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预防:把电脑放在客厅

04-17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网瘾预防:把电脑放在客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网络成瘾的定义、标准、治疗手段引起了巨大纷争,但最着急的是家长们,因为确实有大量的孩子终日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耽误了学业。广州市脑科医院的戒瘾专家王达平副主任医师向家长建议,网瘾重在预防,可实行“阳光上网”,实行起来就是把电脑放在客厅。

从小就要“阳光上网”

王达平称,目前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不让孩子使用电脑和网络,即使小学生也涉及上网查资料等作业,如果家长严禁自家小孩“触网”,孩子在同学交往中难免显得很out(跟不上潮流),会被大家孤立。“堵”的方式行不通,有父母即使用铁链锁住孩子,也阻止不了孩子跑去泡网吧,环境就更复杂了。8岁~18岁的青少年自制力弱,容易受到网络色情内容、网络游戏、虚拟交往这3方面的诱惑,孩子在自己房间上网缺乏监督,很容易成瘾。

王达平指出,在孩子接触网络之初,家长就让孩子在“阳光下”上网,便可培养良好的习惯。把电脑放在客厅是一种行为控制,家长在家中能随时瞥见屏幕,孩子就在监督之下。如果电脑只能放在孩子的房间,那么也要打开房门,让“阳光”照到上网的空间,但孩子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关门(例如夏天要开空调)。王达平说:“一开始就把电脑放在客厅,孩子是会接受的,但是如果电脑一直就放在孩子的房间,现在父母要挪到客厅,孩子的抵触情绪会很大,弄不好干脆跑到网吧去了。”如果已经沉迷怎么办?

王达平称,卫生部目前对网络成瘾未有定论,社会上却出现了各种戒瘾的夏令营和学校,它们不一定具备从业的资质,却迎合家长把孩子关起来“劳动改造”戒网瘾,效果不清楚,未免有唯利是图之嫌,还侵犯了孩子的人权。

王达平是物质依赖方面的专家,一直从事戒毒、戒酒治疗。他说,目前正规医疗机构中“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模式足以戒除网瘾,只要孩子有治疗意愿,能够配合医生,恢复正常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熊孩子沾上“网瘾”,怎样才能让孩子迷途知返?


现在,各种科技产品,如手机,电脑,ipad等都在吸引着孩子的眼球,让孩子多了一种娱乐方式。可是,这也很容易让孩子沾上“网瘾”。

一、什么情况下孩子容易染网瘾?

1、孩子学习能力差

有些孩子染上网瘾,是因为孩子平时的学习能力较差,孩子因此对自己丧失了自信心,就把生活重心转移到上网中去。通常这类孩子很少或没有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学习成绩不好加上心理伤害大,就容易自暴自弃。

2、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差

有些孩子由于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善于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于是,他们便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网络上,有心事向网友倾诉,久而久之便染上网瘾。

3、孩子的自制能力差

网络上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吸引人的东西,如果孩子自制能力差,很容易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比如玩游戏、看动画视频等等。家长可以让孩子上网学习,但是,对于其他不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东西,应该对孩子进行约束限制教育,不让孩子把上网当成一种生活重心。

4、家庭关系不和谐

父母之间关系不好,家庭关系不和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伤害。有的孩子为了逃避现实的烦恼,可能会选择上网来麻痹自己的思想。

5、家长迷恋网络

有些年轻的家长平时迷恋网络,喜欢一下班便玩游戏或者煲电视剧。这种生活习惯对孩子会有所影响,孩子可能也会学习到家长迷恋网络的坏习惯,从而染上了网瘾。

6、家长对孩子缺乏照顾

平时家长忙于上班或者家务,忽视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孩子缺乏家人的关心和陪伴,也会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

二、孩子染上网瘾该怎么办?

孩子一旦染上了网瘾,家长必须先做好榜样,多带孩子参与户外互动。此外,孩子上网要限制其上网时间,以免可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如有情况严重或迟迟未有好转,建议寻求相关机构的帮助。

行为习惯:6种情况下,孩子最容易感染网瘾


整理了行为习惯:6种情况下,孩子最容易感染网瘾,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如今的科技发展很快,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的电子产品,不过,科技的发达虽然带给了人们很多的便利,可是对孩子的成长却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或者是因为自控能力不强,所以染上了网瘾。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什么情况下孩子容易染上网瘾

1.孩子学习不好

一些孩子会感染上网瘾,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孩子对学习丧失了自信,就开始沉迷于网络。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都是因为缺少爸爸妈妈的肯定和鼓励,学习成绩不理想外加压力大,就会开始放弃自己。

2.与人交往能力差

一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或者是因为家里环境的缘故,所以不善于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心情放在网上,跟网友聊天,时间长了就会染上网瘾。

3.自制力不强

网络上有着很多吸引人的东西,如果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就可能会陷进去,比方说在网上玩游戏、看动画视频等等。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在网上学习,不过,对于其他不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东西,要限制孩子玩和看,让孩子把重心放在学习上。

4.家庭因素影响

爸爸妈妈老是吵架,家庭关系不和谐的话,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些孩子为了逃避现实的烦恼,就会沉迷在网络上。

5.爸爸妈妈做了坏榜样

一些爸爸妈妈可能自己也沉迷网络,所以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这样一来,自己的生活习惯就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养成迷恋网络的坏习惯。

6.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照顾不够

爸爸妈妈平时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孩子缺乏家人的关心和陪伴,就会去网上寻找温暖。

如果孩子沉迷网络的话,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好榜样,经常带孩子去外面参加一些活动。另外,爸爸妈妈要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不让其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如果孩子的网瘾实在太严重的话,最好是能够寻求相关机构的帮助。

留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对网瘾孩子教育引起的思考


几年前,曾从电视里看到过杭州有一家训练营,专门招收那些家长难管的孩子的。训练营的老师对于不听话的孩子采用一定的惩罚手段,如用皮鞭等物进行抽打等等,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今几年过去了,这样的训练营是越来越多了,相关的报道也经常见之报端。

昨天,我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时,看到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一个家长因孩子沉迷于网络,就把孩子送到了一个训练营,没想到短短的几天,孩子就因被殴打与缺乏引用水而造成了肾衰竭.

虽然这样的事例仅是个别,但这样的现象却令人深思,为什么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样的训练机构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数百家以挽救网瘾和问题少年而存在的训练营。这些训练营大多数是商业机构,且收费都比较昂贵,一般都要一万元以上.训练营的训练内容基本上没有心理辅导,只有少得可怜的法制教育,其余的全部都是“生理辅导”和”军事训练”。曾经参加过训练营的一个孩子说,训练营说是24小时管理,实际上就是把你往操场上一扔,让你静站一天,不许吃饭,也不许喝水。吃饭的话也根本没有肉,全部是大白菜.

这些训练营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现在的问题孩子与受网瘾毒害的孩子太多了,家长又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才把孩子送到那些地方,其实做家长的也都明白到那种训练营去是少不了挨打的,但是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意送去.

究其原因,家长的责任是推脱不了的.但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又是巨大的.现在大街上到处是网吧,虽然政府明令禁止未成年孩子进入,但是,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因为有那样一个“家”可以让他们宿夜而彻夜未归。家长对此是束手无策,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那些“魔鬼训练营”才会应运而生。

发现孩子网瘾很大想办法挽救,我们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是把孩子送往那样的训练营不是合适的选择。家长应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经常和孩子一起交流与沟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上来,才是真正有效的办法,要不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爱人与孩子,应该把谁放在第一位?


爱人与孩子,应该把谁放在第一位?圣诞节时幼儿园半天开放日,在我缺席无法参加的情况下,xx爸荣幸登场!

昨天带xx一起在外面玩,回家的路上边走着边跟xx聊天:“我怎么觉得你爸爸对你比对我还好?”xx认真的点点头,确认她爸对她更上心些,我接着说:“我觉得你爸应该对我比对你好!”xx马上不同意了,问:“为什么?”我说:“你看,没有妈妈怎么会有xx呢?爸爸对妈妈更好,咱们家的氛围才会好,爸爸妈妈一起爱你,你得到的更多呀!咱们三个人玩儿的也会更开心呀,对不?”不知道小妞听懂了没,反正人是回答说:“嗯,爸爸是应该对你更好再对我好!”边上的朋友直对我做鬼脸。没想到回到家,xx直接跟xx爸说:“爸爸,你应该先对你老婆好,再对你闺女好!”xx爸一脸的吃惊看着我,我偷偷跟他说了下我们路上的讨论,xx爸说:“我对你们两个都好!”

许多夫妻在有了孩子后关系就大不如以前亲密,我跟xx爸也如此,许多妈妈把精力多数放在了孩子身上,认为爱人是成人了,他应该理解并感恩自己的付出,夫妻两人独处的时间更少的可怜,沟通也变得只有生活方面的了,之前的那种亲密更是不复存在,甚至还多了些矛盾,丈夫的不理解,妻子的委屈,争吵的几率成几何倍的增加,都认为找错了人,那个不再是自己原来所爱的那个人了,其实真是这样吗?在xx一岁前,我跟xx爸也曾经因为矛盾作出了协议离婚的决定,当然,最后并没有真正实施,当时的情况也可见一斑呀!

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究其原因,家庭是夫妻双方作为支撑来组成的,夫妻关系很好,许多事情可以达成一致,夫妻双方的需求能得以满足,就更有能力来照顾孩子,情绪也会得到更好的管理,家庭氛围也更加宽松、稳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双方也更能体量照顾孩子、养育孩子的不易,双方便能更好的合作,使亲子过程中双方都不会缺失,如此看来,是不是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经营更有利于作好亲子关系呢?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亦或是为了家庭,都应该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

三箭齐发消灭宝宝“恋物瘾”


你的孩子会经常将自己的旧包被、洋娃娃之类的东西紧紧地抱在怀里吗?一旦你从孩子的怀里夺去这些东西,他(她)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迟迟无法入睡?那么,你得警惕了。

放不下的玩具熊

都4岁的叶凡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从1岁时一直玩过的那只玩具熊,尽管在她“百宝箱”里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崭新的玩具熊,但她一点也不喜欢。爸爸妈妈极尽“哄劝利诱”之能事,要叶凡放下那只又脏又旧的玩具熊,都遭到了叶凡近乎拼命式的反对。

几年来,不论叶凡是到爷爷奶奶那儿还是到叔叔婶婶家,甚至是跟着父母到外地旅行,旧玩具熊一直是第一重要的东西,必须得把它紧紧抱在怀里,甚至用嘴撕咬着才能安静下来。如果她发现旧玩具熊没带,一定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迟迟无法入睡。妈妈感慨道:“这孩子有些神经质,真难带。”前不久,妈妈以讲卫生为由,将叶凡的玩具熊扔到了垃圾站去,结果叶凡整整哭了一天,水米不进。

曾经在美国留学的爸爸责怪妻子伤了孩子的心,说:“很多美国家庭的孩子都有恋物瘾,小时候的玩具一抱就抱到小学毕业。那些孩子大了也很正常,要顺其自然。既然孩子觉得抱着旧玩具熊安心,就让她抱着吧。”

可叶凡妈妈仍觉得不舒服——除了那只玩具熊以外,叶凡没有对任何其他的人和事表现得如此依恋。她好像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在幼儿园从不主动和小朋友说话,也不和他们一起玩,上课时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嗫嗫嚅嚅,像蚊子哼。而且她遇到事情就退缩,惟一喜欢做的事就是抱着旧玩具熊自言自语地躲在角落里,这样的孩子,再过些年,如何如鱼入水般融入社会群体中去呢?

恋物瘾源于缺乏安全感

叶凡的例子绝非个别,她患上的是儿童“恋物瘾”,叶凡妈妈的担忧在年轻父母中也并不特别。

其实,儿童的“恋物瘾”——一种离了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此症会使患者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该“恋物瘾”大抵是因为安全感匮乏引起的。以前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注重亲子关系的中国比例很小,但近几年随着白领阶层教子模式的日益西化,日益强调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比重,而忽略亲情的互动式享受,有“恋物瘾”的儿童越来越多。

说到底,儿童“恋物瘾”就是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这些幼儿容易出现在:①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在儿童卧室里单独入睡的家庭;②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③虽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的家庭;④孩子与暴力动画相伴成长,与电视长期为伍的家庭……

消灭“恋物瘾”三箭齐发

儿童教育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争取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具体方法,你可参照以下内容进行尝试:

1、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注意拥抱和拍抚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得一幅好画或弹出第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

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后者更多的是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一种无声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做他的“精神保险带”。

2、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以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对孩子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3、弄清九成以上恋物儿童会被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后,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它的表弟们),让孩子选择使用的话,孩子恐怕就会领悟到:这是无生命的物质,而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意识到这些,就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出与“恋物”相守的封闭天地,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充沛阳光。

育儿心得:“妈妈只会打电脑”


大约是职业习惯,回家后总是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哪怕并不需要用来写文章。给桐桐播放故事的录放机坏掉之后,开电脑更是顺理成章,因为要随时要应小家伙的要求在上面播放东西。与此同时,妈妈用电脑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其他房间做家务、看书或者陪小家伙,偶尔只是趁往电脑上倒照片或者小家伙到卫生间去洗澡时才偷空到电脑上发个微博什么的。但几乎每天,都是睡前才把电脑关上。

没想到此举让小家伙很不感冒,这是昨天晚上妈妈才知道的。

睡觉前,小家伙对妈妈说:张老师说了,让妈妈毕业典礼时的时候参加时装模特表演。妈妈一听就乐了,跟小家伙解释说肯定是她听错了,时装表演只挑选了几个高个子的妈妈,像妈妈这样的五短身材是没法上台表演这个的。说道这里,妈妈还故意提醒睡觉经常很晚的小家伙:“如果你现在老是这么晚睡觉,长大也像妈妈一样这么矮,一辈子没时装表演的机会。”没想到小家伙马上来了一句:“不时装表演不要紧,那我告诉张老师,妈妈只会打电脑,回家就打电脑,让你跳个电脑舞!”

听到这句话,妈妈冤枉的头都大了,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印象-----明明小家伙在场的时候妈妈基本不用电脑写东西了呀,实在要写的话,都是趁她睡觉早起写的。再说,那个电脑每天都要用来给她大声播放背景音频,这么吵,妈妈想写也写不成啊!之所以如此委屈,是因为妈妈最不希望给她留一个“电脑妈妈”的印象,没想到却偏偏被戴了这么一个帽子,有点莫名其妙。想到这里,禁不住声音高了八度:“桐桐,话不是随便说的!妈妈有没有只用电脑不管你的时候?电脑不是用来给你播放音频的么?要不咱们以后不开电脑了,你也不要听音频了!”小家伙一下子变得有点不好意思,妈妈还是余怒未消,到外间去关灯了。

关灯的当儿,妈妈突然觉得自己很过分,也许孩子只是随口开个玩笑而已,干嘛这么当真呢,再说,电脑的确是睡前都是开着的状态,孩子的话也不是一点都不着边。如果孩子提个意见就反应这么激烈,以后自己万一有了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孩子还敢提?

越想越后悔,再回到卧室后,妈妈的语气也禁不住软了下来,对小家伙说:“刚才妈妈想了,回家就开电脑的习惯的确不好,以后妈妈不开电脑了,你来监督妈妈好不好?”说着又转向回家就玩电脑的爸爸:“听见没?你也不要开了,对孩子影响不好!”爸爸瓮声瓮气地答应了。妈妈又转而对桐桐强调:“记住哦,以后你要做好监督工作,谁开电脑,你就管谁!”桐桐见妈妈不生气了,瞬间放松下来,高兴地说:“嗯,如果我睡一觉把这件事给忘记了,你要提醒我哦”。

妈妈没有就此打住,反过来对桐桐说:“不过,妈妈不开电脑有一个条件哦,那就是桐桐早点睡,当然妈妈也会陪你的,我希望我们的作息时间能够调整到8点上床。”桐桐听了,竟然没有反对,而是很乖的说:“好呀,以后我回家就先弹琴,然后洗澡,就准备睡觉!”妈妈大喜,因为她的睡眠一直是妈妈纠结的问题,爸爸在这一点上也不配合,现在趁这个机会提出要求被接受,一下子让妈妈看到了希望!赶紧转身对爸爸说:“听到了没?以后要八点上床,不准再玩电脑了!”爸爸又答应了。

妈妈很满意这个沟通结果,又有点抱歉地对桐桐说:“桐桐,今天你做的很对,妈妈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要随时提出来,这样妈妈才能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才能改好。妈妈想做一个能听进去批评,善于改正错误的人,希望你也一样哦,你做错了什么,愿意让妈妈给你指出来吗?”“愿意!”小家伙开心地说。又一个小小的进步,小家伙原本可是经常听不得批评的呵。

“以后我们家里,谁发现对方有缺点,都可以指出来,不管大人小孩,只要说的对,就要听。你说的对,爸爸妈妈是大人,也要听你的;爸爸妈妈是大人,说的不对,你也不要听。我们只听正确的话,不看是谁说的!”,妈妈接着说,这些话,是说给边上的爸爸听的。因为这家伙总是仗着自己是大人,听不得孩子的意见,还老是用“听大人的话”来规范孩子。桐桐非常赞同妈妈这句话,强调说:“嗯,以后爸爸说的不对,我也不听的!你们做的不对,也要听我的!”呵,就要这个结果。

为了落实好昨天晚上的约定,今天一早小家伙起床后妈妈又跟她合计了一番如何在把上床睡觉时间提早到八点后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比如,可以15分钟用来弹琴,15分钟用来洗澡,30-60分钟用来做喜欢做的事情等等,小家伙都有点蠢蠢欲动了,后来妈妈又跟爸爸商量着怎么把坏掉的播放机修好,这样就不用开电脑给小家伙放音频了,爸爸倒也配合。

期待新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晚间生活!

夸奖孩子当心夸出“表扬瘾”


夸奖孩子当心夸出“表扬瘾”

反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理论

过去30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轻率的表扬对学生无益,反而会干扰他们的学习。我们倾向于认为能将自尊拱手交给孩子,但常常事与愿违。

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

多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念一直在美国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师付诸实践——孩子们通常每天都会得到肯定,稍有表现就可得到言语等方面的奖励。不过,任何观念都不能绝对化,全美各地都开始对这一观念作出反思。

教育要关注长期表现

《华盛顿邮报》16日报道说,美国越来越多的教师正摒弃这种“空洞的表扬”的做法。基于心理学以及大脑方面的研究,教育从业者们打算使用一些更精确、科学的“表扬词汇”,以促进孩子们切实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承担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育水平在全美居前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即在发生类似转变。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经常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更容易逃避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声誉”的困难任务,而被夸奖很努力、敢于冒风险的孩子更乐于接受挑战并实现更大的成功,相信智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新事物不断发展的孩子,其长期表现也更佳。

明确方向强过泛泛表扬

报道援引《用奖赏惩罚》一书的作者阿尔菲·科恩的话说,大部分表扬会鼓励孩子成为“表扬瘾君子”,会导致他们依赖外界反馈而不能培养自身的判断标准以及学习动机。

报道还举例说,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8年级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只能算得上中等,但他们的“自信心”却非常高——与新加坡、韩国等成绩更好的国家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容易报告说自己“数学学业较好”。

德韦克认为,告诉孩子何为优秀表现以及努力方向而非泛泛表扬,对教育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家长如何“智斗”熊孩子的手机瘾


期末考试一结束,北京12岁的男孩唐轩拥有了自己的第三部手机。

唐轩的前两部手机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因为自己总是用手机玩游戏被爸爸一气之下摔坏了,一次摔在地板上,一次直接甩出了窗外。这次再度拥有手机,是因为唐轩期末考试成绩不错,再加上他已经向爸爸承诺:寒假里每天玩游戏时间绝不超过半个小时。

孩子“触网”已经从“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变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

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近1.7亿,约占全国网民的22.5%。

而不久前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则做了更为细化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平均有超过29.1%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使用时间逐渐增加,到了14岁,已有60.8%的儿童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

00后、10后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已经成为事实,“熊孩子”投身网络就像鱼儿遇到水那般游刃有余,而只能称得上“网络移民”的父母遇到网络时则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当“数字原住民”和“网络移民”在家中遭遇,他们之间的不协调便演变成了“手机争夺战”“网络保卫战”,甚至还出现过“小学生玩网游和家长一言不合跳楼”的惨剧。

随着寒假的到来,这样的战争势必更加白热化。

面对越来越智能的手机和无孔不入的网络,孩子能否不被网游绑架?“网络移民”和“数字原住民”之间的“数字代沟”能否填平?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名孩子、家长及专家,试图找到答案。

“爸爸用过的每一部手机都有《王者荣耀》”

“我们班44个人,大概有40个人都玩游戏。”来自广东的初一男孩光亮说,他是班上极少数不玩游戏的,“经常感觉被孤立”。

确实,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2016~2017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显示,00后儿童是网游一代。娱乐是儿童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3~9岁儿童周末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娱乐行为(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看漫画等)超过30分钟的比率达48.5%,10~14岁则已达57.1%。3~14岁儿童中平均有33.3%的儿童还会自主研究网络游戏攻略,在13岁就已超过半数,达到51.3%。

“现在的孩子是先学会打游戏,后会系鞋带的。”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说,现在的孩子完全可以称为“游一代”。

手机游戏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子和家长间冲突的导火索。调查显示有53.1%的高年龄段儿童曾因为上网问题与父母争论过,到了14岁争论最多,达到65%。

不过,就在人们痛骂手机游戏如何诱骗孩子的时候,一个孩子却这样说:“我爸爸在我们家的每个手机上都下载了《王者荣耀》,他下班回家经常打游戏很长时间,我有时候看着他玩,他玩得入迷了根本没发现。”

无论给00后、10后贴上怎样的标签,都改变不了他们是个孩子这个事实,他们的很多行为来自上行下效。

“我最恨的就是儿子迷恋手机游戏的状态就像着了魔。”唐轩的爸爸唐先生说,期末考试前唐轩腿受了伤在家休息,唐先生帮他制定了详细的在家复习计划,但是,“只要我没看着他,他就会把手机拿出来玩游戏,怎么说都不管用。”后来唐先生一气之下把唐轩的手机扔出了窗外。

唐先生可以这样简单粗暴地对待唐轩,却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唐轩的妈妈。

唐轩的妈妈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所以,回到家后总是喜欢用玩游戏来放松。“有时候吃饭她都拿着iPad在玩。”唐先生说,唐轩玩游戏入迷就是从跟着妈妈一起“保卫萝卜”开始的。

很多专家都明确指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教”胜过“言传”,其实,唐轩的妈妈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但是,当疲惫袭来时放纵自己的渴望总会战胜做孩子榜样的要求。

显然,面对网络成人和孩子经受着同样的考验。“作为家长来说,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有些家长的态度是自己可以玩手机但不让孩子玩,这绝不是一个好办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这样做只能动摇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同时也可能逼得孩子的上网行为更加隐蔽。

“只要拿手机就以为我是玩游戏”

“其实,只要不玩游戏孩子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唐先生说。

很多家长都跟唐先生一样,以为跟儿子的战斗就是跟游戏的战斗,只要隔离了游戏就是战胜了手机、战胜了网络。

但是对于00后、1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来说,网络和手机绝不等同于游戏。

“我在《我的世界》里重建了一个故宫,”来自成都的初二年级男孩邱晨说,他跟一群“同伴”共同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工程,邱晨的工作是负责外围城墙的建造,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什么是斗拱、什么是榫卯。

“我在手机上查各种资料、用手机听歌、用手机记录自己的感受,即使是玩游戏我们经常和世界各地的人联网打,不知不觉就练了英语。”北京的初一女生王瑶说。

“他们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无所不在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张海波说,他们在网络上娱乐、在网络上交往、在网络上学习,还在网络上表达自己。

对孩子们来说,“虚拟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但是,家长们对此有着深深的误解。

“我一拿手机他们就认为我在玩游戏,这让我非常愤懑,有时候就要吵上几句。”邱晨说,为了不让他玩游戏,父母把他的课外时间几乎都占上了,周一到周五中有4天的晚上都要上课外班,“即使这样他们仍然不满意,好不容易上完了所有的课、写完了所有的作业,我刚拿出手机放松一下,我爸就说‘你怎么一有时间就玩游戏呀,去做几篇阅读理解去’。”

家长的这种误解不仅造成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让孩子们远离父母。

“我妈给我规定了上网时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上网5~10分钟,其实这点时间什么也干不了,连看新闻都看不完。我干脆不当着她的面上网。”王瑶说,每次10分钟到了妈妈让停止她就停止,但是等家里人都睡下之后,她还会偷偷爬起来上网。

有些孩子走得更远。

不玩游戏的初一男孩光亮说,班里面玩游戏的同学下课总是聚在一起,玩得好的同学就被其他同学称为“大师”,“大师”们经常被同学请教,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玩游戏的成功经验写下来,做成攻略,然后抄在一张张纸上,卖给同学。

当孩子有意远离家长时,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光亮说班上有同学为了买游戏装备经常向同学借钱。

互联网双刃剑的剑柄要掌握在家长手中

就在这种“猫捉老鼠式”的互动中,孩子们把家长甩在了后面。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儿童数字化成长有三个显著的关键年龄,5岁、10岁和14岁。”张海波说,他们从一个互联网的“小玩家”变成了“小用户”,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很好利用网络的“小创客”。

而在14岁这个年龄段上,孩子们在互联网世界超越了父母,成为比父母懂得多的人。

一位多年关注儿童媒介素养的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成年人因为以往学习习惯的固化使他们在网络的使用上遭遇了瓶颈,比如同样是学习制作PPT,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可能是找一本教材,而小孩子很可能在第一次做PPT的时候把页面上的每一个“菜单”都拉下来试着使用一下,“这样做完了第一次PPT之后,他们就几乎完全掌握了要领,而成人则很可能要经过很多次才能学会。”

成年人也感到了这种差距,“我们的调查显示,63%的14岁儿童的爸妈承认孩子懂得比自己更多。”张海波说。

互联网的“后喻时代”就在眼前。成年人的内心感到了恐慌。

“对于网络我确实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王瑶的妈妈狄女士说,但是,要跟上孩子们也真的不容易,“有时候孩子说出的话我都不懂,更别说搞懂网上那些内容”。

不少家长选择逃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数字鸿沟日益明显。

其实,每一代亲子间都存在代沟,填平这个鸿沟的关键人物是父母。

“与其把网络这把双刃剑交给孩子,不如把剑柄抓在家长自己手里。”一位一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专家说,因为家长越是远离网络,我们的孩子就越有可能被网络上那些负面的东西绑架。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张海波说,把“反喻时代”变为“共喻时代”,家长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最新脚步,及时理解潮流文化。

当然,这也不是一个家庭能解决的。“一方面国家应该净化网络空间,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孙宏艳说,另外,学校也要进行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改为媒介素养课,现在的孩子在操作层面的技术比成人要走得更靠前,但是面对信息时的自我保护和鉴别能力还亟待加强,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个教育任务。

孩子学钢琴好还是学电脑好


现在父母可能会觉得,在孩子上学以前就让他们接触计算机,将会使他他们在正式上学之后在智力和能力上胜过他们的同学一筹,可是经专家研究认为,具体到培养关键性的智力这一问题上来,钢琴的键盘要比计算机的键盘更加有用。

开发孩子的智力,是让孩子学钢琴好还是学电脑好呢?这是许多父母困惑的问题。也许父母会选择后者,但是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钢琴要比让他们过早地接触电脑更有益处。他们的研究显示,音乐训练能够培养儿童的抽象推理,可能使起在今后的学习中数学成绩更加优秀。

现在父母可能会觉得,在孩子上学以前就让他们接触计算机,将会使他他们在正式上学之后在智力和能力上胜过他们的同学一筹,可是经专家研究认为,具体到培养关键性的智力这一问题上来,钢琴的键盘要比计算机的键盘更加有用。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在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的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学的劳什尔博士发现,那些接受过钢琴训练的小孩,在对数学、国际象棋、科学、工程学的智能测验中,得分要比其他儿童高出34%。劳什尔博士综合评估了儿童对比例概念的理解能力,认为这一点对于他们将来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对劳什尔博士这一研究成果的一个解释,是来自近期其他科研人员所进行的一些对人类大脑的研究。那些研究显示,在生命早期当中的一些经历帮助大脑中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同另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形成联系,而这种联系掌管着一整套人类的技巧,从语言能力到擅长房屋内部设计等等。劳什尔博士确信,幼年时的音乐训练促进这些神经细胞同大脑中负责抽象推理特别是理解数学概念所需要的那一部分神经细胞相联系。

相信《网瘾预防:把电脑放在客厅》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如何预防中暑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