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

04-24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

安全意识是指对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

在《安全小卫士》的健康教育中开始以观看大班哥哥姐姐游戏时玩鞭炮炸伤手的事情,使幼儿深刻认识到玩鞭炮的危险性,接着通过观看小电影,找出娃娃、丫丫在家做错了的事,幼儿进一步加深认识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如不能玩刀、不能接触电插头、插座,不能玩煤气,不能乱掏耳朵等,接着发散性思维的提问,使幼儿积极动脑,去告诉其他小朋友在家中或幼儿园自己发现了哪些不安全的事,请大家当心,注意安全,最后通过坐汽车观看安全图画展,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巩固一些安全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细节性、长久性。安全教育不仅仅要教育幼儿,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危险的、不安全的,而且还要让幼儿知道这些为什么危险、不安全,同时也应知道如果自己受了伤害该如何去自救,去采取一些防范措施。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细节性指安全教育包括方方面面:

①在常规教育中对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渗透;

②主题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教育;

③游戏活动中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

④家园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每个保教工作者、家长都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打好这个持久战,去除一切可能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危险因素,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切记,时时刻刻都不能松懈安全这根弦。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如何树立宝宝的安全意识?


导读:在幼儿阶段烧烫伤、气管异物、交通事故、意外堕落是几种常见的意外伤害,这些意外伤害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在幼儿阶段烧烫伤、气管异物、交通事故、意外堕落是几种常见的意外伤害,这些意外伤害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于是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受到这些伤害,往往对幼儿管头管脚、束缚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常常会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闹。在家里家长也不许幼儿独自与小朋友玩,家用电器一律不许摸等,使孩子成为了捆住手脚的“机器人。”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教育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孩子小缺乏生活经验,好奇心强,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采用电视短片、图片、故事等形式向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并教会幼儿认识一些安全标志和急救情况下拨打的急救电话。例如:针对幼儿中鼻子易出血的现象,我们举行了“保护鼻子”的教学活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和活动的教具,让幼儿了解抠鼻孔、鼻子强烈碰撞引起鼻子出血的道理;再如请受了伤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孩子们听到同伴的痛苦经历时,自然就会懂得尖利、危险的东西是不能玩的。

二、培养孩子的灵活应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胆怯、体弱、不爱活动的幼儿遇到危险情况时反应慢、灵活性差,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组织孩子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增强幼儿的体质,发展幼儿灵活、敏捷、协调的动作。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及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来培养幼儿对突如其来的事件的灵活处理能力。如:一个人在家,突然闻到煤气味怎么办?突然停电怎么办?鼻子出血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说出自救方法。当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应变方法时,遇事就能从容应付,不再会慌张。

三、训练孩子的在我保护技能

孩子年龄小,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但不一定有能力处理一些带危险性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技能。我们常用集体活动时的模拟练习来训练孩子的自我保护技能。例如:为了让孩子懂得交通规则,学会安全过马路。我们进行了“过马路”的集体活动,设计了“小海龟进城”的游戏情境,在愉快的交通安全游戏中,孩子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知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我们不但在课堂中进行训练,还特地带孩子来到十字路口进行实地观察,使孩子直接感知体验。

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师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而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感受。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丹麦高度重视儿童交通安全意识


“妈妈,往后站!”儿子棒棒指着路口的指示线,严肃地对我说。

“哦!”等红绿灯的时候,我习惯性地往马路方向站,越线了。而在儿子的眼里,等红绿灯时一定要站在线后,这是规矩,必须严格遵守。

虽然各国都注重儿童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但丹麦政府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高度重视。如:政府明确规定,儿童6岁时,就应在学校接受正规的交通安全教育;8岁时,开始知道要为实现交通安全目标采取行动,了解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手段和措施。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丹麦有一套很好的“培训手段”。在丹麦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老师带领孩子们,集体走出幼儿园,到大街上“徒步旅游”。走在丹麦的大街上,无论是繁华闹市,还是曲径通幽的小巷,经常可以看到几个老师带着一队孩子行走。这情景很像一群小鸭子跟在鸭妈妈后面,笃定、悠闲地漫步。

在行走的过程中,老师会为孩子们介绍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有时候,老师还会带孩子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附近的社区图书馆,或去远一点的公园。乘车的时候,老师不仅教育小朋友懂得上车要排队,要照顾老人、推婴儿车的人和残疾人,更是会将沿途的交通标志一一教给小朋友们识别。

就拿棒棒所在的幼儿园来说吧,每周一是他们幼儿园雷打不动的“MondayWalk”,实际就是老师带小朋友外出,对他们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如:行人必须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等。这种最基本的交通意识的培养十分奏效,儿子现在对交通标志的熟悉程度和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绝对不比我这当妈的差。每次等红绿灯过马路,棒棒都会主动停下脚步将老师说的话重复给我听:“Lookattheleft;lookattheright!Nocars.Nowyoucango!”(左看看,右看看。没车来,可以走了。)

记得有一天,上幼儿园接棒棒回家。从他的幼儿园到停车场要过一条马路。灯一绿,等他习惯性地将老师的话背完,我立刻带他过马路,只听他大声喊道:“你,不对,快过来!”他是那么的严肃,我还真被他给镇住了,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顺着他小手指的方向看,我才发现,自己的一只脚踩在斑马线上面,另一只则在线外面。此时,棒棒严肃地说:“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双脚都要走在斑马线上!”瞧我这当妈的,只得当场承认错误并改正!

除了幼儿园的训练和培养之外,在社区的儿童俱乐部还有专门以“丹麦交通”为主题的公园。棒棒十分喜欢这种交通公园。在公园里,有专职的老师在挂满交通标志和城市地图的教室里定期给孩子们普及交通法规,更有完全模拟哥本哈根的“公路”:什么红绿灯啊,车行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斑马线、停车场、加油站??一应俱全,完全跟真的一样,只是小了几个尺码而已。同时,公园免费提供可以让孩子们脚踏驾驶的四轮车,让孩子们在模拟公路上模拟行驶,令他们在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上了一堂交通安全课。

在日常生活中,丹麦政府也有很多保证儿童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做法。比如,乘坐家用轿车时,7岁以下儿童必须配备车用儿童座椅,否则违法;孩子骑自行车或坐自行车的儿童座椅时,必须戴头盔,或使用安全带,将双脚固定在儿童座椅上??

此外,因为丹麦的冬天天黑得较早,大多数冬装上都为孩子们装上能够反光的荧光条,以保证他们的出行安全。丹麦政府还会在冬天来临的时候,免费为幼儿园发放一种荧光牌,孩子们外出带上这种荧光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出闪闪的荧光,很远就可以被看到,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

近十年来,丹麦的交通得到很大发展,事故发生率却很低。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的确很有效!

周岁婴儿的自我意识


导读:周岁孩子逐步把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来了,把主体与客观世界区分来了。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萌芽,这种萌芽为他们今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因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年轻的父母常常发现满周岁的孩子有这样的举动:把床上摆着的各种玩具,有时会一件件抓起来扔到床外,一边扔,还一边咿咿呀呀地乐个不停,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周岁儿发现通过自己的小手,可以让玩具“跑了”、“飞了”,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威力了.对迂种成就,成人看了可能觉得微不足道,甚至还有点讨嫌,然而,这对于满周岁内孩子是多么有意义啊.因为,他们逐步把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来了,把主体与客观世界区分来了。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萌芽,这种萌芽为他们今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因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周岁内小儿的自我意识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那种“小毛孩,什么也不懂”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为此,我们应当:

第一、与孩子嬉戏时,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他在空间中的位置.比如让孩子指出与父母之间的位置关系(不用语言,可用手指头、头与身的转向表示),引导孩子认识人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第二、发挥周岁内小儿小手的能动作用.比如,让他们扔彩色气球,抓抓奶瓶,摸摸勺筷,同时热情地鼓励孩子,激发他们的欢快情绪,使自我意识的新芽,更富有勃勃生机.

斗争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


导读: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儿子动手,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宝宝,这就是不久前还文文静静地笑,与小朋友相处时不懂得争执是什么的小宝宝!不过担心之余,我好像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争斗中,自我意识渐渐完善。

我在幼儿园门前见过这样一则趣事:有位小伙子,见到抱着孩子的朋友,就买了些糖果送给那个2岁左右的孩子,笑着逗他:“你爸爸好还是叔叔好?”孩子态度坚决地指着自己的爸爸说:“你爸爸好!”逗得那个小伙子哈哈大笑,我也不禁宛尔。回到家,翻了翻书才明白,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内容,2岁后才渐渐显露出来,这之前的孩子,可能早就会说话,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应用人称代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自我意识还处于模糊状态。

我家的宝宝以前就跟那个幼儿园门前的孩子差不多。现在完全不同了,特别好说“我”、“我的”。常常会急切地跑到我面前说:“妈妈,我想……”很执拗的样子,让我不得不仔细地听他到底想要做什么。

说来好笑,不过是十几天前,宝宝还不会说我,要吃糖是“宝宝吃糖”,要出门玩是:“宝宝出去玩”。当然,更不会说“我想”两个字了。而这一突飞猛进的进步,是因为前不久远房亲戚一家来家里做客,他们的女儿介入到了宝宝的世界。

和大多数独生子女一样,宝宝生下来就处于无竞争的环境之中。在家,他是全家人的小宝贝;出门玩耍,由于每家的孩子都带着玩具和糖果,你吃我的,我玩你的,彼此都对他人手中的东西感兴趣,因有家长在一旁看护和教育,交换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什么争执。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小朋友都进了幼儿园。宝宝只好自己在家玩玩具、看画书—他太孤单了。恰在这时,亲戚一家来了,他们的女儿比宝宝大一岁半,长得很壮实。

总算有了伴的宝宝高兴极了。叫小姐姐到自己屋里,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瑞士巧克力,递过一块后,咬着下唇冲小姐姐笑。不料,小姐姐对宝宝却不友善,吃了一块后,马上把宝宝手上的都抢了去。宝宝怔了怔,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转身又推出自己的小自行车。没想到,小姐姐见到车,马上把宝宝推到一边,骑上就走。宝宝又一怔,不过还是忍住了,又去拿其他玩具。岂知小姐姐在幼儿园就是“霸主”,二话不说又放下车,冲过来,推开宝宝,抢过玩具。

站在一边“观战”的我再也忍不住了。尽管我总是告诉儿子,好吃的要分给小朋友,有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但面对小客人如此“恃强凌弱”,我决定主持一下“公道”。谁知就在这时候,宝宝突然猛扑过去,一下子抓住玩具,拼命夺了回来,自此,两个孩子之间“战争与和平”的好戏开始上演了。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儿子动手,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宝宝,这就是不久前还文文静静地笑,与小朋友相处时不懂得争执的含义是什么的小宝宝!不过担心之余,我好像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有了争斗,儿子的自我意识得到了飞速发展。

前一天,宝宝尚不会准确地使用“你”、“我”这种人称代词。但第二天,我刚下班,就听到宝宝清脆地喊着:“我的妈妈回来了!”那特别强调的“我的”二字,让我亦喜亦忧。喜的是,在竞争环境中,宝宝的心理发育水平提高很快,几场架一打,他终于开始有自我意识了。忧的是,我一年多的“说教”,在现实面前“毁于一旦”—我的小宝宝不再是一味地谦让了,他也学会了用攻击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是那么“男性”的攻击—快速、果断、不达目的不罢休。

培养孩子自我意识3个方法


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心理学家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自我意识是人即主体对自我的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心理学上一般习惯于把意识的内部结构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三个部分,所以也往往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分为对自我的意识,对自我的态度和对行为的调节三个部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卑感、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心理学指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儿童的心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自我意识。大约在1岁半至2岁时,儿童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能用名字和代词“我”称呼自己,这标志着儿童开始把自己从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儿童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安排和处理自己同周围世界以及同别人的关系,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自我形象,直接地影响儿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保持心理健康、能否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利前进和发展。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着调节作用,是行为的强烈动机。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孩子,会在各方面表现出优秀的才能,经常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出现了不良倾向,又没有及时调整,会使孩子的个性和行为发生偏异,以后矫正就困难了。所以家长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方法。

1.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

通常来讲,小学生要清楚准确地认识自我是比较困难的。尽管如此,也要逐渐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因为童年时期的自我认识是成年后自我认识的雏形。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要是要引导孩子解决两个矛盾:孩子自己心目中的“我”与实际的“我”的矛盾;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心目中的“我”的矛盾。

引导孩子认识实际的“我”,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使孩子逐渐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家长可以让孩子同过去的“我”比较,用笔记、摄影、录音记下孩子的成长过程,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让孩子看看、听听,让孩子由此知道“我”的进步、退步或停滞。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较,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与成人和优秀人物比较,认识自己的差距,提高孩子努力和进取的意识。让孩子同进行活动前后的“我”比较,给孩子布置一些孩子做起来吃力,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使孩子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

引导孩子认识他人心目中的“我”,主要靠家长及时把听到、看到的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和印象,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孩子一般不易了解到,家长要做有心人,当好孩子的“耳目”。

2.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

实验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年龄为3至4岁之间。4岁的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5、6岁的儿童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自我评价的情境,促进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最初是根据成人对他的评价而形成的。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当比孩子的实际情况略高一点,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能够用积极的、向上的要求来评价自己。另外,家长要努力安排一些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的活动。成功的次数越多,孩子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成功的范围越广,孩子对自己的全面评价也就越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我接受、勤奋、乐观的个性,使自我意识中积极的成分占主导地位,从而促使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3.培养孩子的自我观念。

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观念是孩子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和体验。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强,认为自己有能力办好各种事情,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对个人都有价值,也容易受到家长和他人的欢迎和好评。孩子的自我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过去的总结和对将来的预见。

喜欢《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自我意识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