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情绪在我们的爱里溶解

04-21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让孩子的情绪在我们的爱里溶解”,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朋友仪打电话来,声音沙哑而低沉:“我很伤心。今天为了一件事我说了杰克几句,刚才我进他的房间,居然看见他用墨水涂画我的一张照片。心里真的好难过……”

杰克是仪的大儿子,已经十岁了。杰克其实是一个优秀的男孩子。他彬彬有礼,上进积极,爱护弟弟,尊重老师和父母,跟同学们和睦相处。他的性格和我的大儿子极像,所以两人非常投缘,玩得很好。但是乖巧的孩子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他们从小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几句批评就能让他们难过或生气。

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些乖巧的孩子也有情绪,只是他们通常不会大哭大闹,不会捶桌子顿脚,他们往往会选择无声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比如杰克关着门用墨水涂画母亲的照片,就是无声的抗议。

记得有一次让大儿子做乐理作业,平常听话的他那一天玩心很重,不想过来做作业。我却并不松口。他只好坐下来做。但是那天我检查他的作业时,在里面发现一张纸条:“Life is horrible.(生活真可怕)”。

在一个孩子眼中,生活居然很可怕,我的心揪紧了。晚上我特意挨着他躺下,搂紧他,只想告诉他生活有多美好,他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

我跟两个儿子玩了一个游戏。我说让我们来数一数让自己觉得幸运和感恩的事情,他们争着说:“我们的妈妈很爱我们;我们在学校有很多的朋友;我们可以常常去旅游;我们常常看电影;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游戏;我们有很好的堂哥堂姐;我们有一个大房子住;我们可以学钢琴……”

他们数的时候,我的眼睛潮湿了。他们虽然也有抱怨和不情愿的时候,但是他们那幼小的心灵,又何尝不是清清楚楚地,细细腻腻地感受到父母家人的爱呢?有这么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生活又怎么会可怕呢?大儿子点着头对我道歉,直到现在我仍保留着他事后写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为写了“生活真可怕”道歉,还有为我的态度道歉。

我们为人父母的,谁又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呢?再乖的孩子也有犯错闹情绪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放下一贯的赞美,及时地为他们敲响警钟呢?再不听话的孩子也有乖巧听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看得见他们的优点,是不是能够马上赞美肯定呢?去爱,呕心沥血地去爱。让孩子们从我们的付出中,从我们的爱中体会,明白,理解,经历爱……让他们的情绪在我们的爱里溶解,消释……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育儿心得: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哦……哈哈哈……”看着女儿贝贝奔跑在绿色的草坪上,两条马尾辫随着她的身体欢快地跳动着,她是那么开心,那么无忧无虑。渐渐的,我的视线模糊了,耳边伴随着隐约传来的笑声,我的思绪像长了翅膀的的小鸟,飞向远方……

那年,贝贝四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了。我把她带到我所在的幼儿园。刚开始几天,贝贝很不适应。每次我把她送到小二班门口时,许老师和缪老师都热情的迎接小贝贝,把她抱在怀里。贝贝死死地揪住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开。我硬是掰开她的小手,她哭喊着,小手用力地挥舞着要妈妈。我和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心疼自己的孩子,正因为爱她,我选择了狠心的离去。大概过了一个多星期,贝贝不再哭闹了。她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喜欢上幼儿园了,还常常把发生在小伙伴身上有趣的事情,说给我们全家人听。那张可爱、稚嫩的小脸上又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自从贝贝上了幼儿园,爷爷奶奶似乎更宝贝孙女了,每天总是做好了贝贝最爱吃的菜,等她回来吃。吃饭时,他们边往贝贝碗里夹着菜边说:“贝贝啊,多吃点,那些菜不好吃别吃,”“你快吃啊,别让爷爷吃,”“你吃慢了,就被爸爸妈妈吃光了,”有时贝贝的奶奶为了让孙女多吃点,就故意把贝贝爱吃的那碗菜,端到贝贝跟前说:“好了,藏在这,他们都夹不到了,哈哈哈。”贝贝的爷爷故意去夹,她奶奶就说:“孙女吃的,你怎么能吃呢?”每次我看到这些,都很想跟两位老人说,这样做会把孩子宠坏的,会助长她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但是看到两位老人花一样的笑脸,些许的白发,我又不忍心说了,以免他们不开心。他们也是爱孩子,只是爱的方法不当。再看看贝贝,小嘴吃得油亮亮的,那么开心,瘦弱的身体也的确让我心疼了,话到嘴边又咽下,尽管我心里有许多的不安。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贝贝上中班了,终于,我的不安变成了现实。贝贝经常在吃饭时,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不想吃饭,问她怎么了,她就是不说。等到全家人都吃好饭,她才慢吞吞地拿起筷子,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好吃的,”然后扒几口就去吃零食了。有时,她把自己爱吃的那碗菜,端到自己跟前,不让家人吃。渐渐的,贝贝变得任性、挑食、对人无礼、自私、乱发脾气。时间一长,全家人似乎都失去了耐心,苦口婆心的劝说换成了巴掌。看着女儿满脸的泪水,红红的小屁股,我的心在滴血。孩子变成这样,都是我这个当妈妈的错啊!我自责、我后悔、更多的是对女儿深深地愧疚。是我的不忍心,害了原本天真可爱的女儿;是我总是借口工作忙、累、没时间而懒得管教。我是一名优秀的幼儿老师,却是一个多么失败、不称职的妈妈……冷静下来,我暗下决心,无论多难,我也要帮女儿改正,让她变回大家喜欢的那个乖巧、不挑食、有礼貌、孝顺的孩子。

我认真的和家里人交谈,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一次又一次的细谈,其间有很多次的不愉快,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爱孩子,最终还是在教育贝贝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当贝贝提出无理要求时,家人要统一战线,绝不心软妥协;当贝贝发脾气时,家人不要高声训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影响孩子,强化她的这种行为。冷静的离开,不予理睬,给她一点时间,让她自己想想,然后找她谈话,直到她认识到错误;请贝贝帮忙做事时,要尊重她,平等的对待她,跟她说道谢的话;贝贝表现好时,不妨夸一夸;利用休息日及节假日,带孩子走走亲戚,看望老人。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孩子。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灵深处的那片净土上,让她在爱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我又请幼儿园的老师、食堂阿姨们帮忙,多给我女儿表现的机会。每天早晨,陈老师提来一桶水倒进保温桶后,就请贝贝把桶送回厨房。一开始,贝贝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照做了。陈老师都会跟贝贝说声谢谢,并夸奖她懂事、勇敢。之后贝贝一看见陈老师把水提来了,就主动笑呵呵的把水桶送到厨房。中午,小朋友们用完了餐,许老师和缪老师就请贝贝帮忙,收拾碗筷、擦桌子,贝贝非常乐意。她常常回到家自豪地对我说:“老师喜欢我,请我帮忙做事情呢。”我也不忘夸她一句“真能干!”午睡时,小班的施老师邀请贝贝,帮她们班的小朋友脱衣服、叠衣服。贝贝总是忙的不亦乐乎,俨然是个十分会照顾弟弟妹妹的大姐姐。一次,贝贝扬起天真的小脸问我:“妈妈,为什么幼儿园里的老师,都喜欢请我帮忙呢?是不是我最乖啊?”我笑着说:“是的,老师们都喜欢有礼貌、有爱心、能干的孩子啊!你帮老师做事,老师不仅很开心,也不会那么累了。”

教育无处不在,早晨上班的路上,也是我和女儿沟通的好时机。我告诉贝贝看到认识的人一定要主动打招呼,这是礼貌。当我大声的叫姑妈后,我告诉她应该叫姑奶奶;当我大声的叫姐姐后,我告诉她应该叫姑妈;当我大声的叫哥哥后,我告诉她应该叫大伯……开始几天,女儿都要经过我的提醒甚至再三催促,才跟人打招呼。后来,女儿一看到认识的人,就抢在我前面大声叫了,可把姑奶奶、大伯他们乐坏了,都夸贝贝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的心也得到了一丝安慰。

每次在家吃饭前,我就给贝贝打预防针,告诉她今天吃什么?这些菜有什么好处?一会吃饭表现要好。吃饭了,贝贝的筷子靠近青菜碗,刚要抽回时,我赶紧说:“贝贝变了,不挑食了,贝贝奶奶你看看,她还吃青菜了。”“真的,我孙女变了,她还一夹那么一大筷。”贝贝的奶奶故意提高声调,说完我俩心照不宣的偷偷一笑。贝贝真的高高兴兴的大口吃起了饭菜,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夹起菜送到爷爷奶奶、爸爸和我的碗里说:“多吃点,你们也吃啊。”这个时候是全家人最开心、最幸福的。

女儿真的变了很多,我对她的愧疚也渐渐减少了。有一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彻底释怀。那天,和我搭班的陈老师生病了,我一个人忙了一整天,没顾得上喝一口水。回到家,感觉很疲倦,嘴巴渴得厉害,便顺手拿起女儿的杯子。刚要喝水,女儿大声嚷着:“妈妈,不要碰我的杯子。”顿时,我气得浑身发抖,但还是强压住怒火问她:“为什么?”女儿夺过杯子说:“妈妈,我感冒了,我怕你喝了我杯子里的水,传染给你。”啊!原来女儿是怕我感冒了,女儿懂得关心别人了。瞬间,一股清泉流入心田,我感动的一把搂住女儿:“贝贝,妈妈差点错怪你了,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啊。”幸福的泪水悄然滑落……

“妈妈,妈妈,”耳边传来女儿清脆的声音。还没等我从幸福的感觉中反应过来,贝贝像一阵风似的,抢过我手里的包,拉起我的手就走:“妈妈,我们回家吧,谢谢你陪我出来玩。”“哦……哈哈哈……”欢快的笑声,一路伴随着我们。

为什么我们不想让孩子在美国上学


为什么我们不想让孩子在美国上学

在国人趋之若鹜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国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对跨国夫妇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这是为什么呢?以下是他们耐人寻味的讨论:

Kay的爸爸(年龄:26,国籍:美国,教育背景: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本科)

“我不想让女儿在美国上学最大的顾虑还不是学校,是美国文化。”

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美国文化中Anti-Intellectualism(反智主义)太严重,最明显的是在中小学。大家最想当的是c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爱学习的,如果你爱学习,大家都认为你是nerd(书呆子),嘲笑你孤立你,如果你喜欢学习,成长环境很负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辈的不认同。

二、在美国从小就“被接触”大量毒品和性。要从小就开始抵制,而且不断有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迫使你尝试,这对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扰。

三、男女非常不平等。当然,世界上哪里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但在美国文化中尤其严重。我特别反感美国文化从小就宣传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风骚),作为女孩子在美国成长的社会氛围特别不好。你看看中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照出相来穿着校服,戴着厚眼镜,很学生样。美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年纪,每天化妆去学校,穿像成人一样的衣服。你觉得哪个更接受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哪种文化更健康?在美国长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这种氛围,会有很大的同辈压力,被排斥,对于女孩子学习是很大的干扰。

Kay的妈妈(年龄:26,国籍:中国,教育背景: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本科,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

一、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校园回忆

我认为我的孩子在中国长大、受教育比在美国快乐的可能性更大。我给加州大学、耶鲁大学都做过几个学期的助教,后来上研究生也教过很多美国大学生,这些年我都在问我教过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当然,能上这些学校的通常学习比较好,他们回忆起中学却没有一个说喜欢或者带着怀念的情绪,都不喜欢自己的中学生涯。相反,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都毕业几年了,对于校园生活都带着美好的回忆。这么多年过去,还是非常留恋学生时代。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形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已形成大趋势。这些陈述是否属实还有待商榷。其实在西方,上私校(一般私校教育水平高于公共学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学生年级越高,压力越大,我先生回忆起高三时候每天晚上都12点后睡觉。更重要的是,快乐和幸福感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不是作业少就等于会更快乐。有两个影响快乐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第一个是成就感。其实你观察小孩子穿鞋,或者搭一会儿积木高楼,就能发现人类从小开始就对自己经过努力完成某种任务、达到一个结果感到自然的快乐和欣慰。成就感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那究竟什么是成就感呢?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有努力这个过程。譬如一个人考两科,一科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准备也考得很好;另一科要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才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这个人一定是对后者印象更深刻。

我个人在美国念研究生的感觉是很没有意思,因为并不需要多么刻苦,不准备随便答卷成绩都是一等,这样的成绩不代表任何付出,自然没有记忆深刻之处;相反,回忆起大学时代经常挑灯夜战、但大家都刻苦、即使你付出全部努力也未必获得一等成绩的日子,那时的记忆更隽永。所以,这点令我看蔡美儿的书时马上理解了她的意思,我很同意,绝对不是没有压力的孩子就会更快乐。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觉得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对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乐,这种经历会进入更持久的精神层面。在国内接受教育,从小就有很多竞争,很多压力,要取得任何成果,必然需要努力,这个过程和这种经历本身对于美好回忆的形成是很有深远意义的。

影响快乐的另一个因素是集体主义。我说的集体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国内人口密集,从小到大有很多经历其实都是集体主义的。譬如,上中学上早自习,晚自习,大家一起做课间操眼保操;大学住宿舍,早起刷牙遇到甲乙丙,大家一起上课自习,逛街卧谈,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这些在一生中都是头等有意义的事,因为随着人离开校园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会越来越脱离集体的影响,然后会意识到那些经历的独特和同辈情谊的可贵。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机会经历这些时刻。我上大学时四个同学住一个寝室,我先生上大学在斯坦福两个人一间,地方大了他就感觉更快乐了吗?未必。相反,他自己说,我和我大学室友的感情四年下来确实比他在美国学校和同学建立的更深。

集体主义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你日深月久,积累如何与人相处的经验,这些对人以后的生活工作成家立业都是很重要的。在美国长大,人口不密集,所以如果我不喜欢你,我就另找一个地方,用空间来避免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在中国长大,你不喜欢你家邻居,能立刻搬家么?我们大学时室友通常都是四年不换的,如果你不喜欢室友,怎么办?一定要找到欣赏对方、和平相处的方法,一定要学会与人交际。

刘瑜有篇文章叫《集体体操》,写得特逗特实诚特刘瑜。她回忆了自己脱离“单位”,漂泊海外这么多年,没有了集体组织多年自由自在以后的心理状态,其中一段特别写实:

“我已经31岁,但是有时候,我希望有人突然敲我的门,大喊:起来了,起来了,做早操了!然后我骂骂咧咧、睡眼惺忪地起床,去刷牙洗脸,走廊上碰见老大和老二,水房里碰见老三和老四,回到宿舍,看见在梳妆打扮的老五。然后朝阳下,混迹于成千上万人,我伸胳膊踢腿,从伸展运动做到整理运动。就算我是厌烦这一切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凡是令你烦躁的,其实帮助你防止抑郁。当然抑郁和烦躁谁比谁更可恶,好比自杀与他杀谁比谁更可怕,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对于集体主义抗抑郁功能深有体会。在美国,校园生活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看似自由自在,但时间久了就发现这种状态下人真的容易抑郁,就连我教过的学生20岁不到,父母掏钱供他们上的昂贵私校,从来没有什么人生挫折苦难,但有好几个都在吃抗抑郁的药,或者多动症药的。这些年在美国我从一开始看到20岁人吃抗抑郁药感到吃惊,到见怪不怪,因为身边美国孩子吃抗抑郁药实在很普通,而且越是私校富人区,这样孩子越多(当然并不是说穷人不抑郁,但一是穷人担心生计问题是第一位;二是这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有直接关系)。至于刘瑜说的抑郁是否一定比烦躁更糟?我倾向讨论的是有选择没选择的问题。生活在一个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烦躁你可选择避开人群自己宅,如果抑郁你可以选择人群;但如果在没有人群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的地方,你却没有人群选,只能“被宅”,结果是“被抑郁”。

二、中国的教育制度更为公平

中国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教育的选拔制度是很公平的:学习好的同学去好学校,很简单。任何制度都需要一个选拔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统一化的考试,这是最能避免教育腐败的选拔方式。相对于美国财富决定教育这种标准,我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心里会感觉更公平。举个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学时,我身边北大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各个行业都有。还有不少同学家境比较困难,就系里这个小样本看,比例大概10%吧,都靠各种助学金或者自己做家教完成了学业。

美国的segregation(区域分化)非常严重。如果你有钱,你的轨迹是这样:从小上私校,一年2-4万学费;大学上好的私校,一年4-5万。你的同学都是同一阶层,即使中小学去的是公共学校,因为是按住房分学区的,好学区房都很贵,所以能去富区富学校的家庭也是一个阶层的。我曾在耶鲁北大项目做了一年助教,两学期大概一共有40多个耶鲁的学生,没有一个家庭不是中产以上,大概一半学生家里都是有游艇,或者开旅馆的。我也请我先生回忆过他大学认识的所有人的家庭状况是怎样的,他努力回忆了大概100个,最后说想到有一个同学是家庭经济不好拿助学金的。反之,如果是穷的家庭,住在不好的区里,可以预见教育环境是非常差的,因为第一学校很差,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同辈压力。你的同辈大部分都不愿读书,大部分也不会试图脱离这个环境,因为他们看不到好的例子,更不相信自己有不同的可能。我有位同事,来自洛杉矶著名的乱区,那里帮派活动猖獗。他回忆起初中同学,大部分都加入了帮派,现在已经没几个还活着。他很庆幸地说:“如果不是我搬回菲律宾上学,我肯定也跟他们差不多。”

关于美国教育与财富的直接联姻,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现在美国教书的女老师,同时也是我喜爱的作者,在一篇题为文章《为何我说在美国寒门难出贵子》中也有深入分析,从美国学校假期长导致金钱直接决定孩子能否持续学习,到贫困区危险治安情况,和贫困区孩子对于不相信自己能活过40岁这种预期对学习态度的影响,都是非常现实的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人,需要丰富的经历,增长更多的见识,接触不同社会阶层,而不是把其它人群的生活简化为新闻中的一个名词。美国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很低,这种大环境对人的心智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障碍。

Kay爸爸补充:“是这样,不知哪个只有半个脑子的人立法,规定公共学校的资金来自这个学区房子的房产税(在美国有房产的人每年都需要交大约房价总值1%,2%的房产税,各个州和区数字不同)。所以不用多高的智商就马上可以料到,有钱的人都住一起,这个公共学校自然超级有钱。圣地亚哥(Kay爸爸长大的地方)我们区附近有两个学校,有一个是超级有钱的高中,我家不在那个区所以我不能去。这里高中一般都有停车场(高二高三学生和老师都开车去学校),你看我们学校的车都是沃尔沃之类老车,那个学校停的车好多都是跑车,几十万美金的车,给上高中的小孩,对对,还有Delorean,嗯? 没见过么? 就是Back to the Future(科幻电影《回到未来》)里那种车。”(此时穿插Google图片,兴致高昂地展示该车)Kay爸爸接着说:“美国人不喜欢承认‘社会阶级’这个概念,所以假装美国不是一个阶级社会,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其实根源一样,因为大家不喜欢承认‘有钱的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样基于这种理想主义,美国人不愿意支持‘学习好的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制度,这样说起来是哦,不是好坏学校之分,不是有钱没钱的学校,大家都去同一个公共学校。所以不能像中国一样选拔好学生进好学校或者一个班。你也可以‘买进’一个好学校,就是在好学区买房。但当然这些操作都不是在表面上进行的。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好学生不能被选拔去单独的班或者学校,那必须和学习水平相对低的呆在一个班,每个班级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怎么讲课呢? 只能给中等水平的同学讲,所以结果是好学生永远都是觉得上课很无聊,讲课慢……”

Kay妈妈插话:“这是难以避免的,无论什么制度,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各种水平的。老师只能按中等水平讲。”Kay爸爸:“对,但这就涉及一个程度问题。美国的教育制度积极地阻止了聚集好学生的可能。基本情况是学习好的学生不能得到更适当的教育,成了被浪费的资源。”

三、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如果你不在中国长大,不可能理解它。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国对于世界认识的智慧是绝对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国长大,会错过这笔宝藏。美国的整体思维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大众深受媒体洗脑,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生活在被宣传为“最好的”国家里。我一直很赞同冯唐所说的:“人心应该相对复杂起来,不要从小就是标准答案,不是对就是错。”人类文明几千年下来,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结果不过是排除异己,不是圣战就是文革。我和我先生都认为这种黑白世界观根本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现实。人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而中国人的世界观整体上比较理性。

如果指望孩子在美国长大还可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周围有太多例子,即使家长努力让小孩子说中文上中文课,小孩子都是要和别的小孩一样,“为什么别的孩子都不学中文跑去玩而我要学?”自然抵制学中文。很多小孩子上学后在家里也是父母问中文,孩子答英文。反之,国内大家都在学十八般武艺,小孩子希望跟着朋友,是有学习动力的。除了以上顾虑之外,我也有一些硬件上的考虑:首先,国内文化氛围好,书店多,学习条件好。小小一个地区都有很多家好几层的书店,各种书籍和音像资料应有尽有。我和我的很多同龄人一样,中学大学都度过了很多无事在书店晃荡的日子,至今很怀念。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在全世界33个国家居住过,最后还是由衷感叹,要说文化氛围和学习条件,还是国内好。其次, 学费有所值的问题。现在各界人士都认为,美国继房地产崩盘后,下一个危机是学债的崩溃。确实,这里几乎人人都有学债,有的多得惊人,譬如如果培养一个医生,医学院一路教育投入大概50万美金。更有新闻报道,年轻人身负十余万学债,订婚时未向对方说明,对方知道后感觉受到欺骗而悔婚。

我和我先生同龄,2003年上大学,斯坦福学费是每年40000美金,北大是每年4900元人民币,四年下来差距极大。(Kay爸爸补充: 那是我上学时,现在可能更高了)但这两校的教育水平真的差这么多么?! 由于我和我先生都比较话痨,对各种事情讨论很多,认识五年每天还是聊天都能不间断聊几个小时,就我们这几年个人体会来看,我们俩除了专业知识很多互不覆盖(一个文学,一个数学和计算机),其余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深度都差不多。当然,在美国上私校,更多时候并不是为知识,而是为了校友人脉。这就看你认为花三五十万美金来积攒所谓人脉是否值得了。(Kay爸爸补充: 你花的每分钱绝对得到了更多的教育,我的教育不可能超过你的50倍)人们只会买自己认为物有所值的东西。现在较好的私立大学通常学费每年4-5万美金,还在不断涨,人们认为值得才会支付,但随着经济不振,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下降,无法支付高昂学费(如同当初房产危机无法支付月供)最后结果自然是不选择昂贵私校。现在已经有不少外籍居民离开美国回到家乡让孩子在家乡上大学。父母对孩子总是尽心尽力。但做理性的父母在我看来也是养育好孩子的条件之一,我认为,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五十万美金反正常年放着没用,可以送孩子去上私校。但作为普通人家,完全没必要所谓砸锅卖铁就为孩子投钱到一个产出值不可量的私校上。我和我先生都来自普通家庭,我们认为孩子将来怎么样也一样要靠她自己,父母教养已足够,没什么必要为她铺路。替她把路都铺好了,还算是她的人生么?

Kay爸爸:“我再来说说教育本身的一些情况吧:

第一,美国教育这些年来越来越侧重“different learning types”(不同的学习型,大致理论是每个学生如何学习,接受信息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听讲课就可以理解,有的就不可以),所以如果只用一种方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理解。我认为这个理论是有道理的,用多种方式“因材施教”有好处。不幸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个理论很多时候其实只不过让很多孩子“feel good”(感觉好)而已。他们会说:“哦,不是我学习不好,只不过我不是visual learner(视觉学习型)而已。”不过是给了他们更多借口。

第二,美国教育还有一大块是“团队合作”。我认为这是完全失败的一块教学,从来没成功过。给你讲讲我的亲身经验吧,所谓“团队合作”通常情况是这样:在这里长大的美国孩子对于什么是可接受的标准感觉完全不同,有的学生觉得得个B或C就可以了。所以“团队合作”的任务发下来,团队里那些标准低的学生总是等到最后一分钟不得不做才开始,然后马马虎虎就算完了,那些overachievers(总是超越期待去完成更多更好的人)比如我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每次结果就是我一个人做好这个项目,帮别的学生得A。当然,“团队合作”通常有张纸,可以写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什么,但你如果如实写你做了什么什么,别人只是偷懒,基本没做,团队其他人当然恨死你,你也倒霉。所以标准高的人永远是“lose lose”的情况(不可能赢的情况)。总之,“团队合作”实际应用中就是最用功的孩子帮其他孩子得A。

第三,美国教育这些年一大趋势是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多,老师的自主选择越来越少。老师都有一个单子,上面列着必须讲的内容,这个单子只有越来越长,从来没减短,所以老师越来越被迫去覆盖所有测试内容。这取决于不同老师,有的老师严重,有的好些。我高中有个历史老师,上课就是让我们拿荧光笔,说哪行哪行划哪句话,再有哪行哪行划哪句,然后考试都是考划的重点。也有时候先做样题,就是和最后考试非常相似的题目。我特别讨厌这种教学,我认为好的教学是启迪人,传授知识,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听,不知道哪部分要考到,最后考的是你的理解。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划重点,而且还会对不这么明显告诉你考题的老师施压,所以老师越来越受制于测试。

第四,美国教育还有一个趋势,在我说就是家长越来越自私,有个漫画我觉得很形象:第一张是50年代,一个小孩考了F(不及格), 爸爸对着孩子说:“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回事?)第二张是现在,小孩考了F,爸爸对着老师说:“What's wrong with you?!”现在趋势是家长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好,如果分数不好,肯定是老师的问题,总是指责老师不对。我也特别反感上学的时候,每次考完总有学生去和老师争论“为什么给我B/C”然后每天追着老师,就是期望让老师烦到受不了来给自己要分。真忍不住想说:“Deal!(面对,应对之意)这根本是你自己不努力!”

第五,美国学校里有一种风气,“数学是让人讨厌的学科。”现在已经不再是教育,而是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恨数学” 就像“每个孩子都讨厌西兰花”一样,反正大家都这么认为,“讨厌数学”才是正常的。所以,中学里,总有学生上课挑战老师“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些想象的数字?”要老师花时间来辩解证明为什么要讲这个。总在浪费时间。最后我们数学老师画了个表,放在一边,列了好多职业和这些职业应用到的数学。我不喜欢这种文化。我认为老师不应该被放在需要为自己辩解为什么讲某些知识的位置上。不能因为某些学生觉得自己长大可能去百货公司卖东西不需要某些知识就必须被迫辩解为什么还要传授知识。

Kay爸爸最后的总结是:“我对美国教育想到的就这些。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我是一个高标准的人,我个人对于教育制度有很高的期待,所以你听到我抱怨的地方比较多。其实,总体说来我觉得我的高中挺好,大概有50%的老师都是好老师。我对好老师的定义就是真的让我学到了知识。”Kay父母还与Eric/Grace夫妇就中美教育进行了讨论(Eric夫妇简介: Eric,生于美国,小学四年级随父母举家回台湾,读完高中以后进入斯坦福,现斯坦福电子工程学博士; Grace,生于美国,小学开始回台湾上学,高中后进入美国大学,现任某富裕学区小学老师,工作第八年。双方系台湾上学时中学同学。)Kay妈妈:“Eric,你能不能简单概括下你这些年经历中美教育最深刻的感受。”“我觉得亚洲和美国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态度,根本上在于社会文化的不同。在亚洲普遍尊敬知识分子。在台湾如此,我想大陆应该也差不多,你说教授?大家自然会觉得啊很有知识让人尊敬。在美国你说教授? nobody cares。(谁在意呢?)因为美国成功的标准,大家尊敬的,那就是要会赚钱。”

Kay妈妈:“嗯,是的。那具体到学校教育,你觉得两边各有什么优势呢?”“我觉得亚洲的教育优势在于,它很重视读书,会教你如何读书,让你能把书念得很好。我上了斯坦福以后发现我读书比周围同学都快很多,所以同样时间我就可以掌握更多内容,这绝对得益于我一直在台湾受的教育。但是亚洲教育的问题也在于这点,我有些同学,读书不好,但是比如会摄影什么,很好很有天赋,但因为书读得不好,受到很大压力,一直没有自信,最后摄影什么的也没有很好发展。”Kay妈妈:“对,因为亚洲在观念上还是觉得读书最重要,所以是一种单线发展,首先,要努力读书,读书不行,再考虑别的。”“对,其实美国这里也有一条主导的线,就是体育,我也有一些台湾朋友,在台湾上学时学习很差,后来到了美国,但是长大后某天突然发现他们也上了斯坦福之类,就很吃惊:‘What happened?’(怎么回事?) 发现很多都是靠体育。所以,如果学习不好,但有别的特长的学生可能在美国有很多机会发展,也有机会上好大学,但在台湾就没有。”Kay妈妈:“Eric,你是四年级回去的,你当时什么感觉?你觉得这个时间段对你的教育影响怎么样?”“四年级回去,感觉压力很大,你也知道美国这里小学学不了什么,回去那一年基本什么都不记得了,就是读书读书,我还记得我妈妈专门教我数学(注:Eric父母,早年回台湾后久未回美,最终放弃美国绿卡,定居新竹,均为大学教授。)”Eric 想了想,补充道:“其实我觉得我弟弟得到了the best of two worlds(两边最好的东西),他回去时是一年级,所以他国文比我要好很多,他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也可以读,比如看金庸啦;英文很难的哲学什么也可以读。(Eric弟弟,与其兄上同一中小学,大学斯坦福,专业经济学,现在北京,任职研究人员。)”Kay爸爸:“你们两个什么打算?将来有了孩子会在这里还是在台湾上学?”Grace:“大学两边都可以,能上斯坦福当然很好,台大也很好,但可能更难考。中小学应该是回台湾上,其实真的要看小孩怎么样,如果小孩很聪明,是读书的料,还是在亚洲更好,学习氛围好; 如果不爱读书,可能在美国压力会少一些,然后有特长也会有发展,不会被打压到。”

座谈结束时Kay爸爸总结:“我们希望培养一个独立的孩子,当然希望她在工作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我认为美国鼎盛的年代已经过去,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生活水平越来越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与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相当的经济体。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大。所以父母当然应该让孩子到有更多机会的地方去。”Kay妈妈:“在有国籍不同父母的家庭中,怎样养孩子不可避免包含了双方关于世界趋势走向的判断。我们意见一致,这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起来以前看北京的一个外国刊物做调查,调查在京居住的外国人为什么选择居住在北京,其中第一条是‘身处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自己会有历史的参与感。’现在美国社会多年生活的经历让我特别理解这段话。社会氛围对于一个人心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却是至关重要的。根本上说,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孩子健康的根源在快乐的情绪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健康的根源不是山珍海味,不是豪宅锦衣,而是快乐的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一般会把健康的标准定位在孩子吃得好睡得好,有个棒棒的身体,而往往怱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其实,人的情绪状态和人体的生理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可直接影响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比如人在激动、紧张时,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以及胃肠道活动受到抑制等现象。恐惧时,会出现呼吸暂时中断,脸色发白,出冷汗。悲伤时,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都会减少,从而引起食欲减退。由此,可以看出健康不仅仅是吃出来的,更需要愉悦的心灵来支持。生活中,家长不妨多观察,多询问下孩子:你快乐吗?

快乐性格如何培养?

1、让孩子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的热情与活力,以及他们的“发呆”,当他们调皮的时候,就允许他们尽情地玩耍吧。当他们“发呆”的时候,让他们“享受孤独”,不要去打扰他们。

2、让孩子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

孩子也需要他人对其价值的肯定。因此家长应尽量给孩子创设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当他们在帮助别人后得到了赞美时,让他们大大方方地接受表扬与赞美。让他们享受得到赞美的快乐。从小就让孩子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是培养阳光孩子的重要举措。

3、不要吝啬你的笑容,尽情地笑吧。

有许多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严肃的形象,以为这样才有尊严。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笑出声来,并不会失去你的尊严。把看到的,听到的,自己参与的好玩与好笑的事说出来,让你的家中充满笑声吧。

4、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吧,让他感到父母对他的爱。

我和育儿专家懒妈友童在一起,好几次都目睹了这样的情景:懒妈拥抱着女儿好好,用眼睛望着她,对好好同学说:“亲爱的,妈妈是很爱你的,但是妈妈因为现在要和赵阿姨说一件重要的事,所以,你能够不打搅我和赵阿姨说话吗?”“那好吧。”好好就会很乖地自己看书或玩自己的东西了。虽然那段时间好好需要自己单独打发时间,但她的内心是温暖的,她知道,妈妈很爱她,只是让她不要去打搅而已。

5、不要做一个苛求完美的父母。

“最完美的是天使,但如果是天使,那就请到天堂去吧,为什么还要在人间呢?”(我看一个伟人的书时,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刻。)

过多的不满和批评,只会伤到孩子的自尊,让他失去自信。抱怨的时候,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孩子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继续。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永远比他把玩具放在哪里要重要得多。

莫扎特、歌德、莫泊桑等在他们童年时代,都曾一度因为情绪忧郁而让健康状况非常糟糕。后来,他们的父母在医生的建议下,想出了让孩子情绪快乐的办法,使他们度过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坎。

下面的几句哲人名言,让我们一起共勉:

快乐能让儿童的智慧成倍增长!

表扬能让平凡的孩子成为天才,批评能让天才变成白痴!

父母心中有多少宽厚与爱,孩子就能得到多少快乐!

刻薄的父母是培养不出快乐的孩子的!

爱孩子的首要是接纳他的情绪


情绪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当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们是否不止一次的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闹,不要生气......”呢?情绪是生命的下水道和清洁工,我们对孩子情绪的不允许,不接纳无疑是让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全部积攒下来,深藏起来。如此,我们真的爱孩子吗?我们的孩子又真的会感受到我们的爱吗?爱孩子,从允许孩子的情绪开始,从接纳孩子的哭闹开始。

香香是个气性很大的孩子,很早的时候,就呈现了这一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才6个月大的时候,生起气来,就会把自己气得浑身发抖。6个月的孩子,就能展现出这样的生命的力量,实在让我吃惊不小。

除了浑身发抖,这个力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她动不动就宏亮地啼哭和尖叫。

她的啼哭和尖叫,有如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个特点:毫无可预测性,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引发她的大哭,频率极高。在我印象中,实在是数不胜数。

试举几例。

一例:某日,香香手指着某个方位,发出“嗯嗯”的声音,示意要某样玩具,妈妈顺着她的手指的方向一看,也没多想,猜测着从中拿了一个(给她),香香立马放生大哭,妈妈于是立即知道拿错了,于是赶紧换,但是香香已经不给机会了,只是肆意地纵声大哭,还经常伴以把玩具愤怒地扔在地下这样的动作。有时候,香香手指所指的方向,是玩具柜的方向,手指所指处,遍地玩具也,我和她妈妈,在这样的时刻,只能是脑袋瞬间蒙掉,基本没有别的反应能力了。香香往往只给一次机会的,所以,我们经常是失败者。

一例:某日早晨,香香心情甚好,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玩,看上去很美。我走过去对她说:妹妹,你在玩什么呀?可不可以让爸爸陪你玩啊......香香立马一顿,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不是妹妹,我是姐姐......我不是妹妹,我是姐姐啦......讨厌啦......真是委屈得不得了啊!我赶紧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爸爸叫错了,你是姐姐你是姐姐你是姐姐啦......原来,她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最近这段时间,她都是姐姐。当然,很多时候,她不是姐姐,小心,如果你叫错的话,后果都很“可怕”的。

一例:又是一个早上,香香很高兴地起床,和妈妈开心地玩耍了一会后,穿戴整齐地出现在客厅了,看来,今天真的是开心的一天。只是,在香香出现在客厅后1秒钟后,大哭声忽然就响起来了......原来,她昨晚玩的玩具未经她同意被收起来了......又或者,昨晚她胡乱摆放的东东,都被人收拾“整洁”了......

......

第二个特点:除了频率高,有的时候,时间也不短。

试举一例:

有一次,香香不知为何大哭,妈妈抱着她,她边哭边说:我要小兔子。妈妈就拿来一个,结果,香香哭得更厉害了,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妈妈就又赶紧去拿了一个,结果,香香继续哭叫,我不要这个不要这个.......哭得更委屈更尖利了。妈妈赶紧去换,如此几番,还是没有猜对,香香的啼哭哭叫一浪高过一浪。妈妈只是继续耐心地问:香香,告诉妈妈,你到底想要什么......香香在哭叫声中蹦出几个词汇,我是实在听不清楚,但妈妈就是妈妈,在经过长考之后(真是佩服啊,在如此的情境中,还能镇定地长考),猜测香香要的应该是“那个”,然后去把“那个”拿过来,这应该是第六次还是第七次还是第八次了?我不知道,不过,这次终于是拿对了。整个过程,应该持续有二十分钟了吧,经常,这样的时候,我们觉得时间实在是漫长无比啊,往往感觉经过了好几个小时。

这样的情景也是很多的,至少隔几天就来一次吧。经常,我在书房写东西,外面客厅就传来一波又一波地凄厉的哭叫潮,一波又一波,永无止境的感觉。我真是佩服她的妈妈啊,我作为一个听众,经常都承受不了,小心脏一揪一揪地,感觉自己快要疯掉了,但是,妈妈就是没事,就是一如既往地耐心和温柔,香香真是太有福气了。

第三个特点:除了频率高,经常哭,动不动就哭,哭的时间有时还不短,还有第三个特点,就是音尖音高。

音尖到高到什么程度?惨叫的程度。

这绝对不是夸张,这有实例为证的。

大约一岁左右,有一天,香香忽然发现这个饮水机的水笼头很好玩,拨一下出水,再拨一下关水,实在是新鲜好玩。她不停地关来闭去,玩得起劲得很,我本不想让她玩,但一看电源的灯是暗的,没有开热水,也就没有在意,同时,拒绝香香的后果,那是很“可怕”的,所以,我只是陪在她身边,陪她玩,同时小心地保护她。她玩得可高兴了,这个游戏对她来说显然是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她开心地高声尖叫。香香不开心哭,和开心之极,都会尖叫,宏亮之极加尖锐之极,我们都已经习惯了。香香就这样尽情地叫着嚷着,忽然之间我感觉有点不对头,一摸水,天哪,水笼头里流出来的是滚烫的水(看来关掉电源之前一直是烧着的),我只被烫了一下,都被烫的嗷嗷直叫,更何况香香烫了不知多长时间了......我们立即送香香去医院了,其后将近花费半年时间,才治愈她的手。我只是想说,她的惨叫和平时的哭叫以及开心的尖叫,音高和音准是一个水准的,才导致我们没有及时分清。

经常哭,经常长时间哭,经常哭得惊天地泣鬼神......

这是香香在半岁和一岁半时期的历史的核心的特征。

就是这样一个宝贝,怎么养啊?!

很简单,我和她的妈妈,只有一招,也只会一招:

允许她,以自己的方式,尽情哭泣。

我们只会陪在她身边,耐心的倾听,全然的接纳,偶尔试着说出她的心声:

真是好难过啊......

真让人生气啊......

妈妈怎么可以这样呢......

香香生气了,想哭一会,就哭一会吧......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啊,你能原谅妈妈吗......

来,妈妈陪着你,想哭就好好哭......

大致就是如此,也只有这些了。

没有任何的道理,没有任何的其他的教养和训导。

林老师寄语:

为什么呢?(这样处理的)原因何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

情绪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如果你答不出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是小孩子遇到的挫折多,还是成人遇到的挫折多?

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啊。

会提问题,很多时候,是教育的真正的智慧所在啊。

我的答案很清楚:小孩子遇到的挫折,远远多过成人的。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怀疑,试着以孩子的角度和能力,过几天生活看看,你就知道了。我想,你会认同我的意见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

既然,孩子遇到的挫折远远超过成人,那么,孩子为何还远比我们成人健康?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孩子会哭啊。

孩子在纵情大哭中,把所有的失败、所有的挫折、所有的惊恐所积攒下来的创伤,随泪水而挥发殆尽。

这就是情绪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让孩子好好地哭,纵情地哭吧,你的孩子,我的孩子,都太需要纵情地啼哭,来疗愈内心深处积累的伤痕啊。

所以,哭是什么呢?

哭,就是最好的疗伤。哭,是上苍赐予生命的无上的大宝啊。

我亲爱的孩子,好好哭吧,在妈妈的身边,好好地哭吧,尽情地哭吧,妈妈只是陪着你,倾听着你,和你的心紧紧在一起,全然接纳着你的所有的真实的情绪和情感。

我亲爱的孩子,在妈妈这里,你只需要:做最最真实的你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吧,想哭就尽情哭,想笑就尽情笑吧。

这是妈妈所能给予你的世上最好的爱。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家园共育《让孩子的情绪在我们的爱里溶解》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童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