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内生活为何要孩子规矩?

04-29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园内生活为何要孩子规矩?”,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老师、家长都是为孩子好,可这“好”又都给孩子带来了一些“伤害”,我们该怎样把对孩子的好相互协调起来呢?

在幼儿园,教师应该用孩子们更能接受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例如,用游戏的方式呈现规则:谁认真听老师讲话,可爱的小木偶就会去亲亲谁作为奖励、走路要学小花猫……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因材施教。

像我们的小菁菁,用上述方法可能会收效甚微,这就需要教师为她“量身定做”她能接受的教育方法。菁菁习惯自由自在的散步,全不管是游戏时间还是学习时间,而且每当教师要追上她,领她加入集体之中时,她都会更加快乐地奔跑,和老师玩追人。老师发现“被追”是菁菁的“乐趣”,于是改变了自己的做法:“菁菁,我们玩一个游戏,你在教室里随便走,只要老师一叫,你就跑到老师身边来!”“好!”小菁菁爽快地答应了,以后老师不必再追着菁菁跑,而变成了教师轻轻一叫:“菁菁!”“唉!”菁菁就会应声而到!

吃饭前菁菁就是不肯洗手,老师和她玩:“菁菁、菁菁真可爱,摸摸桌子走回来。”菁菁高兴地照办。“菁菁、菁菁真可爱,洗洗小手走回来。”菁菁走到一半突然明白了:“不!”

老师又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张废纸:“菁菁、菁菁真能干,帮老师扔掉废纸、洗洗小手走回来!”“唉!”菁菁接过废纸跑了,回来时小手已经干干净净了。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会对所有的孩子有效、甚至是对同一个孩子总是有效,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孩子的需要、不断地根据孩子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我们的培养目的。

家庭:积极配合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

但教师的努力并不能代替家长的培养,如果家长朋友能够配合教师的工作,孩子的成长将会更加顺利。

菁菁一到家就喜欢光着脚四处跑,在地上随便爬、坐,这在家里是可以的,因为不必担心不卫生。但爸爸、妈妈要想到在幼儿园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幼儿园的地被全体小朋友踩,孩子们又不会进屋换鞋,菁菁在这样的地上爬是很不卫生的。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改变幼儿园的生活状况,就要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以便帮助孩子减少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难度:如进门孩子要换上小拖鞋(这样起码在要穿鞋这一点上保持于幼儿园一致),为孩子准备合适的桌椅,吸引孩子在桌子上玩玩具、画画……

在家培养孩子眼睛看着正在和自己说话的家长。爸爸、妈妈要先有意识地站到菁菁面前,拉着菁菁的小手,看着菁菁的眼睛说话,然后再过渡到爸爸、妈妈在自己的位置上说话,菁菁转过脸来看着爸爸妈妈,这对孩子学会倾听、耐心听完、认真听懂别人讲话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孩子今后学习的基础。

爸爸妈妈找到菁菁最喜欢做的事,从菁菁喜欢做的事入手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就可以从听故事入手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如先请孩子听故事磁带,孩子可以边玩边听;再给孩子讲故事书,和孩子一起边看书上的图画边听故事(比边玩边听更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还可以脱离开图画书讲故事,讲完故事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有趣的问题(让孩子带着思考的任务倾听,进一步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辛苦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们,虽然你们并不是教师,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是为了我们可爱的孩子,我们要打起精神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李开复教子经:孩子愈大规矩要愈少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

如果你订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这些规矩,如果你把它订得像是监狱般的死硬,如果孩子违背了,我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成消极被动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变成积极主动。

我觉得孩子愈小的时候,可能愈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可能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冬季宝宝园内生活10问答


1、天气太冷,宝宝去还是不去?

规律的幼儿园生活对培养宝宝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好处。尽管天气严寒,也一定要坚持送宝宝去幼儿园哦。

每天让宝宝去幼儿园,可以按时参加园里组织的户外活动,在阳光充足的户外锻炼身体,能让宝宝的皮肤、口腔、鼻腔等器官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这样宝宝不仅不易生病,还能培养宝宝坚强的意志品质。

2、幼儿园离家远,接送途中要注意什么?

如果幼儿园离家稍远的话,可以申请学校校车接送。如果幼儿园没有校车接送,那就得父母操心,安排专人接送了。父母可以在所住小区给宝宝找一个同伴,每日同时接送,这样,宝宝就不会因路远而拒绝去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们在送宝宝去幼儿园的路上,要尽量给宝宝穿上大一点的外套,最好连腿都能遮住,这样宝宝在路上就不会受凉了。

3、园内取暖设施的安全防护需要注意哪些?

冬季,幼儿园都会采取相应的取暖措施。但是有些取暖细节需要妈妈们多注意,比如暖气是否有棱角。有棱角的暖气最好建议幼儿园能够用柔软的材料包裹起来,以防宝宝在玩耍时磕碰到棱角受伤;如果暖气烫手,就要用防护板将宝宝与暖气隔离开。当然,这些幼儿园安全细节需要妈妈在家时就不时地讲给宝宝听。

4、幼儿园的娱乐设施冬夏不一样,妈妈注意了吗?

幼儿园室外活动的娱乐器械,比如攀登架、转椅、秋千、滑梯等,是分夏季和冬季的。妈妈一定注意观察这些器具,有些质量差的器具,在夏天天气稍热,看不出质量问题,但是一到冬天,这些器具就会很粗糙,同时还会出现明显的裂痕,摩擦力急剧增大。宝宝在玩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划伤。妈妈要与幼儿园的教师多交流,提醒教师多多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

5、宝宝感冒了,需要把宝宝带回家吗?

冬天是流行性感冒多发的季节,如果发现宝宝在园内有感冒发烧的症状,通常幼儿园教师会尽快跟父母取得联系,让父母了解病情并及时施治。如果宝宝在家中感冒了,建议还是不要送去幼儿园让教师喂药,应让宝宝在家静养,待宝宝完全康复再送也不迟。

6、在家里好好的,一到幼儿园就生病,妈妈怎么办?

有的宝宝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陌生环境。例如宝宝在家感冒刚好,可到了幼儿园没几天又会复发,这和宝宝因分离产生焦虑情绪导致抵抗力下降有关,再加上宝宝还未适应幼儿园的饮食习惯,也容易引起上火等身体不适。妈妈平日可强化让宝宝喜欢幼儿园的意识,规律饮食、睡眠习惯,让宝宝习惯幼儿园的生活。

7、宝宝吃饭慢,饭凉了,宝宝还吃不吃?

宝宝在幼儿园吃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吃饭慢,食物在冬天很容易变凉。经常是宝宝吃了一半,饭就变凉了。这一点其实妈妈不用担心,很多幼儿园都能考虑到,幼儿园都有专门的食堂,微波炉也是常备的,妈妈只需提醒就好。但是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

8、宝宝在幼儿园,不想吃饭怎么办?

有些宝宝在家吃饭吃得喷香,但是一到幼儿园就不怎么吃饭了,妈妈感到很不解。原因主要是宝宝可能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的食物,妈妈需要给他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先期可以准备一些食物让宝宝带到幼儿园,食用时可以让教师帮忙加热,宝宝慢慢适应了,就相应减少携带食物的量。回家后,爸爸妈妈给宝宝准备的饮食应尽量清淡,注意多补充水分以及维生素C等。

9、宝宝入园需要几套衣服?该怎样搭配?

宝宝入园,准备的衣裤并不是越多越好,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哦!冬天,因为存在室内外温差和早晚温差,你可以准备一长一短两件棉服外套、一薄一厚两件棉背心。另外,刚入园的宝宝容易拉污裤子、尿污裤子,所以你要给他们准备两套以上的内裤和裤子,冬天最好再配上两双袜子。需要注意的是,宝宝不能穿背带裤、紧身裤或牛仔裤,衣裤的布料最好是纯棉的,柔软舒适,让宝宝能够运动自如。

体虚的宝宝,活动后很容易出汗,妈妈要与幼儿园的教师及时做好沟通,在园内为宝宝备一条专用擦汗毛巾,在宝宝活动后出汗时用。

10、宝宝说:“我肚子疼,不能去幼儿园了”妈妈怎么办?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妈妈要了解宝宝是不是真的是肚子疼,或是太焦虑的缘故。冬天,宝宝喜欢赖在被窝里,不愿意起床去幼儿园。有的宝宝甚至对爸爸妈妈说谎,“我今天肚子疼。”有的宝宝甚至又哭又闹,不管爸爸妈妈怎么劝说,就是不去幼儿园。这时候,父母们千万不能妥协,首先要提醒宝宝说谎是不好的事情,其次一定要设法让宝宝起床去幼儿园,当然,不能生拉硬拽,要耐心劝说。

另外,父母们平时要勤与教师交流沟通,做到家、园一致,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多表扬,多鼓励,培养宝宝的独立和自理能力。这样持续下来,宝宝慢慢就会喜欢上幼儿园,父母们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不讲规矩,迟早要出事”值得所有父母警醒!


说立规矩、守规矩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无奈,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家长觉得这种呼吁是小题大做。有些家长对立规矩这件事似乎存在着某些神奇的误解。

误解一:

小孩子不守规矩都是偶尔的,社会应该多一些宽容

保护弱小,照顾老弱病残,确实是社会应该做的。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孩子不守规矩的保护伞,更不能“倚小卖小”,对其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前几天微博上有个很热门的一个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位带孩子的母亲在上海迪士尼排队区,对另一个人破口大骂,所言极其难听,不堪入耳。新闻介绍说这对母女想要插队,跟对方不允许并可能伴有推搡动作,双方才发生冲突。

很难想象这个跟着母亲插队的小女孩会长成一个怎样的大人,她耳濡目染的环境就是这样,我弱我有理,我小我优先。不让我插队就是错,你们都是欺负我跟我妈妈的坏人。

有些人,当他插队的时候没人阻止他,当他无视母猫,随便挑逗小奶猫的时候没人警告他,当他随地吐痰的时候没人管教他,当他开车上路随意变道的时候没人惩罚他,当他开着远光灯横冲直撞时没人奈何他,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的规矩,是有商量的余地的,甚至这个规矩没有什么作用。可是最终有一天,他会为自己无视规矩付出惨痛的代价。

孩子偶尔的顽皮不及时纠正,那么他下次还会这样。如果今天管了明天又不管,他只会觉得混乱,不会在心里尊重规则。一个孩子的行为,绝对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社会可以包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但不应该包容一个明知孩子有错,还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

误解二:

孩子还小,没关系的,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很遗憾,俗话说的“三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就是0——6岁。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没有给孩子良好的教养,没有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尊重他人,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也并不会突然化身小天使。

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一位犯人杀了人,在砍头前他请求再吃母亲一口奶。母亲答应了,但他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乳头。他说,在他小时候犯错的时候,母亲总是不管他,导致他越来越嚣张,才走到杀人的地步,一切都是母亲的责任。

故事虽然老套,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少年犯、啃老族很多都是父母从小纵容的结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规矩也不是一天就能教好的。没有规矩的小孩,一定会长成一个没有规矩的大人。时间能改变的,只是他的破坏力,和孩子所“熊”的程度。所谓的等孩子长大就会好,只是有些家长的一厢情愿。

误解三:

只有身教无需言教,孩子慢慢就学会了

可以说能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父母,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是还有一句话不能忘记,那就是“慈母多败儿”。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如果父母都知书达理、平易近人,孩子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人欢迎,走向成功。但历史上从来不乏败家子,也从来不缺少有辱门风的“混账”。归其原因,学坏总是比学好要容易,无视规矩总是比遵守规矩容易。

直接走到队伍前面,比无聊的排队容易。直接翻开别人家的抽屉,比先跟大人请示容易。抄袭同学的作业,比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容易。霸占自己喜欢吃的菜,比在一桌人面前一口一口夹菜容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总是喜欢选择容易的事情去做,而这些并不只是父母身教就可以让孩子领会到是自己的问题。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是天性,让孩子守规矩,是在让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实是在让孩子跟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弱点作斗争。当然,这场斗争是值得的,也是有必要的。

这时候父母不仅要以身作则,也需要耳提面命,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些“小惩大诫”。父母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

给孩子立规矩,教孩子懂规矩,是一个漫长而不易的过程。需要父母高度的素养,极大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但是我们必须要这样做,原因就像网友们说的那样:“不讲规矩,是迟早要出事的。不论早晚。”

宝宝园内家内为何表现不一样?


幼儿园中举办亲子活动,我经常听到家长会有抱怨,他们说,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家里完全像两个人呢?为什么表现完全不一样呢?

这个疑惑不仅仅是家长的疑惑,其实也是教育者的疑惑。为什么在幼儿园里,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相当自觉,例如,穿衣服,上厕所,吃饭,按时听话睡觉,跟小朋友和平相处。可是一旦回到家,立刻变了样子。捣蛋,调皮,任性,耍懒,与妈妈顶嘴等等。

这种现象,被我和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称作是两面派。实际上,宝宝有这样的个性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幼儿园里,做事情都会有老师的规则,当然这些规则也是遵照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进行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养成了遵守规则行事的习惯,从而转化成了行为上的习惯,在心理上也形成了习惯,就会让孩子自觉地去做一些幼儿园里的事。但是家里没有这种规则,孩子们不需要为了规则而承担后果,并且当孩子有所需时,家长又容易妥协,就让孩子在家里形成了任性,不听话的个性。我们暂时把这叫作“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在家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幼儿园老师,还是希望家长可以和老师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建立自觉,规律,可爱的生活方式,请家长可以这样做:

一,制定小制度

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个晴朗开心的午后,准备制定家庭里的小规则。要慢慢地定下来,然后一条一条地读给孩子听,问孩子愿意不愿意,如果愿意就定下来。如果不愿意,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然后告诉他,妈妈和爸爸也需要遵守这个规则的。

二,规律孩子生活

孩子的生活是必须规律起来的,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看动画片,家长都要严格控制。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或者是为了疼爱孩子,就错乱了孩子的生活规律,以此会养成孩子的错误习惯,等孩子再大一些,这些坏习惯改正都很难。

三,让孩子劳动

家长不要担心孩子,小孩子多做劳动,多做家务,其实对他们的骨骼发育,以及智力的发育是有好处的。所以,如果孩子有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也没有必要全包办。例如,让孩子穿衣服,吃饭,清小手帕等等。还有,在外出时,也可以让小孩子拎轻的东西,都是帮助孩子加大劳动力的措施。

不管怎么说,如果想要让孩子如在幼儿园里一样听话的话,有时候,妈妈和爸爸还是需要扮演一脸的。只有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共同的努力下,才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变成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宝宝。

好妈妈要教给孩子的生活智慧


1.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及体育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学家丹尼尔所说的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妈妈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说: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这位朋友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2.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早期教育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种种,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次吸收的表扬有限,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会更适合,一百次一分钟的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3.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4.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

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他们的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5.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6.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父母要告诉孩子的生活小常识


第一:

万一被锁车内,门窗都开不了,车钥匙被拔,千万要记得方向盘上的喇叭是可以按响的,一定要想办法不停按喇叭!

第二:

夏天来了,防雷电,一定要告诉孩子:

1.不要在楼顶或树下避雨

不要继续在楼顶等建筑物顶部玩耍,也不能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大树下避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2.不要在水面和水边停留

在河里、湖泊、海滨游泳,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玩耍等都是很危险的;

3.不要快速移动

雷雨中最好不要奔跑,更不适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雷雨中快速移动容易遭雷击;雨中快速奔跑也是很危险的。

4.远离金属物质

在雨中走时,不能撑铁柄雨伞,手拿铁等金属类的玩具最好收起来;避雨的时候要观察周围是否有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或电力设备,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

5.不能玩手机

雷雨天气告诫孩子不能玩手机。尽量别拨打或接听电话,家里的座机也避免使用,因为避雷针只能保护建筑物,但对沿架空电线、电话线侵入的雷电波却无能为力。雨中听歌也是不对的……

6.雷雨天气注意穿鞋

在雷雨天气赤脚行走或避雨,会加大了被雷击的可能性。贪玩的孩子应该立即穿上鞋子,或者在脚底垫上塑料等绝缘体。

7.不要淋浴洗澡

行雷闪电时不宜淋浴洗澡,因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住高层的,还要注意关闭门窗,预防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告诫孩子不要把头或手伸出户外,更不要用手触摸窗户的金属架。雷雨天气,在野外和家中洗澡都是很危险的……

如果刚好在户外雷区,请教孩子这样做:

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在靠近雷暴的危险环境,这时应该停止一切行动,并且这样做:

1.严禁奔跑,不要张嘴,应立即双膝下蹲,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2.应迅速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或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及有金属壳体的船仓内;

3..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外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并丢弃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4.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千万不要跑动,应双脚并拢跳离。

如果是在屋内,关闭门窗十分关键,还要给家庭电器断电。

孩子,我希望你懂规矩,但不要困在规矩里!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鼓励性。

管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很多父母建立规矩失败是因为轻忽。父母轻忽的管教态度会让孩子藐视你、藐视规矩,无法对规矩心存敬畏。孩子需要先敬重父母,对父母存敬畏之心,才能把他带入敬畏规矩、遵守规矩之中。父母要建立真正的权威,不是寡言少语、保持距离,而是依理行事,要言出必行,因为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父母设立的规矩是否坚定。

1、建立孩子的规矩前的准备

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有此行为习惯,应该怎么解决,如:孩子不乖乖吃饭,多半是因为饭前吃零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挨饿。

其次,要在环境中取得支持,如配偶或家中长辈的一致态度。此外,要将零食收起来,放在孩子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父母将规矩告诉孩子时要说清楚,执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可以选择吃饭,如果你不吃,就要等到晚上才能吃。”如果孩子拒绝吃饭,不需要训斥,平缓地接受,但是要说到做到。过程中孩子喊饿,要吃东西,父母可以嘴软而心不软,可以说:“你饿了,我知道,因为你没有吃中饭,但这是规定,你还有几个小时就可以吃饭了。”

2、建立规矩时,掌握七个技巧

管教孩子时,要和孩子保持很近距离,不要很远距离就大声喊叫,过于随便且容易情绪化,很难让孩子产生敬畏,反而产生抗拒。和孩子说话时,孩子首先听到的是说话者的态度,其次才是内容。

管教时的情绪很重要,安全感的需求要先满足,管教才会有效,导正孩子的行为时,要先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

管教的规则要清楚,而且必须是孩子做得到的。

管教孩子时,不要用拒绝爱的方式,如:“你不乖,我就不爱你”,更不可把他和别人做比较,因为孩子们的基因、后天生长环境和经验不同,因而有个别差异。孩子只能跟自己比,有进步就要奖励他。

教孩子要有技巧,选对时间才能事半功倍,孩子从体验中得来的机会教育是宝贵的,有感动才能内化,这内化的行为就是品德。如:要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最好的时机就是等他口渴了,给他白开水喝,让他体会到水的清凉甘甜,以后就会爱喝了。

父母在改正孩子行为时,不可以只说“不”,而一定要同时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背后的原因,孩子只有了解不能做的原因之后,行为才不再发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而省略解释。如:不要孩子孩子去摸烫的东西,除了禁止之外,还要说明“因为它很烫,会使手受伤起水泡很痛。”父母有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不听话的自然结果,如:爱玩火柴的孩子,只要被伤了一次,他就知道玩火的危险了。不过这样做父母一定要在旁边。

父母的认知会受到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管教的标准往往不一致。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规矩上多少会有落差,要尽可能做到一致,家中若有长辈,养育子女的主要责任是父母,因此在教养上要尊重父母,要使长辈们能明白这点。规矩的一致性并非一成不变,如遇到孩子生病,父母的规矩就与平时不太一样。

3、有规矩缺乏爱,只爱不建立规矩,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爱和规矩分离会产生困难,传统里严父慈母,好似父亲代表规矩,母亲是爱的化身,如此往往造成有规矩缺乏爱,另一个只爱不建立规矩。结果孩子是因为害怕父亲不得不照做,而不是处于对规矩本身真正地理解。

当爱和规矩平衡时,孩子能够敬畏规矩,以及设立规矩的父母,并且沉浸在父母的爱里,享受在美好的亲子关系中,爱喝规矩能为孩子成就美好的未来!

相信《园内生活为何要孩子规矩?》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内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