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

04-2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国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言过其实。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

2.人身攻击。如“你胖得像头猪”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体味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3.威胁恐吓。如“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揍你”等。这种虚张声势的威吓会让孩子丧失对家长的亲近和信任。

4.冷若冰霜。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等。从这些话中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不关心,他们并不把我当做他们的心肝宝贝。

5.居高临下。如“你不听也得听”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

6.冷嘲热讽。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等。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讽。即使你说这些话时可能还带有些许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点”们要正确理解实在很难。

7.绝对否定。如“你总是撒谎”等。诚然,批评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这种批评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美国人的家教观


美国人的家教观

美国孩子的独立性

在美国,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做的事情。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

一般来说,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不管他们是进大学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就是他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绝大多数青年就离开家走上了自我奋斗的道路。

我从纽约到费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拿着行李下了车,旅客陆续走完了,我等人来接,于是车站上就留下她与我。我问她是否也等人来接,她摇摇头说不是,她还不知该往何处去。我接着问她从哪里来,她说她18岁,刚念完中学,爸爸妈妈生活困难,她四个弟弟妹妹还在念书。她到了该独立生活的时候,所以离开家外出找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我怀着同情想给她以帮助。这时,接我的车来了,我请她一起上车但是她婉言谢绝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不轻易说“不”

美国7岁的女孩洁西卡驾机身亡的惨事引起全球广泛争议。但洁西卡的妈妈在无比悲伤之余仍然说:“孩子想飞就让她飞吧!”这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这样。他们注重鼓励、支持,陪伴孩子渡过漫长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不太看重最终的成果。

西方人一般不会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电视机,父母也不会发怒。因为完全可以买些旧货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当孩子看人家开飞车,自己也想试试时,父母明明不赞成,也会请专业赛国车手来教。让孩子慢慢明白飞车不光是开得快,还有体能、耐力的艰苦训练。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哪些该做、可做或相反。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由此可见,首先是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愿望,然后才考虑怎样去尊重和鼓励。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为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把握这点有些困难,但一定要尽力去了解。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其实能力达不到,这更需要父母的帮助。这种场合仍然要维持孩子的兴致,容许他们试仟并犯错误。当然,像小洁西卡那样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情况,就不能完全让他们决定。

孩子想做某件事,父母可以用自身的经验去告诉他们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他们不听,还是去试,而且结果正如大人所预告,千万不可讥讽他们:“早跟你说了……活该!”这样他以后有事就不跟你谈了。因为当他证明“被骗了”,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话了。

不吓唬欺骗孩子

我刚到美国留学时,常接触美国家庭,不知不觉地就把我们中国的习惯带过去: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时连骗带吓。比如“不听话,魔鬼就来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我发现大多数美国家长对此很敏感,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预。这时我才明白美国人教育子女同我们中国人有个重大的差别:绝对不吓唬小孩,不能用谎话来骗小孩。他们认为小孩的压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使他们睡不好,吃不下。我后来也为此吃过一回苦头。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为了不让她吃口香糖,就说口香糖吃下肚会死人。哪知她记住了,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后情绪突然低沉,弄得我进退两难,实在没法排解她的烦恼。后来只得说吃一片问题还不致于十分严重,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看来,在这点上美国人是对的,对孩子,善意的恐吓和欺骗也不行。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投资


8岁“当家”终身受益理财方面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新泽西银行的创始人法尔瓦诺在他的独子8岁时,就教他如何管理自己的大学教育基金。当孩子15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但幸运的是,“父亲教给我很多规律与法则。”小法尔瓦诺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独立处理家族的财务事宜。自主决定投资组合许多人向富人建议,不要让孩子们知道将要继承的财产数额。乔布夫妇却不这样想。“我们的两个孩子都知道他们各自有一个信托基金。”乔布鼓励孩子们参与市场投资,女儿16岁时就从父母那里得到4000美元用于投资。父母为她介绍了一个可信赖的投资顾问,但将投资决定权交给女儿。她现在已经有一笔大多数成年人都求之不得的证券投资组合了。割草赚钱买股票帕特里克·朗的大儿子瑞安要求在他12岁生日时得到一台割草机作为生日礼物,他妻子明智地给他买了一台。到那年夏末,他已靠替人割草赚了400美元。帕特里克·朗建议他用这些钱做点投资,于是他决定购买耐克公司的股票,并因此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报纸的财经版内容。很幸运,他购买耐克股票的时机把握得不错,赚了些钱。当瑞安9岁的弟弟看见哥哥在10天内赚了80美元后,也做起了股票买卖。吃麦当劳以致用住在纽约的劳拉·舒尔茨说,13岁的儿子最喜欢的餐厅是麦当劳,并对它始终如一。他7岁那年,我开始送他第一股麦当劳股票,以后逐年增加。每次麦当劳公司的年报寄至时,他都会仔细阅读;每次去附近的麦当劳用餐时,他都要认真考察一番。这些股票不像过完节就扔掉的玩具,从中得到的经验将伴随他一生。上网学拍卖课利用互联网给孩子一些投资的意识,是盖瑞·古川的想法。不久前,盖瑞收到了很多皮卡丘(动画片的主角)粘贴卡片,因为他持有卡片制造商的股票。于是,他一本正经地告诉两个女儿:“皮卡丘卡片现在卖得可火了,这个消息千真万确。”9岁的爱丽斯和7岁的凯莉脱口而出:“爸爸,那我们把它都卖了吧。”此后的几个月里,两个孩子在网站上拍卖了这些卡片,一路竞价到2000美元才脱手,给她们自己上了一堂最好的经济课。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投资


自主决定投资组合

许多人向富人建议,不要让孩子们知道将要继承的财产数额。乔布夫妇却不这样想。“我们的两个孩子都知道他们各自有一个信托基金。”乔布鼓励孩子们参与市场投资,女儿16岁时就从父母那里得到4000美元用于投资。父母为她介绍了一个可信赖的投资顾问,但将投资决定权交给女儿。她现在已经有一笔大多数成年人都求之不得的证券投资组合了。

割草赚钱买股票

帕特里克·朗的大儿子瑞安要求在他12岁生日时得到一台割草机作为生日礼物,他妻子明智地给他买了一台。到那年夏末,他已靠替人割草赚了400美元。帕特里克·朗建议他用这些钱做点投资,于是他决定购买耐克公司的股票,并因此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报纸的财经版内容。很幸运,他购买耐克股票的时机把握得不错,赚了些钱。当瑞安9岁的弟弟看见哥哥在10天内赚了80美元后,也做起了股票买卖。

吃麦当劳以致用

住在纽约的劳拉·舒尔茨说,13岁的儿子最喜欢的餐厅是麦当劳,并对它始终如一。他7岁那年,我开始送他第一股麦当劳股票,以后逐年增加。每次麦当劳公司的年报寄至时,他都会仔细阅读;每次去附近的麦当劳用餐时,他都要认真考察一番。这些股票不像过完节就扔掉的玩具,从中得到的经验将伴随他一生。

上网学拍卖课

利用互联网给孩子一些投资的意识,是盖瑞·古川的想法。不久前,盖瑞收到了很多皮卡丘(动画片的主角)粘贴卡片,因为他持有卡片制造商的股票。于是,他一本正经地告诉两个女儿:“皮卡丘卡片现在卖得可火了,这个消息千真万确。”9岁的爱丽斯和7岁的凯莉脱口而出:“爸爸,那我们把它都卖了吧。”此后的几个月里,两个孩子在网站上拍卖了这些卡片,一路竞价到2000美元才脱手,给她们自己上了一堂最好的经济课。

美国人这样教育小学生!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美国人想让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美国人想让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下个世纪的合格公民,提高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战。

在美国,教育改革同样受到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全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并不统一。因此是否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规定统一的学习标准就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

互联网络的MSNBC网站刊载了署名为魏恩.宾斯和墨里.罗宾斯的一份材料,作者在吸收了纽约市教育委员 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家科学教育基金会、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等机构的意见,并参考了科罗拉多、佛罗里达、马萨诸塞、得克萨斯等州的数学课程之后,制定了一个从上幼儿园之前直到初中毕业各个时期美国儿童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应该说,在美国,这样的讨论并不代表官方的教育政策,但却可以表现出一般美国人真正关心的教育问题、他们想让孩子们学到的是什么。

在上幼儿园之前一个儿童应该能够:知道数字,能辨别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开始运用他们的感官探索世界,能区别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事物,能表达他们的真实或想象的经历;知道在做一件事和玩耍时如何与人合作;完成削、爬、画画、涂颜色等活动。

幼儿园学习结束时应该能够识别数字,能用小木棍、木块等东西表达他们掌握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应该认识字母,知道辅音,并能区别元音;知道不同的职业;应开始懂得生命的演变,例如知道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能够用地图、照片、地球仪以及其他工具去了解这个世界;懂得人要住在家里、要上学,人需要规则。

一年级

应该能从1数到100,并且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做简单的加减法;能进行观察、分类。能例证生命的演变,懂得各种动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应该知道如何使用地图和照片;懂得食物、衣服、居所是一个家庭所必须的;懂得家庭是生活在邻里之间的。

二年级

应该会读、写三位数的数字,能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数任意5个数字;知道如何做两位数的加减法,能够以英寸或者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认识钟表上4个一刻钟;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理解不同的职业以及人们谋生的不同方式;坚持记读书笔记或日志,总结主要内容,知道诗歌、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懂得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的区别;开始独立研究诸如动物或者昆虫等问题。

三年级

应该知道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能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会做10万以内的加法,会做三位数的减、乘、除法;知 道如何从身边的世界搜集和组织资料,能解释人如何保持健康,懂得青蛙、蝴蝶、小鸡等动物生命的演变过程;会使用字典; 能分享他所喜爱的作家或者连环画家的想法,能阅读或者听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四年级

应该能运用计算器运算很大的数字,能比较10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能画图表,开始学习到小数和分数;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等来理解世界上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开始知道文学的不同类型,比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五年级

能够列、读表格,能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 构的报告和五段式的短文;开始能写正式和非正式的信函以及朋友之间的书信;知道如何按照类型对书籍进行分类,能够表达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能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进行评论。

六年级

能对小数进行各种数学运算;能理解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能用清楚、简明、有逻辑的短文表达观点;能使用百科 全书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通过使用地图、地图册、地球仪以及其他地理学的用具了解世界,能论述当代欧洲、地中海地区、非洲、亚洲不同方面的问题;能论述人的身体系统;能理解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的概念。

七年级(相当我国初中一年级):

应该表现出具有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作用的能力,要知道这些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互相依赖的;表现出有使用实 验室设备的能力;理解数学中的逻辑概念;掌握美国历史和自 己所在的州的历史(比如纽约州就在七年级一学年内教授纽约州史);知道本地政府、市政府、州政府、联邦政府的历史渊源、基本原则以及职责;知道人的尊严、法治、正义、与平等等基本原则;了解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南方各州重新加入联邦等重大事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影响;能够将食品、医疗用品的广告与产品的实际内容进行比较。

八年级

知道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掌握了增强自己的耐力、灵活性以及力量的方法;知道如何使用、何时使用参考工具书,比如《期刊文学读者指南》等;应该开始尝试使用关于CD-Rom和国际互联网的参考书;明白自1876年至今的工业化对整个国家和他本人所在的州的冲击;明白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领导作用的原因;知道公认的文学、艺术音乐领域的重要作品,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并影响了它们所处的时代的;要认识到我 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五花八门的世界,没有一种“共同的、 唯一的”历史观。

九年级

应该知道人体组织是如何实现人的基本功能的;能解释地球上的生命延续过程及各种生命的相互作用;在对虚构和非虚 构的作品(包括小说、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电视新闻、诗歌等) 进行分析、解释、判断时能发表评论;知道存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知道民主原则的演进过程,知道发生在欧洲、亚洲、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的大事;能够分析比较各种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好处。了解平衡饮食的益处。

借鉴美国人是如何引导宝宝阅读能力的


美国人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开发进行得最早也最富创造性。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孩子具有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的同龄孩子更强的阅读能力。美国学生具有超强阅读能力的有力例证之一是:同样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能阅读中等难度的成人报纸者在美国孩子中占78%,能阅读难度较高的文学名著者占46%,比国际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7和21个百分点。

此外,美国孩子的阅读面也比其他国家同龄孩子要宽,涵盖了《圣经》、外国古典名著和较浅显的科学理论文章等,而此类较深奥的作品,其他国家的孩子往往要再过至少2年才有能力开始系统地阅读。

美国人如何开发孩子的阅读能力呢?这里是他们的一些做法和技巧的总结,谨供家长参考:

营造阅读氛围:

■树立良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就看到家长的生活离不开好书。

■让孩子尽早体会到集体阅读之乐。婴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集体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组办诸如“父子读书俱乐部”或“母女读书俱乐部”,由大人和孩子共同读同一本书,然后在周末展开讨论。同时鼓励孩子在读到好的篇章时向全家人朗读,以便合家共享。

■和孩子玩耍、散步或锻炼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编小故事,回家后再作好记录和整理。

■利用节假日带孩子逛逛书市:宁可少买玩具,也要多买图书。

■让孩子体会到: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消遣的手段—待孩子真正对书籍如对玩具一样感到兴趣盎然时,他便开始乐于与书为伴了.

不限阅读内容:

●早期阅读并不一定非读文字。实际上婴幼儿在人生的“最初级阶段”便出现了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但美国孩子刚进幼儿园时所读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字书”,而是根本没有文字的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书”。由此他们能够轻易就看懂画面,也能够轻松地从中发现人物的表情、动作、背景,并将之串联起来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这种“零难度的快乐阅读”无疑大大增强了婴幼儿对读书的兴趣。

●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对“广义阅读”的兴趣。早在孩子开始认字之前,每每见到动画片海报,浅显的路标、布告、门牌等等,家长便停下来跟孩子一起阅读。美国人认为,阅读不应限于读“书”,凡是幼年时期对广义的阅读感兴趣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也会爱读书。

●鼓励孩子从小读书“杂”些。这就是说,不但读故事性强的童话和小说,也读历史、地理、天文、社会以及和自然科学搭界的书籍。事实上,一个人小时候书读得愈杂,日后的知识面就往往愈广。

出现“情况”这样做:

★如果幼儿园或学校组织作家和孩子见面,不要让孩子错过机会。

★不必限制孩子通过他钟情的网络订购电子书,或在网上阅读。

★为了增加孩子的读书量,应该允许孩子对某些图书仅作快速、粗略的“浏览”。 这就是说,不必对每本书都作仔细的“精读”。

★要是孩子偶尔接触到一本“坏书”,不必大惊小怪:事后问清原由并指明“坏”在什么地方即可。当然更不应为此而打骂孩子。

★不要轻易对孩子“禁书”。原因很简单:相对于“好书”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坏书”少之又少。

★不要每当孩子的视力出现问题时,便武断地宣布是“读书太多”使然。

★要是自己孩子的阅读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孩子,不要无休止地批评,因为这只能使其对读书有抵触情绪。

★如果孩子读书时遇上了难点,不要马上给他现成的答案,相反可启发他通过想像做合理的推理。

家长的任务:

家长理应发现某些婴幼儿在阅读上的特别兴趣或特别需要,以便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提供给孩子的书籍,必须适合孩子的年龄、迎合孩子的兴趣。

了解并善于总结孩子读书的长处、短处以及兴趣所在,并利用家长会向教师作汇报,目的是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对孩子的阅读作出指导。

试着让3岁的孩子每次读书坚持上10分钟。

尽早给孩子订一份适宜的报纸或杂志。尽早给孩子办图书馆的借书卡。

当孩子3~4岁时,便可以帮助他办理一个小小的私人图书馆,指导他把书籍编号,要求他学会修补破损的图书。

鼓励孩子向小伙伴出借自己的藏书,也允许孩子借阅他人的图书,同时还应强调要好好爱护别人的书籍并尽快归还。(要知道,通过交流图书,孩子们也学会了某些社交技巧。)

有电脑的家庭可以指导孩子写童话或小故事再配以插画,然后装订成书,并分发给小朋友们阅读。

支持孩子参加“漂流书”活动。所谓“漂流书”,即是要求孩子把自己认为精彩的一本书“传”给小伙伴阅读,再由“第二读者”“传”给“第三读者”、“第四读者”……

孩子成长的七大教育需求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下列7项:

第一,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

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第二,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知识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便并不常见到……

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着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着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

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需要大人的帮助,而更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

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不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童话故事,他很快融入故事的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生活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平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想象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做事,这是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

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别人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

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人定讨厌他。

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当代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

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做人做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着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涯教育。

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

“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着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童话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

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

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对别人,他将很难识别的方向的成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

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的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传来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

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

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靠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着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这是气质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做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像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着陆,不致摔坏。

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清凉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受,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烈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

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

和培养智慧一样,幽默感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

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家园共育《美国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月份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