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这种模式,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家庭问题便由此产生和爆发,你家里是否是这样呢?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他借口工作逃避家庭,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母亲则会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过度依赖或者母子矛盾。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有一个不顾家、不关心妻儿的丈夫,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给爸爸的建议
1、爸爸要融入家庭。爸爸在家庭中要有存在感,要经常跟家人互动,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每天回家陪家人一起吃晚饭,跟妈妈秀恩爱,陪孩子玩十分钟的游戏,背着妈妈说几句悄悄话,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塑造丈夫和父亲的家庭形象。
2、爸爸要教育孩子。很多家庭认为教育年幼孩子是妈妈应该做的事,但是幼年的孩子,本来就跟妈妈比较亲近,如果爸爸不介入教育,孩子很难跟爸爸建立亲密的关系,而且,爸爸能教给孩子很多本领,是妈妈很难办到的。
给妈妈的建议
1、在家庭中,妈妈不能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肯定好不了。妈妈们不能只关注孩子,也要多照顾丈夫的感受,多关心体贴丈夫,处理好夫妻关系。
2、压抑自己的脾气,做个温柔可亲的妈妈。一个焦虑暴躁的妈妈只会加剧孩子的失控,只有温柔可亲的妈妈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成长的力量。我们之前的文章中有很多提到妈妈如何控制脾气的内容,妈妈们可以自行查阅。
一个融进家庭的爸爸,一个温柔可亲的妈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爸爸妈妈都要多思考,怎么样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孩子,不同阶段家长扮演不同角色
切记:一个孩子造型容易,改型难!
1.0-6岁,爱等于陪伴
1.智力的塑造
0-6岁智力发育最快,
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
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
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2.情感培养
左脑发达:逻辑思维。
右脑发达: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完整的情感才有完整的人格:不要约束太多。
陪他玩,让他赢
(每赢一次都增加他的自信)。
3.性格的造型
建立概念,知对错
(6岁之后千万不能动手),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
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
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
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
6-12岁,爱等于教练
孩子拥有第二个世界了:学校!
进入群体社会,他感受到群体的力量。表扬或批评都起到暗示教育的作用。
在语言和行为上传递爱的信息:爱是最伟大的动力。
假如他能感受到爱的阳光和雨露,小树苗就茁壮成长。
教练正面暗示的力量很重要:
你怎样评价孩子,孩子就会变成怎样;你希望孩子变成怎样,就怎样评价孩子。
始终传递正思维,正语言,正能量。
1.自信养成:
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
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
18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
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
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
三明治教育:
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肯定--但是--相信)。
做错了,错在哪里?
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
2.习惯养成:
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3.奖励和惩罚:
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
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
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
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4.责任养成:
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
代替他做,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5.玩与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
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
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1.家长和老师:
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
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
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
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2.学业和成绩:
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
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3.给思想:
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为正直的人,
善良的人,
成为有故事的人,
成为对家庭有贡献的人,
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赢得别人尊重的人……
未来要成为一个领导人,能三吃亏:
出钱的时候吃亏,
出力的时候吃亏,
讲话要舍得吃亏。
4.给平台:
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
鼓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
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
让孩子热爱生活。
参加暑期夏令营。
5.给榜样:
与谁同行,向谁学习。
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
多关心
多沟通
多抚摸。
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
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年轻父母因工作繁重,没有功夫去管孩子,就都交给了爷爷奶奶们,但是实际上,“隔代亲”给教育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一是纵容孩子的欲望。邻居王女士和儿子一道上超市,儿子发现了一部玩具汽车,非要买不可。其实家里颜色式样各异的玩具汽车已有好多部了,就没有给他买。可儿子大哭大闹,不可开交。回家后,外婆说,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呗,就这么个外孙,买部玩具汽车算什么?过一阵外婆亲自去超市买了那部汽车。这位母亲意识到,儿子给外婆已宠成“小皇帝”了,简直十分任性和霸道。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由于祖辈对孙儿孙女们的过分呵护,迁就纵容,必然导致孙子养成任性自私,骄横无礼的不良品格。
二是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而失去独立性。由于祖辈的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不让他们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做好的事也不让他们去做,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清洗,衣服自己穿,书包自己背等等。如果长期由大人包办代替,又怎样让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又怎样经得起打击和挫折?只有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才能树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如果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一定会造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处理能力低下的问题。
最近我去了A国旅游,发现一个十分普遍而我们认为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和父母游公园,小孩只跟在父母身边走,父母不牵也不抱,让他自己走,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走,也不哭闹。与我们的牵着、抱着、背着、骑着大不一样,值得思考。难道他们就不心痛孩子?我想不是。
三是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要求。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孩子只要吃饱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如亲子共读、亲子共乐、拼图、下棋、涂鸦、比赛、做游戏、搭积木、讲故事、交流思想、谈天说地,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智力发展。这些本来应该由父母去做的事,由于工作繁忙,而交给老人去做,显然力不从心,并不可取。如果将孩子长期交给老人去“看”,而非“教”,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四是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发挥。一般说来,祖辈们有的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探索钻研的精神。有的为了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干这干那。为了避免溺水而不让孩子游泳;为了怕孩子搞坏闹钟就把它藏起来;为了担心孩子打破茶杯而不让他们自己倒水喝;为了他不摔伤而不让他过度地跑跳;为了他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避免交友不慎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等等。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发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更为严重的是那些性格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甚至潜藏着破坏性和逆反性等特征。而胆小的孩子则会变得自卑畏缩。这样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性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在中国的家庭中,多数父亲认为:“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只有严格管教,孩子才有可能成材”。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但孩子真的认可您的这种权威吗?您的亲子关系正常吗?生活在严厉管教下的孩子,又真的容易成材吗?
那么爸爸又是什么角色呢?爸爸起辅助作用。爸爸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好好对待妻子,让妻子保持舒畅的心情。婆婆也应好好对待儿媳,这也是间接地为自己的孙子、孙女着想。
但是,与孩子关系最紧密、对孩子负首要责任的还是妈妈。不管奶奶或者丈夫怎样,只要有妈妈温暖的怀抱,孩子就不会有问题。
没有爸爸的孩子,往往会有些问题,这不是因为没有爸爸,而是因为妈妈的恐惧导致的,不要误以为是没有爸爸的原因。
这个时期的母爱比任何时期都重要,妈妈的爱是否伟大、无私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很多职场女性生完孩子,找到人照顾小孩后,就重新回到职场。不只是因为再就业比较困难,也由于确实存在经济上的压力,所以不得不选择继续工作。
如果妈妈丢下孩子继续工作,孩子小的时候似乎轻松一些,但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便会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那时候妈妈会因为子女不得不放弃工作,但却为时已晚。
当孩子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却因为工作忙碌而撒手不管;到孩子不再需要父母约束的时候,反而管得很紧,这样很容易造成与子女之间的矛盾。那样的话可能不仅仅是“今日怠一针,明日补十针”的问题了,恐怕一百针都难以解决问题。
孩子本该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长大,但妈妈却因为工作,把出生仅两三个月的孩子交给别人照顾,这便是剥夺了孩子接受妈妈保护和母爱的权利。奶奶和妈妈,孩子会更愿意在谁的怀中长大呢?当然是妈妈,金钱或地位都不能代替妈妈的怀抱。
孩子有接受妈妈保护和母爱的权利,妈妈生下了孩子,就必须对孩子负责。否则,孩子很难幸福地成长,如果孩子不能学会自立,那么也会拖累父母一辈子。
从前,妈妈们忙于农活,即使被放在田间地头,孩子也能安然无恙地长大,甚至抚养七八个孩子也不成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母爱,因为一直在妈妈身边,看着她为了孩子不停地努力干活。
相反,一出生就无法待在妈妈身边的孩子就不一样,孩子的内心会因此受伤。所以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必须父母亲自抚养,孩子才会有平和的内心。如果把孩子一会儿托管给这个人,一会儿又托管给那个人,孩子内心是无法平静的。
给孩子穿好的、让孩子上贵族学校,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给刚出生的小孩子穿再好的衣服,他也不懂,只有父母愚蠢地认为那是对子女的爱。
不管是因为钱,还是因为对事业的追求,选择重新工作后对自己产生怀疑的妈妈很多。
“我已经工作20多年了,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工作生活勤勤恳恳。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总是和我吵架,丈夫也总是和同事在外面喝酒,家务活、照顾孩子的责任都推在我一个人身上,我有点心里不平衡。但是丈夫和孩子反而抱怨,他们都因为我而感到有心理负担。我性格比较敏感,且追求完美,可能无意中会拖累了身边的人,很想把所有的不满一吐为快,但考虑到孩子,还是没有勇气,所以我的心很累。”
像这样抱怨的妈妈,不知道她是否还能正常工作。但我肯定她的家庭生活必定不够和美,因为她没有扮演好妈妈的角色。为了家庭而努力地工作,但是丈夫和孩子却不理解,只能感到委屈、愤怒,独自流泪。
但是,妈妈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工作是自己的问题,与丈夫和孩子没有关系。虽说是为了家庭而工作,但其实是为了金钱和自己事业上的成功。
每位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给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营养的食物……可是,当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到底需要什么”的问题时,一些家长显得迷惑:为什么当我把这些“好东西”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欢喜呢?他们到底缺什么?
是的,仅仅这些是不够的,物质的富足远不能弥补心灵的贫瘠,心灵的富足才是孩子真正快乐的源泉!小编觉得,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还不如给他们这些:
一、平时为孩子制造惊喜
即便是成人,也会因为拥有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创造奇迹问鼎成功。因此,在一个人的孩提时代,父母保护好他的好奇心尤为重要。
父母要每天教会孩子一些新的知识,让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带领他们一起去探寻。多跟孩子接近,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其次,父母一定要试着去想想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求给得多,只求给对的。要知道,当有心的父母,把一份贴心的惊喜送给自己的挚爱的孩子时,能够让他们开心很长时间!
比如,爸妈不经意间听到孩子说他是如何喜欢某种新型的自动铅笔后,悄悄买来放进他的文具盒;有的孩子喜欢《熊出没》里的光头强,父母就可以送孩子印有光头强图像的T恤、书包等;有些孩子喜欢小伴龙,父母可以给孩子买带有小伴龙形象的公仔、AR卡、积木、拼图等;当然还有更多不同的惊喜都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满足,总之父母一定要多给孩子惊喜,让孩子知道你爱他!这样一来,既启蒙了孩子的灵性,又加固了亲子关系。何乐不为呢?
二、给宝宝建立安全感
近日,二胎政策刚刚放开,但城市里的独生子女还是很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小伙伴。父母应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因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跟孩子一同欢笑
“爸爸妈妈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了。”这或许是我们小时候很多人的心语。
不少孩子其实会偷偷羡慕一些出现在影视剧里的父母角色,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小编私以为,在孩子面前要严肃,才有威严——不失为中国育儿传统里的“糟粕”。对待孩子,正事儿上要树立威严无可厚非,平时就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了吧。有时候,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回望初心,每一个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的爸爸妈妈,不都是想让他们开心幸福吗?只不过,在追求孩子的所谓成功的路上,被有些人渐渐淡忘而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