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因其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爱模仿的需要,从而成为了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因此,我园组织了一次角色游戏评选活动,游戏的名称是“开医院”。
游戏开始了,大班的“小医生”们穿上了白大褂,坐在门诊室里,专心的给病人看病,看病的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到牙科看牙的,说是自己由于吃糖吃多了,牙齿被虫子咬坏了,请医生帮助治疗。
有的说自己发烧了让医生给量一量体温,有的让医生给打针,还有说肚子疼、头疼的等等。
医生忙的团团转。
你还别说,这生病的还挺多的呢!排了老长的队伍。
由于看病的人很多,大班的吴星锐就走开了后门,“王大夫咱们是熟人,你先给我看病吧。
”被巡视的“院长”看见了,批评了值班医生并让病人排队等待。
你再看中班的表演,“病人”排着整齐的队伍按顺序看病,突然队伍最后面的一名“病人”喊肚子疼,看样子疼的很厉害,“病人们”一拥而上,把这位“病人”抬到急诊室。
这样的参与让幼儿轻松自然的“排队看病”,暗中表现了谦让、不争抢、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
这样的游戏活动,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有利于幼儿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的培养。
角色游戏开始了,小医生溜溜坐在椅子上,拿着针筒一边等待病人,一边在喊:“谁来看病呀,谁来看病呀?”然然带着娃娃来到他面前,没有说话,指了指娃娃的手,溜溜拿着针筒超娃娃的手上打去,打完针后就离开了。在一旁等待的小宇说:“我宝宝怎么一直眼睛痛、嘴巴痛、耳朵痛,怎么回事,帮我看看。”还没等溜溜医生说话,小宇就说:“打他的脚,打他的脚。”溜溜说:“打脚干什么?”小宇说指着娃娃的脚说:“打他的这里。”这是在一旁的成成对小宇说:“你要给他钱才行的。”说完递给小宇一块钱,小宇把钱给了溜溜,溜溜把钱放好说:“你的宝宝没什么问题,多睡觉就好了。”小宇说:“医生,宝宝要吃个香蕉味的药片才会好的,有没有香蕉味的药片?”溜溜说:“有。”于是找到一片黄色的“药片”给小宇。
在游戏中,孩子们都能明确各个游戏角色的职责,遵守游戏规则。认真负责好自己的工作,并能坚守岗位。并且也有了看病要付钱的概念,只是他们并不介意付多少钱。但是幼儿的游戏情节较单一,语言交流缺乏,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适当提供暗示性材料的提供可以增强游戏的情节,如幼儿参加体检时的照片。帮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游戏情节。
小医院真好玩
区角活动时间到了,李怡婷、雷雨馨、王修武、周俐妃四位小朋友进入了小医院区角玩。怡婷做“医生”、雷雨馨做“护士”、王修武做“病人”、周俐妃在“药房”当会计,穿好衣服后,孩子们就开始了。作为“病人”的王修武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存折,走到取钱的地方,蹲下来取钱,打开存折一看,存折里面就只剩下一元钱了,王修武在取钱的地方站了一会儿,走过来对我说:“胡老师,我的存折里只有一元钱了,不能看病了,怎么办呢?”我说:“你再想想办法,能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帮助。”王修武说:“有办法了,我可以先借别人的用一用吗?”“可以的,但是,借了别人的东西要还的哦!”王修武点了点头。于是去找雷雨馨了,雷雨馨点了点头拿给了王修武,王修武有了“钱”就去“看病”了。时间差不多了,药房里的“会计”周俐妃开始发放工资了,李怡婷、雷雨馨、还有“会计”自己都发到了工资,王修武嘴里说着:“我还是没有钱花,也没有办法还雷雨馨的钱了,怎么办?”这时候,几个小伙伴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雷雨馨说:“王修武,要不然下一次咱们交换吧,我来做病人,你做护士,这样你也可以赚到钱了。”王修武笑了笑说:“好。”
今天组织孩子们玩了一个“木头人”的游戏,为了激发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我将原来的游戏规则进行了调整,先请出一个小仙女,随着孩子们说完不许讲话不许动,看见敌人杀杀杀,小仙女就去施展她的魔法,说一句魔语“变变变,木头变成xxx。”把不动的木头人变成各种小动物。大家都玩的很开心,正在这时骐骐不高兴地说:“奥特曼不能现在变出来的,怪兽还没出来呢。”原来是小仙女把他变成了奥特曼,这时我想到电视里的奥特曼都是在怪兽出来搞破坏了才出现的,发现他的意见也有合理之处啊!小仙女说:“我把你变出来了,就要出来的。”骐骐有些无奈只好变成了奥特曼,但还是有些耿耿于怀,嘴里嘟囔着:“怪兽都没出来,奥特曼怎么好出来呢!”第二次游戏我提议请个男生来当小仙女,可是小仙女应该是女的,那该怎么称呼男孩子呢?有人说就叫“仙女王子”吧,我给否决了那似乎有些不伦不类,这时跳跳高兴地说:“就叫白马王子吧!”感觉不错,我就提议让跳跳来当有魔力的白马王子,我们的游戏在一片快乐声中结束了。
刚开始,我投放的是牛肉干包装纸,这是最为简单易操作的包糖果方法。只要将块状海绵放在牛肉干包装纸里,然后两头一转就可以了。因为牛肉干包装纸容易塑形,孩子包好之后不会变形。虽说简单,但对小班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先要包,再要两头转,孩子往往顾着这头就顾不了那头。因此,完成一个糖果孩子的成就感都很大,孩子都很自豪。
几天之后,孩子们对这种包法已经有些熟悉了。于是我又投放了新的材料,展示了新的包法(投放大一些的纸,将海绵放在中间,四边竖起来
,一手虎口捏住,一手用易塑形的金边绕起来,看起来象一个大礼物很漂亮)。今天这么漂亮的糖果孩子们是否注意,是否有孩子会发现?
辰辰走过来,发现了新的糖果,很高兴,拿起来大糖果看了看,之后就放了下来,又开始包糖果了。我发现,他用的还是原来方法。难道他没发现和原来不一样了?婷婷也来了,眼睛一亮,发现大糖果了,马上高兴的对辰辰说:“看,大糖果,大糖果!”辰辰还在包自己的糖果,婷婷转过来对我说:“老师,有大糖果!”我一听,真高兴,终于孩子对新的包法感兴趣了。我连忙走过去,问:“喜欢吗?你也试试看!”孩子点点头,继续摆弄这颗大糖果,将大糖果抱在怀里。之后她开始包糖果了,我发现她还是用了以前的方法,并没有尝试新的方法。
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先入为主,在最开始接触的事物往往在他们的心中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孩子看来,糖果就该这样包,出示的第二种材料及包法是给他们摆弄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以这样做。看来小班孩子对材料的隐性提示不敏感,不容易受启发,仍是以自己以往已有的经验为主。
那么在小班进行游戏时,教师在出示新的材料新的游戏方法时要对孩子说清楚,提醒孩子去发现,帮助幼儿发现新的材料,鼓励孩子尝试新的操作,避免教师投放的材料让幼儿无所适从,不明白教师的意图。
小闻、思锦和浩浩今天在小医院里游戏,游戏开始时他们就围在小医院的柜子上,摆弄起道具来,小闻打开医药盒,翻了一阵子,又拿出小眼镜戴在了自己的眼睛上,才一会立马又拿了下来。三个人围着两个盒子摆弄了好一会,我走过去问他们:小医生们,你们在做什么呀?小闻说:我们在整理呢。我接着说:那请问你们看病的地方在哪里?小病人马上来看病坐什么地方呢?浩浩立马意识到什么,就去中间的场地搬小凳子过来了,小闻和思锦还是在柜子前没有动。我接着提醒道:浩浩你在做什么?请你的同事一起帮忙吧。浩浩搬着椅子说:恩,我在搬病人的病床。小闻和思锦这才见状也一起跑到中间场地搬来需要的凳子,拼成病人的病床。还有医生需要坐的椅子等。
中班时候小医院的场地和现在大班的不同,以前有一个明显的范围作为医院的场地,分成挂号、就诊和治疗间。而现在,小医院的场地没有明显的标志和场地划分,所有的道具都堆放在一个柜子上。所以游戏开始时就必须由幼儿自己来进行规划摆放,划分出小医院为病人看病的基本场所。而今天的游戏中,这几个小朋友都被游戏道具吸引,他们说是在整理工具,但其实就是摆弄玩具有说有笑。直到在老师的提醒下才想到要利用一些桌椅来摆出小医院里的看病场所。
提醒幼儿在游戏前要先简单地布置游戏场地,将幼儿布置的情况拍下来,供其他幼儿学习和借鉴。
活动开始了,徐子琪径直来到医院,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我要当医生。”你坐在门诊室的桌子旁,开始整理药品。这时陈欣悦抱着她的宝宝来看病了。你问:“宝宝怎么了?”陈欣悦回答:“我的宝宝生病了。”你戴上听诊器有模有样地给“宝宝”检查起来。然后你说:“还好,不严重,就是有点咳嗽了,给你开一点小儿咳喘颗粒,吃两天就好了。”你告诉陈欣悦去药房拿药,然后你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跑进病房,对着床上的娃娃说:“我得给你看看好点了没有,哎呀,还是要挂盐水的。”接着你给娃娃挂起了盐水,并嘱咐何丽:“你要看好宝宝
,水没了,要叫我。”
在这个故事里你可能在学习什么
在游戏过程中,可以看出徐子琪对于医生的工作是比较熟悉的,面对“病人”会主动询问病情,会使用工具给病人看病,而且能“对症下药”(咳嗽吃小儿咳喘颗粒),这都是对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医院看病的经验的再现。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不断得到提升。
以后发展的机会与可能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教师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幼儿参观了解成人的各种劳动,丰富印象。并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游戏。
“周老师,今天我想做高机器人!”“周老师,我也要……”“你们都要做高机器人,没有小林怎么表演呢?”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那——要不我们轮流!”终于有孩子先开口了。
“那谁先来呢?”“我!”“我先!”孩子们又争吵起来。“到底谁先来?赶紧想个好办法吧!”“彤彤一次都没有做过,还是让他先来吧!”徐宇周向来大胆。“他又不会做的!他胆子很小,声音又轻……”有人不同意了。“彤彤,你想试试吗?”
“恩!”彤彤点头用很轻的声音回答。“那就让彤彤做好了!”徐宇周再一次表现出她的“正义感”。孩子们算是同意了。表演终于开始了,可因为彤彤的声音实在太轻,后面都演不下去,表演以“失败”告终。“我还是喜欢做矮机器人……”彤彤一脸的尴尬。
“那我来做高机器人吧”徐宇周“诚恳”提议。“可是我也想做!”“我也想!”“让我先来……”争吵声再一次响起。“徐宇周说话很好听,让她试试吧?”“那我排在她后面!”蔡蔡心有不甘。在徐宇周的“声情并茂”地演绎下,表演精彩结束。
实录中幼儿在选择角色时,经过了争执→提议→否定→尝试→调整→再尝试的过程。我以“问题”引领幼儿“自主协商”,始终以尊重的眼光看待幼儿对角色的喜好,从这个案例中我感悟到:
1、当角色要求与幼儿实际情况产生偏差时,例如:彤彤担任“高机器人”的角色,教师明知幼儿不符合角色要求,但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征询幼儿自己的意见,支持幼儿亲身体验,从而使幼儿自己发现了问题的存在。
2、当角色要求与幼儿特长吻合时,例如:徐宇周自荐角色后,教师就应该“审时度势”的为其“争取”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支持幼儿自信的展开表演。要为幼儿创设了一种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敢于争取、勇于尝试”的心理动力,有利于幼儿自主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意识的形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