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妈妈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塑造

05-17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炸弹”妈妈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公司也管着十几号人,怎么回到家连个小孩子也管不好。感觉很挫败,烦躁,非常烦躁,我朋友见着我都说我现在脾气变坏了。老公也常说我是后妈级的。”越来越多的80后晋级当妈,孩子吵闹或者不听话,就会“暴跳如雷”,有丝毫风吹草动,就会着急上火,你也是炸弹妈妈吗?

“起床喽。”“让我再睡5分钟吧。”推推小妞,扭扭身子继续睡。等妈妈做好早餐来催,小妞还是继续睡得不亦乐乎,妈妈只好再次提高音量,于是“清晨奏鸣曲”响起……“幼儿园老迟到总不好,可每天清晨都这样心急火燎,让人难以有个好心情。”妞妈告诉记者,自己开始很不适应,觉得“妈妈”这个词责任太重了。“我心情好时什么都不想,但宝宝一闹时我就烦躁,甚至自己也想哭。我觉得自从当了妈以后就脆弱了。”

“从俊言出生到现在婆婆来的次数也是有限的,我都记得。”“带孩子,买菜做饭,一切都是自己的。”“因为无法每时每刻陪在孩子身边。总觉得亏欠孩子的多,所以他不开心我就着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上班族妈妈每天奔波于单位、幼儿园、家之间,处于“打仗”状态。下班跟上班一样,甚至更忙。一个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统计后发现,班级里的80后新杭州妈妈更容易烦躁。

“有些妈妈本身工作比较努力,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听说在幼儿园表现不好,一下子就激动了。还有的是思想上没完全做好准备,孩子哭,她也哭。另外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家里的老人帮不上手,妈妈比较年轻缺乏经验。有的妈妈甚至在家长会上就‘发飙’了。”

拒绝后妈标签,不做炸弹妈妈,除了要掌握与孩子博弈的平衡外,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从事早期教育10余年的春春老师告诉记者,出现烦躁情绪并不奇怪。不妨把感到烦恼的事写下来,然后逐个解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老公交流,以取得他的支持。周末全家走到户外,对放松也有好处。

“当父母跟在单位里当领导是两回事,还是要调整心态,一个良好的状态应该是,每天一下班看到宝宝就将上班的烦恼一扫而光了。营造温馨稳定的家庭氛围,对宝宝的性格培养以及人格塑造都有好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隔代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年轻父母因工作繁重,没有功夫去管孩子,就都交给了爷爷奶奶们,但是实际上,“隔代亲”给教育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一是纵容孩子的欲望。邻居王女士和儿子一道上超市,儿子发现了一部玩具汽车,非要买不可。其实家里颜色式样各异的玩具汽车已有好多部了,就没有给他买。可儿子大哭大闹,不可开交。回家后,外婆说,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呗,就这么个外孙,买部玩具汽车算什么?过一阵外婆亲自去超市买了那部汽车。这位母亲意识到,儿子给外婆已宠成“小皇帝”了,简直十分任性和霸道。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由于祖辈对孙儿孙女们的过分呵护,迁就纵容,必然导致孙子养成任性自私,骄横无礼的不良品格。

二是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而失去独立性。由于祖辈的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不让他们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做好的事也不让他们去做,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清洗,衣服自己穿,书包自己背等等。如果长期由大人包办代替,又怎样让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又怎样经得起打击和挫折?只有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才能树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如果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一定会造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处理能力低下的问题。

最近我去了A国旅游,发现一个十分普遍而我们认为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和父母游公园,小孩只跟在父母身边走,父母不牵也不抱,让他自己走,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走,也不哭闹。与我们的牵着、抱着、背着、骑着大不一样,值得思考。难道他们就不心痛孩子?我想不是。

三是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要求。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孩子只要吃饱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如亲子共读、亲子共乐、拼图、下棋、涂鸦、比赛、做游戏、搭积木、讲故事、交流思想、谈天说地,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智力发展。这些本来应该由父母去做的事,由于工作繁忙,而交给老人去做,显然力不从心,并不可取。如果将孩子长期交给老人去“看”,而非“教”,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四是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发挥。一般说来,祖辈们有的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探索钻研的精神。有的为了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干这干那。为了避免溺水而不让孩子游泳;为了怕孩子搞坏闹钟就把它藏起来;为了担心孩子打破茶杯而不让他们自己倒水喝;为了他不摔伤而不让他过度地跑跳;为了他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避免交友不慎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等等。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发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那些性格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甚至潜藏着破坏性和逆反性等特征。而胆小的孩子则会变得自卑畏缩。这样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性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教育专家:父亲角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是人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儿童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但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缺乏父亲的参与,研究表明父亲角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位科学育儿热线的工作者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感叹说,自其科学育儿热线开办以来,95%以上的咨询者均为孩子的母亲,很少有父亲打进热线咨询育儿的问题。对100位父亲的调查显示,有65%的父亲承认没有做到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分别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学校生活、休闲以及其他五方面,随机调查了长春市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结果发现,在这五方面,特别在与母亲角色参与程度的比较中,父亲角色参与明显不足。在学前儿童中,父亲对“你每天陪伴孩子多少时间”的回答与母亲的回答相差悬殊,30.4%的父亲承认自己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而只有5.7%母亲有类似的答案。

好父亲应陪伴孩子成长父

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角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就是这些教育的差异性才使父母从互补的角度对孩子产生不同影响,父母角色缺一不可。

就交往的内容而言,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

就交往的方式而言,母亲更多地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亲昵的活动;父亲则更多地与孩子一起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较强的活动。

就情感而言,母亲使孩子更可能拥有细腻的、丰富的情感,而父亲会促使孩子表现得更坚毅、果断、深沉。

另外,父母教育的这种差异性也会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确立。孩子能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那里观察、模仿并学习到合适的言行举止,顺利形成性别角色。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当孩子进入幼儿期后,他们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父亲,开始对父亲那粗犷的形象感兴趣,并需要从父爱中感受力量和刚毅,而且这种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日益明显。美国1998年6月的《父母》杂志中,曾有过一些具体的描述: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父亲更爱与宝宝玩闹,对宝宝的推动作用更大,对宝宝的约束更多,使宝宝更接近社会,为他走进现实世界作准备。

可见,现代父亲既是一个承担“养家糊口”重要职责的家庭成员,更是一个孩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如果父亲角色缺失,会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也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提高父亲角色的参与

改善父亲角色参与要从社会、家庭以及父亲自身这三个方面入手。

社会方面父亲应获得如母亲一样的养育孩子的机会和权利。社区可以为父亲提供一些学习如何为人父的机会,丈夫可以陪同怀孕的妻子上生育预备班或者让父亲在孩子出生之前或之后观看如何更好地为人父的录像;或者开设父亲课堂,专门为父亲讲授如何为人父的知识、经验、技能,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让父亲拥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如瑞典、挪威、丹麦,妇女生育孩子以后有产假,而父亲也获得了相应的“父亲假”,即让父亲有机会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乐趣,从孩子“哇哇”坠地开始就不自觉地去了解孩子,体验为人父的喜悦,而不是仅能在中午休息的时间或下班以后到医院或回家陪伴孩子。瑞典政府自1991年以来就允许父亲每年请假2天去访问孩子的学校或托儿所,或者出席学校举行的活动。

家庭方面母亲的态度、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婚姻的满意度都会影响父亲的角色投入或参与水平。相关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如,对婚姻现状持满意态度的父亲在妻子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投入到育儿工作中去了。另外,父亲参与水平高低可能取决于家庭婚姻关系的支持力度。所以,提高父亲的参与水平,要考虑到母亲的态度和婚姻的满意度等因素。

父亲自身父亲要提高自身的育儿技巧,这是改善父亲角色参与的前提条件。父亲要有科学的育儿观,要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径。可以参考下列几点:尽可能参加家长会;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孩子,如从孩子的社会交往对象、从孩子的情绪变化、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以及通过书本、专家讲座等途径了解孩子的特点、规律;主动与母亲配合,协同教育孩子;做孩子的玩伴,让孩子愉快地、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影响。

父亲要更多地给予孩子时间和关怀。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可以是几十分钟,也可以是十几分钟;要尽可能陪孩子一起游戏;要经常抚摸孩子,让孩子知道父亲是关心他的,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一个拥抱、甚至一个微笑都是世界上最令人愉快的事情;尽可能争取机会与孩子一起旅游或外出,甚至仅仅是去超市或在家附近散步,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段愉快的时光。

“猫爸”做客央视:分批次录取不利于高校办出特色


21日起,全国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陆续公布,新一轮高招录取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而自恢复高考以来实行的“分批次录取”高招方法也再次引起讨论。25日,沪江网副总裁常智韬做客央视《午后财经》直播,就“高考分批次录取,公平么?”话题展开探讨。以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人称“猫爸”,他在节目中指出,分批次录取不利于高校办出特色。

对于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不少家长、学生和教育专家认为,该做法源自计划经济时代,应予调整。学校平等拥有招生权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自主选择相应的学校,高考改革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由分批次录取引发的“考而不上”又为哪般?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每年全国有大量的“准大学生”因录取结果不理想而放弃进入大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考而不上”?究竟是考生浪费了计划,还是计划限制了考生的选择?

常智韬在节目中指出,首先从制度设计的层面来讲,高考具有其可取性。高考给广大的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以知识来改变命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也为国家通过公开的、公平的方式来挑选优秀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一条可行性的途径。当然,高考也有很多局限,有人说高考经过各种指标性的测评,只反映了一个人55%的成绩,45%没有得到发挥;只反映了智商很单一。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是属于相对比较公平的。

“猫爸”举了个例子说,高考制度可能有点像美国的总统选举,不一定能保证选出来的是最优秀的人,但可以保证选出来的一定不是最差的。“最差的人他很难通过高考这种方式脱颖而出,我觉得这也是高考这么多年来它的优越性。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考核标准比较单一,它在细节上还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对于“分批次录取”,常智韬认为,高考不仅影响人才培养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单一的指标或者是按照三六九等来录取人才,也非常影响到高校办出各自的特色,从而导致千校一面;而高中评判它的指标是升学率和学生分数,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也会变成一个模子出来的,特别是唯分数论,扼杀了孩子很多的发展可能。

“猫爸”的女儿高中毕业后被哈佛大学录取,他从自身情况来说,美国的高招不分批次,是由学生自主申请,如果有能力可以同时申请好多个,有利于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而高校也更方便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参照考试成绩、志愿服务、艺术体育特长等来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当然,考试成绩在其中大概只占30%左右,更多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猫爸”常智韬:资深媒体人士,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现任沪江网副总裁,分管中小学业务。由于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主张对子女采用个性化教育,用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哈佛女儿”,被媒体称为“猫爸”,多次受邀参加央视、上视等电视台的教育类节目。

如何趁早塑造孩子健康人格?


孩子成长要全面发展,不可重此薄彼。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响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等。据有关幼儿工作者的观察,孩子在3岁以前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岁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孩子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呢?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3岁前塑造孩子健康人格


孩子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呢?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国外育儿新理念:“打”孩子塑造好人格


澳大利亚教育专家认为对孩子进行体罚是奏效的,能够帮助儿童塑造好人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对孩子进行体罚。你怎么看?

近日,负责执掌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审议的教育顾问专家凯文·多纳利在接受一个电台采访时表示,他并不反对对学生采取体罚方式,称对学生进行体罚有时是奏效的。

多纳利的这番话再次引起社会上关于是否该打小孩的讨论。

中国的“棍棒教育”

“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中国社会自古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即使是在开放如今的现在,也时常能听见“小孩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等一些老话。这些教育理念构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基石,那就是“棍棒教育”。

“棍棒”的含义很丰富,儿童受体罚的方式很多。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儿童所遭受的体罚武器往往五花八门,粉笔、尺子、扫把、拖把、衣架、鞋等各种“神器”瞬间就能够变成家长和老师打小孩的“武器”。

许多人认为,打孩子会给孩子心灵留下阴影,造成一定的创伤,应该学习取代打骂孩子的方法。

“国际不打小孩日”

每年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是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ForEffectiveDiscipline)”于1998年发起的节日。

1998年,联合国颁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公约中明确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为了响应号召,该组织发起“国际不打小孩日”,期望能够引导那些诉诸体罚的成人从社区机构或者国际亲密育儿这类信息咨询中心,了解如何用其他教育手段替代体罚。

美国老师也打小孩?

美国亚特兰大的某一个课堂上,有一位叫詹姆斯的小学生,他特别调皮,在班里爱恶作剧,也非常不尊敬老师。一天,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这名学生与同桌开始高谈阔论,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忍无可忍之后,老师走到他身边,一把把他拉了起来,接着,狠狠地用木制教尺向詹姆斯的屁股挥去。

中国人很难想象这一幕会发生在美国。印象中,美国人的课堂是其乐融融、自由和随意的。事实上,体罚在美国相当普遍。美国现在允许体罚的州数量虽然已经大大减少,但50个州中仍有19个州是允许体罚的。这19个州在法律上保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合法性,而对学生体罚最常见的方式是用木板打学生的屁股。在2007学年,美国共有22.3万名中小学生遭受到体罚。

除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英国和许多英联邦国家,例如澳大利亚,用打屁股处罚违反学校规条的学生是一种公认的管理青少年的正确方式。

国外育儿新理念:“打”是为了塑造好人格

可是,越来越多的国外许多教育学家开始认为,实行一定的体罚,是可以对儿童的健康人格塑造和个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大卫·艾华德就是持这样观点的人之一,他认为小孩是可以打,而且是应该打的。打小孩不是为了出气,而是为了更好地教育。

其实,早在2001年,体罚儿童就已经在英国初见端倪。2001年,40多所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联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恢复体罚。最后,2006年4月,英国颁布了《2006年教育与督学法》,使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力。

塑造健全人格从胎儿开始


近日,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才生犯下连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低级错误,人们在震惊、谴责之余,也不由得开始进行多方面的反思。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怎么了?今天的人才培养是否出现了重智商轻情商的偏颇?

刘海洋事件虽属个案,但它使我们想起不少在中小学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屡屡发生的问题:比如,因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学校公共餐厅的生活环境而退学,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习尖子生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竟然走上自杀或杀人的歧途。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新蓉剖析这一现象时指出,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一切都被学习成绩掩盖着,似乎学习好就等于什么都好。进入大学才发现,他们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长期以来,学生的人格教育被严重忽略了。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因而感到困惑和迷茫,受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严重的出现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鉴此,专家们呼吁: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已刻不容缓!

那么,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应该从何做起?我国著名精神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打下雏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1.孕妇尽可能保持情绪舒畅、愉快。

2.饮食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质。

3.孕妇不要吸烟,其他家庭成员吸烟应避开孕妇。

4.不服或少服某些抗生素。

5.不做放射检查。

6.防止感染,尤其是风疹,防止外伤。

7.怀孕4个月后,每天听音乐两次,每次20分钟。

培养孩子,从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开始


激烈竞争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做家长的越来越感受到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家庭里头等大事,但却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总是在为断地思索和寻找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有偶尔得法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失误带来的教训。这让我越来越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在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中,我体会到对孩子地培养不仅仅要注重她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对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的培育,让孩子受益终身。

首先,是要帮助孩子形成几种良好的习惯。第一,激发和保护女儿对书的兴趣。有时间我也会与女儿一起读书,与女儿交流读书体会。对女儿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尽力解答,或者查资料、上网,帮她获得尽可能正确的答案,不让她的阅读兴趣受挫。第二,培养女儿爱读书的习惯。让他感受书中有一个美妙的世界。虽然她现在还是喜欢漫画书多一点,但已经开始喜欢阅读了,包括临睡前也会看一会书。第三,培养女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家长怕孩子因为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而耽误了功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对女儿制定了一条规则:正常学习期间,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看课外书,而且一定要严格执行。第四,尽量少看电视。小孩子的天性所致,你不让她看她反而盯着看。为了培养女儿少看电视的习惯,变堵为疏。我自己首先在她在家时尽量不看电视,让她知道电视不是唯一有趣的。

其次,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一,形成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失利。其实每个家长都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是最优秀的,我也一样,女儿考试稍有失误,便深感失望。可是,我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常常事与愿违。便放平心态,不再过分关注她的成绩,而是帮她分析原因,找出学习中存在的缺陷。这样,考试前她不过分紧张,反而能考出好成绩。第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因为女儿是住校的,回来后难免要谈到学校里的一些事情,包括学习啦,生活上的事。作为家长,应该从学校角度给女儿以客观的解释和评价,告诉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才。这样女儿就能愉快地接受学校,以在学校生活为乐趣。第三,培养孩子宽容的品格,支持她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一些行为。使孩子的品格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尽管我希望女儿成才,也为此在做着努力,但未来可能仍然很平凡的,但看她在健康地成长,不倦地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我的心中是欣喜的。

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孩子一同成长


有天在听到朋友说起的这样一件事:他去找单位的同事办点事,到他家时,正好在吃饭。女主人给搬了个凳子,男主人边示意我等一下,边加快了吃饭的速度。可他四五岁的女儿就不客气了,先是用眼睛瞪他,后是不断的做鬼脸。但孩子的父母呢,面对自己的女儿如此对待上门的客人,竟然无动于衷地笑笑了事。为不使场面尴尬,能顺利地把事情办成,也就装作没看见,可男孩子越发来劲,对他使出了奥特曼的拳式。直到这时候,孩子的父亲才有气无力地说:“快吃饭!”

朋友说那天是什么事找上门去不记得了,但孩子对待他的一幕是颇有感触,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溺爱,会让他们的潜意识里养成错误的交往方式。在这个小家庭中可以让着他,迁就他,可孩子以后到了社会上就会觉得生活没滋味,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只有自己顺眼,却偏偏又生不逢时,偏偏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他们一遇到点挫折,就怨天尤人恨别人,恨社会,甚至思想偏执钻牛角尖。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长自己也要树立成长,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孩子一同成长。

家园共育《“炸弹”妈妈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