必要纠结于孩子的头三年,让孩子学这学那,生怕输在起跑线上。最好的教育便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进行重点培养,这样要比死磕孩子的前三年有用的多。
误区二:总对孩子说不能
我们时常看到,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出问题,这也要管,那也要管,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教育千万不要只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如何做。比如,你不能与别的同学打架,但如果真的与同学有冲突怎么办,如果同学打孩子怎么办?要告诉他做到不首先挑事,不首先动手,如果真的起了冲突,要学会保护自己,万不得已可以用武力保护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要尽量寻求老师的帮助。
此外,要让孩子不做什么事,家长首先要做到,这边说了不能随地吐痰,转身自己就来了一下,这样的”言传身教“怎能教育好孩子。
误区三:多多报兴趣班
看吧,每到周末,钢琴班、英语班、绘画班……各类兴趣班如同庙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穿梭的身影。据统计,一二线城市平均每个孩子报2个兴趣班。“没办法啊,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特长,让他以后更具竞争力!”大部分家长都会这么说。
可是,真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吗,这么多兴趣班里,有几个是孩子真正愿意上的,有几个是与他们兴趣相结合的。
其实,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特长的学习和锻炼,而是我们真正的陪伴。有专家指出:幼儿阶段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如果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孩子很可能变得叛逆、不听话。
少报几个兴趣班吧,多陪陪孩子吧,多与他享受现在的快乐!
小编语:所谓“误区”,无非是家长放不下”家长“的身段,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个体来看待,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反被孩子埋怨!所以,将选择的自由交给孩子吧,这样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选择到合适的幼儿园只是入园的良好开始,宝宝入园后爸爸妈妈们也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宝宝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哦!误区一:宝宝哭家长跟着焦虑宝宝入园时哭闹,许多家长也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甚至一起哭,这样会让宝宝更紧张,越发不想上幼儿园。正确的做法:将宝宝送到幼儿园后,要微笑着与宝宝再见,然后立即离开。宝宝最开始入园,哭闹是正常现象,家长适当安慰后就可以走了,要相信老师有能力把宝宝哄好。误区二:宝宝入园家长躲在墙角看有些家长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宝宝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或中途来看。如果被宝宝发现,只会强化哭闹行为,导致宝宝平静后又开始哭起来。正确的做法:面对宝宝的哭闹,家长们要做的就是不间断地送宝宝去幼儿园,上三天歇两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使宝宝产生依赖心理,习惯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误区三:问宝宝在幼儿园有没有哭鼻子在与宝宝讨论幼儿园生活时,很多家长都会问宝宝有没有哭鼻子?是不是想妈妈了?独自去幼儿园,已经让宝宝觉得受了很大委屈,家长稍加强化,就会让宝宝伤心备至,更加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正确的做法:对于初入园的宝宝,爸爸妈妈们要多与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行为和表现,以便回家后能与宝宝畅谈他们的幼儿园生活,密切观察宝宝身体与情绪上的变化,及时给宝宝心理安慰。要选择正面的话题,可以问宝宝在幼儿园有哪些高兴的事?今天做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引导宝宝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如果宝宝不愿意说幼儿园的事,也不要勉强他,在他愿意说的时候,会主动表达。
小编的话
常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时候老师们都因为培养常规而烦恼,尤其是新学期开始,更是老师工作中的重头戏。一个好的常规习惯是开展所有活动的前提和保证,经常老师们在常规培养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措手不及,让人束手无策的幼儿,该怎么办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挑选了三个老师们在培养常规的道路上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希望可以对老师们今后培养常规的道路上有所启发和帮助。
Q1:集体活动时,总有个别幼儿不愿参加于其中,总是自己一个人,我们该如何去引导呢?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规则意识还没有形成或尚未健全,表现出不服规则,特立独行是很正常的。老师应该分情况处理:
1.对于孩子一些个性上的东西,应该让他尽情发挥。你不能强求所有孩子都喜欢同一种游戏,喜欢同一个玩具,或唱同一首歌。应该允许他自由选择喜欢的事情来做。
2.对于需要集体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应该多鼓励孩子,让他融入到集体中来。方法以引导和夸奖为主,千万不要强行让他加入,幼儿园年龄的孩子都比较叛逆,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增加孩子的叛逆心。
3.对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规矩,让他知道界限不能逾越。这种情况应该表现出强硬态度,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
Q2: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小朋友以前一直习惯都挺好,就有一段时间,快放学了时间就尿裤子了,后来就是每次那个时间叫她去厕所,可是还是一开门裤子就尿了,这怎么办呢?
首先,孩子尿裤子之后,老师不应该去责骂幼儿,导致幼儿恐慌、害怕的心理。我们应该先安慰孩子“没关系”,同时也要告诉她,下次再有大小便一定要告诉老师。同时,我们应该及时了解孩子尿裤子的原因,是身体的原因还是心理的原因。
如果是身体的原因,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如果是心理的原因,我们应该先找出问题所在,是他害怕老师,不敢和老师说?还是紧张,一紧张就会尿裤子?那为什么紧张.....我们只要找出问题所在,想要解决问题也就不难了。
Q3:午睡的时候怎么培养孩子午睡的常规?我们班小朋友经常很活跃,到一点或一点半才能入睡,有的根本就不睡,各种办法都试过了,都不管用啊!
入园初期,孩子不午睡很正常,在没有完全接纳幼儿园之前,要孩子在一个陌生环境入睡也是一件令人恐慌的事情。就算有妈妈陪在身边,很多孩子换了环境都难以入睡,何况妈妈不在身边呢?这个时候强求他于事无补,还会让他更加纠结。等到他适应了幼儿园这个环境,他自然会入睡。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先帮助孩子们适应环境,顺其自然。当然,老师也可以尝试通过某些方式,给孩子一些安抚,帮助他更快地习惯在幼儿园午睡。比如:
1.给孩子带一块带着妈妈味道的小毛巾或者小手绢。孩子睡觉的时候,可以放在枕头旁边,或者抓在手里。妈妈身上的这种体味可以有效地安抚孩子。
2.由妈妈亲手给孩子画一个“妈妈”,让这个“妈妈”陪伴他入睡。
3.编一个小故事,引导孩子想象在幼儿园入睡的场景,帮助他自我暗示,尽快入睡。
4.对那些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应在入园前就逐步调整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让孩子学会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对他将来融入社会也是有益处的。
对于已经入园很久的孩子,像中大班的孩子,如果还是不能按时睡午觉,我们就要找出这其中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1.是不是孩子在家里起床太晚了,所以到了中午孩子们根本就不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并且不仅是在幼儿园,幼儿在家的时候也应该提醒家长要培养幼儿的午睡习惯。要跟家长讲明培养幼儿午睡的重要性。
2.是不是孩子的精力太旺盛。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应该在上午的户外活动中,适当加大运动量,尤其是不爱运动的小朋友,我们更应该引导幼儿多运动一些,那么幼儿身体乏累了,中午自然就会睡了。
3.是不是有个别小朋友,影响了全班的小朋友。有的小朋友中午就是不睡,但是他不仅自己不睡,还经常影响其他小朋友。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该让这个幼儿在午睡的时候离其他小朋友远一些,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这个小朋友不睡可以,但是不能影响他人。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规培养中应注意的事项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
一日常规与自由是幼儿园班级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要明白一点:一日常规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活动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更好的生活在集体中。一日常规中隐含着自由,自由里渗透着常规。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生活,感受教师的爱,不怕教师。
⚠️2.提出合理的规则要求,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循序渐进。 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常规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一方面,各年龄阶段的常规具有一致性,体现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幼儿的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其常规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应体现规则与要求上的层次性。
⚠️3.创造充分的锻炼机会,让幼儿多次实践训练。
充分的、多次的实践是建立良好班级常规的关键。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态度上、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抱有“教你做,等你做太烦、太慢,不如自己做来得快、省事”的想法,这样会不自觉地就剥夺了幼儿学习生活的机会。
⚠️4.提供模仿的榜样示范,努力做孩子的表率。
幼儿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幼儿向幼儿学习、幼儿教幼儿学习,这也是常规培养中的有效方法。
⚠️5.保教人员要密切配合,常规培养要持之以恒。
教师之间密切配合、要求一致、持之以恒是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老师高兴了,就让幼儿放任、松懈,老师生气了,就严加管教。一日常规的培养,教师要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只要幼儿在班上,常规的培养就是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我认为教师间的配合是尤为重要的。实施常规时我们两位老师都是一起同时进行。不光孩子要建立常规,自然有序,老师更要如此,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主配班工作分配细则:哪个时间,哪位老师应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分工。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一日常规的培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集体努力的过程。
⚠️6.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往往回到家里就是两个样。如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自我服务的内容在幼儿园会主动去做,回到家里却被成人取而代之。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庭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是培养幼儿一日常规的关键,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常规培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问题一
女宝四岁半,在幼儿园有几个小男生很喜欢她,见面就要抱她,总是把她弄摔倒,女儿就会哭,告诉我不想让他们抱,我鼓励她自己说出来,她就说,我都说了100遍了他们还是要抱我,但其实并没有说,我该怎么处理?
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如何说“不”的问题。拒绝别人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问题中这个小孩子知道她的同学,就是那些小男生很喜欢她,也知道抱她是没有任何恶意的,但是当别人抱她的时候,她的身体界限受到了侵犯,因为可能没有经过她的同意。那孩子内在的感受是不舒服的,因为她的身体界限被侵犯了。
但是她又没有力量说出不,虽然妈妈或者爸爸已经教导过她可以说不的,她在头脑层面中也知道当别人侵犯到我时我需要说“不”,但是这个不只是在头脑里反反复复的放映,她没有办法说出口,没有办法说出口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力量还不足以拒绝别人。因此在这样的时刻就需要环境中的成人,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带者她一起说:“‘不’,我不愿意,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不可以抱我。”
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仅是要告诉孩子需要拒绝,说“不”,同时在这个当下我们还要带着孩子一起说“不”,在心理上给予儿童支持,在行为上为儿童示范。那之后,就是当这个事件发生之后,还要倾听,让她把那种受侵犯之后的愤怒,委屈的情绪宣泄出来,儿童就会从中获得新的力量,下一次的时候她会积攒被倾听后的力量勇敢地对对方说“不”,当然这也是一样的,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孩子和成人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最终儿童有勇气说“不”。
问题二
想咨询一下困扰我好久的问题,我家女宝现在四岁零三个月,三岁偶然发现宝宝会夹腿,现在将近一年了,宝宝还是会那样。我现在觉得她好像上瘾了一样,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在幼儿园里也会一样。本来我以为一直用心陪伴,应该让她慢慢的淡忘了,可是她现在要求自己睡觉,其实想一个人悄悄夹腿。请问我该怎么办?
关于夹腿摩擦生殖器这样的行为在3到5岁的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常常有意或者无意的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都会带着一种道德评判在里面。但是实际上我们来看一下,我想从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这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沟通,也跟这个妈妈做一下沟通。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大概要经历七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就叫口唇期,也叫口欲期,年龄是0-1.5岁,这个时候儿童通过口吮吸母亲的乳头,然后从中获得一些快感和安全感、愉悦感。
第二个时期叫做肛欲期,年龄是1.5到3岁,儿童对排泄活动充满兴趣,透过在大小便的时候对自己便便的控制中获得一些成就感。
第三时期,我们称它为性器期,就是3到5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身体的阴茎或阴蒂是重要的动情区。男孩子触摸生殖器,女孩子通过摩擦生殖器然后获得一些快感和满足感。
第四个时期是俄狄浦斯时期,这个年龄大概在6到8岁,这样时候表现出男孩对母亲的占有,他会想替代父亲的角色,会表现出跟父亲有很多的抗争。
第五个时期我们称它为潜伏期,是9到11岁。孩子在解决了俄狄浦斯情结后,通过认识的扩大和兴趣范围的延伸,性心理表现得比较平静,性冲动开始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对性奥秘的兴趣,扩展到对其他知识的兴趣上来。他们对性问题的好奇心,可以通过阅读,查找相关书籍或上网了解有关的性的问题。这样,促进了他们普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开始关注到自己的身体器官。
第六个时期我们称它为青春发育期,是12到15岁,这个时候儿童开始发育,第二性特征出现,身体的发育使儿童对性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从各个层面去了解自己的身体。这个时候男孩子会出现遗精这样的现象。这时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就不互相排斥了,喜欢与异性相处,也懂得欣赏异性。不过由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还是羞于表达这种异性的好感。
第七个时期就是青春期,15到18岁,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内分泌等系统迅猛地发展,第二性特征也日益明显,这样阶段孩子的生殖器逐渐开始成熟。
了解了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这七个阶段之后,我们来看看3到5岁的性器期孩子的一些特点。儿童就会通过触摸、抚摸自己的生殖器或者摩擦自己的生殖器来获得快感和满足感,这个时候就是幼儿期的一种自慰现象,他和成人期的那个自慰不是一个概念。在性质上也是不同的。面对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时候,儿童这样摩擦生殖器这样的行为,我们成人不要带着道德的评判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我记得2012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去参加莎拉老师的“爱的智慧”的课程,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答疑阶段,在那个答疑阶段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类似的问题,莎拉老师听到我们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很惊讶,当时她就问我们说:“孩子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你们担心什么呢?如果按照你们的教育观点,孩子这样的行为没有伤害到环境,也没有伤害到他人,也没有伤害到自己,为什么不被允许呢?”
当时发问的老师还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当这种状况出现时,那转移这个孩子注意力会不会更好的帮助他呢?”莎拉老师就瞪大眼睛说,“为什么要打断孩子的这种体验呢?”
当然,莎拉老师的回答是带着自己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我们如果从儿童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就知道儿童在探索自己的身体,透过摩擦生殖器在探索自己的身体是他生命发展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话,当我们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就不会带着这种道德的评判,这样子儿童能够感受到的环境也是一个宽松的、爱的环境。
针对孩子这样摩擦生殖器的状况,她又处在这样的性器期,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来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她做她感兴趣的事情,以此来宣泄孩子身体的能量,让孩子从自己喜欢的活动和事物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升华孩子生命本能的能量,和孩子在一起的成人需要打破一些限制性的信念,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对性有一个认知。
3
问题三
女儿快六周岁,读大班,老师反映女儿爱被人抚摸拥抱,还有换衣服时也不怕羞,光着身子被全班同学围观也不害羞(午休换衣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平常爸爸会当着她的面给我亲吻还拥抱)?要如何引导?
在儿童的一个行为出现后,我们需要透过儿童的行为看到她的心理需求。比如说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而人的童年都需要透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
建议你在家给到孩子肌肤的抚摸,比如说你可以和她一起洗澡,在肌肤上和她有接触,和她睡觉的时候拥抱她,亲吻她,满足她对肌肤感觉的需求。而这样的肌肤接触也给到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妈妈爱你,而让她深深的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包围着,之后也要给她慢慢的建立界线,比如说拿《百科全书》给她讲人体,给她讲隐私,让她明白并学会保护隐私,同时现在也有很多绘本也在教给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隐私,这些都是学习的资源和途径。
正常来讲,你和爸爸在她面前表达爱不会给她造成这样的结果,反而父母相互之间表达爱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
今年春节的不同是家里多了个小人儿,多的这个小人儿彻底颠覆了以前过节的轻松和惬意。
虽然以前也老说过节没意思,但还是能在这几天里安排些自己喜欢的节目,有钱的时候安排出去旅游,到处瞎逛,不理智地消费,胡吃海塞,最最无聊的时候也能在家睡懒觉,看看盗版盘,玩玩游戏啥的,但是今年,这些统统别想啦,全心全意,鞠躬尽瘁地陪这个小小人儿吧。
我家阿姨明天就走了,回老家过春节,看着她高高兴兴地收拾东西,给我看买的年货,跟我打听去火车站的最近路线,我的心里一阵阵地失落,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也许别的妈妈们会拍我,自己带孩儿有啥可怕的,何况还有爷爷奶奶和孩儿他爹能帮忙,说起来也是到中年的人了,也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些风雨,对带孩子还有恐惧的话真有点丢人,想起妈妈曾经讲述的,她一个人带着四岁的妹妹和六个月的弟弟,从内蒙乘火车到北京,三十多年前普通老百姓是坐不到卧铺的,硬座呀,将近二十个小时,能想象是多么的艰苦么,据说还带着暖壶和大搪瓷缸子,要给弟弟冲奶粉。我没脸在妈妈面前叫苦,我所谓的苦在她老人家眼里都不叫事儿,我觉得就是因为她太强了,弄得我现在比较废物。
恐惧的原因是对以前生活的怀念,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没自由啦,这种心理在做祟呢。上个礼拜公司要开年会,每到这时候公司里的女士们都浓装艳抹,花枝招展地,跟明星走红地毯似的,我虽然人老珠黄,但也不想邋遢得到是显眼了,就到理发店弄了弄头发,也就是做了个营养油,修剪了头发帘儿,那个小工一边给我弄一边说:“姐,你的白头发都出来了,要不染染发根?”我说不了,没时间,我早就知道白头多了,每天梳头的时候都能看到两鬓和头顶银光闪闪地,没办法,啥时间弄呀,做头发太占用时间了,没个三五个小时完不了,白就白吧,比白毛女强点就成。
跟原来的同事聊天,她08年10月生了老二,然后就全职在家带孩子,人家老公自己开公司的,家里置了好多房产,经济上宽裕得很,她说5号就全家去云南旅游了,我眼红呀,羡慕嫉妒恨,咬牙切齿地暗暗说,我忍,我忍,我就当自己被判了两年徒刑,等后年我家孩儿也两岁多了,我春节也出去,哼!!!
原来春节还爱买衣服,快四十的人啦想抓住青春的小尾巴,其实青春早已经是小鸟一去不回还,今年没心情,脸上的眼袋和色斑,还有皱纹,肚子上的赘肉,再也没勇气走进商店试穿漂亮的衣服了,只是在淘宝上买了两件长款的毛衣,能盖住肥臀和粗大腿的。
春节老老实实在家陪宝贝,等宝贝长大,再带他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着他的笑脸和家人一起宅着。
千万不要以为婴儿听不懂我们的话,就不和Ta 交谈。其实,他们要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聪慧的多。
婴儿脑细胞功能恰似一张白纸,要有外界足够的听、视、触觉等感官的刺激,才会渐渐发达,刺激得越多,发达得也越快。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会持续一生,它只存在于出生后短短的几年之中,其中又以0-3岁之间为最佳阶段。
鉴于此,蒙台梭利提出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开始即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胎教)。她主张以“感官训练”来开发潜能。设计出了符合儿童不同阶段的各类教具,使儿童借着亲自操作的机会,提高智力。
对于婴儿的早期教育,一定要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点,让宝宝的启蒙教育事半功倍!
锻炼孩子的感知觉
婴幼儿感知觉器官的功能,需有相当的刺激输入和锻炼,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应从新生儿开始,利用声音、语言玩具、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促使他们在看、听、闻、摸、尝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印象,这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第一步,对婴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跨世纪儿童之家,有可供孩子操作的各种玩教具,孩子在不断地操作中,各项能力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珍惜小儿的求知欲
婴幼儿时期的小儿,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尤其是他们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时候,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旺盛,父母应珍惜小儿的这种求知欲望,一定要耐心而热情地倾听,简要而正确地回答小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而满足他们的要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此时,决不能嫌麻烦而对孩子冷淡,甚至斥责或单纯应付性地解答,否则将对小儿心理及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训练语言和思维
小儿的语言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出生到1岁,是语言前期;从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从1岁半到3岁末,是表达语言阶段。科学研究证实,婴幼儿1岁半左右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此时,小儿学说话最容易而且学得快,故应及早与孩子说话,不断与小儿进行语言交往,可以诱导、启发和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重视孩子的早期启蒙教育,给予孩子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做准备!
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孩子智力的了解应该比一次智力测验更为准确。那么,什么样的孩子聪明呢?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下面我们就从思维能力来看聪明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1.思维具有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在玩耍时将皮球掉到树洞中,无法直接拿出来,他想到了通过注水的方法使皮球浮上来,从而达到目的。
在这个例子中,这个孩子就表现出了思维的灵活性,因为他能在短时间内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思维的灵活性可通过一定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培养的关键是使孩子养成积极思考和爱动脑的好习惯。
2.思维具有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能从不同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学生在解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的训练。
如在一次试验中,一位五岁的儿童能说出“布”的三十多种用途和“水”的五十多种用途,表现出很强的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发散性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想象丰富。因为想象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联想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的过程,也即是发散思维的过程。
3.思维具有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强的表现是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在同样的先天条件下,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活动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促进智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而高水平的智力又会反过来提高参加活动,积极探索的兴趣。而几乎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导他们发展更积极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上简单列举了聪明儿童所表现出的思维的特点。当然,大多数的儿童的智力都较接近中等水平,特别高与特别低的都只占很少一部分。
智力是在先天神经生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活动发展起来的,所以,只要孩子的先天发育正常,通过家长在活动中的正确教育引导,相信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
今天的读书会上,我让孩子们说说近段时间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书籍。孩子们都争先恐后,都愿意把好书奉献给同学们。与大家分享,才是最快乐的。
叶宇豪说,这段时间他在研究叶圣陶先生的散文,他爸爸妈妈开始看书了,正在看孙云晓的〈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是在实验小学家庭节的活动上买的。叶宇豪是个非常优秀的男孩子,当我在课堂上介绍叶圣陶后,他就去买了这本书,他不是一般地阅读,正如他所说的,“研究”,书上时不时来一些批注,他的散文处女作也问世了,洋洋洒洒几千字,你绝对看不出这是四年级的孩子写的。今天,我要表扬的不仅是他自己看书钻研,更是他能够去影响他的父母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他的父母工作都很辛苦,每天忙于生计,逐渐地,在孩子的影响下,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能够捧起书来,真是不容易。构建学习型的社会是需要一个个学习型的家庭做支撑的。
王贝嘉举手了,说他奶奶拿着放大镜看书,以前奶奶住在农村,每天都忙,根本不看书的,现在搬到城里,跟他们住在一起,他经常会讲一些书里的有趣的东西给奶奶听,奶奶也开始喜欢书了。因为奶奶年纪大了,拿着放大镜看。我把大拇指送给王贝嘉,“你太有才了!能够让奶奶喜欢上书。”
家长会上,我经常跟家长说,要让孩子爱看书,家长首先要拿起书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今天我看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可以去影响身边的人学习,连奶奶也可以拿起书来,还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们呢?
相信,下一次交流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家庭开始学习。
家园共育《应对孩子开学后问题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