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父母的早期教育:接触大自然

婴儿早期教育 幼儿早期教育 04-06

波兰人认为,大自然中的气息、光影和声响,都可使孩子长得更为结实、更为健康,同时还可给孩子营造一个更为和谐、更为宁静的心灵世界,所以他们总是乐意让婴幼儿尽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实际上,波兰父母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甚至早在孩子诞生尚未满月的“新生儿时期”就业已开始了。当我们东方国家的新生儿还被紧紧地裹在襁褓中并被“密闭”在室内时,波兰的小不点儿们已有幸躺在小睡车里,尽情享受户外明媚的阳光和满眼的绿意了。当然,父母们带新生儿外出时一般会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同时,为了防止过分强烈的阳光可能灼伤孩子柔嫩的皮肤,细心的父母会给孩子的小脸盖上薄薄的面纱。

孩子长到2~3个月大时,常常被大人带到花园或森林中,聆听鸟儿的啼鸣。他们边欣赏小鸟歌唱,边露出会心的微笑。波兰父母认为,让孩子听鸟叫有利于听觉器官的生长和发育。此外,孩子还可能被带往田野,躺在青草地上,尽情呼吸田野美妙的气息,好奇又快乐地观察着周围陌生的世界。

波兰父母认为:半岁大的孩子完全可以接触水了,原因很简单:早在母腹中时,胎儿就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或让孩子的小手触碰清凉的溪水,或鼓励孩子仰脸接受细雨的沐浴,或干脆将孩子推进泳池的浅水区戏水(当然须在大人严格的看护或保护之下)。孩子和水的“亲密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孩子触觉器官的敏感性,而且对孩子来说还是一种锻炼肢体肌肉的健身运动(或至少是一种愉快的活动)。

十来个月大的孩子已开始对色彩和香味十分敏感。这时,波兰父母往往会抓住机会,让孩子欣赏彩虹、晚霞和鲜花,丰富他们的视觉经验。同时,五花八门的不同的花香对孩子来说,也可能是一种崭新的经历。当孩子投身于大自然之中与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香味“亲近”时,他们的听觉、嗅觉、视觉等器官也会接受到大量的全新的信息,并由此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1岁左右的孩子大多已开始学步,也学会了最简单的语言交流。波兰父母此时往往将小动物引入孩子的世界,如观看五彩的蝴蝶展翅飞翔,鲜红的瓢虫在青青的草叶上缓缓爬行,或倾听知了、蛐蛐不倦的歌唱。

当孩子稍大些,父母常常在盛夏时节带他们外出露营,或练习游泳、跳水。孩子们还学会采摘好看的树叶、野花,或捕捉蜻蜓、蝴蝶等小动物做生物标本。喜爱作画的孩子则在大人的陪伴下前往风景名胜写生、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波兰孩子往往在幼儿期,就开始欣赏充满田园气息的经典音乐作品,由此他们更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仰……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初为父母:顺其自然地接受


为人父母,其实是在经历一段新的生命历程,可不只是看着、陪伴着我们的孩子日渐成长,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生命感悟。

◆初为父母:

“我是个慢热起来的妈妈”

Amy,28岁,时尚杂志编辑;女儿3岁半。

“我忽然觉得心中涌出了一股爱,以前从未感受过的。看着她天真幸福的笑容,小小的身躯灵活地跑来跑去,总有把她拥入怀中的冲动。”

我23岁时结婚,然后很快怀孕。当时我这个年龄的朋友都是单身,我就是个异类。不过和他们在一起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怀孕6个月还使劲吸着气想坐快艇,8个月会一高兴就跳起来,肚子结结实实地磕在办公桌上……女儿出生后,我很少关心她,基本恢复自己的生活:上网,看书,打电话聊天。房间里偶尔有“猫”叫,吓我一哆嗦,才会想起屋里还有一个婴儿。朋友打电话问候,聊上半小时我才会偶尔提到“那个小孩”,朋友很诧异,问我是在说自己的女儿吗?妈妈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真是很难适应。我不会自称妈妈,因为会起鸡皮疙瘩;拒绝跟一个不能回答我的人说话、唱歌、读书,感觉像个傻子。

女儿在月嫂和保姆的呵护下成长,她哪天笑啦,每天几点起床,什么时候大便,我只用耳朵听着。女儿5个多月的时候,偶尔能坐,能折腾一会儿了。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这个小孩在世界上最亲的人就是我了,而我却一直忽略她,她还有谁能依靠呢?就这样,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女儿,更加努力地投入母亲的角色。我带她去做儿童保健,想要科学育儿,没想到,与儿童保健大夫每个月的交流,让我对育儿的兴趣越来越大。我把它看成一门学问,一个挑战,开始钻研,并且耐心、认真地慢慢培养女儿,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如今,女儿3岁半,我忽然觉得心中涌出了一股爱,以前从未感受过的。看着她天真幸福的笑容,小小的身躯灵活地跑来跑去,总有把她拥入怀中的冲动。这是一种温暖,一种骄傲,孩子带给我的,也是我要带给她的。我终于觉得自己像个妈妈了,慢热起来的妈妈。

Cindy,32岁,公司文员;女儿1岁。

“怀孕时,我每天都处于幸福的幻想之中,可是等孩子生出来我才发现,她并不可爱,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甚至连性别都不对。”

以前怀孕的时候,我每天都处于幸福的幻想之中——跟他说话,给他唱歌、讲故事。我摸着他的身体,感受着他的一举一动,觉得我们是那么亲密。可是等孩子生出来我才发现,她并不可爱,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甚至连性别都不对。更让我失望的是,我发现她根本不认识我,也不依恋我,她依恋的只是奶,给什么奶她都吃。我抱着我的孩子,反复打量着她,无法想象我们曾经血肉相连。我不明白,只是剪断脐带,为什么会让我们变得如此陌生?3个月后,孩子的哭闹明显减少,而且越来越可爱了。她经常在吃奶时抬起头来,看着我,然后露出甜甜的笑容。当初抱怨孩子只认奶不认人的我,此时只能笑着说:“傻丫头,别笑了,快吃啊!”

“我终于意识到,我是一个父亲”

Steven,36岁,企业营销主管;儿子2岁。

“就这么一个小不点,就你半个胳膊那么长,带着你的基因,完全地依赖着你,让你觉得自己突然变得伟大了。”

那几年,我到处出差,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而且乐此不疲。老婆告诉我她怀孕了,我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应是:“那怎么办?”说实话,一直到老婆进了产房,我都觉得这事和我没啥关系。初为人父那几天,就俩字:混乱。完全是混乱。他刚生出来时,他妈妈奶水不足,得给他补充牛奶,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会嘬,需要拿针管往他嘴里滴。我特别慌乱,怎么抱孩子,怎么给孩子喂奶,都不会,全都是护士教的。我托着他的头和腰,用针管一滴一滴给他喂奶。就这么一个小不点,就你半个胳膊那么长,带着你的基因,完全地依赖着你,让你觉得自己突然变得伟大了。特别是,给他喂奶的时候,他的小手特满足地在我胳膊上来回摸,这一切带给我的感情冲击真是无比强烈。还有一回,孩子哭得小脸通红,护士说,孩子拉臭臭了,换尿布吧。我现在还记得,我给他换完尿不湿,孩子竟然感激地冲我笑了笑。只是这么简单的沟通,就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对我来说,父亲意识的产生,就是在这个时刻吧。

Kelvin,58岁,话剧制片人;儿子28岁。

“我们就这样,小脚踩在大脚印里,他跟着我,我带着他。就好像一切戏剧要有高潮一样,我突然生出一股感慨:我是他爸爸,我就要这样带着他走下去。”

孩子出生,正是我最忙的时候。可以坦白地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我心里最常念叨的一句话是:“如果晚生一个月就好了。”那样的忙碌很难让人去想父亲到底是什么。一直到他1岁以后,有一次我带他去海边,阳光下,波光粼粼,实在太美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和这一切融为一体。我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到水里。那时候他还走不稳,我扶着他的小手,他光着小脚,摇摇摆摆,一步扎实一步晃悠地跟着我沿着海岸走,还咿咿呀呀地很来劲。海水软软温温的,一波迭过一波冲刷着我们的脚背。我们就这样,小脚踩在大脚印里,他跟着我,我带着他。就好像一切戏剧要有高潮一样,我突然生出一股感慨:我是他爸爸,我就要这样带着他走下去。

◆专家意见

顺其自然地接受这一段生命历程

为人父母,在外部时间上都是一样的:自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作为父母的身份就已经完全明确了。可是在心理上要真正进入角色,每个人的情况却又不同。对有些人来说,这是非常自然的过程:怀胎十月,父母与孩子即已血脉相连,等到孩子出生之后,更是对之疼爱有加。可是对另一些人而言,为人父母却是未知的艰巨任务: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扮演父亲/母亲的角色仍是生硬的,甚至是有些不知所措的。这一点在男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孩子并不孕育在他们的肚子里,许多男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个父亲,往往都要晚于孩子的出生。法国哲学家丹尼?马尔盖(DenisMarquet)写了一本《父亲》,以自己的心路历程证明,男人成为父亲绝非自然而然:“你们有没有梦到过自己换上戏服突然间出现在剧院舞台上,面对专注的观众,却不知道要扮演什么角色?这就是一个父亲面临的境况。”因此,如果自己是“慢热型”的父母,也不必自责,顺其自然地接受这段生命历程就好。

不过,无论是哪一类型,成为父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命的探险,一段全新的旅程,一种心灵的启蒙。父母用心与孩子建立联结,帮助孩子顺利的长大成人,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其实也在用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成长,培养一个女人/男人成为一个母亲/父亲。

要关注母婴接触的关键期


要关注母婴接触的关键期

和一位初为人母的朋友聊天时,她感叹到:“你的宝宝可真幸福,因为你是心理学博士,可以直接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宝宝身上,我看你们宝宝就特别健康、聪明,我一定要多向你讨教。”女儿确实健康、活泼、可爱,只是我很难断定其中到底多少是因为我这个“博士妈”的功劳。但朋友的话启发了我:把我做母亲经历中与心理学有关的一些体验写出来,包括其中的成功与失败,与年轻的母亲一起交流,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分享?

宝宝是在预产期那天准时“报到”的,“是妹妹呀!”护士告诉我。在听到她的哭声几分钟后,护士就把小宝宝抱到我身边,让她吸吮乳头。呀!真是个小丑丑(这是我给宝宝准备的小名),一睁眼,额头上全是皱纹。看着她就是一剂最好的镇痛药,产后的缝针之痛都不算什么了。在2小时的观察期间,宝宝都安安静静地趴在我胸前吃奶,偶尔“呀--”地招呼一声,真让我欣慰不已。我知道,她也许正在经历出生后的第一个着急期哩!

关键期理论是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茨提出来的。有一阵,劳伦茨身后老是寸步不离地跟着一队摇摇摆摆的小鸭子,因为这群小鸭子在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就是劳伦茨。别小看这群鸭子,它们使劳伦茨获得了诺贝尔奖--分据此提出了关键期理论,即小鸭子的这种先天学习(他称之为“印刻”现象)只在其出生后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内发生,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并形成永久性依恋。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不再出现这么好的学习时机。

婴儿是不是也存在关键期?回答是肯定的。有心理学家提出:新生儿出生后几个小时是与母亲接触的关键期。他们进行了试验:两组刚出生的新生儿,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短,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长。结果,在关键期内长时间接触新生儿的母亲对孩子关心较多,抱孩子的时间和次数更多,她们时常抚摸孩子,并与之交流目光,较少把孩子留给他人照料。在关键期内与母亲接触较多的孩子,在5岁时表现的智商也较接触少的孩子高。

我为自己能住进这个妇产科医院感到庆幸,因为它实行母婴同房,这对母婴关键期内的接触很重要,既能够帮助我加深对宝宝的感情和了解,又能帮助宝宝形成对母亲的依恋。刚刚从妈妈“宫殿”中来到人世的宝宝,一出生就被放到我温暖的胸怀中,这不仅能帮助她更好地应付全新的环境:温度的变化、自由的呼吸、与母体的脱离等,在那里,她还能一如既往地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她感到安全。有些不知所措的女儿就这样渐渐安静下来,香甜地吸吮着乳汁。

在这关键的几小时内,我克服了产后的种种不适,尽量和宝宝多渠道沟通:多抱她,睡觉时也让她躺在我身边,以让她熟悉我的气味--后来我发现,如果把我穿过的衣服放在她的枕边,会让她睡得更踏实。用手轻轻触摸她,既给她皮肤以刺激,也让她适应我的抚摸;在她醒来时,对她说说悄悄话,这种亲切的“交谈”,能促使她尽快辨认出我的声音。其实,这种沟通的受益者不光是女儿,还有我自己--正是这个过程,让我越来越多地了解她,并从心理上完成了从孕妇到母亲的过渡。我开始学着用女儿喜欢的方式来照顾她。

同产房一位产妇在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担心:“我的宝宝一出生就因宫内窘迫而被送去抢救,会不会对母婴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劝慰她:尽管劳伦茨当初认为关键期一旦错过即无可弥补,但后来也有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即使错过关键期,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和代价,也可以达到部分弥补的效果。

其实,宝宝在今后成长中还会面临很多个“关键期”。即使真的错过了接触关键期,还可以更好地迎接后面的关键期。尽管每个宝宝进入或经历各个着急期的具体时间可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都会在一个时间段内相继进入,如有心理学家提出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为出生后5-10个月,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为2-3岁,书面语学习的关键期为4-5岁,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如父母在关键期到来之际或之前,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刺激,认为对象、条件等,可以帮助孩子在关键期内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幼儿早接触英语的八大好处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启蒙教育的奠基石,幼儿英语教育成为关注的“热点”。到底该不该让孩子从幼儿就开始学习英语,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个人认为让孩子在语言发育时期就接触英语,同时运用英语和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N多好处。

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幼儿学习语言,是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学不好语言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无法与人正常交往。因此,学龄前儿童首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好语言。

好处之一:年龄越小,母语干扰也越小。

随着年龄的增大,母语日益流利与完善,每个人的母语习惯也变得越来越巩固。成年人开始学习外语,特别是学习与自己的母语截然不同的一种语言时,他们的母语习惯往往会潜意识地抵制这一语言。

他们容易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母语为标准来衡量,接受所学语言。其结果往往会觉得英语的某些现象奇怪,难以理解。这种受母语干扰的心理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

与成年人相比,幼儿的母语语言习惯还没养成或完全养成,所以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到的母语干扰就要比成年人小得多。也就不会把汉语的说法强加于英语表达中,只知道英文不能那样说,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长大以后在开始学习英语,往往会受汉语表达形式的限制,这种因受母语干扰而产生的错误往往很难纠正。

好处之二:幼儿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少。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情绪是影响习得的重要因素。在成人方面,随着社会意识和心理上的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更倾向于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运用英语时,有一种潜在的紧张感,怕出错误,担心自己的语言水平低而闹出笑话。这些社会、心理方面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减少了学习者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妨碍了认知过程对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处理。以至于我们这一代人虽说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但都是“书本英语”、“哑巴英语”,很难把它应用到生活、工作实际当中来。从幼儿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新事物都很感兴趣,因此,他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十分自然。

好处之三:早期英语教育有利于幼儿各方面智能的发展 。

学习英语对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认知、思维和交际等各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性研究和比较研究均表明,从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儿童,其认知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不学外语的同龄儿童。在各科的标准学业测试中,他们的成绩均优于或至少等同于不学英语的同龄儿童。

好处之四:通过英语学习,可以扩大儿童的视野。

幼儿学习还有助于帮助孩子了解其它国家的人民和文化,这无疑将有益于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并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外语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

好处之五:幼儿的母语发音尚未定形,口腔肌肉弹性好。

幼儿的发音器官尚处于发展状态,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这有利于不同语言发音的需要。

好处之六:幼儿的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

孩子从出生后,就能够从各种情境中不断吸收、记忆所有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影像,以及触摸到的东西,渐渐地组成有意义的概念。

好处之七:幼儿越早学习外语,词汇累积量就越大,语法的掌握也越正确。

好处之八:幼儿学习外语还可以给脑细胞以丰富的刺激。

人的大脑中有几亿个细胞,连结成庞杂的网络,而这些脑神经细胞在三岁时发展达到最高峰,如果在三岁前没有给予大量刺激,部分脑神经细胞会因为无用而萎缩。

可见,越早学习外语对孩子来说益处越大。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因此,学好英语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孩子能找到了自信,由原来的胆怯、腼腆,变得开朗了、爱说了,并且提高了对学习的积极性,自己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新的单词。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当孩子询问一些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的东西时,也会积极努力的去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然后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使我们全家的英语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与孩子的学习互动过程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中得到了快乐!

不仅如此,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得到不断肯定和认可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并把英语当作是其他一些枯燥学科的调剂品,在游戏中学习。

可见,幼儿学习英语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掌握好方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肯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有句俗语说得好:“艺多不压身”,多学习一门技能,不仅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还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波兰热对孩子的艺术教育


在波兰,一般家庭普遍重视儿童的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周末或节假日,波兰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剧院,在那里经常能看到年轻的父母们拖儿带女,兴致勃勃前来观赏,而且每个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洁,有的孩子还手握一簇鲜花,那是家长准备让孩子在演出结束之后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所以,一般在演出结束后,观众并不是匆匆离去,他们仿佛还陶醉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而演员谢幕、小观众献花有时竟持续半个小时。孩子在大庭广众下,手捧鲜花走上舞台丝毫没有羞怯之感,实在令人惊讶。

音乐厅同样是波兰人带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经常演奏波兰及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曲。孩子们听音乐时聚精会神,肃静庄严,俨然一个成年听众那种认真的神态,使人觉得他们一点也不是在凑热闹,而是津津有味地欣赏。他们发出掌声,并不代表单纯的模仿,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不管他们能听懂多少(那远不是最主要的),至少他们的投入是真诚的。他们听音乐会时的自制力正是来自这种投入,而投入则是平常循循善诱与渗透熏陶的结果。

还有个不会被忘记的地方,那就是艺术博物馆。逛艺术博物馆是波兰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你经常会看到年轻父母俯身对孩子指点、讲解,而各个博物馆对小观众都是免费的。

中国父母和荷兰父母的对比


马克先生给中国妈妈一个建议:想让宝宝成为最棒的人,营养至关重要。

马克先生既是荷兰某公司的亚太地区总监,也是一位婴儿奶粉专家,也是两个可爱孩子的父亲。因为他长得很高大,当他跟他两个可爱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看上去总会很有空间距离,所以,他常常跪在孩子中间轻轻地跟他们说话,看得出,他的孩子很依恋他。

由于马克先生的这些特殊身份,跟他的谈话变得很有趣,他既会对奶粉滔滔不绝,又对孩子成长表现出极大热情。

由于工作关系,马克一家去过很多国家,也在很多国家生活过。我们很担心这对幼小的孩子会有影响,但他认为——环境变化,可以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也让孩子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马克发现,全家随他工作的变动虽然是一种被动的迁移,但结果是孩子们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也能感受到,这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种帮助,现在,孩子会说三种语言:荷兰语、汉语、英语。现在他们在这儿学习说汉语,学唱中文歌曲,得到很多乐趣。“至于大家所说的不利一面,可能是指孩子对环境的不适应,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问题。但我始终认为,父母的爱和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而且换个环境生活,对锻炼他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马克先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听说马上还要荣升为第三个宝宝的父亲,应该是一位经验爸爸了,当我问起这位奶粉专家“孩子成长什么最重要?”时,他竟说——对孩子来说,母乳喂养最重要。“我始终认为,营养的好坏决定着宝宝的生长发育。”他认为,母乳作为最好的营养来源,有着神奇的作用,是任何物质所不能替代的。他的两个宝宝都是从喝母乳开始的。在荷兰,孩子前6个月必须喝母乳。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国家给了妈妈足够的假期,去完成母乳喂养的使命。“可是在中国,宝宝两个月的时候,有的妈妈就要上班了,有的宝宝就吃不到母乳,即便妈妈上班途中回家喂奶,但达不到按需哺乳的要求,这对宝宝是不公平的。”竞争激烈,父母工作繁忙,但是——给孩子的时间不能少

在中国的工作环境中生活,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稍一松懈可能就会退步,不得不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工作上,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孩子主要由妈妈照看,而且对于妻子照看孩子的能力也完全信任,但是,马克每次回到家,一定会尽心充当大朋友的角色,陪孩子们玩。所以孩子也每天盼他下班,“他们把我当成了好朋友”显然,他有些得意,“如果孩子少了父爱,接触不到来自父亲的思维方式,将来会有问题的。”只要孩子有要求,他会尽量满足他们,孩子们知道爸爸会给予更圆满的答复。

交流,其实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父母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快乐。

孩子从出生时,就与大人有了交流,而到2岁,孩子才开始使用语言。父母会感觉到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中,跟孩子的感情越来越深,感情的积累也一天比一天多。“现在他们一门心思想的是怎样玩,怎样高兴,而跟他们在一起时,我想的也是怎样让他们快乐。”只要空下来,马克就会陪孩子玩。晚上给孩子讲故事,陪他们阅读,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旅游,去吃他们喜欢吃的东西。

马克眼里:中国妈妈和荷兰妈妈的不同做法

对比一:

在荷兰,孩子都是跟父母长大的,受父母的教育。

在中国,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

马克:孩子还是由父母带好,因为老人一般会比较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性格形成。

对比二:

荷兰的爸爸妈妈,会让孩子由自己的喜好决定某件事情,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执行。

中国的爸爸妈妈,常常为孩子设计人生蓝图,孩子的兴趣爱好占据次位。

马克:我的孩子喜欢运动,我就多带他参与各种适合他的运动,不让他去学唱歌,学画画。可是,看到中国学生的优秀之处,也是很令人很羡慕的。

对比三:

荷兰妈妈希望宝宝成为一个健康宝宝。

中国妈妈更重视孩子的智力,希望自己孩子比别的宝宝聪明。

马克:作为我本人来讲,生活在中国,工作在中国,在中国抚养孩子,发现了中国妈妈的很多可贵之处。她们为了不让孩子输于其他宝宝,舍得倾其所有。我认为这同时也是妈妈追逐成功的一种动力,这种精神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

家庭教育之孩子应早期与父母分床


家庭教育之孩子应早期与父母分床

作为一名从事20年幼教工作的我来说,这20年中接触的孩子与家长形形色色,什么样的都有。其中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无理的还是有理的统统百依百顺,有要求必满足;也有下部分的家长可以对孩子“狠”,但也是个别方面的“狠”。

今天就来说说孩子是否应早期与家长分床睡的问题。百分九十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不用过早的分开,怕孩子晚上踢被子着凉、没人叫他(她)起来小便、孩子胆小害怕等等原因。有的甚至十五、六岁还与家长一起睡,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从小跟奶奶睡,今年已经十五岁了,每天半夜小便,奶奶不用让他起来而是躺在那儿,用一个小罐子给他接。我问朋友为什么这么做,她说奶奶怕把孩子叫起来上厕所,一开灯,灯光会让孩子清醒,回来好长时间方能入睡。这样既影响了孩子的睡眠质量,也影响了第二天的上课质量,对于她们的做法我是百分之二百不赞同。对于孩子,你应给他充分的空间、充分的信任,让他从小知道“噢,这件事妈妈相信我能行,我一定行。”

增强了自信心,以后踏入社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他都有信心应对,并去解决好它。

我们家是在儿子五岁的时候分床的,那时候与他爸爸商量,他爸爸马上同意说:“可以让他试一下。”于是我们开始轮流做工作,讲了好多自己睡的好处,比如:自己睡一张大床,就有地方请你的朋友们(布绒玩具)来与你做伴;自己睡就代表你长大了,是个大孩子了;不知道吧,只有好孩子、勇敢的孩子才可以自己睡,胆小鬼?哼!不行……听了我们的种种理由后,孩子点头答应了。第一天分床的晚上,他很兴奋,把“朋友”摆的满满的。自己躺在中间,怀里搂着她最最喜欢的毛绒绒的哈巴狗,还让我们快走,但有一点别关门。我们回房躺下也睡不着,竖着耳朵听她房里是否有声音传出,也不知什么时候才睡过去,睡的正香的时候,我感觉老公“嗖”的一下起来了,把我吓醒了,开灯一看,小人儿正站在我们面前,问她:怎么了?他说,听到外面有声音害怕,我过去听了一下是风声,就对他说:没事,那时风婆婆在外面巡逻,看哪家的宝宝最棒,自己睡,快!你的好朋友们都等着急了,要让风婆婆知道你最棒了,听了我的话,他又回到自己床上,以后接连三四天,都是每天半夜跑过来溜一圈儿再回去,慢慢的适应了,就知己完全可以了。现在她已经上初中了,从上学的第一天,她的独立自信就赢得了老师的认可,在班上不仅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一切,还可以帮助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

从我儿子身上,我深深体会到,对孩子的一些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孩子不能独立睡眠,也应尽早纠正。现在很多在五、六岁甚至上了小学还要和双亲同床睡觉的孩子,其日后往往依赖感重,缺乏安全感和自主意识,而这种问题的产生,多是由于父母在孩子睡眠习惯的年龄段未能及时帮助他们而导致的。我们在与闺女分床后总结到了几点分床好处:其一、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如果孩子睡在父母中间,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整夜弥漫在孩子的四周,孩子得不到新鲜空气,出现睡眠不安、做噩梦、夜啼等现象。如果和大人在一个被窝,大人身上的病菌会传染给孩子,有时父母翻身还会惊醒孩子,因此,让孩子独立睡觉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其二、有利于从小培养内心独立,让孩子适龄与父母分床,有助于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可促进心理成熟可以防止长大后对父母过度依赖,在分床过程中,父母一定不能着急烦躁,因为每个孩子的调整期不同,短的只有几个月,长的要达一年。我们应通过多讲故事、讲道理等方式,从心里上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和依赖心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