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校内成“生意精”利弊难权衡

04-03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校内成“生意精”利弊难权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三四元的自来水笔5元钱转卖给同学;看过的漫画书租给同学,看一次2元;漂亮卡贴一张3元……这些买卖行为让许多中小学生乐此不疲。校园生意精常被同学羡慕,而家长们却忧心忡忡:“这样会不会耽误学习,会不会影响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呢?”

正方观点

做生意没有错

小桥流水:孩子有时拿自己的零花钱买好多包零食,然后拿到学校去卖,市场相当好。学校里这种小生意人非常多。

龙飞凤舞:我儿子的跑步鞋穿了几次,便宜卖给同学了,其实这样也挺好。

甜甜老爸:犹太人教育孩子从小有理财观念,但也要摆布好获取财富和享受生活的关系。

风竹敲秋韵: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妥,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怎么去获得牛奶面包,而不是为了学知识而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将来怎么样生存,怎么样生活得更好。

傲雪:赞成孩子们租书看,书太贵,而且书在家里闲置也不好。现在就是金钱社会,要教孩子面对现实。

风竹敲秋韵:现在的学习功利性太强了。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到底是什么?还不是找好工作,挣大钱过优越的生活吗?

傲雪:很多优秀的学生,缺少的就是生存能力。

反方观点

孩子做生意得不偿失

阿辰妈妈:坚决反对小孩子做生意。

家有儿女:没有文化,长大了还做生意只能还卖矿泉水、面包,做不了大生意。

小桥流水:孩子从小认为钱很重要,甚至比一切都重要。如果形成这样的人生观,岂不可怕?

琳达:孩子们之间相互租书看,好像就太商业化,他们之间纯真的感情可能受影响。

阿桃:如果租书的学生愿意免费借给同学们看,岂不是更好?

家有儿女:小孩子做什么生意?影响学习,而且很容易让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阿桃:孩子的精力有限,难免会顾此失彼,要想学习、生意两不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

家有儿女:那些自以为被同学羡慕甚至有点小得意的孩子,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很多东西,比如精力、时间、友谊。

小郝:在保证功课完成之后,有时间、有精力的话,可以去试一下,但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影响功课。

清水:孩子是来学校学习知识的,不要把这里当做买卖场所,虽然,孩子说自己自立能力强,有头脑,何不用在学习上。

大牛:同学之间做“小买卖”,会让孩子间原本纯真的感情变得淡薄,唯利是图。

香香:有报道说,个别学生为了赚钱,动起了歪脑筋——用盗号软件上网,盗取他人的QQ靓号转卖给同学。这种钱还是不挣吧!

安然:邻居家的孩子很聪明,以前总是班级里成绩前几名的好学生,后来不知咋搞的,迷上了做生意,半年后则排名四十名之后。孩子妈妈很着急,也知道该正确引导,可是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整天愁眉苦脸的!

第三方观点

家校正确引导很重要

甜甜老爸:我觉得适当范围内,可以尝试做生意,培养经商头脑。

小郝:身边有一位同学都是上中专时常常做点小生意,到社会上后生意一点一点,越做越大,现在非常成功,所以什么事,都得看到两面性。但如果小孩子真的在做生意,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孩子来说就非常关键了。

至少还有你:寒暑假做点小生意,不求挣多少钱,对孩子是一种锻炼。

阿辰妈妈: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

家有儿女:假期到大街上卖矿泉水,那样挣钱才是真本事,在学校卖给同学,那不叫本事。

阿辰妈妈:或者最简单的,卖报。

至少还有你:小孩还是以学习为重。没文化就是将来做大老板也是没有内涵。

家有儿女:都把东西带到学校来卖,干脆把学校改卖场得了。

甜甜老爸:经商需要综合知识,需要大智慧,小聪明只能得逞一时。

LL:关键是处理好学习与理财的关系,不能舍本求末。

吕老师:家长和学校对培养孩子的“财商”都有一定的责任。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比如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孩子模拟超市购物、模拟到银行存款等,让孩子在各种体验中,明白真正的经济价值、交易行为。

静水流深:身处市场经济时代,中小学生有必要了解理财知识,具有一定的商业意识。

冉冉:孩子自己能想出点子做生意,心里很有满足感,而且,拿着自己挣的钱,比花父母给的零花钱还珍惜,舍不得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多动症” 孩子难成人


“多动症”本是专指儿童患有的“脑功能轻微失调症”,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活动超常,坐立不安等,这样生理疾病只在少数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却染上了另一种心理疾病——父母“多动症”。

动脑多。教育子女是每个家长的天职,想方设法教育好孩子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少家长不顾及儿童身心特点和自身素质,不考虑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及孩子的兴趣,闭门造车为孩子设计“蓝图”。盘算着怎样使孩子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三天一套“方案”,五天一个“措施”,强制孩子按制定的“行为模式”做事。有的是完全根据成人意愿,给孩子确定某一方向,有的强迫孩子发展一种兴趣而舍去其他方面的兴趣,其结果“宏伟目标”多数落空。一个人在儿童期如不在言语、知识、习惯、思想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将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是很难的。由于受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限制,这种脑子动得越多,越事与愿违,不仅阻碍儿童的智力发展,使知识面变窄,更会加重儿童心理负担,产生自卑感,压抑感,失去自信心,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动手多。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以多为孩子服务而自慰,以多发扬“奉献精神”而心甘。于是乎,上班没有下班忙,舍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对孩子衣、食、住、行实行“全包”。上学送,放学接,游玩陪,穿衣、洗脸、叠被,不管孩子是否能做,一律包办代替,更有甚者帮着做作业,帮着到学校打扫卫生,一帮到底。这样全方位地动手,一是认为孩子小,舍不得让他们吃苦;二是怕孩子做事影响学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父母过分地多动手得到的只是儿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独立性萎缩。如此下去,儿童的劳动观念,艰苦朴素作风是很难形成的。

动口多。言教是家教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一要掌握“度”,注意分寸;二要提高语言纯洁,不要丢三落四;三要注意趣味、方法,讲究科学性。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行为训练,整天唠唠叨叨。抱着对孩子不信任态度,怕“越雷池一步”,始终放不下心。在孩子的饮食起居上是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出门前是一套“几不准,几盘算”。在学习上是左检查,右指导,孩子问与思被家长的“灌”取而代之,孩子偶有过失更是无休止地训斥。他们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念念不忘循规蹈矩。其实未必,心理学科研究认为,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后每重复一次,其印象就会依次递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大脑关闭其接受系统。另外,多次重复而又不注重令行禁止的权威性,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走势,对你的要求不以为然,形成“婆婆嘴碎,媳妇耳滑”的局面,同时过分地、不适当的语言刺激会使孩子感到对他们不信任,从而产生反感,出现“逆反心理”,这样既破坏了儿童成长中的安谧、和谐气氛,又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害于身心健康。

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总是教孩子如何分辨对与错,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做法。但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只想着,这么做,是否能带来利益。

对于小译的教育,我只会告诉他,怎么样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至于他怎么做,我会给够空间他,让他去尝试,亲身去经历。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但是我们是否也做到了呢?答案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没有利益的事,是很少有人去做的。

周一永远是最忙碌的,再加上是月初,各种报表,对账单刷刷的压到我面前,各种催促的声音在我耳边不停的响起,让我已经听不进任何一个字了。但突然有一个声音,就在旁边,格外的刺耳,让我停下手上的工作,朝那个声音看去,是我的同事,负责采购工作的。她的一句话,让我很惊讶的,不知道对方和她说了什么,只听见她说:可以呀,那我有什么好处?对方又接着说了一些,我听不到,但我听到她很开心的笑着。虽然她笑着小声说着,但我却听得格外清楚,这是供应商老板给她打的电话,因为电话一接通,她就喊了供应商老板的名字。

回家和老公谈了这件事情,老公怪我太玻璃心了,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几乎随处可见,有哪个公司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呢?连老板都知道这种做风的存在,只要不太过份,就都睁只眼闭只眼呗,大家都知道是那么一回事。

是,我也知道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既然我们大人做事情都是冲着利益去的,都只看利弊,那我们又怎么教育孩子呢?

真的只有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才分对错吗?孩子的天真,少了利弊关系,才能分得出对与错吗?真的很值得我们大人思考的问题。

我们大人总是大言不惭的要求孩子,不能做什么事,都想着要好处才去做,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可大人却偏偏为了利益而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不能体罚孩子——体罚利弊谈


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佚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

 洛克《教育漫话》

确有体罚导致孩子终生受益的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棍棒之下出孝子”,而且还有许多民间传说,佐证体罚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有些人正是受到父亲的体罚,才改邪归正,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个观点一直影响着东方的家庭教育。有的父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严厉的,一有违背就立即严惩。当孩子过分顽皮或不听父母的教导,就要用肉体的惩罚来使孩子遵从规范。

笔者认为,教育方法的作用充满了不确定性。确有个别父母的体罚而使孩子终生受益,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有更多的体罚导致孩子的对抗、破罐子破摔、甚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甚至让孩子也形成了粗暴无理的性格。

古训中关于体罚意义的观点,绝对不能成为父母体罚孩子的依据和借口。

专制的政治制度是家庭体罚的背景

笔者认为,在古代,整个中国都处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政权都是靠压制和武力来维持,需要的是逆来顺受的人格特征。在那种社会环境下,家长对孩子的压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也有助于孩子走上社会后对社会专制的适应。这是专制社会下家庭体罚的背景。

而在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民主和谐、以民为本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健全的、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国家主人。在这种背景下,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畏缩不前,不仅不会让孩子有正直的性格、幸福的人生,而且会让孩子在他人面前显得奴性和低人一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用体罚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

体罚的弊远远大于利

家长必须知道,体罚很难培养出民主和理智的孩子,但必然导致孩子向两边分化:如果家长通过体罚制服了孩子,他不得不屈从于你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三种后果:

一是通过家长的体罚,让孩子认识了他在某个问题上的错误,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家长的体罚也没有造成压抑、反抗的后果。这似乎是最理想的体罚。

二是孩子变得胆怯、萎缩、消极,一切按父母或强者的意志办事。这样的孩子可能平安地度过一生,但无任何主动发展或幸福而言。

三是变得圆滑、不吃眼前亏、看强者的眼色行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形成扭曲的人格特征,可能在强者面前溜须拍马,而在弱者面前狐假虎威。这样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正直的人、坦诚的人,也不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如果家长通过体罚也没有制服孩子,或者表面似乎制服了孩子,但他内心却对父母产生了仇恨和不服。这种情况下,也可能有两种后果:

一是和父母对着干,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但你又找不出“茬”,就干什么事情。这会让家庭关系长期紧张,让父母终生操心和伤心。

二是形成“拳头决定一切”的意识和粗暴无理的性格,不讲正确与否,只讲拳头大小(或权力大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在科学上寻找真理、不会在艺术上创造美感、不会在政治上实施民主,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还不说家长在体罚时掌握不好火候,导致孩子伤残,以及孩子反应过度,导致出走、自伤、自杀等更为严重的身心后果。

父母对孩子的体罚,绝大多数会起到示范作用。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同伴和社会的粗暴上

育儿心得:和孩子成朋友


育儿心得:和孩子成朋友收到池老师邀请写育儿经验的信息我很犹豫,育儿心得是有,我也在家乱写、有记录,那是写给自己看的,就当整理心情,但是现在写出来给大家看,有点不好意思。池老师说要给孩子做榜样,于是,我对自己说:“我可以!”但是写什么主题?老公提意就写和孩子成朋友,你做的不错。有吗?我还真没觉得!我是希望所有父母跟孩子成为朋友,因为我们养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能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养活自己,能独立思考,活的有尊严,然后在这基础上才有快乐幸福!所以我们的爱最终是要分离!只有跟孩子成为朋友,才能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就能很好解决家庭、孩子的所有问题!

我和老公大学同学,毕业来到xx结婚工作,本来是做丁克,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没孩子好遗憾,所以决定要小孩,好在上天眷顾,我在37岁高龄有了孩子,估计是年龄大的问题,每天紧张兮兮,不好好睡觉不好好吃饭,胡思乱想,现在知道这是产后抑郁,孩子小时候抱太多整体运动能力滞后,又担心为什么别人家孩子都跑了,我家还不走,别人家孩子会唱歌了,我家还找不找调,别人家孩子骑车猛蹬,我家走路走不明白?总问自己这什么孩子?通过学习知道这都不是爱是不会爱,好在孩子出生我就跟她说话,她很善解人意。孩子大一点一弄倒东西我就生气,总要数落她几句,有一次我把水弄撒了,她说没关系我来帮你收拾。我真惭愧。我们大人没有孩子大度。现在我从不把我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她是独一无二的,我爱她,无论她多不完美!我们本身就不完美,孩子可没有嫌弃我们,所以说我们爱孩子,没有孩子爱我们更深更无杂念!这是我们要跟孩子学习的地方——真爱!!说我们在养育孩子不如说我们在成长。有一次孩子在楼梯间摔倒了,我觉得很疼,我以为她会大哭,谁知她起来却说:“对不起楼梯”。孩子教会我们成长,静心、放下功名利禄!我们的眼睛只看到表面,很少去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质原因,而孩子却是读心的!所以爸爸妈妈们多陪陪孩子,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告诉孩子你有多爱他!我接纳我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不完美不再对比不纠结,心态平和了,人就静了。不怕孩子有问题,没有没问题的孩子,有问题我们帮助他。原来总问自己这孩子怎么养的,牙也掉了,眼睛也看不清,现在一项一项解决,总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就孩子太厚道还是太软弱,我和她爸爸讨论,她爸爸就认为她宝贝女儿很厚道,处处为别人着想,我却觉得孩子太软弱,应该厉害点,可是怎么教也没用。本身我就不强势,家里一直很民主,我们一直保持和谐家庭氛围,所以我也就放弃教她。让她自己学会保护自己就好。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能力有待加强,这是我长期包办造成的,现在学着放手、同时相信孩子。我找到了孩子问题根源,孩子问题本质是父母的问题,所以不要再指责批评孩子,找一找我们自身原因,尤其是妈妈们,我们可是一家的灵魂!我认为妈妈幸福高度决定孩子尤其是女儿幸福高度,你热爱生活孩子就热爱生活,你阳光孩子就阳光,所以妈妈们调整好心态带着我们的家向幸福出发!

别让“唠叨”成孩子的烦恼


相思成瘾

现在刘姥姥又有了烦恼:小荷不止一次为想爸爸而哭。

小荷出生后荷爸精心照料孩子,姥姥为此非常欣慰。根据姥姥的经验,多数爸爸都不太怎么爱照料孩子,甚至打骂恐吓孩子的爸爸也不少见。为此姥姥始终给荷爸打高分。现在的问题是,小荷一想爸爸就哭,一哭就必定是想爸爸,而哭泣是负面情绪,是让她哭呢,还是制止她为想爸爸而哭?

有个好爸爸,时常念爸爸,这是好事,但为此而引出那么多的哭泣总觉得不是个事,而这已经有形成习惯的趋势,就更加令人不安。可是,要让爸爸别那么对小荷卿卿我我也很难,因为老公的父亲就对女儿如此这般娇宠,样板的力量何其强大!结果是小姑子任性懦弱,缺乏坚韧,终于导致十年婚姻解体,大不幸也。

家人的不良习性和习惯以及如何改变,是刘姥姥育儿以来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姥姥打算迎击挑战: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等候时间、耐心、艰苦的思索和不怕艰难地去行动。

唠叨传染烦恼

再举一例:Eric本来特喜欢姥姥,在姥姥家玩得可欢了。近来却不愿意来姥姥家,来了也不高兴,总是用晦涩的目光盯姥姥。你道是怎么回事?那次姥姥无意中说了几句让孩子妈妈不高兴的话,本来在朋友间出现这种小小不快应当很快就释解,事实也是妈妈很快就跟姥姥有说有笑了。

问题是男孩的妈妈,一个非常质朴、勤劳、好学的可爱女士有个坏习惯:爱喋喋不休地抱怨;她是将抱怨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来做的,却没想到给个性成长期的孩子造成了心理问题。孩子小,不懂得妈妈那似乎看来不快的漫长抱怨其实只是来自一个不良习性,而事情并不真的如妈妈所唠叨的那么糟糕。

不过,小男孩都是特爱妈妈的,妈妈的“烦恼”便传染给了孩子,让孩子抑郁不快、与人合不来,影响了人际关系。

寄宿利弊之我见


寄宿利弊之我见周日的早上,xx吃过早饭后,带xx到小区的平台上去踢球。

因为时间还早,平台上只有xx一个孩子,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参加晨炼的老人了。我陪着xx踢了会球,正好天气也不错,不凉也不热的,很舒服。不一会,出来一个男孩子,比xx大一些,上了小学了吧。于是,两个孩子做伴,一起玩了起来。

我问那个男孩子的爷爷,怎么最近没有见到你们呢?

老爷子叹了口气,说是孩子被他父母送去住校了,周五晚上才能接回来呢。

我很奇怪,问:住校了呀?哦,那么小的孩子,您舍得啊?

没想到,就这一问,把老爷子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当然舍不得了,平时,看到别人家接孩子回家,我家孩子接不回来,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我又问:那舍不得,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去住校呢?

老爷子说:还不是他父母,自私,光顾着考虑自己,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里,能省不少心,一点都不考虑别的。

我又问:那孩子适应吗?

老爷子说:适应什么啊,就那么一个生活老师照顾着,哪儿有自己家里照顾的好啊。第一个星期接回来我一看,孩子的背心都掉下来了,孩子小不知道,老师也不管,哎。

一声叹气,听起来很是沉重。我不忍心再问下去了。

说起来,这不是我第一次听说住校这个话题了。曾经,有一个好朋友的孩子也是要住校,当时,我还十分的不理解,现在,身边又碰到了一个例子。看来,有这样选择的家长还真是不算少呢。不过呢,既然北京设立有这样的寄宿小学,就一定有它的市场和需求,而且,听说这个寄宿学校的招生年年爆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需求的巨大。

每个家长都有他们不同的目的和原因,我不多做评论,但是,如果有人问我将来会不会也让xx上寄宿小学,我会坚决的说:NO。或许等到他将来上了中学的时候,我会考虑,但至少不是现在。

从我自己来说,原因如下:

第一,小学生寄宿,会割断与父母的亲情。

当孩子小,还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的时候,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呵护,也是他们最最依赖家长的时候。每天,他们出门的时候,会牵着家长的手,生怕一不留神,家长放开了他们的大手。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也会不时的抬头看一下守侯在旁边的家长,生怕一不留神,家长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玩累了的时候,会耍赖要抱一抱,想在家长们身上赖一赖。回到家里,会要求家长们陪着他们一起看电视,一起讲故事,一起疯玩。这个依赖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寻找亲情的过程。这个时期与父母及亲人的亲密接触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让孩子和家长们多多的在一起。

如果让孩子寄宿,尤其是小学生,就必然会割断与父母的亲情,让他们在陌生的封闭的环境中倍感孤独,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第二,小学生寄宿,会违背顺其自然的规律。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一定的自然规律,而我们都必然要遵守这个规律。孩子小的时候,依赖于家长,希望家长们可以一直陪伴我们,从清晨到黄昏。当孩子长大后,则渴望能够脱离家长的怀抱,到外面自由去飞翔。我们一代一代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如果让孩子寄宿,则会打破这种自然规律,在他们需要家长呵护的失火,强迫他们去独立,强迫他们独自面对生活,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第三,小学生寄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个性都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孩子比较外向,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有的孩子比较腼腆,有的孩子比较活波,因此,在面对是否需要寄宿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是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作出正确的决定。另外一个方面,家长们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来来考虑问题,认为这样可以省掉不少心,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他们才是这个时间的主体。因而,家长在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和孩子讲清楚,征求一下他们意见。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够试住一段时间,看看孩子是否能适应。

当然,我不否认寄宿制学校会有它的优势所在,我所谓的不赞成,只是觉得小学生的年纪太小,的确不太适合,尤其是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太早了一些。

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我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一位妈妈的育儿经:我如何处理“孩子吃饭难”

吃饭战争

2012年5月,我作为一名焦虑不已的妈妈,开始学习正面管教。那时候威威不到两岁,几乎每顿饭都是一场战争—吃饭时,威威必须老老实实坐在他的餐椅上。同时,我听奶奶指挥:“你喂饭,我喂菜!”。奶奶在左边喂一口菜,妈妈在右边喂一口饭。威威夹在中间,嘴巴紧紧闭着,一会头扭到左边,一会头扭到右边,避开送到的嘴边的任何东西!一顿饭下来,他吃进嘴里的屈指可数。奶奶和妈妈也很累!而且,在威威没有吃完之前,我几乎吃不到一点东西。一顿饭喂下来,我常常累得一口都不想吃。

这样的情形,几乎每顿饭都会发生。一到吃饭时间,我的心就会紧张的像上紧了发条,不停在揣测:这顿饭威威会不会顺利张口啊?今天能吃几口啊?看到他吃了几口,就会稍微放松点。要是孩子一口不吃,我的心情就会拧巴成一团,但却毫无办法。

我曾决心改变这样的状况,买来了十几本“宝宝食谱”,还有教导“如何让孩子好好吃饭”之类的书。用过各种温柔的办法,结果他还是不吃!

我也用过惩罚—“你不吃就是你不饿,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吃完,就收走!”结果到了晚上,威威饿的哇哇大哭,我不给他吃东西,他哭了一个小时,居然累到睡着了!那一刻,我又心疼又痛苦,觉得自己就像个后妈。

这种痛苦和纠结,促使我到处寻找方法,最终,走进了正面管教家长课堂。

原来吃饭是痛苦

正面管教家长课堂有个父母帮助父母环节,那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做角色扮演。我演威威,Elly和另一个学员演“威威奶奶”和“威威妈妈”(也就是我)。当“我”被两个大人夹在中间,完全动弹不得,一边伸过来一只手,被逼迫着吃饭、吃菜,“我”的感觉坏极了!紧张、压抑、痛苦、无力。“我”的本能反应,就是紧紧闭着嘴巴,扭着头,一口都不想吃!

天哪!角色扮演让我一下子理解了我的孩子,原来对威威来说,每次吃饭都是这么痛苦的一件事儿!大人的紧张和压抑完完全全传导给了孩子!

吃饭本来应该是一件轻松、幸福、开心的事儿,吃饭本来应该是享受美食,享受和全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氛围。但由于大人的紧张和焦虑,孩子完全感受不到吃饭的乐趣,孩子又如何爱上吃饭呢?

享受吃饭

我的第一步尝试,是放松自己的心态。

在饭桌上,我不再盯着威威到底吃了几口饭,几口菜,而是把权利交给他,告诉他:“妈妈相信你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你想吃什么菜,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夹给你。”当然,这并不容易。一开始的时候,我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会衡量——“这顿饭他吃了多少口,到底吃没吃饱?”但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我需要的不是一步到位,而是Babystep,一次进步一点点。

同时,我也学会了照顾好自己。以前,我都是先照顾孩子吃饭,他不吃完,我几乎吃不上饭,常常把自己累得半死,喂完他,我就不想吃了。现在,我会让他吃他的,我吃我的,他需要我帮助,我就帮助,他不需要,我就照顾好自己。这样他也轻松,我也轻松。

中国人非常讲究吃饭,饭桌常常是一家人交流与增进感情的场所,温馨、和谐。但现在大部分家庭,孩子成了一家人的中心,孩子感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增添了很多的压力。我跟老公改变了做法,吃饭时不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成年人之间更多的情感交流。当吃饭的氛围发生了变化,散发出轻松、快乐的能量,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被吸引过来了——没有人会拒绝家庭的温暖气氛!

当我们开始真正享受吃饭,不仅仅是享受美食,还有吃饭时的愉快心情,孩子也会学会享受吃饭这件事儿!

自己吃VS老人喂

二岁八个月的时候,威威在老家住了四个月的时间。我辞掉工作去奶奶家接威威时,发现他又不会自己吃饭了,吃饭都是奶奶喂。

我纠结要不要像奶奶那样喂饭。奶奶也觉得不高兴—妈妈一来,威威就不好好吃饭了—眼看着宝贝孙子原本胖乎乎的小脸儿,一天天消瘦下去,奶奶无比心疼。

而且,原本威威不抗拒奶奶喂饭,但妈妈来了,威威很清楚妈妈的做饭和想法,跟奶奶完全相反,他也感到了困惑、不安和不知所措!反而引发了更糟糕的状况——威威开始抗拒奶奶喂饭,怎么哄都不肯吃,同时也不自己吃!

这时的我,已经是个正面管教家长讲师,我开始意识到我和奶奶的不同:我的想法——“孩子应该自己吃,他自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想吃,所以不用喂,饿了自然就吃了。”奶奶的想法——“孩子自己吃,会吃不饱,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吃多少,所以必须得喂他,还得把碗里所有的饭都吃完了才不会饿着。”我俩不同的想法,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同时也导致了冲突。

我开始思考,我的想法真的是100%正确的么?奶奶的想法真的是100%错误的么?当然不是!从奶奶的角度想,她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Belief!每个人的Belief都是主观的,没有对错。

那奶奶又是基于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因为爱,因为对孙子发自内心的爱和关心!

想到这一层,我释然了,被奶奶喂饭真的是那么天大的不可接受的一件事儿么?奶奶想喂当然可以喂,这是她爱的方式,她不会、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式。

那我该做什么?我需要跟威威好好谈谈。

于是,我找了个时间,问威威:“奶奶喂你吃饭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威威说:“开心!”

我吃了一惊!我以为孩子不喜欢被喂饭,完全没有想到他的感觉是“开心”?!

“为什么?”我脱口而出。

“因为奶奶很爱我。”

我们总是急于改变老一辈跟我们不同的做法,担心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但孩子真的会受那么大的影响么?孩子先感受到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爱,不会伤害孩子!真正让孩子困惑、甚至不知所措的,是当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对一件事的看法不一致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的不谅解,不尊重,这才对孩子有弊无利。

老一辈的爱,我现在看到了。

我停止了对奶奶不同做法的干涉,从心里感激她对威威的爱和照顾。也清楚了自己的定位,现在在奶奶家,以奶奶的做法为主导,这并不会对我的孩子造成什么本质的影响。

很快,威威不再抗拒奶奶喂饭,这种吃饭战争,也消失了。

重新开始习惯更好

回到深圳,威威开始还是带着老家的习惯,希望我喂他,不喂就不吃。我并不着急纠正他,而是选择相信:他可以慢慢学会照顾好自己。

每次吃饭,我都确保给他提供足够丰富的菜品,这是当妈的责任。但我并不强迫他吃多少,而是告诉他:“威威,吃饭是你自己的事儿,妈妈相信你可以照顾好你自己,所有的菜你都可以吃,如果你觉得自己吃饱了,就可以不吃,妈妈会让你离开饭桌。”

一开始,威威会自己戳吧几口,然后,还是习惯性的让我喂。没问题,他需要我喂的时候,我会喂他,不批评、不指责、也不说教。只要他说:“妈妈,我吃饱啦。”不管他吃了多少,有没有吃完全部的饭,我都按照我的承诺,让他离开饭桌,也不提醒“你不吃饭会饿哦,饿了就没吃的了哦!”

开始的几天,他小心翼翼的测试我,有时随便吃了几口,就说自己吃饱了,然后就下去玩了,发现我真的不教训他,也不强迫他。过了一会儿,又说自己饿了。

我也很淡然,饿了就吃,我提供饭,也提供一些面包、水果之类的,他真的饿了可以吃的东西。

“吃饭的时候没吃饱,饭后就不能给任何东西”这是很多育儿书上提供的方法,但我没有使用。我不用“不能吃饭”来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学会感受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这个方法,从表面难以察觉,因为它是“不说、不做”的方法。让这个方法有效的,也是最关键的,是我的新态度——平和、坚定、自然、轻松的态度,“带着爱放手”的态度。

在平和、坚定、自然、轻松的态度下,我的具体做法很简单。每顿饭提供足够的菜和饭,我的责任是“提供”。吃和不吃,是孩子的权力。我不再催他吃饭,也不强迫他吃饭。开饭后,准备好孩子的碗筷,跟大人一起吃。他吃他的,我吃我的,我会跟爸爸聊天,他也会参与其中,每顿饭的氛围轻松愉快,每个人都享受这样的家庭时光。只要他说吃饱了,就可以不吃,我不会问他“你是真的吃饱么?”也不会计较他到底吃了多少,有可能他中午吃的多,晚上吃的少,也有可能昨天吃的多,今天吃的少。他的身体会告诉他,自己应该吃多少。

同时,所有的劳动,我们都共同参与,威威会跟我一起买菜,做饭时帮我淘米或者洗菜,开饭前帮忙把碗筷摆好,自己爬到餐椅上去,吃完饭帮忙擦桌子和洗碗……他不再是一个需要别人围着他转的“中心”,而真正成为了家里的一份子,可以做出自己积极贡献的一份子!

回到深圳三个星期的时间,威威不仅不需要我喂了,还可以自己用筷子吃完一大碗面条,有时一顿饭吃的比我还多!以前挑食,所有的青菜剁的再碎,他都会一点一星的挑出来,扔在桌子上不吃,现在可以大口大口吃整棵的上海青,几乎什么菜都吃。两岁八个月上小班,老师第一天就告诉我,威威是小班的小朋友吃饭最好的那个,不仅吃的最快,而且从来都不剩饭,吃完饭还能喝完一碗汤,老师从来都没有因为威威吃饭而发过愁。

我把威威自己拿着筷子吃面条的画面拍成了视频,给爷爷奶奶发了过去,爷爷奶奶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当看到威威每顿饭都自己大口大口的很享受的吃饭,爷爷奶奶发自内心的笑了,“很放心,很开心,再没有比自己孙子大口吃饭更开心的事了!”

这个过程漫长又艰辛,但是很值得。我看得到,因为我的改变,威威不再为别人吃饭,而是发展出了自律: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儿,不依赖他人;更能在这么小的年纪,理解了:独立、照顾好自己。他不为了别人而吃饭—这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家园共育《孩子校内成“生意精”利弊难权衡》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成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