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必须与宝宝交流才能赢得信任

04-17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爸爸必须与宝宝交流才能赢得信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令人尴尬的情况:爸爸从妈妈怀里抱过来平时难得一抱的宝宝。谁料宝宝的脸立刻“晴转雷阵雨”,一下子哭得声泪俱下。爸爸怎么也哄不住,妈妈帮着也哄不住。无奈,爸爸只有把宝宝送到妈妈怀抱,不料宝宝一到妈妈怀里就立刻笑得灿若桃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儿对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成人这个“中介”才能实现,如果儿童不和成人交往,他的心理就不能正常发展。在婴儿的发展中,妈妈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妈妈是婴儿一切生理需要的满足者,通常也是婴儿与客观世界接触的“中间人”。而与妈妈相比,爸爸对婴儿的关注的时间明显少得可怜了。爸爸一般都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最多也不过是到婴儿的小床前去逗一逗,爸爸也很少想到抱一抱小宝宝。有时回到家里,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只能爬在小床边仔细地端详端详。爸爸的粗心使他们主动减少了与宝宝亲近的次数。

爸爸应该这样做:

1.与妈妈一起出现在宝宝的视野中。

因为在宝宝最初成长的视野里,看到最多的是妈妈的脸。在婴儿的印象中,这张脸总是布满了温柔的微笑,“这个人”总会适时地满足她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久而久之,宝宝就对“这张脸”、“这个人”给予了全部的信任。爸爸也应从此入手,尽量多和妈妈一起逗宝宝玩。也可以尝试着在妈妈的指导下去满足一下宝宝的需要,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2.尽可能多抱抱宝宝。

因为只有当婴儿被成人抱着的时候,她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而这种安全感是她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不论工作有多忙,下班后有多累,也别怕叫醒宝宝难以入睡带来的确烦恼,爸爸都应该一回到家就抱着宝宝,用手拍拍她,轻轻地抚摸她,和她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既能使宝宝高兴,也能使爸爸在和宝宝的玩乐中放松一下疲惫的精神。经常性的身体接触会使宝宝增加对爸爸的信任。

3.多与婴儿进行“口语交流”。

任何刺激,包括动作的、声音的都能作为和婴儿进行交往的方式。婴儿听到了成人的话以后,就会产生与成人进行交流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正是婴儿学习语言的动力。爸爸的与妈妈不同的声音常常会令宝宝感到兴奋,久而久之,她会对这种声音产生亲近感,从而对发出这种声音的人产生亲近感。

总之,爸爸要得到婴儿的信任,就必须肯花一定的时间去和宝宝交流。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赢得宝宝的信任,一起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可靠的人”。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新父母如何与宝宝感情交流


视、听、触觉和模仿是新生儿的主要行为能力。在家中新生儿和父母及长辈交往也是通过这些能力来表现和发展的。

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宝宝光临人间不久就会东张西望,眼睛还会追随红球或有色玩具上下左右移动。

生后12~14天、26~28天的新生儿,在看红球、听格格声这两项行为方面较生后2一3天的新生儿有明显长进。

生后2~3天的婴幼儿虽能看红球,但头和眼球只能在水平方向移动,到12~14天特别到26~28天时不少新生儿可随着红球转动。

如你能掌握此规律,你就可以在哺乳后抱起宝宝,眼和眼接触(最佳距离是20厘米),一边说话,一边慢慢移动面部,宝宝的头和眼球就会随着你而转动,这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意义却重大。

正如美国学者文尼柯茨博士所说:“‘最早的母亲贯注’对幼儿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一个能提高敏感性的时期,在生后要持续几个星期,可以为形成你宝宝的个性、展开智力发育及感觉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这样,如抓紧新生儿时期的行为锻炼(当然要循序渐进),对你宝宝的发育会有很大好处。

眼对眼的互相注视是相互交往的开始。许多妈妈反映,在宝宝注视她们时会感到很高兴,不由自主地会紧紧拥抱她们的孩子。

她们会说:“张开宝宝的眼睛,喔,宝宝是妈妈的,宝宝认识妈妈吗?”这时宝宝可能会微笑。

大约40%的母亲要花一周或更多的时间才感觉到宝宝真正是自己的。通过接触、照顾新生儿,父亲才真正感到宝宝是自己的,因此这些相互之间的交往是必需的。

父母在此时期内能强烈地感到他(她)们自己与宝宝联系在一起,惊人的感情共鸣渗透在母(父)亲与新生儿之间。

在家庭随访中,妈妈还会告诉你她那些引以为骄傲的事:当宝宝在吃奶时听到妈妈的谈话,宝宝就会停止吸吮或改变吸吮速率,表明宝宝要听妈妈说话,而别人的说话声宝宝却不理会。

亲子交流你必须懂得这些技巧


孩子小的时候,即使再叛逆,父母们似乎都有办法“收拾”他们。不管方法是软是硬,反正孩子们总会很容易就能消停下来——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复,另当别论。

但是,当孩子们逐渐迈向青春期的门槛,一切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一般女孩在10岁前后、男孩在12岁前后,就会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的阶段。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会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强、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发生严重的冲突。大量孩子离家出走、自杀的悲剧事件,就是发生在这个年龄段前后。

所以,在孩子长大之前,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不远的将来,你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孩子,又该如何应对。

对孩子和同伴疯玩有意见?也许你只是不能接受孩子长大的信号

一位妈妈问:

我女儿9岁,读小学四年级了。一直都挺懂事的。不过近来放暑假,玩有些疯。整天就是要出去好朋友家里,不喊她回来她都可以一整天不着家。暑假作业扔一边动也没动。我忍着没说她,可是她爸爸为着已经批评过她好几回了。按理孩子有朋友是好事,可是我们担心这会带给孩子一些不好的影响。

一般,孩子在儿童期就会有自己的朋友了。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朋友”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更希望能够融入自己的同伴中,也更害怕被同龄人拒绝。此时,习惯了孩子顺从的父母,会感受到来自孩子同伴的“竞争”。呈现出来,就是父母们更多担心孩子会交到不好的朋友,会被同伴带坏,更容易在孩子交友问题上对孩子进行过多“干预”。

其实,父母们的紧张往往是失度的。父母们之所以紧张,并非因为孩子做了多么出格的行为,而是无法接受孩子即将要远离自己的信号。

一个家庭教育健全的孩子,自有良好的判断力,去对朋友的好坏进行筛选。而且,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母和同伴对他们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更可能与父母聊学习、学业表现,而更可能与同伴聊约会和性有关的话题。父母对孩子同伴交往的粗暴干预,只会强化亲子间的敌对,压抑孩子正常发展的渠道。父母希望给孩子有效建议、引导的企图,也更可能化为泡影。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开始更在意他的同伴,那么这是一个信号:做父母的需要开始做好准备,孩子们需要更大的世界去成长,我们要做的是放手,并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守护。

觉得孩子总是不听话、惹自己烦?也许你自己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更年期”问题

晚婚晚育政策一直是被众多父母执行的,随着经济生活的富足,社会生活的丰富,孩子们的青春期和妈妈们的更年期都提前了,这样的话,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妈妈们也多是45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开始进入医学意义上“更年期”,在这个阶段,“更年期”与“青春期”的冲突非常常见。

在豆瓣上,曾经专门有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群落。里面就是许多青年男女对自己更年期父母的各种吐槽和不满。浓浓的火药味背后,更多地看到两辈人陷于各自的挣扎当中,却很少有真正看见“对方”。

追究到底,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认同的问题。在这两个特殊时期,人的生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迈入青春期,就是走向一次生理的高峰期;而走入更年期,则是进向一个衰退期。因此,两个各自有重要课题需要处理的人,分别处于各自的焦虑当中,碰到一起,自然更容易发生激烈冲撞。

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成长至关重要。毕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出处要求独立,其实心智并未成熟。他们仍然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接纳。因此,缓和亲子冲突的主动权,仍然把握在父母手里。

日益迈向中年的父母,必须要更勇敢,尽管这很难。其实,人的一生,一直在不停在向前、变化。接纳这些变化,即是成长。不接纳,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导致病痛。父母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也就不成问题了。

你还该懂得一些必要的亲子交流技巧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常抱怨的就是没法和孩子交流,说不了两句就再无法对话下去,不是以孩子摔门而去告终,就是在父母的怒吼中结束。比如一位妈妈说:我有个大儿子今年十一岁了,说话都带刺,是不是判逆期到了?

其实,这些父母往往还停留在原地,把已然长大的孩子,仍然当做一个小宝宝看待,并常用不恰当的管教,去干预孩子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的冲动。跟青春期孩子交流,下面这些技巧,你有必要了解:

1.家长要把孩子的表现当作他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在心里真正接纳孩子跟小时候的不同。

2.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3.我们说言多必失,批评、指责、抱怨、唠叨、威胁、惩罚这些会伤害孩子的内容大多时候都会在语言中,所以要少说多听。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更多时候是在寻找一个倾听的对象,因此你仔细认真的听孩子说话,原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支持,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给一些简单的回应和简单的评说足够。

4.说出你对孩子所做事情或者所说话的感受即可,不要长篇大论地告诉孩子如何去做。现在的孩子对大道理懂得比家长还要多,因此你的话他可能压根就听不进去。他只是想让你表示一下认同而已,而你的认可已经让他满足。

5.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努力把自己传递爱的方式调整到孩子的频道上,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他。

6.青春期的孩子还是需要父母的“亲密接触”的,比如拥抱、摸摸头、亲亲额头等等。毕竟孩子的成长是延续的,小时候你一直跟他很亲密,就因为孩子长大了,就不给了,他也会失落。

7.青春期的孩子切忌说教或打骂,想要打开和孩子沟通的途径,不妨先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聊起,让孩子逐渐对家长打开心扉。不要将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对孩子多鼓励、多称赞。

缺少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孩子势必将注意力转向外界,寻求安全感的方式也会从外界获得。所以,还是要从调整父母开始。陪伴孩子时间的短暂,并不意味着陪伴孩子的质量降低,反而应该更专注更投入地陪伴孩子,利用时间多和孩子沟通,先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聊起,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没有不付出就收获的事情,对于孩子陪伴少、理解少、关注少,怎么可能获得孩子敞开的心扉呢。

研究显示:父母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的性格中关系更为直接,父母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率直,有活动能力;父母过分严厉,子女表现则往往是逃避、反抗或胆怯;父母处事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子女多为神经质、自以为是、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心等。

因此,处于“更年期”的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情绪生活的健康性,学会合理疏导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消极情绪的调控上为子女做个好榜样。

总之,在青春期孩子寻求自主性的过程中,冲突和权利斗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数孩子和父母能够解决好这些分歧,在维持彼此间积极情感的同时,重新调整与父母间的关系,使之变得更为平等。而那些特别叛逆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原地踏步、不肯成长的父母。所以,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父母保持自我的觉察和成长都至关重要。

与呀呀学语宝宝交流的要诀


宝宝1.5~3岁这一时期,他的语言能力迅速地发展着,他用各种不同的语音、词汇、短语以及简单的句子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此时妈妈爸爸不失时机地与呀呀学语的宝宝保持交流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能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还是日后妈妈爸爸与宝宝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各自感受、想法的开端。要诀一:聆听宝宝的说话刚开始说话的宝宝语言不清楚、片断化是正常的。妈妈爸爸保持安静、专注的神色倾听宝宝的表达很要紧。不要急于回答宝宝片断性的话语,妈妈爸爸处于“等待”的状态,安静的神色和绕有兴趣的表情能鼓励宝宝更有信心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清晰。妈妈爸爸经常聆听宝宝说话,宝宝会逐渐知道: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时,倾听别人的话是必须的。要诀二:包容宝宝全部的情绪宝宝还不能说话时,表达自己的方式通常是哭泣或欢笑。而慢慢开始运用语言的宝宝,不能充分地把感受说出来,很容易使用以往的哭泣等形式来表达。这时妈妈爸爸需要用明确的语言鼓励宝宝描绘自己的感受,“告诉妈妈,你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勇敢些,别哭,告诉爸爸你为什么哭呢?”妈妈爸爸这样做,也是帮助宝宝逐步形成一个生活习惯:向别人倾诉内心的感触,能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要诀三:了解宝宝没有说出的感受宝宝说话时,伴随着不同的情绪,会有各种肢体语言出现。例如:扭动手指,表示宝宝说话时局促不安;身体紧贴着墙根,表示宝宝很害羞,话语没有表达完内心感受。因此,观察并理解宝宝的肢体语言,适时地把自己的体贴传达给宝宝,例如:宝宝把头埋下来时,小声地对宝宝说:“妈妈知道你在陌生姐姐面前有些紧张,没关系,妈妈带你去和她们玩。”妈妈也可以时常与宝宝用肢体语言来交流,例如:撇撇嘴,表示“这么做,可不太好哦!”,宝宝在学习

沟通的“旅途”中又一次体会到了:无声的肢体语言也是和人交流的重要方式。要诀四:帮助宝宝确认感觉、想法妈妈爸爸帮助宝宝确认感觉、想法的句型如下:“关于你开心的感觉,能告诉我更多些吗?”“你说你是个好孩子,能举个例子告诉我吗?“哦,听起来你真的很高兴嘛!”“你是说你下午没有吃冰激凌,因此一直不高兴到晚上是吗?”“如果你不能养小兔,会怎么样呢?”要诀五:多使用以“我”做主语在人际沟通中,使用“我”与“你”为主语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件事,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这两句话“我觉得不太舒服,因为电视声音太吵了。”和“你把电视开那么大声,我觉得很不舒服了。”表述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描绘个人主观感受,后者带有责备意味。妈妈要纠正宝宝的一些行为,应尽力避免令宝宝感受责备的语言,而通过描述自己感受来令宝宝体会别人的感觉,进而调整自己的行动。要诀六:关注宝宝语病的时机宝宝努力叙述时,常会出现各种“语病”。例如:“猫猫把我捉住了。”“毛巾打外婆了。”妈妈爸爸不要立刻打断宝宝“苦心经营”的说话,而是耐心听完后,把这些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话语用

成人的方式说一遍,并非刻意地纠正宝宝的语病,而是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相互理解,才能沟通。

成人的方式说一遍,并非刻意地纠正宝宝的语病,而是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相互理解,才能沟通。

学会俯身与孩子交流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高高在上地在教育年幼孩子,可孩子则可怜巴巴地站在一边不敢出大气”。也许,年轻的父母们会说,这样的情形很正常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是的,在小的时候,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或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会这样“居高临下”地“教育”自己。在被传统文化普遍影响的中国家庭教育理念里,这种“师长式的”教育方法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笔者在这里所要说的是:此一时彼一时,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于当代家庭教育实际需要。

彼时,多数家庭家境并不轻松,父母因现实原因,教育方式可能会有粗暴,那是社会普遍现象;彼时,传统教育理念是社会的主流,现代教育理念很难有发挥作用之处,我们的父母也很难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彼时,我们不是独生子女,家里兄妹众多,父母精力有限,教育方式难免简单。

种种原因综合,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是彼时时代的普遍现象,这其中有一定的社会必然。

当代,家庭与教育现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明显不适应当代育儿需要。

笔者认为,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当立即改变,父母应当要学会俯身与孩子交流。

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已衍变成了“421”结构,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孩子已成为整个社会教育的中心和焦点,无疑,传统育儿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

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孩子的人文性格培养和情智训练。如果依然采用高高在上的指导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并无助于孩子的人文性格得到科学的塑造,从根本上无助于让孩子在得到尊重和理解的状态下健康成长。

实践表时,孩子的尊严认同与个性能力尊重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一味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轻者会让孩子的自尊受损,重者会让孩子的性格破裂,传统的家长式教育已日益陈旧。

幼教专家研究表明,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和孩子交流,会让家长倾听到孩子的内心,了解到孩子的成长心声,有助于家长不断做出教育方式的调整,会让孩子在个性能力,人文性格方面优于其他孩子。

因而,我们呼吁,为人父母者,我们要学会俯身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自尊与平等的情况全面、健康成长。

与0-3个月宝宝亲子交流的方法


与0-3个月宝宝亲子交流的方法

适当的皮肤抚触

宝宝一出生时就要和他进行抚触、语言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在宝宝觉醒或和宝宝在讲悄悄话时,要配以轻轻的皮肤抚摸。

多和宝宝说话

这一时期是宝宝语言发展的自发发音阶段,是宝宝学习说话的准备阶段。说话是一种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对宝宝说话也是和他进行情感交流。当你搂抱、抚摸宝宝时,要用柔和、亲切、富于变化的语调,反复的和宝宝说话。当宝宝注视你时,要用爱抚的目光凝视他,对宝宝的微笑和咿呀学语,必须有积极的反应。

多与宝宝进行亲子交流,可以增强对宝宝视觉、听觉的刺激,丰富宝宝的情感,提高宝宝的情商,有利于宝宝健康人格的形成。

什么时间跟他做交流

家长们可能认为宝宝0-3个月什么也不知道,实际上亲子交流,不是说宝宝出来以后才做这种亲子交流,而是在你妊娠检查尿检为阳性,孕期周期28 天到32天的时候就要做亲子交流,妈妈可以经常拍拍自己的肚子,跟宝宝说话,什么都可以说,你拍拍肚子,可以告诉宝宝,宝宝妈妈现在跟你说话,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拍着肚子跟宝宝说的,宝宝在里头非常高兴的告诉妈妈,妈妈我真的知道了,表现是宝宝踢你一下,这个一直做到宝宝生出来。

如何训练宝宝

宝宝刚刚离开妈妈的肚子睁开眼睛,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你拿一个红色的东西给宝宝看,宝宝看完了,你拿着这个红色的东西走动,宝宝的眼睛会跟随者这个红色的东西。0-3个月的时候,宝宝的感应能力非常强,可以每天换不同颜色的玩具给他看,宝宝马上就知道了。

激发宝宝绘画才能的游戏


父母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绘画乃至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着任何老师无法替代作用,下面介绍一个丰富多彩、简单易学的亲子美术游戏。

游戏名称:吹泡泡的小鱼——添画游戏

游戏目的: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准备材料:水彩笔、画纸、旧杂志(图书)剪刀、香糊

适合年龄:1岁\x{2014}3岁

参加人员:宝宝、妈妈(或亲职者)

游戏方法:

1、妈妈从旧杂志、书上剪下一些色彩鲜艳的小鱼、小虾、小乌龟图片贴在白画纸的下方;

2、妈妈拿着画纸给宝宝说故事,以引起宝宝想画画的兴趣。

妈妈说:“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海底世界,里面有很多可爱的小鱼、小虾、小乌龟。我们数一数,一共有3条小鱼,2只小虾,一个小乌龟。小鱼一边游一边从嘴里吐出一串串的小泡泡。多好看啊。”

妈妈一边说一边在一条小鱼的嘴边画几个小圆。

3、宝宝一边听故事一边挑出他自己喜欢的水彩笔在画纸上涂抹,他任意的在纸上画横线、竖线、大圆、小圆。

4、等宝宝把画纸涂画满了后,开展欣赏活动,妈妈把宝宝抱在身前,一手拿画纸,一手拿笔,依照宝宝的线条进行观察、引导。

妈妈要带着欣喜的口吻说:“看,我们宝宝画得多好啊,这一条条横的波浪线是海水,这弯弯曲曲的竖线是水草,还有宝宝画的小泡泡刚刚从鱼嘴里吐出来,太美丽了。”

妈妈一边说,一边用深色笔把宝宝的相关线条加深,以便让这些有特殊含意的线条和形状从杂乱的画面中凸现出来,加深孩子对自己创作的线条含意的理解和记忆。

专家点评

该游戏设计新颖、有趣,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特别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和语言智能的发展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用来训练宝宝视觉、空间智能的好游戏。

换种方式与孩子交流


换种方式与孩子交流

“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和孩子难以交流的母亲发出的无奈心声。“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已成为青春期孩子家长的最大苦恼。

了解是沟通的前提。母亲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最近由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开展的“你对孩子了解多少”千名母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很多母亲对孩子比较了解,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在和孩子交流的技巧方面,很多母亲还需要提升。

其实,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挑选最适合的方式。

“我很想和孩子交流,但孩子就是不想跟我谈,我也很难让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有时候谈不上几句孩子就嫌烦了,甚至谈着谈着就吵起来了。”这是很多家长的共同感受,家长们也为此衍生了很多苦恼。

其实,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想一下,改变一下交流的方式,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

1、书面交流: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书面交流方式相对于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有着独特的优势。于家长,可以尽量斟酌语句,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于孩子,在嗅着温馨墨香、感受来自家长亲笔关爱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和父母进行心灵的对话。而且,这还有利于孩子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家庭可以设一本谈心本。有经验的班主任常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谈心。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方式也是可取的,它简单易行,只要准备一本本子和孩子交换写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就可以了。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和孩子共用它来写日记。

父母平时可以给孩子留言或写信。有些不好口头表达的东西,你可以通过写留言或书信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你可以准备一块白板,随时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孩子也可以通过它来向你传递信息。或者写一张纸条直接给孩子,也可以将写好的纸条放在孩子的书包里,夹在他的书中等等。写给孩子的书信,可以直接给孩子,也可以通过邮局寄给孩子,但两种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

2、网络交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基于网络的交流方式和传统的书面交流方式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多媒化:采用这种方式除了可以使用文字表达外,音乐、图片、动画等各种有利手段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虚拟化:这是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由于虚拟,你可以以孩子同龄人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也可以以长辈的身份对孩子进行教导。由于距离产生的美,孩子更易听进这种“第三者”的话语,交流会变得更加容易。多角色:由于虚拟,你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或年龄的,或性别的,或身份的等等。

BBS交流。如果你的孩子有上BBS的习惯,你可以到他常去的论坛注册一个用户名,然后和他进行沟通交流。这是我和孩子交流的重要方式,我每天把孩子的作文发到BBS上,然后用一个虚拟的用户名和他交流一些看法,几个月的实践证实,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

电子邮件。和写信相比,电子邮件有着更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等都可以帮助你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你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出现,也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出现,这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来确定。

QQ交谈。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是个十足的网虫、聊民,我建议你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方式应是最佳选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用孩子嗜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也许更为容易,效果更好。

3、电话交流:避免面对面的尴尬

电话交流有面对面交流的优点,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面对面的尴尬。短信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你给他发一条温情的短信,他的内心就会撒满阳光,在和孩子交谈遇挫的时候,一条短信可能会打破言语的坚冰。

4、委托他人:借助第三方力量

当你在和孩子交谈无效的情况下,你可以邀请别人(比如亲戚、老师、同学等)和孩子交谈,间接地表达你的观点。这样做有时候会比自己直接说一些问题更有效果。

交流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和孩子交流沟通,而不是大发雷霆,在冷静下来后,你会想到并采取合适的交流方式的。

在聆听中与孩子交流


作为家长要想深入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认真地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深入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出发点。听孩子说话对父母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要做到不仅仅是给孩子一只耳朵,而是认认真真聆听孩子说话,并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人也许会说,“我是想听他的谈话的,可是,我的孩子从来不想同我谈。”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有类似的体验,在向孩子问了一大串问题之后,得到的回答往往只是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孩子不愿多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思想一下,其实原因并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是做父母的并没有认真地和诚心地聆听孩子谈话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一个普通的例子。珍珍13岁时,有一天她告诉妈妈,她“爱”上一个男孩,并且要跟他结婚。母亲用略带嘲笑的眼神听女儿叙述,似乎是听童话故事。但是珍珍讲得很认真,她把自己的“爱情”第一次讲给她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听。然而有一天放学回家时,她却听到母亲正和一位朋友在电话中谈到她:“你猜我家发生生了什么事?珍珍告诉我她在恋爱了,她认定那个男孩就是‘白马王子’,你说好不好玩?”不管这位母亲怎样看这件事,实际上她伤害了珍珍。对母亲来说,这件事不过是很好玩;但对13岁的珍珍来说,这绝对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如果以后珍珍再有类似的感情经历,她肯定不愿跟妈妈说了,因为她母亲没有尊重她的隐私和感情。

父母应该回想一下,当自己十几岁时,喜欢上了某个异性同学,考试考砸了,跟要好的朋友闹了别扭......这些在孩子狭小的内心世界里可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呢!父母在试着理解这些事情对儿女的重要性时,也就学会了对子女的尊重和翔。你也许听过这样的抱怨:“哎呀,爸爸,您这么落伍。”的确,许多父母无法跟上90年代孩子的想法。做父母的常常会想:“我小时候不也这么过来的吗?”但是这种想法可帮不上什么忙。父母如果要表达对子女的爱和尊重,就必须认真尝试进入青少年的世界。比如当孩子回家谈起在学校跟同学、老师之间发生的什么事时,你首先要认真地听进去,不要心不在焉地做别的事情,然后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孩子。在交谈时,你不能以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者身份,而应该扮演一个孩子最要好的朋友的角色,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在与孩子交流、商讨甚至建设性的争执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喜欢《爸爸必须与宝宝交流才能赢得信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