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

05-02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数学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看起来好像是个大课题,其实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培养。

很多父母都重视孩子认字、绘画能力的培养,但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往往都觉得无从下手。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数学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又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接受加减乘除的训练。

这其实是我们对数学的误解。把数学能力局限在了算术能力,这是很片面的。数学和算术其实是两码事,真正的数学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现在有些早教班教孩子的珠心算,将3+2=5、1+2=3等算数当作图谱让孩子硬记住,让孩子一看到或听到某两个数字的计算,就能条件反射地说出答案。

而“3”是什么,“2”是什么,他们都意味着什么,“5”在数轴上所处的位置在哪儿,孩子都不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十几年的数学教育,只是让学生学会了计算,而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

学算术也不用学算得如何快。过去我们有珠算,现在有计算机,人脑算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计算机算得快。数学逻辑智能所说的“处理一连串的推理,识别模式和顺序的能力”,即除了计算之外,数学逻辑智能中所包含的逻辑和推理、识别模式、可能性和科学的分析倒是值得我们对孩子悉心培养的。

所以,我们不止要让孩子学会“3+2=5”,还要知道这个算式背后的数学意义是什么。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不是那些具体的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也就是说数学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普遍性。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看起来好像是个大课题,其实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对世界有天生的好奇心,父母可以通过故事、图片、儿歌等有趣的形式让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概念产生兴趣,并形成具象的认识,进而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

像“多”和“少”的概念,父母就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对它们形成具象认识。比如引导孩子发现:饿的时候就可以吃多点儿,吃两碗饭;不太饿呢,就少吃点儿,吃一碗饭。只要是家长有心,就会发现数学概念渗透在生活各处。比如,孩子要吃饼干,你就可以问他,你要吃几个?他说两个。你可以再问,两个够吗?如果不够,你就问他要几个,他说要三个。这时他就知道“三个”是多的。这也是推理能力啊。

孩子上学的时候,会学加减法和乘除法。其实这些概念父母在生活中也可以告诉他。有一碗爆米花,我们往里面放一点,这个叫“加一点”;你吃掉了一些,那碗里的爆米花就少一些,妈妈拿走了一些,爆米花又“减去了一些”;而若两碗爆米花倒在一起,就是“乘法”。

这样等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们脑子里有这些概念,学起来就会容易。但是,如果他们脑子里没有数学的概念,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学好的。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儿歌让孩子对数字有感性认识。我记得有一个游戏叫“你拍一,我拍一”,就是两个小朋友一边对着拍手,一边说一些关于数字的顺口溜,比如,“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这样的游戏就非常好,既可以让孩子学说话,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反应能力,并且可以让孩子对数学概念有早期的认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


逻辑思维题一直是幼升小入学考试中拉开孩子差距的题目,这类问题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试题灵活,难度较大,并且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功底。对于参加幼升小入学考试的孩子来说你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我正巧也在微信上看到了一篇酱紫的内容,顺势和大家伙分享&讨论,不吝赐教。

来看看两所牛校的校长分别是这样说的:

XX民办校长:我们的面试题中并不考察孩子的算数能力,我们考察的是,孩子在一个模拟课堂的环境中,跟数字内容打交道的时候,他的学习状态如何:是否能倾听,能按老师的指令作出反应,能否与小朋友合作。

XX学校副校长:在与孩子的互动的过程中,孩子自发的提问,和对老师的问题如何回答,就可以看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题型的话,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的时候,孩子的头脑中是否能有清晰的故事逻辑,情节演变是否符合逻辑,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问题的出题形式有很多种,大多数都是以应用题的形式,偶尔也会出现与数字、图形有关的问题。今天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幼升小入学考试中考察孩子逻辑思维的问题,仅供大家对孩子进行训练。

怎么考?“高仿真题”解析

这七道问题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题目。第一题属于近期很多学校比较钟爱的题型,乍一看像是算式,仔细看才会发现,这类问题还是很有难度的。它结合了计算以及等式的性质,需要孩子对加减法非常熟练,也需要家长们在平常的训练中适当的让孩子见见这类试题。

排队问题以及乘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幼升小入学考试的经典题型,这类问题基本上每年幼升小入学考试都会出现,属于常见题型。乘车问题主要考察孩子对于连加连减这类问题的掌握程度,第六题中小鸡做游戏的问题也属于乘车问题的一种变形方式。而排队问题之前我们也无数次提到过千万不要让孩子多加或者少加一次自己,掌握这几点基本孩子在这类问题上就不会出太大的差错了。

第五题属于几何变形,需要孩子动手去摆,只要孩子肯动手,都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是如果孩子只想不动,那这类问题基本靠想是没办法解决的。

最后一道题难度最大,这道题其实是某附小某一年幼升小入学考试的压轴题。解答方法先利用天平找出不同水果的重量关系,再进行等量代换,最后求得答案。

难度非常之高,甚至一些小学2年级的学生也会在这里犯错。这里不要求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答对这种难度特别大的题目,但是只要保证拿下相对简单的问题,这类问题就可以让孩子试一试冲一冲。

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校长老师们还谈到,看图排序、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的时候,其实排序不重要,重要的是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好比假如说,孩子说,我们先在外面吃了午饭,然后吃午饭的时候爸爸说,吃出来这道菜怎么做的了,想去做做看,然后跟着爸爸去了菜场,然后,回家看爸爸做饭,这样的逻辑也是通的,但排序就变成了“一桌子菜”,“买菜”,“做饭”。

生活中的逻辑也不止一种,除了因果逻辑,还有很多种。家长也可以通过各种训练,逐渐培养起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好比以下的五种练习:

1. 分类练习:摆棋子

目的:学习按物体的颜色分类,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

材料:塑料跳棋或玻璃弹子跳棋

要点:

1)将所有弹子取出放在一个盒子里。

2)在家长的提示下,请幼儿先取一种颜色的弹子,选一个阵脚开始摆棋子,年龄稍大的可以一边摆一边唱数1-10。

3)依次将六种颜色全部摆完。家长可以同时教孩子颜色的汉字和英语单词。

4)可以双手同时摆,训练双手的灵巧性。

2、排序练习:小碗、小勺找朋友

目的:学习按大小排序、配对

材料:形状和颜色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勺子和碗各4把、4个

要点:

1)家长随意将4个碗放在桌子上,并问孩子“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请孩子按从大到小排好。

2)家长拿出4个小勺,按上述方法排序提问。

3)家长说“小碗小勺要找朋友,请你帮忙找一找”。

3、计数练习:数字罐

目的: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材料:饮料管、吸管

要点:1)在饮料罐外面贴上数字。

2)请孩子依照数字把相同的吸管插入,边插边数手口一致。

3)家长也可以先在罐内放入几枝,让孩子根据数字看对不对,不够要加上几根,多了取走几根。

4)任取2罐,比一比那个多,哪个少。

4、比较练习:小小蛋糕师

目的:学习区分厚、薄,练习并列排序

材料:彩泥、牙签或面团(也可用被子或书代替)

要点:1)家长和孩子一起当”蛋糕师“。用彩泥做生日蛋糕。

2)根据顾客(家里其他成员)的要求,制作出一个三层的和一个一层的。

3)比较2个蛋糕的厚度,学习厚薄概念,并出示字卡。

4)家长画多个不同厚度的蛋糕,幼儿剪下来或手撕下来,按从厚到薄的顺序,练习排列。

5、认识几何图形:分四份

目的:学习分四等份

材料:彩色手工纸(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剪刀,白纸,胶水

要点:1)家长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

2)家长给孩子看准备好的彩色纸,让幼儿说出都有什么形状的纸。请孩子把每张纸都分成四份。

3)孩子如果一点都不会,经过尝试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人拿一张同样形状的纸,如正方形。家长边做边引导孩子操作,把它折叠2次,然后按折痕剪成相等的四份。

4)把剪成的四份图片再还原成原样贴在白纸上。

5)用数字表示分了几分。

6)其他图形同上。

7)孩子反复操作,加深印象。

8)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如何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几个层次

我们先来看一个上世纪50年代起横行美国教育界的Bloom's Taxonomy,它描述了认知能力的几个层次。嗯,跟马斯洛需求层次很类似。

刚横空出世,它就成为美国教师和职业训练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的很多教室里你都能看到这个金字塔,教学人员也被要求根据它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各个层次的认知能力都得到训练。

适用年龄段从学前儿童一直到博士后。最近一次修订在01年。

怎么理解它呢?

举个例子

以炒鸡蛋为例。

第一层:识记:识别一个事物,或者从记忆中调出信息。这个阶段,认知还仅在信息层面。

比如你看到一个鸡蛋,你知道那是一个鸡蛋,不是乒乓球。

第二层:了解:通过分类,推理,比较的方法来构产生意义(meaning),比上面的单纯“信息”又高一级。这时,脑里的不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知识。

比如你炒鸡蛋中,鸡蛋是作为食材,没鸡蛋的话,鸭蛋可以代替但乒乓球不行。但如果你是画复活节蛋,你就可以用乒乓球了。(不嫌弃形状的话)

第三层:应用:开展,执行或实施的过程。

比如你用锅炒蛋这个行为本身。

第四层:分析:分解一个事物为零件,确定零件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影响,或者零件如何关系到整体的结构或用途。

比如鸡蛋炒黑了,你想:可能是油太少了,也可能是火大了,可能锅不干净。

第五层:评估:对价值和目的做出评价,并用一套科学的准则来支撑评估。

比如通过各次实践得出油盐鸡蛋各种辅料最佳配比,最佳火温,翻炒时间,何时大火何时小火。

第六层:创造。即把各个元素结合到一起,通过规划重组来产生新的结构。

微观上,你可以成为牛逼花样多多的大厨:比如你用小火,改用黄油,加黑胡椒迷迭香,嘿,做出来个西式炒蛋 scrambled eggs;宏观上,你结合自动化知识设计了一套批量生产炒鸡蛋的全自动流水线,味道好,效率高,全球大卖。

从思维的高级低级和对应产生的价值来说:第1-2层是低阶的,3-4是中阶的,5-6是高阶的。

例如说炒蛋,在1-2阶,你连个蛋都炒不出来,真一废物啊!

到了3-4阶,你可以炒出蛋来,产生了价值:你可以去餐厅当炒蛋小工了。

到4-6阶,你要么能成炒蛋艺术家(名厨),要么能当企业家,到了能产生大价值的等级!

所以说聪明(拥有高级思维形式)人没穷鬼。知识就是力量,思考就是财富!

插个嘴,高阶思维对大脑来说挺累的。而且,我们的大脑是很懒惰的,它的人生哲学就是“能不动就不动”

所以必须从小开始训练,让大脑形成勤快的习惯。

低龄儿童的思维基本在第一二个层次。例如说整个手工,都不想他就迫不及待动手了,结果搞得一团糟。

天资聪明的娃试了一次,就会停下来,评估,然后第二第三次就做好了。

燃鹅世上没那么多天才,普通的娃大多第一次不成,郁闷,于是东西一扔,放弃(一名卢瑟的心路历程)。

这时父母能做的,就是一步步引导他们进入更高阶的层次,而且练习。很多很厉害的人,其实也就是习惯了在高阶几层之间循环很多很多次。

高水准认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在他的著作《Thinking, Fast and Slow》里面写到,围棋大师瞄一眼别人的棋盘就知道下一步怎么走,本质就是高水准的认知能力。

他也提出了达到这个水准的两个基本条件:

1. 处于一个相对常规的,可预见性的环境(围棋是极端常规的例子,当然这里不是叫你带娃一窝蜂学围棋哈!!反面的,极不可预测的例子是炒股,总统大选 )

2. 有机会对这种常规进行长期的练习(1万小时理论)

接下来,怎么引导孩子进入高阶的思维?怎么引导孩子做分析,做评估?

我才不会告诉你,我写大学毕业论文的时候都没弄清楚啥是“分析”,自以为是的写了一大段观察和说明,被导师批得惨兮兮的。

废话少说,上工具。

现成版:蒙氏教具,益智玩具,拼接类(如乐高),棋类,幼儿编程,思维训练,科学实验,科技馆,辩论训练。

我认为,日常启发练习最重要,去上专门课程也行,但不是最佳解决方式。

以下是不那么现成版:

例子基于家里4岁不到的孩子。其实这些招式很多父母有意无意都在用,请长期保持,继续延伸,无限扩展。

低龄儿童

在对一些事物有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对于生活中的任何大事小事都可以用上以下几招:

识别分类

男孩儿和爸爸去男士卫生间,女孩儿和妈妈去女士卫生间。

小朋友生病了看儿科医生,牙疼看牙科医生。

两只脚两个翅膀会飞会下蛋的是鸟类,四只脚有尾巴爬来爬去的是爬行动物,生出来是小动物宝宝需要妈妈喂奶的是哺乳动物。

——日常在教娃所有的事物名词和概念的同时,教分类!

创建分类

叠衣服,小朋友的衣服放一堆,父母的衣服放一堆。

理菜,理出来的菜叶放一个框,要扔掉的杆儿放一个框。

一堆动物玩具,水生的摆一起,陆地的摆一起;野生摆一起,禽畜摆一起;现实的摆一起,灭绝的摆一起,神话臆想的摆一起。

比较(比喻)、区分

《培养娃的逻辑思维》写过了,这里再啰嗦几句,这招实在是太好用了!

解释热胀冷缩:就像天气冷的时候,你就缩成一团了。天气热的时候,你就展开四肢凉快。

解释水循环:浴室花洒出来的水就像下雨,脚下形成小小的河流,水汽上升就像云的形成。

排序:按时间先后,按物理性质,按序列规则(串珠子),摆放积木或玩具,尺寸从小到大,颜色由深到浅;每个家人的生日月份和先后顺序(爱吃生日蛋糕的孩子表示毫无压力)。

因果关系:因为是周末,所以饭后有甜品(平日也不会吵闹要甜品);因为下雨,所以要穿雨靴。

放大缩小:7天是一周,约4周是一月,12个月是一年,10年是一个十年(decade),10个十年(decades)是一个世纪,10个世纪是一个千年(millenium)。这个写下来好像挺无聊,可是每次跟孩子聊到时间她都要求从头到尾讲上好几次。

出去玩过几次回来,她很快就建立了地点-城市-国家-洲际的概念。

我的体会是,习惯了这些工具,孩子看到和想到任何一个东西,脑袋里出现的不止是它的名字和用途,还有从多个维度延伸出去的其他事物和概念。

例如从一个点,到一个面,然后一张网。

而且,能延伸出去,也能收得回来。思路很清晰,不会轻易被别人牵着走。

反过来,在高阶思维中“分析”这一步,孩子能更好的识别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复杂关系。

高龄儿童

因为娃还不到4岁,下面这几招我还没有广泛并深入的用过,只是在适当的时机做过初步的尝试。

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hypothesis

这就是咱理工狗每天向希腊方向朝拜三次的神圣的scientific mechod科学方法啦!鸡冻!

举个栗子:娃问,热水和冷水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她自己想不出来。我帮她简化了一下,分成三种情况:很多热水加一点冷水,很多冷水加一点热水,一样多的冷水热水。她假设了结果,我们一起做了检验。

推理 / infer

根据已有信息得出结论(不用很严谨的哈)。

我经常跟孩子玩的是描述一个东西(例如一个动物)的几个特点,或者模仿一些动作,他们来猜。他们也喜欢做动作让我猜。

上学后最务实的用途:看图说话。

区分事实和观点

Fact vs. Opinion

事实是实际发生的,真实可验证的,无法反证的,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

观点是主观认为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并且不可验证。比如“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我们日常接收到的信息中,观点远多于事实。不幸的是很多人把观点当事实。

最希望我们把观点当事实的是广告商。

我的目标是孩子能有效识别观点背后的动机。

区分因果,相关和巧合

causation,relevance,coincidence

因为感冒了,所以流鼻涕,这是因果关系。

感冒了,流鼻涕,还咳嗽。流鼻涕和咳嗽是相关关系。两者可能同时出现,但是相互没有因果关系。

孩子走到喷泉池前,刚好喷泉开始了,这是巧合。

考虑多种解决方式

multiple solutions

可以和娃玩角色扮演游戏,来进行练习。娃喜欢扮演老师和医生,这时我扮演的学生和病人就不断提出古怪要求,娃为了演好角色,就想出很多解决方案来。

阐明观点和依据

viewpoint and augument

娃必须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基本完整的思路,并且找到适当的语言,才能清晰的讲出来。这点对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要求都很高。

娃发现:板栗不是果子,因为它没有果汁。她原话是Chestnut is not a fruit because it has no juice. 虽说论据不一定正确,但是明确的表达观点和依据还是很牛的。

海外工作过的华人常抱怨:看那几个印度阿三,做事不咋地,一口咖喱味儿,加薪升值还比我们快。为啥?嘴巴会说啊!我有几个出生印度优渥家庭的同学,做事也靠谱,而且那口才简直不要太好。大部分中国人遇到这样的职场对手,妥妥被秒杀。

这些工具更多的倾向于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有助于高阶思维中的“评估”和“创造”。

日常应用

平常聊天话题中,工具都用熟了,就可以引导孩子进入高阶的思维,对一个具体的情景做分析评估。

有点像个迷你辩论会。

比如,周末出去吃饭。孩子说,要去某个西餐厅。

我们就让她说出理由。

她会列出一些原因:食物好吃,旁边的喷泉好看。

还有她没说出来但是我们知道的,比如:餐厅领班会给小朋友发礼物,旁边有玩碰碰车的地方(私心)。

我们都会故意说出反对意见,比如:前不久刚去过,不好停车。有时候故意把她的私心说出来,她也会承认。

她也会给我们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这次可以点上次不同的菜,可以早点出门便于停车。

整个就是一个简单的分析评估的过程。

只要娃能讲出来让大家都信服的道理,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也都按照她的来。

习惯了这样玩,遇到问题和意见不一,娃会主动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当然,给家长带来的麻烦是:现在已经没法轻易糊弄娃了。。。(家长管理成本提高了呜呜。。。)

“宝贝,今天下雨了,妈妈只拿了伞,没拿钱包,明天给你报名舞蹈课好吧?”

“你可以一只手拿雨伞,另外一只手拿钱包的呀!(DrBing翻译:拿伞就不拿钱包?你独臂的?好虎烂的理由!)

你在你的手机里做一个提醒就不会忘钱包了。” (具体解决方案)

口才这么好,脑子那么清晰,很不好对付的呢!

最后,有人会问,应试教育下,老师不喜欢有挑战性思维的孩子咋办?

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家长在用具体的物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该提出要求,要求其通过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而不能只满足他们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特点。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常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家长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向孩子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小动物时,不是罗列一大堆动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动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孩子看到小鸡时,会对小鸡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毛茸茸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小鸡的身体特征如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和细长的腿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小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小鸡和小鸭等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了动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头脑中就不是杂乱的、无序的动物名称,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长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具体事物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材料、通过孩子直接的操作和活动,发展孩子的思维。如在数数教育中,通过点数实物,孩子开始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而只是口头上会数数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单纯的说教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因孩子的理解有限,所以学习效果一般不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现场教学,看到树木就让孩子观察树的叶子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枝的疏密程度,明白太阳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比较它与别的树的区别,明白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阳光湿度的要求,对气候的选择,等等,再讲树的分类,用笔画出树的形象,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树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只要耐心引导启发,让你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贝爸:昨天发布了“教会孩子逻辑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所谓教育受益,应是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人的思维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学校教育,无论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是“学会合作”,只有“学会思维”,才是最重要的。好奇与较真生下的孩子叫"逻辑思维",理解力和兴趣决定这个孩子能长多大!那么很多的家长会问了,我家孩子不喜欢理工科是否就不好培养逻辑思维了?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非要求孩子只读偏理的书籍,而应该读的杂一些,下面分享的文章中很多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小时候非常爱读文学书籍而不喜欢理科的书籍,更重要的是他们从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的习惯习得了非同寻常的思维能力,也就是俗称的“得方法”。因此孩子阅读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才是我们家长应该关注的。

理工科学生更善于逻辑思维吗?

2009年起,上海交大管理专业正式停招本科生,转为从全校大三工科、理科专业学生中选拔读研究生。对此,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解释说,有理工背景、逻辑思维强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很明显,王院长及很多企业都认为理工科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在中国,这种认识很普遍,很多人都认为文科用的多是形象思维,理科用的才是抽象逻辑思维。果真如此吗?

前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1897-1969)被称为“文学天才,数学白痴”,考大学时数学考了零分,却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绝对不差。很多著名的学者数学都不好,或者没受过现代数学的训练,但逻辑思维能力却强于多数人。这说明,一个人即使缺乏数学等理科的训练,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并不是确定的,他的逻辑能力仍然可以很强。

有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没有经过理工科的训练,他们照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甚至,钱伟长中学时一直学文科,理工科很差,上了大学才改学物理,结果成了大物理学家。

可见,理科更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这种观念只在中国流行,没有哪一本心理学著作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也没有什么切实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形成理科生善于逻辑思维、文科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识?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一些人误认为文科只是文学艺术,如诗歌、小说、绘画,那确实需要形象思维。但这只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极小一部分,很多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逻辑学、法学、经济学都需要强大的抽象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

要说形象,我看理工科的形象更多,因为他们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界的或人造的物质,甚至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在很多时候面对的都是眼前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而所有的实验都要求眼见为实,都是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的,即使肉眼看不到,也要用仪器观测到。而许多人文社会学科面对的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是人的不可捉摸的精神世界以及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社会现象。所以,文科更需要抽象逻辑思维。

数字和文字,本身都是抽象符号,数字本身就是文字的一种。汉字虽然是从象形字发展而来,但是汉字中的象形字已经极少,并且变形极大,早就不再象其所代表的事物了,汉字同样是抽象符号。至于西方语言的字母文字,则更是抽象的。所以,不能说整天接触数字,他的思维就会抽象。

第二,一些人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当文、理两种背景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把思维的差别归结于文理的差别,但实际上,这种差别在文科生之间、理科生之间都同样存在。试想,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同样会存在,但人们不会想到把这种差异归结于文理科的不同。

第三,很多人把男女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别等同于理科生与文科生之间的差别,当然是不准确的。很多理科男生谈到文科生的思维方式时,实际上是拿文科女生做例子的;同样,很多文科女生谈理科生的思维式,也是拿理科男生做例子的。他们所谈的思维差别实际上是男女之间的差别,而不是理科生与文科生的差别。

更荒谬的是,人们在谈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时,拿出的证据却都是文科类型的问题,比如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政府政策的讨论等等,这些问题本来就是文科研究的东西,文科生天天研究的就是这些东西,难道他们的理解与看法还不如理科生?这是很荒唐的。如果说文科生做数学题不如理科生,这很正常;但如果说文科生连解决人文社会学科的问题都普遍不如理科生,无疑是荒谬的。

人本身就很复杂,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并不比对自然的认识更清楚。这些都使得很多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问题和分析数学难题一样困难重重。这种困难表现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比如哲学上,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识;史学上,人们对相同的事件或人物却有着不同的评价;文艺学上,对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众说纷纭,甚至观点完全相反。

所以,中国人所谓“学理科的人更聪明,逻辑思维能力更强”的观念是毫无道理的,更是没有任何证据的。当然,这种观念发生在中国人身上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国人由于文科学生挣钱少、对文科的性质认识不清、文科的教材及教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人们不愿意学文科,聪明的学生就不会选择文科。勿庸讳言,就中国来说,学理科的聪明人多是有道理的。但在发达国家,就不是这样了。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的一流人才,基本上是念理工科,像我都是当初比较差的,才去念商科、经济,我在高中的时候,我如果稍微聪明一点的话,我也去念理工科去了,因为我的父母告诉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们有没有想到,这句话就是错的,胡说八道。你们想到的几乎都是错的,我跟你讲,为什么中国人到美国去,和美国人竞争,你这么优秀呢?我可以跟你讲,因为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念理工科的,而美国的一流人才是不念理工科的,念什么?法,商,医,他们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

郎咸平在这篇演讲中国还谈到,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只是解题高手,而不是有创造力的人才。笔者对此深表同意,中国把很多聪明的孩子都培养成了理工科的解题高手,却很难培养出思辨力和创造力都比较强的人才。虽然我们是最聪明的人学理工科,美国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但是我们的科技水平仍然比人家差一大截,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太差了,把许多天才都培养成了庸才;而美国正好相反,把庸才培养成了人才。

我想,这正是中国教育轻视文科的结果,他们错误的认为文科不需要高智商。没有认识到文科在培养人的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再聪明的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充分地文科课程的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即使他学的是理工科,由于受思辨能力不强的限制,也很难取得出色的成就。这一点,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认识,但是这个认识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学校里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感性思维”是心理学中不存在的概念,是部分中国人编造出来的模糊语言。所谓文科生是“感性思维”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在心理学中,只有“感性认识”这个概念,与“理性认识”相对应,指的是人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对事物一些个别特征与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心理学中,“感性”一词与感情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两个概念。而在中国人的日常话语中,感性成了另一个概念,指的是重感情的、情绪化的言行方式。所谓“感性思维”的说法是混淆了“感性认识”与“感情”这两个毫无关系的概念。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感性思维”这个概念,这正是一些思辨能力极低的中国人杜撰出来的。这正说明了很多中国人不善于辨析概念的缺点,中国人的很多概念都是糊里糊涂,很不精确。

文科只需要背诵吗?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人文社会学科似乎是只需要背诵知识点的学科,只要记忆力好,就能学好文科。在高中分科时,很多人不愿意学文科,除了将来不好找工作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因为文科需要背诵很多的东西,学起来枯燥乏味。对于许多男孩子来说,文科是无聊的东西,他们没有兴趣。而女孩子相对更有耐心,更刻苦,更认真,不象男孩子那么惧怕背诵,再加上女性在学习理科时有点先天的劣势,选学文科的学生中女孩子占了多数。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能学好理科是聪明的表现,而学好文科则不过是死记硬背的结果。

有位学理科的男生,在谈到高中时学文科课程时说:“对于理科生而言,上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简直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从抽象的公式、实验中解脱出来,放松一下。因为理科生学习文科是比较简单的。”这种认识非常常见,许多理科生都认为文科课程是些简单的、虚幻的、无用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人说什么文科的课程使得学文科的学生浪漫、不切实际、虚幻甚至是愚笨。

毫无疑问,中国人对文科的这些认识是非常偏颇和错误的,文科绝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文艺学等等都需要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

中国人之所以对文科形成了这种死板的印象,是老师们教出来的,中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部门的决策者难辞其咎,他们自己就没有能够深刻地理解文科的真正作用。我们的教育中,文科教材的制定、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自己都认为文科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对学生提出的也是死记硬背的要求,学生当然也这样认为。

其实,对于中国教育来说,文理科靠的都是死记硬背,不同的是,文科背的是知识点,理科背的是定理、公式、解题方法而已。

而在发达国家,文科不是背诵来学习的。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以文科为主

我想,数学题当然能够锻炼人的思维,但数理方面的逻辑和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逻辑有巨大的差异,甚至是两回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数学家,但每个人都要生活。一个善于证明数学题的人不一定能对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正确的看法。我们能够看到,一些理科高才生在实际生活时存在许多问题,不善交际,不善表达,对社会问题难以正确客观地评价。

不是每个人都要做数学家、物理学家,但是每个人都要生活,并且要在社会中生活。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文科更为更要。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学问,它与人自身的关系无疑更加紧密,它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人们时时刻刻不能离开它。比如语言、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管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接触到的。我们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

我们也注意到,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文科修养都非常深厚,甚至足以称得上是文学家或是艺术家。而很多著名的学者、作家,他们的理科能力却很一般。没有文科很差的科学家,却有理科很差的文学家、学者。这足以说明,文科训练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特别是语言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在基础教育上,中国的中小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数、理、化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文科上,按理说,我们的科学技术应该很发达,但结果恰恰相反,美国是科技强国,中国是落后国家。我们的学生做的数理化习题已经够多了,但这没有能够培养出中国人的思维能力。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与我们相比要简单得多,近年美国大学在中国招生,很多中国考生觉得其数学试题简单得可笑。然而,他们的语文、阅读、写作试题却让中国学生深感困难。他们的写作重视思想的深刻、逻辑的周密和行文的流畅,让很多中国考生无从下笔。很多在中国读了小学后到美国读中学的孩子,在学习数理化方面非常轻松,但在学习语文、阅读、写作等方面却非常艰难,可见美国孩子在文科方面的水平远高于中国孩子。但美国并没有因为中小学数学难度低,而失去科技强国的地位,依然是人才济济,领先世界。反观我们,中小学生深陷数理化的题海,考试成绩上来说确实不错,在国际奥赛中经常获奖,但他们最后却很难成为突出的科技人才,中国的科技水平更是远远落后。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美国人清楚地看到了文科教育在提高学生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从小学开始便加强文科教育,美国孩子在中小学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了文科的学习上,其中语文课又最受重视。美国小学生花在语文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其他课程,文科的教学时间占据了绝对的多数。而在学习数学、科学等课程时,也会要求学生写作研究报告、论文等,同样有阅读和写作的内容。

法国高中生毕业时,有一场世界有名的“哲学大考”,18岁的中学毕业生必须毫无选择地面对试卷上关于“自由”、“权利”、“欲望”、“国家”等问题的题目作答,这是思想的教育,更是思维的训练。

挪威也是如此,《中国青年报》2009年2月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挪威中学生:不忙考试整天思考人类问题》。文章说,中国的中学生在不断地背诵大量的知识点,而挪威的中学生却在“享受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思考如何做出“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类行为”。作者感慨道:“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一次教育观念的地震——是对几十年坚定不移、以刻苦读书为己任的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质疑。”我们的学生天天背诵知识点,人家的学生天天自己思考问题,未来谁的思维能力会更强是显而易见的。

在写作方面,美国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比中国要高得太多。中国现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初中“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高中才开始进行较多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但已经太晚了。中国在中小学主要是进行记叙文的训练,所以中国的学生总是感觉到写议论文困难;而美国学生则是从小学开始就写论文,一直在进行思辨的训练。

美国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写剧本、写研究报告,二年级开始写传记,三年级开始写劝说性论文,这些写作训练特别是议论类文章的写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他们的思维更加严密、条理,逻辑性强。一些中国学生到美国之后,在写作方面困难重重,他们写的论文美国老师都看不懂,不是因为语言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些论文逻辑混乱、表达模糊、条理不清,这正是从小缺乏训练的结果。

目前,中国国内高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有“恐议症”,不想写议论文,害怕写议论文,更写不好议论文。许多记叙文、散文写得不错的同学,却很难写好议论文。很多同学写出来的议论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或者有论点不明、论据不足、论证不力等诸多问题。写不好、不想写,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到了大学同样如此,我们的很多本科生不能写出一篇象样的毕业论文。他们走上社会之后,思考问题就会倾向于程式化、表面化、单一化,不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看问题,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讨论问题时往往不能展开,不能深入。

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要讨论文科生和理科生谁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只能说是各有千秋。笔者只是对流行的认为“理工科更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说法进行反驳。

笔者更想说明的是,在中小学阶段,要把学生从繁重的数理化习题中解放出来,数理能力不是一种必须从小就高强度训练的能力,而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则必须从小就训练。《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文章谈到,数学家苏步青孙女上小学,苏认为小学数学太难,并且认为小学数学没有必要这么深。中小学,特别是初中和小学,教学内容方面,文科应该更多一些。

喜欢《数学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