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育儿新理念:“打”孩子塑造好人格

04-20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国外育儿新理念:“打”孩子塑造好人格”,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澳大利亚教育专家认为对孩子进行体罚是奏效的,能够帮助儿童塑造好人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对孩子进行体罚。你怎么看?

近日,负责执掌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审议的教育顾问专家凯文·多纳利在接受一个电台采访时表示,他并不反对对学生采取体罚方式,称对学生进行体罚有时是奏效的。

多纳利的这番话再次引起社会上关于是否该打小孩的讨论。

中国的“棍棒教育”

“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中国社会自古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即使是在开放如今的现在,也时常能听见“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等一些老话。这些教育理念构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基石,那就是“棍棒教育”。

“棍棒”的含义很丰富,儿童受体罚的方式很多。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儿童所遭受的体罚武器往往五花八门,粉笔、尺子、扫把、拖把、衣架、鞋等各种“神器”瞬间就能够变成家长和老师打小孩的“武器”。

许多人认为,打孩子会给孩子心灵留下阴影,造成一定的创伤,应该学习取代打骂孩子的方法。

“国际不打小孩日”

每年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是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ForEffectiveDiscipline)”于1998年发起的节日。

1998年,联合国颁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公约中明确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为了响应号召,该组织发起“国际不打小孩日”,期望能够引导那些诉诸体罚的成人从社区机构或者国际亲密育儿这类信息咨询中心,了解如何用其他教育手段替代体罚。

美国老师也打小孩?

美国亚特兰大的某一个课堂上,有一位叫詹姆斯的小学生,他特别调皮,在班里爱恶作剧,也非常不尊敬老师。一天,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这名学生与同桌开始高谈阔论,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忍无可忍之后,老师走到他身边,一把把他拉了起来,接着,狠狠地用木制教尺向詹姆斯的屁股挥去。

中国人很难想象这一幕会发生在美国。印象中,美国人的课堂是其乐融融、自由和随意的。事实上,体罚在美国相当普遍。美国现在允许体罚的州数量虽然已经大大减少,但50个州中仍有19个州是允许体罚的。这19个州在法律上保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合法性,而对学生体罚最常见的方式是用木板打学生的屁股。在2007学年,美国共有22.3万名中小学生遭受到体罚。

除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英国和许多英联邦国家,例如澳大利亚,用打屁股处罚违反学校规条的学生是一种公认的管理青少年的正确方式。

国外育儿新理念:“打”是为了塑造好人格

可是,越来越多的国外许多教育学家开始认为,实行一定的体罚,是可以对儿童的健康人格塑造和个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大卫·艾华德就是持这样观点的人之一,他认为小孩是可以打,而且是应该打的。打小孩不是为了出气,而是为了更好地教育。

其实,早在2001年,体罚儿童就已经在英国初见端倪。2001年,40多所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联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恢复体罚。最后,2006年4月,英国颁布了《2006年教育与督学法》,使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3岁前塑造孩子健康人格


孩子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呢?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炸弹”妈妈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塑造


“在公司也管着十几号人,怎么回到家连个小孩子也管不好。感觉很挫败,烦躁,非常烦躁,我朋友见着我都说我现在脾气变坏了。老公也常说我是后妈级的。”越来越多的80后晋级当妈,孩子吵闹或者不听话,就会“暴跳如雷”,有丝毫风吹草动,就会着急上火,你也是炸弹妈妈吗?

“起床喽。”“让我再睡5分钟吧。”推推小妞,扭扭身子继续睡。等妈妈做好早餐来催,小妞还是继续睡得不亦乐乎,妈妈只好再次提高音量,于是“清晨奏鸣曲”响起……“幼儿园老迟到总不好,可每天清晨都这样心急火燎,让人难以有个好心情。”妞妈告诉记者,自己开始很不适应,觉得“妈妈”这个词责任太重了。“我心情好时什么都不想,但宝宝一闹时我就烦躁,甚至自己也想哭。我觉得自从当了妈以后就脆弱了。”

“从俊言出生到现在婆婆来的次数也是有限的,我都记得。”“带孩子,买菜做饭,一切都是自己的。”“因为无法每时每刻陪在孩子身边。总觉得亏欠孩子的多,所以他不开心我就着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上班族妈妈每天奔波于单位、幼儿园、家之间,处于“打仗”状态。下班跟上班一样,甚至更忙。一个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统计后发现,班级里的80后新杭州妈妈更容易烦躁。

“有些妈妈本身工作比较努力,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听说在幼儿园表现不好,一下子就激动了。还有的是思想上没完全做好准备,孩子哭,她也哭。另外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家里的老人帮不上手,妈妈比较年轻缺乏经验。有的妈妈甚至在家长会上就‘发飙’了。”

拒绝后妈标签,不做炸弹妈妈,除了要掌握与孩子博弈的平衡外,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从事早期教育10余年的春春老师告诉记者,出现烦躁情绪并不奇怪。不妨把感到烦恼的事写下来,然后逐个解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老公交流,以取得他的支持。周末全家走到户外,对放松也有好处。

“当父母跟在单位里当领导是两回事,还是要调整心态,一个良好的状态应该是,每天一下班看到宝宝就将上班的烦恼一扫而光了。营造温馨稳定的家庭氛围,对宝宝的性格培养以及人格塑造都有好处。”

灌注爱的土壤 培养宝宝好人格


现在由于3C产品及各方资讯过度泛滥,许多父母亲会一步步照着书本、网路资料来养育宝宝,却忽略了”自然地与孩子面对面沟通、玩乐“才是最真实的互动方式,且相较于传统社会的爸妈,现代父母也会受到这些新潮产品的影响,缩短许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宝宝的人格、情绪发展,将可能会出现缺陷。

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

马偕纪念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主治医师臧汝芬表示,在孩子的一生当中,6岁以前是最需要父母陪伴与关怀的阶段,这个阶段可称为「爱的根基发展」,若父母给予足够关爱,便能奠定宝宝的安全感基础;

到了小学和国中阶段,孩子会不断尝试把自己和外在事物进行比较、模仿,若父母没有提供正确的言行模范,甚至灌输不正确的价值观或指示,将会长远影响孩子往后的行为表现和情绪表达。

成长至高中、大学阶段时,孩子已渐渐迈向成人的道路,此时情绪发展趋于稳定,个性大致上也塑形完成,可从孩子的行为、判断、思想、情绪来观察出父母亲一直以来给予孩子的价值观,或是反映出父母亲曾在孩子面前表现的言行举止。、

因此,臧汝芬医师强调,”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想要教出品行兼优的宝宝,家长首先一定要先自律。“

别让宝宝制约父母

如果父母亲在忙碌之余,不肯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宝宝,只愿意花几秒钟对他说”我爱你,你今天也表现得好棒“,等到孩子已开始拥有自我感情和判断力时,会被家长若即若离的态度所混淆,某些行为上可能就会出现矛盾,并开始懂得如何制约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

臧汝芬医师举例说明:”有些爸爸在外工作繁忙,认为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为经济支柱,加上亚洲地区的男性大多有大男人主义,认为照顾宝宝、呵护孩子的情绪交由母亲执行即可,所以回到家之后,很少陪伴宝宝,也不懂得如何回应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因此,有部份的爸爸基于亏欠心态,就会比妈咪更容易答应孩子无理的要求,当孩子无法从妈咪身上得到的东西,就会转而向爸爸要求;另一种可能的情形则是爸爸认为平常自己不太参与管教,一管教起来便特别严格,以致于孩子无法顺利与父亲沟通,变得特别喜欢对母亲撒娇,但正确的情形应该是当宝宝有问题时,他会愿意与父母两方进行沟通,若提出无理要求时,父母也必须保持同一个立场,同时拒绝他,才不会让宝宝轻易制约爸妈,所以父母双方平时都需花时间陪伴孩子。“

父母互动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父母亲的婚姻关系若不和谐,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将会出现偏差,所以父母之间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对孩子直接造成影响。

臧汝芬医师表示,在宝宝6岁以前,父母亲如果常常在他的面前处理纷争,或是出现不同的管教标准,导致双方对峙,宝宝虽然还不会用言语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但心里其实都会感到不舒服,可能会让他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成员,甚至逐渐认同「争吵、暴力是被允许的行为」,这些因素对孩子来说都是阻碍人格正常发展的阻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私底下彼此沟通价值观、调整管教态度,并约定好在「快要出现纷争的时候,一定要离开宝宝的视线」,以免孩子有样学样,导致他们往后使用不正当的方式来宣泄压力。

Q1:宝宝哭的时候,爸妈如何不输给他的眼泪?

面对孩子哭的时候,许多父母会第一时间满足他的欲望,却又害怕一次次下来,会过于纵容宝宝,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向专家请教”如何不输给孩子眼泪“的方法。

不过,1~2岁宝宝会大哭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希望父母关注或是想睡、肚子饿等生理需求,通常不会为了与父母做对而故意流眼泪,父母亲首先要能同理宝宝的困境,就可以在不过度纵容宝宝的情形下,一一完成他的需求。但无奈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家长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不少父母会拿别人的小孩来和自己的孩子比较,例如认为”别的孩子不会因为睡觉前没喝奶就哭,所以我的孩子因睡前没喝奶而大哭,是一个磨娘精“。

臧汝芬医师强调,每个宝宝的天生气质有所差异,有的孩子的确个性较强,父母也必须靠时间和观察力来了解孩子的性格,并费心想出不同对策来解决宝宝的需求,因为有些爸妈只想利用一种应对方式来试图解决宝宝爱哭的原因,却发现宝宝不肯配合,一气之下便采取反向操作,导致孩子的情绪决堤,因此建议爸爸妈妈可以透过专业的亲子教育课程,了解宝宝哭闹的来龙去脉,不要在第一时间就否定他的情绪,甚至认为孩子以哭闹做为要胁,想使父母屈服,通常最后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Q2:宝宝喜欢晚睡,父母应负最大责任?

臧汝芬医师指出,婴幼儿的睡觉时间会比活动时间多很多,到了2岁左右,宝宝就会经由成人的制约,知道白天该活动、晚上该睡觉的规则,所以如果宝宝的睡眠时间日夜颠倒,父母亲的确需负最大责任。

她表示:孩子在睡眠时,有利于刺激体内的生长激素,早睡早起对孩子的成长将产生正面效益,因此藉由父母亲的力量来让他拥有良好的睡眠习惯,便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父母工作太晚回来,应请其他家人代劳,先陪伴宝宝入睡;若宝宝精力特别旺盛,建议在傍晚时带他到户外走走,消耗多余体力,或是在睡前说故事、帮宝宝按摩、洗热水澡,一旦拥有正常作息,白天才能学习到更多事物,对情绪发展也有好的帮助。

育儿心得:不要打孩子


育儿心得:不要打孩子

孩子一天天成长,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任务也随之一点点加重,这首先要感谢在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辛勤付出!

宝宝自从上了幼儿园学会了很多,以前上厕所总要人帮着,现在都是自己脱裤子上厕所,也不要人帮着捞裤子了。吃饭的时候也会说不能挑食,会自己穿衣服了!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变化!而我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平时生活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孩子,而想要教好孩子,我们必须先约束好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孩子还是很有虚荣心的,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虚荣心去帮助她完成一些事,我们要多多的去表扬孩子,增加他们的信心。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进去,我采取的措施是随她去,不理她,等她把这段脾气发完了她会自己来找我,在跟她讲道理,她才听的进去,不然说什么都没有用,她也听不进去!尽量的不去打孩子!

孩子现在正处于好奇的阶段,一点点小小的事物都能引起她的好奇心,我们更应认真对待,把他们往好的方向的引导,对待孩子要心平气和,好好跟她讲话!

一次,她在别的小朋友家玩,到了吃饭时间叫她回家吃饭她不肯,说要到这小朋友家吃,我不肯,便一直哭闹,于是把她强行带回家,告诉她,你若不把饭吃了就不要出去玩,她自己哭闹了一会儿,奶奶把她哄着吃饭了,她告诉我,妈妈,我不哭了,我吃饭了!我说,你真棒,把饭吃完了出去玩!后来她便和奶奶到游乐场去了,到了8点左右,我去接她,告诉她,我们今天早点回家,明天还带你来玩,她想了一下很爽快的答应了!这就是孩子的变化,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孩子的一切,用心的去引领她们!和老师一起积极的配合!

塑造健全人格从胎儿开始


近日,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犯下连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低级错误,人们在震惊、谴责之余,也不由得开始进行多方面的反思。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怎么了?今天的人才培养是否出现了重智商轻情商的偏颇?

刘海洋事件虽属个案,但它使我们想起不少在中小学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屡屡发生的问题:比如,因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学校公共餐厅的生活环境而退学,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习尖子生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竟然走上自杀或杀人的歧途。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新蓉剖析这一现象时指出,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一切都被学习成绩掩盖着,似乎学习好就等于什么都好。进入大学才发现,他们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长期以来,学生的人格教育被严重忽略了。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因而感到困惑和迷茫,受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出现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鉴此,专家们呼吁: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已刻不容缓!

那么,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应该从何做起?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打下雏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1.孕妇尽可能保持情绪舒畅、愉快。

2.饮食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质。

3.孕妇不要吸烟,其他家庭成员吸烟应避开孕妇。

4.不服或少服某些抗生素。

5.不做放射检查。

6.防止感染,尤其是风疹,防止外伤。

7.怀孕4个月后,每天听音乐两次,每次20分钟。

家园共育《国外育儿新理念:“打”孩子塑造好人格》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