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甜甜既调皮又懂事,有的时候真是对她哭笑不得。她也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这一点可能像我),注意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对她我并不强求一定要掌握什么,一定要在多少时间内学会什么,顺其自然发展可能更好些。
但最近我发现,孩子对于数字或是某些她不喜欢或是不愿意接受的东西,特别有排斥感,任凭你怎么教她,就是忘,而且并不在意你怎么评价她,好象无所谓的态度。这让我火极了,昨天晚上也终于让我按耐不住暴发了家庭暴力,小屁股上留下了我的手印,小手被我打得又红又肿。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学古筝时态度不端正,弹了后面忘了前面,弹了前面又不记得后面。我也知道一定要她在一周的时间内把放下好久的古筝重新拿起来并把曲子弹得滚瓜烂熟对她要求是高了点,但给点压力也是必要的,否则最后会一事无成。
也不知道我这个做母亲的做得到底对不对,昨天我和孩子都很难过,事后我问甜甜:“妈妈这么凶,你不要妈妈了,好吗?如果你又出错,妈妈又打你怎么办?”一听这话,孩子哇的大哭了起来,抱着我说:“妈妈我要你,你打我吧,你打我吧!”我抱起孩子泪水终于也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
回想昨晚的情景,我可能做得过了,因为我太心急的缘故,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忽视了她到底能不能够承受。现在想想,我这样做想得到什么呢?想听别人的赞扬、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不,这些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只要我的孩子健康、勇敢、大胆,让孩子和自己比,努力了,成长了,那她就是最棒的!
今天晚上,我还会和孩子一起弹一弹琴,但在弹琴之前我会对孩子说:“对不起!”因为只有快乐才是我们应该真正追随的,我只要我的孩子快乐!
妞妞很喜兴,虽然只有两个多月大,可你逗逗她、冲她笑,她也对着你笑。
一天,姥爷抱着妞妞,绘声绘色地对她说“啊——”,她就一脸喜气地回答“哈——”,祖孙两人如此“对话”长达12次之多。姥爷高兴得逢人便夸赞妞妞的“壮举”。
妞妞的行为是对姥爷的模仿,只不过她还不具备说话的能力,发出的声音不够准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对这个世界已经很感兴趣了。
模仿——你听听宝贝怎么“说”
核心提示1:我也想交流
“我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模仿爸爸妈妈的举动,因为这些对我来说都太有意思了——借此和爸爸妈妈“说说话”!比如,妈妈在我眼前晃动奶瓶并张开嘴,我照着妈妈的样子也张开嘴,立刻就能看到她的笑脸。所以,在爸爸妈妈吐舌头、做出亲吻的口型或拿着拨浪鼓摇晃的时候,我也学着‘照方抓药’。”
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核心提示2:我和爸爸妈妈一样能干
“每次看到爸爸妈妈拿起一件东西又放下,我别提有多羡慕了!幸好,我6个月大以后也能抓起响声玩具、攥紧,再松手扔掉,一次又一次,真是有意思。我还能趁姥姥不注意把她洗好的葡萄拿来捏,用手使劲一攥就流出好多水;或者学着爸爸的样子把塑料纸揉搓成一团,听听我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响声;到我15个月大的时候,就能拿起梳子,一下一下、像模像样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梳头了,真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瞧,我能和爸爸妈妈一样能干了!”
专家研究发现,6~9个月的宝宝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而且有了“行为导致结果”的意识,虽然还不清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他们已经开始把事物与目的结合起来。此时,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并带给宝宝一个个重大的发现:哦,原来生活是这个样子的!孩子是从模仿中学习各种技能和语言的,他们最先获得知识、认识世界、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途径就是模仿。
核心提示3:我不是孤孤单单的
“我想知道自己怎么和别人相像,别人又是怎么和我相像。于是我喜欢把自己和其他人做对比,模仿他们的所作所为。比如:把妈妈的围巾缠在自己的脖子上、再挎上个小挎包;或者拿起遥控器当手机,学着爸爸的样子打电话。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和爸爸妈妈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不愿意自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孩子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爱的人那样,在这种愿望的驱动下,1岁半以上的宝宝不仅模仿亲人,还模仿身边的小朋友、电视中的人物,只要他们喜欢,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去“迎合”他人。
核心提示4:我知道了妈妈的心情
“我不高兴的时候妈妈冲着我笑,我的不愉快一下子就被赶跑了。妈妈的表情真是丰富呀:她快活我跟着快活、她惊讶我跟着惊讶、她紧张我也害怕、她生气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不痛快……一句话:模仿,能让我感受到妈妈的心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宝宝在模仿父母的表情时,其大脑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原使能他推己及人,从而体会到父母的心情。也就是说,通过对身边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
模仿——让宝宝“步步高”
宝宝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了对爸爸妈妈全方位的模仿,其模仿能力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而你要做的,就是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自己不做“坏榜样”。
●给宝贝一个正面的回应
模仿宝宝的行为实际上是向孩子传递一种肢体语言,是表扬和认可宝宝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父母模仿孩子的时候,他将感到自己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一旦宝宝有了好的举动,比如把自己的小被子盖在娃娃身上,你千万不要吝惜学着他的样子做一做,宝宝会从中受到鼓舞。而当宝宝模仿了父母好的行为,比如拣起地上的废纸扔进垃圾箱,你的微笑、拥抱和夸奖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能激励他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架起超越模仿的阶梯
模仿使宝宝的幻想变得丰富、使他的世界充满神奇。所以,当宝宝拿着话筒模仿电视上的歌星唱歌的时候,他俨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歌唱家;而当他学着超人的样子帮助被别人欺负的小朋友时,他将在模仿中培养出自己的正义感。你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及时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指导,比如说清楚歌词或给出具体的帮助小朋友的方法。
模仿是创造的前提。爸爸妈妈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孩子模仿,比如画画,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经验,又能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本领。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重复画一种小动物,比如小兔子或小蜗牛,千万不要责备他绘画的单一和没有进展,而是给他时间,耐心地等待他自由地画。说不定哪一天,他就能画出一对快乐的蜗牛母子,蜗牛妈妈驮着小蜗牛一起嬉戏。因为,他有可能从袋鼠妈妈和袋鼠宝贝身上获得启发,也想让蜗牛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到处去旅游!
无论如何要相信这一点:宝宝对正确的事物模仿越多,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越丰富,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就越开阔,创造的灵感就越活跃。
●好“范本”成就好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尊重他人、爱护他人,那么在带着宝宝外出时我们就该主动和碰到的熟人打招呼。其实,与其一遍一遍地把规矩讲给宝宝听,不如直接做给他看。给孩子一个好的“范本”,作为模仿的依据,这种“正”强化的结果是巩固了宝宝好的行为,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宝贝惊人的模仿能力,是他身心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绕开这些错:
●无意中做了坏榜样
假如爸爸妈妈明明是为了宝宝好,但情急之下忽略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言辞不够文雅、态度过于激烈,那无疑是以他们的“好心”做了坏榜样。因为,“粗暴”的形象一刹那就在宝宝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或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先“反射”到大脑的解决方式就是以同样粗暴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小宝贝还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好的坏的统统兼收并蓄。因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要时时牢记的。
●不好的模仿也好玩
宝宝用他稚嫩的手指头夹着一支笔或是一根细长的饼干做出吸烟的样子,让你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夸他“真聪明,学啥像啥”。如果你真有这样的言行,那就是对宝贝的误导!因为你的关注、你的表扬,孩子会模仿得更起劲,日后很可能从爸爸的香烟盒里小试一番。对付孩子不良模仿比较好的方法是“冷处理”——得不到回应,自然失去了再次尝试的热情。
答:我感觉孩子是孩子是有压力,在“哭给大人看”,他需要发泄,似乎是想寻求家长的关注。想要更多的爱。也许还有一些委屈和愤怒,因此即使大人抱他他也会不让抱。
你过去在他哭的时候百般抚慰,现在不想理他,他对这样的改变不适应,可能觉得你不爱他了。
也许你可以每天安排一些时间,什么事也不做,专门陪他;假如你已经都在陪他他还是这样,那检查一下是不是陪伴质量不够高。此外,尝试给孩子立界限,孩子哭泣,表明有问题或有需求,家长一般是要回应的,不过回应的度要掌握好,“百般哄”可能是过度认同了,而“不理”又过度漠视。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你会回应得多一些,什么情况下哭闹是无效的。假如家长做错了的地方,要表示歉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7次为这首诗感伤
当我十几岁的时候,邂逅了纪伯伦的写的散文诗《孩子》,我爸爸经常伤感的读着其中的内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首诗陪伴我成长。我一直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要向我们分享如此伤感的诗,也许是因为他年少时也常听这首诗?也许是因为爸爸喜欢这首诗?但无论是何种原因,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听过这首诗。
20多年过去了,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最大的儿子已经16岁了,我成为了一名母亲,我也对这首诗有着更深的理解,我为纪伯伦的天才赞叹,他一生没有孩子,却仍能写出如此才华横溢的诗。
我并不相信那些没有孩子总是空谈教育的人,他们喜欢纸上谈兵,给不出什么实际意见,但是我很喜欢纪伯伦写的《孩子》,因为没有孩子,所以纪伯伦成了观察者,他冷眼旁观看到了真相,并把真相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毕竟对父母来说,和孩子分离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诗的第一句就刺痛了父母的痛点,让很多家长感觉到不适: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长就开始照顾孩子,喂他们吃饭,教他们知识,帮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家长认真的教导培养孩子,尽责的养育孩子,可为什么仍然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呢?
对,孩子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属于我们,我们只能选择怀孕后要不要生下他们,但是却没办法选择,他们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们借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却没有设计他们的人生,孩子是生命,生命只为生命自身负责,孩子只属于他们自己。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我的孩子不属于我,他们属于我无法到达的明天。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在世界上扮演着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角色,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无法想象孩子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可以关心孩子,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孩子,但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强迫孩子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强迫孩子和我们用同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强迫孩子听我们的话,孩子们终要独立面对世界,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按我们的要求去活着。孩子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我们而活。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父母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时间”的意义,时间没办法停留,时间也没办法逆转,时间缓慢流淌,不以人的想法改变,时间之辗缓缓前进,而我们也只能随波逐流。我们想用孩子证明自己的印记,但是,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也有我们的人生,孩子与我们的人生互相交织,但又彼此不同,与其勉强孩子,不如顺其自然,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们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家长保护着他们不受伤害。可随着孩子年纪越来越大,家长也到了极限。把孩子留在身边,要想把孩子“射”到很近的位置,家长爱的弓箭越来越难拉,就只能不断弯曲自己和孩子。逼迫孩子按家长的想法成长,只能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痛苦。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带着爱成长,带着爱飞翔。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他们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他们有自己的命运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的孩子,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孩子。
中秋节小假期,再加上秋高气爽,很多父母都带孩子外出玩耍。
在放假的第一天,我就见到小区的一对父母带着3,4岁的女儿要到公园玩。出小区门口前面不远处是一个长长的花坛。小女孩走上了花坛上窄窄的水泥堤,就像走平衡木那样,好几次由于身子摇晃踩不准掉了下来。
旁边孩子的爸爸生气了:“你到底还去不去玩啊?磨磨蹭蹭的。”孩子的妈妈也在一旁催:“快点!这孩子怎么不懂事!”
小女孩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但还是听话地从水泥堤下来,牵着爸妈的手走了。
想起去年,有一次我带孩子外出,也是经历了上面这对父母的情形,虽然我的催促没那么粗暴。当时我也在催孩子赶紧走,刚好路过的一位老人过来关切地问:“带孩子出去玩吗?”
我说是。
“既然打算带孩子玩的,孩子走水泥堤也是玩啊,说不定他觉得走水泥堤比上公园更好玩呢。”
老人的话让我怔住了,原来我的心思一直放在我认为好玩的公园上面,忽视了走水泥堤也是孩子快乐的时光,既然已经计划了整天陪孩子玩的,为啥当孩子在玩的时候我却不停地在一旁催呢?想想真是愚蠢至极。
有多少父母,一直把自以为的“好”推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正在享受中的他们认为的那些“好”呢?
有位老师说,有一天他看到儿子和邻居小伙伴在足球场踢球,两个孩子站在球门前面轮流踢,玩得不亦乐乎。
他觉得两个孩子可能是不懂踢球,体会不到真正踢足球的乐趣。他参与到两个孩子的踢球中,告诉孩子们一些踢足球的规则,然后跟他们踢球、传球、射门。
没多久邻居小伙伴走了,他儿子“哇”一声哭了,说再也不跟爸爸玩。
他觉得莫名其妙,在多次追问后,儿子才说出了原因,因为孩子觉得爸爸的踢法不好玩,爸爸破坏了他们的乐趣,他们觉得站在球门前轮流踢更好玩。
记得有个电视剧,说的是一位奶奶买了一个玩具回家,打算送给前来庆祝自己生日的孙子小图,没想到在外地旅游的外孙小豪跟爸妈也回来了,两个孩子一看到玩具便争抢。
正在大人们打算再买一个玩具的时候,小图决定不要玩具,而是要玩具的包装纸,是那种两手轻压会噼啪作响的透明的塑料纸,他将玩具给了跟自己争抢的小表哥。
回自己家的路上,妈妈说小图蠢,只选了包装纸,还说孩子爸爸的家人欺负小图老实。
孩子爸爸听得有点不耐烦不理会妻子,而是回头轻声问小图:“告诉爸爸,你觉得玩具好玩还是包装纸好玩?”小图说包装纸更好玩。
面对小图的回答,妈妈还是不相信,说小图一定在撒谎,因为太懂事所以把玩具让给了表哥。
最近有个妈妈说,她6岁的儿子交了“坏朋友”,这个“坏朋友”调皮、捣蛋,还喜欢捉弄人,有一次竟然用剪刀给她儿子剪了个癞头,头皮都被刮伤。
这位妈妈很生气,不准儿子再跟那个调皮的小男孩玩,还竭力让儿子跟邻居一个文静的小男孩一起玩。但是她儿子觉得文静小男孩太无趣,还是一如既往地跟“坏朋友”玩,让妈妈很抓狂。
孩子的爸爸也因为担心儿子,便找儿子谈话,儿子说“坏男孩”不坏,他虽然调皮捣蛋,但他很有趣,会说精彩的冒险故事,还勇敢、讲义气。其他小朋友跟“坏男孩”一起玩也总是很高兴。头皮刮伤是因为跟“坏男孩”玩开发廊的游戏不小心自己弄伤的。
爸爸叮嘱儿子以后不要玩刀具后便不再阻止。
有一笑话,说的是一农民到城里拜访亲戚,被富裕的亲戚请吃饭,点菜时亲戚跟服务员说吃鱼翅,农民一听不悦,认为亲戚太吝啬,趁亲戚上厕所时,偷偷把鱼翅改成了鱼肉,还让服务员撒谎说鱼翅卖完了。吃完了鱼肉餐后,农民还暗自庆幸自己聪明。不要用大人的主观判断破坏了孩子心中的兴致,把自以为是的“好”推给孩子,跟农民盲目地把鱼翅换成鱼很相似。
大人眼里的“好”,在孩子看来,可能远不如大人认为的那样好,相反,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关注点和乐趣,虽然这些“点”在大人看来可能无趣、不值得一提,却是让孩子沉醉其中、忘我投入的大乐子。那是因为孩子们独特的视野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快乐。所以“己所欲亦勿强加于人”,否则父母便变成了变相的野蛮人,带给孩子们的,将是心灵的束缚。
尊重、不强加,尊重孩子的想法、看法、做法,不以成人的目光批判孩子的行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经常感同身受地感受一下孩子们的小快乐。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我们不能不理解。做个宽容和善解人意的好父母吧,保护好孩子的精神世界,并让他们乐在其中。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的成长一样。一个孩子,从出生时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和一颗完美的果实的生长路径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关的事。上周三,我参加了一个在莞城举办的留守儿童的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前,有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指导台下的小朋友们彩排,彩排的主要内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谁不会啊,为什么还要彩排?可是再结合实际想一下,您就会发现这并不难“理解”。当下在社会上,凡是举办活动,最不能缺的便是领导。
而领导来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鲜花和掌声。自从“八项规定”颁布后,“鲜花”这个东西已因带了“奢侈品”的性质而很少出现在会场上了,但“掌声”则作为朴素且安全的会场必需品被保留下来。且正因其又朴素又安全,所以还被大张旗鼓地发扬光大起来。于是,“领导”出场时,掌声整不整齐、热不热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把鼓掌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会想到: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嘛!对,这就是形式主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输了形式主义的观念。
还有一个事,发生在上周五。我们有一个“圆梦计划”,就是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访了一个11岁的小朋友,母亲说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而小朋友却当场反驳:“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鸟’了呢?”她母亲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鸟’啊,你1岁以前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只能很无奈地说:“你说是就是吧。”
家长为了得到资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谎,我不知能否说这是善意的谎言,但这事看起来着实让人痛心,11岁,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这时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说孩子是果实,那教育便是那勤劳的小蜜蜂,是孩子结出完美果实的最基本的保证。
狭义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广义上来讲,则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孩子刚生出来,是一张白纸,周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习惯、行动。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
假若上述的排练为领导鼓掌、母亲在孩子面前撒谎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断地影响着他们,那么长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也会被引发出来,那时候,鼓掌则成了麻痹孩子的一个动作,不诚实恐怕也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习惯之一。
上周,同样因为“圆梦计划”,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个女子,她被丈夫抛弃,5岁的女儿由她一个人拉扯长大。母女俩经常被人欺负,绝望之际,女子上楼准备跳楼自杀。当她抱着女儿站在天台上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女儿问她:“妈妈,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没有见过那个小孩,但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孩子,你没做错什么,错的,是我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