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父母的理财教育妙法

04-27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外父母的理财教育妙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下面,为您介绍外国家庭在教育小孩理财的各种妙法。

美国m.yjs21.COM

美国家长将理财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相应的教育要求,如:3岁时,能辨别硬币和纸币;4岁时,应知道钱币的不同面值,还要认识到个人是没有能力把所有商品买下的;5岁时,知道钱币的等价物;6岁时,能数大量硬币,并能找数目不大的零钱。

美国家长允许孩子使用零花钱,为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主做出消费决定。他们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学会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将有利于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以后也更能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法国

在法国,孩子3~4岁时,“家庭理财课程”已经悄然进行了,父母会教孩子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6岁起,父母每年都会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零用钱;10岁左右,父母会在银行为孩子设立一个“独立账户”,并划入一大笔钱,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地“理财”。

“独立账户”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因为一旦拥有自己的账户,父母可能不再“定期”给零用钱了。放心授予“经济权”的同时,父母对账户须进行合理、适度的“监控”,既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不能事必躬亲、样样过问。

英国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针对孩子进行的理财教育也很有特点,如:5~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和用途;7~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在英国,大多数银行部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30%以上的英国儿童会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金融机构。

日本

在日本,很多家长会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还会告诉孩子,用钱要节省。在给孩子买玩具时,爸爸妈妈会清楚地表态: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孩子长大以后,有的家长会要求孩子记录每个月零用钱的收支情况。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国外父母的幼教


德国 环保教育从小开始

在德国,处处都能感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优美。德国人养成爱护公共卫生习惯,是法治的结果,更是从小教育和熏陶的结果。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之一,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就包括"降低自己的需求以有利于社会"、维护令人舒适的雅致的环境"等。

日本 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上学以后,许多学生课余时间都要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中国的孩子胆小少有创新,与中国父母长期庇护不敢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有很大关系。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而孩子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父母家教方法的竞争。学学国外父母教子成"人",让孩子自立,对我们来说是会大有好处的。

法国 家长重视艺术教育

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有关权威调查表明:52%的家长认为艺术启蒙和艺术训练是使学生由失败转向成功的良方;72%的家长认为艺术科目应该成为学校真正的教学科目;92%的人强调指出,艺术科目对开发儿童的智力十分重要。

法国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承认经常接触艺术对他们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艺术教育有一个特殊之处:使理解力与敏感性、创造性与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并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艺术教育能刺激孩子的鉴别能力,最近还有实验证明,孩子会一种乐器,对他们数学能力的开发极佳。

有关专家还认为,艺术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法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所以长期以来法国一直在文化方面充当着国际领袖的地位,使大多数企业在美学、设计和创意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国外父母怎样教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我眼中的国外父母与中国父母


每天早上开车去公司的路上,总是能看见形形色色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都各有特色。堵车的时候把车窗摇下,隐隐约约也能听见骑车的父母在不断叮嘱身后的孩子“下学别乱跑,在原地等妈妈来接!”“中午多吃点!”“上课别说话……”孩子们就坐在后面一直嗯啊嗯啊地应和着。虽然同样是爱孩子,但是加拿大的父母却与我们的中国父母有着完全相反的两种观念。

在加拿大的时候,某一次和同学去滑雪,曾经在那里见过一对父母。当时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一个年纪不大的小男孩在中级道,滑过雪的人都知道,中级道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应该是比较有挑战的一个坡道了。那个小男孩穿着不大的滑雪板,嘎嘎悠悠地走到起点,然后东摇西晃地滑了下去,滑了没多远就摔倒了。他又赶忙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又继续滑了下去。这时候,那对父母在做什么?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样子,慌忙冲过来扶起孩子,呵护备至,嘘寒问暖?他们反而站在我身旁看着自己的孩子笑得很开心。那表情,如同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作出笨拙而可爱的事一样,很喜欢也很满足。

还有一次是去游泳。当时一个孩子的妈妈在泳池边上的躺椅上晒太阳。她的儿子,看起来年纪很小,身高也就一米左右的小男孩在不远处的儿童游泳池边玩耍。一个儿童游泳池的水深或许只到成年人的大腿?甚至更低。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就不一样了。突然,那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整个人横栽到了水里,当时把我吓了一跳。谁知到那孩子扑腾几下,呛了几口水后,居然找到平衡站了起来。这时候他的妈妈才有了一些反应,她满意地竖起大拇指对自己的孩子说“Good!Good!”

或许这就是加拿大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在加拿大生活的那些年,对于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逐渐开始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观念!他们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被人保护,被人呵护,而是从很多小事上培养孩子不依靠别人的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的不是被爱,而是接受现实、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回头想想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只需要放手,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不用每件事都巨细靡遗的为他们安排好、打点好,我们只要去信任孩子,给他们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或许他们会犯错,但是小时候的小小挫折要好过成年后的一败涂地吧?

不只加拿大的父母,很多西方的父母都喜欢告诉孩子,等价交换的道理。只有自己付出一定的代价,无论是家务劳动,心爱的玩具还是合理的规划,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不劳而获,没有从天而降。我曾经在超市见过一个加拿大妈妈,她的孩子很想要货架上的某一种东西,但是她没有买给她。孩子就围着她,不停地哭,这位妈妈发现向他说明不买的道理后似乎没有用,然后就任凭怎么孩子如何地哭闹,却连看也不看,扭头便走。孩子哭到一半,发现妈妈不见了,又歪歪斜斜地跑到妈妈身边,又开始新一轮的“哭闹”。这个情景,想想其实是很可爱也很有意思的。以哭做要挟似乎是孩子的天性,对涉世未深的他们来说,记忆中最鲜明的两个表情恐怕也只有哭和笑了。他们用哭来表达自己想要某样东西的迫切和焦急。但是那位妈妈,却用行动告诉孩子,哭是没用的。也许换了中国父母,早就冲上前帮孩子擦眼泪了,并且爽快地答应孩子的要求,无论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其实理智的想想,那个妈妈的做法也是用心良苦,哭是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可以是为了开心,也可以是为了悲伤,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就没什么用了。尤其是当孩子长大以后,眼泪,只对在乎自己的人才有用。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了,身处这个残酷而现实的世界,眼泪无法帮他解决任何的困难,如果饥饿难耐,如果走投无路,如果仕途坎坷,流眼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西方的父母确实就是这样,在观念上,他们喜欢用现实并且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这与中国家长心肝宝贝似的教育方式却截然相反。当然,身为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我们却从没细想过,这些溺爱会把孩子的以后造就成什么?什么都要适度,包括爱!

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抗冻训练”


欧洲: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北欧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冬泳,还有用冰水给孩子擦身的镜头,看着这些场景,家中的老人连忙说“这样孩子不要的生病的啊?”可是,从那些小宝宝的面部表情看,他们对寒冷表现得毫无畏惧。另外,丹麦、挪威的众多家庭还喜欢在寒冷的季节,带着孩子到空气清新的郊外玩耍,让孩子多接触冷空气。

日本:日本父母培养孩子的抗寒能力其实是很出名的,他们的孩子衣服总是穿的比成人少,就连冬天的校服也是露出小腿的。

法国:巴黎有一所幼儿园,所有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在一个室外的大阳台上睡午觉,不论春夏秋冬,天天如此。冬天,当气温降到零下10℃,幼儿园老师会把孩子裹好后照样睡在阳台上,他们不仅没有冻着,身体还越来越健康。

澳大利亚:在冬季的澳洲,常常可以看见父母们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逼人,但没有一个父母大惊小怪的。

国外父母怎样教孩子自理大小便?


孩子大小便给父母带来了很多不便,国外父母有很多教孩子自理大小便的方法,给各位妈妈分享一下。

美国:

妈妈让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快乐地如厕训练,90%的孩子在4-4.5岁完成。商家推出全套的训练品:一个漂亮的音乐便盆、20条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的指导小册子。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孩子大小便,反对对尿床的孩子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会增强孩子压力而适得其反。另外,他们认为训练孩子大小便要保护孩子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比如尿湿的后可以过一会再换,告诉他干的比湿的舒服,让他们独立学习如厕冲水等,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

日本:

妈妈对孩子夜间常尿床很不敏感。日本人没有为孩子把尿的习惯,有的孩子上小学后晚上还用纸尿裤。

日本保育员在孩子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中国那种老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保育员认为强制孩子如而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非常不好擦),妈妈也不责骂孩子,而是擦给孩子看,让宝宝知道这样会给妈妈增添许多麻烦。

澳大利亚:

妈妈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并且孩子被把着解便的姿式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

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地反抗。孩子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孩子五六岁仍尿床,大人不会看作严重的事,孩子也不会受到羞辱和责骂。

海外父母面对孩子任性的做法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孩子的任性使父母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父母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儿童理财教育:游乐中学理财


大多数成年人都觉得,理财是大人的事,与小孩无关,而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理财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3-13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有些家长不仅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还选择一些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社会、体验理财的儿童游乐场所,让孩子在游乐中学会合理地用钱。

育儿专家建议,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之前,应帮助孩子建立理性投资理财的观念,让孩子知道钱是怎样来的,应该怎样合理地花。理财,在孩子眼中是很抽象的,所以需要在生活中实践、体验。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多家知名儿童游乐场所内均有自己的金融体系,如中国银行就在位于广州旧白云机场候机楼的星期8小镇设立了仿真体验馆,孩子们通过模拟的银行网点,可以进行银行账户开户、现金存取、押钞等多个银行业务的体验。

“由于在这里学习了如何赚钱、如何将钱存入银行,我的孩子将原来由我保管的压岁钱存到了银行。”已经多次带孩子来此体验的刘小姐告诉记者。

有教育专家认为,最好的教育孩子认识金钱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这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命教育。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让孩子终身受益。

国外学龄前儿童如何学理财?


导读:儿童的理财教育让很多国内的父母头疼,请看看英美国家是如何做的。

美国:号召孩子从小储蓄

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同时也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通过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生每年会参加一项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

美国儿童理财教育最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孩子踏进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接受有关理财概念。他们会知道钱是什么以及钱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国,鼓励孩子打工是教会孩子处理财务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此外,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或者捐赠,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剩余物品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学校也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研究证券市场、投资理财、信贷业务,其中捐赠免税的理论也在课程中体现。

英国:储蓄理财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

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英国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计划,根据这一系列计划,从2011年秋季开始,储蓄和理财将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

英国儿童事务官员表示,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据介绍,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专门开设的理财课程。在犹太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以下几大基本原则:

首先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侵占要付出代价;

第二,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犹太人讲究节俭,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

犹太人的理财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钱的最核心理念,那就是责任。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也就更进一步地知道了节俭。不光要节俭,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

成功教育孩子成长的妙法


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未来的发展都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许多的家长们常常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或是会犯一些教育的错误,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如何成功的教育孩子吧!

问题1:怎样做个好妈妈?

我觉得做妈妈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想的全是物质层面上的问题:如母乳应该喂多少?尿片选什么牌子?每天补多少钙?。。。但当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那只是最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满足、身体生理的满足,以这种形式表达出的母爱恰恰处在爱的金字塔的最基础层。

那么爱的金字塔上层是什么?我认为是:用智慧去爱,用科学做妈妈。这份智慧须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场景里。聪明的妈妈会明白不能只用妈妈的时间、金钱和怀抱去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相反,妈妈更需要考虑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问题:如何做,何时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例如,妈妈是否在孩子闹夜时第一时间做到有求必应,还是选择忍耐爱心,逐步训练孩子自我安抚入眠?是积极为孩子补营养素,并深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千真万确的?还是让孩子参与各类集体和体育活动,确信6岁前的孩子是用肢体触摸来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的,因为独立探索而变得更聪明?

所以,想做个好妈妈,我们都必须从基本的哺育“技术”开始学习,然后升级到养育的层次,最后再上升到教育和培育。这段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正是妈妈自我成长、自我超跃的过程。虽然养儿育女始于“养”,但却难在“育”啊。说道底,孩子是我们再次优化自己的契机:我们要学习新的养育知识,改变已有的不良习惯,丰富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人。因此,无论妈妈的育儿动机是什么,只要想育好孩子,就必须先育好自己。

问题2:生活在安逸中的孩子,该如何引导面对人生?

安逸并不是错。从安逸中可以培养出很多人的优秀品质,比如:优雅、礼貌、感恩、尊敬。安逸不是造成坏习惯、坏品德的前提。但如何从安逸中引导孩子养成好品德是考验当今父母的智慧。

1.父母应先有共识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当孩子还是幼年时,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成长是一个孩子学习生存技能、养成各类习惯和培养品德的过程。如果父母包办一切,那么孩子必定缺失这些成长必须经过的教训和历练。

2.从小为孩子建立注重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其实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很有限,父母只需要提供基本的养护:吃饱、穿暖和健康。除此之外无须更多地把物质的表象展现在孩子面前,从而养成他们对物质的看重,追求和依赖。比如,父母总爱说:“读好书赚大钱”。这对孩子的价值观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3.优化自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衣着、交友习惯都会被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希望在安逸中培养孩子的某种品格,那么自己须先向孩子展示这份品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大染缸,你想让他变什么样你自己先要变那样。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优点和弱点烙在自己行为举止上。所以养育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优化”的过程。

问题3:2岁的宝宝提出无理要求,父母不答应就大哭大闹怎么办?

由于宝宝还小,很难用语言讲道理何其沟通,打骂或置之不理都让其越哭越凶,小家伙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脾气很倔,转移注意力都不凑效,让父母十分头痛~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这个年纪的小孩,他对事物不是用因果关系来判断的,所以用大人的逻辑去讲道理会没有效果。用威胁或打骂,只会发生一点即时效果,但不长久。对幼儿来说,他们更多地是用感觉来理解、来判断。所以,妈妈要唤醒这份与宝宝情感相关联的形象感觉,比如,我小儿子一定要喝可乐不喝水,我就让大儿子告诉他在学校里流行的一个实验段子,把一枚硬币放在可乐杯子里,第二天会化掉。于是,小儿子可以很形象地理解到,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否也会把肚子化掉呢?这是用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把妈妈嘴里的大小道理变成了孩子能懂得的故事或场景。大凡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基本都是大人的错,因为大人没有让孩子明白他们要讲的那点点道理。孩子们原本都是天使,是我们让他们改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当父母常常对孩子的哭闹没辙时,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应对方式1:父母要改变孩子爱哭的习惯,让孩子明白哭闹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讲出哭泣的原因却能得到妈妈的帮助,然后认真耐心地处理孩子哭泣的事由,不能听完不处理更不能没耐心。那下次他就不再愿意说出原因了。这样反复练习,孩子慢慢会改用语言来表达。

应对方式2:改变自己对孩子哭的反应。孩子越哭闹,妈妈应该越冷静,不能失去耐心而立即顺着他。妈妈可以对宝宝的哭泣采取冷处理,先把情绪安抚下来;也可以陪伴他,让他继续哭一会儿,释放掉不开心的情绪。很多时候孩子发现妈妈给予注意了,就会慢慢停下来。这时妈妈一定要先聆听孩子的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要给予关注和讨论。

应对方式3:当宝宝愿意不哭泣而诉说出自己的意愿时,妈妈就因该立即表扬宝宝,并酌情满足宝宝的某些意愿,让宝宝明白哭闹一点用都没有,而用语言讲出需要,学习与妈妈谈判才会有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个母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向哭泣的宝宝妥协;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轻易失去耐心。那么,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也会慢慢明白事理,不再无理取闹了。

问题4:我儿子现在4岁差2个月,喜欢听表扬的话,听到别人说他的缺点就顶嘴,稍不如意就说要把谁谁谁杀死、把谁谁谁扔河里去等等,再不就是哭鼻子,可怜兮兮的说:“妈妈不生气,妈妈喜欢我。”诸如此类的话。原来我是经常表扬他的,是不是我表扬他太多了啊?该怎样帮他调整心态呢?

1.4岁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但他只是在重复自己所见所听的,并不明白其真正的含义。所以不能以她的某些言行来判断他的行为好坏和品格的问题。

2.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表扬虽不能让孩子立即改正错误,但表扬可以激发改正错误的热情,表扬是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所以我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从善向善”的一个重要引导和激励方法。

3.当看到孩子有明显错误时要及时指正,但批评指正的话也还是可以用温和鼓励的方式来表达。4岁还不能明白“道理”,但孩子喜欢听故事,妈妈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去“曲线”告知他硬邦邦的道理。比如,孩子喜欢扔玩具,如果妈妈单纯说玩具不可以扔,孩子并不能完全懂,但如果说玩具也会痛,痛了后玩具就不爱和宝宝玩了。那孩子会慢慢去体会和理解。

4.妈妈需要把道理变成故事,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还要不断耐心地重复,犯一边就重复一边。这个沟通过程有许多环节,一环都不能脱节。如果父母从小就与孩子缺少语言的沟通,那么亲子关系会受到影响,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注意不被理解,他就会关上他的门,久而久之孩子不信任你了,性格容易变得暴躁,顶嘴一定会出现。

问题5:上一二年级的男孩子开始讨嫌,依赖性强,很懒,小时候家里人多惯坏了,不知道这个年龄的男孩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能责怪孩子呀。这是因为在过去的7、8年中父母有许多没有做对。现在孩子才7-8岁,还来得及改变状况。我们就先从您刚刚描述孩子3个缺点来入手来讨论吧。

第一,你说孩子依赖性强。他依赖谁了?依赖什么?那被依赖的这位家长是否可以停止去包办孩子的事?包括他的学习?

第二、孩子懒,是指哪方面懒?我相信孩子对玩不会懒,对吃不会懒,这些都是他有兴趣的事。所谓他懒的事物是哪些?妈妈要去发现某些角度去激发孩子对“懒得理”的事物产生兴趣。

第三,妈妈提到小时候被惯坏了。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父母自己。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如何要求孩子改?所以,父母先要看自己有什么需要立即改变的?!

问题6:孩子到十一二岁洗澡不知道避开父亲,该怎么和她说呢?

1.洗澡不避开只是表象。想一想是否家里还有很多时候父母孩子都互不避忌的呢?父母应该让进入学龄的孩子有对身体自我保护的观念,比如上洗手间、更换衣服时要关门,而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自己在家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父母如厕是否关门,夫妻洗澡是否避过孩子?

2.男女有别。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应意识到孩子的身体是私密的,即使是父亲也不可以过于亲密,造成性别模糊。父亲再疼爱女儿,也不能无界限地接近。父亲在平时与女儿的相处中,自然地让她觉得需要在爸爸面前保持自己的隐私。

3.如果生活环境并不宽敞,一家多口居住在一间房间内,在孩子稍大后可以考虑拉个帘子之类,起居分开,让她有可以保护隐私的空间,同时也培养起保护隐私的意识。

面对孩子提到的性问题,我的态度是不用把“性”的问题当成罪恶的事物来警诫或吓唬孩子,也不要避而不谈,闪闪烁烁。通过更自然的方式来交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只是想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得更多,准备得更充分,以后和异性相处时更有风范。

年龄小的宝宝总是会关心自己从哪里来。爸爸妈妈可以直接回答。让他知道自己就是爸妈妈相爱的结果,因此他很珍贵。最好不要用“是从路边捡的”这种托词,会伤害宝宝的感情。其次小宝宝比较接受形象的解说,比如妈妈肚子里有个小房子,爸爸放了一颗种子在那里,长大就变成宝宝了等等。

大孩子则更会自己思考捣弄答案了。在他们愿意聊的时候,爸爸妈妈可用信任的态度、平等的语气把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传递给过去。千万不能居高临下,让他们觉得这好像是一件不能谈的很坏的事情。而要做到这一点,爸爸妈妈需要先自己相信性是美好的,然后才能从容坦诚地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

在安逸生活中如何教子是个棘手的问题。无论妈妈有多能干,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不断生成的。做妈妈的过程就是智慧引渡自己的人生旅程,所以妈妈要感谢孩子,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人生挑战和自我优化的一个又一个机会。在与广大父母沟通的过程里,我最最感恩的就是我的两个儿子,是他们给我动力,给我思考,给我发现真谛的霎那感悟。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父母们要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以上的几点是我们生活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但愿父母们都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园共育《国外父母的理财教育妙法》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人国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