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新《纲要》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教育理念的变化。旧《纲要》是注重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主体;新《纲要》是注重教师的导,以孩子为主体。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的创造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就需要自身的提高和探索。可以说新《纲要》的实施,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飞跃!对幼教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新的挑战。
通过对新《纲要》的学习,使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纲要》总则的四、五条中都反映了“教育以儿童为中心”、“让孩子做教育的主人”的观点。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儿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同时又是很单纯的。准确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特点,从而正确的认识幼儿,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深刻的理解他们,才能有效的教育好他们。通过一年的小班教学,我发现一般孩子都有好动、好奇、好说和喜欢模仿等特点。作为我们就应该保护孩子们的这些天性,利用他们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例如:有一次我拿出来两张不同的信纸放在桌子上,然后自己坐在一边。立刻,就有许多孩子围了上来。他们有摸的、有说的、有的还拿起来看看,请听听他们的对话吧:“快看,这张纸上有花,这张纸上没有。”“这都是写信用的纸。”“这张大,这张小。”“哈哈,你们闻闻这张还有香味儿呢,这张就没有。”“我姐姐告诉过我,这张是大人用的,这张是小孩用的。”“这张纸软,这张纸硬。”……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对这两张纸进行讨论。说出了信纸的简单用途及分类。而老师所要做的是纠正孩子的用词不当,帮助幼儿总结一下他们的探究结果就行了。这样看来,幼儿是可以以自身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教育效果。
倾听幼儿的讲话,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究活动。看起来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赢得了时间!用这种探究式教育来代替以往的告诉式、灌输式教育,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孩子真正做了教育的主人!
但是要想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就必须充实他们的大脑经验,也就是丰富他们的环境范围。幼儿的知识能力是由经验而来的。环境越广泛,知识就越多,能力也就越强。在新《纲要》中曾多次提出给孩子创设适宜他们发展的环境,而这种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究竟在哪里呢?当大自然渐渐被高墙、铁栏、紧锁的教室所代替的时候,卢梭便开始大声疾呼:“让孩子回到大自然吧!”
孩子一旦走进自然界,便完全恢复了自己的天性。再那里无拘无束,从那里他们会知道,松树是会冒油的;小草是会变黄的;树叶会掉下来的;泥土是可以垒城堡的……他们会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自然界中的律动,用自己的身体来倾听自然界中的声音。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孩子们去看农民伯伯收秋。孩子们各个兴高采烈,他们会用棒皮当成翅膀,在田地里尽情飞舞;他们会指着粘有露珠的棒穗问我:“老师快看,他身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水珠呢?”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国胜也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在那里,他们懂得了珍惜粮食,懂得了疼爱父母,认识了马、拖拉机、大汽车,知道了蚱蜢是坏东西……回来后,他们自己动手画了大大的玉米,用棒皮给小熊安上了翅膀……这些来自于自然的教育是最真实的、最本土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
一、限制孩子
1、行为的限制
由于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对什么都产生好奇,都想去亲身实践一下,都想自己去摸一摸、碰一碰、试一试、尝一尝、问一问,对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效果,喜欢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认为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便在孩子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限制孩子的行为。就拿最简单的上课发言来说,时常当孩子主动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时,往往是边说边举手,或者屁股离凳子老高,边举手边叫着:“老师,叫我,叫我!”更有甚者,干脆直接跑到老师跟前,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遇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为了稳住常规,一味的强调坐好、举手、闭嘴,得到老师允许后方可回答问题。这样做不仅限制了老师和更多孩子的交流机会,还淡化了课堂气氛,最主要的是忽视了孩子好动的天性。天长日久会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因为教师在行为上对孩子的限制,使孩子无法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也使老师无法获得孩子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无法得到孩子最原始的信息反馈,也就失去了很多对孩子随机教育的契机。
2、思维的限制
有些教师认为孩子的学习就是应该静静的听,忽视了幼儿自主探究和自己学习的特性。对幼儿实行思维“垄断”。比如:户外活动时,教师正在组织孩子们玩游戏,一架飞机从上空飞过。孩子们便停下游戏抬头去看飞机。有的边看边叫,有的边拍手边跳,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致使当前游戏无法进行。然而,老师为了完成自己预期游戏内容,不顾孩子的兴趣转移,强迫孩子重新投入到游戏中。或者有些教师爱说:“不许说话,好好听我说。”“照我的做,和我学。”“记住了。”“不对。”等话,使孩子们按老师禁锢的模式模拟学习,来限制他们思维的扩展。这些都无形中抹煞了孩子们活泼、好奇的天性。
3、教学计划的限制
我们的备课是事先准备好的,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思维灵活,跳越性比较大,不拘于教师的拟定计划范围之内,万一遇上意外,教师便千方百计的让幼儿向已定计划走。幼儿源自其经验的感兴趣的话题常常被忽视制止,为计划“让路”。比如:教师要通过一辆有两种颜色的汽车教幼儿认识颜色,而幼儿却讲起了回家路上看见的汽车。教师则让幼儿停止思路,来和他认识颜色。把学习限制于计划之内,却对这种来自幼儿生活事件的计划之外的学习相对忽视,这就使教育脱离了幼儿亲身体验,也使幼儿远离了自己的世界。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项目教学法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孩子的谈话和平时的观察中寻找兴趣点,从中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既符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又满足了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他们得到各种发展。
4、环境的限制
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一个关于环境话题的讨论,目的就是想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自我创设、自我欣赏、自我启迪、自我发展。可是实际中我们往往在主观和客观上给自己找一些理由,变相的在环境创设中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例如:“把你的贴在这。”“你画片叶子,你画个小人。”“你把它涂成红色。”……类似的话便在我们的美术活动、活动区中悄然崛起。当你正在追求还给孩子空间的同时,不正是变相的限制了他们吗?孩子们上墙的东西只拘泥于老师所指派的任务,他们所完成的东西要贴到老师所指派的位置。的确,这样既美观,又照顾到有孩子的作品参与。但是你可否想到,孩子这时成为了你手中的一项工具,工具可以思维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此时会有人提出随着孩子的意愿随便贴画,那教室还怎么看呢?其实,我觉得孩子的世界本是无时空、无规律、无秩序的。然而在他们的世界中又渗透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毫无雕琢的、原汁原味的美!
我们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所以那些理由便不再是理由了。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高低先给他们一片墙,让他们来做主人。当他们有奇特的想法,会画在上面;当他们有满意的作品,会贴在上面;当他们有新奇的玩法会体现在上面。当我们把墙面真正的还给孩子,让他们来设计时,你会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的设计者。他们的作品是那么的美丽、生动!
二、放纵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些老师盲目的追求“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一切。才是一个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老师。认为只要是孩子提出的都是正确的;只要是孩子做的,都应该发扬的。往往跟着孩子感觉走,忽略了自身所起到的作用。因为孩子的行为中有很多是盲目的,随即的,不一定有价值的,或有价值自身却不能感觉到的。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用油画棒画动物,但要注意不要弄脏衣服。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孩子在衣服上做起画来,教师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给予鼓励。认为这样就是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给孩子插上了创作的翅膀。却忽略了孩子这样做的弊端,即不良习惯的产生。
过分的放纵孩子,不仅对孩子有所影响,也可以助长部分教师不求上进、懒惰的习惯养成。使得对孩子的教育失去导向。例如:一次我和一位教师一起带孩子到树林中进行教育活动,偶然遇到其他幼儿园的老师也带孩子到树林玩,我一看那位老师拿了一个垫儿坐在树下,而他的孩子们在树林中追逐嬉戏,当个别幼儿有出格动作时,该教师会大喊一声:“xx你会玩不?……”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已失去了一个老师应尽的“导”的作用,而让孩子纯粹的放纵。这不正是我们所摒弃的“放羊式”教育吗?看这那些可爱的“小羊”乱蹦乱跳,看似是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活动范围,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却走入了教育的误区。全放任的教育会导致茫然,而这种茫然会导致无趣,无趣自然会发展为无聊,无聊就会走向压抑,恰恰是这种压抑会致使兴奋扩散,使原本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时机丢失。从而“殊途同归”!所以,在提倡“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主导作用”的今天,教师应如何进行引导,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师既不能限制孩子,也不能放纵孩子。可以说限制和放纵是一个事态的两个极端。如何把握两者的教学尺度,让孩子真正的作为教育的主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所深思的问题!
区域活动观摩
今天幼儿园组织老师对中二班的区域活动进行了观摩,活动中,老师首先组织孩子站好队后,告诉孩子今天的区域活动开放五个区角,小朋友去拿区角牌的时候,要一个接着一个拿,做到不拥不挤。活动中遵守区域活动规则。孩子们开始有序的拿好区角牌后进入区角进行活动,活动中有的孩子始终在一个区域进行活动,活动的也很投入,有几个孩子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区域,便不停的在串区,到处走,老师过去提醒他可以选择进建筑区,因为建筑区还需要几个小朋友。他们也没有进去活动。建筑区的小朋友们在搭建长城,由于他们对长城的外形特征比较模糊,所以他们的搭建结果自己也很不满意,一直拆了建,建了拆,最后什么也没有搭建成。其他区域活动区的幼儿活动的很投入,对自己要干什么心里有自己的注意,自己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满意。做完后便自顾自的玩自己的。活动结束后老师进行了点评,孩子们自觉地把区角牌放回原处。
孩子的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两个方面的体会,一是我们孩子进行区域活动对于要做的活动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搭建长城,老师首先要对孩子进行长城基本构造的认识。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农村孩子,都没有见过长城,孩子对长城没有知识储备,所以他们的搭建结果会出现以上的情况。如果孩子对长城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搭建结果将会是另一个结果。二是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自顾自的玩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规定了小朋友不能串区,只能在一个区域活动。孩子在完成自己的活动内容后,或者不想在这个区域活动了,便自顾自的玩了。造成了时间的隐性浪费。我们可以让孩子适当的进行串区活动,标准是孩子进入区域后在认真地活动,不是捣乱。川区的行为不要太频繁。一个区域内的活动做完了,可以进入另一个区域进行活动。
整理了幼儿园教师心得关于区域游戏的一点感悟,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这个学期我们每周开展两次区域游戏,在两个多月班级区域游戏的开展中,通过我的观察与思考,对区域游戏有了一点零碎的感悟:
1、区域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区域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区域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选择过程中要注重两点:广泛性和发展性。即同一活动区在设计时,要纵向考虑,注重幼儿在这个区域中全面、持续的发展。同时,区域的内容不是幼儿已经掌握的,要给予幼儿发展的空间,让幼儿通过区域活动的操作在某些方面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但是由于平时事情比较繁忙,教师往往考虑更多的是选择比较容易操作的内容,妨碍了幼儿的发展,也违背了区域游戏的宗旨。
2.区域游戏主题的更换。
班级里有5个区角,每次更换区角里的游戏主题时,都是轮着更换的,因为同时更换太多主题,教师来不及指导。在更换的过程中,我们将幼儿已经都掌握的区域内容给替换,这样教师的指导更有效。
3.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游戏。
区域选择原则上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但在其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能力较强的幼儿去引导较弱的幼儿,充分发挥幼幼互助中的“以强代弱”作用。但在安排上一定要尊重幼儿的选择,不能强求幼儿进入某个区域,妨碍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选择也是有前提,有原则的,要引导每个幼儿每次尽量玩不同的区域,学会更多不同本领。
4.快乐说游戏。
在讲评环节,应该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介绍,并通过同伴互助等形式来解决遇到的困难。讲评的功用不仅在于推进下次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是幼儿畅所欲言的舞台。
关于区域游戏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让孩子爱上图书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从教的十余年来,我深刻体会到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喜欢阅读的孩子注意力容易集中,思维相对活跃,语言能力强,阅读对孩子将来的写作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本学期我参加的亲子课题中有关于如何指导0-3岁婴幼儿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方面的研究,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平时指导我女儿进行亲子阅读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选择适合孩子的图书。
妈妈为孩子选取的阅读材料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图书。涵涵是五月份出生的,在预产期前我就精心挑选了适合婴儿看的色彩鲜艳、图形简单撕不破的图书。涵涵出生后,我选择最简单的图书趁她特开心时翻开书给她看,告诉她这是绿色,草地、叶子、树叶都是绿色的等等;涵涵20来天时开始看到自己喜欢的红色就会开心的笑,一直盯着看;涵涵3、4个月时看到红的东西就会手舞足蹈;涵涵6个月时,看到动物的图书就表现一定的兴趣,我便增加了动物的名称介绍以及动物的叫声等。接着给涵涵定了婴儿画报、幼儿画报等等各种适合孩子看的图书。
二、亲子阅读要在孩子心情愉悦时进行。
从涵涵10个多月开始,我就坚持每晚的亲子阅读,刚开始她没有表示兴趣,只管自己玩。但我还是坚持,用夸张的表情,动物的叫声,来慢慢吸引她的注意力。慢慢的她能坐的住听我讲,她特别喜欢动物,从书中她认识了很多动物,会飞的小鸟,脖子长长的长颈鹿,爱吃萝卜的小免子等等,有时听到她觉得好笑的地方,还会“咯咯”的笑起来.不管她听的懂听不懂。当然我都会选择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开展,这样有助于兴趣的培养。给孩子读书,可以让他感到快乐,但是不要因为他还不太懂,就任意跳过某个段落。大声为孩子朗读,可以让他感知句子的模式,增强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并促进语言的发展。
三、注重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
亲子阅读通常需要一个安静而轻松的氛围,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听故事,要为孩子创设一个阅读的环境。例如,孩子的书要放在孩子很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孩子常常看到妈妈也在看书、带孩子一起去选择她喜欢的书、坚持每天在孩子能够安静的时间段讲一个非常短的故事等。为了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涵涵一岁半时,我们全家吃过晚饭后都会每人手捧一本书各自看书,同时也给她一本书让她自己翻阅。
四、让孩子充分参与。
和孩子阅读时不必正襟危坐,让孩子尽情参与是聪明的做法,可以请孩子翻书、跟着念念有词,随着故事的发展欢笑、蹦跳。在阅读活动中,要重视引导孩子用表情、动作、体态等表现故事的内容,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在情感体验基础上进行创造。如讨论在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精彩?”并让孩子模仿书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孩子富有个性的表演,就是一个自我创新的过程。涵涵在两周岁半的时候便能根据画面自己进行创编,虽然刚开始只是一两句话,但日积月累现在已经能创编一个较完整的故事了。
通过坚持不懈,涵涵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每天都会自己拿书看,睡觉前也总要听完一个故事才入睡,而每次去书店总会主动提出买书。让孩子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通过爱上阅读,使孩子得到更多情感体验和更多阅读的快乐,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读书,热爱生活。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说起读书,可以肯定的说,在座的各位和我都是极大的受益者。从小到大,在父母的殷殷期望中,在师长的谆谆教诲中我们不断的成长。
从小我就懂得读书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读书并不都像夏天吃冰棒一样甜滋滋的痛快,有时候读书就是一桩苦差事。作为我,读书的天职,是要付出玩的代价,才能将读书化成自己的知识、血液和生命。我清楚的记得孙中山曾坦然说过一句话,“我平生有两大爱,一是书,二是女人。”他所以这样说,就是在直接告诉人们,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享受,其实就在书与爱人之间。读书正如家庭,正如爱情,和家人、爱人天天见面,即使他有一些丑,也会发现几分特殊的美丽,也会产生浓浓的爱意。在我看来,书无异于多情的故人,智慧的使者。有书陪伴使我的斗室生辉,春意盎然;有书陪伴无论快乐的或忧伤的光阴都可以安然度过;有书陪伴,让我的内心充实而又自信。
或许会有朋友说,年少时,读书是为了多学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有个好的前程。长大后“好饭碗”已经稳稳在手,何需再把感情、精力浪费在读书上?其实不然,无论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看,读书都是天下极好的事情。读书之人是世界上最有气质、最有品位、最有价值的人。“观尽天下风流处,读书这边最好”难道不是吗?当我们在公园里、大街上、电影院……或者任何一个公共场所看到捧书醉读的人,作何感想?恐怕是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你会感谢他们为社会文明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便是读书的魅力。人们把美好的赞语送给他们,有人说:“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还有人说:“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反过来人们又把最不堪的语词抛给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有人说:“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读书,敏于思考,勤于著书的民族。书籍对于我们来说,记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将来,它是生命的延续。正因如此,许多人读书、藏书、抄书、著书、思于书、劳于书、苦于书、乐于书……我们做不到像他们一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但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气应该从小就有人人都有,而播撒这种民族志气的人就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在这里我想重申一下这次演讲的题目《让读书成为习惯》,并让这种习惯熏陶我们身边的每一株幼苗,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喜欢《教师心得:让孩子成为区域游戏中的主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