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怎样培养“男子汉”

04-29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美国人怎样培养“男子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男子汉的体魄,更需要男子汉的自主精神,自强自尊,意志品质,奋斗面貌,竞争态度。要根治“文弱”病,需要从头做起……

我们周围的美国朋友,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几乎家家在星期六、星期日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我们家的好朋友阿莱希欧博士有4个孩子。她的几个孩子都是从3岁开始就参加体操训练。那么小的年龄,当然也学不到什么,无非是学学翻个筋斗,举举手,弯弯腰什么的。有时干脆就让孩子在大蹦床上一个劲儿地跳。但阿莱希欧博士从没让孩子缺席过。

阿莱希欧博士又带着孩子去学溜冰。看三四岁的孩子学溜冰很有意思。一开始孩子在冰面上根本就站不稳,教练就给每人一个塑料墩子,让孩子扶着在冰上走。一个季节训练下来,大多数孩子都学会滑冰了。

当孩子长到四五岁时,足球训练又开始了。在这个年龄段,在不同的季节,还有垒球、游泳、篮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运动季节,每个孩子都一定参加一项,或两项运动。

去年,阿莱希欧博士最大的孩子10岁,最小的3岁。为了带孩子参加训练和比赛,她和丈夫古瑞克忙得一塌糊涂。几乎每个星期六、星期日都是在各种运动场上度过的。即使这么忙,她和丈夫还自告奋勇担任了大女儿垒球队的教练,小女儿和小儿子的足球队教练,大儿子篮球队的教练……

大多数美国人的家庭,重视孩子的体育爱好和发展,并不以培养运动明星为目的。我曾同阿莱希欧博士探讨这个问题。

我问她:“你认为你的孩子中会出现一两个运动明星吗?”

她是生理运动学博士,对此道很有研究。她的回答很简单:“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根本不可能!但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对他们的性格、身体、智力、协调能力、自尊心,等等,都有好处,受益终身。”

阿莱希欧博士和丈夫古瑞克对孩子的体育运动的培育,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心态:人们以强健为美,崇尚强健的体魄。这种价值观念应该说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就是以强健为最高境界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继承和发扬了这个观点。美国作为一个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从社会心理的层面上来说,也全面接受了这种观点。

由于对“强健之风”的推崇,使体育运动在美国现代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看一看美国青少年社会对“酷”的理解,即可见一斑。

在美国的学校里,学习成绩再好,如果在体育上没有任何特长的话,那你只能列入NERD---“神经类的书虫”的行列。

美国男子,常常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身上、手臂上一块块隆起的肌肉。美国的女孩对身体强健的追求也不亚于男孩。不同的是,她们喜欢的是修长的四肢,丰满的胸脯,以及不亚于男孩的力量、速度、灵活。身体的强健,带来了自信和自尊。

中国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注意到现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现代的“生命在于运动”的生活方式注入中国的成人社会和老人社会。“运动”成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另一方面,却是传统的“文弱之风”盛行于中国的青少年生活。“体育”是副科,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个学科。

有人曾做过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除了体育课,在校中小学生花在锻炼上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

在大多数老师、家长眼里,学习才应该是孩子的“本职工作”。青少年中“文弱之风”一年胜似一年。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豆芽型”身材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体育“爱好”越来越少,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甚至用于“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对“体育运动”的片面理解,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体育运动”还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运动”的理解层面上。我的孩子健康得很,从没什么大病。要不给孩子吃好一点,补一补就行了。用不着搞什么“体育运动”。可以说,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

其实,“体育”的“体”包括了体力、体能、体态等等。它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还包括个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体育运动提倡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竞争精神,一种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一种开放进取的创新精神。

与国内的同龄人相比,美国孩子并没有把学习成绩放在惟一的,或第一的评价位置上。在他们的评价标准里,一个人的自主精神,自强自尊,意志品质,奋斗面貌,竞争态度,等等等等,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淘汰竞争”中悟出许多道理m.YjS21.cOM

美国到了高中才有校际间的足球赛。能不能参加校队,不像国内由体育老师或教练决定,而是充分地尊重每一个“社会人”的平等的竞争权利:即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报名参加,但最后能不能留在队里,则看你自己能不能通过一个叫“淘汰竞争”的测试。

高中的男孩们把能不能参加足球队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矿矿和他初中的好友麦德,为了参加学校的足球C队,早就做好了参加这个“淘汰竞争”的测试的准备。

“淘汰竞争”于7月16日下午3时开始。烈日当头,但参加各种运动队的试训者熙熙攘攘。我虽戴了遮荫帽,还顶不住酷热,钻到树荫底下,妻子干脆站到了教学楼那边去。

学校要组建A、B、C三支足球队,一般来说是按年龄和球技分队,但为了鼓励竞争,低年级的身体壮、技术好的球员,也可以“提拔”到高年级的队来,每队需要25名正式的球员,但参加试训者约有200人。

开始是环校跑,可能有1500米,一圈下来,矿矿跑在中间:接着是三组400米跑,矿矿是中上水平;又接着四组100米折返跑,矿矿还不错,大约在第四、第五名之间。我以为大概就差不多了吧,看孩子们累得那个样,歪歪斜斜的,耐力速度都知道了,该淘汰谁淘汰谁吧。谁知道,试训并没有结束,又进行两圈环校跑,三组400米、四组100米折返跑……这一轮下来,直看得我胆战心惊,以为总该结束了吧。万万料不到的是,又进行第三轮……

我看不到自己的脸,反正妻子的脸是失色了。场上有孩子晕倒,有孩子抽筋,有孩子呕吐……我真想把孩子叫回来,不要试了,那个球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要穿过这个偌大的球场,众目睽睽之下,把孩子叫回来---做第一个,也可能是惟一一个主动退下来的人,又实在难以决断。

眼前的儿子,我就看不懂啦,老师又没有选你,是你自己来的,要退就退,又不是没有余地!再说,这是个小公鸡一群的男校,又没有能让小年轻赴汤蹈火的一双双美丽温柔的大眼睛……

最后,孩子们到底跑了多少,我们没有数,孩子也记不得。我迷惑了。看着面色煞白,一拐一拐的儿子,心好痛!真想出言劝他,但看儿子并没有退的意思,我又说不出口。于是,我拐着弯儿说:“那些跑在后面的,都看着没有希望,为什么还不干脆退了?!”

儿子看也没看我,说:“爸爸,自己退出来和选不上是不同的,你可以退出足球队,也可以退出网球队,退来退去,你还能往哪里退呢?没有到最后一分钟,谁都还有机会。跑在前面的,也可能下一轮,挺不住了呢?!”这些话,我从未跟儿子说过。是他在这个既充满机会,又充满竞争的美国社会里“悟”到的。

中国传统推崇的读书人,是“文弱”“斯文”的。读书人的“文弱之风”是正面的形象。有的家长向我夸耀自己的儿子时,是用“吹弹可破”来形容孩子的“奶油”和“白嫩”的。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我们能不能让我们的“白面书生”们也强健起来呢?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男子汉的体魄,更需要男子汉的自主精神,自强自尊,意志品质,奋斗面貌,竞争态度。要根治“文弱”病,需要从头做起……从我们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长维生素”。这个“生长维生素”,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游戏活动。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打造小小男子汉


导读:一位哲人说过:“经过什么样的洗礼,就能造就什么样的灵魂。”因此,妈妈们,请大胆地撒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尽快自强自立起来吧!

动物要学会自己觅食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界生存下去,孩子要经历自己独立处事才能长大成人。一位哲人说过:“经过什么样的洗礼,就能造就什么样的灵魂。”因此,妈妈们,请大胆地撒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尽快自强自立起来吧!

方法一:妈妈,请用你的肯定去激发儿子的男子汉气概

一位母亲有这样一句口头禅:“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儿子4岁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发烧,这位母亲带他去打针。针刚扎进屁股,儿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母亲见儿子哭得小肩膀直打颤,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儿子看到妈妈哭了,立刻停止了哭泣,揉着眼睛问妈妈:“又没扎你,你哭什么?”

妈妈给儿子擦了擦眼泪,说:“妈妈胆子小,看见你一哭就害怕。”

闻听此言,儿子转而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嗨!你们女人太胆小。算了吧,以后你甭进去了,我一个人进去!”

第二天,儿子壮着胆独自走到护士面前,大声说:“你扎吧,我是警察!”妈妈和护士都被这个小小男子汉逗笑了。

这位妈妈便是研究儿童心理和行为的专家、青少年的知心姐姐——卢勤。卢勤一直主张,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就可以创造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幼小的男孩成为勇敢的男子汉。

方法二:告诉你的儿子,一切全靠你了

要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当妈妈的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母亲过于能干、刚强,就会使孩子没有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他会变得软弱;相反,如果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男孩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爸爸出差了,妈妈独自照料儿子。妈妈胆子小,她家楼上有人养了一条大狗,每次上楼,狗一叫,妈妈就会吓得直哆嗦。爸爸出差之后,妈妈对儿子说:“这回惨了,你爸走了,我连楼都不敢上了。你要保护妈妈,一切全靠你了!”儿子拍着胸脯说:“别怕,妈妈,我来保护你!”

于是,爸爸不在家的日子,每次上楼,儿子走前面,妈妈跟在后面。大狗一叫,儿子虽然也害怕,却壮着胆子对妈妈说:“别怕,有我呢!跟我走!”从此以后,不论在任何场合,儿子都争着保护妈妈。

在培养男孩男子汉气质方面,一位妈妈还这样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在生活中遇到我确实不擅处理的事情或问题时,我便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答应的同时,总会流露出一种作为男子汉帮助母亲、保护女性的自豪与得意。现在,家里像修电器、搬东西等技术活和力气活基本上都是儿子的事。

的确如此,妈妈把儿子当成男子汉来培养,他就会变成令妈妈满意的男子汉;相反,如果妈妈一直把儿子看成小孩子,即使儿子已经长到了10岁、20岁,他在心底还是希望妈妈关心他、保护他,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小孩子。

如何打造宝宝男子汉气概


导读:男子汉既有天生的气质因素,更有后天打造的成分。从儿子两岁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在一些行为习惯上培养他的男子汉气概。

男子汉既有天生的气质因素,更有后天打造的成分。从儿子两岁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在一些行为习惯上培养他的男子汉气概。

1、创造机会让他充当“保护神”的角色

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直想往床上躺,可还得对付儿子的“纠缠”,但我明白,这个阶段让他明白你的辛苦是不太现实的。于是,我轻轻对他说:“妈妈累了,能把你的肩膀借靠吗?”儿子不明所以,但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头歪到一边,小小的肩膀向我凑过来,还认真地说:“妈妈,是不是靠在我的肩膀上就不累了?”我蹲下来把头轻轻地靠在他的肩上,赞赏地说:“是啊!我儿子是男子汉,长大了要保护妈妈。

”儿子咧开嘴巴笑了。那以后,儿子动不动就要充当我的“保护神”,神气着呢!

2、可以不高兴但不能随便发脾气

有些孩子一不高兴就又撕又咬,乱发脾气,这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遇事就会不懂得控制。我告诉儿子:“不高兴时,你可以说出来,但绝对不可以乱发脾气。”但这事不光要言传更需要身教。因此,我很小心地让自己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有我这个榜样,儿子也很少胡来了。

3、后果好坏自己担

从小学会遇事承担后果,长大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我很注意在小事上让儿子有意识地学习这一点。比如,儿子生气时把图画书扔在地上,我绝对不给他捡,也不允许家人捡。如果他当时不肯捡也没关系,就让书在地上好了。等他缠着我讲故事时,我就对他说:“你不是把书扔了吗?妈妈不能给你讲了。”儿子这时才开始着急,赶紧自己把书捡起来。

小贴士:

男子汉打造计划的几种表情:

无助。经常假装寻求儿子的帮助。

事不关己。让他知道你不可能帮他做所有的事。

无奈。我也和你一样想做某件事,但我能等待。

沉默。不高兴时可以不说话,但不乱发脾气。

哈哈大笑。高兴时像孩子一样放声大笑,随时保持一颗童心。

美国人用“计时隔离”惩罚孩子


美国人教育孩子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做法,叫做“time—out”。这词本用于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然而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这是一个人人知晓的词,是父母及老师用于“惩罚”一时不规矩的孩子的方法。可译为“计时隔离”,有点像中国的关禁闭。

使用这种惩罚的手段时要注意:说理、警告在前,关禁闭在后,不能动不动就用此法;在关禁闭时,可以告诉孩子的时间,如对孩子说:“关你10分钟!”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样岂不是失去了威摄力吗?其实只要是父母态度一致,神情严肃,孩子就是关上几分钟,对他来说都是很长时间的,因为婴幼儿特别害怕离开父母。另外有个时间的规定,父母也好不失面子地结束对孩子的惩罚;另外,关闭时不管孩子怎么伤心的哭闹,大人都不能随便去理他,一定要等时间到了,再去理他。当然为了防止意外,大人可以在门外悄悄监护,但不要让孩子发现了;关闭结束后,大人也不要一下子都去理孩子,仍然要保持平静的态度,只需一个大人去理理他,并简要地讲讲道理,并提醒孩子以后要注意改正就可以了。

“计时隔离”摒弃了打骂或溺爱,值得中国的父母很好的借鉴。在我们的周围,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后,大多数家长都是溺爱、护短,不批评不教育,也有的家长对有过错的孩子施暴,打骂一顿。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前者容易使孩子产生把错误当荣耀的错觉,助长孩子的任性、霸道。后者易使孩子心灵蒙上孤独、恐惧阴影,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灵的培养。

“计时隔离”抓住了儿童的心理,堪称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对父母或大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受到冷落或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就会滋生来自外界的威慑力。隔离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被区别对待了,孩子对这种厚此薄彼的“不一样”非常敏感,固而在心理上产生很大震动,促进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犯“错误”?错在哪里?聪明的孩子还会举一反三主动思考纠正“错误”的方法,再经过家长的教育、点拨,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美国老师怎样“批评”学生


最近,学校班主任被“授权”可以批评学生,引起了不少议论。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我的说理写作班上的一次作文,学生作文的议题是,学校是否应该允许教师打学生(spanking)。美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英国传统的spanking,这种体罚触及的学生身体部位和方式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一般是用手掌、小棍子或木片打学生的臀部,所以又可以叫做是“打屁股”。

我的学生在讨论中有两种不同意见。一些学生认为,打屁股是一种体罚,而所有的体罚都会对学生造成肉体和精神伤害,因此应予禁止。另一些学生则认为,“打屁股”是一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学到赏罚分明的社会规则。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在说理辩论中,都把“打屁股”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概念之中:“教育”或“体罚”,然后再以“教育”或“体罚”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来判断该不该“打屁股”。争论的焦点是“打屁股”,不是“教育”或“体罚”。所以,如果学生在作文中用“老师是否有权教育学生”来代替“是否有权打学生屁股”,那就是写偏了论题。

在授权班主任可以批评学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批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与“打屁股”这个明确的行为相比,“批评”显然是一个含义很模糊的行为。例如,学生犯了错,老师对他大声斥责,责令他写检查,甚至罚他站墙角、饿饭,这是批评吗?我们是不是因为老师有权批评学生,就允许老师以这类手段对付学生呢?对这样的问题肯定是会有不同看法的。在这种具体情况下,问题的关键就不再是老师可以不可以批评学生,而是应该用什么合适的方法批评学生。由于“批评”不是教师具体行为的一个确切指称,因此它在实际教学中并无可操作的意义。

在美国学校里,老师对待学生的第一原则是尊重。老师的用意再好,也不能用使学生觉得羞辱的方式去批评学生。老师在对学生指出错误之前,都会先听听学生怎么说,然后再以规劝的口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有时候,老师不知不觉嗓门大了,学生就会说:“你怎么对我大吼大叫呀。”这时老师再有理也会顿时变得理亏了。学校允许老师批评学生(指出错误),但决不会授权老师大声吼叫地训斥学生。如果不涉及批评的具体方式,笼统地授权老师批评学生是没有意义的。

老师批评学生,这本是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既然聘请他任教,表扬和批评学生就是他分内的事,是他教师职责的一部分。老师批评一个学生,不仅仅要告诉他什么事做错了,而且还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这就需要与学生讲道理。老师在与学生讲道理的过程中,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如何讲道理、如何按道理做事。这是一种比传授任何专门学科知识更基本、更重要的教育。这样的批评难道不是老师份内的事吗?还需要特别的授权吗?

学校里的“批评”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师生之间理性沟通和讲道理的机制先已经出了问题。师生间理性沟通的基础应当是一种相互平等、善意的信任关系:老师信任学生可以以理说服,而学生则信任老师是为他好,不是存心与他过不去、给他穿小鞋。

说实在的,“批评”这个说法本身就未必有助于这种双方平等的信任关系。批评往往先就有了一种我对你错的不平等含义,接下来便是,我说了,不管愿意不愿意,你都得服从,都得照我的意思办。这样的批评不知不觉地把社会中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的那一套搬到学校里,与老师教学生讲道理的应尽责任先已经背道而驰。这样的批评当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学生有抵触,就会对老师有反感,不信任他的好意。这时候老师的批评即使是授权的,又怎么会有效果呢?

看美国怎样教育小学生


小学各年级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

即使是在美国的华人,都不是太清楚美国小学生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这里只有一个粗略的标准可以参考:

●幼儿园毕业能识别数字,能用小石头、小纸片、小木棍等具体的物体,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认识26个英文字母,区别元音和辅音;区别不同职业的人大致做什么事;了解生物生命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虫变蝴蝶;从地球仪、拼图上学习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国家、不同的肤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学,成年人要上班。

●一年级能够从1数到100,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会简单的加减法;学会观察,对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门别类;能例证生命的演变过程,了解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使用图片和照片来表达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于一个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年级会读、写三位数的数字,从随意取的五个数中,能够从小数到大或从大数到小;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单位测量长度,看懂钟表上的时间;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学会写总结,懂得区别诗、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了解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区别;开始学习独立研究动物,诸如昆虫生态等问题。

●三年级学会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会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练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能够从周围的环境就地取材,搜集、组织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的生命演变过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够明白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书画家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善于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四年级用计算器运算很大的数字,比较100万以内的数字大小,学习小数和分数,画图表;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来解释世界上各地区气候的不同;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譬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五年级会列、读各种表格,熟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拟的报告和五段体式的短文;学会写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间的书信;懂得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能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表达方式、语言艺术进行评论。

“做人”是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

也许国内的读者会觉得,一个已经读到五年级、马上就要毕业的美国小学生,对其数学能力的要求,仅仅限于加、减、乘、除运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儿教育的,她看到美国小学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叹气,她对我说,施嘉特今年五年级,马上就小学毕业了,要是在中国,学生的压力已经很大,整天埋头做功课。可是你看这孩子,每天放学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疯玩,做作业、弹钢琴的时间那么少,你做母亲的要抓紧啊!我说,施嘉特在学校成绩几乎全A,除了偶尔失手,有时候连着拿几个100分回来。对美国小学生来说,我觉得够了。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运动、课外活动、交友联谊等的全面发展。

当然,婆婆还是不满意,她说美国的功课太松、作业太浅,估计考试也很容易。她强调,我们中国人讲究打基础———扎实的基础。其实,美国人也讲究打基础。只是中国的所谓的“基础”,和美国人的不同罢了。美国人讲究做人的底线,这种观念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

然而,与我婆婆持相同观点的大有人在。有一次华人聚会,孩子们的父母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在场的女士坦白,当年找丈夫的标准几乎都是要“学习好”,也就是“成绩好”的,外形、性情、修养都在其次。眼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问她们班上男生谁的学习成绩最好,她们很茫然,但学校里哪个男生运动最出色,绝对了如指掌。如果你恭维某个漂亮的女生,说她可以嫁给一个学习状元,她多数会很不屑,甚至觉得受污辱,“什么呀,谁要那些书虫?”学习尖子(如果只会学习,没有其他爱好、专长的话)多被同学孤立。在美国孩子眼里,朋友、友情、快乐,比成绩重要多了。

小学生敢做博士生的“大论文”

一位带着9岁儿子来美国的父亲感叹,他给老师看儿子在中国读的四年级的小学课本,老师告诉他,到六年级他的儿子都不用再学数学了。他当时就后悔了,把儿子带到美国耽误了学业。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放学,一个学期眨眼就过去了。他不免心虚,问儿子,来美国上学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儿子回答:“自由。”

再过一阵子,孩子放学后直奔图书馆,倒是常常背满满一袋书回来,可是没两天就还了。他又问,借这么多书干吗?儿子回答:“做作业。”然后,看到儿子在电脑上打出作业的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他惊得差点跌地,这都是什么题目?试问哪位在读博士生敢去做这么大的课题?他责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正色道:“老师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每个同学都要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先生活国度的文章,还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分析与美国的不同,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位父亲没有做声。

过几天,他看到儿子的作业出来了,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整篇文章气势磅礴,有理有据,分章断节,特别是最后列出的一串参考书目,做父亲的大气不敢出,这种博士论文的气派,他是30岁过后才开始学到的。等到孩子六年级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更是瞠目结舌,老师留给学生一连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简直像是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前期训练:

“你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责?”“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只有投原子弹?”“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美国历史只有区区200年,却足以开启学生们的智慧大门。

喜欢《美国人怎样培养“男子汉”》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