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抗冻训练”

04-19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抗冻训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欧洲: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北欧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冬泳,还有用冰水给孩子擦身的镜头,看着这些场景,家中的老人连忙说“这样孩子不要的生病的啊?”可是,从那些小宝宝的面部表情看,他们对寒冷表现得毫无畏惧。另外,丹麦、挪威的众多家庭还喜欢在寒冷的季节,带着孩子到空气清新的郊外玩耍,让孩子多接触冷空气。

日本:日本父母培养孩子的抗寒能力其实是很出名的,他们的孩子衣服总是穿的比成人少,就连冬天的校服也是露出小腿的。

法国:巴黎有一所幼儿园,所有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在一个室外的大阳台上睡午觉,不论春夏秋冬,天天如此。冬天,当气温降到零下10℃,幼儿园老师会把孩子裹好后照样睡在阳台上,他们不仅没有冻着,身体还越来越健康。

澳大利亚:在冬季的澳洲,常常可以看见父母们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逼人,但没有一个父母大惊小怪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国外父母的幼教


德国 环保教育从小开始

在德国,处处都能感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优美。德国人养成爱护公共卫生习惯,是法治的结果,更是从小教育和熏陶的结果。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之一,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就包括"降低自己的需求以有利于社会"、维护令人舒适的雅致的环境"等。

日本 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上学以后,许多学生课余时间都要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中国的孩子胆小少有创新,与中国父母长期庇护不敢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有很大关系。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而孩子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父母家教方法的竞争。学学国外父母教子成"人",让孩子自立,对我们来说是会大有好处的。

法国 家长重视艺术教育

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有关权威调查表明:52%的家长认为艺术启蒙和艺术训练是使学生由失败转向成功的良方;72%的家长认为艺术科目应该成为学校真正的教学科目;92%的人强调指出,艺术科目对开发儿童的智力十分重要。

法国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承认经常接触艺术对他们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艺术教育有一个特殊之处:使理解力与敏感性、创造性与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并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艺术教育能刺激孩子的鉴别能力,最近还有实验证明,孩子会一种乐器,对他们数学能力的开发极佳。

有关专家还认为,艺术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法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所以长期以来法国一直在文化方面充当着国际领袖的地位,使大多数企业在美学、设计和创意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国外父母怎样教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国外父母的理财教育妙法


下面,为您介绍外国家庭在教育小孩理财的各种妙法。

美国

美国家长将理财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相应的教育要求,如:3岁时,能辨别硬币和纸币;4岁时,应知道钱币的不同面值,还要认识到个人是没有能力把所有商品买下的;5岁时,知道钱币的等价物;6岁时,能数大量硬币,并能找数目不大的零钱。

美国家长允许孩子使用零花钱,为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主做出消费决定。他们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学会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将有利于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以后也更能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法国

在法国,孩子3~4岁时,“家庭理财课程”已经悄然进行了,父母会教孩子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6岁起,父母每年都会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零用钱;10岁左右,父母会在银行为孩子设立一个“独立账户”,并划入一大笔钱,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地“理财”。

“独立账户”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因为一旦拥有自己的账户,父母可能不再“定期”给零用钱了。放心授予“经济权”的同时,父母对账户须进行合理、适度的“监控”,既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不能事必躬亲、样样过问。

英国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针对孩子进行的理财教育也很有特点,如:5~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和用途;7~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在英国,大多数银行部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30%以上的英国儿童会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金融机构。

日本

在日本,很多家长会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还会告诉孩子,用钱要节省。在给孩子买玩具时,爸爸妈妈会清楚地表态: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孩子长大以后,有的家长会要求孩子记录每个月零用钱的收支情况。

我眼中的国外父母与中国父母


每天早上开车去公司的路上,总是能看见形形色色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都各有特色。堵车的时候把车窗摇下,隐隐约约也能听见骑车的父母在不断叮嘱身后的孩子“下学别乱跑,在原地等妈妈来接!”“中午多吃点!”“上课别说话……”孩子们就坐在后面一直嗯啊嗯啊地应和着。虽然同样是爱孩子,但是加拿大的父母却与我们的中国父母有着完全相反的两种观念。

在加拿大的时候,某一次和同学去滑雪,曾经在那里见过一对父母。当时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一个年纪不大的小男孩在中级道,滑过雪的人都知道,中级道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应该是比较有挑战的一个坡道了。那个小男孩穿着不大的滑雪板,嘎嘎悠悠地走到起点,然后东摇西晃地滑了下去,滑了没多远就摔倒了。他又赶忙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又继续滑了下去。这时候,那对父母在做什么?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样子,慌忙冲过来扶起孩子,呵护备至,嘘寒问暖?他们反而站在我身旁看着自己的孩子笑得很开心。那表情,如同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作出笨拙而可爱的事一样,很喜欢也很满足。

还有一次是去游泳。当时一个孩子的妈妈在泳池边上的躺椅上晒太阳。她的儿子,看起来年纪很小,身高也就一米左右的小男孩在不远处的儿童游泳池边玩耍。一个儿童游泳池的水深或许只到成年人的大腿?甚至更低。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就不一样了。突然,那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整个人横栽到了水里,当时把我吓了一跳。谁知到那孩子扑腾几下,呛了几口水后,居然找到平衡站了起来。这时候他的妈妈才有了一些反应,她满意地竖起大拇指对自己的孩子说“Good!Good!”

或许这就是加拿大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在加拿大生活的那些年,对于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逐渐开始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观念!他们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被人保护,被人呵护,而是从很多小事上培养孩子不依靠别人的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的不是被爱,而是接受现实、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回头想想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只需要放手,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不用每件事都巨细靡遗的为他们安排好、打点好,我们只要去信任孩子,给他们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或许他们会犯错,但是小时候的小小挫折要好过成年后的一败涂地吧?

不只加拿大的父母,很多西方的父母都喜欢告诉孩子,等价交换的道理。只有自己付出一定的代价,无论是家务劳动,心爱的玩具还是合理的规划,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不劳而获,没有从天而降。我曾经在超市见过一个加拿大妈妈,她的孩子很想要货架上的某一种东西,但是她没有买给她。孩子就围着她,不停地哭,这位妈妈发现向他说明不买的道理后似乎没有用,然后就任凭怎么孩子如何地哭闹,却连看也不看,扭头便走。孩子哭到一半,发现妈妈不见了,又歪歪斜斜地跑到妈妈身边,又开始新一轮的“哭闹”。这个情景,想想其实是很可爱也很有意思的。以哭做要挟似乎是孩子的天性,对涉世未深的他们来说,记忆中最鲜明的两个表情恐怕也只有哭和笑了。他们用哭来表达自己想要某样东西的迫切和焦急。但是那位妈妈,却用行动告诉孩子,哭是没用的。也许换了中国父母,早就冲上前帮孩子擦眼泪了,并且爽快地答应孩子的要求,无论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其实理智的想想,那个妈妈的做法也是用心良苦,哭是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可以是为了开心,也可以是为了悲伤,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就没什么用了。尤其是当孩子长大以后,眼泪,只对在乎自己的人才有用。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了,身处这个残酷而现实的世界,眼泪无法帮他解决任何的困难,如果饥饿难耐,如果走投无路,如果仕途坎坷,流眼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西方的父母确实就是这样,在观念上,他们喜欢用现实并且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这与中国家长心肝宝贝似的教育方式却截然相反。当然,身为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我们却从没细想过,这些溺爱会把孩子的以后造就成什么?什么都要适度,包括爱!

国外父母怎样教孩子自理大小便?


孩子大小便给父母带来了很多不便,国外父母有很多教孩子自理大小便的方法,给各位妈妈分享一下。

美国:

妈妈让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快乐地如厕训练,90%的孩子在4-4.5岁完成。商家推出全套的训练品:一个漂亮的音乐便盆、20条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的指导小册子。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孩子大小便,反对对尿床的孩子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会增强孩子压力而适得其反。另外,他们认为训练孩子大小便要保护孩子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比如尿湿的后可以过一会再换,告诉他干的比湿的舒服,让他们独立学习如厕冲水等,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

日本:

妈妈对孩子夜间常尿床很不敏感。日本人没有为孩子把尿的习惯,有的孩子上小学后晚上还用纸尿裤。

日本保育员在孩子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中国那种老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保育员认为强制孩子如而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非常不好擦),妈妈也不责骂孩子,而是擦给孩子看,让宝宝知道这样会给妈妈增添许多麻烦。

澳大利亚:

妈妈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并且孩子被把着解便的姿式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

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地反抗。孩子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孩子五六岁仍尿床,大人不会看作严重的事,孩子也不会受到羞辱和责骂。

喜欢《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抗冻训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人国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